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地下水分布概况
《2024年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范文

《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篇一一、引言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位于我国北方,地势辽阔,拥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作为当地重要的水资源,其化学特征及其成因分析对于了解当地水环境、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和林格尔县地下水化学特征的研究,探讨其成因,为当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概况和林格尔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地势平坦,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该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地下水资源丰富。
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河流渗透等,经过长时间的地质作用,形成了独特的地下水化学特征。
三、地下水化学特征通过对和林格尔县地下水样品的采集和分析,发现该地区地下水化学成分复杂,主要离子包括Ca2+、Mg2+、HCO3-、Cl-、SO42-等。
不同区域的地下水化学特征存在差异,但总体上呈现出以下特点:1. 硬度较高:由于地下水中Ca2+、Mg2+等离子含量较高,导致地下水硬度较高。
2. 矿化度差异:不同区域的地下水矿化度存在差异,部分地区地下水的矿化度较高。
3. 离子组成变化:地下水中各离子组成随深度、距离等因素发生变化。
四、成因分析和林格尔县地下水化学特征的成因主要受地质、气候、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1. 地质因素:该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岩石类型多样,不同岩石类型对地下水的溶解作用不同,导致地下水中离子组成存在差异。
2. 气候因素:气候条件对地下水的补给和运移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地下水的化学特征。
例如,降水、蒸发等气候因素会导致地下水中离子浓度的变化。
3.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如农业灌溉、工业排放等会改变地下水的化学特征。
例如,农业灌溉会引入大量化肥等物质,导致地下水中离子含量增加。
五、结论通过对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地下水化学特征的研究,发现该地区地下水化学成分复杂,具有较高的硬度和矿化度差异。
其成因主要受地质、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了解这些化学特征及成因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当地水资源,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禁止开发区域—重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名录

16.2493
43
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一水源水源地
地下水
11.5429
44
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二水源水源地
地下水
16.8876
45
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一棵树水源地
地下水
4.8255
46
二连浩特市齐哈日格图水源地
地下水
13.024
47
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哈拉乌水库水源地
湖库
80.77
48
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水磨沟水库水源地
地下水
14
乌海市海勃湾城区水源地
地下水
47.0726
15
乌海市海勃湾区北水源地
地下水
19.6222
16
乌海市乌达区桥西水源地
地下水
2.1532
17
乌海市乌达区北水源地
地下水
11.67
18
乌海市乌达区城区水源地
地下水
3.5661
19
乌海市海南区南水源地
地下水
5.1272
20
乌海市海南区西水源地
地下水
14.2826
附件13
禁止开发区域—重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名录
单位:平方公里
序号
水源地名称
类 型
保护区及准保护区面积
1
呼和浩特市城区地下水水源地
地下水
911.32
2
