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法探微

合集下载

隶书笔法探究

隶书笔法探究

看 ,明清 以后 ,书法 的纯观 赏性价值 越来越 高 ,人们 的审美
隶书 用笔仍 主要 承袭 篆法 ,与篆 法不 同之处 在于 起 笔与收 观 发生 了极 大的变化 ,认识 到碑版 中蕴涵 的阳刚之美 为中 国 笔,隶书的特征 笔画是波 磔和方折 。从古隶 、汉简 自由的笔 书 法美的 另一极 。如何表现 汉隶 中蕴 藏的博 大的气势 ,雄健 触 中 ,很少见 到裹绞笔法 的影子 。碑刻 由于 多年磨泐难 以推 的 力量 ,高 古苍茫 ,雄强朴 茂之凤 。清人在表 现技法 上将裹
转 ” 、 “ 绞 ” 和 “ 按 ” 、 “ 挫 ” 位 置 不 固 定 的总结 :1 扭 裹 提 顿 、汉 字演 变过 程中的实用 因素决 定隶书多用中锋铺
度 变 化 。 鉴 于 此 , 隶 书 笔 法 与 篆 书 笔 法 有 着 极 为 密 切 的 渊 旨 ,隶书的 笔法主要 因袭篆 法笔毫平 铺加以侧 锋以及 少量的
源 ,刘熙载 艺概 ・ 书概 》说 : “ 书之有隶 ,生与 篆 ,如音 裹 绞 当是 清 代 以前 隶书 的 主要 笔 法 。第 二 ,从审 美因素 来 之有征 ,生于 宫……隶形 与篆相反 ,隶意却 要与篆相 用 。”
迟 ” , 但 其 艺 术 性 的 表 现 也 大 大 增 强 了 。 这 两 个 因 素 相 互 又 与上面的 篆法相违 ,认为 笔毫平铺 纸上乃 为篆法 ,非 裹绞
作用 ,对立统 一 。 “ 隶变” 是 、今 文字 的分 水岭 ,是 俗体 字兴起 、普 及规 范的过程 。俗体侧 重以方折 、平直 的笔法改 造正体 。篆书 圆
实用 因素 ,二 审 美 因素 。 】 用 因素 主 要体 现 在形 体 演 变 骏发满 足 ,以毫平铺 于纸上也 。”包 氏所 谓篆法 是用裹 ,隶 实 上 ,即 由繁趋 简 。审美 因素 主 要体 现在 书 写技 法 上 。虽 然 法是用 毫平铺于 纸上 。笪重光 与康有 为也 认为 圆笔用裹 。康 形体 简化 ,但书 写 技法 日趋 复杂 ,篆 法 单一 ,隶 增 波磔 ,

徐谦笔法探微读后感

徐谦笔法探微读后感

徐谦笔法探微读后感刚翻开的时候,心里就想,这笔法能有啥特别的呀?可是越看越觉得自己之前真是小瞧了这其中的门道。

徐谦的笔法就像是一套独特的武功秘籍。

每一笔、每一划都像是有自己的生命和故事。

你看那些对笔法细致入微的描述,就好像在看一个书法大师在你面前一笔一划地示范。

我以前看书法,就只是单纯觉得好看或者不好看,哪知道这里面藏着这么多弯弯绕绕的讲究。

比如说某个笔画的起笔,那角度、那力度,都不是随随便便来的。

就像是厨师做菜,盐放多少、火候多大,都是精确得很呢。

徐谦的笔法在这起笔里就像是埋下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决定了这个字未来会长成啥样。

书中提到的笔法变化,那更是让我惊叹。

有时候一笔像是龙在腾飞,充满力量和灵动;有时候又像一位优雅的女子在轻轻漫步,柔软又细腻。

我就在想,徐谦得花了多少时间去琢磨这些啊,这得对书法有多大的热爱才能做到。

这也让我明白,任何一件事,要是想做到极致,就得像徐谦钻研笔法这样,把每个小细节都当成大事来看待。

再说说这个“探微”,真的是探到了最微小的地方。

就像侦探破案一样,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这种细致的研究,让我这个书法门外汉都开始对书法有了一种敬畏感。

