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生态学作业总结
生态学学习总结研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的观点总结

生态学学习总结研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的观点总结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旨在探索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的方法。
生态学的学习让我对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对我在生态学学习中所得到的观点和体会进行总结。
首先,生态学学习使我认识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生物种群和生物个体以及它们的非生物环境组成。
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通过能量和物质的转化与循环相互联系,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网络。
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意味着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看作是独立的个体,而是要考虑到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例如,一个物种的增加或减少可能会引起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动态平衡失调,导致连锁反应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因此,要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我们需要全面了解系统内各个组成部分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其次,生态学学习使我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破坏也日益严重。
例如,过度的森林砍伐、水土流失、化学物质的排放等都对生态系统的稳定产生了严重的破坏。
生态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类与自然环境应该形成相互支持的关系,而不是单方面的剥削和破坏。
只有在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另外,环境保护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环境保护的目的是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功能。
在生态学学习中,我了解到环境保护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保护自然资源、减少污染、节约能源等。
例如,要保护森林资源,我们应该加强森林保护、合理利用,避免过度砍伐和滥伐。
要减少污染,我们需要控制工业废水和废气的排放,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
要节约能源,我们应该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生态学学习使我对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生态系统的复杂性要求我们综合考虑各种生物和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学课程学习总结研究生态系统推动生态保护

生态学课程学习总结研究生态系统推动生态保护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科学领域,通过学习生态学课程,我深入了解了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在生态学课程学习中的收获与思考进行总结。
首先,在生态学课程中,我学习了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生物种群及其非生物环境的组合体,是研究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相互作用的基本单位。
通过课程讲解和案例研究,我了解到了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功能,如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等。
这使我对于不同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生物多样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其次,课程还介绍了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生态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科学,需要运用统计学、地理信息系统和实地观测等多种研究方法。
通过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实践,我学会了如何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生态研究。
例如,我们进行了野外调查和实地观察,通过收集样本和测量实际环境参数,来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这些实践锻炼提高了我的数据处理和解读能力。
此外,生态学课程强调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自然资源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日益严重。
学习生态学可以增强我们对于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为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修复技术,了解了如何利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修复污染土壤和水体。
这些方法对于减缓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在生态学课程中,我还学到了一些重要的生态学概念,如食物链、能量流动、生态位等。
这些概念使我更好地理解了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对我今后的研究和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例如,在生态系统保护中,了解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生态位的分配,可以帮助我们制定更加合理和有效的保护措施,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综上所述,通过学习生态学课程,我对生态系统及其功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生态学研究方法和技巧,并认识到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生态学实训总结报告

