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屈原列传》第三课时导学案(教师版)

合集下载

《屈原列传》导学案

《屈原列传》导学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屈原列传》导学案《屈原列传》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重要作品。

2. 掌握《屈原列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思想。

3. 能够分析《屈原列传》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二、导学内容1. 屈原的生平事迹A. 出身背景B. 治理楚国C. 遭受流放和自杀2. 《屈原列传》的主要内容A. 描写屈原的才华和志向B. 展现屈原和君王的矛盾C. 展示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3. 《屈原列传》的主要思想A. 忠诚于国家B. 奉公守法C. 爱民如子D. 忧国忧民4. 《屈原列传》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A. 寓言性质的写作手法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 对楚国政治现实的批判C. 对爱国情怀的表达D. 对自然山水的描绘三、导学重点问答1. 屈原的生平事迹有哪些?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曾担任楚国宰相,提出了很多改革措施,但遭到贵族阶层的反对,最终被流放。

在流放期间,他写下了《离骚》等重要作品,并最终选择自杀以表达对楚国政治现状的不满和忧国忧民之情。

2. 《屈原列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屈原列传》主要描写了屈原的才华和志向,展现了他与君王的矛盾,同时也展示了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3. 《屈原列传》的主要思想有哪些?《屈原列传》主要表达了忠诚于国家、奉公守法、爱民如子和忧国忧民的思想。

4. 《屈原列传》有哪些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屈原列传》采用了寓言性质的写作手法,通过对楚国政治现实的批判和对爱国情怀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描绘,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四、拓展延伸1. 你觉得《屈原列传》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是什么?2. 你认为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是什么?3. 除了屈原,《屈原列传》中还提到了其他什么人物?你对他们有什么了解?五、导学反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通过本次导学活动,学生们了解了屈原的生平事迹和重要作品《屈原列传》,理解了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同时,通过问题的引导,激发了学生对屈原及其作品的深入思考和进一步了解的兴趣。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导学案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导学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了解《屈原列传》的文化背景与作者屈原的生平事迹;
2.理解《屈原列传》所表达的思想和主题;
3.学习分析《屈原列传》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二、课前预习
1.了解《屈原列传》的作者屈原的相关信息;
2.了解楚国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
3.阅读《屈原列传》原文,了解故事梗概;
4.思考并记录下你对《屈原列传》的理解和感受。

三、课堂导学
1.导入新课:引出故事背景,带领学生思考:屈原为什么会被放逐?
2.讨论《屈原列传》的主题和思想:屈原的忠诚、爱国精神等;
3.分析《屈原列传》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夸张等;
4.学习《屈原列传》中的生字词语,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5.小组合作,分析《屈原列传》中的典型句子,理解句子的结构和表达的意思;
6.课堂讲解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思考发表个人观点。

四、课后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复习所学内容;
2.思考一个问题:你认为屈原的思想和精神在当今社会有何启示?
3.预习下一篇课文《范仲淹列传》,了解范仲淹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

第1页/共1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屈原列传教案(III)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屈原列传教案(III)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屈原列传教案(III)人教版教学目的:1、进一步学习屈原爱国、正直的高尚品德,并从文中理解作者在屈原身上寄寓的情感。

2、解本文写作特点: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的紧密结合,即人物评传的特点,明确本文不同与其它人物传记的地方。

3、将本文屈原的诗歌结合起来阅读,从中感受屈原的正直集中表现在他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和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上。

4、重点的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词义的运用等等。

教学重点: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

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难点: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阅读全文,理清全文记叙的线索。

教学步骤:一、由《报任安书》中:“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导入新课,并回顾学过的屈原的诗歌:《离骚》与《涉江》堪称姐妹篇,让学生背诵两篇诗歌中诗句,明确屈原思想的内核:正直与爱国政治理想诗人形象美政民本忧国忧民,热爱祖国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洁身自好,自我完善奇服……高驰……食玉英(唯美情结)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世溷浊——高驰不顾、苟余心……刚直不阿,一身正气不能变心……固将愁苦……董道…重昏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坚持真理,献身理想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二、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明确课文以屈原活动的时间为序,分四部分进行记叙把表示这四个部分的段落做上记号,找出记叙屈原一生遭遇的五个词语:任——疏——黜——迁——投三、学生参照注释,阅读课文,进一步明确文章的内容层次:全文以屈原活动的时间为序,第一部分(1——3自然段)任——疏第二部分(4——10自然段)黜——迁第三部分(第11自然段)投第四部分(第12自然段)身后影响四、布置作业:熟读翻译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一中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一中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一中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文言知识】1、读准字音。