我感觉自己就像个好奇的小孩,被带进了一个充满宝藏的洞穴,每走一步都能发现新的惊喜。

不过呢,这书也有点小“毛病”。

对于我这种对书法术语不是很熟悉的人来说,有些地方读起来就有点吃力,就像突然闯进了一个满是行话的小圈子,有点懵。

但是这也让我有了一种想要去深入学习书法知识的冲动,想搞清楚那些术语背后的真正含义。

读完这本书,我看街上那些书法作品都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以前就走马观花地看个热闹,现在就会不自觉地去琢磨这字的笔法,心里还会想,这个书法家是不是也受到了徐谦笔法的影响呢?这感觉就像是戴上了一副神奇的眼镜,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书法天地。

这本书虽然有点小门槛,但真的是打开了我对书法笔法认知的新大门,让我对书法有了更深的兴趣。

隶书笔法解析

隶书笔法解析

隶书笔法解析一、横画横画是隶书中有特色的笔画。

往往以“横飞”为美。

隶书的横画有两种,一为平横,一为波横。

有方笔圆笔两种。

1.平横。

是指横呈水平状,一般逆锋起笔,折笔中锋运行,回锋收笔或露锋收笔。

平横有凸形、凹形和基本平形。

2.波横。

是波笔的一种,是指横画具有俯仰之态。

一般逆锋起笔,折笔重顿,形成蚕头,然后提笔运行,至收笔处顿挫出锋,形成燕尾。

亦有蚕头小燕尾大的现象。

波横一般要写得厚重圆润,蚕头、燕尾都要饱满,横中略向上弯。

二、竖画竖画在隶书中只是普通的一个笔画,这个笔画承篆成分较大,即多数为圆起圆收。

有些竖末端较尖,亦不属楷书悬针竖,而是写时自然收结。

隶书的竖一般均为逆锋起笔,中锋徐行,藏锋收笔。

竖画在隶书中有三种形式:中竖,向左弧竖,向右弧竖。

也有方笔,即逆锋起笔,向左上角切,折笔下行。

虽然竖画在隶书中不如波画有特色,但书写时同样不可轻视。

1.以坚代撇隶书中有一种情形值得注意,即以竖代撇现象较多。

主要表现在书写楷书戈钩的短撇上,如“或”第七笔,“威”第八笔,“咸“第八笔。

2.竖点隶书中的点大多是由竖充任的。

三、撇画撇画又称掠画,是仅次于波画的又一重要笔画,它在隶书中变化很多,除了长撇、弯撇,还适用十一些左旁的竖画(竖撇)。

隶书中的撇笔无论怎么变化,书写时均应起笔有力,沉着刚劲,忌轻飘。

1.长撇这是隶书中最基本的撇。

一般逆锋起笔,内右向左倾斜行笔,整体弧度不大,藏锋向上收笔,它与后来楷书的长撇基本类似。

2.弯撇这是隶书中常见的撇,胃比后弯如半月。

一般为逆锋起笔,或竖行—半向左下弯行,或直接弯行,弧度呈45°角。

3.竖撇这是一种将左旁竖画进行艺术美化的做法。

起笔如竖,行至一半,向左上弯行,至末端向上微挑旋即回锋收结。

4.横撇这是一种基本无弧度的撇,在隶书中常用于字头呈外展状。

只是起笔处稍向心上抬。

一般逆锋起笔,转向左行,至尾处向上回锋收笔。

5.短撇逆锋起笔,由右上方向左下运行,回锋收笔。

小楷创作中笔法与笔意、技法与应用的探究

小楷创作中笔法与笔意、技法与应用的探究

小楷创作中笔法与笔意、技法与应用的探究摘要:在小楷发展的整个历史时期中,每个时期都有著名的书家,历史上著名的小楷书法家有钟繇、王羲之、王献之、文徵明、王宠、赵孟頫等。

均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小楷作品。

这些书法家都具有极高的创作和创新能力,能够在不同的时期体现不同的风貌特征,将小楷书法传承至今。

其中小楷的创作、创新能力最为关键,决定整幅作品的表达意境。

因此本文通过小楷创作过程中从笔意、笔法到技法、应用相互结合进行探讨试论。

关键词:小楷;创作;探究楷书的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做楷模因此得名。

起初,楷书是为了纠正草书的漫无标准以及减少汉隶的复杂而成的。

楷书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仅维系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同时对中华文明也具有一种传承的功能。

