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学案
《屈原列传》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屈原列传》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屈原列传》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文学艺术也有了更深入的探讨和学习。
其中,古代文学作品更是深受人们的关注和赞赏。
而《屈原列传》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中学语文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材,今天就来探讨一下《屈原列传》教案教学设计。
一、基本情况1. 教学内容:《屈原列传》2. 教学年级:高一3. 教学人数:40人4. 教学时间:2周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屈原的主要思想和成就。
2. 能够分析屈原作品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
3. 能够在阅读屈原的作品时,能够把握其中的情感和主旨,理解其中的生命智慧。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屈原列传》,通过对这部作品的阅读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拓宽视野并推进学生的语言与文化领域的进一步了解和学习。
2.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法通过对《屈原列传》的阅读和分析,老师要通过课堂讲授,让学生对这部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在讲解的过程中,老师也要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升学生的参与性和自主性。
(2)小组讨论法在课堂教学之外,还可以设置小组讨论环节,组织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
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音频、视频、图像等多种形式辅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四、教学步骤1. 屈原事迹讲解在开始读《屈原列传》之前,首先要对屈原的事迹和主要成就进行清晰详细的讲解,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阅读《屈原列传》。
2. 阅读和分析《屈原列传》在掌握屈原事迹的同时,还需要通过阅读《屈原列传》来理解屈原的思想和主要贡献。
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把握其中的情感和主旨,同时分析作品表现方式和艺术特点。
屈原列传

《屈原列传》学案一、文学常识:屈原,名,字,时期我国伟大的主义诗人,代表作为抒情长诗《》。
主要作品有《》、《》、《》、《》等。
汉代把它们合编成《楚辞》。
二生字练习:给加点的字注音。
1娴()于辞令2 属()草稿3谗谄()4 惨怛5()6馋人间()之7帝喾()8靡不毕见()9濯()10淖()11 蝉蜕12()13 滋垢()14浊秽()15 皭()然泥()而不滓()16既绌()17佯()去秦18宠姬()19既咎()20眷()顾21被()发22 渔父()23枯槁()24餔()其糟25啜()其醴27()28怀瑾()握瑜29 罹()难()三、解释句中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人穷则反本3.靡不毕见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6.屈平既绌7.亡走赵,赵不内8.齐与楚从亲。
9.厚币委质事楚。
10、被发行吟泽畔四、解释划线的词的古今义: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2、颜色憔悴3形容枯槁。
4、从容辞令:5、设诡辩于怀王:五温故知新:伐1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2其后秦欲伐齐3口诛笔伐4伐薪烧炭南山中5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6此五霸之伐也属1屈平属草稿未定2亡国破家相随属3 属予作文以记之4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5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6 吾属今为之虏也微:1其文约,其辞微2微夫人之力不及 3 微服私访疾:1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2 君有疾在肌肤3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类:1 举类迩而见义2 佛印绝类弥勒质:1乃使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2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3永州之野产异蛇,黒质而白章志1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2 博闻强志3 聊斋志异4 项脊轩志迁1 顷襄王怒而迁之2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3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4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5 战、守、迁皆不及施父1渔父见而问之曰2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3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六、解释加点的词:1、娴于辞令()2、争宠而心害其能()3王怒而疏屈平()4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2023最新-《屈原列传》教案【优秀3篇】

《屈原列传》教案【优秀3篇】《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一般认为太史公变调是由于司马迁寄寓个人政治忧愤的需要,但主要原因还在于史记以前文献较少,无法表达屈平之伟大)中有关屈原的部分,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屈原列传》教案【优秀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屈原列传》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2、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虚词,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教学重点: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
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设想:1、利用预习提示,引导学生整理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借助“预习提示”,圈点重要文言知识,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作者景仰屈原,他是褒贬分明地为屈原立传的。
字里行间喷泻着激愤和哀怨之情。
司马迁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概述了屈原的一生,盛赞了他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文学成就。
尤其推崇他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以及存君兴国的爱国思想和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他含着热泪为屈原立传,抒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
因此,这篇课文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人物评传,这是不同于《陈涉世家》《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地方。
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背景材料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列传 学案

班级:姓名:《屈原列传》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2、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3、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虚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教学重点: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教学难点: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全文,概括屈原生平。
2、学习一、二文段,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点。
教学重点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预习导学一、基础知识1、回顾作者司马迁与《史记》的相关情况。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或前135年——约公元前90年),字,西汉、。
著成《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共130篇,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鲁迅赞其为、。
2、了解屈原和《离骚》。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
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它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
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故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
“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屈原的作品:《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屈原列传》教案(推荐5篇)

