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考试历年试题及答案解析:中国法制史(1)

合集下载

国家司法考试卷一(中国法制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国家司法考试卷一(中国法制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国家司法考试卷一(中国法制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本部分1-50题,每题1分,共50分。

1.关于公元前359年商鞅在秦国变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卷一/2007年第8题)A.商鞅取消郡县制,实行分封制,剥夺了旧贵族对地方政权的垄断权B.商鞅“改法为律”,突出了法律规范的伦理基础C.商鞅推行“连坐”制度,鼓励臣民相互告发奸谋D.商鞅提出“轻罪重刑”,反对赦免罪犯,认为凡有罪者皆应受罚正确答案:D解析:公元前359年,商鞅在秦国变法。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下列几方面:改法为律,扩充法律内容;运用法律手段推行富圉强兵的措施;用法律手段剥夺旧贵族的特权;全面贯彻法家的“以法治国”、“明法重刑”等主张,如强调“以法治国”、“轻罪重刑”、不赦不宥、鼓励告奸、实行连坐等。

商鞅变法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这一时期其他诸侯国的改革。

这次变法不仅给秦国守旧势力以沉重打击,而且为秦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秦国的封建法制也在变法过程中得以迅速发展与完善。

本题并不复杂,关键是要对商鞅变法有全面的把握。

A项“商鞅取消郡县制,实行分封制,剥夺了旧贵族对地方政权的垄断权”,错误之处非常明显。

商鞅取消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恰好颠倒了。

B项“商鞅‘改法为律’,突出了法律规范的伦理基础”,前半部分表述可以成立,后半部分表述存在问题,商鞅变法是以法家思想为指导的,而儒家比较强调法律规范的伦理基础。

C项“商鞅推行‘连坐’制度,鼓励臣民相互告发奸谋”,连坐的内容不是鼓励臣民相互告发奸谋,而是邻伍连坐、军事连坐、职务连坐、家庭连坐等,“鼓励告奸”和“实行连坐”是并行的制度,因此不是正确选项。

D项“商鞅提出‘轻罪重刑’,反对赦免罪犯,认为凡有罪者皆应受罚”能够成立,商鞅认为“行罚,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谓以刑去刑,刑去事成”。

司法考试法制史第一章中国法制史试题

司法考试法制史第一章中国法制史试题

法制史第一章中国法制史试题及答案单项选择题:1、“德主刑辅”是中国古代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的观点?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正确答案:A2、图谋破坏国家宗庙、皇帝陵寝以及宫殿的是哪个罪名?A.谋反B.谋大逆C.恶逆D.大不敬正确答案:B3、《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公布于()A.1908年B.1909年C.1910年D.1911年正确答案:D4、唐律中的“化外人”,指的是()。

A.外国人B.文盲C.不知道法律的人D.少数民族正确答案:A5、旧中国起草的颁布的第一部刑法典是()。

A.《大明律》B.《大清律例》C.《大清新刑律》D.《大清现行刑》正确答案:C6、清代创立的比充军更重的发充边疆地区为驻防官兵充当奴隶的刑罚是()。

A.迁徙B.充军C.发遣D.戮尸正确答案:C7、《大明律》仿效《元典章》的编纂体例,最大的变革是下列哪项?A.首置名例律B.附加敕令格式C.以事统类D.篇目改为7篇正确答案:D8、奸党罪名最早出现下列哪个律令中?A.秦律B.唐律C.宋律- []D.明律正确答案:D9、将传统的篇目首次改为名例、吏、户、礼、兵、刑、工各律的是()。

A.《唐律疏议》B.《宋刑统》C.《元典章》D.《大明律》正确答案:D10、每年霜降后10日进行的对刑部判决的案件或京师附近的轨监侯、绞监侯重审的程序叫做什么?()A.秋审B.朝审C.热审D.冬审正确答案:B11、在法律上确认法官回避制度的是()。

A.明B.唐C.宋D.清正确答案:B12、元代专门审理宗室及蒙古人案件的中央司法机关是哪一个?A.大理寺B.刑部C.宣政院D.大宗正府正确答案:D13、抽象的精神原则是中国古代的礼的含义之一,可归纳为“亲亲”和“尊尊”。

以下对此说法正确的是:A.“亲亲”,即要求在家族范围内,按自己身份行事,不能以上凌下,以亲压疏B.“亲亲长为首”C.“尊尊”,即要在社会范围内,尊敬一切应该尊敬的人,君臣、上下、贵贱都应恪守名分D.“尊尊上为首”正确答案:C14、我国首次公布成文法是春秋时期郑国的()。

2023年司法考试《中国法制史》试题及答案

2023年司法考试《中国法制史》试题及答案

2023年司法考试《中国法制史》试题及答案名词解释1. 宗法制2. 编敕3. 朝贡贸易4. 地丁合一5. 三三制参考答案:1.宗法制是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国家制度相结合,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

