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腧穴

合集下载

五俞穴—井荥输经合(详细解说,非常重要)

五俞穴—井荥输经合(详细解说,非常重要)

五俞穴—井荥输经合(详细解说,非常重要)出井流荥注为俞,行经入合脏俞原,春宜针荥夏针俞,秋宜针合冬井间,脏病针俞府病合,脏腑有病皆针原。

凡诸井穴肌肉浅,不宜深针自古传。

十二經絡的井、滎、輸、經、合五個特定穴位,簡稱五腧。

《靈樞·九針十二原》:「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輸,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輸也。

」用水的源流來比喻各經脈運行從小到大,由淺入深,自遠而近的特點。

其臨床應用,《難經·六十八難》曰:「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

五俞穴—井荥输经合什么是五俞穴?上肢在肘部以下,下肢在膝部以下,每条经络各有五个非常重要的穴位,分别被称为井、荥、俞、经、合,故称其为五俞穴。

(荥,音行,Xing 第二声,《说文解字》:绝少水也。

)古文中,腧、俞、输三个字通用,即通假字。

在古中医经典中,有时称为五俞穴,也有时称为五腧穴,或五输穴。

五俞穴在临床上大多是此较常用和有效的穴位(《灵枢·本输》及《素问·气血论》)。

十二经脉从四肢末端至肘或膝方向各有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总称“五腧”。

这是以水流的大小来形容各经脉气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

”(《灵枢·九针十二原》)。

意思是说,气血从四肢末端向上到达头面躯干,象水流一样由小到大,由浅入深。

经气初出,如水流的源头,所以称“井”;经气稍盛,如水成的微流,所以称“荥”;经气渐盛,如水流之灌注,所以称“输”;经气充盛,如水流之长行,所以称“经”;经气丰盛,宛如水流汇合,所以称“合”。

井:指地下泉水初出,微小而浅。

杨玄操《难经》注:'山谷之中,泉水初出之处名之曰井,井者主出之义也。

'荥:指小水成流。

《说文解字》:'荥,绝小水也。

'杨上善《明堂》注:'水溢为荥,谓十二经脉从指出已,流溢此处,故名为荥。

针灸经络重点穴位-五腧穴

针灸经络重点穴位-五腧穴

B.所溜为荥,脉气所流如刚出泉源的小水,称为荥穴。荥主身热。病变与色取荣穴
C.所注为俞,脉气所注像水流由浅处输注到深处,称为俞穴。俞主体重节痛。病在时间取俞穴
D.所行为经,脉气所行像通渠中迅速经过的水流,称为经穴。经主喘咳寒热。病变于音者取经穴
E.所入为合,脉气所入像百川汇合入海,称为合穴。合主逆气而泄。病起于饮食取合穴
胆俞
日月 足临泣-带脉
阴维脉
筑宾
阴蹻脉
交信
阳维脉
阳交
阳蹻脉
跗阳
太阴-阳明、少阴-太阳、厥阴-少阳
1、五输穴即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古代医家把经气在经脉中运行的情况,比作自然界的水流,以说明经气的出入和经过部位的深浅及其不同作用。
A.所出为井,脉气所出,如水流的源头出自井中那样,称为井穴。井主心下满。痛在脏取井穴
足阳明胃经
辰7-9 土 历兑(子) 内庭(子) 陷谷 解溪(母) 足三里
冲阳
丰隆
梁丘
胃俞
中脘
足三阳 足太阳膀胱经 申15-17 水 至阴(母) 足通谷 束骨(子) 昆仑 委中(母) 京骨
飞扬
金门 膀胱俞 中极 申脉-阳跷
足少阳胆经
子23-1 木
足窍阴 侠溪(母) 足临泣 阳辅(子) 阳陵泉
丘墟
光明
外丘
合谷 腕骨 阳池
公孙 大钟 蠡沟
偏历 支正 外关
地机 水泉 中都
温溜 养老 会宗
脾俞 肾俞 肝俞
大肠俞 小肠俞 三焦俞
章门 京门 期门
天枢 关元 石门
公孙-冲脉 照海-阴跷
后溪-督脉 外关-阳维
1.髓会绝骨(悬钟), 2.骨会大抒, 3.筋会阳陵, 4.血会膈俞, 5.气会膻中, 6.脉会太渊, 7.臓会章门, 8.腑会中脘,

