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上午9点光学开题报告
光学基础技术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光学基本原理,掌握光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2. 熟悉光学仪器和器件,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3. 分析实验数据,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二、实验原理光学实验是研究光学现象和光学器件的基本方法。
本实验主要涉及以下光学基本原理: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 光的反射与折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3. 光的干涉与衍射:当两束或多束相干光相遇时,会发生干涉和衍射现象。
4. 光的偏振:光波的电场振动方向和磁场振动方向垂直,称为光的偏振。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光学仪器:激光器、分束器、透镜、狭缝、光栅、偏振片等。
2. 实验材料:干板、光栅、偏振片、滤光片等。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 光的直线传播实验(1)调整激光器,使其发出一束平行光。
(2)在激光器前方放置一个狭缝,观察光束通过狭缝后的传播情况。
(3)在狭缝后放置一个屏幕,观察光束在屏幕上的分布。
2. 光的反射与折射实验(1)调整激光器,使其发出一束光束。
(2)在光束前方放置一个透明介质(如水或玻璃),观察光束在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3)在透明介质前后分别放置两个屏幕,观察光束在介质中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3. 光的干涉实验(1)调整激光器,使其发出一束光束。
(2)在光束前方放置一个分束器,将光束分成两束。
(3)调整两束光束的夹角,观察光束在屏幕上的干涉条纹。
4. 光的衍射实验(1)调整激光器,使其发出一束光束。
(2)在光束前方放置一个狭缝,观察光束通过狭缝后的衍射现象。
(3)调整狭缝宽度,观察衍射条纹的变化。
5. 光的偏振实验(1)调整激光器,使其发出一束光束。
(2)在光束前方放置一个偏振片,观察光束通过偏振片后的偏振现象。
(3)调整偏振片的角度,观察光束的透射和反射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光的直线传播实验:观察到光束在狭缝后沿直线传播,并在屏幕上形成光斑。
2. 光的反射与折射实验:观察到光束在透明介质中发生反射和折射,光束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减慢。
光学微腔的本征模式分析的开题报告

光学微腔的本征模式分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光学微腔是一种将光子聚集在微小空间中的器件,可以实现高灵敏度物理量测量、超快光学信号处理、光学拓扑保护等应用。
其中,光学微腔的本征模式是实现这些应用的基础,因此对于光学微腔的本征模式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二、论文内容及意义本文将讨论光学微腔的本征模式,并对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
具体内容包括:1. 光学微腔的基本物理特性及常见的微腔形状。
2. 对于不同形状的微腔,通过解析求解或数值模拟得到其本征模式的频率、波形等特性,并进行比较分析。
3. 基于得到的本征模式,探讨其应用于物理量测量、光子间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可能性,并分析其具体实现的可行性。
4. 最后,对于未来研究的方向进行探讨和总结。
本文的意义在于:1. 对于光学微腔的本征模式进行全面的数值模拟分析,对于提高对于微腔的理解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2. 深入探讨本征模式在物理量测量、光子间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应用,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3. 对于未来光学微腔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总结和展望,促进光学微腔相关领域的研究发展。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1. 对于不同形状的微腔,使用FEM (Finite Element Method)数值模拟方法,求解出其本征模式。
