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第三课时导学案(学生版)
《屈原列传》导学案学生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屈原列传》导学案同学版《屈原列传》导学案一、导入1. 复习:“屈原列传”是何时写的?它是哪个时期的文学作品?2. 同学自主学习:二、学习目标1. 了解《屈原列传》的作者和背景;2. 了解《屈原列传》中的主要内容;3. 理解《屈原列传》的主题和意义。
三、新学习1. 授课:导读《屈原列传》屈原,字季明,中国古代宏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
《屈原列传》是西汉蒯通所作的一篇小说,主要叙述屈原辞职后浪迹天际,怀念故土楚国,最终选择投江自尽的故事。
这篇文学作品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人生思考。
2. 同学自主学习:四、达标检测1. 什么是《屈原列传》?它的作者是谁?2. 屈原是中国古代宏大的什么?3. 《屈原列传》中叙述了什么主题的故事?4. 你认为《屈原列传》与自己的生活有什么联系?五、深度思考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 你认为《屈原列传》中有哪些故事场景或角色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2. 屈原为什么选择了投江自尽?3. 你认为《屈原列传》的主题和意义是什么?4. 以《屈原列传》为基础,谈谈你对爱国主义的理解。
六、拓展延长进一步阅读《屈原列传》的相关文献或文章,深化了解《屈原列传》的背景和影响。
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屈原列传》与楚国文化、《屈原列传》与爱国情怀等。
七、总结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你学到了哪些关于《屈原列传》的学问?对《屈原列传》有何新的生疏和理解?八、课后作业1. 通过阅读《屈原列传》中的名句,选择一句你认为最能表达屈原心境的句子,并解释其含义;2. 阅读相关文献或文章,了解更多关于《屈原列传》的背景和影响,并写一篇读后感。
以上是《屈原列传》导学案的同学版,共。
这个导学案旨在引导同学了解《屈原列传》的作者和背景,学习《屈原列传》的主要内容,理解该文的主题和意义。
通过深度思考,拓展延长,同学可以对《屈原列传》有更全面的理解,并对爱国主义有更深化的生疏。
《屈原列传》优质教学设计2(第3课时)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2第3课时课时目标1.分析第10~12段的内容。
2.概括屈原的形象特点。
3.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重点难点概括屈原的形象特点。
教学设计一、检查作业检查课文第3段的背诵情况。
二、翻译课文,把握大意(一)翻译、学习第10段1.熟读第10段。
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要求准确翻译重点实词和句式。
2.理解内容。
明确:这部分着重记叙了屈原与渔父的两次对话。
第一次对话揭示出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清醒的人必然不被坏人所容。
第二次对话突出屈原的高洁品质:宁愿葬身鱼腹也不同流合污。
这部分形为记叙,实为议论,以转述人物对话代议论,既评屈原之志,也抒司马迁之情,从不同意见的争论中突出屈原的品德。
(二)翻译、学习第11、12段1.熟读第11、12段。
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要求准确翻译重点实词和句式。
2理解内容。
明确:(1)写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从辞赋的影响来说,他的后来者“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思想态度来说,屈原死后,楚国的其他人不敢直谏。
(2)太史公的评论。
三、内容探究1.通过归纳屈原一生的主要经历与遭遇,我们可以看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我们可以看出屈原是一个品德高洁、忠君爱国、才华出众却怀才不遇的人。
2司马迁在表现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时与一般文章有何不同?明确:(1)把屈原的个人遭遇同整个楚国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说明了屈原的遭遇与国家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
(2)把屈原的“眷顾楚国”同“系心怀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他的“忠君爱国”的思想,集中表现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屈原的爱国之心不因楚国的治乱兴衰而改变,更不随个人的荣辱浮沉而动摇。
他对待楚国是一片赤诚,坚贞不移,至死不悔四、拓展阅读1.再次朗诵《屈原列传》结尾的“太史公曰”一段。
2.拓展阅读《报任安书》,体会司马迁寄托在屈原身上的情感。
五、课堂总结通过对课文的简单梳理与学习,我们可以归纳司马迁对屈原的态度与感情。
《屈原列传》导学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屈原列传》导学案《屈原列传》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重要作品。
2. 掌握《屈原列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思想。
