央视的幸福调查为什么会引起热议

合集下载

央视“你幸福吗?”系列报道框架分析

央视“你幸福吗?”系列报道框架分析
瓣 冀 W O R L D I 调查研究
究当时的政治形势和政党状况 , 有 的研 究 历史时期的战争战事 , 有 的研 究当时的商 业经济 , 有 的研究 中闭的报业 发展 , 可 谓 千姿百态。 ( 2 ) 善于从 申报 的报道 中审查某

种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的态势 , 新 的研
总之 ,学 术界若 能继续 坚持 客观 公
正、 不偏不倚 的态度 , 同时又能 与时俱 进
推陈 新 , 无论 在研究方 法还是研 究视角 上 做到既有 “ 历史 感”又有 “ 时代感 ”, 那
介框 架 ,然后对其媒介框架与受众框 架
间的差异进行分析 ,分析样本选 自央视 《 新 闻联播 》 在 9月 2 9日至 1 0 月 7日 期间播出的 8期 “ 你幸福 吗? ” 系列报
学者大多倾 向于选取某一历史 时期 、 某一 年代 、 某一报人时 期 、 某一年 其至某一 天 等某个 时间段 内的 《申报 》 来进行 研究 。 比如戊 戌变 法前 、 全面抗 战时期 、 北 洋政 府时期 、 民国初年 、 黎烈文 时期 、 黄远生时 期、 史量才时期 、 国庆 日、 民国十八年一月
和弊端, 继 而 进 行 客观 评 价 , 不遮 不 掩 。
将镜 头聚焦在国家领导人和重要政 治会 议上 的《 新闻联播 》, 在这次报道 中采访
核 心 问题 , 透 过现象看本 质 。 这个 特征
了大量普通的平 民百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报道视 角的转
换和 “ 幸 福 议 题 ”中所 呈 现 的 媒 介 现 实
人眼前一亮。
《申报 》 有关济南事件的认识论述舆论与
政治间的较量等 。
( 3 ) 倾 向于从案例着 手 , 以小 见 大。

央视“你幸福吗?”调查为何受追捧

央视“你幸福吗?”调查为何受追捧

们接受新 闻的途径 越来越 广泛 。常庆指
6 4 2 o l 3 年 第8 期
嗣啦 謦
声屏世界l N E W S W O R L D
有评论员 的解说 , 一切都让老 百姓 自由发 挥, 体 现了公众参 与 , 每个 人都有 自己想 象 的空 间 。 除此之 外 , 记者 的提 问也显 得 亲切 自然 , 大方得 体 , 这是 一个谁 都可 以 回答 的综合性 问题 , 具有 开放性 , 它没 有 标准答 案 , 只有真 实 的想法 , 一 瞬间就 加 拉近 了媒体与老百姓 的距 离 , 不管你是 不 是受访 者 , 有没 有在 现场 , 都 会觉 得 “ 幸


改 革 大潮 中央 视 的 《 新 闻联 播 》
新 鲜血液 的补充几 乎吸引 了全 国人 民的
出, “ 从传播学 的角度来说 ,观众 总是不 断地追求新鲜感 ,如果还是一成不变 , 观 众对信息 的接受就会产生乏味 。 ”
二、 通 俗 化 的 新 闻表 达
1 、 央 视 改 革 的 步 伐加 快
就 是 权威 的 , 庄重 的, 严 肃的。 此 次 调 查 节
人、 普通学生等 , 而采访对 象面对 的都是
节 目不 同 , 着 实让观众 兴奋 了一把 , 没有 说教也没有高高在上 , 因为有反差才使得 反响颇大 , 再加 上 “ 幸福 ”的话题在 当今
时代敏感而严肃 , 恰 恰 击 中 了 中 国社 会 绷
《 新闻联播 》 的节 目宗 旨为 “ 宣传党
得最 紧的那根弦 ,给人五味杂陈 的感觉 , 不管 是 回答者 还是旁 观者都会 有 自己复
杂 的 感受 。
1 、 体 现 广泛 性
为媒 体热 词 , 也 引发 了中国人对幸福 的思

从央视你幸福吗看新闻失真及对策

从央视你幸福吗看新闻失真及对策

从央视《你幸福吗》看新闻失真及对策摘要国庆期间,央视策划了《你幸福吗》系列新闻调查。

这个街访纪实节目在央视新闻频道连续9天播放,总时长40分钟左右,并在《新闻联播》以头条、提要的方式挂标播出了8集,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