2. 分析求解得到的本征模式的频率、波形等特性,并通过比较分析得到不同微腔形状下本征模式的相似和差异。
3. 应用得到的本征模式,探讨其在物理量测量、光子间相互作用等领域的应用,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验证其可行性。
四、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1. 微腔在制备过程中的不同形状可能会导致实验数据的波动,影响本征模式的求解。
解决方法可以是设计一种新的微腔制备方法,使得微腔形状更加稳定。
2. 数值模拟过程中,求解的计算量可能会很大,需要进行效率优化。
解决方法可以是选用更加高效的数值方法,使用分布式计算平台等。
3. 对于本征模式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实现上的困难。
光学系统中心偏误差分析方法研究的开题报告

光学系统中心偏误差分析方法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随着光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光学系统在工业、医疗、军事、科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在光学系统中,中心偏误差是影响系统质量、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研究中心偏误差的分析方法对光学系统的性能提升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本课题将探究中心偏误差的产生机理,分析并总结现有中心偏误差的分析和校正方法,重点研究以物理光学和计算机模拟的方法为主的中心偏误差分析方法,并探讨其优缺点及应用范围。
三、研究方法1.文献调研法:对过去几年中心偏误差分析方法的研究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和总结,了解中心偏误差的研究发展现状。
2.理论研究法:深入分析中心偏误差产生机理,以及现有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和优缺点,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3.计算机模拟法:利用ANSYS、ZEMAX等软件模拟光学系统的运行状态,通过参数调节分析光学系统中心偏差的生成原因并提出正确的校正方法。
四、预期研究结果1.总结近年来中心偏误差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深入分析中心偏误差产生机理,并评估各种分析方法的优缺点。
3.基于理论和计算机模拟,提出可行的中心偏误差分析方法,并应用于实际光学系统中进行检测和调整。
五、研究意义1.为光学系统中心偏误差的检测和调整提供理论和实际应用的研究方法。
2.为光学系统中心偏误差的优化和提高系统质量提供有效技术解决方案。
3.为光学系统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六、研究进度计划1.第一阶段:文献调查、整理和分析。
预计用时2周。
2.第二阶段:深入研究中心偏误差的产生机理及分析方法,并提出计算机模拟方案。
预计用时3周。
3.第三阶段:计算机模拟并分析方法的可行性和优缺点,并确定最终分析方法。
预计用时4周。
4.第四阶段:应用分析方法进行实际光学系统中心偏误差的分析,优化和调整。
预计用时6周。
七、预算本项目预计耗时15周,项目经费预算共60000元,主要用于实验材料购买、软件费用和研究人员的实验和生活费用。
光学显微层析实验系统设计与研制的开题报告

光学显微层析实验系统设计与研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光学显微扫描层析成像技术是一种新型的三维成像技术,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光学显微镜对样品进行扫描,获取不同方向的二维投影图像,经过图像处理和反投影算法重构出目标样品的三维结构。
该技术结合了光学显微的高分辨率、清晰度和层析成像的三维信息,因此在生命科学、医学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成果,但这些成果多是基于现成的光学显微镜,而没有从系统层面进行设计和研制。
因此,本文旨在研制一套全新的光学显微层析实验系统,该系统结合了光学显微、数字成像、三维成像等多种技术,通过系统集成和优化,提高了成像效率和准确性,为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系统设计系统设计是整个研究的核心部分,其主要任务是根据研究要求和技术特点,设计出一套符合要求的光学显微层析实验系统。
具体来说,系统设计需要完成以下任务:(1) 光学显微镜的选择和搭建。
(2) 电子控制系统和成像采集系统的设计。
(3) 三维成像算法的设计和实现。
(4) 系统集成和优化。
2. 系统研制在系统设计完成后,需要进行系统研制和优化。
具体来说,系统研制需要完成以下任务:(1) 光学显微镜、成像采集系统和控制系统的搭建和优化。
