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论文]
素质综合实践课堂教学(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素质综合实践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探讨素质综合实践课堂教学的实施。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
2.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4.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内容1. 创新实践活动:如科技制作、发明创造、机器人编程等。
2. 实践技能培养:如手工制作、烹饪、园艺等。
3. 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区调查、环保行动等。
4. 艺术欣赏与创作:如音乐、美术、舞蹈等。
5. 体育与健康:如球类运动、武术、瑜伽等。
四、教学方法1. 项目式学习:以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2.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真实、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4. 模拟教学法:通过模拟实际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5.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2. 成果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如作品质量、项目完成度等。
3. 自评与互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评价能力。
4. 家长评价:邀请家长参与评价,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促进家校合作。
六、案例分析以“环保行动”为例,介绍素质综合实践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
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素质教育观下的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观下的课堂教学,需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它的真正意义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
好课留给学生的精神是永恒的,一堂好的语文阅读课应体现“四重”。
一、重“读中感悟”阅读教学不是老师讲学生听,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
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则起引导、点拨的作用,决不能用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确实“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可以收到“不待解说,自知其义”的效果,阅读教学就应“以读为本”,即以学生自己读书,独立思考为本,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朗读、默读、复读、赛读、美读、整体读、部分读、分角色读……,让学生在读中质疑,在读中求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生情。
二、重“学生是主体”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应该实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
只有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学习,才能调动学习积极性,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应是人,不是“物化”的知识。
1.教学从学生出发一教师在教学《跳水》一课,从事物之间的联系这一视角循着“水手逗猴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孩子遇险——船长救孩子”这一路分析下来,最后得出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这一结论。
这一教学模式,学生不可能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只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这样的阅读教学是对课文的同构解读,把学生看成是被动接受的容器。
它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天赋,也违背了小学生阅读的心理规律。
成功的阅读教学应是从学生出发的。
一教师执教《西湖》第二自然段时,在学生读通以后,问:“你们认为怎样才能读好这段?”大家认为得先走进课文,理解课文。
在此基础上,教师点拨:把心沉入课文去体验是读好课文的好方法。
于是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文,并用读来交流自己的感受。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把课堂教学作为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主阵地、主渠道,把素质教育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
它需要我们去研究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用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办法进行教育和引导,因材施教,不但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共性,更要研究他们的个性,使他们各有所得,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乃至“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我们必须要努力夯实课堂教学这个基础。
一、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的关键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担负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基础的重要任务。
小学语文教学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及教师观,做到教与学的统一,通过语文知识经验的传递去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发展的机制,不断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教会学生学习及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目的。
但人是有差异的,从现实上讲,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每个人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只有扬长避短,发展优势,人才能成才。
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了解学生,发现学生,不仅提高学生的智商,而且要提高学生的情商;不仅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除把学生培养成为四有新人外,还要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的人。
要做到这一点,小学语文教师不但要有科学的头脑、高尚的人格、先进的思想、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有热爱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成为学生的朋友,同时用自己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去培养求真求善求美的一代新人。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最主要的形式,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阵地。
浅谈课堂教学论文(精选9篇)

浅谈课堂教学论文浅谈课堂教学论文(精选9篇)在各领域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
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浅谈课堂教学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浅谈课堂教学论文篇1一、明确教学内容重点,促进体育课堂高效化体育锻炼是体育教学的重要载体,体育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
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一些教师过于追求课堂教学氛围的活跃,不断利用游戏与竞赛的方法,让学生进行体育练习,忽略了体育教学内容的规则性,体育教学内容缺少系统性。
要促进体育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要肯定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更加关注教学内容中的基本动作要领,给学生自主权进行自由探究与学习。
就拿篮球课来讲,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解与示范正确的运球动作与投篮动作,引导学生进行短暂的结构性练习。
之后,组织学生进行游戏与比赛,使学生将刚刚学习的动作要领运用于实践中,促进学生学习成果的提高。
二、结合教学与社会,促进体育课堂高效化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体育教师将初中体育学习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相结合。