生态学实训总结报告本文主要介绍了生态学实训的目的、实训内容、实训结果及对实训的反思。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3篇《生态学实训总结报告》,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态学实训总结报告》篇1一、引言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对于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生态学知识,提高其实践能力,我们组织了一次生态学实训。
本文将对本次实训进行总结报告。
二、实训目的本次生态学实训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物种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对生态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实训内容本次实训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实地考察:学生前往当地的自然保护区,观察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了解生态系统的特点和演化过程。
2.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实验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掌握实验操作的技能。
3. 物种多样性保护:学生学习物种多样性保护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四、实训结果通过本次实训,学生基本掌握了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操作技能,加深了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同时,学生也认识到了物种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提高了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五、反思本次实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实验时间较短,学生对于实验操作还不够熟练。
此外,在物种多样性保护方面,学生还需要更加深入地学习相关知识,提高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
综上所述,本次生态学实训使学生基本掌握了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操作技能,提高了其实践能力。
《生态学实训总结报告》篇2尊敬的指导老师:我是生态学实训课程的参与者,我在此次课程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在此,我向您提交我的生态学实训总结报告,希望您能对我的表现给予评价和指导。
一、课程收获通过此次生态学实训课程,我对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具体来说,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1. 生态学基本理论方面在此次课程中,我学习了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等方面的知识。
生态学专业实习总结范文

生态学专业实习总结范文1. 引言在实期间,我在生态学领域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通过实践和研究,我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学会了如何应用生态学原理来解决现实问题。
本文将总结我的实经历,并展示我在生态学专业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和收获。
2. 实项目在实期间,我参与了一项研究项目,旨在调查城市中的绿地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通过采集和分析数据,我们研究了绿地覆盖率与空气污染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我负责野外数据采集和实验室分析工作,与团队成员紧密合作,完成了一系列实验和统计分析。
3. 实成果在实期间,我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3.1 数据采集和处理通过实地调查和测量,我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包括绿地面积、空气污染物浓度等指标。
我学会了使用专业仪器和软件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2 实验和分析我参与了实验室的空气污染物样品分析工作。
通过使用气体色谱仪和质谱仪等仪器设备,我准确地测量了不同样品中污染物的浓度,并进行了统计分析。
我掌握了实验技巧和数据处理方法,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3.3 报告撰写我负责撰写了实期间的实验报告,并进行了口头汇报。
通过报告撰写的过程,我提高了自己的表达和写作能力,并对生态学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进行了深入思考。
4. 实心得通过这次实,我对生态学专业的了解更加深入。
我明白了生态学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也体会到了科研工作的困难和挑战。
在实中,我学会了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结束语通过这次实,我不仅拓宽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意识到了自己在生态学领域的潜力和兴趣。
我将继续努力研究和探索,为推动生态学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以上是对我在生态学专业实习的总结和反思,希望能对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有所启示。
生态学实习心得体会

生态学实习心得体会在过去的一个暑假里,我有幸参与了一次生态学实习项目,这次实习让我收获颇丰,对生态学的理论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体验了实地调查和实验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培养了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是我对这次实习的心得体会。
首先,这次实习让我对生态学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在课堂上,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但是通过实习,我才真正意识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实地调查的过程中,我见到了很多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每个生态系统都有其独特的物种组成和生态过程。
