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与病害防治

合集下载

斑点叉尾鮰的病害防治技术

斑点叉尾鮰的病害防治技术

斑点叉尾鮰的病害防治技术1.1出血性腐败症病原:嗜水气单孢菌。

症状:病鱼在水中呈呆滞的抽搐状游动,停止摄食,体表有圆形稀疏的溃疡(皮肤、肌肉坏死),腹部肿胀,眼球凸出,体腔内充满带血的液体,肾脏变软、肿大,肝脏灰白带有小的出血点,肠内充满带血的或淡红色的粘液,后肠及肛门常有出血症状、肿大。

此病多发于春季或初夏。

防治方法:一般采用内外结合治疗法。

(1)使用2ppm的土霉素溶液泼洒。

(2)每千克鱼每天用大蒜0.5kg、食盐O.1kg拌进饵料连续投喂5d。

1.2肠道败血症(爱德华氏病)病原:爱德华氏菌。

症状:初期病鱼胸鳍侧有直径为3~5mm的损伤,外部如针状的创伤,并深入到肌肉。

在10~15d内损伤面积逐渐扩大,病菌频繁人侵病鱼血液或感染肾脏,患病的成鱼在损伤的肌肉内有恶臭的气体。

死亡的病鱼明显与肾脏、肝功能衰弱有关。

发病后期难以治疗。

防治方法:在发病季节,使用稳定性二氧化氯(浓度为O.3mg/L)或聚维酮碘溶液(浓度为lmg/L)全池泼洒,同时,每50kg饵料每日拌人土霉素250g和大蒜素100g,或拌入氟苯尼考,连续投喂5~7d。

用内服药前,需停食一天,药饵饵料量减半。

1.3柱状病病原:柱状屈桡杆菌。

症状:初期在病鱼躯干部、头部出现损伤,或鳍条有灰白点,并有轻微充血。

当病状扩大时,则变成灰白色溃疡。

皮肤完全被侵蚀、肌肉暴露。

随着感染加深,导致鱼类死亡。

另外感染鱼的鳍被腐蚀后,病原体扩散到身体其它部位。

通常鳃丝末端开始有褐色的坏死组织,发展到鳃丝基部。

真菌可作为继发性病原侵入这些病变部位。

防治方法:(1)用1%~3%的食盐水水浴至鱼有不安状。

(2)用磺胺类药物,每千克鱼用药200mg拌人饵料投喂。

1.4烂尾病病原:初步确定为是嗜水气单胞菌.症状:病鱼游动缓慢,摄食减少,常游于岸边。

初期尾柄部皮肤变白,失去粘液,肌肉红肿继而尾鳍末梢腐烂,鳍条间组织破坏,尾柄肌肉溃烂脱落,尾部骨骼外露,可发生死亡。

这种疾病主要发生于6.0~15.0cm的鱼种,发病季节多为春末夏初,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斑点叉尾鮰人工养殖技术全集

斑点叉尾鮰人工养殖技术全集

斑点叉尾鮰人工养殖技术斑点叉尾鮰也称沟鲶,在我省又被垂钓者称为“猫鱼”,是美国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之一,居美国淡水鱼产量首位。

斑点叉尾鮰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刺少,食用方便,深受国内外消费者欢迎。

斑点叉尾鮰也是受欢迎的垂钓鱼类。

自1984年引入我国养殖以来,已在全国许多省份养殖,并取得了较好的养殖效果。

养殖实践表明,斑点叉尾鮰具有食性杂、适温范围广、抗病力强、易饲养等特点,是我国从国外引进的较为成功的鱼类养殖品种。

一、斑点叉尾鮰的生物学特性1、形态特征斑点叉尾鮰身体的前部较宽,后部细长,有触须4对。

尾鳍分叉较深。

体表光滑无鳞,背部呈淡灰色,腹部呈白色,身体的两侧有斑点,各鳍的颜色均为深灰色。

2、生活习性斑点叉尾鮰适应水温范围为0℃~38℃,在我省能够自然越冬。

生长适宜水温范围为15℃~34℃,最适宜生长水温范围为24℃~30℃。

斑点叉尾鮰属底层鱼类,多生活在水的底层。

斑点叉尾鮰性情温驯,喜欢集群摄食,容易捕捞。

3、食性斑点叉尾鮰属杂食性鱼类。

在自然条件下,斑点叉尾鮰摄食底栖生物、水生昆虫、浮游动物、有机碎屑、大型藻类等。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可以投喂配合颗粒饲料养殖效果好。