呼和浩特市黄河蒲滩拐水源地
河流
53.303
3
呼和浩特市哈拉沁水库水源地
湖库
42.561
4
呼和浩特市红吉水库水源地
湖库
87.275
5
包头市黄河昭君坟水源地
河流
28.3105
内蒙古灰腾梁熔岩台地玄武岩地下水浅析

=水文地质>内蒙古灰腾梁熔岩台地玄武岩地下水浅析孙燕英1,哈图2,陈润红1(1.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0;2.内蒙古地矿地质勘查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0)1摘要2 分析了内蒙古灰腾梁玄武岩台地水文地质特征。
1关键词2 灰腾梁;熔岩台地;玄武岩中图分类号:P641.72文章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0088(2009)02-0045-01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学者对玄武岩地下水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玄武岩地层中普遍发现了含锶和偏硅酸的可饮用天然矿泉水,玄武岩裂隙孔洞水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并被人们广泛利用。
而灰腾梁熔岩台地附近旅游业及地域性产业的蓬勃发展,使得人们对该地区饮用水的水质和水量有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灰腾梁熔岩台地玄武岩裂隙孔洞水的研究,将会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1灰腾梁玄武岩台地的地貌特征灰腾梁玄武岩台地分布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的西北区域,处于阴山山脉的中东部,是内蒙古乌兰察布地区分布面积最大的一个玄武岩台地,呈近东西向分布,东西长5.20km,南北宽2.60km,面积约13. 52km2。
该台地台面平坦开阔,前缘陡坎明显,坎高一般在50~150m,坡角30b~40b,局部近90b成为峭壁。
其海拔高程1600~2050m,相对高差50~200m。
因长期受风化剥蚀作用,台地中冲沟发育,多为/V0型沟谷,沟宽一般为50~100m,深70~120m。
沟谷中常有泉水出露,向下游汇聚形成了霸王河等河流。
此外在台面上还形成许多碟状洼地,一般呈椭圆形,深浅不一,且常积水成湖,据统计灰腾梁台地上有近百个积水洼地,大小不等,面积一般为0.05~0.30km2,大者可达0.80km2。
2灰腾梁玄武岩台地的贮水成因灰腾梁地区自古近世以来火山活动极为频繁,直至早~中更新世经历了约0.33亿年,发生了多次间歇性玄武岩喷发。
其基底起伏不大,岩性为太古界花岗片麻岩和大理岩、白垩系泥质砂岩、古近系泥岩和砂岩等。
西辽河平原(内蒙古部分)地下水潜力评价

西辽 河 平 原 ( 内蒙古 部 分 ) 下水 潜 力评 价 地
苏才晓 龙 文华 , , 董建 国 潘 洪捷 ,
( . 蒙 古 自治 区 地 质 调 查 院 , 1内 呼和 浩 特 0 0 2 ; 10 0 2 中 国地 质科 学 院水 文 地 质 环 境 地 质 研 究 所 , 家 庄 0 0 6 ) . 石 5 0 1
作者简介: 才晓(95 )男 , 苏 16 一 , 内蒙 古 清 水 河 县 人 , 级 统 计 师 . 要 从 事 水 工 环 地 质 及 综 合 统 计 工 作 . 高 主 E
malfiuy a 6 @ 1 3 c m. i:ec iu n 6 6 .o
通 信 作 者 : 文 华 ( 9 0 ) 男 , 川 荣 昌 人 , 级 工 程 师 . 要 从 事 水 二 环 地 质 工 作 . - i n w @ 13 龙 17 一 , 四 I 高 主 E ma :ml h l 6.
他 地 区均 为 潜 力 大 区.
关 键词 : 西辽河平原 ; 地下水潜力 ; 力系数 ; 潜 潜力模数
中 图 分 类 号 :234 ¥7.
文献 标志 码 : A
西辽河 平原 属于 西辽河 流域 , 大部 分隶 属于 内蒙 古 自治 区 , 括 吉 林 省 和辽 宁省 的部 分地 区 , 包 其 南 部 毗邻 内蒙古 自治 区的养 畜牧河 流域 和秀 水河 流域 . 文 以西 辽河 平 原 的 内蒙 古部 分 作 为研 究 主 本
在现状 开采 条件下 , 地下水 资源 利用 过程 中节 约 出来 可供再 利 用 以缓 解地 下水 开采压 力 的水量 . 在
2 地 下水 潜 力 评 价 方 法
根据 地下 水潜 力评 价发展 现状 , 文采用 地下 水潜 力系数 法 和地下 水综 合潜 力模数 法进 行评价 . 本
内蒙古地下水研究报告

内蒙古地下水研究报告
内蒙古地下水研究报告
摘要:
内蒙古地下水是该地区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对于农业、畜牧业和人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地下水资源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压力和威胁。
因此,研究内蒙古地下水的情况、水质和可持续利用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
