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 国学典籍第四讲《论语》(同名36731)_

合集下载

论语(完整课件)

论语(完整课件)

自我检测:
3、《论语》中的许多内容,后来逐渐演化固定为成语, 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等,请看《论语》中的下列 语句各是什么成语的原型。 (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 ‚尽美矣,未尽善也。‛ (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4)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5)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 我哉?‛ (《述而》)
即“以仁为己任”,把“仁”作为自己的任务
本则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这 番话的目的是,鼓励人们要为实现 “仁”的理想而奋斗终身。
9.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 这 之后凋也。” 凋谢 [译]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 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理解:讨论思想品德修养。处于浊世,君子能洁 身自好。 哲理:经历磨难,培养意志,成就大事。
注: 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
3. 子曰:“温 故 而 知 新, 可 旧的(知识) 领悟 可以



做师Biblioteka 矣。”了[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 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讲述正确的学习方法:常复习旧课,领悟新知。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 则殆。”迷惑而无所得
危险,有害 [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 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危险。‛ 讲述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
yùn
yuè
通“悦”,愉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 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了解 却 生气,发怒 有道德修养的人

论语300讲全集

论语300讲全集
道德,主动和被动是有天渊之别的
第二种是人才教育
是用之于外,你在社会上是个人才,你可以服务社会,有所贡献,但是人才,它是特殊的一种条件,有某种专长就可以了。
第三个是人文教育
就看你怎么样利用休闲的时间,如何调节自己的生命,让它感觉到生命,很有次序,然后也能够和谐,不断地成长发展。
第7讲君子原则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中国过分重视家庭、关系、人情,往往忽略了法律、
人权,个体发展,西方世界过分重视个人则更可怕,往往变成孤独一人
希腊人讲如果一个人不讲城邦,他就是一个白痴。
人应该来自家庭,进入社会,最后又要回归家庭。
父母、子女相互理解
第9讲礼之用和为贵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孔子不停的教人择善,人生变化无常,总会有很多选择,我们选什么,当然是择善了,但总会有错误,之前错了,那么之后的选择应凝补回来
人生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你每一次都选对的话,人生越来越充实圆满,你如果选错的话,恐怕就要用以后的正确选择来弥补前面做错的事情。在今天这个社会上,巧言令色有时候表示对别人的尊重,羞耻心怎么来的,把个人跟团体比较,如果你达不到团体的标准就觉得很丢脸,很可耻。儒家思想希望你能够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应该达到什么样的基本要求,绝不能低于社会的要求标准,你只有比它更高,而比它更高的话,能够带来内在的快乐。否则的话,你光说你不能够没有羞耻心,但你有羞耻心之后,别人不称赞你也没什么乐趣。
不如:不相似
但是你一定要很清楚地知道,内心的快乐是来自于你做到了人性的要求,而这种要求是普遍的,自有人类以来不管东方、西方、古代、现代都是人,而只要是人的话,你只要做到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然后做到孔子说的要求犯了过错去改正。会不会快乐,这需要体验,我们可以从小地方做起,有小的毛病,改正之后就会发现,别人对我们也比较尊重了,我们对自己也比较肯定,慢慢地再往大的方向走,这是我们学习的一种比较具体的方法。