教育社会化是教育进步的一种表现,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体育学习闪光点,掌握一项或者更多的体育技巧,有利于学生未来的个人发展。
首先,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与体育相关的思想教育,使学生先建立起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体育知识与锻炼方法。
最后,发掘最适合学生的体育运动,对其进行专项训练。
三、创新教学方法,促进体育课堂高效化教学方法对于初中体育教学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有利于初中体育课堂的高效化。
1.教师要勇于培养初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当前初中学生的自主意识较强,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
在体育课堂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体育能力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体育学习需求,自己想学什么,就可以学什么。
2.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合理安排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教师不仅要考虑到初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还要考虑到学校的基本设施水平。
素质教育呼唤高素质教师[论文]
![素质教育呼唤高素质教师[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11b4cda26fff705cc170a41.png)
素质教育呼唤高素质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知识教学技能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需求。
目前,全国上下实施素质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存、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素质教育呼唤高素质教师,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加强教育科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担当起实施素质教育的历史重任。
一、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教师应该结合自身的教学,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水平。
学习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领会精神,把握脉搏,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从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各方面都要以身作责,率先垂范,牢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社会使命感。
转变教育观念,扭转“重智轻德”,单纯追求高分数和高升学率的倾向。
加强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责任意识。
在事业、生活和道德行为上严格要求自己,在教学事业上要做到“敬业、勤业、乐业、廉业”。
要拥有高度的政治热情和对学生的诚挚热爱之情,具备崇高的敬业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正己正人,为人师表。
二、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作为教师,不仅教学业务熟练,精深自己所教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强,而且还应具备广博的文化修养,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
应从哲学、文化、语言学、艺术学、心理学、环境学、史学、伦理学等学科领域中吸取博大精深的文化素养,尤其应从具有独特魅力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丰富营养。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论文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语文教学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很好手段,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适时的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素质教育的很好手段,我觉得应从以下两方面做起:一、在课堂上指导学生素质的提高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从小语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大纲规定的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方面看,“得法于课堂”对语文课堂教学来说,必须完成“三读”。
一是读懂。
语文课堂教学要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准确地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比如《穷人》这一课,学生通过自读、默读等方式,不仅可以了解到课文写的是女主人公桑娜去探望生病的女邻居西蒙的过程,而且懂得善良的桑娜对不幸的西蒙的那种牵挂,那种同情,从而理解人物在特殊心情中的特殊行为。
二是读会。
语文课堂教学要以课堂为学生的“训练场”,让学生“体验”课文内容,从而真实地体会出文章的思维感情。
像进行朗读训练,可以使学生在课文中的激昂处来个激昂,悲伤处来个悲伤,从而促使学生不仅仅感知外在的美,还能进入内心进行激荡情感的品味。
三是会读。
语文课堂教学要带领学生走一个来回。
“来”就是上述的“读懂”、“读会”,即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回”就是指导学生从思想内容又回到语言文字上来,知道课文是怎样表达这些内容的,即达到“会读”的程度,使学生从中学到作者是怎样立意选材、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运用各种表现手法表达中心和体现写作意图的。
如教学《观潮》,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通读全文,领会写法。
①作者看海潮,是怎样观察的?课文为什么能给人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②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把“观潮”写得栩栩如生的?通过诵读欣赏、品味揣摩,使学生明白,作者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分别从形、影、声三个不同角度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从而给我们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样下来,学生才能在不断的学习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达到“会读”的境界。
小学素质教育论文10篇【论文】

小学素质教育论文10篇摘要:素质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实施素质教育就要对教学进行改革,在改革中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素质。
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在丰富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好课外活动,锻炼学生的各项能力;还要改革考评方法,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本文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怎样进行语文教学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注入新的力量。
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那些“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和一些陈旧的教学方法很难在短时间内根除。
这样的教学下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挫伤,严重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难以提升。
所以,我们应加大教学改革的步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近几年来,在语文教学中我更新教学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在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取得明显的效果。
下面就学实介绍一下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供大家参考。
1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我们教师要善于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
每学习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都要力求全面理解,抓住本质,掌握要领;通过试验,取得成效,然后组织推广。
其次,是讲究科学,坚持精讲巧导。
