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求理论的创始人

合集下载

亚当斯密对经济学的贡献

亚当斯密对经济学的贡献

亚当斯密对经济学的贡献
亚当斯密(Adam Smith)是经济学领域的先驱之一,他的贡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自由市场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是自由市场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对人类经济行为的独特见解被视为自由市场理论的基石。

2.劳动分工和生产效率:亚当斯密提出了劳动分工理论,即把一个生产过程分成许多小环节,每个人专门负责一个环节,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3.经济贸易和国际贸易理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比较优势原则,即比较优势是一种可行的贸易方式,它可以使全球从贸易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4.自然价格理论:亚当斯密提出了自然价格理论,认为市场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而不是政府干预。

5.货币理论和国家经济政策:亚当斯密的著作还对货币理论和国家经济政策有重要影响。

他主张货币应该是金属货币,而不是纸币,同时反对政府的干预。

综上所述,亚当斯密的贡献不仅限于经济学理论中,作为经济学思想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思想对人类社会的政治,哲学和文学领域也有深远影响。

第二讲 供求定理及应用

第二讲 供求定理及应用

某商品的价格由20元/件下降为15元/件(P=20,ΔP=15-20=-5), 需求量由20件增加到40件(Q=20,ΔQ=40-20=20),这时, 该商品的需求弹性为:
若将上例倒过来,即该商品价格由15元/件上升为20元/件(P=15,ΔP=5),
需求量由40件减少到20件(Q=40,ΔQ=-20),则该商品的需求弹性为:
P
D
S
市场机制是指在一个自由 市场里,价格会不断变化 直到市场出清为止的趋势。 —即直到供给量与需求量 相等为止。
PE
E
O
QE
Q
市场均衡价格的形成
P
P1 PE
D
产品过剩
S B
A
E
O
QE
Q
扰动所产生的影响
三、均衡价格的变动
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移动:主要描
述了S、D二曲线交点的变动特征。 ● 需求的增加与减少 ● 供给的增加与减少
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原理
• 甚至一只鹦鹉只要学会说“供给与需求, 就可以成为一个经济学家。 • 供给和需求的基本模型是微观经济学中 广为应用的工具,它帮助我们理解价格 变动的原因和方式,以及政府干预某个 市场所可能产生的结果。
需求理论
一、需求与需求的表达
1.需求的概念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 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 品数量。(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
• 供给量的变动:同一 供给曲线上点的移动。 变动原因:商品本身 价格。 • 供给的变动:供给曲 线本身的移动。 变动原因:商品本身 价格以外的所有其它 因素。
P S2 P2 P1 O a Q b
S0 S 1

货币银行学第九章 复习 货币供给理论与货币供求均衡理论

货币银行学第九章 复习 货币供给理论与货币供求均衡理论

货币银行学第九章复习货币供给理论与货币供求均衡理论第九章货币供给理论与货币供求均衡理论第一节货币供给理论一、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1、货币供给理论是伴随现代银行制度的建立、发展过程中而逐渐形成的。

菲利普斯(Phillips)于1921年《银行信用》一书中,第一次使用了“原始存款”、“派生存款”这两个现代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概念内涵。

2、直到上世纪60年代,凯恩斯主义“失灵”,各种学派再次兴起,货币供给理论再次吸引了更多的经济学家。

其中米德(Meade)和丁伯根(Tinbergen)最具影响。

3、70年代有了更多的发展,关注:货币定义;货币供给机制;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的探讨。

二、货币供给理论主要涉及的范畴 1、货币定义。

由狭义货币转向广义货币,以及货币层次划分。

2、现代银行制度下的货币供给机制:A:中央银行控制与调节基础货币机制; B: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机制;C:在上述两重银行调节机制中构成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货币供给机制。

3、货币供给机制的理论模型。

现代银行制度下的货币供给机制,可用理论模型表述,具体是对M1或M2层次的货币乘数加以考察与推导;对货币乘数影响因素分析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储备金率、现金“漏损率”等。