五腧穴表

五腧穴表
阳关阳陵 复阳交, 外丘光明 阳辅高, 悬钟丘墟 足临泣, 地五侠溪 窍阴闭。
足厥阴肝 经穴歌
足厥阴经 一十四, 大敦行间 太冲是, 中封蠡沟 伴中都, 膝关曲泉 阴包次,
五里阴廉 上急脉, 章门过后 期门至。
任脉穴歌
任脉中行 二十四, 会阴潜伏 二阴间, 曲骨之前 中极在, 关元石门 气海边,
阴交神阙 水分处, 下脘建里 中脘前, 上脘巨阙 连鸠尾, 中庭膻中 玉堂联,
魄户膏肓 与神堂, yixi膈关 魂门当, 阳纲意舍 及胃仓, 肓门志室 连胞肓,
秩边承扶 殷门穴, 浮郄相临 是委阳, 委中在下 合阳去, 承筋承山 相次长,
飞扬跗阳 达昆仑, 仆参申脉 过金门, 京骨束骨 近通谷, 小趾外侧 寻至阴。
足少阴肾 经穴歌
足少阴肾 二十七, 涌泉然乖 徽海出, 太溪大钟 连水泉, 复溜交信 筑宾立,
十四经脉起止穴歌: 肺起中府少商止,大肠商阳迎香终; 胃起承泣历兑止,脾起隐白大包终; 心起极泉少冲止,小肠少泽听宫终; 膀胱睛明至阴止,肾起涌泉俞府终; 心包天池中冲止,三焦关冲丝竹空; 胆瞳子廖窍阴止,肝起大墩期门终; 任起会阴承浆止,督起长强龈交终。
十四经络歌诀
十四经脉起止穴定位:
二手阳明属大肠,臂前外侧起商阳, 循臂上颈入下齿,鼻旁五分止迎香。 (1)中府:第1肋间,任脉6寸;
十手少阳三焦经,无名指端起关冲, 循臂外侧上肩颈,绕耳止于丝竹空。 (2)少商:拇指内甲角旁0.1寸;
六手太阳小肠经,循臂外侧后缘行, 肩胛颈目入耳内,起于少泽止听宫。 (3)商阳:食指内甲角旁0.1寸;
三足阳明是胃经,起于头面向下行, 颈前胸腹下肢前,承泣穴到厉兑终。 (4)迎香:鼻翼旁0.5寸;
三阳络入 四渎内, 注入天井 清冷中, 消泺臑会 肩髎穴, 天髎天牖 经翳风,

五俞穴、募穴、原穴、络穴、八会穴

五俞穴、募穴、原穴、络穴、八会穴

五俞穴、募穴、原穴、络穴、八会穴1.五输穴五输穴即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简称“五输”,其分布次序是根据标本根结的理论,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的。

古代医家把经气在经脉中运行的情况,比作自然界的水流,以说明经气的出入和经过部位的深浅及其不同作用。

如经气所出,象水的源头,称为“井”;经气所溜,象刚出的泉水微流,称为“荥”;经气所注,象水流由浅入深,称为“输”;经气所行,象水在通畅的河中流过,称为“经”;最后经气充盛,由此深入,进而汇合于脏腑,恰象百川汇合入海,称为“合”。

《难经·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概括了五输穴的主治范围。

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因多位于赤白肉际处,故井穴具有交通阴阳气血的作用,多用于急救,有开窍醒神,消炎镇痛之效;各经荥穴均可退热;输穴多用于止痛,兼治身体沉重由水湿所致者;经穴主治外感病,咳嗽,哮喘;合穴治六腑病,如呕吐、泄泻、头晕、头胀,可将上逆之气向下引。

井穴还用于诊断:井穴是各经的“根”穴,日本针灸家用燃着的线香熏烤井穴,分析井穴对热的敏感程度,以确定各经的虚实,此法叫知热感度测定法。

古人根据脏腑的不同作用,把其分属五行,即肝、胆属木,心、小肠属火,脾、胃属土,肺、大肠属金,肾、膀胱属水。

又将五输穴也分属五行。

《难经·六十四难》指出:“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输土,阳输木,阴经金,阳经水,阴合水,阳合土。

”据此,又根据五行的相生规律及疾病的不同表现,制定出“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方法,即补母泻子法。