小楷是相对中楷和大楷而出现的,是楷书中一个独立存在并且和其他楷书之间密切相连的一种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

因此在创作过程中独树一帜、别具一格,具有极高的分析探究价值。

(一)笔意与笔法书法的魅力在于内涵美和形式美之间的完美结合,即古人所说的笔意和笔法的结合,小楷的创作也遵循这种统一结合的原则。

“笔意”是书法艺术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其具有较为深远的内涵,体现在书法作者对书法的态度上,书法文化的认识修养的一种体现。

此外,也体现出书法艺术品的一种深度观摩和体验,对书法和自然形象关系之间的一种理解,对书法形象和自我性情情感的理解。

所有的这些都通过文字书写的状态,文字造型的方式通过感悟和把握力度来体现书法的笔意。

上述通过书写的状态、文字造型的方式以及书写的技巧我们统称为“笔法”。

也就是说“笔意”是书法艺术的根本,而“笔法”是艺术的外部表现形式。

通过对古代传统小楷的临摹和研究,领悟传统小楷“笔意”和“笔法”之间的关系可分为:诸法统一、形意相合以及出神入化的境界。

因此无论临摹古代哪位书家小楷,均可通过对其小楷的分析,研究其中笔法是关键要点,之后选择内容作为创作的母本进行小楷作品创作,与此同时结合该书家小楷创作风格特点,提高自身修养和作品的笔意境界是为小楷创作的最佳效果。

笔法介绍与5种运笔技巧(笔法运笔概念汇总)

笔法介绍与5种运笔技巧(笔法运笔概念汇总)

笔法介绍与5种运笔技巧(笔法运笔概念汇总)笔法介绍与运笔技巧一、笔法笔法就是使用毛笔的方法和技巧,古人亦称用笔或运笔,即笔毫在纸上的运行方式。

毛笔在纸上究竟应该处于怎么样的状态来书写比较理想?这是毛笔字技法的关键,也是笔画写得好坏的最基本的法则规律。

笔法是我国书法理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据传早在东汉时期,蔡邕(yong)就著有《笔诀》传世,并一直被书家视为至宝引用至今。

古代文人将笔法当作秘诀,他们都很保守,绝不轻意告诉人。

据传有位叫韦诞的书法家,是蔡邕的学生,藏有蔡邕的《笔诀》,另一位书家钟繇想借《笔诀》看一下,但遭到拒绝。

钟繇为了表示诚意,竟用力捶胸到吐血昏死过去,然而终究没能看到《笔诀》韦诞死时,把《笔诀》作陪葬品埋入墓中。

钟繇派兵丁挖墓得到了蔡邕的《笔诀》,书艺大进。

传说虽不足信,但足以证明笔法理论的重要性。

那么蔡邕的《笔诀》(《九势》、《笔论》)究竟有什么奥秘呢?涉及到书法技法、书家的情怀以及与外在物象的关系等多方面的内容,最关键的一句话是“圆笔底纸,命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这就是历来被书家一再引用,并视为毛笔字技法的重要法宝:中锋运笔。

二、中锋运笔中锋运笔是毛笔书写时的主要运行方式。

蔡邕说的“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中的“笔心”指笔锋、笔尖。

“常在点画中行”,是指经常在笔画的中间运行。

由于毛笔是圆锥状态的,因此中间的笔毫要比两边的厚一些,墨汁多一些,所以写出来的笔画呈圆润浑厚的立体感觉,显得很饱满。

这就叫“中锋运笔”。

但有时候虽然笔锋在笔画的中间,但是毛笔不是处于圆锥状态,而是像油画笔那样呈扁平状态,这时候写出来的笔画质感会显得扁平薄怯,因此蔡邕要在前面冠上“圆笔属纸”四个字。

如果书写过程中出现‘扁笔”,一种方法可以将毛笔在砚池边上掭一下,使它回复到圆锥状态;另一种方法以执笔的手指将笔杆转动一下,使落笔时扁笔交圆;还有一种方法是在书写过程中用调节笔锋的方法使其变圆。

不过,“今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这种解释中锋运笔的方法,仍然令人觉得难以领会,因为具体书写时,笔锋已分布在笔画的中间和两侧,是很难找到所谓的笔心来的。