4、货币供给机制的“内生性”与“外生性”的探讨。

A:由市场经济自身内在的货币需求,也即由“看不见的手”支配而形成的客观的货币供应量,就是“内生性货币”,属于“内生变量”;B:由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操控,经由中央银行“看得见的手”操作而形成的货币供应量,就是“外生性货币”,属于“外生变量”,也称“政策变量”。

5、政府收支对货币供求的影响。

政府收支行为会否从“外生变量”角度影响货币供应?1)政府的正常收支活动不会影响货币供给,即:收入=之支出,收支平衡;收入>支出,有结余。

2)政府的货币支出大于收入,出现赤字时,对货币供给会产生影响,即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有:A:向社会公众举债,此时即期货币总量不变,只是存款帐户货币量转移;B:向商业银行借款,也是存款货币量的转移,但是可能影响到商业银行未来的派生存款规模的变化;当然它又取决于政府资金的用途是消费性或投资性的,后者并不影响未来的货币供应总量。

诺贝尔经济学大师们的著作

诺贝尔经济学大师们的著作

诺贝尔经济学大师们的著作时间:2010年09月07日作者:经济系点击:119次第一届获奖者:1969年12月10日第六十九届诺贝尔奖颁发。

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荷兰经济学家丁柏根因创立计量经济学,运用动态模型分析经济活动而共同获得首次设立颁发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简·丁伯根——经济计量学模式建造者之父(著作:《美国商业循环,1919-1932》《英国的商业循环,1870-1932》《经济政策中的集中和分散》《经济政策:原理和设计》《文选》第二届获奖者:1970年12月10日第七十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经济学家塞缪尔森因对经济理论的科学分析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保罗·A·萨缪尔森——最后一个经济学通才著作:《经济分析基础》《经济学》《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萨缪尔森科学论文集》(1-4卷)第三届获奖者:1971年12月10日第七十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因对国民生产总值和经济增长的开创性研究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西蒙·库兹涅茨——GNP之父著作:《美国零售和批发贸易的周期波动》《生产和价格的长期运动》《工业和贸易的季节性波动》《商品流量与资本形成》《国民收入及其构成》《1869年以来的国民总收入》《经济的变化》《关于经济增长的六篇演讲》《美国经济中的资本》《现代经济增长》《各国的经济增长》《人口、资本和增长》《增长、人口和收入分配》第四届获奖者:1972年12月10日第七十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经济学家希克斯、阿罗因一般经济平衡理论和福利理论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约翰·希克斯——一般均衡理论模式的创建者著作:《工资理论》《价值与资本》《需求理论的修正》《经济史理论》《动态经济学方法》肯尼斯·阿罗——帕累托最优&不可能性定理著作:《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存货与生产的数学理论研究》《公共投资、报酬率与最优财政政策》《组织的限制》《肯尼斯·阿罗论文集》(六卷本)第五届获奖者:1973年12月10日第七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供求理论》题库

《供求理论》题库

第2章供求理论一、名词解释1.需求——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2.供给——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

3.需求价格弹性——指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4.供给价格弹性——指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5.需求规律——也称需求定理,是指假定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方向变化的关系称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

6.供给规律——也称供给定理,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同方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

7.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同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8.供求规律——是指当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时,价格上升;当需求量小于供给量时,价格下降,这就是市场价格变化的具体规律,一般称之为供求规律。

9.需求收入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收入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消费者收入增加或减少百分之一所引起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10.需求的交叉弹性——是指相关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即商品A价格下降或上升百分之一时,引起对商品B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二、单项选择1.需求规律表明:( A )(A)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价格和需求量是负相关的;(B)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价格和需求量是负相关的;(C)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价格和需求是正相关的;(D)消费者在某种商品的价格较高时购买的数量比在较低价格时要多。

2.下述因素中哪一个不是引起商品甲需求变化的因素?( C )(A)替代商品乙的价格变动;(B)消费者的收入增加;(C)商品甲的价格变动;(D)消费者偏好的改变。

供求理论的创始人

供求理论的创始人

供求理论的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当代经济学的创立者,现代微观经济学体系的奠基人,剑桥学派和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乃至世界最著名的经济学家。

