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模架大梁底部加固示意图
建筑工程常用模板及模板支撑体系安装做法图集_secret

图名
承台及地梁砖胎膜砌筑示意图
图页
3
依据计算确定 依据计算确定
4 2
1 7
1
3
5
6
集水井及电梯井宽
1-1
25 钢筋支架与 底板钢筋进行可靠焊接
依据计算确定
集水井及电梯井模板支撑
1-50mm*100mm 厚木方; 2-18 厚胶合板,制作沉箱; 3-回填粗砂; 4-沙袋; 5-砖胎膜; 6-钢筋支架; 7-同强度砂浆垫层块
图 名 卫生间与楼面高低差位置挂模示意图(二) 图 页
18
楼层反梁支模示意图
1-18mm 厚胶合板 2-龙骨(木方 50mm*100mm) 3-竖档(木方 50mm*100mm) 4-对拉螺栓 5-砼内撑条 6-斜撑(木方 50mm*100mm) 7- 垫木(木方 50mm*100mm) 8>C16mm 定位钢筋 9-马蹬钢筋 注明:两侧定位钢筋应焊接在同一根板筋上
五、高大模板扣件式钢管支撑
高大模板支撑施工工艺说明 29 高大模板支撑平面图 30
高大模板支撑立面图 31 高大模板支撑剖面图 32 高大模板架体与框架柱、梁板连接大样图 33 高大模板支撑立杆底部大样图 34
六、楼梯模板安装
楼梯模板与楼梯模板外帮木、反三角示意图 35 楼梯模板支撑示意图 36 楼梯施工缝后插板做法示意图 37
图 名 散支散拆胶合板模板施工工艺说明(三) 图 页
9
图名
柱模板构造示意图
图页
10
图名
剪力墙模板构造示意图
图页
11
图名
柱墙模板节点示意图
图页
12
图名
梁模板断面构造示意图
图页
13
图名
建筑工程常用模板及模板支撑体系安装做法图集_secret

(1)柱、墙模板安装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柱模竖向次楞布置应贯穿整根柱长,在梁柱交接处不得断开,交接处梁净高≥600mm 时,柱头位置应加设对拉螺栓。方柱四角竖向次楞木应对称对顶。 2)柱模第一道箍离柱底不应大于 150mm,最下两箍间距不应大于 500mm。当需设置穿柱对拉螺栓时,对拉螺栓沿柱高度方向的布置应与柱箍等距等量。 3)柱、墙临空面的模板面板与次楞应从楼面起向下延伸 200 mm,并在内模与楼面梁侧用 2 mm 厚双面胶带封贴。非临边柱墙根部应采用水泥砂浆进行塞 缝。 4)墙模第一道主楞离墙底不应大于 150mm,墙边第一行对拉螺栓与第二行螺栓间距不宜大于 500 mm。墙模主次楞、对拉螺栓间距应满足设计计算要求。 地下结构外墙及其他有防水要求的墙体,应采用止水型对拉螺栓。 5)穿墙对拉螺栓直径不应小于 12mm,止水螺杆应有相应的合格证。 (2)梁模板安装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梁侧模上口应设置纵向通长托木,下口应设置纵向通长夹木且不得兼做梁底模主、次楞,托木与夹木间应设置竖向立档,其间距不应大于 800mm。梁 面板的对接处应紧密。 2)高度大于 400mm 的梁,梁底模应设有主、次楞,不得随意取消次楞木而用纵向主楞木代替。
图 名 散支散拆胶合板模板施工工艺说明(三) 图 页
9
图名
柱模板构造示意图
图页
10
图名
剪力墙模板构造示意图
图页
11
图名
柱墙模板节点示意图
图页
12
图名
梁模板断面构造示意图
图页
13
图名
梁模板安装效果图