3. 能够分析《屈原列传》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二、导学内容1. 屈原的生平事迹A. 出身背景B. 治理楚国C. 遭受流放和自杀2. 《屈原列传》的主要内容A. 描写屈原的才华和志向B. 展现屈原和君王的矛盾C. 展示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3. 《屈原列传》的主要思想A. 忠诚于国家B. 奉公守法C. 爱民如子D. 忧国忧民4. 《屈原列传》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A. 寓言性质的写作手法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 对楚国政治现实的批判C. 对爱国情怀的表达D. 对自然山水的描绘三、导学重点问答1. 屈原的生平事迹有哪些?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曾担任楚国宰相,提出了很多改革措施,但遭到贵族阶层的反对,最终被流放。
在流放期间,他写下了《离骚》等重要作品,并最终选择自杀以表达对楚国政治现状的不满和忧国忧民之情。
2. 《屈原列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屈原列传》主要描写了屈原的才华和志向,展现了他与君王的矛盾,同时也展示了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3. 《屈原列传》的主要思想有哪些?《屈原列传》主要表达了忠诚于国家、奉公守法、爱民如子和忧国忧民的思想。
4. 《屈原列传》有哪些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屈原列传》采用了寓言性质的写作手法,通过对楚国政治现实的批判和对爱国情怀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描绘,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四、拓展延伸1. 你觉得《屈原列传》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是什么?2. 你认为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是什么?3. 除了屈原,《屈原列传》中还提到了其他什么人物?你对他们有什么了解?五、导学反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通过本次导学活动,学生们了解了屈原的生平事迹和重要作品《屈原列传》,理解了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同时,通过问题的引导,激发了学生对屈原及其作品的深入思考和进一步了解的兴趣。
《屈原列传》导学案学生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屈原列传》导学案学生版《屈原列传》导学案学生版:导学目标:1. 了解《屈原列传》的作者屈原和他的生平故事;2. 理解《屈原列传》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3. 掌握《屈原列传》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4. 培养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导学内容:一、作者简介1. 屈原是中国战国时代楚国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是《楚辞》的创作者。
2. 屈原一生坎坷,曾担任楚国宰相,后因连环计被楚怀王所排斥,最终自沉于汨罗江。
二、《屈原列传》故事梗概1. 屈原是楚国宰相,他忠诚于国家,劝谏国君,但遭到排斥。
2. 楚怀王被欺骗,将屈原贬为诸侯。
3. 屈原贬官后,生活贫困,沉溺于酒色之中。
4. 屈原为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忧心忡忡,写下了著名的《离骚》。
5. 楚怀王被秦国侵略,屈原忧心忡忡,最终选择自杀。
三、主题和思想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 忠诚于国家和人民:屈原为国家和人民付出了良多,但最终却遭到了背叛。
2. 忧国忧民:屈原对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苦难充满忧心忡忡之情。
3. 自杀与写作:自沉之前,屈原写下了《离骚》,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和沉痛之情。
四、重要人物和事件1. 屈原:楚国宰相,被贬为诸侯后自杀;2. 楚怀王:楚国国君,被欺骗后贬斥了屈原;3. 《离骚》:屈原的代表作,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4. 秦国侵略:屈原遭遇到的重大事件之一,加剧了他的忧心忡忡。
五、思考和讨论1. 你觉得屈原为何会遭到楚怀王的排斥?2. 你能理解屈原为什么会选择自杀吗?你认为屈原的选择正义吗?3. 《屈原列传》中的思想和主题与当今社会有哪些共通之处?导学要求:1. 提前预习《屈原列传》的内容;2. 阅读并理解本文提供的《屈原列传》导学内容;3. 准备回答导学问题,并能够进行相关的讨论;4. 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对于自己理解不足的问题提出疑问。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导学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了解《屈原列传》的文化背景与作者屈原的生平事迹;
2.理解《屈原列传》所表达的思想和主题;
3.学习分析《屈原列传》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二、课前预习
1.了解《屈原列传》的作者屈原的相关信息;
2.了解楚国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
3.阅读《屈原列传》原文,了解故事梗概;
4.思考并记录下你对《屈原列传》的理解和感受。
三、课堂导学
1.导入新课:引出故事背景,带领学生思考:屈原为什么会被放逐?