(2) 三维成像算法的实现和优化。
(3) 系统调试和性能测试。
(4) 系统优化和改进。
三、预期成果和意义预期成果:(1) 成功研制一套全新的光学显微层析实验系统。
(2) 实现高效、准确的三维成像。
(3) 探索并验证该系统在生命科学和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意义:(1) 推动光学显微层析成像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2) 提供先进的工具和方法,促进生命科学和医学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3) 在技术和应用上具有广泛的实践意义和社会价值。
光学系统可见光透过率测试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光学系统可见光透过率测试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现代光学系统应用范围广泛,如光学仪器、光通信、光电子等领域。
其中,光学系统可见光透过率是一个重要参数,它是衡量光学系统光传输性能的指标之一,直接影响到光学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光学传输效果。
因此,对光学系统可见光透过率的测试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当前,光学系统可见光透过率测试技术已经成为光学系统开发与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研究内容和目的本次研究旨在探究合适的光学系统可见光透过率测试技术,并进行实验研究。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分析当前光学系统可见光透过率测试的方法和技术,比较其优缺点。
2. 研究光学系统可见光透过率测试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包括透过率定义、测试原理、测试装置设计等。
3. 设计和制作适用于光学系统可见光透过率测试的实验装置。
4. 进行光学系统可见光透过率测试实验,验证测试技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实验模拟、数值模拟等方法。
1. 文献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并分析其方法和技术,总结出目前可见光透过率测试的研究热点和趋势。
2. 实验模拟:通过实验模拟的方式,对不同测试方法和技术进行比较,寻找最优的测试方法。
3. 数值模拟:通过计算机仿真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测试装置进行优化设计,提高测试技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预期成果1. 掌握光学系统可见光透过率测试的基础理论和方法。
2. 创新设计和制作出适用于光学系统可见光透过率测试的实验装置。
3. 进行实验测试,得到一批可靠、准确的测试数据。
4. 结合文献资料、实验测试和数值模拟,提出结论和建议,为光学系统可见光透过率测试技术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对提高光学系统可见光透过率测试技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研究结果对于推动光学系统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
六、总体安排1. 第一年:文献研究和理论分析,并设计和制作实验装置。
全场光学相干层析成像研究的开题报告

全场光学相干层析成像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是一种基于光学原理、以高分辨率成像生物组织的技术,具有非损伤性、无辐射、高速、高分辨率等优点,在医学影像学、生物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传统的光学相干成像(OCI)技术需要在成像过程中对物体进行扫描,这既增加了成像时间,又限制了成像区域,而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通过采用窄光谱光源和光学干涉技术,实现了非接触式、全景式成像,成为新一代高分辨率光学生物成像技术。
全场光学相干层析成像(Full-field OCT, FF-OCT)是OCT的一种新型形式,它通过记录一系列连续的相干图像,然后获取整个样本的三维图片。
与传统的OCT相比,FF-OCT 无需扫描,因此可以实现非接触式、全景式成像,而且采集速度快,成像质量高,因此在医学、生物学、材料科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课题旨在研究全场光学相干层析成像的成像原理、成像技术和成像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的基本原理和成像模型;2. 全场光学相干层析成像的成像系统设计与实现;3. 全场光学相干层析成像的成像性能评价和优化;4. 全场光学相干层析成像在生物和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调研、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