周初系统地确立了宗法制。

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而受封的诸侯对天子是为小宗,但在本诸侯国则为大宗,以下的卿大夫同理。

对于异姓贵族,通过联姻也纳入宗法关系。

全国上下以周天子为核心,由血缘亲疏不同形成了竞相拱卫的等级体制。

2.编敕是宋代编纂历年所颁敕文的立法活动,由此所产生的敕文集也称编敕。

编敕属于一般法,具有普遍适用的效力。

3.朝贡贸易是明朝官方允许的一种对外贸易,是受到严格限制的政治性贸易。

通商国家要受明朝的册封.经明廷发给朝贡“勘合”方可来华朝贡,同时允许附带与中国商人贸易,这一阻碍海外贸易的落后制度始终被明坚持。

4.地丁合一是雍正年间,在全国推行“摊丁入地”的赋役改革,即以省为单位,将已固定的丁银数额平摊至田赋银之上,使丁银成为田赋银的附加税。

丁银的征收与田赋银的征收完全合一。

总称“地丁银”,也被称作为“地丁合一”。

地丁合一制完成了唐两税法以来赋役合并的演化,是中国赋役制度的重大进展,对社会经济的进展有肯定意义。

5.三三制是为团结各阶层人民参与抗战,抗日依据地的施政纲领规定,在政权建立中贯彻“三三制”的原则,即在抗日政权中,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代表农夫和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占三分之一,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

简答题1.“准五服以制罪”的原则是什么?2.简述清末修律的指导思想。

3.简述《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主要内容。

4.简述战国时期的法制指导思想。

5.简述《大元通制》。

6.简述南京国民政府的特种刑事法庭。

参考答案:1.《晋律》第一次将之列入律典,作为定罪量刑的原则。

封建礼制以丧服为标志表示亲属间的远近关系,共有五等,即“五服”制。

国家司法考试卷一(法制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国家司法考试卷一(法制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国家司法考试卷一(法制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本部分1-50题,每题1分,共50分。

1.杜甫有诗云:“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对诗歌涉及的典当制度,下列哪一选项可以成立?(2009—卷一—13,单)A.唐代的典当形成了明确的债权债务关系B.唐代.的典当契约称为“质剂”C.唐代的典当称为“活卖”D.唐代法律规定开典当行者构成“坐赃”正确答案:A解析:典当是中国古代法中一种特别的民事制度,它在唐代已形成,唐末开始使用“典”或“典当”一词,典当作为一种法律关系,双方之间有明确的债权债务关系。

宋承唐制,典当制度进一步完善成熟。

所以,A项表述正确。

西周时期,买卖契约被称为“质剂”。

所以,B项错误。

宋代的买卖契约分为3种:绝卖、活卖与赊卖,其中活卖又叫典卖,即通过让渡物的使用权收回部分利益而保留回赎权的一种交易方式,多用于土地的典当。

所以,C项错误。

《唐律》规定了6种非法获取公私财物的犯罪,即“六赃”,“坐赃”属其中之一,它是指官吏或常人非因职权之便非法收受财物的行为。

所以,D项错误。

本题答案为A。

知识模块:中国法制史2.关于宋代法律和法制,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2009—卷一—14,单) A.《宋刑统》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刊印颁行的法典B.宋代法律因袭唐制,对借与贷作了区分C.宋仁宗朝敕、例地位提高,“凡律所不载者,一断于敕、例”D.宋建隆四年颁行“折杖法”正确答案:C解析:《宋刑统》于宋太祖建隆四年开始修订,同年7月完成,由宋太祖诏“付大理寺刻板摹印,颁行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刊印颁行的法典。

所以,A项正确。

宋代法律因袭唐制,对借与贷作了区分:借指使用借贷,宋代称“负债”,不用支付利息;贷指消费借贷,宋代称为“出举”,须支付利息。

所以,B项正确。

敕的本意是尊长对卑幼的一种训诫,南北朝以后成为皇帝诏令的一种。

司法卷一:中国法制史试题及答案

司法卷一:中国法制史试题及答案

司法卷一:中国法制史试题及答案1、名词解释《易笞条例》正确答案:是北洋政府为恢复封建刑罚制度而颁行的法律。

其规定以笞刑取代应处3个月以下的有期徒刑、拘役或罚金100元以下的刑罚。

刑期一日折笞二下。

2、单选(江南博哥)秦代经常使用"髡"、"耐"、"完"等耻辱刑,其中剃光犯人头发的耻辱刑指:()A.耐B.髡C.完D.鬓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秦代的刑罚。