他是继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之后的又一位经济学集大成者。

1842年,马歇尔出生于英国伦敦区一个朴实的中产阶级家庭,从小接受他那极为严厉的、期望他儿子能成为一个牧师的父亲的教育。

但他背叛了他父亲的意愿,去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学习数学并获得学士学位,并被选为圣约翰学院教学研究员。

但1877年由于他和玛丽·佩利——一个他过去的学生结婚,被迫辞职,因为当时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研究员们要像牧师那样独身。

随后,他先后担任布里斯托尔大学校长,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讲师和教授(那时,独身要求已取消)。

他参加过英政府组织的政策咨询活动,还曾是1890-1894年皇家劳工委员会颇有影响的成员。

1880年,他担任英国协会第六小组的主席,正式领导了创建英国(后改为皇家)经济学会的运动。

1885-1908年任剑桥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也是英国正统经济学界无可争辩的领袖。

他于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被看作是与斯密《国富论》、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齐名的划时代的著作,称为经济学四大伟作。

而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替换了古典经济学体系其供给与需求的概念,以及对个人效用观念的强调,构成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

这本书在马歇尔在世时就出版了8次之多,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专著,多年来一直被奉为英国经济学的圣经。

而他本人也被认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者,他的理论及其追随者被称为新古典理论和新古典学派。

同时由于他及其学生,如J.M.凯恩斯,J.S.尼科尔森,A.C.庇古,D.H.麦格雷戈等先后长期在剑桥大学任教,因此也被称为剑桥学派。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受到当时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经济学家亨利西奇威克的影响,正因为这个人对他在经济学及道德哲学方面的影响很大,马歇尔的学术兴趣逐渐由物理学转向了哲学和社会科学。

英国经济学——精选推荐

英国经济学——精选推荐

三.英国经济学一、重商主义时期的经济思想与古典理论重商主义产生于十五世纪,是反映商业资本利益的一种经济观点和经济政策。

重商主义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

英国早期重商主义的代表是署名为W·S的小册子《对我国同胞某些控诉的评述》的作者,此书于1581年出版,该作者反对铸造成色和重量不足的货币,认为这会引起国内商品价格上涨,使足值货币流向国外。

英国晚期重商主义的代表是托马斯·孟。

他的代表作是他身后于1664年出版的《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一书,托马斯·孟是贸易平衡论的创始人。

他认为,对外贸易才是国家致富的手段。

在贸易关系中,重要的不在于把货币保藏起来而是将其投入有利可图的流通。

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创造者威廉·配第的经济思想。

英国古典经济学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经济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产生时期包括十七世纪后半期和十八世纪的前半期。

威廉·配第是英国古典经济的奠基人。

配第的经济著作有:《赋税论》(1662年),《政治算术》(1690年),《献给英明人士》(1691年),《爱尔兰政治解剖》(1691年)和《货币略论》(1695年)。

配第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经济理论(1)价值论,威廉·配第是将劳动与价值结合考虑的第一人,首先提出劳动价值论。

(2)工资论,配第将工人工资归结为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在当时工资剥削极为残酷的状态下,能保证最好低生活资料的工资对工人阶级反而是很有利的,故能成为被广泛接受的工资理论。

(3)地租论,配第将地租归结为商品价格扣除成本以后的剩余,但未将利润包括在这一剩余之内,也未将这一剩余归结为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4)货币和利息,配第第一次提出了货币流通速度概念。

配第的利息论对后人也有一定的影响,配第将利息看成一定时间内不能使用已让渡货币的报酬,将地租看作是利息得以存在的原因。

经济学原理马歇尔

经济学原理马歇尔

提到《经济学原理》,脑海里最先浮现出来的是曼昆的那一版,马歇尔这一版没怎么接触过。

读过之后发现,以前学的经济学基础知识都是马歇尔的理论,不禁对这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肃然起敬。

马歇尔的生平经历和亚当斯密很相似,略有不同的是马歇尔最初是一名典型的“理工男”,酷爱数学,后又学习了物理,最后还是被经济学的巨大魅力所吸引开始研究道德哲学(尤其是康德哲学)和经济学。