《屈原列传》教案(推荐5篇)第一篇:《屈原列传》教案《屈原列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司马迁及《史记》相关常识;2.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3.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写法;4.体会屈原的高尚品质、爱国精神,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下列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句子导入课文。
(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二、文学常识 1.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前90),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学问广博。
汉武帝即位,谈为太史命,临终时嘱咐司马迁继写史书。
父卒三年后,司马迁继父任太史命,开始在“金匾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
二十岁时,游历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地,并到庐山和会稽考察传说中的“禹疏九河”等遗迹,经院水和湘水流域,凭吊屈原沉水的汨罗江,在曲阜,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
回长安后任郎中。
三十五岁时二次出游,广泛地接近下层人民。
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人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意在待机答汉,因此触怒武帝,致罪下狱,受官刑。
司马迁为完成《史记》,隐忍苟活。
出狱后任中书分,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通史《史记》,人称《太史公书》。
2.介绍《史记》。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屈原列传》学案

《屈原列传》学案学习目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掌握本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四)理解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学习重点掌握本的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及特殊句式。
学习难点理解和学习本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一、背景材料。
(1)屈原(约前340~前27幻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治乱,娴于辞令”,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
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
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宠姬郑袖和大臣靳尚等旧贵族集团的人物,包围了怀王,后怀王又受到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绝交,使楚陷于孤立,两次派兵攻秦,结果损兵折将,失去汉中六百里国土。
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
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
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
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
就在他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泰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写了《哀郢》、《怀沙》两首诗后,相传在旧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泪罗江。
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2)屈原的作品《史记•屈原列传》做中提到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怀沙》五篇。
15、屈原列传教案【优秀5篇】

15、屈原列传教案【优秀5篇】屈原列传教案篇一教学设想:本文位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第四专题“《史记》的理想人格”的板块,这个板块的学习,旨在了解作者“读其书,想见其为人”的知人论世理念,了解司马迁对历史人物人本主义的解读。
课文比较难懂,选文较长,教学时在多读的基础上逐段疏通,在理解的基础上探讨问题。
专题目标:1、能够流畅地朗读出课文。
2、积累文言知识;体会并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素材采集。
3、了解屈原和他的高尚人格;了解司马迁对屈原的解读和情感。
时间设定:3教时第1教时要点:朗读课文,疏通段落,积累文言知识。
过程:一、导入《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屈原和贾谊的合传。
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了《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
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作者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因而在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
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朗读1、注意读音惨怛( ) 温蠖( ) 濯淖( ) 啜其醨( )( ) 帝喾( ) 皭然( ) 汶汶( ) 汨罗( ) 屈匄( ) 随属( ) 唐眛( )娴于辞令( ) 谗谄( )举类迩滋垢( ) 滓( )商於( ) 顷襄王令尹( ) 咎( ) 行吟泽畔( ) 枯槁( ) 三闾大夫( ) 怀瑾握瑜( ) 皓皓() 郢( ) 绌( ) 从亲( ) 不内( ) 汶汶( )2、指名朗读三、疏通1、2段1、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并和同学交流,准备老师提问楚之同姓——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王甚任之——争宠而心害其能——属草稿——众莫不知——平伐其功2、提问交流(楚之同姓——是楚王的同姓。
博闻强志——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
明于治乱——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
高二语文(屈原列传)学案(3)人教版 学案