书法中的用笔法研究【珍藏】

书法中的用笔法研究【珍藏】

书法中的用笔法研究【珍藏】书法中的用笔法研究李松中国的书法艺术最讲究的就是用笔。

元代赵子昂说的“用笔千古不易”, 是指在用笔的法则上千古不易,是对笔法重要性的高度强调。

我们理解,这法则是:要用毛笔书写出高质量的,具审美有表现力的点画。

这是书法艺术无可争议的一条法则。

在书法方法技巧中,笔法是占第一位的,没有笔法,就无从谈字法、章法、墨法。

所以,对笔法的研究就显得尤其重要。

历代书家、书论家对笔法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并且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而且精彩绝伦的论述。

尤其是其中的“万毫齐力”、“力透纸背”、“屋漏痕”、“锥画沙”、“折钗股”等,至今仍是指导我们学习书法的重要指南。

可以说,在书法技法的研究中,对笔法的研究应该是长久的课题。

鉴此,我们用今天的视角,对笔法中的问题作一番研究和探讨。

一、关于用笔的发力与“锋变”毛笔在纸上运行要留下痕迹,这痕迹就是汉字的点画。

用同样的一支毛笔,由不同的人来写相同的一个字,结果是一人一面。

其原因是因为每个人的运笔发力方法不同。

写字时,笔毫由于手臂的发力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异,因此,才有“唯笔软而奇怪生焉”的说法。

笔毫在不使用时,形状是锥状的,一旦濡墨落笔,锋毫即变,一写一变。

写字时笔毫始终是处在变化状态的,这就要求书者在书写中发力控锋、调锋,在控锋、调锋中书写。

这种书写过程中的锋毫之变,我们称之为“锋变”。

无论何种字体书体中的点画,其实就是书写时“锋变”的结果。

研究笔法,实际上,就是要集中在怎样控制“锋变”的这一关键点上。

笔法探微课件ppt

笔法探微课件ppt
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笔法具有独特 的艺术魅力。未来书法艺术家将不断探索笔法的创新之路 ,传承和发扬书法艺术。
设计领域的跨界融合
随着设计领域的不断发展,笔法将与其他设计元素相互融 合,形成更具创意和表现力的设计风格。
笔法与其他领域的融合与创新
01
与文学的结合
笔法可以借鉴文学的表现手法和叙事技巧,通过文字的排列、组合、节
通过笔法的运用,画家可以表 现出不同的绘画风格、情感和 意境,如写意、工笔等。
笔法在绘画中能够增强画面的 层次感、质感和表现力,使画 面更加生动、形象。
笔法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
笔法作为艺术表现的一种形式, 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能够传承
和弘扬中华文化。
笔法的运用和发展能够促进艺术 交流与传承,推动艺术创新与发
借鉴其他艺术形式
从绘画、篆刻等艺术形式中 汲取营养,寻找与书法笔法 的共通之处,为自己的创作 提供新的思路。
深入生活实践
生活中的点滴感悟和体验可 以启发笔法的创新,深入观 察自然、人文环境,将生活 实践与笔法探索相结合。
笔法的实践与探索的意义
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
通过实践与探索笔法,深入了解传统 文化的精髓,为传承和发展书法艺术 作出贡献。
展。
笔法的社会价值体现在其作为文 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能够丰富人 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审美素
养和文化素质。
05 笔法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笔法发展的趋势与方向
多元化发展
随着艺术观念的不断更新,笔法 将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不同 风格、流派的笔法将相互融合,
形成更加丰富的艺术语言。
创新性探索
未来笔法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创新 性探索,艺术家们将不断尝试新 的笔法技巧和表现形式,以突破 传统笔法的局限,开拓新的艺术

欧楷笔法解析

欧楷笔法解析

欧楷笔法解析
欧楷是一种常用的书法字体,其笔画粗细、曲直有着独特的特点。

欧楷的笔画构造虽然看似简单,但要想达到优美的效果,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笔法技巧。