2.讨论《屈原列传》的主题和思想:屈原的忠诚、爱国精神等;
3.分析《屈原列传》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夸张等;
4.学习《屈原列传》中的生字词语,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5.小组合作,分析《屈原列传》中的典型句子,理解句子的结构和表达的意思;
6.课堂讲解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思考发表个人观点。
四、课后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复习所学内容;
2.思考一个问题:你认为屈原的思想和精神在当今社会有何启示?
3.预习下一篇课文《范仲淹列传》,了解范仲淹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
第1页/共1页。
《屈原列传》导学案学生版

选修《史记选读》课题:《屈原列传》[学习目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准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四)理解课文使用的修辞手法。
课前自主学习汨罗江上的殉道人——屈原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
战国时楚国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
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意象传统。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怀王宠佞臣,屈原自沉江屈原,正好生活于七雄并峙、社会亟趋统一的战国时代。
当时的七国中,秦、楚、齐三国力量最强,形成三足鼎立,其中秦、楚尤为强盛,合纵、连横的斗争十分激烈。
苏秦说:“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
”(《战国策》)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楚国面临的危机,对内主张改革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
因为怀王、顷襄王宠幸奸佞之臣(如令尹子兰、南后郑袖等人),对秦实行投降政策。
屈原受到排斥打击,两次放逐到江南一带。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的局面,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度悲愤绝望,传就在这个年五月初五(农历),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汨罗江。
后来,这个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本文通过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不幸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有着直接的关系,赞扬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正义的品德,处处流露出作者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
课文基础知识一、通假字1.博闻强志.同“”,译为“记忆力”2.离骚者,犹离.忧也同“”,译为“遭遇”3.人穷则反.本同“”,译为“返回”4.靡不毕见.同“”,译为“显现”5.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同“”,译为“旨趣”6.自疏濯.淖污泥之中同“”,译为“污浊”7.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同“”,译为“染黑”8.屈平既绌.同“”,译为“罢免官职”9.厚币委质.事楚同“”,译为“见面礼”10.亡走赵,赵不内.同“”,译为“接纳”11.齐与楚从.亲同“”,译为“合纵”12.被.发行吟泽畔同“”,译为“披散”二、古今异义1.人君无愚智贤不肖..古义:今义:品行不好(多用于子弟)2.颜色..憔悴古义:今义:色彩3.形容..枯槁古义:今义:对事物的性质或形象加以描述4.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古义:今义:凭感情、义气行事5.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今义:今年的下一年6.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古义:今义:无理狡辩7.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古义:今义:不慌不忙,不急迫,镇定自若的样子三、一词多义1.闻⎩⎪⎨⎪⎧ 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名词,见闻②以勇气闻.于诸侯 动词,闻名③况草野之无闻.者乎 名词,名气④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动词,听到2.志⎩⎪⎨⎪⎧ 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名词,品行②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名词,记忆力③其志.洁,其行廉 名词,品行④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名词,意愿⑤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动词,作标志3.疏⎩⎪⎨⎪⎧①王怒而疏.屈平 动词,疏远②谏太宗十思疏. 名词,一种文体 四、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1)名词作动词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 (2)名词作状语①蝉蜕..