图页
14
图名
板模板龙骨安装示意图
图页
15
图名
模板安装断面构造示意图
高支模方案图片

12290130050050018厚覆面木胶合板1根50×80木方(宽度×高度mm)@3002根Φ48×2.5钢管(直径×厚度mm)M14对拉螺栓2根50×80木方(宽度×高度mm)@15018厚覆面木胶合板2根Φ48×2.5钢管(直径×厚度mm)梁500500250500250500500图十三:500*1300梁模板钢管支架安装示意图说明:① 横向立杆一排3根(其中:梁底设1根承重立杆)。
纵向排距为0.50m , 梁横向两侧边间距为1.0m 。
② 纵横水平拉杆步距≤1.50m 。
③ 梁底边设双扣件,梁底承重立杆设可调托座(可调托座内设双钢管)。
④ 500*1200梁均按此参数配置模板支撑。
⑤ 立杆支承面:钢管垫板为200*50*2000松木板通长设置。
5500100050050018厚覆面木胶合板1根50×80木方(宽度×高度mm)@3002根Φ48×2.5钢管(直径×厚度mm)M14对拉螺栓1根50×80木方(宽度×高度mm)@15018厚覆面木胶合板2根Φ48×2.5钢管(直径×厚度mm)梁10001000300400300500500图十四:500*900梁模板钢管支架安装示意图说明:① 横向立杆一排3根(其中:梁底设1根承重立杆)。
纵向排距为1.0m ,梁横向两侧边间距为1.0m 。
② 纵横水平拉杆步距≤1.50m 。
③ 梁底边设双扣件,梁底承重立杆设可调托座(可调托座内设双钢管)。
④ 300*1200、300*1000梁均按此参数配置模板支撑。
⑤ 立杆支承面:钢管垫板为200*50*2000松木板通长设置。
100010003503503001229090018厚覆面木胶合板1根50×80木方(宽度×高度mm)@3002根Φ48×2.5钢管(直径×厚度mm)M14对拉螺栓2根50×80木方(宽度×高度mm)@15018厚覆面木胶合板模板支撑体系剖面图梁10001000350300350图十五:300*900梁模板钢管支架安装示意图说明:①横向立杆一排2根。
结构加固构造详图(梁、柱、板、基础、墙体等)

基础部分模板加固示意(运粮河)

消防水池剪力墙模板构造一、工程属性新浇混凝梁名称消防水池剪力墙混凝土梁截面尺寸(mmxmm) 300×4150 梁板结构情况见下图楼板厚度(mm) 0二、支撑体系设计小梁布置方式竖直向布置小梁间距100(方木)主梁合并根数2(钢管Ф48×3)主梁最大悬挑长度(mm) 200对拉螺栓水平向间距(mm) 400(M12)结构表面的要求结构表面隐蔽支撑距梁底距离依次为300,800,1300,1800,2300,2800,3300,3900 设计简图如下:模板设计剖面图2、基础梁模板加固支撑小梁采用方木、支撑主梁采用双根钢管合并、对拉螺栓采用M12。
梁侧模板构造(JCL500*1000)一、工程属性新浇混凝梁名称地梁1 混凝土梁截面尺寸(mmxmm) 500×1000梁板结构情况见下图楼板厚度(mm) 0二、支撑体系设计小梁布置方式水平向布置小梁道数 5主梁间距(mm) 700主梁合并根数 2小梁最大悬挑长度(mm) 100结构表面的要求结构表面外露对拉螺栓水平向间距(mm) 700支撑距梁底距离依次为250,750设计简图如下:模板设计剖面图梁侧模板构造(500*1100、300*1100)一、工程属性新浇混凝梁名称地梁1 混凝土梁截面尺寸(mmxmm) 500×1100 