某某省江阴市澄西中学高二语文《屈原列传》学案(3)人教版【学习目标】1、学习11—13节并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被、祖等;以及文言句式等相关文言常识。
2、继续体会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体会屈原的遭遇与楚国的命运紧密相连,领会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学习重难点】1、学习并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被、祖等;以及文言句式等相关文言常识。
2、重点研读第十一节,继续体会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习过程】一、温习回顾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厚币委质..事楚()(2)使使如.秦受地()(3)一篇之中三致志..焉()(4)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二、整体感知课文第三部分(11节)写屈原自沉汨罗的经过。
这部分着重记叙了屈原与渔父的两次对话。
第一次对话揭示出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第二次对话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宁愿葬身鱼腹,也不同流合污苟且偷生。
这部分形式为记叙,实为议论,以转述人物对话代议论,既评屈原之志,也抒司马迁之情,从不同意见的争论中,突出屈原的观点。
第四部分(12节),写屈原死后的影响。
屈原创造了楚辞一体且后继有人,但都不能像屈原那样直谏,因而楚终为秦所灭。
第五部分(13节)司马迁对屈原爱国精神的深沉赞颂。
这篇课文通过写屈原的生平事迹(见任——见疏——————自沉),特别是政治上的不幸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处处流露出作者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
三、重点研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11—13节,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被.发行吟泽畔()(2)举.世混浊而我独清()(3)餔.其糟.而啜.其醨.()(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者乎()..,受物之汶汶(5)又安能以皓皓..乎()..之白,而蒙世之温蠖(6)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7)适.某某,观屈原所自沉渊()(8)及见贾生吊.之()(9)同死生,轻去就..自失矣()..,又爽然(10)数十年竟.为秦所灭()2、找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并解释:(1)其后楚日以削()(2)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3)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3、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被发行吟泽畔()(2)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3)而自令见放为()(4)数十年竟为秦所灭()(5)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1)明年,秦割某某地与楚以和()(2)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X袖()(3)奈何绝秦欢()(4)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5)颜色憔悴()(6)形容枯稿()(7)而能与世推移()(8)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5、翻译下列句子(注意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1)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译文:(2)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译文:6、问题探讨(1)课文第11节写了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答:(2)课文末段是司马迁的赞词,这段文字共四句话,用自己的话概括每句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列传》学案学习目标与要求: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学法指导:交流积累相关知识反复朗读,感知课文用探究的方法去解读文本,养成探究阅读的能力。
学习方法点拨:名人名言、文如其人、生平事迹、知人论世学习重点与难点了解屈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以及存君兴国的爱国思想和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屈原的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死观。
【自读点拨】1.理清文脉。
第一部分(第1-3段)屈原见任——屈原被疏——屈原为文第二部分(第4-10段)屈原被绌,张仪行骗——怀王被惑,纵仪归秦——诸侯击楚,楚兵大败——怀王赴秦,客死异乡——屈原被放,心系怀王——子兰使奸,屈原被迁第三部分:(第11、12段)江畔答问,绝望自沉——文泽后世,德威众杰明线:屈原的命运(见任——见疏——见绌——见迁——自沉)。
暗线:楚国的命运(被骗——被袭——客死——灭亡)(说明:此设计重在引导学生了解《屈原列传》的大致内容,这也是理解屈原形象的前奏。
)2.感受屈原。
第1、2段叙述屈原才能卓越,为国操劳,因小人使奸而被怀王所疏。
第3段着力评述屈原创作《离骚》的根由:“忧愁幽思”。
屈原因“穷”生“怨”,因“怨”为文,而此“穷”此“怨”皆因奸佞蔽明。
屈原的美政之梦光明磊落,然而被谄被谤,孤独无援,此时“不平则鸣”实乃自然之事。
其文“以刺世事”,文如其人。
屈原“志洁”“行廉”,为保持自己良好的道德操守,“自疏濯淖污泥”“蝉蜕于浊秽”“浮游尘埃之外”“泥而不滓”,其高尚的美德真可“与日月争光”。
屈原一生,傲骨坚挺,皆因他的“方”与“正”。
第8段写屈原见放却仍“眷顾楚国,心系怀王”。
屈原处江湖之远,依然心忧祖国。
虽然怀王“终不悟”,但屈原的“存君兴国”之志从未泯灭。
儒家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屈原却无论是否在其位都要谋其政。
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屈原则是不管穷达都要兼济天下。
“位卑未敢忘忧国”,屈原的爱国之心既不会因个人的荣辱而动摇,也不会随楚国的治乱而改变。
对祖国的一片忠心是屈原傲骨的内在精髓。
第11段写屈原江畔答问。
屈原被放,“行吟泽畔”。
他在吟什么?屈原仍在“吟”其志,他是为了其“志”而“颜色憔悴”到如此“枯槁”之状,颓废的外表之中仍透露着一种对精神追求的执著。
渔父明知故问其见放之因,屈原答:“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这既是对不合理遭遇的解释,也是对自我人格立场的持守。
渔父建议屈原“与世推移”,没有必要“怀瑾握瑜”,屈原则用形象化的比喻(“弹冠”与“振衣”)表明自己誓不改变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信念。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一句可见屈原的矢志不移,宁弃生求死,不坠青云之志。
死亡已经成为屈原标举清高解脱愁苦的惟一手段。
综上所述,屈原形象就是一个殉道者的形象,这个“道”就是理想和信仰,就是祖国和人民,就是人格的神圣与精神的绝对纯净。
导读提示:本篇虽是自渎课文,但文章篇幅,难度大,内容博大精深,因此教师需要多做指导。
学习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等方面获得发展。
学生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思考和认识。
新课标第9条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和意义和用法,注意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我认为教师必须严格按照新课标要求,引导学生抓住文章学习重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深入浅出。
教师必须把握课文特点并分析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才能明确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做到有的放矢,切中肯綮。
重点与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导语设计:一、本节课继续学习司马迁的《屈原列传》让我们放飞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飞越到二千多年前的汨罗江畔,一睹屈原行吟泽畔的形象。
