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第六章知识点总结的内容
八年级下第六单元历史提纲

八年级下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第六单元♦第一次工业革命(又称“工业革命的兴起”)(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18世纪60年代,最早出现在英国的棉纺织业。
—开始的标志:珍妮纺织机—标志: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优点:效率高,不受季节和地理位置的限制)—英国人史第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被誉为“火车之父”。
—19世纪4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影响:把人们带入蒸汽时代,提高了生产力。
♦科学的世纪(19世纪)—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表述了生物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
—19世纪被称为“科学的世纪”,原因是科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工业革命以后,社会生产力有了极大的提高,这说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第二次工业革命(又称“工业革命的新阶段”)(19世纪后半期)—生产方式:标准化生产方式和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发明的流水线生产方式♦工业化和城市化—三大产业:①第一产业(农业、手工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的其他行业,如商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
—工业革命的中心和象征是城市。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联系:工业化必然会促进城市化,城市化能进一步推进工业化。
—城市化的好处:①劳动生产率提高;②产品更加丰富;③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④人类文明不断进步。
—城市化的坏处(城市病):工业污染、交通堵塞、人口膨胀、环境恶化等。
—工业社会与农业社会相比的巨大变化表现在:①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②妇女的社会地位提高;③教育晋级化、大众化;④休闲娱乐活动大众化。
—1910年经过美国妇女的不懈努力,国际妇女代表大会定每年的3月8日为国际妇女节。
♦无产阶级革命—“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1824年,欧文在美国建立“新和谐公社”。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1836~1848年的英国宪章运动是世界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它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它的失败说明工人阶级的解放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复习提纲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复习提纲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
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艰难发展
1、五个阶段:洋务运动---清末萌芽封建制度阻碍
辛亥革命期间受到鼓舞
一战期间“黄金时代” 帝国主义暂时放松
一战之后再度受挫帝国主义卷土重来
抗战胜利后未能恢复官僚资本主义压迫
2、两个代表:张謇(“实业救国”)大生纱厂
荣宗敬、荣德生荣氏企业
3、三个特点:整体上比较落后
行业不均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地区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大城市
二、社会生活的有限变化
1、交通通讯:轮船“黄鹄号”
火车 1876年淞沪铁路(上海、英商)
1881年唐胥铁路(河北、清政府)
1905年---1909年京张铁路(河北、清政府)
2、文化生活:照相
电影 1905年《定军山》(北京、第一部无声电影)
1931年《歌女红牡丹》(上海、第一部有声电影)
1934年《渔光曲》(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电影)
报纸 1872年《申报》(上海、中国现代报纸开端标志)
出版 1879年商务印书馆(上海、近代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3、社会习俗:(辛亥革命后)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礼节、称谓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单元小结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单元小结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知识点1 九一八事变爆发: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袭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意义: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扩大:日军相继占领东北三省,1932年,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
抗争:东北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位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36年,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东北抗口联军,与日军战斗。
知识点2 华北危机与一二• 九运动华北危机:1933年1月,日军攻占山海关,向南推进。
1935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
国民党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一二•九运动: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学生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
这场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知识点3 西安事变经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结果: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杭战知识点1 七七事变爆发:1937年7月7日,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人宛平城搜查遭拒.随即炮轰我军防地,中国守军奋起反击。
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意义: 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八年级下历史与社会第六单元知识要点梳理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六单元知识要点梳理第一课连通世界的新航路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⑴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欧洲的贵族和新兴的资产阶级对货币尤其是黄金的狂热追求,使他们希望在欧洲以外的地方能够攫取黄金。
(最根本的原因)⑵欧洲人对东方商品的需求,《马可·波罗行记》中关于东方国家遍地黄金的描述,更激起了人们对东方的向往。
(主观原因)⑶土耳其人阻断了传统的东西方商路,很多人迫切希望开辟一条直接通往东方的新商路。
2.最早开辟新航路的国家及原因⑴国家:葡萄牙、西班牙⑵原因:葡萄牙、西班牙位于大西洋沿岸,两国都有一些掌握丰富航海知识和先进的航海技术的航海家,因而在海上探险方面走在了最前面。
3.新航路开辟的过程4.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正面:①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各大陆之间的联系,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②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③世界开始走向整体;④促进了全球范围内动植物品种的交流与传播。
负面: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在美洲、非洲和亚洲进行殖民扩张,掠夺财富和资源,野蛮屠杀、奴役当地居民、贩卖奴隶,犯下了滔天罪行,造成亚非拉国家长期的落后。
第二课冲破思想的牢笼1.文艺复兴运动发起的时间:14-16世纪,首先在意大利兴起。
2.文艺复兴的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3.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及作品⑴但丁: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代表作《神曲》。
他被称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⑵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艺术巨匠,被称为“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
⑶米开朗基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
代表作《大卫》《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
⑷莎士比亚:英国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
代表作有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等》。
4.文艺复兴运动的意义:是一次崭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使人们的思想逐渐从中世纪的蒙昧中解放出来。
八下历史与社会第六单元世界工业文明的曙光与近代社会的开端复习提纲