4、生长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斑点叉尾鮰当年体重可达75~100克,第二年体重可达400~500克,第三年体重可达1000~1500克。

5、繁殖斑点叉尾鮰在我国南方省份3~4龄开始性成熟,在我省则要5龄才开始性成熟,性成熟个体体重1200~3700克。

每公斤体重怀卵量为4000~15000粒。

斑点叉尾鮰适宜产卵水温为24℃~27℃。

斑点叉尾鮰筑巢产卵,雌鱼产完卵后,雄鱼将雌鱼赶走,自已看护鱼卵,用腹鳍搅水增氧,翻动鱼卵,直到孵化出苗能摄食为止。

二、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斑点叉尾鮰养殖周期一般为2年,第一年进行鱼种培育,将乌仔或夏花鱼种培育成规格75~100克的鱼种;每二年进行成鱼养殖,将规格75~100克的鱼种养成体重500~750克的商品鱼。

草鱼、鲫鱼、斑点叉尾鮰的养殖技术及鱼病防治(1)

草鱼、鲫鱼、斑点叉尾鮰的养殖技术及鱼病防治(1)

草鱼、鲫鱼、斑点叉尾鮰的养殖技术及鱼病防治一、鲫鱼鲫鱼俗称:喜头、鲫瓜子、刀子鱼等,为鲤形目、鲤科、鲫属。

一般体长15~20厘米。

体侧扁而高,体较厚,腹部圆。

头短小,吻钝。

无须。

鳃耙长,鳃丝细长。

下咽齿一行,扁片形。

鳞片大。

侧线微弯。

背鳍长,外缘较平直。

背鳍、臀鳍第3根硬刺较强,后缘有锯齿。

胸鳍末端可达腹鳍起点。

尾鳍深叉形。

一般体背面灰黑色,腹面银灰色,各鳍条灰白色。

因生长水域不同,体色深浅有差异。

肉质细嫩,肉味甜美,营养价值很高,在全国各地的江河、湖泊、水库、池塘均有分布,是我国最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

(1)栖息于水的下层,鲫鱼是底栖性鱼类,经常栖息在杂草丛生的水域,游弋到有腐殖质的水底觅食。

(2)喜欢清洁水域和水草,清洁水域溶氧充足,且微生物等杂物少,水质不污染,鱼儿在这样的水域里游动觅食有舒适感,食欲旺。

水草丛生处有饵鱼爱吃的食物,且隐蔽性强,鱼有安全感。

同时水草还是鱼儿产卵繁殖的天然产床。

(3)文静而胆小,胆小是鱼类的共性,而卿鱼尤其胆小,害怕惊扰。

(4)食性杂,四季寻食,鲫鱼食性较杂,以动物蛋白为主。

同时喜吃植物性饵料,也吃有机碎屑及底栖小动物。

蚯蚓、蛆、虾、面食、饭粒、薯类都喜欢吃。

而且一年四季,只要水温适宜,随时都在觅食。

(5)喜温暖,惧酷热,怕强光,鲫鱼是广温性鱼类,适合鲤鱼生存的最佳温度是15℃-25℃,在这个温度范围内,鲫鱼的活动能力最强,食欲旺盛。

(5)喜活水,喜风,鱼类绝大多数都喜欢活水。

这是因为活水不仅带来了充足的氧气,还往往夹带着鱼类爱吃的浮游动植物,同时还会对鱼类生活的水域起到调节温度的作用。

(7)喜欢群集,鲫鱼生性喜欢群集,且多是个体大小相近的聚集在一起,形体相差悬殊的元缘相聚。

(8)繁殖能力强,鲫鱼的性腺较其他鱼成熟得早,隔年鱼便能产卵,一边产卵一边长个头;而且产卵期长,从春季一直可持续到秋季,产卵数量多,卵产在浅水域的水草或其他物体上。