通过文献调研了解全场光学相干层析成像的最新进展和研究现状,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则用于验证原理、优化性能和应用实践。
三、预期目标和成果本研究的预期目标和成果包括:1. 深入了解全场光学相干层析成像的原理和成像模型;2. 设计并实现全场光学相干层析成像系统,并测试其成像性能;3. 优化成像系统性能,提高图像分辨率和信噪比;4. 在生物和材料科学领域开展应用实践,取得应用成果。
四、研究意义和社会价值本研究的意义和社会价值包括:1. 推进全场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为医学、生物学和材料科学研究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2. 促进传统OCT技术在成像速度、成像质量等方面的改进,提高其应用范围和市场竞争力;3. 促进光学成像技术与其他生命科学领域的交叉融合,加快生物医学工程与新材料的研发;4. 提高人类健康、安全与生产效率,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开题报告范文

1.毕业设计(论文)综述(题目背景、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1.1题目背景及研究意义光学薄膜在光学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大部分光学元件中的最基本的元件,为了减低光学系统中光学元件表面反射对光学系统光能量的损失,同时减少杂散光对光学系统的影响,一般都需要在光学元件的表面镀制减反射薄膜。
减反射膜又称增透膜、AR膜、AR片、减反射膜、AR滤光片,它的主要功能是减少或消除透镜、棱镜、平面镜等光学表面的反射光,从而增加这些元件的透光量,减少或消除系统的杂散光。
它是以光的波动性和干涉现象为基础的。
二个振幅相同,波长相同的光波叠加,那么光波的振幅增强;如果二个光波原由相同,波程相差,如果这二个光波叠加,那么互相抵消了。
减反射膜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在镜片的表面镀上减反射膜,使得膜层前后表面产生的反射光互相干扰,从而抵消了反射光,达到减反射的效果。
最简单的减反射膜是单层膜,它是镀在光学零件光学表面上的一层折射率较低的薄膜。
如果膜层的光学厚度是某一波长的四分之一,相邻两束光的光程差恰好为π,即振动方向相反,叠加的结果使光学表面对该波长的反射光减少。
适当选择膜层折射率,这时光学表面的反射光可以完全消除。
一般情况下,采用单层增透膜很难达到理想的增透效果,为了在单波长实现零反射,或在较宽的光谱区达到好的增透效果,往往采用双层、三层甚至更多层数的减反射膜。
而减反射膜的应用广、产量大使它至今仍是光学薄膜技术中重要的研究课题,研究的重点则是寻找新材料,设计新膜系,改进淀积工艺,使之用最少的层数,最简单、最稳定的工艺,获得尽可能高的成品率,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根据光学系统使用波段的要求,减反射薄膜分为单波长减反射、宽带减反射以及超宽带减反射薄膜。
目前对于单波段以及宽波段减反射薄膜的研究较为充分,而对于超宽带减反射薄膜的研究较少,特别是400—900nm以上的超宽带减反射薄膜的研究则更少。
为此,提出“超宽带减反射膜的研究”这一课题。
光学相关探测与识别中图像处理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光学相关探测与识别中图像处理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现代光学探测技术在工业、军事、医疗等领域应用广泛。
光学成像技术通过探测目标反射、吸收、散射的光线,将其转换成数字图像信息,再进行分析、处理和识别等操作,从而实现对目标的观察、检测、识别等任务。
光学图像处理技术是光学探测技术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主要涉及图像增强、特征提取、匹配识别等方面的研究。
二、研究内容1、图像增强光学图像由于受到环境光线干扰、成像系统自身存在的噪声等因素影响,常常出现图像带噪、模糊、低对比度等问题。
图像增强技术通过对图像进行滤波、去噪、锐化等操作,改善图像质量,在提高目标识别率、缩短实际工作时间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特征提取光学图像识别的关键在于特征提取,即从图像中提取出目标的显著特征信息,用于描述和区分不同的目标。
光学图像中的目标特征可能是几何特征、纹理特征、颜色特征等,各种特征相互组合,共同描绘出目标独特的特征空间。
3、匹配识别目标特征提取后,需要进行匹配识别,找到与目标特征相似或匹配的目标。