或许正是这种多学科背景让他能在前人现有的经济学理论上加以综合和发展,从而创造了自己的一套完善的理论。

和斯密一样,马歇尔的经学理论也是受到当时社会学术氛围的影响,主要是达尔文《物种起源》的进化思想和斯宾塞《第一原理》的影响。

因为马歇尔的经济学体系被西方经济学家看作是古典经济学的继续和发展,故他又被称为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经济学体系概括起来有六个特点:综合折中、心理分析、连续原理、进化原理、边际分析、局部均衡。

其中心理分析是基础,马歇尔认为人的追求满足和避免牺牲的心里与奥派的“苦乐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

进化原理显然是受到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影响。

边际分析则与他自己深厚的数学素养有关,因为边际的内涵即是微积分的思想。

至于局部均衡,则是力学中平衡的概念的启示。

最后,说马歇尔的经济学说体系综合折中是因为他是根据19世纪出现的垄断等市场现象,吸收和利用边际学派的方法观点,对传统的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资本生产力论、节欲论等经济理论加以修正,建立起一个新的折中调和的理论体系。

《经济学原理》的主要内容分为两大块,均衡价格理论和国民收入分配理论。

其中均衡价格理论主要是需求理论,供给理论和均衡价格的决定。

国民收入理论则包括收入分配理论,工资理论,利息理论和地租利润理论。

关于均衡价格决定理论,马歇尔通过边际分析把抽象的心理现象“需求”转化为了“需求价格”从而建立了需求理论。

在原有生产要素的基础上加入了“组织”,这也是马歇尔对生产要素论的贡献。

马歇尔认为需求和供给是同等重要的,因此把生产费用论和边际效用论结合起来并纳入其供求论的范围,认为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价格,从而建立了均衡价格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供求理论的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
当代经济学的创立者,现代微观经济学体系的奠基人,剑桥学派和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乃至世界最著名的经济学家。

他是继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之后的又一位经济学集大成者。

1842年,马歇尔出生于英国伦敦区一个朴实的中产阶级家庭,从小接受他那极为严厉的、期望他儿子能成为一个牧师的父亲的教育。

但他背叛了他父亲的意愿,去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学习数学并获得学士学位,并被选为圣约翰学院教学研究员。

但1877年由于他和玛丽·佩利——一个他过去的学生结婚,被迫辞职,因为当时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研究员们要像牧师那样独身。

随后,他先后担任布里斯托尔大学校长,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讲师和教授(那时,独身要求已取消)。

他参加过英政府组织的政策咨询活动,还曾是1890-1894年皇家劳工委员会颇有影响的成员。

1880年,他担任英国协会第六小组的主席,正式领导了创建英国(后改为皇家)经济学会的运动。

1885-1908年任剑桥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也是英国正统经济学界无可争辩的领袖。

他于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被看作是与斯密《国富论》、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齐名的划时代的著作,称为经济学四大伟作。

而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替换了古典经济学体系其供给与需求的概念,以及对个人效用观念的强调,构成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

这本书在马歇尔在世时就出版了8次之多,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专著,多年来一直被奉为英国经济学的圣经。

而他本人也被认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者,他的理论及其追随者被称为新古典理论和新古典学派。

同时由于他及其学生,如J.M.凯恩斯,J.S.尼科尔森,A.C.庇古,D.H.麦格雷戈等先后长期在剑桥大学任教,因此也被称为剑桥学派。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受到当时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经济学家亨利西奇威克的影响,正因为这个人对他在经济学及道德哲学方面的影响很大,马歇尔的学术兴趣逐渐由物理学转向了哲学和社会科学。

于是,马歇尔的思想开始了一生中最重要的转变。

曾经他把西奇威克称为自己“精神上的父母”。

后来,他看到了十九世纪中期英国出现的严重的社会不公平,他感觉到,神学、数学、物理学和伦理学都不能够给人类带来“福音”,于是,他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政治经济学上面来,把理解社会现状的希望寄托在经济学的研究上,打算从经济上来分析社会不公平的原因,他把经济学看成是增进社会福利、消灭人类贫困的科学。

但他的核心仍然是在证明资本主义是一种合理的制度,它可以自动地保持均衡,因而马歇尔最终还是成了资本主义的辩护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