具体应用又有本经补母泻子法,子午流注纳子法和异经补母泻子法。

2.原穴、络穴“原”即本源,原气之意。

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十二经脉在四肢各有一个原穴,又名“十二原”。

在六阳经,原穴单独存在,排列在腧穴之后,六阴经则以输为原。

“络”即联络之意,络脉从经脉分出的部位各有一个腧穴叫络穴。

十二经脉的五腧穴位置图

十二经脉的五腧穴位置图

十二经脉的五腧穴位置图对于手三阴经,位于上肢内侧,刮痧方向为从肩肘到指尖,手三阳经,位于上肢外侧,刮拭方向为从指尖到肩肘。

对于足三阴经,位于下肢内侧,刮拭方向为从踝尖向膝方向,足三阳经位于下肢外侧及后侧,从大腿向膝向脚刮。

操作顺序一般是先刮后颈部,次刮背部,再胸部,最后四肢。

刮痧板与皮肤保持大于45度小于90度的方向,用力均匀,速度均匀,保持一个方向,不要来回刮。

患有糖尿病、心脏病、血友病者禁刮。

孕妇、体弱者及受伤部位宜轻刮。

饭前饭后半小时禁刮。

手太阴肺经病证是指手太阳肺经经脉循行部位及肺脏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

肺主气,司呼吸、连喉系,属于太阴经,多气多血,每日寅时周身气血仅注于肺。

【临床表现】肺胀、咳喘、胸部满闷;缺盒中痛;肩背痛,或肩背寒,少气,洒淅寒热,自汗出,濡或臂内前廉痛,常中热,小便频数或色变等。

【证候分析】肺者生气之源,其脉循胃口上膈属肺。

肺合皮毛,肌表受邪,内传于肺,失其宣降,致胸闷胀满,咳喘气逆;缺盆为十二经通络,与肺接近,肺气不畅,故见疼痛;肺经行于时臂间,其经气不利,则肩背及濡、臂内侧前缘疼痛,掌中热;邪客于肌表,卫气郁闭,故是恶寒发热;腠理不固,则汗出;外邪入里化热,或肺经有热,则可见烦渴、咽干;肺为肾母,邪伤其气,故小便频数或色变。

手阳是大肠经病是指手阳明大肠经经脉循行部位及大肠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

大肠禀燥化之气,主津液所生的疾病,属手阳明经,每日卯时周身气血惧注人大肠。

【临床表现】齿痛、颈肿;咽喉肿痛,鼻衄,目黄口干;肩臂前侧疼痛;拇、食指疼痛、活动障碍。

【证候分析】手阳明大肠经的支脉,从缺盆上顿贯颊人齿,故病则齿痛、颈肿、咽喉肿痛,大肠经之别络达目,邪热炽盛,则目黄口干;热盛迫血妄行,故鼻衄;病邪阻滞经脉,气血不畅,则肩臂前例疼痛;拇、食指疼痛及活动障碍,均为本经经脉所及的病变。

【临床表现】壮热、汗出、头痛、颈肿、咽喉肿痛、齿痛,或口角歪斜,鼻流浊涕;或鼻衄;惊惕狂躁;或消谷善饥,脘腹胀满,胃皖痛,呕吐,消谷善饥,腹胀满;或膝腹肿痛,胸乳部、腹股部、下肢外侧、足背、足中趾等多处疼痛,足中肢活动受限。

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五腧穴详解

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五腧穴详解

•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五腧穴的详解一、原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的重要腧穴。

十二经脉各有一原-穴,故又名十二原。

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阴经五脏之原穴,即是五腧穴中的腧穴,就是以腧为原,阳经六腑则不同,腧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常生理功能的根本。

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

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

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难经.六十六难》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

“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

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

阴经之原穴与五腧穴中的俞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俞为原”,“阴经之俞并于原”。

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腧穴中的俞穴之后,既另置一原。

-原穴口诀:胃原冲阳脾太白,大肠合谷肺太渊;小肠腕骨心神门,膀胱京骨肾太溪;三焦阳池包大陵,胆经丘墟肝太冲。

--二、络穴-俗话说:“久病入络”。

络穴是治疗慢性病的要穴首选,十二经脉-[B]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脾有公孙和大包两个络穴),合称十五络穴。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

“络”有联络、散布之意。

十二经脉各有一络脉分出,故各有一络穴。

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

-络穴的治疗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络穴各主治其络脉虚实的病证。

如:手少阴心经别络,实则胸中支满,虚则不能言语,皆可取其络“通里穴”治疗。

五输穴

五输穴
五腧穴:井穴、荥穴、输穴、经穴、合穴以及原穴、络穴、郄穴 收藏人:晓月清歌 2012-07-16 | 阅:78 转:0 | 分享 | 来源 五腧穴:井穴、荥穴、输穴、经穴、合穴以及原穴、络穴、郄穴 它们都是人体12条正经上的精兵强将,是一穴胜十穴的特效穴位。 井穴是主管我们身体上12条正经所有支脉的穴位 井是水源头的意思。《黄帝内经·灵枢》说:“病在藏者,取之井。”《难经·六十八难》言:“井主心下满。”所以,如果您身上出现发热、胸中烦闷等症状,那就要在井穴上贴同气相求的药物,使其性气通过井穴进入经脉,最终调治好这些疾病。 荥穴是主管人体发热问题的穴位 “荥”是泉水已成小流的意思。多分布在指(趾)、掌(跖)关节附近。“荥主身热”,就是说荥穴主要应用于发热病症。所以,将药物贴在荥穴之上,其性气就能在它的引导下汩汩流入脏腑中,到达由火引起的各种疾病所在之处。像口腔溃疡、淋巴结肿大的这样的问题,当然首先要找荥穴不可。 经穴(水穴)是主管喘、咳、寒、热之证的穴位 “经”是人体12条正经的主道,就像大江大河一样。经穴一般在腕踝关节以上。能治人体各个脏腑的病。 所以,我在处理像咳嗽、便秘、腹泻等问题的时候都会把药物敷在上面,让药性通过经穴这个大枢纽进入有毛病的脏腑,有寒祛寒,有热祛热。病根一解除,喘、咳、寒、热之证自然就好。 1)尺泽:哮喘(肺)+高血压(心脏)|上实=》强肾|下虚 合穴主治六腑疾病 “合穴”在经络上是“入海口”的意思,《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合治内府。”内腑就是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当它们出了问题,通常都要通过合穴来治疗。比如说胃气不足了,一般就是在足三里穴上贴甘草来培补。甘草的艮土之性通过合穴进入同属艮土的胃,同气相求,就能让胃得到补益。 原穴是正经元气出入的总开关 12条正经上各有一个原穴,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是人体元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元气指人的先天之