梁板结构情况见下图楼板厚度(mm) 0二、支撑体系设计小梁布置方式水平向布置小梁道数 5主梁间距(mm) 700主梁合并根数 2小梁最大悬挑长度(mm) 100结构表面的要求结构表面外露对拉螺栓水平向间距(mm) 700支撑距梁底距离依次为250,850设计简图如下:模板设计剖面图梁侧模板构造(300×800、400×800)一、工程属性新浇混凝梁名称地梁1 混凝土梁截面尺寸(mmxmm) 400×800 梁板结构情况见下图楼板厚度(mm) 0二、支撑体系设计小梁布置方式水平向布置小梁道数 4主梁间距(mm) 700主梁合并根数 1小梁最大悬挑长度(mm) 100结构表面的要求结构表面隐蔽对拉螺栓水平向间距(mm) 700支撑距梁底距离依次为250,600设计简图如下:模板设计剖面图梁侧模板构造(400×1600、400×1500)一、工程属性新浇混凝梁名称地梁1 混凝土梁截面尺寸(mmxmm) 400×1600 梁板结构情况见下图楼板厚度(mm) 0二、支撑体系设计小梁布置方式水平向布置小梁道数8主梁间距(mm) 600主梁合并根数 2小梁最大悬挑长度(mm) 200结构表面的要求结构表面隐蔽对拉螺栓水平向间距(mm) 600支撑距梁底距离依次为250,700,1400设计简图如下:模板设计剖面图注:400*1500模板加固同上述400*1600方式梁侧模板计算书(400×900、300×900)一、工程属性新浇混凝梁名称地梁1 混凝土梁截面尺寸(mmxmm) 400×900 梁板结构情况见下图楼板厚度(mm) 0二、支撑体系设计小梁布置方式水平向布置小梁道数 5主梁间距(mm) 700主梁合并根数 1小梁最大悬挑长度(mm) 100结构表面的要求结构表面隐蔽对拉螺栓水平向间距(mm) 700支撑距梁底距离依次为200,700设计简图如下:模板设计剖面图梁侧模板构造(300×700、300×600)一、工程属性新浇混凝梁名称地梁1 混凝土梁截面尺寸(mmxmm) 300×700 梁板结构情况见下图楼板厚度(mm) 0二、支撑体系设计小梁布置方式水平向布置小梁道数 4主梁间距(mm) 700主梁合并根数 1小梁最大悬挑长度(mm) 100结构表面的要求结构表面隐蔽对拉螺栓水平向间距(mm) 700支撑距梁底距离依次为200,500设计简图如下:模板设计剖面图梁侧模板计算书(300×500、250×500)一、工程属性新浇混凝梁名称地梁1 混凝土梁截面尺寸(mmxmm) 300×500 梁板结构情况见下图楼板厚度(mm) 0二、支撑体系设计小梁布置方式水平向布置小梁道数 3主梁间距(mm) 700主梁合并根数 1小梁最大悬挑长度(mm) 100结构表面的要求结构表面隐蔽对拉螺栓水平向间距(mm) 700支撑距梁底距离依次为200,400设计简图如下:模板设计剖面图梁侧模板构造(200×400)计算依据:一、工程属性新浇混凝梁名称地梁1 混凝土梁截面尺寸(mmxmm) 200×400 梁板结构情况见下图楼板厚度(mm) 0二、支撑体系设计小梁布置方式水平向布置小梁道数 3主梁间距(mm) 700主梁合并根数 1小梁最大悬挑长度(mm) 100结构表面的要求结构表面隐蔽对拉螺栓水平向间距(mm) 700支撑距梁底距离依次为100,300设计简图如下:模板设计剖面图3.承台模板支撑小梁、支撑主梁、支撑斜梁皆采用木方加固,地面固定点采用直径22的钢筋击入地面40cm,上部外露30cm,以固定支撑斜梁。
脚手架搭设全套构造图解,建议收藏备用!