有观点认为,由于采访对象、地点都有随意性,群众的回答真实地反映了自己的幸福观。

但是在笔者看来,《你幸福吗》存在新闻失真。

本文以央视新闻《你幸福吗》为例,从拉斯韦尔的“5W”理论出发,探究该节目从采访到得到反馈的过程中可能造成失真的原因,兼谈电视新闻节目的失真现象以及对策分析。

关键词《你幸福吗》;失真;5W;电视新闻;对策一、引言从9月29日到10月7日,央视策划的“喜迎十八大走基层百姓心声”假日调查《你幸福吗》成了长假拥堵新闻之外最大的社会议题。

在微博以此为关键字搜索,有5000多万条结果。

该节目策划人张宇珺说:“我们采用了街头采访的方式,展开了海量采访,就是为了尽可能多地问到各种各样的人,这样从中才能看到老百姓的生活百态。

而记者采用突然发问的方式,让受访者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作出下意识的回答,也非常真实。

”但是笔者认为,这个系列报道中的各个环节,恰恰可能带来节目的不真实。

本文采用拉斯韦尔的“5W”模式,逐一分析该报道中各环节可能造成的失真,兼谈电视新闻的失真现象及对策分析。

二、从5W看央视新闻策划《你幸福吗》节目的失真(1)W ho谁问问题“你幸福吗?我姓曾”这个“神一般”的采访来自于央视记者詹晨林。

说起“神回复”的诞生,她说,采访当日也就是9月20日,她正在山西做一个大学生村官的故事,突然接到央视地方记者部编辑的电话,让她拍村官之外顺带采访几个人,主题是“你幸福吗”。

也就是说,这位记者在自身任务的重压下还要承担这个采访,并且在电话中,她甚至难以了解这个策划的来龙去脉。

这个节目共调动了18个国内记者站、7个海外记者站以及北京总部共70路记者,加上20个地方台,共300多人次。

这300多名记者中,恐怕像詹晨琳这样的记者不在少数。

央视_幸福调查_为何受到质疑

央视_幸福调查_为何受到质疑

而得到的内心的精神上的满足”⑤。 幸福虽是民众
明,《新闻联播》在建构框架时,个人始终存在于国
的个人感受, 但国民的幸福感却是衡量一个国家
家的大前提之下, 且更多地代表了某一群体或阶
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指标。 改革开放、 科学发展
层,旨在反映整个国家与社会。这一特征与其国家
观、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政策和理念的提出,均
【关 键 词 】:央 视 “幸 福 调 查 ” 《新 闻 联 播 》 媒介框架 受众框架
2012 年 9 月 29 日至 10 月 7 日,中央电视台 《新闻联播》 播出了国庆假日特别调查 “你幸福 吗? ”系列报道,一向将镜头聚焦在国家领导人和 重 要 政 治 会 议 上 的 《新 闻 联 播 》,在 这 次 报 道 中 采 访了大量普通百姓, 报道视角的转换和 “幸福议 题”中所呈现的媒介现实和社会现实令人深思,同 时也为“幸福调查”的符号系统和意义系统提供了 学理上的框架。
通过拟定系列报道的名称和议题, 央视在宏 观上设定了“个人—国家”框架,并通过编后将这 一框架不断巩固深化。首先,时值中国共产党第十 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夕,“你幸福吗?”系列报 道 的 名 称 被 定 为 “喜 迎 十 八 大 走 基 层·百 姓 心 声 ”, 与“喜迎十八大走基层·行进中国”系列报道同 期 播出, 将重大政治会议与普通百姓对生活的感受 连结起来,在深入基层、了解民生的同时,将报道 纳入到“十八大”的宏大叙事下,使其成为“喜迎十 八大”政治报道的一部分。
电视台的核心新闻栏目的地位及政治宣传的使命
以人民的富裕和幸福作为最终目标。 十八大报告
是息息相关的。
中提出的“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
二、中观层面分析:“幸福”框架的建构