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研读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段。
请大家思考(课后练习三)(1)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2)蕴含作者的怎样的感情?(1)两次对话(2)第一次对话反映什么?A|反映楚国的现实: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那些拉帮结派的小人只顾、贪图个人享乐啊,致使他们的路途变得黑暗、凶险而狭隘。
在腐朽的贵族统治集团的打击排挤下,诗人遭谗见废。
B说明屈原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时代的悲剧。
C说明屈原愤世嫉俗(3)第二次对话说明什么?A说明屈原的高洁品质B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渔父认为对人生对世事都不要太认真、太执著,最好是得过且过,随遇而安,即所谓的随波逐流、与世推移,至于“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则是大可不必的,屈原反对这种人生哲学,认为绝对不能随波逐流,不能同流合污,宁可葬身鱼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洁行廉的人格。
(4)作者的观点、作者的感情司马迁把屈原和渔父的观点两相对照,是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其中也表露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恨和对屈原的同情和惋惜。
二、很明显这段对话形象地揭示了屈原的内心世界,表现屈原的高洁品质。
这段对话怎样形象地揭示屈原的高洁品质?请找出这样的词语这样的语句。
1、怀瑾握瑜2、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3、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4、人又谁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文中象这样的句子有很多,请找出。
三、引出第三段,解读第三段。
(解读第三段,进一步感知屈原的形象)(1)哪些词语、哪些语句能表现屈原的高洁品质?行廉: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金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超脱于尘埃之外,不沾染世俗的污垢,他真是一个洁白干净出于污泥而不染的人。
(2)作者和屈原生活在不同时代,作者怎么知道屈原的高洁品质的?明确:通过屈原的作品《离骚》。
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离骚》?进一步明确:成因、解题、内容、风格。
教师点拨:文如其人,作者将屈原的作品和他的高洁的品质结合起来写,同学们请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其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四、解读课文第八段,进一步感知屈原形象:屈原的《离骚》篇我们曾经学过,让我们吟诵《离骚》中的经典名句,然后对照本文,进一步感知屈原形象。
(名人名言)老师吟诵板书: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忠贞不移可见诗人的品格是高尚的,意志是坚定的,节操是清白的,才华是横溢的。
《离骚》篇可以说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本文也有表现屈原的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的文句,请找出:明确:第八段。
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辛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五、总结:本篇夹叙夹议,以上是通过解读三个议论文段解读屈原形象,我们已经感知屈原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忠贞不渝的爱国之情。
从《离骚》里,我们知道他的崇高的爱国精神和端方正直的品格,两千多年来曾经影响我国千千万万的仁志士。
今天,我们学习的《史记》中的《屈原列传》,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
布置作业:1、写一写,记下阅读的足迹2、以“我心中的屈原”为题作文对课文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课堂自测:学生自读课文找出通假字,归纳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特点、词类活用,师生共同归纳。
通假字反——离——见——指——濯——绌——内——从——学与练设计:一.文言实词虚词积累伐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其后秦欲伐齐口诛笔伐伐薪烧炭南山中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害争宠而心害其能邪曲之害公也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志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博闻强志其志洁,其行廉聊斋志异项脊轩志指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璧有瑕,请指示王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哙遂入……头发上指二. 词类活用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明道德之广崇蝉蜕于浊秽厚币委质事楚泥而不滓其后楚日以削时秦昭王与楚婚三、特殊句式:A1、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3、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5、明于治乱,娴于辞令6、蝉蜕于污秽,以浮游于尘埃之外7、楚人即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B1、方正之不容也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3、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4、而自令见放为5、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6、数十年,竟为秦所灭7、是以见放8、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四、巩固练习与应用古今异义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奈何绝秦欢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特殊句式A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天者,人之始也3、秦,虎狼之国。
4、此不知人之祸也5、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B 1、遂绝齐2、又因厚币用事者臣勒尚3、以出号令自主探究:一、请同学们继续探究课文把握屈原形象,上节课圈点五个字:任、疏、绌、迁、沉沿着屈原的人生轨迹,感知屈原形象。
探究过程:1为什么任?2为什么疏?3被绌以后楚国怎样?4为什么被迁?5为什么自沉汨罗江?纵观全文,我们不难想象屈原的悲剧结局:“屈原不禁仰天长叹:天啊,奈何你这般对待我,圣上啊,你为何听信谗言,疏远我啊!天下之大,竟无一人了解我啊!最后是屈原被迫无奈,愤恨之极,纵身一跃,投入了滚滚奔流的江水之中,以死表达了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
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明确:抒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相关知识链接:1、文学常识介绍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它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
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后代一切有成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
2、翻译朱熹传:原文:朱熹,字元晦,徽州婺源人。
父松字乔年,中进士第。
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
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
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
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
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