我深刻体会到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性,只有深入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才能更好地保护和管理生物多样性。
其次,实习让我了解了实地调查和实验的过程。
在实习中,我们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来获取数据,然后进行数据分析和解释。
这个过程十分繁琐和细致,需要我们耐心和细心地进行观察和记录。
我发现实地调查和实验并非是一劳永逸的,往往需要多次重复和修改,才能得到可靠和准确的结果。
同时,我也学到了如何使用一些常用的实验设备和仪器,比如文献调查和数据处理软件、野外工具等。
这些技能对我今后的科研工作和学习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另外,实习还培养了我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实习中,我们需要和其他同学一起进行实地调查和实验,这要求我们合作默契和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有时候我们需要分工合作,有时候需要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与同学们的合作,我学会了如何与人合作和协商,学会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价值。
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相信团队合作能力会给我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成功。
最后,实习让我意识到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多么重要。
在实地调查和实验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比如设备故障、数据误差等。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冷静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
通过实习,我学会了如何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及查阅文献和请教其他同学和教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生态学实验报告总结(九篇)

生态学实验报告总结(九篇)生态学实验报告总结篇一20xx年5月22日青岛小珠山通过这次小珠山的实习,观察北方落叶阔叶林,进而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互相作用规律,考虑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及青岛以小珠山为依托打造生态城市的相关问题。
我们于5月22日上午8点从学校出发驱车前往小珠山开展为期一天的实习。
小珠山位于灵山卫镇西北部,西越隐珠东北,北跨黄岛区辛安西南,属崂山山系,整个山脉呈东南、西北走向,长约13公里,宽约8公里,总面积约为104平方公里,境内有名称且海拔百米以上的山峰就有40余座,主峰大顶海拔724.90米。
小珠山草木葱郁,树木品种繁多,稀有树种随处可见,白云寺遗址内的皂角树为明代所植,属北方罕见的树种,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1、小珠山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小珠山多生长温带阔叶落叶林,大部分为飞机播种造林而形成,属次生林。
树木茂密,山地覆盖率可达70%。
境内分布有樱桃树、撒刺槐、黑松等落叶乔木树种,形成典型的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
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deciduous broad-leaved forest ecosystem〕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一种,其植物群落多为落叶阔叶林,是温带地区潮湿性海洋气候条件下的植被,分布于北纬30°~50°的温带地区[1]。
由于冬季落叶,夏季绿叶,所以又称“夏绿林”〔summer green forest〕。
落叶阔叶林分布区一年四季清楚,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
年平均气温8~14℃,1月平均温度在0℃以下,7月平均温度24~28℃,年平均降水量500~1000mm[2]。
落叶阔叶林的乔木树种都具有较宽的叶片,叶上通常无或少茸毛,厚薄适中。
芽有包得很紧的鳞片,树干和枝丫也有很厚的树皮,这些都是适应冬季寒冷环境的构造。
落叶阔叶林的构造简单,可明显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
乔木层主要由栎属、水青冈属、桦木属、鹅耳枥属、桤木属、杨属等种类组成。
生态学实习报告总结

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我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生态学实习。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操作,加深对生态学知识的理解,培养自己的生态保护意识。
二、实习内容1. 生态学基础知识学习在实习的第一周,我们系统地学习了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通过课堂讲授、讨论和自学,我们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稳定性以及生态平衡等基本概念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2. 野外考察实习的第二周,我们进行了野外考察。
考察内容包括植被调查、土壤采样、动物调查等。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会了如何使用植物标本夹、土壤取样器等工具,掌握了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
3. 实验操作实习的第三周,我们进行了生态学实验操作。
实验内容包括植物光合作用、土壤微生物数量测定、水质分析等。
通过实验,我们掌握了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
4. 生态保护与修复实习的第四周,我们学习了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相关知识。
了解了生态恢复工程、生态补偿机制、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认识到生态保护与修复在当前社会中的重要性。
三、实习收获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本次实习,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中得到了验证和巩固。