欧楷的笔画主要分为横、竖、撇、捺、点、提和钩等几种,不同的笔画有着不同的书写规范和笔法。

横画要求平稳、整齐,竖画要求粗细、直挺,捺画要求轻重得当、有力有度,点画要求圆润、饱满,提画要求有起有伏、连贯自然,钩画要求矫健、有力有劲。

此外,欧楷的笔画要求字形与字形之间的衔接流畅自然,整体形态和谐统一。

因此,在书写欧楷时,要注重笔画的起笔、变化和结束,要把握好笔画的力度和速度,以达到精准、流畅的效果。

总的来说,欧楷的笔法虽然看似简单,但却需要细致的把握和不断的练习才能掌握娴熟。

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和积累,才能书写出优美、流畅、气势磅礴的欧楷字体。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笔法探微——论八面出锋一、神秘的笔法<一>神秘的笔法唐张彦远的《法书要录》中有一节《传授笔法人名》,这样记载:“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之崔瑷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王献之传之外甥羊欣,羊欣传之王僧虔,王僧虔传之萧子云,萧子云传之僧智永,智永传之虞世南,世南传之,授于欧阳询,询传之陆柬之,柬之传之侄彦远,彦远传之张旭,旭传之李阳冰,阳冰传徐浩、颜真卿、鄔彤、韦玩、崔邈,凡二十有三人”。

蔡邕的笔法受于神自是神化或故弄玄虚之说,它否认了他勤学苦练、深入研究的事实。

蔡邕所处汉代,书法已经很成熟,书法家辈出,理论著作甚丰,一批书家甚至“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被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凡墨。

领袖如皂,唇齿常黑,虽处众坐,不遑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鳃出血,犹不休辍”【1】地研究,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象蔡邕这样笔法技术成熟的书家应不足为奇。

在其后的二十多人当中传承的就是蔡邕等辈的笔法技术经验。

我们知道,任何科学、艺术的理论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而又对实践有指导和推动作用。

笔法就是书家在长期的书写实践中总结出的精妙的用笔经验或用笔规律,掌握它对于后学者是十分有益的,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历代书家对它都是极为重视的。

这篇笔法传承记录的本身就是一个证明。

<二> 笔法经验的效力及历代书家对它的重视钟繇得《笔法》后,从此得知“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的道理,由是书法更妙;其后晋人宋翼得钟繇《笔势论》,“依此法学,名遂大振”(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陈图后》);人称书圣的王羲之,也曾从父亲王旷那里得到了一本论用笔的秘著,书艺得以大进,使卫夫人吃了一惊;这种记述,屡见不鲜。

因此,人们对这种笔法经验的重视当在情理之中。

可是在以书取士的时代,这种宝贵的笔法经验(也可以说是决窍)是保密的,书家们把它当成了“祖传秘方”秘而不传,其所藏笔法论著,或携之入土,或仅作家传,即使千金亦无法求得,这也从侧面说明这种笔法经验(规律)对于掌握书写技术具有很好的效用及悟出这种笔法规律的难度。

因此,有的书家为了获得它就下了大力甚至不择手段:钟繇从韦诞手中借不到蔡邕的《笔法》,诞死后,他就“盗发其冢”;宋翼则“以其人之道还之其人之身”,通过“破钟公墓”而获取钟繇的《笔势论》;欧阳询则是花了“三百缣”的高价弄得了王羲之为教子笔法所绘的《指归图》;颜真卿为了学习书法的决窍,曾两度辞官拜张旭学书;清代张照,年轻时为学到书家王鸿绪的笔法,竟躲在王的楼上,透过楼板缝隙偷看王写字;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书法家们对于笔法经验的重视,而元代赵孟俯说“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充分肯定了这种用笔规律(经验)的存在。

二、历代书家阐述的笔法规律千古不易的笔法规律到底是什么?略知书法的人都知道是中锋用笔,但对中锋用笔的解释则莫衷一是,各执已见:有人说正锋即中锋,又有人说:常使笔针在画中,还有人干脆给你打个比方:如锥画沙、如屈铁、如折钗鼓、如屋漏痕。

目前各类书法教材或普及性书法书籍中对于用笔技术的阐述则大多从藏露锋,正侧锋、提按、转折等方面分解地说明它,对于用笔整体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的运笔规律论述较少。

从各时代书家对用笔法的阐述,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类:<一> 简单的点画笔法点画笔法,初学者入门,首先就要碰到,所以对于点画笔法的介绍较为常见,如目前各类楷书帖中对于点、竖、撇等点画用笔方法的图解解说;又如永字八法,就是介绍楷书永字的八个点画侧、勒、努、趯、策、掠、啄、磔的用笔法。