脚手架搭设全套构造图解,建议收藏备用!一、脚手架细部加强构造1、洞口连墙对拉构造洞口拉结细部做法:架体小横杆延长作为连墙杆,a为800 mm或1050 mm(悬挑式脚手架为800 mm,落地式脚手架为1050 mm),连墙杆外露洞口≥100 mm。
在连墙杆上,内外墙各附加一根钢管,用扣件连接,小横杆两端分别外露洞口各≥100 mm。
进入装修阶段,墙体需加设成品保护。
2、连墙件抱柱构造柱子拉结细部做法:在个别位置无法两步三跨设置连墙件时,采用抱柱补强措施。
在架体上附加一根连墙杆,延伸至柱子一侧,在柱子另外三个侧面附加三根小横杆,用扣件与连墙杆连接,形成环抱。
钢管外露长度≥100 mm。
3、抛撑构造说明:1. 此构造用于建筑物柱距较大、层高≥5 m等,连墙件设置不能满足两步三跨要求的情况。
2. 搭设抛撑时,抛撑采用通长杆并采用旋转扣件固定在脚手架上,与地面的倾斜度为45°~60°。
3. 普通脚手架开始搭设立杆时,也应每隔六跨设置一根抛撑,直至连墙杆安装稳定后,方可根据情况进行拆除。
4、层高过高、柱距过大时连墙件构造格构柱细部做法:当层高过高、柱距过大时可增设格构柱,格构柱截面尺寸宜为460 mm×460 mm,钢格构为4根150 mm×150mm×12 mm角钢及缀板焊接而成,每隔两步三跨设置一根钢管作为连墙件。
主体混凝土浇筑时,应设置格构件预埋件。
5、外架内防护构造外架填芯杆细部做法:架体与建筑物的间隙应小于150 mm,间隙超大时,可充分利用靠墙一端的横向水平杆合理外伸(不应大于架体宽度的40%,大于400 mm时应增设填芯杆),每层应采取铺设钢笆片、挂设安全兜网等防护措施,使架体与建筑物的间隙满足要求。
1. 钢笆片:架体与建筑物的间隙大于400 mm时则需要使用钢笆片措施。
2. 安全兜网:架体与建筑物的间隙为150~400 mm时则需要使用安全兜网措施。
高支模工程模板支架架体设计图

高支模工程模板支架架体设计图本节包括:模板构造体系图、模板构造节点大样图,内容有:水平混凝土构件的面板、小(次)梁(次楞)和主梁(楞);竖向混凝土构件的面板、横、竖楞及对拉螺栓及附属配件设置等。
架体总体立杆平面布置图、架体剖面图、架体剪刀撑布置平面图见第7章。
一、北区(下)(一)北区(下)500×1700梁模板支撑图500×1700截面梁,层高25.5m模板支撑图参数列表:一、结构基本参数:1、梁宽:500mm2、梁高度:1700mm3、楼板厚度:150mm4、层高:25.5m二、梁底模板支撑参数:1、承重架选型:钢管扣件2、承重架支设方式:梁下双支顶立杆3、梁底承重立杆根数:2根4、模板材料:胶合板5、模板厚度:15mm6、梁底木方根数:4根7、木方截面规格:50×80mm8、梁底木方间距:150mm9、梁底小横杆:φ48×3.5钢管10、小横杆间距:450mm11、梁侧立杆间距:1.1m12、梁侧立杆跨度方向间距(不大于):0.9m13、立杆基础:混凝土楼板上铺50mm厚木脚手板14、顶托内托梁类型:无托梁15、梁底立杆跨度方向间距(不大于):0.45m16、梁底立杆横向间距:0.37m17、水平杆步距:1.5m18、板下顶部2道水平杆步距调整为:1.08m19、水平杆总步数(含扫地杆和顶部加密区,不含梁下附加水平杆):18步20、扫地杆距架体基础上表面:200mm21、板下架体含可调支托搭设高度(至支托顶,扣垫板厚度):25.16m22、梁底支顶立杆含可调支托搭设高度(至支托顶,扣垫板厚度):23.61m23、支撑架体计算高度(等于层高):25.5m24、板下立杆支撑自由端高度:400mm25、梁下立杆支撑自由端高度:400mm26、梁下是否附加水平杆:附加一道水平杆,使梁下支顶立杆自由端高度控制在500以内三、梁侧