目标匹配算法的选择、性能评估等是图像识别中的核心问题。
传统的模板匹配方法、基于像素点的匹配算法、特征点匹配算法等方法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有各自的优缺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改进。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结合光学成像技术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通过实验和仿真方法,探索光学图像增强、特征提取和匹配识别等方面的研究。
具体方法包括:1、实验采集光学图像数据,并对其进行预处理、去噪、滤波等操作。
2、在图像特征提取方面,选取几何特征、纹理特征、颜色特征等进行研究,并对其进行定量化评估。
3、在目标匹配识别方面,选择传统的模板匹配算法、基于像素点的匹配算法、特征点匹配算法等方法进行研究和比较,并对其匹配准确率、鲁棒性等进行性能评估。
四、预期成果本研究预期取得以下成果:1、在图像增强方面,研究和实现不同的滤波算法,并对其效果进行比较和评估。
2、在图像特征提取方面,提出一种基于综合特征描述子的目标识别方法,并进行实验验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题目
宽视场 CCD 天文星图图像处理技术研究 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超分辨率算法研究 长波红外多普勒差分干涉仪风速反演技术研究 基于光谱吸收的多参数水质监测技术研究 单光子探测编码体制及图像重构研究 基于视觉显著性的目标检测技术研究及应用 基于深度学习的聚类算法研究及应用 干涉成像光谱仪高精度光谱复原与快速处理技术研究 高分辨率紧凑被动相干成像技术研究 小型高精度星敏感器技术研究 高光谱遥感影像异常目标检测的关键问题研究 基于多源数据的行为识别研究
陈国庆
王
昊
赵 卫 康福增 赵 卫 赵 卫 任立勇 屈恩世 任立勇 屈恩世 任立勇 贺正权 刘朝晖 刘朝晖
李思奇 葛志强 姜艳茹 解青坤 庄 斌
上官爱红 宋 冲
10.23
部门
9 点—下午 5.30:
姓 名
信号与信息处理:开题报告
专业 导师
曹剑中 马彩文
入学时间
2017-9-1 2017-9-1
论文题目
杨明洋 卢晓昀 韩 斌
樊学武 李 王 创 虎
冯玉涛 冯玉涛 冯玉涛 鱼卫星 杨建峰 薛 彬 杨建峰
张亚飞 肖 旸
许黄蓉 刘生润 曲 锐
10.18
下午 1.30:
姓 名
微电子、物理电子学:开题报告
专业
微电子学与固体 电子学
部门
瞬态室 瞬态室 光电子学 条纹相机
导师
刘兴胜 赵 卫 赵宝升 田进寿
入学时间
李思远 刘青松 兰富洋 李瑞昌 杨文刚 任国瑞 屈艳军
光学工程 光学工程 光学工程 光学工程 光学工程 光学工程 光学工程
深空探测 深空探测 瞬态室 瞬态室 瞬态室 信息光子学 信息光子学 信息光子学 光电跟踪
光电跟踪
宋
兴
光学工程 光学工程 光学工程 光学工程 光学工程 光学工程 光学工程 光学工程 光学工程 光学工程
苏秀琴 李 哲 苏秀琴 苏秀琴 乔永明 汶德胜 宋宗玺 马彩文 马彩文 卢孝强 卢孝强 卢孝强 卢孝强 袁 袁 媛 媛
2017-9-1 2017-9-1 2017-9-1 2017-9-1 2017-9-1 2017-9-1 2017-9-1 2017-9-1 2017-9-1 2017-9-1 2017-9-1 2017-9-1
导师
汶德胜 苏秀琴 刘学斌 胡炳樑 苏秀琴 郝 伟 曹剑中 曹剑中 汶德胜 宋宗玺 汶德胜 宋宗玺 汶德胜 宋宗玺 袁 袁 媛 媛
入学时间
2015-9-1 2016-9-1 2016-9-1 2014-9-1 2016-9-1 2016-9-1 2014-9-1 2016-9-1 2016-9-1 2014-9-1 2016-9-1 2014-9-1
材料中心 信息光子学 信息光子学 瞬态室 瞬态室 瞬态室 瞬态室 瞬态室
贺全龙 巨海娟 许程访 薛明园 吴 鹏
赵凤艳 康 岩
王国梅
10.18
部门
上午 9 点:
姓 名
光学工程:开题报告
专业
光学工程 光学工程
导师
马彩文 李 创
入学时间
2017-9-1 2017-9-1
论文题目
光子计数成像系统光学技术研究 远距离傅立叶叠层成像技术研究
物理电子学 物理电子学 物理电子学
10.18
部门
下午 1.30:
姓 名
物理电子学:中期考核
专业
物理电子学 物理电子学 物理电子学 物理电子学
导师
田进寿 田进寿 田进寿 田进寿
入学时间
2016-9-1 2016-9-1 2016-9-1 2015-9-1
论文题目
时间分辨光子计数成像探测器及应用 高亮度增益条纹相机的研究 InAs/GaSb 二类超晶格宽光谱、中长双色红外探测器的研究 时域快速荧光寿命成像方法研究
论文题目
高分辨率高光谱测绘技术研究 基于成像干涉技术探测深海热液甲烷的研究 剪切光束成像技术成像性能影响机理研究 合成孔径雷达与光学相机共孔径复合成像技术研究 空间天文望远镜焦面 测器热电制冷技术研究 空间望远镜复合材料结构阻尼减振技术研究 空间大口径反射镜轻量化及支撑组件结构优化设计研究
光谱室 光谱室 空间室 空间室 空间室 空间室 空间室
王汉奇
高旭珍
王
旭