于浊秽 蝉蜕: 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虎狼: ③其后楚日.以削 日: ④厚币..委质事楚 厚币: ⑤内.惑于郑袖 内: ⑥外.欺于张仪 外: ⑦身客.死于秦 客: 2.动词活用(1)动词作名词 谗谄..之蔽明也 谗谄: (2)动词使动用法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亡: 破: 3.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 ①邪曲..之害公也 邪曲: ②方正..之不容也 方正: (2)形容词作动词①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短: ②明.道德之广崇 明: (3)形容词意动用法 惠王患.之 患: 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屈原列传》第三课时导学案(教师版)

《屈原列传》(第三课时)【学法指导】《屈原列传》虽属史传文章,但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的爱憎和褒贬的感情。
我们学习这篇列传,要把精力用在议论部分,即把评介《离骚》、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与渔夫对话等三处作为研读重点,看作者是怎样通过这三处议论来揭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重点】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第三段)。
【学习难点】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自主学习课前自读课文4-10段,完成下面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江滨.()渔父.()三闾.大夫()啜.()弹冠.()怀瑾.握瑜.()自令见放为.()2.解释加点字子.非三闾大夫欤.()()自令见放为.()新沐.者必弹冠()葬乎.江鱼腹中耳()安能以皓皓之.白()遂自投汩罗以.死()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竟.为秦所灭()3.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被发行吟泽畔()是以见放()不凝滞于物()而自令见放为()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合作探究1.文章第11节,记叙屈原与渔夫的对话,写出了几种人生观,有什么作用?明确:二人的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品格操守及政治倾向。
渔父:对人生、世事均不要太过认真,太过执着,最好得过且过,随遇而安,随波逐流,与世推移。
屈原:绝不苟且,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通过对话描写,揭示屈原“见放”是时代的悲剧,表现屈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宁赴长流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这段对话实际上是关于人生哲理的精辟议论,即明屈原之志,亦抒作者太史公之情。
《屈原列传》优质教学设计1(第3课时)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作者司马迁的遭遇2.学习本课出现的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以及文言句式。
3.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紧密结合的写作手法。
4.学习屈原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精神品质及伟大的爱国精神。
5.理解作者为屈原立传的目的,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精神。
重点难点1.学习并掌握本课出现的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以及文言句式。
2.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课时安排3课时第3课时课时目标1.总结与探讨屈原的事迹,明白作者寄托的情怀。
2理解屈原的精神意义,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重点难点理解屈原的精神意义,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教学设计一、欣赏文字,情景导入“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不管历史如何嬗变,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自从屈原投入汨罗江的那一刻起,他在后人的心中就牢牢凝固和沉淀了,屈原的精神割之不断、挥之不去,进而升华成为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
二、回忆巩固,解答问题屈原为何一定要自投汨罗江?明确:(1)楚国政治黑暗,楚怀王、顷襄王听信小人谗言,屈原屡遭流放。
他志洁行廉,不能被小人所容,充满怨愤。
(2)屈原热爱楚国,但楚国在秦国的攻击下日渐衰亡,他却无力回天,心中的理想破灭。
屈原选择自投汨罗江的方式可以表达他对国家的热爱,使他的清白不受到玷污。
三、合作探究,研读文章1.认真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课文是按照什么线索写屈原的?主要记叙了屈原的哪些事?(2)作者用了大量篇幅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3)人物传记一般不需要作者直接评论,而司马迁为什么会发表自己的议论?2.小组交流。