从“你幸福吗”谈电视新闻的舆论引导

从“你幸福吗”谈电视新闻的舆论引导

1 6 l 声屏世界 2 0 1 3 / 4

采编经纬 }
实 践 与 创 新
“ 你 幸福 吗?” 节 目时 , 曾产 生过一 个疑 问 : 为什 么记者对 每

道 等 。在选 定 了一 个报 道选 题 之初 , 即可 策划 各个层 面 的
个受 访 对象 的提 问 。 在 播 出 时都 重复 出现 了 , 并没 有 被
这样 问一个 老人 有点不 通人情 , 也不 合时 宜。但 更 多的人 经过 思考 后觉得 .这真 实地 反映 了一个 老人 的生存 状态 , 反 映 了当前社会 存在 的一 些问题 , 能够形 成推 动社会 进步
的一种舆论 。 其 次 。充分发挥 电视传播 的优 势 。电视传 播最突 出的 特点就 是现场 感强 , 真实鲜 活 的场景 能让观 众有 身临 其境 之感 . 这是提高 节 目吸引 力的一 个重 要方面 。笔 者在 看到
老人 : “ 当然幸福啦 。” “ 你 幸福吗?” 莫言 : “ 我 不知道 , 我从
来不 考虑这个 问题 。 ” 2 0 1 2年 9月 2 7日到 l 0月 7日, 中央
电视 台在 《 新 闻联播 》 中连 续 九 天 推 出 了《 走基 层 百 姓心
声》 社 会调 查节 目“ 你 幸福 吗? ” 节 目一 开播就 引起 了人们 的热议 . 网络 和手 机微博等 新兴 媒体更 是将 “ 我姓 曾” 等 回 答 称为 “ 神 回复 ” . 并 以一种看 央视 笑话 的心态 在 网络媒体
这个 节 目的出现 , 正是 切合 了百姓 的诉 求和 愿 望 . 切合 了
时代 的需 求 , 而切合 时代 需求 的就是 最具 活力 的。增强 舆 论 引导的活 力要 “ 两手抓” :

“你幸福吗?”的背后

“你幸福吗?”的背后
(摘自高兆明《幸福论》)
深入挖掘 >>>
关于 我姓曾的 挖掘


>>>
一清徐县北营村务工人员 面对记者的提问时,用双 手裹紧衣服,推脱了一番 :“我是外地打工的不要 问我。” 记者却未放弃, 继续追问道:“您幸福吗?” 这位清徐县北营村务工人员用眼 神上下打量了一番提问的记者, 然后答道:“我姓曾。”
来自 微 博的评 论
此举乍看有些唐突,有点傻冒,哪有动不动逮住一人 就问“你幸福吗”的?这叫人如何回答?问点别的比 如“你的烦恼是什么?”“你对未来有什么企盼?”之 类,不是更靠谱也更好回答吗?但仔细一想,不行! 还是问“你幸福吗”比较稳妥。
詹国枢 (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
犀利评析之“赞誉”>>>
所有的采访下来,几乎没有 人说不幸福,这种采访是没 有意义的。的确,现在生活 水平提高了,人们幸福指数 也上去了,但是,应该看到 ,还有很多生活在贫困线附 近的人们,他们幸福吗?记 者逃避掉了这部分的人群, 所以这也体现出这个调查不 能很好的反应社会问题。
本意与行为效果背道而驰>>>
“喜迎十八大 走基层·百姓 心声”这样一个专题,做为政府 的意愿,了解民生情况的意向固 然是无可厚非,但是,从实际的 效果看,遭到了社会各界的吐槽 ,尤其从网民的戏谑可看出。这 与多年来政府与民众的缺乏沟通 不无关系;其二,便是所采取的 方式的错误。
接近原生态播出
(几乎没有过滤,没有粉饰,并敢 于展示不足,敢于还原真相。一些 观众本以为“应该被剪”的镜头, 都原汁原味地得以呈现,这无疑是 央视的一大突破。这些回答虽然有 些粗糙却透着质朴,虽然有些随意 却显出真实。这些是来自普通百姓 的真实心声,具有社会价值,也更 耐人寻味。这就是真实的魅力。)

浅谈央视“你幸福吗”?

浅谈央视“你幸福吗”?

浅谈央视“你幸福吗”?姓名:孙波班级:汉语言2班学号:100140222摘要:最近“你幸福吗”?一军突起,占领网络潮流,本文通过对央视“你幸福吗”?栏目的出现原因,被关注原因及各种“神回复”的简单分析,来探讨这背后隐藏的一些政治,社会和个人原因。

一个词不会简单的出现,特别是在央视的栏目中,可见“幸福”接和谐之后的又一个社会主流。

在大家被“幸福”之前,先来想想什么是幸福吧。

关键词:网络热词;你幸福吗;幸福众所周知,央视在五一黄金周推出了“走基层,百姓心声”——“你幸福吗”?的大型主题采访栏目。

在祖国各地都有央视的记者手持话筒风逢人就问“你幸福吗”?,并在央视新闻频道连续播出了9天,其中有8天都在《新闻联播》播出,贯穿整个“十一”长假,此栏目在网络上引起热议。