鲫鱼繁殖能力强是它分布广、数量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斑点叉尾鮰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

斑点叉尾鮰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

斑点叉尾鮰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cn 2007年3月17日A、夏花苗种培育技术1、环境及池塘条件1.1鱼苗培育的场地环境应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GB/T18407.4-2001)。

1.2水源充足,水质清新,进排水分开,排灌方便,交通便利,养殖用水不得有污染源,水源水质应符合《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NY5051-2001)。

1.3水体的溶氧量应在4.5mg/L以上,pH为6.8~8.5,适宜透明度为35~40cm。

1.4夏花苗种培育池形状为长方形最好,面积为3-5亩,池深1.8-2.0米,水深1.2-1.5米,池塘底淤泥厚度应小于15厘米或沙质底,池塘底部平坦。

2、培育池准备鱼苗经5~6天暂养期后,则可进行5~6㎝夏花鱼种培育。

苗种培育可用有流水的水泥池或池塘培育,此阶段的苗种最适培育方法是池塘饲养,池塘水体培育苗种过程中,其鱼苗可摄食天然饵料生物同时能投喂人工配合饵料饲养,有利于鱼苗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

1.1池塘进行清理,池塘底部整平,清除池塘内的杂草及杂物等。

1.2培育池消毒:培育池保留水位0.4米深,每亩用生石灰200公斤带水进行消毒除野。

消毒后第二天每亩施放有机肥(必须经过发酵)150-200公斤,以培育浮游动物,但以后不能下追肥。

待池塘中大量浮游动物出现水体开始变清时(透明度达50cm时),首先将池塘注水(用50目的筛绢布过滤)深0.8米~1.0米后,投放鱼苗。

3.放养数量与饵料投喂3.1放养密度:池塘培育每亩放养1.5~2.0厘米的鱼苗为5~6万尾。

3.2饲料选择:鱼苗下池后2~3天,由于鱼苗培育池中有丰富的天然饵料,一般不需投饵,3至4天后开始逐渐以投喂含蛋白质不低于40~42%的斑点叉尾鮰鱼苗专用人工配合粉状饲料,粉状饲料投喂7天后改用破碎料,再7天后改投喂粒径为1mm的浮性配合饲料,所投喂的饲料必须符合《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NY5072-2002)。

斑点叉尾鱼回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

斑点叉尾鱼回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

斑点叉尾鱼回人工生殖及苗种培育技术斑点叉尾鱼回生长快,个体大,食性杂,抗病力强,起捕率高,适温广,且肉味鲜美,养分丰富,尤其是无肌间刺,加工性能良好,加工出口前景格外宽阔,因而深受消费者和养殖者的青睐。