属()草稿屈平不与()惨怛( )帝喾( ) 靡不毕见( ) 举类迩()濯( )淖( ) 蝉蜕( ) 滋垢( )浊秽( ) 皭()然泥()而不滓( )者也既绌()商于( ) 屈匄()既咎( ) 眷( )顾相随属( )憔()悴( ) 啜( )其醴( ) 物之汶汶( )者乎罹( )难枯槁( ) 温蠖( )汨( )罗被( )发渔父( )2、重点字词解释娴.于辞令造为..宪令争宠而心害.其能屈平属.草稿未定平伐.其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齐与楚从.亲人君无.愚智贤不肖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离骚者,犹离忧也齐与楚从亲其指极大人穷则反本自疏濯淖污泥之中皭然泥而不滓者屈平既绌被发行吟泽畔厚币委质事楚亡走赵,赵不内4、写出特殊句式5、解释划线的词的古今义:(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2)颜色憔悴:(3)形容枯槁:(4)从容辞令:(5)设诡辩于怀王:6.名句默写(1)博闻强志,,。

(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3),,能无怨乎?(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5)推此志也,。

(6),,是以见放。

7.翻译句子[诗歌鉴赏]移家别湖上亭唐·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译文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

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

这情景真叫人愁牵恨惹,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

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

赏析全诗虽然有些简单,但是就如译文所述,是极其美丽的画面。

诗中的一切,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导学案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导学案

《屈原列传》导学案【学习目标】1、辨析掌握本课常见虚实词;正确理解古今异义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2、学习本文记叙、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了解屈原、司马迁及《史记》相关常识,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堂导学导入:司马迁、《史记》、屈原、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一)回顾所学:1、司马迁(约前145~前90),西汉伟大的、,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2、作者司马迁以其“,,”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鲁迅誉为“,”。

3、《史记》与后来的、、合称“前四史”。

(二)习得新知:1、屈原屈原(约前340年~约前277年),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人,今湖北宜昌秭归县人。

屈原年轻时受到楚怀王的高度信任,官为左徙,后因上官大夫在怀王面前进馋,被免去左徙之职后,转任三闾大夫。

这以后,楚国的内政外交发生一系列的问题,屈原也多年流亡,最终悲愤交加,自沉于汨罗江。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之一,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开创了浪漫主义创作的道路,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

《离骚》是我国最长的抒情诗。

2、介绍《离骚》。

屈原首先是一位伟大诗人,最能表现诗人的政治思想和伟大人格的诗就是《离骚》。

《离骚》共二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余字,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宏伟壮丽的浪漫主义抒情诗。

《离骚》可分前后两部分:前半篇侧重于对斗争历史的回顾,后半篇侧重对于未来道路的探索。

全诗抒发了深沉真挚的爱国情怀,对腐朽势力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表现了对进步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宁死不屈的战斗精神。

《离骚》的艺术价值很高,从神话和历史传说中吸取大量素材,驰骋想象,创造出神奇瑰丽的境界,用以表现对理想的热烈追求;多以内心独白的方式表达思想,抒发激情,坦露性格,塑造了伟大诗人的形象;“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比兴手法的运用,比《诗经》更丰富多彩、灵活生动;在南方民歌的基础上创作句式多变、句尾用语气助词“兮”的骚体,恰切的表现了复杂的思绪和炽热的情感;文采绚烂,结构宏伟。

《屈原列传》导学案

《屈原列传》导学案

《屈原列传》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被动句的几种形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了解本传记中大量议论对作者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3.了解屈原生平,认识他的理想追求、优秀品质和高尚人格。

【自主学习】一、知人论世: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字,时期我国伟大的主义诗人,代表作为抒情长诗《》。

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天》等。

汉代把它们合编成《楚辞》。

《屈原列传》一文记叙、、相结合,记载屈原的事迹和文学上的杰出才能,具体而深刻地表现了他忠贞不渝的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品格,集中表现了屈原的高尚情操和的斗争精神,流露了作者的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

二、注音。

属()草稿惨怛()帝喾()靡不毕见()濯()淖()蝉蜕()滋垢()浊秽()皭()然泥()而不滓()既绌()商于()既咎()眷()顾被()发渔父()憔()悴()哺()育啜()泣罹()难()三、解释句中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人穷则反本()3.靡不毕见()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6.屈平既绌()7.齐与楚从亲()8.亡走赵,赵不内()9.被发行吟泽畔()四、解释加点词的古今义:1.明年:古义:今义:2.颜色:古义:今义:3.形容:古义:今义:4.从容..辞令:古义:今义:5.设诡辩..于怀王:古义:今义:6.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古义:今义:五、解释加点词的词类活用:1.厚币..委质事楚 4.其后楚日以削.2.内.惑于郑袖 5.短.屈原于顷襄王3.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六、判断文言句式:1.“离骚”者,犹离忧也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2.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6.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3.求人可使报秦者 7.明于治乱,娴于辞令4.是以见放七、请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②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屈 原列传》 导学案