又如,李阳冰翰林秘论中对点画写法有较大篇幅的阐述,并编成了口诀:“一、点画法口诀云:作点向右,以中指斜顿向右,以大指齐顿作答,便以中指挫锋,须收锋在内,按笔收之……二、横画法口诀云:作横画,皆用大指遣之……”一共二十三个口诀。

这种说法,基本上是孤立的点画笔划写法,对于用笔规律,没有提出或触及,故不究竟。

<二> 藏锋说对于藏锋,古人重视,论述也多,如蔡邕说:“藏头护尾”,王羲之说:“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

又说:“用尖笔须落笔混成,无使毫露,所谓筑锋下笔,皆令完成也。

”徐浩在《书法论》中说:“用笔之势,特须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

”这些都是强调藏锋是写字的重要笔法,历来有人对它作了种种比喻: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如屋漏痕、如折钗股、如壁圻等等。

似乎能用藏锋就等于掌握了笔法规律。

显然藏锋只不过是笔法技术之一,应该说它也不能代表总体的笔法规律。

宋人姜夔首先提出了不同意见,他在“续书谱”中说:“用笔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锥画沙、如壁圻,此皆后人之论。

折钗股者,欲其屈折圆而有力,屋漏痕者,欲其横直匀而藏锋。

锥画沙者,欲其无起止之迹。

壁圻者,欲其无布置之巧。

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一起一倒,一晦一明,而神奇出焉。

常欲笔针在画中,则左右皆无病矣,故一点一画,皆有三转,一波一拂,又有三折。

”他在这段话里,明确指出了藏锋虽然要用,但不是究竟的笔法(不是用笔的原则,不是用笔的指导思想)。

但姜夔所说“常欲笔针在画中”,亦未必触及用笔原则和规律。

此话原出蔡邕《九势》对藏头的解释,原话为:“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之中行”,可见他的这段话,也还是在说藏锋,与目前各类教材或普及书刊中笔画图解写法的“起笔欲右先左,欲下先上,至于尽处,则不往不收,无垂不缩,故每画三折,以三画成一画而藏其锋也”【2】如出一辙,是藏锋用笔的总原则,还是没有超出藏锋说。

<三> 八面出锋说这种说法在书论中论及较少,有论及处,也文字不多,篇幅不大,但他揭示了笔法的总体规律。

如:唐太宗论执笔法:“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

”这个四面势全,就是八面出锋。

其后蒋和在《书法正宗》里也提到了锋正则四面势全的话。

王羲之则说得具体:“夫书……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侧、有斜……”程瑶田《书势》中说“执笔何以谓之锋也?曰执笔使笔不动。

及其运笔也,运之以手,而非运之以笔,惟其然,故笔之钝者,可使之锐,笔之锐者,可使之钝,是故笔不动其锋中焉。

及其运之以手,而使其一笔依乎吾之手而动焉。

则笔之四面出其偏锋以成字之点画,然则锋之偏者,乃其偏之中者使之然,而其四面错出依乎手之向背阴阳以呈其能者,乃其锋之中者使之不得不然。

”在这段话中,明确提到了“四面出其偏锋以成其字”的原理,到清末,杨守敬在论及中锋用笔时,更是用了一句“八面出锋,始谓中锋”【3】的妙语,道破了神秘笔法的玄机。

在这里,四面出锋也好,八面出锋也罢,都是说笔锋的四周四面。

这样的“八面出锋”就是用笔的总的原则和规律。

三、八面出锋细说<一> 八面出锋1、什么是八面出锋毛笔的笔毫,是书写时直接与纸面产生接触而形成字迹的部分,用笔技术,主要是使用笔毫(或说用锋)的技术。

所以,我们先说笔毫:图1所示,笔毫的形状是一个园锥体,中国的毛笔一般不超出这个形状,在正锋书写的情况下,它在与纸面大体呈平行的各方向上运动。

因此,在书写状态下,笔锋必定是偏向一方,而形成笔痕的是笔锋锥体的某一个侧面与纸面产生摩擦和接触,如我们写横画时,笔锋锥体向右运动,那么我们就会使用笔锋锥体的右面(图3)。