近年来,斑点叉尾鱼回作为养殖品种得以快速推广,苗种供给成为养殖的瓶颈。

现将斑点叉尾鱼回人工生殖及苗种培育技术介绍如下:第一章亲鱼选择和培育斑点叉尾鱼回的人工生殖方法可分为池塘法、围栏法和水族池法。

因池塘法具有投资少、易操作等优点而广泛承受,这里将着重介绍斑点叉尾鱼回的池塘人工生殖法。

第一节生殖器官及怀卵量斑点叉尾鱼回雄鱼生殖器官包括精巢、输精管。

精巢一对,长条分枝状,精液似水状,不易挤出。

雄鱼在全年各个月份,都具有生命力的精子,能屡次排出精液。

雌鱼卵巢一对,长袋状,右侧略大。

雌鱼在性成熟后每年产卵一次。

成熟卵细胞呈椭圆形,深桔黄色,卵沉性,卵膜较厚,受精后卵呈粘性,卵粒相互粘结成不规章块状。

卵半透亮,卵黄丰富。

产卵数根据亲鱼大小有差异,雌鱼体重在 1.8 公斤以下每尾可产卵 4000 粒,体重 4.5 公斤可产卵 3 万粒。

据蔡焰值(1988)等报道,在池塘养殖条件下相对怀卵量为每公斤3913~15060 粒。

其次节亲鱼选择亲鱼选择是人工生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打算人工生殖的成功与否及生殖苗种的数量和质量。

选择性成熟雌鱼时,要求其腹部膨大松软,有弹性,将鱼尾部向上提起时,卵巢轮廓明显,生殖孔略圆,稍大,红肿,微向外突,用挖卵器检查卵粒如见到卵核偏位比例较大时即可催产。

成熟雄鱼一般体色呈深灰色或灰黑色,腹部扁平,生殖器管状,末端尖细突出。

在池塘培育条件下,三龄鱼有16%能顺当产卵,但其怀卵量少;四龄鱼可在6 月中旬产卵,怀卵量大,产卵率高。

应选择亲鱼最好在四龄以上,重1.5 公斤以上,体长 30~51cm。

第三节亲鱼的培育亲鱼培育是人工生殖的重要一环,它打算着人工生殖成功与否及产卵率、受精率、孵化率和苗种成活率的凹凸。

斑点叉尾鮰病害防治技术

斑点叉尾鮰病害防治技术

起 。病 鱼 体 表 有 圆形 的 溃 烂 区 。 部 肿 腹
胀 , 球 突出 , 门有出血状 , 大 , 眼 肛 肿 体
表 , 时寄 生在鳃 盖内侧 。 生部位 红 有 寄
肿 发 炎 , 重 时 , 体 表 上 好 象 披 着 蓑 严 鱼
衣 , 鱼 呈现 不 安 , 欲 减 退 , 而 鱼 体 病 食 继 消瘦 , 动 缓 慢 而 死 。 游 ( ) 治 。 鱼 前 用 生石 灰 彻 底 清 二 防 放 塘 , 0 晶 体 敌 百 虫 0. m / g 池 泼 9% 4k 、 抗 生素 4 0m/g 0~
5 m / g, 喂 5 。 Og k 连 天
洒 。 用敌 百虫 一 定 要 谨 慎 。
九 、 波 豆虫病 鱼
( ) 状 。 豆 虫 寄 生 于 鳃 部 和 体 一 症 波 表 。 寄 生 部 位 由 于 分 泌 过 多 黏 液 而 形 被 成 一 层 灰 白或 带 有 蓝 色 的 膜 。

霉 菌 感 染 引 起 。 当 水 霉 大 量 寄 生 日 鱼 寸,
体 表 或 卵 粒 表 面 呈 灰 白 色棉 毛 状 。 称 俗
“ 毛 。 生
_
- ) 治 。鱼 体 受伤 区 , 伤 口 防 在 涂 抹 1 % 高 锰 酸 钾 溶 液 , 鱼 卵 可 O的 6 ~ 5g k O 6 m / g的 孔 雀 石 绿 溶 液 浸 1- 2 0 1 秒
此 病 全 年 均 可 发 生 . 在 水 温 较低 但
三 、 状 病 柱
( ) 状 。 病 由 柱 状 屈 桡 杆 菌 引 一 症 此
七、 三代 虫病
起 。 病 鱼 初 期躯 干部 、 部 出 现 损 伤 或 头
鳍 条 有 灰 白 点 , 有 轻 微 出 血 , 灶 扩 并 病