本研究通过对内蒙古地下水的调查和采样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 内蒙古地下水主要来源于降水和地表径流,其补给方式主要为河流入渗和地下渗漏。
不同地区的地下水补给方式和补给速度存在差异。
2. 内蒙古地下水水质较为复杂,不同地区和水层的水质差异较大。
部分地区的地下水中存在硝酸盐、重金属等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农业和工业活动。
3. 内蒙古地下水资源存在可持续利用的风险。
当前地下水开采量和补给量之间的平衡存在问题,同时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基于以上结论,本报告提出以下建议:
1. 加强内蒙古地下水监测和调查工作,掌握地下水资源的动态变化和水质状况。
2. 建立健全的地下水管理制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合理调配地下水资源,防止过度开采。
3. 加强农业和工业活动的环境监管,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地下水质量。
4. 推广节水技术和管理措施,提高地下水的利用效率。
5. 开展公众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地下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意识。
关键词:内蒙古地下水、水质、可持续利用、监测、管理措施。
内蒙古自治区地下水管理办法-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令第197号

内蒙古自治区地下水管理办法正文:----------------------------------------------------------------------------------------------------------------------------------------------------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令(第197号)《内蒙古自治区地下水管理办法》已经2013年7月17日自治区人民政府第六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
自治区主席巴特尔2013年8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地下水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地下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自治区行政区域内地下水规划、保护、利用、监测以及监督管理,应当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含水层中的水。
第三条地下水管理应当遵循保护优先、统一规划、厉行节约、综合利用、最严格管理的原则。
第四条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地下水保护和管理考核体系,鼓励和支持地下水替代水源工程建设、地下水保护和节约先进科学技术的研究、推广和应用。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最严格的措施,确保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的地下水优先用于城乡居民生活用水。
第六条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分级管理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下水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下水保护和利用的相关工作。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和节约地下水的义务,有权对污染、违法开发、破坏和浪费地下水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检举。
第二章地下水规则第八条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
内蒙古水文概况

水文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共有大小河流千余条,祖国的第二大河--黄河,由宁夏石咀山附近进入内蒙古,由南向北,围绕鄂尔多斯高原,形成一个马蹄形。
其中流域面积在1 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7条;流域面积大于300平方公里的有258条。
有近千个大小湖泊。
全区地表水资源为406.60亿立方米,除黄河过境水外,境内自产水源为371亿立方米,占全国总水量的1.67%。
地下水资源为139.35亿立方米,占全国地下水资源的2.9%。
扣除重复水量,全区水资源总量为545.95亿立方米。
年人均占有水量2 370立方米,耕地每公顷平均占有水量l万立方米,平均产水模数为4.4l万立方米/平方公里。