1.央视为什么会问“你幸福吗”?在传统的中国,是先有党,后有国家,再有人民,所以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都是仰望上面生活的。

只会关心国家繁荣与否,强大与否,社会和谐与否,从没关心过人民是否幸福,自己是否幸福。

现在随着幸福指数的逐渐被提出,上面便开始以采访提问的是形式关注人民的幸福情况。

有网友说按照我国的政治生态,当某个问题成为普遍问题的时候,那就是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因此,当央视都提问“你幸福吗”?的时候,也就到了中国必须为幸福而战的时候了。

其次,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是中共中央十八大的召开时间,很容易就能把这两者联系在一起,而昨日看到一则新闻,“幸福社会”成多地施政目标,这一概念已经进入众多省市的官方文件,成为地方政府的施政目标。

去年的数据则显示,已有100多个城市提出建设“幸福城市”。

幸福广东、幸福湖北……类似表述正在成为一种趋势。

记者不完全统计发现,在我国大陆地区,至少18个省(市、区)在正式场合明确提出“幸福”概念,将“幸福”列为了施政目标。

湖北省委党校教授何正欣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说,各级党政机构提出幸福口号已经成为趋势,“幸福”已形成共识。

央视记者采访“你幸福吗?” 屡遭遇“神回复”

央视记者采访“你幸福吗?” 屡遭遇“神回复”

央视记者采访“你幸福吗?”屡遭遇“神回复”你幸福吗?我姓曾你幸福吗?我耳朵不好在双节(注:2012年中秋、国庆)前期,中央电视台《走基层百姓心声》假日特别调查中,清徐县北营村务工人员焦先生面对记者“你幸福吗”的提问时,首先推脱了一番:“我是外地打工的,不要问我。

”该位记者却未放弃,继续追问道:“您幸福吗?”这位清徐县北营村务工人员上下打量了一番提问的记者,然后答道:“我姓曾。

”昨天又得“神回复”。

在郑州一火车票代售处,18岁大学生被问:您最想要什么?“女朋友”;那么,您遇到最坏的事呢?“在跟你说话的时候,队被人插了”……还有一位捡瓶子老人因为耳朵不好,就有了下面一席对话:您收了多少瓶子了?73岁了;您收了多少瓶子了?我吃的政府低保,630块一个月;您觉得您幸福吗?我耳朵不好。

此事引起网友热议。

而孟非也在微博上讨论这个话题,引起网友热议,不少人表示,找到一个路人就问:“你幸福吗”,总觉得有点怪异。

10月3日上午,孟非在微博上说,“假如,我是说假如,某天你走在路上,一个记者突然拿着话筒上来问你:你幸福吗?你会如何回答,我想听一听网上的答案。

”这条微博截至发稿前转发超过两万,评论更是接近四万。

网友“紫冰翼殇”回复,“是的,我幸福,名叫尔康,你也可以叫我额驸。

”还有网友“壹路繁花相送”说,“没时间去考虑自己幸福不幸福。

”网友“胡凯民hukaimin”说,“你怎么知道我姓胡?呵呵。

”“快乐时光快乐结局”回复,“我会说,你神经啊?我说不幸福你能送我一打帅哥还是三亿美金?要不北上广深大别野各十套也行啊!不能,就是问问?那你管我幸福不幸福呢?”案例分析:一、口语交际有何特点1.口语化、大众化;2.互动性、综合性;3.生动性、灵活性;4.临场性、随机性。

思考:如何选择交际话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央视的幸福调查为什么会引起热议?
1.从《你幸福吗》到《我的父亲母亲》,“不合常规”的幸福调查爆红网络
从9月29日推出,到10月7日播放完毕,《你幸福吗》在央视新闻频道连续播出了9天,其中有8天都在《新闻联播》播出,贯穿整个“十一”长假,并在网络上引起热议,以“你幸福吗”为关键词在微博上搜索,有超过5600万条微博与之相关。