当我们写竖画时,就是笔锋锥体的下面与纸面产生摩擦而产生笔痕或点画(图4)。

一般来说在正锋情况下,我们向哪个方向书写,就要用笔锋锥体的哪个侧面。

假设汉字笔画方向向四周各方都有,那么我们就要用到笔锋锥体的四周各面。

为便于解说,我们暂且将四周各方分为a、b、c、d、e、f、g、h八个方向,那么我们就要用到笔锋锥体的a、b、c、d、e、f、g、h八个侧面(图5)。

这就是所谓的八面出锋。

它的意思并不单一指这八个侧面,而是说要用笔锋锥体的四周各个侧面。

图1所示,笔毫的形状是一个园锥体,中国的毛笔一般不超出这个形状,在正锋书写的情况下,它在与纸面大体呈平行的各方向上运动。

因此,2、八面出锋的前提条件在以上论述中,首先提到了正锋书写这个前提条件。

所谓正锋书写,一般解释为笔杆笔肚与纸面呈垂直状态书写,这是不够全面的,应解释为笔杆笔肚与书写方向线所在的平面垂直于纸面的状态下书写,即为正锋书写,这就包括了逆锋书写和拖笔书写。

逆锋即为笔杆笔肚与书写方向线的角度大于90度,拖笔即笔杆笔肚与书写方向线的角度小于90度。

但笔杆笔肚和书写方向线所在的平面必须垂直于纸面,才能是正锋,这两个面如互不垂直,即产生侧锋。

3、侧锋按图5所示,在正锋前提下,我们向哪个方向书写,就要用哪一个侧面。

如向右写即用a面,向右下写,即用b面。

如果不用那个侧面就会出现侧锋。

如写横画,正锋就得用a面,若用c面,就会写出侧锋,这时笔杆笔肚和书写方向线所在平面即不能垂直于纸面。

锋针也不能在画的中央行,而在笔画的上侧(图6)。

就这一点说,“常欲锋针画中行”是正锋书写前提条件的另一种表达方法,它是相对侧锋来说的。

同理,如果写竖画,当用c面,若改用a面,就会写出侧锋,笔管笔肚必然向右倾斜,这样笔管笔肚与竖画所在的平面与纸亦不能垂直,这就产生侧锋。

锋尖在笔画左侧,笔画不能圆润,且削弱了笔毫与纸面的摩擦力,导致画无力的毛病。

<二>、永字八法与永字八势在上一节我们提出八面出锋的八面是代表笔锋锥体的四周各面。

那么我们在书写时会用哪些面呢?在行草书里,笔画书写方向是复杂多变的,我们在下一节再讨论。

在楷书里,笔画的书写方向则是相对稳定的,让我们先看看永字八法中的八个笔法方向吧:永字八法原是古人想以此永字八个笔画概括楷书中一切汉字的笔法,并作为书法用笔的楷模。

但很多人提出了异议,认为八法不能包括所有的笔法,如“戈”字的右钩,“之”字的平捺等。

从这个角度说,永字八法确实不能代表楷书所有的笔法,但我们从这八个笔法所代表的笔画方向看如何呢?如图8所示是永字八个笔法侧、勒、努、趯、策、掠、磔、啄所代表的八个笔画方向,在此图中a、b、c、d四个方向永字八法中没有,在楷书中可以说这四个用笔方向也是没有的,就是说,永字八法的八个点画方向代表了楷书点画的用笔方向和取势。

就八面出锋的角度说,楷书中的八面出锋,可以界定为策、勒、磔、侧、努、掠、啄、趯的八个面出锋,从这一点说,李阳冰所说的“备八法之势,能通一切字”就有道理了,但关健还在于八面出锋。

<三>、八面出锋是用笔的总的原则,藏露、正侧、顿挫、转折都围绕这一原则来进行。

在书法教材或书法普及书籍中论述用笔时,一般都从藏露、正侧、顿挫、转折等方面进行论述,如果我们搞清了八面出锋的原则,就很容易理解这些用笔技巧了。

1、藏锋中起笔、运笔、收笔都要转变锋面。

实现八面出锋,就是在书写方向改变时要相应转换笔锋,使用与运笔方向一致的锋面,在藏锋中,起笔、收笔处都要转换书写方向,这时就要转换锋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