明确:(1)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绌、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先以评价《离骚》“推其志”,再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最后以渔父和屈原之间的问答来表现屈原的志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列传》(第三课时)【课题】必修三第二单元《屈原列传》【课型】新授课【学案序号】8【课时】第三课时【使用日期】3月15日【学法指导】《屈原列传》虽属史传文章,但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的爱憎和褒贬的感情。
我们学习这篇列传,要把精力用在议论部分,即把评介《离骚》、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与渔夫对话等三处作为研读重点,看作者是怎样通过这三处议论来揭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重点】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第三段)。
【学习难点】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自主学习课前自读课文11-12段,完成下面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江滨.()渔父.()三闾.大夫()啜.()弹冠.()怀瑾.握瑜.()自令见放为.()2.解释加点字子.非三闾大夫欤.()()自令见放为.()新沐.者必弹冠()葬乎.江鱼腹中耳()安能以皓皓之.白()遂自投汩罗以.死()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竟.为秦所灭()3.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被发行吟泽畔()是以见放()不凝滞于物()而自令见放为()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合作探究1.文章第11节,记叙屈原与渔夫的对话,写出了几种人生观,有什么作用?2.文章第12节又提到了宋玉、唐勒、景差之徒,有什么作用?3.司马迁写人物传记,除传末赞语之外,多不直接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把意见寓于叙事之中。
本传却是另一种写法,这就是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紧密结合。
试分析。
评价作业一、完成《伴你学》26-29页练习二、阅读《伴你学》29-30页拓展平台撷英咀华一、名家点评1.王逸:“屈原之辞,诚博远矣。
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辞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
”2.刘勰:“故《离骚》、《九章》,朗丽以哀志;《九歌》、《九辩》,绮靡以伤情;《远游》、《天问》,瑰诡而惠巧;《招魂》、《大招》,耀艳而深华;《卜居》标放言之致;《渔父》寄独往之才。
故能气往轹(利)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
”3.李白:“屈平词赋悬日月(屈原的诗歌像高悬在天空的太阳、月亮一样光芒万丈)”。
4.杜甫立志“窃攀屈宋宜方驾(我要努力攀上屈原、宋玉诗词的高峰同他们并驾齐驱)”。
5.北宋邵博:“《楚辞》文章,屈原一人耳。
”6.苏轼:“吾文终其身企幕而不能及万一者,推屈子一人耳。
”7.清沈德潜:“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如太空之中,不著一点;如星宿之海,万源涌出;如土膏既厚,春雷一动,万物发生。
古来可语此者,屈大夫以下,数人而且。
”8.王国维:“大诗歌之出,必须侯北方人之感情与南方人之想象合而为一,即必通南北之驿骑而后可,斯即屈原其人也。
”9.鲁迅:“在韵言则有屈原起于楚,被谗放逐,乃作《离骚》。
逸响伟辞,卓绝于世。
后人惊其文采,相率仿效,以原楚产,故称《楚辞)。
”10.郭沫若:“楚人是把在政治上统一中国的功名和产生了一位屈原的功名兑换了。
……由楚所产生出的屈原,由屈原所产生出的《楚辞》,无形之中在精神上是把中国统一着的。
中国人如果不灭种,中国文如果不消灭,《楚辞》没有毁灭的一天。
楚人的功劳是不朽的,屈原是会永远存在的。
”11.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举;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
(董必武)12.大节仰忠贞,气吐虹霓,天问九章歌浩荡;修能明治乱,志存社稷,泽遗万世颂离骚。
(赵朴初题秭归屈原祠)13.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纬地大文章。
(长沙“屈贾祠”楹联。
“亲不负楚”指屈原与楚王同姓,故曰“亲”;“疏不负梁”指贾谊与梁怀王异姓,故曰“疏”。
策:指贾谊《治安策》)二、素材运用1.话题“脊梁”:读屈原的名辞《离骚》后,有人写下这样的诗句:你埋下了一坛老酒/酒坛上的红纸/沉沉地写着黑字/——魂/每当到了汩罗江悲凄的那一天/那酒坛里就溢出芦叶的清香/回荡起亘古不变的激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几千年了/喝过这坛酒的人/都醉成了龙的脊梁……是什么使诗人心潮澎湃?是《离骚》的字字泣泪,是屈原的拳拳赤心,是涌动的爱国情,是炽热的报国心。
爱国——一种神圣、深厚、热烈的情感,它藏于内心深处,居于所有情感之上。
它是一条纽带,一个号令,一个民族挺立的信念,一个国家强盛的基石。
它与生命同在,一旦触动它的密码,它便如潮水般汹涌而出,气势磅礴。
悠悠五千年,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践约对它的承诺;纵横九万里,无数中华儿女用奋斗诠释对它的忠诚。