模板参数:1、梁宽:500mm2、梁高度:1700mm3、楼板厚度:150mm4、模板材料:胶合板5、模板厚度:15mm6、梁侧木方根数:7根7、木方截面规格:50×80mm8、木方间距:263mm9、主龙骨选型:双钢管10、主龙骨间距(不大于):450mm11、对拉螺栓直径:14mm12、对拉螺栓道数:3道13、对拉螺栓竖向间距:625mm14、第一道螺栓距梁底:150mm15、对拉螺栓跨度方向间距(同主龙骨):450mm16、梁侧斜支撑间距:0.9m(二)北区(下)600×1700梁600×1700截面梁,层高25.5m模板支撑图参数列表:一、结构基本参数:1、梁宽:600mm2、梁高度:1700mm3、楼板厚度:150mm4、层高:25.5m二、梁底模板支撑参数:1、承重架选型:钢管扣件2、承重架支设方式:梁下双支顶立杆3、梁底承重立杆根数:2根4、模板材料:胶合板5、模板厚度:15mm6、梁底木方根数:4根7、木方截面规格:50×80mm8、梁底木方间距:183mm9、梁底小横杆:φ48×3.5钢管10、小横杆间距:450mm11、梁侧立杆间距:1.2m12、梁侧立杆跨度方向间距(不大于):0.9m13、立杆基础:混凝土楼板上铺50mm厚木脚手板14、顶托内托梁类型:无托梁15、梁底立杆跨度方向间距(不大于):0.45m16、梁底立杆横向间距:0.4m17、水平杆步距:1.5m18、板下顶部2道水平杆步距调整为:1.08m19、水平杆总步数(含扫地杆和顶部加密区,不含梁下附加水平杆):18步20、扫地杆距架体基础上表面:200mm21、板下架体含可调支托搭设高度(至支托顶,扣垫板厚度):25.16m22、梁底支顶立杆含可调支托搭设高度(至支托顶,扣垫板厚度):23.61m23、支撑架体计算高度(等于层高):25.5m24、板下立杆支撑自由端高度:400mm25、梁下立杆支撑自由端高度:400mm26、梁下是否附加水平杆:附加一道水平杆,使梁下支顶立杆自由端高度控制在500以内三、梁侧模板参数:1、梁宽:600mm2、梁高度:1700mm3、楼板厚度:150mm4、模板材料:胶合板5、模板厚度:15mm6、梁侧木方根数:7根7、木方截面规格:50×80mm8、木方间距:263mm9、主龙骨选型:双钢管10、主龙骨间距(不大于):450mm11、对拉螺栓直径:14mm12、对拉螺栓道数:3道13、对拉螺栓竖向间距:625mm14、第一道螺栓距梁底:150mm15、对拉螺栓跨度方向间距(同主龙骨):450mm16、梁侧斜支撑间距:0.9m(三)北区(下)500×1400梁500×1400截面梁,层高25.5m模板支撑图参数列表:一、结构基本参数:1、梁宽:500mm2、梁高度:1400mm3、楼板厚度:150mm4、层高:25.5m二、梁底模板支撑参数:1、承重架选型:钢管扣件2、承重架支设方式:梁下双支顶立杆3、梁底承重立杆根数:2根4、模板材料:胶合板5、模板厚度:15mm6、梁底木方根数:4根7、木方截面规格:50×80mm8、梁底木方间距:150mm9、梁底小横杆:φ48×3.5钢管10、小横杆间距:450mm11、梁侧立杆间距:1.1m12、梁侧立杆跨度方向间距(不大于):0.9m13、立杆基础:混凝土楼板上铺50mm厚木脚手板14、顶托内托梁类型:无托梁15、梁底立杆跨度方向间距(不大于):0.9m16、梁底立杆横向间距:0.37m17、水平杆步距:1.5m18、板下顶部2道水平杆步距调整为:1.08m19、水平杆总步数(含扫地杆和顶部加密区,不含梁下附加水平杆):18步20、扫地杆距架体基础上表面:200mm21、板下架体含可调支托搭设高度(至支托顶,扣垫板厚度):25.16m22、梁底支顶立杆含可调支托搭设高度(至支托