《屈 原列传》 导学案

《屈原列传》导学案《<屈原列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体会其爱国精神。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

3、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和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4、理解屈原的遭遇与楚国命运的关系,认识屈原的人格魅力和他对后世的影响。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中重点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分析屈原的形象,把握其爱国精神的内涵。

2、难点(1)理解屈原的政治理想与楚国黑暗现实之间的矛盾。

(2)探讨屈原投江自尽的原因及对后世的启示。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司马迁(约前 145 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 108 年)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 3000 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背景介绍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日益激烈。

为了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各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力图富国强兵。

楚国在楚悼王时,曾任用吴起变法,但由于旧贵族的反对,变法失败。

楚威王时,楚国国力强盛,但到楚怀王时,楚国的政治日益腐败,内部矛盾重重,外部又面临着秦国的威胁。

屈原生活在楚怀王和楚顷襄王时代。

他出身贵族,学识渊博,善于辞令,早年深受楚怀王信任,担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

他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联齐抗秦。

但由于他的改革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谗害,被楚怀王疏远流放。

《屈原列传》第三课时示范教案

《屈原列传》第三课时示范教案

《屈原列传》教学方案教学目的1 .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认识屈原热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2 .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

3 .掌握本课涉及到的•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语言知识。

教学重点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第三段)教学难点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三课时教学内容:研读第三、四部分,总结全文内容及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一、重点研读与渔父的对话段(10段)。

这段的议论,性质跟前两处沉然不同,因此研读的方法也应跟前两处有些差异。

具体步骤是指名学生朗读,正音正读后,教师先用导语引路,然后才流通文意、难句,分析行文思路,最后反复诵读。

无论哪个步骤,都要引导学生体味议论的形象化特征。

(1)导语引路教师提示:这段是化用《楚辞》中的《渔父》篇写成,跟原作只是字句稍有不同。

原作是一篇辞赋,是一种介乎诗与散文之间的文体。

它的作者历来有争论,有的认为是屈原本人所作,有的认为是楚人思念屈原所作。

但不管作者是谁,创作的目的都是设为问答来形象化地揭示屈原的内心世界,虽是议论,却跟一般的议论不同。

作品中的渔父是一个避世陷者,不是一般的渔父。

因此研读这一段要紧紧扣住两个问题:①两次对话揭示了屈原临死前怎样的内心世界?②屈原的两次回答都是议论,这些议论是怎样形象化了的?(2)关于文意、难句的疏解“众人皆醉,何不fiHi其糟而啜其酿?”明确:“铺,“食”的意思。

这句话是用譬喻的说法问屈原为什么不同流合污。

上句的“随流场波”,下句的“怀瑾握瑜”,都是譬喻说法。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明确:“沐”,指洗头;“浴”,指洗澡。

这里是用“洗头洗澡”的比喻说明不愿让干净的身子再被灰尘玷污。

“人乂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明确:“察察”、“汉汉”均定语后置,整句可译为“人们又谁肯让洁净的身子,受到污浊的东西(玷污)呢。

”这句仍是切“沐浴”而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列传》(第三课时)【学法指导】《屈原列传》虽属史传文章,但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的爱憎和褒贬的感情。

我们学习这篇列传,要把精力用在议论部分,即把评介《离骚》、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与渔夫对话等三处作为研读重点,看作者是怎样通过这三处议论来揭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重点】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第三段)。

【学习难点】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自主学习课前自读课文4-10段,完成下面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江滨.()渔父.()三闾.大夫()啜.()弹冠.()怀瑾.握瑜.()自令见放为.()2.解释加点字子.非三闾大夫欤.()()自令见放为.()新沐.者必弹冠()葬乎.江鱼腹中耳()安能以皓皓之.白()遂自投汩罗以.死()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竟.为秦所灭()3.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被发行吟泽畔()是以见放()不凝滞于物()而自令见放为()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合作探究1.文章第11节,记叙屈原与渔夫的对话,写出了几种人生观,有什么作用?明确:二人的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品格操守及政治倾向。

渔父:对人生、世事均不要太过认真,太过执着,最好得过且过,随遇而安,随波逐流,与世推移。

屈原:绝不苟且,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通过对话描写,揭示屈原“见放”是时代的悲剧,表现屈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宁赴长流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这段对话实际上是关于人生哲理的精辟议论,即明屈原之志,亦抒作者太史公之情。