斑点叉尾鮰池塘养殖技术

斑点叉尾鮰池塘养殖技术

平方米,水深 1.6~2.2 米。池底平坦,无 矿物质添加剂等。
淤泥或少淤泥,有进排水设施,进排水
(2)投饵量。根据放养量,鱼体增
方便,水质清新无污染,pH 值 7~8.5, 重倍数和饲料系数来确定全年的饲料
每 1350 平方米池配 1.5 千瓦增氧机 量。再根据温度确定一年中各月的饲
一台。
料分配计划及各月投饲量。鱼种放养
每 667 平方米用生石灰 5~10 千克全 草鱼等。宜就地购买,以减少运输损
池泼洒,以改善水质。
伤,于晴天现捕现放。②饲料选购正规
(3)检查和记录。每半月至 1 月检 场家斑点叉尾鮰专用颗粒饲料,以保
50
《农家顾问》2007 年第3 期
水产技术
证斑点叉尾鮰的体色和品质。饲料应 克左右。⑦斑点叉尾鮰抗病能力较强,
13000 粒 /千克体重。在自然条件下, 期,利于鱼苗早开食、早生长。
亲鱼有筑巢和护卵的习性。
3、投饲量及投饲方法
斑点叉尾鮰适应性强,其养殖方
(1)饲料选择。鮰鱼养殖以投喂专
式既可单养,又可混养;既可在池塘、 用的鮰鱼配合颗粒饲料为主,不宜投
水库饲养,也可在网箱或流水池中进 喂其他饲料,否则会影响到鮰鱼生长
碟 V CD、DVD 等碟机已走进普 相应的防尘措施。除尘时可在停机状 通家庭,因其价格不高而往 态下利用电吹风冷吹或用吸尘器吸的
机 往被人们忽视保养,直至它读不 方式进行,不要经常拆机除尘。
有 了碟,或经常卡碟时才感到不
4、怕潮 碟机受潮。当气候潮湿
六 便。其实,碟机也很“娇贵”,它有 或天气冷热骤变时,会使机内产生露
率的声音,投饵速度不宜过快,一把饲 尽可能选用生石灰以改良水质。③在

鮰鱼常见病的防治方法

鮰鱼常见病的防治方法

鮰鱼常见病的防治⽅法斑点叉尾鮰肠道败⾎病病原:鮰爱德华⽒菌症状:病鱼游动缓慢,时有头朝上,尾向下呈垂直飘浮状态。

腹部肿胀,有浅⾊⼩⾎斑、突眼、⼤部分成鱼和亲鱼头顶部出现⼀条隆起瘤状物,溃破后,露出头⾻,鳃丝严重贫⾎、腹腔内含腹⽔,全肠充⾎,肝、肾肿⼤并呈暗红⾊,严重时肝脏溃疡出现蜂窝状空洞,鳔外壁有⾎丝。

防治⽅法:1、在捕捞、运输、放养的过程中勿让鱼体受伤,在放养前进⾏消毒;2、改⽔:⽔质解毒保护剂500-1000g/亩;3、外⽤:鱼⽤出⾎停10-15ml⽶/亩(鱼⽔宁200-250ml)、第⼆代菌毒清100g⽶/亩;4、内服:聚维酮碘【或肠鳃康】+排毒护肝散+五黄粉+黄芪多糖;斑点叉尾鮰养殖出⾎性腐败症的防治技术病原:嗜⽔⽓单胞菌。

症状:病鱼在⽔中呈呆滞的抽搐状游动,停⽌摄⾷,体表有圆形稀疏的溃疡(⽪肤、肌⾁坏死),腹部肿胀,眼球突出,下颌出⾎,体腔内充满带⾎的液体,肾脏变软、肿⼤,肝脏灰⽩带有⼩的出⾎点,肠内充满带⾎的或淡红⾊的黏液,后肠及肛门常有出⾎症状、肿⼤。