光学 光学 光学 光学 光学 光学 光学 光学 光学 光学 光学
谢小平 程光华 张文富 张同意 范文慧 谢小平 程光华 王屹山 曾健华 姚保利 任立勇 彭 波 彭 波 崔晓霞
瞬态室 瞬态室 瞬态室 瞬态室 瞬态室 瞬态室 瞬态室 信息光子学 材料中心 材料中心
李星仪 俱 高 沛 卫
李广英 王 静
李宝鹏 申 超
陈亚雄 孙 昊
陈文静 王斌强 房 杰
张园林
10.24
部门
9 点—下午 5.30 :通信、信号:中期考核
姓
都
名
云
专业
通信与信息系统 通信与信息系统 通信与信息系统 信号与信息处理 信号与信息处理 信号与信息处理 信号与信息处理 信号与信息处理 信号与信息处理 信号与信息处理 信号与信息处理 信号与信息处理
2017-9-1 2017-9-1 2017-9-1 2017-9-1
论文题目
半导体激光阵列近场非线性“smile”效应产生机理及降低措施研究 时间分辨远程 LIBS-Raman 联用光谱仪研制及其岩石分类识别研究 空间 X 射线通信传输理论与应用研究 基于少周期飞秒脉冲的宽谱阿秒脉冲测量和反演
张宏友 朱香平 苏 徐 桐 鹏
星载大气风场探测的高稳定性可见差分干涉仪结构设计 利用傅里叶叠层实现空间遥感成像技术研究 动态环境下的视觉定位与建图 长波红外差分干涉仪光学系统设计及杂散辐射分析 测风多普勒差分干涉仪辐射特性分析 双视场双波段测风多普勒差分干涉仪技术研究 基于光谱成像的肝肿瘤介入式诊断技术研究 太阳硬 X 射线成像仪(HXI)准直器光学检测方法研究 红外干涉成像光谱关键技术研究
论文题目
基于激光等离子体的太赫兹波产生及调制研究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中物质波的非线性局域态操控 飞秒激光曝光 PTR 玻璃机理与应用研究 基于超表面的光束调控原理及器件研究 基于相位、偏振调控的光纤激光技术研究 高功率光纤激光模式不稳定的斑图动力学研究 基于宽带可饱和吸收体的全固态超短脉冲激光器研究 环形电极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光学诊断与机理研究 低维非线性介质中局域态的存在、传播与稳定性 轴向光场调控技术及在双光子荧光显微中的应用 基于波前调制的多模光纤出射光斑聚焦及扫描成像技术研究 高重频、高阈值新型光学窗口材料的研发及其性能研究 稀土掺杂纳米发光材料的制备与生物应用
空间室 光电跟踪 光谱室 光谱室 光电跟踪 飞行器室 飞行器室 空间室 空间室 空间室 光学影像 光学影像
冯旭斌 孙 晨
王雪霁 陈松懋 王亚楠 郝富生 张维康 刘 卫 罡 昕
马单丹 赵 阳
光学影像 光学影像 光学影像
张无瑕
祁 雷
信号与信息处理 信号与信息处理 信号与信息处理
卢孝强
卢孝强
2016-9-1 2016-9-1 2016-9-1
论文题目
高能辐照诱导氟磷酸盐玻璃的损伤机理研究 基于偏振光主动照明的目标偏振成像技术 基于光传输矩阵的多模光纤成像理论与实验研究 高功率窄线宽调频激光光源及线宽测量研究 高功率掺镱超荧光光纤光源技术研究 基于渐变折射率多模光纤可饱和吸收锁模机理与实验 究 高效率单光子计数三维成像技术研究 基于色散傅里叶变换的光纤激光锁模演化的实时探测及其机理的研究
条纹中心 条纹中心 条纹中心 条纹中心
刘永安 田丽萍 郭春妍 李亚晖
10.19
部门
9 点—下午 5.30:
姓 名 专业
光学工程:中期考核
导师
胡炳樑 胡炳樑 樊学武 罗秀娟 樊学武 樊学武 李 创 王 炜
入学时间
2013-9-1 2016-9-1 2016-9-1 2016-9-1 2014-9-1 2013-9-1 2016-9-1
杨建峰
杨建峰 薛 彬
2016-9-1 2014-9-1 2014-9-1 2016-9-1 2016-9-1 2016-9-1 2016-9-1 2016-9-1 2014-9-1 2016-9-1
基于计算机辅助的离轴光学系统装调技术研究 空间激光通信光学系统偏振特性研究 光在水下湍流中的传输 基于人工超表面的涡旋光产生与调控研究 硅基无源光子器件的研究 高匀光菲涅尔聚光镜的优化设计及误差分析 光场超振荡调制器件设计及超分辨成像技术研究 基于浑浊介质光传输矩阵的无扫描 3D 内窥成像理论与实验研究 空间高精密运动机构热变形研究及控制技术 快照式光谱成像技术与图像复原算法研究
曾亮维 尹威禹 耿 高 范 燚 飞 琪
10.17
部门
下午 1.30:
姓 名
光学:中期考核
专业
光学 光学 光学 光学 光学 光学 光学 光学
导师
陆 敏 任立勇 任立勇 孙传东 王屹山 赵保银 孙传东 王屹山 张同意 赵 卫
入学时间
016-9-1 2016-9-1 2016-9-1 2016-9-1 2016-9-1 2016-9-1 2016-9-1 2016-9-1
光谱影像的目标检测关键问题研究 影像内容中的分类问题研究 基于影像内容的行为分析及理解
郑云朋
卢孝强 李学龙
光电跟踪 空间室
朱文华 相 萌
空间室 空间室 空间室 光谱室 光谱室 光谱室 光谱室 深空探测 深空探测
孙
剑
光学工程 光学工程 光学工程 光学工程 光学工程 光学工程 光学工程 光学工程 光学工程
王
炜
2017-9-1 2017-9-1 2017-9-1 2017-9-1 2017-9-1 2017-9-1 2017-9-1 2017-9-1 201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