2.文章第12节又提到了宋玉、唐勒、景差之徒,有什么作用?屈原既死,赋存国亡。

“屈原辞赋悬日月”,他创造的楚辞诗体后继有人,但“终莫敢直谏”。

“祖”,摹仿、效法的意思,古代“祖”是个多义词。

“从容辞令”,课本注为“说话得体,善于应酬。

从容,言语举动适度得体。

”这是一说;另一说,认为“从容”是指“委婉蕴藉”,也通,屈原的辞令本也有委婉的一面。

楚国日以削,为秦所灭。

这一段将楚辞的后来者与屈原相对照,将楚之灭亡与屈原相联系,写出了屈原无可比拟的崇高伟大和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3.司马迁写人物传记,除传末赞语之外,多不直接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把意见寓于叙事之中。

本传却是另一种写法,这就是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紧密结合。

试分析。

写作特色:和从《史记》中选入中学课本的其它几篇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求赵》、《毛遂自荐》)相比,本文的特色是: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②写法上,记叙和义论相结合。

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

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介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

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

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一、名家点评1.王逸:“屈原之辞,诚博远矣。

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辞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

”2.刘勰:“故《离骚》、《九章》,朗丽以哀志;《九歌》、《九辩》,绮靡以伤情;《远游》、《天问》,瑰诡而惠巧;《招魂》、《大招》,耀艳而深华;《卜居》标放言之致;《渔父》寄独往之才。

故能气往轹(利)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

”3.李白:“屈平词赋悬日月(屈原的诗歌像高悬在天空的太阳、月亮一样光芒万丈)”。

4.杜甫立志“窃攀屈宋宜方驾(我要努力攀上屈原、宋玉诗词的高峰同他们并驾齐驱)”。

5.北宋邵博:“《楚辞》文章,屈原一人耳。

”6.苏轼:“吾文终其身企幕而不能及万一者,推屈子一人耳。

”7.清沈德潜:“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如太空之中,不著一点;如星宿之海,万源涌出;如土膏既厚,春雷一动,万物发生。

古来可语此者,屈大夫以下,数人而且。

”8.王国维:“大诗歌之出,必须侯北方人之感情与南方人之想象合而为一,即必通南北之驿骑而后可,斯即屈原其人也。

”9.鲁迅:“在韵言则有屈原起于楚,被谗放逐,乃作《离骚》。

逸响伟辞,卓绝于世。

后人惊其文采,相率仿效,以原楚产,故称《楚辞)。

”10.郭沫若:“楚人是把在政治上统一中国的功名和产生了一位屈原的功名兑换了。

……由楚所产生出的屈原,由屈原所产生出的《楚辞》,无形之中在精神上是把中国统一着的。

中国人如果不灭种,中国文如果不消灭,《楚辞》没有毁灭的一天。

楚人的功劳是不朽的,屈原是会永远存在的。

”11.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举;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

(董必武)12.大节仰忠贞,气吐虹霓,天问九章歌浩荡;修能明治乱,志存社稷,泽遗万世颂离骚。

(赵朴初题秭归屈原祠)13.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纬地大文章。

(长沙“屈贾祠”楹联。

“亲不负楚”指屈原与楚王同姓,故曰“亲”;“疏不负梁”指贾谊与梁怀王异姓,故曰“疏”。

策:指贾谊《治安策》)二、素材运用1.话题“脊梁”:读屈原的名辞《离骚》后,有人写下这样的诗句:你埋下了一坛老酒/酒坛上的红纸/沉沉地写着黑字/——魂/每当到了汩罗江悲凄的那一天/那酒坛里就溢出芦叶的清香/回荡起亘古不变的激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几千年了/喝过这坛酒的人/都醉成了龙的脊梁……是什么使诗人心潮澎湃?是《离骚》的字字泣泪,是屈原的拳拳赤心,是涌动的爱国情,是炽热的报国心。

爱国——一种神圣、深厚、热烈的情感,它藏于内心深处,居于所有情感之上。

它是一条纽带,一个号令,一个民族挺立的信念,一个国家强盛的基石。

它与生命同在,一旦触动它的密码,它便如潮水般汹涌而出,气势磅礴。

悠悠五千年,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践约对它的承诺;纵横九万里,无数中华儿女用奋斗诠释对它的忠诚。

爱国——一种超越时间空间,最纯洁、最敏锐、最强烈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屹立不倒的精魂。