此病在养殖⾼温季节发病率较⾼,危害严重且不易控制、疗程长。

防治⽅法:使⽤50毫克/升的⽣⽯灰或1毫克/升的漂⽩粉全池泼洒,连续2~3天。

同时按25毫克/千克鱼体重的⽤药量,将盐酸⼟霉素拌和在饲料中,连续投喂5~7天。

斑点叉尾鮰疱疹病毒病及其防治技术斑点叉尾鮰疱疹病毒病是由鮰疱疹病毒I型感染引起斑点叉尾鮰的鱼苗、鱼种⼤批死亡⼀种鱼病。

由于其爆发的最适温度为25~30℃,在近期南⽅普降暴⾬,⽓温升⾼慢,对于该病的防治不能掉以轻⼼。

病原:鮰疱疹病毒I型,属疱疹病毒科,通称斑点叉尾鮰病毒(CCV)。

病毒⽣长温度为10~35℃,最适温度为25~30℃。

25℃时,病毒在池⽔中能⽣存2天,在曝过⽓的⾃来⽔中⽣活11天;4℃时,病毒在池⽔中能存活近1个⽉,在曝过⽓的⾃来⽔中⽣活近2个⽉;病毒在池底淤泥中迅速失活。

病毒只有1种⾎清型。

流⾏情况:斑点叉尾鮰疱疹病毒病⾃然暴发仅仅是鱼苗和鱼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与病害防治
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与病害防治
斑点叉尾鮰(又名沟鲇)具有食性杂、抗病力强、适应性广、生长快、肉质细嫩、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等特点,是我国从国外引进的较为成功的养殖品种。

斑点叉尾鮰属底牺鱼类,喜欢群居于阴暗的环境条件下,适温范围0~38℃,5℃开始摄食,适宜生长温度18~30℃,pH6~8.5,溶氧3毫克/升以上。

池塘养殖条件下生长迅速,第一年可长至体长14~20厘米,体重30~100克;第二年可长至体长40~55厘米,体重800~1500克。

斑点叉尾鮰食性广,属杂食性鱼类。

体长5~6厘米以前的幼体,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如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

体长10厘米以后至成鱼阶段主要摄食底栖生物、水生昆虫、陆生昆虫、动物性饵料等有机碎屑;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主要摄食配合饲料。

一、池塘养殖
1.鱼种放养
池塘面积要求1亩以上,水深1.5米以上,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无污染,每10亩配备增氧机1台。

鱼种放养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等药物清塘消毒。

养殖方式可以分为池塘单养和池塘混养两种。

斑点叉尾鮰鱼种放养规格为15~20厘米,其他品种放养规格为每尾30~50克。

鱼种放养时间一般在12月至翌年2月,或在秋季将斑点叉尾鮰鱼从大规格鱼种培育池直接转入成鱼池养殖。

2.日常生产管理
(1)坚持巡塘:每天早、中、晚坚持巡塘,观察鱼摄食及活动情况,认真做好养殖日记。

(2)鱼苗锻炼:每次出池搬运或过筛前,必须进行锻炼,否则易因受伤而造成大量死亡。

锻炼的方法与家鱼的锻炼操作相同。

第一次拉网上箱,不作任何操作,下午即放回原池。

第二天上午再拉网上箱,下午即可过筛或搬运。

操作结束后用2%~3%的食盐水浸泡5~10分钟,并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全池泼洒2~3天,每天l次。