论语ppt课件

论语ppt课件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总结词
儒家伦理道德的基石,强调个人修养和为人处世的准 则。
详细描述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基石,强调个人修 养和为人处世的准则。孝是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悌是 对兄弟姐妹的友爱和谦让,忠是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诚和 尽责,信是对朋友的信任和守信,礼是对社会和公众的 尊重和谦逊,义是对他人的公正和正义,廉是对个人品 质的廉洁和正直,耻是对自身行为的羞耻和自律。这些 品德和价值观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人的 品德修养和社会和谐有着深远的影响。
06
论语的现代意义与价值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诚信与正直
论语提倡"言必信,行必果",强调诚实守信,言行 一致,不欺骗他人。
宽容与包容
论语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倡导对他人的理 解和包容,尊重多元文化和思想。
谦虚与低调
论语提倡"三人行必有我师",鼓励谦虚低调,不断 学习和进步。
塑造健康的人格特质
做人做事做官的道理
总结词
指导人们如何做人、做事、做官的道理。
详细描述
做人做事做官的道理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做人 要诚实、守信、谦虚、宽容,做事要认真、负责、勤 勉、执着,做官要公正、廉洁、为民、尽责。这些道 理都是儒家思想所强调的,旨在指导人们如何成为一 个优秀的人、做出优秀的业绩、做好一名优秀的官员 。这些道理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都有着积极 的意义。
THANKS
感谢观看
平天下
追求和平与稳定,为世界的繁 荣和进步做出贡献。
君子与小人
君子
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能够得到人们的尊重和信任。
小人
缺乏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容易受到利益的诱惑,行为不端。

《论语》五则PPT课件

《论语》五则PPT课件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臣之所好者,道也
文言文翻译六字法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君与俱来
1. 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 省略宾语“之” ○ 告诉(误入桃花源)这件事
文言文翻译六字法
01 调,就是调整语序。主要针对倒装
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 语后置、谓语前置等。
02 求可使报秦之人
公冶长篇第五
Hale Waihona Puke 1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
2
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
3
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4
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
5
孔子说:“我的志向是,年老的让他安逸,朋友们使他信任我,年轻的子弟们使他怀念我。”
2
《大学》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 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 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 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小人而无忌惮也。” 恐惧乎其所不闻。莫现乎隐, 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 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 地位焉,万物育焉。
周游卫、宋、曹、郑、陈、蔡等国。
○ (69——73岁)孔子返鲁前(483——479)
69岁儿死,71岁颜回死,72岁子路死
《论语》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 部书,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 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 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论语PowerPoint 演示文稿

论语PowerPoint 演示文稿

(六)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 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心所欲,不逾矩。"
十有五:十五岁。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之 间。 立:能立于世,指知道按理的规定去立身行事, 有能力去做官,供养自己。 天命:含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禀性与天性、 人生的道义和职责等多重含义。 耳顺:意思是听到的话能够辨别其真伪是非。 不逾矩:指不超越礼法。
四年后因遭小人暗算,弃职,后率弟子 周游列国,经十三年,晚年归鲁,继续 讲学,整理古籍。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 于孔子言行的纪录。
(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时”,时常、常常的意思。 “习”,温习,复习。
之:代பைடு நூலகம்。
(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同【或通】’惘‘,迷惑不解。 殆,危险。这里是指学业上陷入困境危险。
孔子说:"光学习不思考,就会(因为不思甚解 而)迷惑不解;光思考不学习,就会(因为思路 狭窄而)危险。"
(四)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以……为乐 好:爱好。 者:……的人 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 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前551~前479)中国伟大 的哲学家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 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 “礼乐”,“德治教化”,以及 “均以民为体”。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山东 曲阜)人,出身于没落的宋国贵族家庭,刻苦 好学。曾从事“儒”(贵族丧事赞礼者)的职 业,中年时开办私学。一度出任鲁国的中都宰, 司空,司寇等职。