秦时经常使用"髡"、"耐"、"完"等耻辱刑作为徒刑的附加刑。

"髡"是指剃光犯人的头发和胡须、鬓毛;"耐"与"完"是一刑二称,指仅剃去胡须和鬓毛,而保留犯人的头发。

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为B项。

3、名词解释非终、惟终正确答案:非终即偶犯,惟终即惯犯。

西周在定罪量刑时对上述情况加以区别,对故意犯罪和惯犯从严处罚,对过失犯罪和偶犯从轻处罚。

4、多选清朝法律关于契约规定的特点是()。

A.在契约上需注明“典”或“卖”B.典当契约可以免纳契税C.典当契约必须缴纳契税D.买卖契约必须缴纳契税E.明确不动产典当回赎年限正确答案:A, B, D, E5、填空题汉初刘邦命萧何制定《()》。

正确答案:九章律6、名词解释会审公廨正确答案:又称会审公堂,是英美列强强迫清政府在租界设立的特殊司法审判机关,实际由外国人控制,主要负责华洋混合案件的审理。

7、名词解释“哭庙案”正确答案:是清初为加强思想文化专制,打击江南士大夫集团而兴起的大狱。

苏州秀才为抗议县官贪酷,借顺治皇帝去世之机,聚集在文庙哭诉。

这一举动被指斥为“震惊先帝之灵”,凡哭庙的秀才全部被处死。

8、单选中国古代法制的雏形形成于()。

A.夏B.商C.周D.秦正确答案:A9、多选汉朝把对被告人进行审讯和判决称作()。

A、鞫狱B、传复C、读鞫D、断狱正确答案:A, D10、单选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第一届政府得以成立的法律基础是心产()。

国家司法考试卷一(法制史)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国家司法考试卷一(法制史)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国家司法考试卷一(法制史)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 3. 不定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本部分1-50题,每题1分,共50分。

1.西周初期统治者提出“以德配天”的政治法律主张,进而提出“慎刑”的主张,强调的是:( )A.明法慎刑B.明礼慎罚C.明德慎礼D.明德慎罚正确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周时期的法制指导思想。

为谋求长治欠安,周初统治者继承了夏商以来的神权政治学说。

同时,为了修补神权政治学说中的缺漏,并确定周王朝新的统治策略,周初统治者(一说周公姬旦)进一步提出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政治法律主张。

这种“明德慎罚”的主张要求统治者首先要用.“德教”的办法来治理国家,也就是通过道德教化的办法使天下人民臣服。

在适用法律、实施刑罚时应该宽缓、谨慎,而不应一味地用严刑峻法来迫使臣民服从。

“明德慎罚”的具体要求可以归纳为“实施德教,用刑宽缓”。

其中“实施德教”是前提,是第一位的。

周初统治者将“德教”的具体内容逐渐归纳成内容广博的“礼治”,即要求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都按既有的“礼”的秩序去生活,从而达到一种和谐安定的境界,使天下长治久安。

因此。

本题的正确选项为D项。

知识模块:中国法制史2.西周时期在审判中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方式“五听”中的“气听”指:( )A.分析当事人的陈述内容B.观察当事人陈述时的眼睛C.观察当事人陈述时的气色D.观察当事人陈述时的呼吸正确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周的诉讼审判制度。

通过对长期司法经验的总结和提炼,西周时期形成了审理案件的“五听”制度。

所谓“五听”即辞听、色听、气听、耳听和目听。

这是审判案件时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五种观察方式。

《周礼.秋官.小司寇》中载:辞听,听当事人的陈述.理屈则言语错乱;色听,观察当事人的表情,如理亏就会面红耳赤;气听,听当事人陈述时的呼吸,如无理就会紧张得喘息;耳听,审查当事人听觉反应,如无理就会紧张得听不清话;目听,观察当事人的眼睛,无理就会失神。

司法卷一:中国法制史考试答案

司法卷一:中国法制史考试答案

司法卷一:中国法制史考试答案1、多选联单商朝负贡征伐的武官有()。

A.马B.射C.戌D.亚E.卫正确答案:Λ,B,C,D,E2、名词解释“嘉石”之制正确答案:凡是有过错但尚未触犯刑律的人,(江南博哥)给他们带上刑具,让其坐在舄石上以示惩罚,然后交给管理土木工程建设司空强制其服劳役。

“嘉石”之制相当于拘系劳役。

其劳役时间从三月到一年,罚完劳役之后释放。

3、名词解释法条事类正确答案:所谓法条事类,是指以公事性质为标准,把统编的敕令格式分门编纂的法规大全。

它改变了原来所编的敕、令、格、式中,同一类法律关系的法规分散在不同的篇章中,缺少条理,难以检索,给司法官员的实践带来诸多不便的情况。

4、多选清朝制定的法律有()。

A.大清律集解附例B.大清律集解C.大清律例0.大清会典正确答案:A,B,C,D5、单选保存至今一部最早的、最完整的、具有封建国家行政法典性质的文献是()。

A.《大唐六典》》B.《行乙典章》C.《大明会典D.《清会典》正确答案:A6、不定项选择故杀的渊源已久,以下对故杀的判断正确的有:OΛ.贼杀源于故杀的说法是正确的B.北魏时已经出现了故杀。