(3)调节水质:每半个月用50~100毫克/升的生石灰全池泼洒1次,以调节水质成微碱性,抑制水体中有害细菌的生长。

(4)适时控制水位:早春季节气温升高较快,池塘水位宜浅,控制在0.8~l米。

冬季气温低,气候寒冷,鱼易冻伤池塘水位应加至最高处。

(5)加注新水:高温季节鱼活动量大,代谢旺盛、水质变化快,要经常加注新水,可3~5天加水1次,每次加水量视水体肥度、水色、水质而定,一般每次加水20~35厘米。

维持透明度20~25厘米。

(6)定时开增氧机:通过上下水层的流动,促进水体交流混合,增加底层的溶氧,
以分解、散发有毒气体;提前偿还氧债。

增氧机的使用方法一般为:晴天中午开,阴天次日凌晨开,阴雨连绵或水肥需预防浮头在当天后半夜开。

(7)提前预防:鱼病流行季节要提前预防,外泼内服结合使用,可有效防止疾病的发生。

常用的体外泼洒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强氯精等;内服药物有土霉素、大蒜等。

二、饲料与投喂
(-)饲料
斑点叉尾鮰5~6厘米以下时偏食浮游动物,如轮虫、枝角类等,故可用我国传统的肥水下塘法进行苗种培育。

5~6厘米后开始转入杂食性,以有机碎肩为主,精养情况下则完全依赖于配合饲料。

因此,根据斑点叉尾鮰对各种营养物质的要求制定出科学的配方是养殖成败的关键。

(二)投喂原则和技术
1、投喂原则
坚持投饵“四定”,即定时、定量、定质、定点。

定点:每天固定投喂相同位置,边投喂边观察鱼的摄食和活动情况。

定质:保证饲料成分全面,饲料新鲜,无霉变,无异味,颗粒适口,粉末少。

定时:每天坚持同一时间投喂能促进食欲,保证鱼体内相关消化酶同时达到最高值,以提高饲料消化率。

定量:斑点叉尾鮰属有胃鱼,正常情况下每次摄食量可达体重1%~2%,食物从摄入体内到排出需6~8小时。

2、投喂技术
每次投喂开始时量要少些,间隔时间要长些,投速慢些,待鱼集中抢食时数量多时,间隔时间短些,投喂快些,在喂到后期,间隔时间再长些,即遵循“少一多一少”、“慢一快一慢”的投饲技术,至80%左右的鱼不激烈抢食时停止投喂。

三、鱼病防治
鱼病防治是养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在高密度养殖中更为重要,应切实做好防病治病工作,落实“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方针。

(-)营养性疾病
(1)蛋白、能量比失衡,饲料中能量物过多,导致蛋白质合成受阻,营养代谢失调,脂肪过剩,在生长速度较快时更易发生此病。

(2)饲料中维生素缺乏或不足,除具上述症状外,有时还伴有蛀鳍烂尾、眼睛突出等症状。

〔症状〕病鱼外观个体肥大,体型粗短,肚大体圆,手感轻,下颚充血,剖腹观察鱼心脏、肝脏肥大,脂肪较多,严重者可见肠壁、肝脏均有脂肪沉积,甚至存在脂肪肝现象,有时腹腔内有血水,肠道充血,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效果很差,甚至无效。

〔治疗方法〕参照斑点叉尾鮰营养标准对饲料进行检测分析,满足鱼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

(二)病毒性疾病
〔症状〕病鱼皮肤及鳍基部出血,腹部膨胀,并有淡黄色渗出液(腹水)。

鳃苍白或出血,一侧或双侧眼球突出,解剖检查则可以见到肌肉组织、肝、肾和脾有出血区。

脾脏呈浅红色和肿大;胃膨大有黏液状分泌物。

肠灰白色,无食物。

病鱼呈螺旋形游动,呆滞和头朝上垂直悬浮于水中。

该病有高度的接触传染性,水温30℃时发病,主要危害10厘米以下的鱼种,3~4月龄的幼鱼也会感染。

病程一般为3~7天。

死亡率可达95%~100%,残存鱼生长缓慢。

〔防治方法〕目前对本病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

降低水温可减少死亡率,但在生产上并不实用。

故应从预防着手,注意放养密度,加强饲养管理。

(三)细菌性疾病:在病鱼中占相当大的比例。

1、出血性腐败症
〔症状〕病鱼在水中呈呆滞的抽搐状游动,停止摄食,体表有圆形稀疏的溃疡(皮肤、肌肉坏死),腹部肿胀,眼球突出;下颌充血,体腔内充满带血的液体,肾脏变软、肿大,肝脏灰白带有小的出血点,肠内充满带血的或淡红色的黏液,后肠及肛门常有出血症状、肿大。