而最开始爆红的,无疑是那位回到“我姓曾”的大爷。

甚至有网友将“雷人回复”的视频剪辑到一起,在网络上热传。

而这类回答,在之前的央视,能否播出都是无法想象的。

2.央视新闻将麦克风交给普通人,倾听他们的声音
其实,相关报道能引发热议也并不令人意外。

与《新闻联播》以往过于宏观的报道方式相比,最近的报道能够走进普通人之中,关怀具体的人和事,显得尤为人性化。

在报道中,连答非所问的“我姓曾”这类“神回复”都不再被剪辑掉。

老实说,这类镜头在以往《新闻联播》中肯定不会出现。

但正是这种看似离题的回答,反倒体现了节目真实性,也增加了节目可看性。

在今年9月的广告推介会上,央视就提出在2013年的新闻中“加大舆论监督报道和民生新闻的比重,加强时效性和贴近性,在节目形态和语态上也发生变化”。

实际上,这类报道虽非通常所谓重要新闻,却也决不是什么边角料新闻。

政府工作的重心是百姓民生,百姓更关心的是日常生活。

央视此举,也可说是回归新闻报道原则的一种尝试。

3.节目颠覆了许多人心里央视的传统形象
(1)在以前,央视里“人民生活都很幸福”
在大陆的网络上,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段子说:《新闻联播》就是前十分钟领导人都很忙,中间十分钟人民生活都很幸福,最后十分钟国外人民水深火热。

甚至有网友许愿,“希望生活在《新闻联播》里”。

《新闻联播》、央视新闻与普通人之间的语境差别由此可见一斑。

在许多人的心中,《新闻联播》距离自己的生活相去甚远,甚至是“另一个世界”。

(2)而现在,普通人也可以在央视诉说自己的苦难
也就是在这种语境下,《新闻联播》每一次细小的改变都会引发舆论的关注。

在几天前,《新闻联播》更是播报寻母启事,费时3分43秒。

《新闻联播》正常仅半小时,播报内容要求严格,如今却拿出这么多时间关注寻常百姓事,这简直是“超国民待遇”。

对待个体的态度是衡量国家文明的标志
今天的中国人不只关心国家大势、江山社稷,更关注每一个个体的命运,关注普通人是否吃得饱、穿得暖,是否生活的有尊严。

1央视的关注表明国家正愈发重视个体的感受
这一次央视一改宏大叙事的报道风格,不再只说“人民生活都很幸福”,而是把话筒递到了不同的个体嘴边,由他们对着镜头说是否幸福、是否还有遗憾。

网友“Bill小窝”说:“没看出来吗?央视正在不加裁剪地贴近和反映现实,不要讽刺,不要挖苦,不要抱怨。

我的感觉是在直播平民百姓真实的声音,虽然有些笑点,但却是新闻反映民生的一个良好开端。

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就是这样的。


作为国家电视台,央视把视角更多地投向普通人、投向个体,似乎也是这个国家未来所需要努力的方向。

今天的人们更加重视个体命运,重视个体尊严,重视个体感受。

而未来,这或许也是这个国家所需前行的方向。

2转型中的中国正需重述个体的权利与价值
传统的历史叙事中,占据舞台的是英雄,是大人物。

普通人通常连龙套都不是,往往只是宏观描述下一组注解用的数据。

毫无疑问,中国仍然是处在转型期,而这个转型已经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转型,更多的是要涉及到制度包括观念上的转型。

而在这种转型期之中,非常重要的就是,重新审视并且重视个体的权利和价值。

同样的,我们思考问题的习惯也应该由宏大叙事转向对个体感受的关注,就如同央视这次做的一样。

央视在校准新闻的方向,也是在帮助这个国家校准前行的方向。

3个体权利得到尊重是社会文明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个人的权利是否能得到社会尊重,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尊重,这不仅牵涉个人权利的实现,实际上也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的标志,而一个个人权利没有保证的社会,整个社会的文明也就失去了基础,因而同样是不可想象的。

这个社会是由“人”组成,个人虽然渺小,却是形成文明的分力。

在整体利益被逐渐淡化的年代,每个人都应当被重视,每个个体也都是推动社会前进发展的基石,这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央视在校准新闻的方向,也是在帮助这个国家校准前行的方向
对于这个苦难的国度来说,国家之幸不再是空洞的“人民生活都很幸福”,而是具体到每个人,你有你的幸福,他有他的不幸。

珍重个体的“幸福”与“不幸”,珍重个体的尊严与权利,这才是这个国度未来前行的方向。

欣喜的是,我们正在路上。

珍重个人的幸福与苦难,重述个体的权利与尊严,这是追问“你幸福吗”的意义所在,更是国家方向的校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