顶,扣垫板厚度):23.91m23、支撑架体计算高度(等于层高):25.5m24、板下立杆支撑自由端高度:400mm25、梁下立杆支撑自由端高度:400mm26、梁下是否附加水平杆:附加一道水平杆,使梁下支顶立杆自由端高度控制在500以内三、梁侧模板参数:1、梁宽:500mm2、梁高度:1400mm3、楼板厚度:150mm4、模板材料:胶合板5、模板厚度:15mm6、梁侧木方根数:6根7、木方截面规格:50×80mm8、木方间距:256mm9、主龙骨选型:双钢管10、主龙骨间距(不大于):450mm11、对拉螺栓直径:14mm12、对拉螺栓道数:3道13、对拉螺栓竖向间距:475mm14、第一道螺栓距梁底:150mm15、对拉螺栓跨度方向间距(同主龙骨):450mm16、梁侧斜支撑间距:0.9m(四)北区(下)400×700梁400×700截面梁,层高25.5m模板支撑图参数列表:一、结构基本参数:1、梁宽:400mm2、梁高度:700mm3、楼板厚度:150mm4、层高:25.5m二、梁底模板支撑参数:1、承重架选型:钢管扣件2、承重架支设方式:梁下双支顶立杆3、梁底承重立杆根数:2根4、模板材料:胶合板5、模板厚度:15mm6、梁底木方根数:3根7、木方截面规格:50×80mm8、梁底木方间距:175mm9、梁底小横杆:φ48×3.5钢管10、小横杆间距:450mm11、梁侧立杆间距:1m12、梁侧立杆跨度方向间距(不大于):0.9m13、立杆基础:混凝土楼板上铺50mm厚木脚手板14、顶托内托梁类型:无托梁15、梁底立杆跨度方向间距(不大于):0.9m16、梁底立杆横向间距:0.33m17、水平杆步距:1.5m18、板下顶部2道水平杆步距调整为:1.08m19、水平杆总步数(含扫地杆和顶部加密区,不含梁下附加水平杆):18步20、扫地杆距架体基础上表面:200mm21、板下架体含可调支托搭设高度(至支托顶,扣垫板厚度):25.16m22、梁底支顶立杆含可调支托搭设高度(至支托顶,扣垫板厚度):24.61m23、支撑架体计算高度(等于层高):25.5m24、板下立杆支撑自由端高度:400mm25、梁下立杆支撑自由端高度:400mm26、梁下是否附加水平杆:附加一道水平杆,使梁下支顶立杆自由端高度控制在500以内三、梁侧模板参数:1、梁宽:400mm2、梁高度:700mm3、楼板厚度:150mm4、模板材料:胶合板5、模板厚度:15mm6、梁侧木方根数:3根7、木方截面规格:50×80mm8、木方间距:290mm9、主龙骨选型:双钢管10、主龙骨间距(不大于):450mm11、对拉螺栓直径:14mm12、对拉螺栓道数:1道13、对拉螺栓竖向间距:/14、第一道螺栓距梁底:275mm15、对拉螺栓跨度方向间距(同主龙骨):450mm16、梁侧斜支撑间距:不设斜支撑(五)北区(下)250×700梁250×700截面梁,层高25.5m模板支撑图参数列表:一、结构基本参数:1、梁宽:250mm2、梁高度:700mm3、楼板厚度:150mm4、层高:25.5m二、梁底模板支撑参数:1、承重架选型:钢管扣件2、承重架支设方式:梁下单支顶立杆3、梁底承重立杆根数:1根4、模板材料:胶合板5、模板厚度:15mm6、梁底木方根数:2根7、木方截面规格:50×80mm8、梁底木方间距:200mm9、梁底小横杆:φ48×3.5钢管10、小横杆间距:450mm11、梁侧立杆间距:0.85m12、梁侧立杆跨度方向间距(不大于):0.9m13、立杆基础:混凝土楼板上铺50mm厚木脚手板14、顶托内托梁类型:无托梁15、梁底立杆跨度方向间距(不大于):0.9m16、梁底立杆横向间距:0.43m17、水平杆步距:1.5m18、板下顶部2道水平杆步距调整为:1.08m