论语简介PPT课件

论语简介PPT课件

4
二.《论语》中的“仁”
1、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 ➢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间 的友爱。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 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 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 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10
三.“仁”与“礼”的关系
➢孔子以“复礼”、“正名”作为他的救世方略,但他决不是盲目的复古 主义者。孔子从旧有的周礼中阐发出“仁”的精神,同时又把这一新精 神灌注在“礼”的旧形式中。 一、 礼的形式离不开仁的精神,仁是质而礼是文,没有质的文只是虚 文,不仁之人虽行礼乐,则更显其虚伪而已。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在儒家伦理思想中,“仁”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仁”是孔子及其 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也是其道德理论体系的基本原则。 它是人们处理各种道德关系和调整各种利益关系的根本准则,它贯穿于儒 家伦理思想的全部内容之中,也鲜明地、集中地体现着孔子及其家伦理思 想的本质和特点,其他的道德规范以及具体道德关系方面的某些特殊要求, 都是这个基本原则的补充、展开和具体表现。
下论 以孔子及其弟子致力于行道的思考、实践、心态为中心
首先是《先进篇》,此为下论提纲。孔子与弟子共同行道,本篇涉及诸多弟子, 展示了孔门之万千气象。
接下来三篇,《颜渊篇》、《子路篇》、《宪问篇》以孔子早期三大弟子为篇目。 颜渊最为孔子器重,故以颜渊为首。颜渊德行最出色,故本篇主要讨论政治的基本 原则。子路在孔门属政事科,本篇主要讨论行政原理。原宪也是德行出众的弟子, 故《原宪篇》篇讨论士君子的政治和行政伦理问题。

中学生国学知识系列谈——《论语》之论学

中学生国学知识系列谈——《论语》之论学
他最喜欢的是颜回。颜回,字子渊,一般都叫他颜渊。他是鲁国人,很小就
跟孔子读书。孔子非常看重他,颜渊也把孔子看做父亲一样。有一次鲁哀
公问孔子:你的学生里面哪个最好学啊?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
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很早就死掉了,现在的学生里没有如此好学的
了。从孔子的评价中,能看出来颜渊是多么出色。在《论语》记载的师生对
《为政》

【注释】罔:无知的样子。殆:疑
惑的样子。
【解说】这章孔子讨论了学和思
的关系。学习而不思考,那就不会
真的领悟;要是光自己想啊想,最后
也不能解惑。学习是自己和别人交
流的过程,一方面要谦虚,一方面也
要主动。谦逊,就是要去学;主动,
就是要去思。只是去理解别人,那
么自己就可能丧失掉。反过来,只
是一味顺着自己的思路,那么可能
1.子曰: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
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学而》

【注释】习:温习,实习。说:即
悦,喜悦。愠:
怨恨。
【解说】古代的学,
除了学习《诗》、
《书》这样的古代文献外,还要学习
行礼、射箭、驾车、写字和计算等。
孔子说,学习了,经常在生活中温习
运用,这不是很高兴吗?如果有共
国学讲坛
□责任编辑/张 引
GUO XUEJ IA NGTA N
中学生国学知识系列谈
《论语》之论学
刘思禾
《论语》是中国古代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
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对话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
言行,是理解儒家思想最好的入门书。本次国学系列谈首先介绍的

2024版《论语》十二章全文课件

2024版《论语》十二章全文课件

《论语》十二章全文课件•引言•文本解读与赏析•思想内涵与价值观念•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文化背景与传承意义•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01引言《论语》简介0102孔子及其思想孔子思想体系以“仁”为核心,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倡导“礼制”和“中庸之道”,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

学习目的与意义通过学习《论语》,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观点,理解孔子的政治、伦理和教育思想。

领悟《论语》中蕴含的为人处世、治学修身的道理,培养人文素养,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借鉴《论语》中的教育思想,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02文本解读与赏析章节概述与结构分析章节概述结构分析各章节以语录体为主,通过对话和叙述的方式展现孔子的思想和观点。

章节之间逻辑严密,层层递进,体现了孔子思想的内在逻辑和系统性。

重点句子解读与赏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人物形象塑造及特点孔子形象弟子形象03思想内涵与价值观念仁爱思想体现及意义孔子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手段。

通过遵循礼制,人们可以表达自己的尊重和谦逊,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论语》中体现了丰富的礼制观念,包括礼仪、礼节、礼貌等方面。

礼制观念在文中渗透中庸之道是《论语》中的重要思想,强调在处理问题时保持中立和平衡。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可以避免极端和偏激的行为。