内蒙古水资源在地区、时程的分布上很不均匀,且与人口和耕地分布不相适应。
东部地区黑龙江流域土地面积占全区的27%,耕地面积占全区的20%,人口占全区的18%,而水资源总量占全区的65%,人均占有水量8 420立方米,为全区均值的3.6倍。
中西部地区的西辽河、海滦河、黄河 3个流域总面积占全区的26%,耕地占全区的30%,人口占全区的66%,但水资源仅占全区25%,其中除黄河沿岸可利用部分过境水外,大部分地区水资源紧缺。
地表水内蒙古自治区平均地表年径流量约291亿立方米,占河川径流总量的78%;多年平均径流量为80亿立方米,占河川径流总量的22%。
由于河川径流受大气降水及下垫面因素的影响,年径流量地区分布不均,水资源也不平衡,局部地区水量富而有余,而大部分地区干旱缺水。
同时,河川径流年内分布不均,年际间变化比较大。
年降水集中在6~8月,汛期径流量占全区径流量的60~80% 。
历年间径流量大小不匀,相差很大。
年径流量最大与最小的比值,东部林区各河流为4~12;中部各河流为6~22;西部地区各河流高达26以上。
此外,从区外流入自治区境内的河川径流量有330.6亿立方米,其中黄河入境的平均年径流量315亿立方米,额济纳河8.4 亿立方米。
内蒙古河套平原原生高砷地下水的分布与形成机理研究

01 一、背景介绍
目录
02 二、研究目的
03 三、研究方法
04 四、研究结果
05 五、结论与展望
06 参考内容
一、背景介绍
内蒙古河套平原位于我国内陆北部,是一个广袤的平原区域。该地区地势平 坦,土地肥沃,是我国重要的粮食、棉花和畜牧业生产基地。然而,随着工业化、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地下水资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在河套平原部分地区,高砷 地下水的出现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巨大困扰。因此,开展内蒙古河套 平原原生高砷地下水的分布与形成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形成机理:通过对河套平原地质结构、气象水文条件以及地球化学过程 的分析,发现高砷地下水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变 化、地质运动和地球化学过程对高砷地下水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此外,人类活 动如农业施肥、工业废水排放等也会对地下水产生一定影响。综合分析表明,河 套平原原生高砷地下水的形成是由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2、实验分析:对采集的地下水样品进行化学分析,测定其中的砷含量、以 及其他相关理化指标,如pH值、总硬度、溶解氧等。
3、数据处理:运用GIS技术和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可 视化,绘制高砷地下水分布图,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深入探讨。
四、研究结果
1、高砷地下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河套平原的高砷地下水主 要分布在平原中部和西部地区,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分布特征。这些高砷地下水 多数位于潜水层中,与周边环境相互作用较弱。
4、水稻系统中砷的富集机制
水稻对砷的吸收和富集主要受土壤中有效态砷含量、土壤pH值、气候条件等 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土壤中有效态砷含量与水稻中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r=0.75),表明土壤中有效态砷是水稻吸收和富集砷的主要来源。此外,气候 条件也对水稻系统中砷的富集有重要影响。在气温较高、湿度较大的情况下,水 稻对砷的吸收和富集能力增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自治区地下水分布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地下水分布规律
内蒙古自治区面积约118.3万平方公里,其地下水分布受气候的影响,明显有由东向西、由南向北减少的分带性。
同时因地下水储存地质条件与岩性的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性。
内蒙古自治区多年降水量从东部的鄂伦春自治旗一带486毫米向西至额济纳旗减至37毫米,蒸发量相应由1000毫米增至3000毫米以上。
从东到西跨越半湿润、半干旱、干旱三个气候带。
在自然景观上从森林草原向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过渡。
地下水沿此方向逐渐减少,含水层逐渐变薄,地下水资源逐渐贫乏。
干旱、半干旱地下水水质特征逐渐明显,如大陆盐化逐渐加重,地下水中Cl、SO4、Na离子与F、NO3含量逐渐增加,水质逐渐变坏等。
地下水储存条件,因含水层岩性不同可分为以松散岩类为主的孔隙水、以碎屑岩类为主的裂隙孔隙水、以碳酸岩类为主的裂隙溶洞水、以基岩为主的裂隙水。