2. 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在野外考察和实验操作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观察和记录数据,提高了自己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增强生态保护意识通过实习,我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增强了生态保护意识,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实习过程中,我们分成小组进行野外考察和实验操作,这使我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在小组活动中,我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了实习任务。
四、实习反思1. 加强理论学习虽然实习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很多实践活动,但理论知识的学习仍需加强。
生态学实习个人总结

生态学实习个人总结实习是每一个毕业生必经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巩固知识,实习又是对每一位毕业生专业知识的一种检验,它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学不到的知识,既开阔了视野,又增长了见识,为我们真正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是我们走向工作岗位的第一步。
亲爱的读者,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生态学实习个人总结,请笑纳!生态学实习个人总结1一、实习时间:年6月11日~12日二、实习地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实习目的:为了进一步了解x地区生态环境及垂直土壤分布差异条件对天然植被的影响。
以及自然保护区的设置作用。
通过实地考察,熟练运用课本知识,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提高动手调查的能力,团队分工及其团队协作能力。
实习出行路线:南宁(都南高速公路至府城出口,经府城、雷江二级公路)——x旅游区大门区——x旅游区。
四、实习地概况4、1、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及历史沿革广西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广西中部偏南的南宁市武鸣、上林、马山和宾阳四县交界处。
保护区管理局设在武鸣县两江镇汉安村那江屯南侧。
地理坐标为东经108°20′~108°24′,北纬23°24′~23°30′。
保护区呈西北至东南不规则长方形,南北长21km,东西宽19km,一般海拔1200m左右,主峰龙头山在山体中部之武鸣与上林两县交界处,海拔1760、4m,相对海拔1563m,是广西中部最高的山峰。
保护区总面积16994hm2,林地权属全部为国有。
1965年7月经自治区林业厅批准,成立x林场,归属自治区林业厅管辖,委托南宁地区林业局代管。
1975年自治区林业厅和南宁地区行署决定停止采伐天然林,林场工作重点转移到保护森林资源。
1981年8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将x林场改建为自然保护区,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x自然保护区”(自治区级),属事业单位,隶属关系不变。
年7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年8月隶属南宁市林业局主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逐级形成上小下大的金字塔形,称生物金字塔。 ⒄.eco种能流参数中的任何一个参数在营养级之间或营养级内
部的比值关系。 ⒅.Ecological balance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内部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达到一种协调的平衡状态(稳
的过渡区域。 ⑼.Edge effect 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有增大的趋势,这种现象称为边缘
效应
⑽.guild 同资源种团: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同种团之间的竞争造成生态位
分化,使各自均能与其他种共存。
⑾.Keystone species 关键种:对群落具有最重要影响的物种。
种共存
⒂.metapopulation 集合种群:指的是局域种群通过某种程度的个体迁移而连接在一起的区域种
群。
⒃.local population 局域种群:指的是同一个种的,并且以很高的概率相互作用的个体的集合。
⒄.corridor 廊道:如果景观具有廊道(corridor)或绿色通道(greenways)的话,集合种群之间
3.阅读
第 5 章 生物群落:生物群系的概念
五、群落调查原理与方法(无)
生态系统生态学
一、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1.翻译并解释
⑴.Ecosystem 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共同栖居的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 环与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
⑵.ecological system 同上。 ⑶.Biogeocenosis 生物地理群落。 ⑷.producer 生产者:主要是能利用太阳能将简单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食物)的绿色植物,也包括光
的格局。
2.填空
⑴.演替系列的初始阶段取决于(干扰强度)和(范围),但终点反映(气候)和(地形状况)。 ⑵.原生旱生演替系列以岩石风化开始,经过(地衣植物阶段)、(苔藓植物阶段)、(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植物阶段)、(乔木植物阶段),形成森林。
3.思考
举出一个撂荒地演替的例子
4.阅读
第 22 章 群落发育
4.填图
垂直结构
空间结构
结
水平结构
构
时间结构
地上结构 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 地 下 结 构 (根 系 和 土 壤 生 物 )
营养结构
群落的结构
最佳叶子大小模型 (Krebs, 1985)
三、群落的动态
1.翻译并解释
⑴.dynamics 生物群落的动态:指的是群落的组成与结构的发展变化过程。 ⑵.fluctuation 波动:在不同年度之间,生物群落常有明显的变动。这种变动也限于群落内部的变
2.填空
⑴.从赤道到极地依次出现的地带性生物群落类型有(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冻原)。
⑵.从沿海向内陆依次出现的地带性生物群落类型有(森林、草原、荒漠)。 ⑶.三向地带性指(纬向地带性、径向地带性、垂直地带性)。 ⑷.中国植被分类系统受前苏联学派的影响较大,以(群丛)(群系)(植被型)为基本分类单位。
始,并一级又一级地转移到消费者动物。 ⒀.trophic level 营养级: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称为营养级。 ⒁.Food web 食物网:由于一种生物常常以多种食物为食,而同一种食物又常常为多种消费者取食,
于是食物链交错起来,多条食物链相联,形成了食物网。 ⒂.biological magnification 生物放大:生态系统中某些营养元素或化合物通过食物链而逐渐富集