没有艺术的教学是低质乏味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而不讲科学的教学更是盲目粗劣的教学,是肯定要失败的。
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体现艺术性,又要体现科学性,力求做到科学与艺术性的统一。
如在教学《七律•长征》中的“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时,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绘画了“五岭”和“乌蒙山”的山势,巧导学生理解“逶迤”、“磅礴”,再通过填比喻句:()的五岭在红军的眼里像();()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看来像(),加深学生对上述两诗句的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总是竭尽一切努力使学生相信自己的力量,如果学生愿意学习而不会学习,就应当帮助他,哪怕前进很小的一步,而迈出一步将会成为他们思维的情绪刺激的源泉。
浅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浅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一、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
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爱学数学的内动力。
要有宽松的环境给学生动口表达、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机会,学生才能展开思维,大胆想象,激发学生爱学数学的内动力。
其次,讲究课堂授课艺术。
教师通过授课的艺术性、形象性、鲜明性、趣味性,揭示数学教材的本身魅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第三,面向全体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情感交流。
教师以敏锐的洞察力,了解学生的情绪表现,迅速及时地用手势、眼神、语言等手段交流情感,注意捕捉后进生回答中的合理因素,发展他们思维的“闪光点”,有计划地设置一些后进生能够回答的问题,要及时给予鼓励,让他尝到学习的乐趣;学生在阐述自己的见解时,若有幼稚的观点,教师也要耐心听取,不能不耐烦,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二、要保障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适时调控学生的认知心理,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注重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
达到这样的要求,关键要抓好教学信息的反馈。
心理学实验证明,教学信息反馈的及时与否影响着教学的效果。
在某项知识形成过程中,一般要进行三、四次的信息反馈,有基础性反馈、理解性反馈、应用性反馈、系统性反馈、前馈性反馈。
通过信息反馈,教师掌握和了解学生“个别差异”,了解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状况,及时输出不同的信息,以调控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的发展水平。
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指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学生应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
在课堂上,要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激情,使其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其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才能真正实施学科素质教育。
在教学实践中可制造一些问题悬念,通过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同学参与和思考;另外要考虑到中差生的参与程度,努力创造一些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并针对差生适当给予鼓励,使他们体验到参与成功带来的满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思考,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体现。
下面谈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好奇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156-01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和主战场,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手段面临一场重大的改革。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每节课40分钟的效率更高,是关系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教育教学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思考,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体现。
下面谈谈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在新知的导入中培养好奇心
好奇心是创新的动力,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导入的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新知识的好奇心。
当学生对老师的导入产生兴趣、好奇时,他们就会主动积极地深入思考事物的奥秘。
例如:教数学第十册“数的整除”中“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说”请同学们报出一个数,老师马上能正确判断出它能否被3整除”。
随即有个平时爱耍小聪明的学生举手说:“他也可以判断一
个数能否被3整除”,同学们都要他和老师比比,本来热烈的课堂气氛更浓了。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报数,这位同学的判断错了不少,他的理由是看数的个位是不是3、6或9。
而老师呢,不管同学们报出多复杂多大的数都能正确判断。
这一试,学生觉得有趣,并急于找出答案,并在老师带有启迪性的问题引导下,创造性的解决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容易与“能被2、3整除的数的特征”互相混淆的难点。
二、在讲授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学生对老师在新知的导入所产生的好奇,往往来自于教师的创设,这对学生可持续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我们也必须使更多的问题来源于学生,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性的想象能力,以及发现新问题的能力。
如在数学第十二册总复习中讲授“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有学生提出:“梯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分别是:s=(a+b)×h÷2, s=a×h÷2, s= a×b,
s= a×a,那么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能不能也都用同一种公式:s=(a+b)×h÷2来计算?”学生的提问也许会被看作多此一举,但我们应看出,这个学生的提问已经不简单了,其实已是一种创新,在观察与想象中创造出了一种新法则。
三、在巩固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鼓励学生敢“疑”
学生往往把书本当作不可超越、不可改变的标准,把“老师说的”当作权威,把知识局限于一个固定的范围。
因此,我们应鼓励学生
不要过于迷信课本或“老师说的”而要敢于怀疑,敢于用自己的脑子去反思,把所得的信息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疑”并不是要学生去怀疑一切,否定一切,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观察问题的全部。
如我有一次听低年级的数学课时,有的学生对加法的运算方法“从低位加起”产生疑问,他就尝试“从高位加起”,其实从速算角度来看的确“从高位加起”要简便,只是进位的处理要复杂一点。
如有学生对面积的意义“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它们的面积”提出疑问,问:“‘角’是平面图形,它的面积能确定吗?铁丝围成的正方形表面的大小是‘零面积’吗?”这些事例看起来可能没什么提的必要,但它确能使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并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解决问题时也要培养学生敢于走出书本的框框。
如在教数学第八册“求平均数的问题”时,有一道例题“有5个同学的身高分别是:132cm,131cm,135cm,129cm,128cm,求他们的平均身高。
”老师先让他们分组讨论寻求解法,解法基本上都是书本上的思路:5个同学的总身高除以5。
但就有学生使用:130+(2+1+5-1-2)÷5这一方法,从另一个角度,用更简便的方法求得答案。
这就是学生的创新思维!老师马上让他给同学们讲解并给予鼓励,让同学们知道课本中的方法也不一定是唯一的。
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创新潜能得到激发。
总之,我们要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不失时机地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并能使在这方面有特长
的学生有所发挥和发展。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