八下社会第六单复习提纲班级姓名第一课连通世界的新航路一、工商业的兴起1.中世纪后期,意大利兴起了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工商业自治城市。
2.佛罗伦萨的手工工场(1)生产情况:佛罗伦萨有大约200家呢绒手工工场,年产呢绒几万匹,许多人以此为生。
从英国购买的羊毛,在手工工场里经多道工序加工,制成质量精美、色彩艳丽的呢绒,销往欧洲各地。
(2)结果:佛罗伦萨因此变得富裕,商业、金融业随之发展起来。
(3)影响:手工工场、贸易公司和银行很快遍及西欧其他国家和地区。
商人、银行家和工场主的影响日益增大,甚至国王都要向富商借钱。
二、新航路开辟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1)根本原因: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西欧社会对金、银货币的需求越来越大,迫切需要黄金、白银等贵金属。
(2)主观原因:《马可·波罗行纪》有关中国等东方国家遍地黄金的描述在欧洲广为流传,欧洲人把寻找金银财富的目光投向了东方。
教会鼓励人们去遥远的地方传播天主教。
(3)客观原因:欧洲对东方的贸易被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操纵,后被奥斯曼土耳其控制,西欧人渴望开辟一条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2.新航路开辟的条件(1)客观条件:①西班牙和葡萄牙能够制造适合远航的大船,并从意大利人那里学到了大量航海知识,拥有一批来自各国的水手。
②中国发明的指南针已传入欧洲,此时普遍应用于航海事业。
(2)主观条件:①当时许多人相信地圆学说。
②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国王希望从东方直接获得金银和香料等商品,非常支持远洋探险。
3.新航路开辟的过程(1)国家:首先进行海洋探险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葡萄牙和西班牙位于大西洋沿岸,走在了海洋探险的前列。
4.新航路开辟的影响(1)正面:①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加强了各大陆之间的联系,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②促进了全球范围内动植物品种的交流与传播。
来自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番茄、花生、甘薯等成为亚洲、欧洲常见的农作物;马、牛、羊以及橄榄、葡萄等也从欧洲传入美洲。
八下历史第六单元复习提纲

地球变小了1.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2.为什么说“世界联系越来越密切,地球也显得越来越小。
”?由于铁路、远洋巨轮、电话、电报等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出现,使世界各地的来往和联系变得越来越方便和密切,世界最终形成了一个整体,从而在感觉上觉得地球变小了。
3.整体世界最终形成的主要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机器生产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把世界变成了一个整体;而铁路、远洋巨轮、电话、电报等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出现,又为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4.整体世界是什么时候最终形成的呢?由于新的工业革命基本完成,20世纪初世界最终成为一个整体。
5.材料: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说:“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
……” 你觉得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问题?反映了当时怎样的一种状况?说明了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在世界各地到处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从而建立起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并对殖民帝国进行野蛮的掠夺。
反映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不断加强,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
领域表现 经济 交通 人口 文化 体育世界基本形成了统一的市场,各国商品在这个巨大的市场中流动。
人口流动加速,出现了海外移民的热潮。
铁轨在世界各地延伸,一批港口城市在各国发展起来。
交流更加广泛,工业文明的先进思想,科学技术和生活方式在世界各地传播。
出现了一些世界性的活动,如奥运会。
悲壮的抗争1.太平天国运动:(1)原因:清政府的腐败统治、阶级矛盾的激化、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严重的自然灾害。
(2)过程: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3)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4)结果及原因:失败中外势力的联合镇压;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5)意义: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也沉重打击了外国入侵者。
(6)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知识梳理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2.漫步太空
20世纪90年代 我国开始实施 载人航天工程 。
1999年11月 神舟一号无人飞船
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
开启了 我国的飞天之旅。
2003 年10月 航天员 杨利伟 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
国成为世界上 第三个 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歌谣展现变化
改革前后两个样, 衣着单调中山装, 购物凭票限数量, 三转一响是奢望。 如今生活变了样, 衣着多彩穿名装, 四电两机带冰箱, 饮食搭配讲营养。 住进楼房真宽敞, 汽车飞机去四方, 提高生活讲质量, 齐心跟党固小康。
日常生活的变化 1.变化阶段 (1)新中国成立前,物价飞涨,民生凋 敞。 (2)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 当家作主, 经济恢复,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发生 了根本变化, 生活水平 不断提高。 (3)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城市轨道交通 城市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准时、 环保等特点。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解决城市交 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优先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 干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城市轨道交通是当下许 多大中城市为适应自身发展需要而建设的一项惠 及市民的基础性服务设施。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2.通信 (1)发展表现 ①电信 A.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不断增加对电信事业的投资,逐渐形成全国电信网络。 B.改革开放后,电信产业快速发展。如今,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 球第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在全国大多数地区,固定电话早已进入千家 万户,移动电话的使用十分普遍。 ②互联网:中国的互联网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中国网民规模不断扩大, 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 (2)影响: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使信息的传递 变得快捷和简便, 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 思想观念 和 生活方式 。
【教案+知识归类】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 复习提纲

徐悲鸿—-《愚公移山》――“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历史画有《愚公移山》;
轮船、火车-------19世纪初,西方发明了轮船、火车。后来,它们相续传入中国。
电报----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洋务运动时期)
照相、电影------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
《申报》--上海
1872年《申报》在---上海---创办――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中文报纸。
第六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和文化
实业家张謇
实业救国
●清末的状元实业家、教育家,
●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
近代民族工业在---
轻工业发展较快
●从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出现民族工业萌芽
●从辛亥革命到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的原因(是因为: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译著《天演论》主张效法西方,推行维新改革,救亡图存。
阐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观点。
京师大学堂
第一所最高学府
戊戌变法时期创办了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辛亥革命以后,改名为北京大学。
科举制度---1905年---废除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沿用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
京张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的第一条铁路
候德榜---化学家---“候式制碱法”
著有一书----《制碱》,称他的制碱法为“候式制碱法”。
魏源---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介绍南洋、欧美各国历史、地理的著作。
编书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