什么是五腧穴?(全面解析,图文并茂)

什么是五腧穴?(全面解析,图文并茂)

什么是五腧穴?(全面解析,图文并茂)五腧穴,是十二经脉各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重要腧穴。

即井、荥、输、经、合。

各经的五输穴从四肢末端起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并以水流大小的不同名称命名,比喻各经脉气自四肢末端向上,象水流一样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

井:指地下泉水初出,微小而浅。

杨玄操〈难经〉注:'山谷之中,泉水初出之处名之曰井,井者主出之义也。

'用以形容四肢各经的末端穴。

荥:指小水成流。

《说文解字》:'荥,绝小水也。

'杨上善《明堂》注:'水溢为荥,谓十二经脉从指出已,流溢此处,故名为荥。

'用以形容位于井穴之后的第二穴。

输:指水流渐大可输送、灌注。

《说文解字》:'输,委输也。

'杨上善《太素》注:'输,送致聚也。

《难经·八十一难》曰:五藏输者,三焦行气之所留止。

故肺气与三焦之气送致聚于此处,故名为输也。

'用以形容位于荥穴之后的第三穴。

经:指水流行经较直、较长。

《尔雅·释水》:'直波曰经。

'杨上善《太素》注:'经,常也。

水大流注,不绝为常。

血气流注此,徐行不绝,为之常也。

'用以形容位于输穴之后的第四穴。

合:指水流汇合入深。

杨上善《太素》注:'如水出井以至海为合,脉出指井,至此合于本藏之气,故名为合。

'用以形容位于经穴之后肘膝关节附近的第五穴。

五腧穴主治特点五腧穴各有所主病症。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隔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

'《难经·六十七难》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节重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二者立论有相通处。

五腧穴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以四肚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是有具体含义的,经气是发于五输,并如水流自源而出,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状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腧穴
指十二经脉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位,简称五腧。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

”用水的源流来比喻各经脉运行从小到大,由浅入深,自远而近的特点。

其临床应用,《难经·六十八难》曰:“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阴经五腧穴表
经脉井(木)荥(火)输(土)经(金)合(水)
手三阴
手太阴肺经(金)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
手厥阴心包经(君火)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
手少阴心经(火)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
足三阴
足太阴脾经(土)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
足厥阴肝经(木)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
足少阴肾经(水)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
阳经五腧穴表
经脉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
手三阳
手阳明大肠经(金)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
手少阳三焦经(相火)关冲液门中渚支沟天井
手太阳小肠经(火)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
足三阳
足阳明胃经(土)厉兑内庭陷谷解溪足三里
足少阳胆经(木)足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泉
足太阳膀胱经(水)至阴足通谷束骨昆仑委中
五腧穴的歌诀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
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连;
隐白大都足太阴,太白商丘并阴陵。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
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焉;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经传。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曲泽连;
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言。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十二募穴歌
大肠天枢肺中府,小肠关元心巨阙,
膀胱中极肾京门,肝募期门胆日月,
胃募中脘脾章门,焦募石门包膻中。

八会穴歌
腑会中脘脏章门,髓会绝骨筋阳陵,
骨会大杼血膈俞,脉会太渊气膻中。

十六郄穴歌
郄犹孔隙义,本是气血聚,病证反应点,临床能救急。

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逼,胃经是梁丘,脾经地机切,
心经取阴郄,小肠养老名,膀胱求金门,肾向水泉觅,
心包郄门寻,三焦会宗列,胆经在外丘,肝经中都立,
阳跷走跗阳,阴跷交信必,阳维系阳交,阴维筑宾穴。

下合穴歌
手三阳有下合穴,大肠合于上巨虚,
小肠合于下巨虚,三焦合于委阳穴,
膀胱委中胆阳陵,胃合三里治内腑。

八脉交会穴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连耳肩。

临泣带脉外眦颊,外关阳维耳后绕。

列缺任脉行肺系,照海阴跷膈喉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