一个真正的人,首先必须是一个爱国的人。

一个人,没有脊梁骨,便不能直立行走;一个人,不属于他的祖国,便不属于人类。

是的,爱国!谁能忘记,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慷慨凛然,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矢志不移。

(出自2006年高考安徽满分作文《龙的脊梁》)2。

话题“自我”: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记忆顺着汨罗江,流过春秋,越过战国,当秦攻破郢都的那一刻,你悲愤至极,在叹息中,在号哭中,在悲痛中,你虽背负太多的无奈与辛酸,但却做真正的自我,用生命表达你对祖国的忠贞与高洁的品行。

悲哉!做真正的自我,那是屈平的水中离骚。

一缕清香一份洒脱,做真正的自我,展示高洁与傲岸,那是陶潜的五斗诗魂!一江春水一曲悲歌,做真正的自我,满载大江与汪洋,那是文天祥的零丁绝唱!一页历史一面镜子,做真正的自我,昭示理性与忠贞,那是屈平的水中离骚!3.话题“找准位置认清自我”:“众人皆醉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所”的爱国志士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面对支离破碎的祖国,面对饥寒受苦的老百姓,作为士大夫却束手无策,纵身跃入涛涛江水中,为后世可歌可泣之人。

他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他是一名为黎民百姓谋幸福生活的士大夫,面对朝廷的腐败束手无策,只好投身于海,为祖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出自2006年高考河北满分作文《找准位置发扬自我》)人生亦如此。

人应该有所追求,但不是盲目地追求。

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认清自我,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人生中能保持最真实的追求。

他没有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中同流合污,而是发出了“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感慨;他没有在污浊的官场中“随其流而扬其波,哺其糟而啜其醴”,宁愿投身汨罗,也不愿污其追求。

他在人生的追求中,从不忘自我的真正价值,在现实的考验面前,他留给我们的是流芳百世的美名。

(出自2006年高考全国卷Ⅰ满分作文《在追求中认清自我价值》)4。

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感情的力量是伟大的。

感性的潮水是不可遏制的。

在先秦的宋国富人赞扬儿子聪明而疑惑邻居是小偷的心中,我们分明看到了一片浅浅的水湾,在那里只有感情的船只可以停泊;在楚王摒弃屈原的“秦,虎狼之国”的忠告而接受幼子子兰“奈何绝秦欢”的劝说的耳朵边,我们分明听到了感情的滔天巨浪掀起的震耳欲聋之声。

“亲则近,疏则远”,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劣性的必然?5.话题“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伟大的骚客屈平,怀着对楚国无限的哀痛和热爱,自沉于汨罗江水,后人哀之敬之,推崇备至,我却不以为然。

我热爱《楚辞》,每读到《涉江》《离骚》《九章》常感激涕零,感谢屈原将自己的苦痛花作艺术的瑰宝光耀千古。

然而我常想,如果屈大夫不投身汨罗江,还会有怎样的华采篇章呢?我又设想当秦兵压境、楚国危难之际,屈大夫如果健在会否如田单般振臂一呼,击退强敌,保住云梦之地?然而这毕竟是我的空想,屈大夫在楚王昏庸、奸佞陷害下,不胜悲痛化为汨罗英魂,令我辈嗟叹。

同为伟大先贤,面对人生挫折、生命变故,庄子和屈原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6.话题“心灵的选择”:人生是在一匹素锦上描绘自我,身上的每一个色点都要细细斟酌,手拿调色板的那一刻,你开始选择,暖色还是冷色?人生是在一个舞台上展示自我,动作的每一个细节都要认真推敲。

举手投足之间,你在选择,欢悦还是悲伤?人生的旅程有太多的十字路口,面对太多的选择,站在街口,我聆听心的呓语。

汩罗江畔,屈平素衣抱石纵身而跃,一代忠臣,他选择死来证明自己对楚国的忠贞不渝。

在他面前遗放着南后的威逼利诱,且凭他的才华,在别国闻达亦非难事。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铮铮铁骨,气吞山河,在荣华富贵和国家民族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汨罗江的每一朵浪花都是见证。

站在街中,一边是权力和地位,一边是祖国和人民,我聆听心的呓语:荣华富贵,皆乃过眼云烟,祖国人民,与自己乃有血脉肤发之连,没有国家的强盛,何来个人的幸福?所以,我选择祖国与人民。

7.话题“快乐幸福与思维方式”:生命犹如海洋,生活恰是轻舟,扬起思维的风帆,穿梭于人生的海洋。

白帆迎接的是狂风和浪花,而思维碰撞出的是或幸福,或忧伤;或积极,或消沉……从亚当和夏娃的叛逆开始,上帝就创造了人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