群落生态学
一、群落的组成
1.翻译并解释
⑴.Community 生物群落:指一定时间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⑵.Vegetation 植被:一个地区所有植物群落的总和。 ⑶.dominant species 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 ⑷.abundance 多度:样方中某种植物个体的多少程度的一种估测指标。 ⑸.dominance 优势度: 通常是种的盖度,多度,频度,高度等特征的综合,表示种在群落内的地位与作
是各物种个体数目分配的均匀程度
2.填空
⑴.群落的三要素是(外貌、种类组成、群落结构) ⑵.生物多样性一般分三个水平,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⑶.物种多样性具两种涵义(种的丰富度)(种的均匀度)
3.阅读
第 21 章 群落结构
二、群落结构
1.翻译并解释
⑴.life form 生活型:生物对外界环境综合适应的外在表现形式,相同环境条件具有相似的生活型。 ⑵.life form spectrum 生活型谱:生长在同一地区的所有植物中各生活型的数量比例(百分数表
态),保持成分、结构、功能的相对稳定,称为生态平衡。 ⒆.ecological threshold 生态阀限: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限度。 ⒇.ecological crisis 生态危机:由于人类盲目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而导致的局部甚至整个生物圈结构
和功能的失调。 (21).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可持续发展
⑶.association 群丛: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 ⑷.formation 群系:植物群落分类的单位。 ⑸.vegetation type 植被型:植物群落分类的单位。 ⑹.direct ordination 直接排序:利用环境因素的排序。又称为直接梯度分析(direct gradiant
化,不产生群落的更替现象,一般称为波动 ⑶.Succession 演替: 某一地区内一种群落代替另一种群落,向一定方向自然演变的过(植物为主)。 ⑷.sere 演替系列:从植物的定居开始,到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为止的过程。包含不同演替阶段。 ⑸.primary succession 原生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或原生芜原(完全没有植被并且也没有任何植物
analysis)或者梯度分析(gradiant analysis)。 ⑺.indirect ordination 间接排序:利用植物群落本身属性(如种的出现与否,种的频度、盖度等等),
排定群落样地的位序,称为间接排序(indirect ordination),又称 间 接 梯 度 分 析 ( indirect gradiant analysis ) 或 者 组 成 分 析 (compositional analysis)。 ⑻.gradiant analysis 梯度分析:即以群落生境或其中某一生态因子的变化,排定样地生境的位序。 ⑼.compositional analysis 组成分析 ⑽.Biome 生物群区:大区域或全球性生物群居地,如草地或沙漠,主要以占优势植物和最常见的气 候为特征。
圈结构和功能的失调。 ⑼.primary consumers 初级消费者或一级消费者:直接以植物为营养的动物。 ⑽.secondary consumers 二级消费者:以草食动物或其它动物为食的动物。 ⑾.third consumers 三级消费者:以第一级肉食动物为食的动物。 ⑿.food chain 食物链:是指由于营养关系在生物之间形成的一种链索关系,即能量和物质从植物开
湖或池塘中水生群落向中生群落的转变过程。 ⑻.xerarch succession 旱生演替:演替从干旱缺水的基质上开始。如裸露的岩石表面上生物群落的
形成过程。 ⑼.monoclimax hypothesis 单元顶级论:该学说由美国的 Clements(1916)提出,认为一个地
区的全部演替都将会聚为一个单一、稳定、成熟的植物群 落或顶极群落。这种顶极群落的特征只取决于气候。 ⑽.polyclimax hypothesis 多元顶级论:一个区域内可以有多个顶极: 气候、土壤、地形、火及其 组合顶极由英国的 A.G.Tansley(1954)提出,这个学说认 为:如果一个群落在某种生境中基本稳定,能自行繁殖并结 束它的演替过程,就可看作是顶极群落。 ⑾.climax-pattern hypothesis 顶级-格局假说:顶极群落不是截然呈离散状态, 而是构成连续变化
2.填空
⑴.生态系统的两大组成成分是指(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 ⑵.生态系统的四种基本成分是指(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 ⑶.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根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的作用和地位而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
合细菌和化能细菌。 ⑸.consumer 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属于异养生物,自己不能利用太阳能来生产食物,只能依靠生
产者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从中获得能量。主要包括植食(herbivores)、 肉食(carnivores) 杂食(omnivores)及腐食(detritivores)动物和寄生生物等。 ⑹.reducer 还原者:也属异养生物,是小型消费者,主要是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其功能是把复杂 的动植物有机残体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而归还到环境中,供生产者重新利用,同
示)。 ⑶.leaf area index 叶面积指数(LAI):植物叶面积总和与植株所覆盖的土地面积之比值。 ⑷.Synusia 层片:是指由属于相同生活型或相似生态要求的不同植物组成的群落结构的基本单位。 ⑸.mosaicism 镶嵌性:二个以上的层片在二维空间中的不均匀分布,使群落外形上表现为斑块相间,
用。 ⑹.important value 重要值:IV = 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盖度。 ⑺.biodiversity 生物多样性:指生物中的多样化(variety)和变异性(variability)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
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 ⑻.species richness 种的丰富度: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的多寡。 ⑼.species evenness 种的均匀度: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状况,它反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