北魏的《斗律》规定:”若心有爱憎而故杀者,各加一等“C.《隋律》中有故杀,比如有"犯十恶及故杀人,狱成者,虽会赦,犹除名”的规定D∙《唐律》规定故杀是“非因斗争,无事而杀”,即双方并非因斗殴,一方突然起意杀人正确答案:B,C,D参考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故杀。

故杀的渊源已久,北魏时已经出现了故杀。

北魏的《斗律》规定:“祖父母、父母忿怒,以兵刃杀子孙,五岁刑。

殴杀者,四岁刑。

若心有爱憎而故杀者,各加一等。

”《隋律》中也有故杀,比如有”犯十恶及故杀人,狱成者,虽会赦,犹除名”的规定。

按《唐律》的规定,故杀是"非因斗争,无事而杀”,即双方并非因为斗殴一方突然起意杀人.后来"故”的含义最终演变成与"贼”相似,因此故杀这一新的杀人类型也取代了贼杀。

2022年司法考试真题解析《中国法制史》

2022年司法考试真题解析《中国法制史》

2022年司法考试真题解析《中国法制史》一、单项选择题16. 秦律明确规定了司法官渎职犯罪的内容。

关于秦朝司法官渎职的说法,以下哪一选项是不正确的?( )A. 有意使罪犯未受到惩处,属于“纵囚“B. 对已经发生的犯罪,由于过失未能揭露、检举,属于“见知不举“C. 对犯罪行为由于过失而轻判者,属于“失刑“D. 对犯罪行为有意重判者,属于“不直“【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选项A说法正确。

“纵囚“罪,是指应当论罪而有意不管罪,以及设法减轻案情,有意使案犯达不到定罪标准,从而判其无罪。

选项B说法错误。

“见知不举“罪,是指对明知有犯罪,但不揭露、检举。

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代****令规定,“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以古非今者,族。

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选项C说法正确。

“失刑“罪,指因过失而量刑不当(若系有意,则构成“不直“罪)。

选项D说法正确。

“不直“罪,是指罪应重而有意轻判,应轻而有意重判。

17. 《唐律·名例律》规定:“诸断罪而无正条,其应出罪者,则举重以明轻;其应入罪者,则举轻以明重“。

关于唐代类推原则,以下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 类推是适用法律的一般形式,有明文规定也可“比附援引“B. 被类推定罪的行为,惩罚应重于同类案件C. 被类推定罪的行为,惩罚应轻于同类案件D. 唐代类推原则反映了当时立法技术的兴旺【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唐律?名例律》规定:“诸断罪而无正条,其应出罪者,则举重以明轻;其应入罪者,则举轻以明重。

“即对律文无明文规定的同类案件,凡应减轻惩罚的,则列举重罪惩罚规定,比照以解决轻案;凡应加重惩罚的罪案,则列举轻罪惩罚规定,比照以解决重案。

如疏议举律文说,谋杀尊亲处斩;但无已伤已杀重罪的条文,在处理已杀已伤尊亲的案件时,通过类推就可以知道更应处以斩刑。

又举例说,夜半闯入人家,仆人出于防卫,登时杀死闯入者,不管罪。

律文没有致伤的条文,但比照规定,杀死已不管罪,致伤更不管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法制史
1.秦始皇时期,某地有甲乙两家相邻而居,但积怨甚深。

有一天,该地发生了一起抢劫杀人案件,乙遂向官府告发系甲所为。

甲遭逮捕并被定为死罪。

不久案犯被捕获,始知甲无辜系被乙诬告。

依据秦律,诬告者乙应获下列哪种刑罚?(2006年卷一第15题——单选)
A.死刑
B.迁刑
C.城旦舂
D.笞一百
[考点]诬告反坐
[分析]1秦律规定,故意捏造事实与罪名诬告他人的,即构成诬告罪。

诬告者实行反坐原则,即以被诬告人所受的处罚,反过来制裁诬告者。

本案中甲被定为死刑,因而乙也该处死刑。

故选A。

[命题思路]一般而言法制史的命题都关注的是每个朝代法制中具有特色的制度和原则。

秦代特殊的制度中,“诬告反坐”即为其中之一。

[常见错误]“反坐”的意思为和被诬陷者接受同样的刑罚而非一般的接受惩罚。

命题者常常以考生对“反坐”不正确理解为陷阱。

[法理导读]在秦代还有一个特殊的制度就是确定刑事责任能力的标准为身高而非年龄,这点也当为考生所注意。

1答案: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