此病在养殖高温季节发病率较高,危害严重且不易控制、疗程长。

使用50毫克/升生石灰或1毫克/升的漂白粉全池泼洒,连续2~3天。

同时使用土霉素+维生素C合剂内服5~7天,效果很好,药物添加量为每吨饲料中土霉素2千克、维生素C 0.2千克。

2、爱德华氏病
〔症状〕初期病鱼胸鳍侧有直径为3~5毫米的损伤,外部如针状的创伤,并深入到肌肉。

在10~15天内损伤面积逐渐扩大,病菌频繁入侵病鱼血液或感染肾脏,患病的成鱼在损伤的肌肉内有恶臭的气味。

死亡的病鱼明显与肾脏、肝功能衰弱有关。

发病后期难以治疗。

〔治疗方法〕可用抗生素如土霉素等治疗,用量为每吨饲料中土霉素1.5千克。

3、柱状病
〔症状]初期在病鱼躯干部、头部出现损伤,或鳍条有灰白色,并有轻微出血。

当病状扩大时,则变成灰白色溃疡。

皮肤完全被侵蚀、肌肉暴露。

随着感染加深,导致鱼类死亡。

另外感染鱼的鳍被腐蚀后,病原体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

通常鳃丝末端开始有褐色的坏死组织,发展到鳃丝基部。

真菌可作为继发性病原侵入这些病变部位。

〔防治方法〕用1%~3%的食盐水药浴到鱼有不安状。

(四)水霉病:
因拉网和运输中操作不慎,造成肌肉损伤或其他疾病引起的病灶使水霉菌侵人感染,冬春两季发病严重,越冬池在高密度放养的情况下更易发生。

〔症状〕本病最明显的症状是肉眼可见鱼体表有或小或大丛的灰白色棉絮状的菌丝,黏液分泌增多,食欲减退,鱼体瘦弱,最后衰弱而亡。

〔防治方法〕
(1)在拉网和运输过程中,操作要细致,尽可能避免鱼体受伤。

操作结束后,可用3%~4%的食盐水浸洗10~15分钟。

(2)若病情严重可将池水放浅,用3~5毫克/升的治霉灵全池泼洒。

(五)寄生虫病
1、小瓜虫病
[症状〕小瓜虫病是危害最严重的疾病,苗种期间感染率极高,尤其在鱼种下池初期体质未恢复或因管理不当鱼体质较差时感染率极高。

如环境条件适于此病,几天内可使鱼全部死亡。

小瓜虫侵入鱼的皮肤和鳃组织后,形成大头针头大小的小白点,肉眼可见。

镜检可见小瓜虫幼体或成体。

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即使水温高达32℃也能发病。

[防治方法〕每立方米水体用生姜2.6克,辣椒粉0.5克。

先将生姜捣烂,加入辣椒粉,混合后煮沸,全池泼洒,效果很好。

2、车轮虫病
〔症状〕对斑点叉尾鮰危害较大的车轮虫有两种:一种较小的常寄生于鳃部,另一种较大的则寄生干鱼体全身。

以寄生于鳃部的一种危害性更大。

侵袭鳃瓣时;便产生大量黏液。

病鱼呈不安状,在水中乱擦、乱窜,甚至在水中旋转,镜检可见虫体。

[防治方法〕0.7毫克/升硫酸铜与硫酸亚铁(5∶2)全池泼洒效果较好。

3、鱼波豆虫病
〔症状〕寄生于鳃部和体表。

被寄生部位由于分泌过多的黏液而形成一层灰白或带有蓝色的膜。

有时会出现细菌的继发性感染。

全年均可发生此病,但在水温较低时危害较大。

[防治方法〕15~25毫克/升福尔马林或用0.7毫克/升硫酸铜与硫酸亚铁(5∶2)全池泼洒。

4、毛管虫病
[症状〕寄生于鳃部,严重时鳃组织肿胀、贫血,有时腐烂。

对鱼种和成鱼都能构成很大危害。

〔防治方法〕用0.7毫克/升硫酸铜与硫酸亚铁(5∶2)全池泼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