它又可根据储水构造与地貌的不同,划分不同的类型。
初步可划为十种类型。
第一类为第四系断陷盆地地下水。
主要分布在河套平原、西辽河平原与乌兰布和沙漠。
其特点是含水层厚度大,水量丰富,是内蒙古自治区地下水开发最有远景地区。
含水层主要是第四系冲洪积与冲湖积砂砾石与砂。
地下水水量、水质、水位埋藏有由山前向平原中部变小、变差、变浅的规律。
第二类为第四系断拗陷盆地地下水。
主要分布在自治区境内几大
沙漠区。
如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库布其沙漠、毛乌素沙漠、浑善达克沙漠。
其含水层主要为第四系湖积砂,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受气候影响,地下水补给能力由东向西减弱,地下水富水性也由东向西变差。
因湖积砂透水性好,降水易补给,使各沙漠下部都有较丰富的地下水,尚有由盆地边缘向盆地中部含水层变厚、水量变富的规律,水质一般都较好,矿化度小于1.0克/升。
局部洼地,水质较差,有的形成盐碱湖。
各沙漠区是自治区富水地段之一。
第三类是第四系河谷冲积平原地下水。
主要分布在额济纳河谷平原与大兴安岭东麓地段。
由河谷冲积扇或河流三角洲组成。
含水层为第四系砂、砂砾石。
其地下水富水程度,初受侧向补给量影响外,主要受河流地表水补给的影响,常因地表水径流量的多少而变化。
其含水层岩性、水量、水位埋藏、水质有由冲积扇或三角洲顶部向边部变细、变小、变浅、变差的规律,是自治区富水地段之一。
第四类是河谷洼地地下水。
呈零星线状分布于自治区全区,是自治区应用最广的主要供水含水层。
含水层由第四系冲洪积砂、砂砾石组成。
其地下水分布受气候影响甚大,含水层厚度、水量、水质,均有随气候由东向西、由南向北变薄、变小、变差的规律。
第五类为第三系断拗陷盆地地下水。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含水层富水程度远不如第四系,含水层主要为河流相与湖沼相砂岩、砂砾岩。
湖沼相砂岩、砂砾岩一般夹于厚层泥岩中,含水层薄,水量也小,水质相对也差。
河流相砂岩、砂砾岩含水层,无论厚度、水量、水质相应比湖沼相含水层厚,水量大,水质好。
第六类是以砂岩、砂砾岩沉积为主的白垩系拗陷盆地地下水。
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高原,含水层厚度与富水性受砂岩、砂砾岩胶结程度的影响,由于砂岩、砂砾岩胶结程度不同,不同地区的富水程度亦不同。
总体而言,由于含水层厚度大,胶结程度较差,水量较大。
是自治区白垩系含水层最富水地段。
第七类是以厚层泥岩中所夹的砂岩、砂砾岩含水为主的断拗陷盆地地下水。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与阿拉善高原。
由于含水层薄,水量一般不大。
含水层有由盆地边缘向盆地中部颗粒变细,水量变小,水质变差的规律。
第八类是山间盆地地下水。
主要分布在阴山山地及阿拉善高原山间盆地中。
其中以第四系断陷盆地地下水最丰富,其它依次为第四系断拗陷盆地、第三系断拗陷盆地、白垩系断拗陷盆地。
断陷盆地地下水相对较拗陷盆地丰富,地下水分布规律也不同。
断陷盆地地下水含水层厚度、水量、水质有从盆地边缘向盆地中部变薄、变小、变差的规律;拗陷盆地含水层厚度、水量、水质则由盆地边缘向盆地中部变厚、变大、变差的规律。
第九类为石灰岩溶洞地下水。
主要分布在寒武奥陶系石灰岩发育区。
其水量变化甚大,大者单井出水量每日可达数千立方米,小者仅数十立方米,主要视溶岩发育程度、地下水补给来源与汇水情况而定。
水质好,矿化度一般小于1.0克/升。
第十类为白垩系前基岩裂隙地下水。
主要分布于自治区内各山区与丘陵区,以裂隙水为主,水量大小受断裂与裂隙密度与大小的控制,
也受气候的影响。
在自治区范围内,从东向西,裂隙富水程度变弱、水量变小,水质变差。
在西部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一带,基岩裂隙水由于垂直蒸发浓缩,矿化度可高达29克/升,难以利用。
自治区地下水主要靠降水入渗补给。
地下水年总补给量为327.2亿米3,其中降水入渗量297.1亿米3,占总补给量的90.8%;引黄灌溉及河水入渗补给量30.0亿米3,占9.2%。
在补给资源分配上,每年山区157.50亿米3,占补给资源的48.14%;高平原24.58亿米3,占7.52%;平原区83.30亿米3,占25.47%;沙漠区53.64亿米3,占16.40%;山间盆地8.11亿米3,占2.47%。
开采资源每年155.44亿米3。
其中山区45.45亿米3,占开采资源的29.24%;高平原2.68亿米3,占1.72%;平原83.33亿米3,占53.61%;沙漠16.09亿米3,占10.35%;山间盆地7.89亿米3,占5.08%。
山区地下水大部分排泄于沟谷,常形成地表径流。
随着河谷地下水开采,有部分地表水转化为地下水,作为地下水开采资源。
自治区地下水,根据地下水赋存条件及水文地质特征的差异性,可分为大兴安岭、西辽河平原、内蒙古高原、阴山山地、河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阿拉善高原等七个水文地质区。
它们的地质结构、含水层岩性与时代、地下水补径排条件与地形地貌上都有各自特点,在水文地质条件上有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