19、水平杆总步数(含扫地杆和顶部加密区,不含梁下附加水平杆):18步20、扫地杆距架体基础上表面:200mm21、板下架体含可调支托搭设高度(至支托顶,扣垫板厚度):25.16m22、梁底支顶立杆含可调支托搭设高度(至支托顶,扣垫板厚度):24.61m23、支撑架体计算高度(等于层高):25.5m24、板下立杆支撑自由端高度:400mm25、梁下立杆支撑自由端高度:400mm26、梁下是否附加水平杆:附加一道水平杆,使梁下支顶立杆自由端高度控制在500以内三、梁侧模板参数:1、梁宽:250mm2、梁高度:700mm3、楼板厚度:150mm4、模板材料:胶合板5、模板厚度:15mm6、梁侧木方根数:3根7、木方截面规格:50×80mm8、木方间距:290mm9、主龙骨选型:双钢管10、主龙骨间距(不大于):450mm11、对拉螺栓直径:14mm12、对拉螺栓道数:1道13、对拉螺栓竖向间距:/14、第一道螺栓距梁底:275mm15、对拉螺栓跨度方向间距(同主龙骨):450mm16、梁侧斜支撑间距:不设斜支撑二、北区(上)注:本区均降板660mm。
脚手架三维立体图与施工工艺详解(图文并茂)_secret

脚手架工程基础知识:脚手架是在建筑安装施工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临时设施。
砼结构浇筑、砖墙砌筑、装饰和粉刷、管道安装、设备安装等,都需要搭设脚手架。
它是顺利完成电力建设建筑、安装工程施工任务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之一。
选择与使用的合适与否,不但影响施工作业的顺利进行和安全保障,而且也关系到工程质量、施工进度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脚手架的种类很多,按用途分有砌筑脚手架、装修脚手架、安装脚手架和模板支撑架等;按搭设位置分有内脚手架和外脚手架;按材质分有木脚手架、竹脚手架和金属脚手架;按结构形式分有立杆式、框组式(门型架)、桥式、吊式、挂式、挑式以及其它工具式脚手架;按立杆搭设排数分单排脚手架、双排脚手架和满膛脚手架。
脚手架的组成结构:脚手架的组成由垫板、底座、立杆、大、小横杆、斜撑、抛撑、剪刀撑、连墙杆、扫地杆及其附件等,下面就其主要作用介绍如下:1、立杆(也称立柱、站杆、冲天杆、竖杆等):与地面垂直,是脚手架的主要受力杆件。
它的作用是将脚手板上的全部荷载通过底座、垫板传到地基上。
2、大横杆(也称顺水杆、纵向水平杆、牵杆等):与墙面平行。
其作用是与立杆连成整体,将脚手板上的全部荷载传到立杆上。
3、小横杆(也称横楞、横担、横向水平杆、六尺杠、排木):与墙面垂直,作用是直接承受脚手板上的荷载,并将这部分荷载传到大横杆上。
在双排脚手架中,它是连接内外两排架体,增强脚手架整体稳定性的重要杆件。
4、斜撑(也称斜戗、八字撑):与脚手架外排立杆紧贴连接,与其立杆斜交并与地面形成45°-60°角,上下连续设置,形如“之”字。
主要设置在脚手架拐角处,其作用是防止架子沿纵长方向倾斜并承受脚手架的水平作用力。
5、剪刀撑(也称十字撑、十字盖):在脚手架外侧设置的双支斜杆、互相交叉,都与地面形成45°-60°夹角。
作用是把脚手架连为一体并承受脚手架的水平作用力,增强脚手架的整体稳定性。
6、抛撑(也称支撑、压栏子):是设置在脚手架外排(周围)、从地面支撑脚手架的斜杆,一般与地面成60°夹角,作用是增加脚手架横向稳定,阻止脚手架向外倾斜或倾倒,在支撑脚手架初期和拆除脚手架剩最后几步时,其作用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