爱国——一种超越时间空间,最纯洁、最敏锐、最强烈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屹立不倒的精魂。
一个真正的人,首先必须是一个爱国的人。
一个人,没有脊梁骨,便不能直立行走;一个人,不属于他的祖国,便不属于人类。
是的,爱国!谁能忘记,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慷慨凛然,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矢志不移。
(出自2006年高考安徽满分作文《龙的脊梁》)2。
话题“自我”: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记忆顺着汨罗江,流过春秋,越过战国,当秦攻破郢都的那一刻,你悲愤至极,在叹息中,在号哭中,在悲痛中,你虽背负太多的无奈与辛酸,但却做真正的自我,用生命表达你对祖国的忠贞与高洁的品行。
悲哉!做真正的自我,那是屈平的水中离骚。
一缕清香一份洒脱,做真正的自我,展示高洁与傲岸,那是陶潜的五斗诗魂!一江春水一曲悲歌,做真正的自我,满载大江与汪洋,那是文天祥的零丁绝唱!一页历史一面镜子,做真正的自我,昭示理性与忠贞,那是屈平的水中离骚!(2006年高考满分作文全国卷一《做真正的自我》)3.话题“找准位置认清自我”:“众人皆醉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所”的爱国志士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面对支离破碎的祖国,面对饥寒受苦的老百姓,作为士大夫却束手无策,纵身跃入涛涛江水中,为后世可歌可泣之人。
他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他是一名为黎民百姓谋幸福生活的士大夫,面对朝廷的腐败束手无策,只好投身于海,为祖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出自2006年高考河北满分作文《找准位置发扬自我》)人生亦如此。
人应该有所追求,但不是盲目地追求。
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认清自我,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人生中能保持最真实的追求。
他没有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中同流合污,而是发出了“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感慨;他没有在污浊的官场中“随其流而扬其波,哺其糟而啜其醴”,宁愿投身汨罗,也不愿污其追求。
他在人生的追求中,从不忘自我的真正价值,在现实的考验面前,他留给我们的是流芳百世的美名。
(出自2006年高考全国卷Ⅰ满分作文《在追求中认清自我价值》)4。
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感情的力量是伟大的。
感性的潮水是不可遏制的。
在先秦的宋国富人赞扬儿子聪明而疑惑邻居是小偷的心中,我们分明看到了一片浅浅的水湾,在那里只有感情的船只可以停泊;在楚王摒弃屈原的“秦,虎狼之国”的忠告而接受幼子子兰“奈何绝秦欢”的劝说的耳朵边,我们分明听到了感情的滔天巨浪掀起的震耳欲聋之声。
“亲则近,疏则远”,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劣性的必然?(出自2003年高考安徽满分作文《你有两颗心吧》)5.话题“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伟大的骚客屈平,怀着对楚国无限的哀痛和热爱,自沉于汨罗江水,后人哀之敬之,推崇备至,我却不以为然。
我热爱《楚辞》,每读到《涉江》《离骚》《九章》常感激涕零,感谢屈原将自己的苦痛花作艺术的瑰宝光耀千古。
然而我常想,如果屈大夫不投身汨罗江,还会有怎样的华采篇章呢?我又设想当秦兵压境、楚国危难之际,屈大夫如果健在会否如田单般振臂一呼,击退强敌,保住云梦之地?然而这毕竟是我的空想,屈大夫在楚王昏庸、奸佞陷害下,不胜悲痛化为汨罗英魂,令我辈嗟叹。
同为伟大先贤,面对人生挫折、生命变故,庄子和屈原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出自2004年高考全国卷满分作文《化苦药为甘霖》)6.话题“心灵的选择”:人生是在一匹素锦上描绘自我,身上的每一个色点都要细细斟酌,手拿调色板的那一刻,你开始选择,暖色还是冷色?人生是在一个舞台上展示自我,动作的每一个细节都要认真推敲。
举手投足之间,你在选择,欢悦还是悲伤?人生的旅程有太多的十字路口,面对太多的选择,站在街口,我聆听心的呓语。
汩罗江畔,屈平素衣抱石纵身而跃,一代忠臣,他选择死来证明自己对楚国的忠贞不渝。
在他面前遗放着南后的威逼利诱,且凭他的才华,在别国闻达亦非难事。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铮铮铁骨,气吞山河,在荣华富贵和国家民族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汨罗江的每一朵浪花都是见证。
站在街中,一边是权力和地位,一边是祖国和人民,我聆听心的呓语:荣华富贵,皆乃过眼云烟,祖国人民,与自己乃有血脉肤发之连,没有国家的强盛,何来个人的幸福?所以,我选择祖国与人民。
(出自2002高考广东满分作文《站在街口,聆听心的呓语》)7.话题“快乐幸福与思维方式”:生命犹如海洋,生活恰是轻舟,扬起思维的风帆,穿梭于人生的海洋。
白帆迎接的是狂风和浪花,而思维碰撞出的是或幸福,或忧伤;或积极,或消沉……从亚当和夏娃的叛逆开始,上帝就创造了人类。
它赋予人类的不仅仅是血肉之躯,更是思维的方式。
思维是最敏感,也最富有生命力的东西,改变思维的角度和方式,我们就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
高尚的思维造就永恒的幸福。
纵观古今,历览中外,莫不如此。
楚之屈原,于“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中决不合流同污,投身汩罗江,死亡的虽然是血肉的身躯而升华的却是永恒的幸福。
(出自2004年高考海南满分作文《思维解读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