中庸之道的思想对于个人修养和处事原则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庸之道思想阐释04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简练而深刻对话形式富有节奏感030201语言运用技巧及特点修辞手法赏析(如比喻、排比等)比喻排比对偶情感表达与意境营造情感真挚表达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真挚的情感,如对真理的追求、对社会的关注等。

意境深远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行为,营造出深远的意境,引导读者深入思考。

富有感染力语言富有感染力,能够打动人心,激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05文化背景与传承意义儒家文化在《论语》中体现仁爱思想01礼制观念02中庸之道03《论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和影响广泛传播经典之作《论语》在古代被广泛传播,成为士人必读的经典之一,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师国学典籍第四讲《论语》(同名36731)国学典籍第四讲《论语》与儒家的人生智慧张三夕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文学研究所所长,国学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一、孔子与《论语》1.孔子的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活在春秋后期(约生于周灵公二十一年,即公元前551年,死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即公元前479年),其祖先是殷人后代的宋国贵族,后定居在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开山之祖。

孔子三岁丧父,少年即懂礼,从事过帮人办丧事的“儒”的职业。

(参看胡适的长文《说儒》)早年做过管仓库之类的小官,后来在鲁国一度担任过中都宰、司空和司寇。

(《史记•孔子世家》:“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

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

”据《孔子家语•相鲁篇》:“孔子初仕为中都宰【中都,鲁邑。

有人考证即今山东汶上县】,制为养生送死之节。

长幼异食,强弱异任。

男女别途,路无拾遗,器不雕伪。

为四寸之棺,五寸之椁,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诸侯则焉【鲁国在东,故西方诸侯皆效法】。

定公谓孔子曰:“学子此法,以治鲁国何如?”孔子对曰:“虽天下可乎,可但鲁国而已哉!”于是二年,定公以为司空,乃别五土之性【五土之性:一曰山林,二曰川泽,三曰丘陵,四曰坟衍,五曰原隰】,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所。

”)从这条记载可以看出中都宰是地方长官,孔子的政绩主要是制定有关养生送死一整套的礼节,并得到成功地推广。

所谓司空是主官建筑与道路等事务的长官,大司寇是掌管司法刑事的长官,兼理外交事务,与司徒、司马、司空三卿并列,属于上卿。

关于孔子由中都宰升任司空,钱穆所著《孔子传》中认为:“孔子自中都宰迁司空,亦见《孔子家语》,应为小司空,属下大夫之职。

”职位等级并不高。

孔子一生崇尚并且积极倡恢复周代的礼乐文化制度,尝自言“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3.14》,意即周代的礼乐制度总结借鉴夏、商的经验并超过了夏、商二代,完美文雅。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7.5》)他把不能梦见周公视为自己衰老的标志。

中国文化史上商、周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国人主要是受周文化的影响。

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55岁时,孔子开始带领弟子周游列国,面对各种礼遇、险阻始终处之泰然。

68岁时,返回鲁国,依然没有得到重用。

在政治上,孔子基本上是个失败者,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累累若丧家之狗”。

但他中晚年从事的私家教育和古文献整理工作,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以《诗》、《书》、《礼》、《乐》、《春秋》启诱弟子,实行“文、行、忠、信”四教,成就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高徒,并带出七十二位很贤明的弟子。

用今天的话说,他是一位很优秀的“博导”。

他又熟悉音律,擅长六艺,曾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9.15》)。

纵观孔子的一生,我们要记住他是一位在政治上是不太得意,但在文化教育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人。

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于中国的思想文化的发展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2.《论语》是一部什么样的书?《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

《论语》的书名最初见于《礼记·坊记》,关于书名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

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这种说法一般为人们所接受。

也就是说,孔子的思想、言语、行事由弟子们记录、整理成《论语》一书。

《论语》共二十篇,每篇都以开头一段的开头两个字作篇名(如《学而》)。

《论语》传到汉代,出现了三种版本,而且有了今古文的区别。

其中《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多出《问王》、《知道》两篇),都是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成;《古文论语》21篇(多出《子张》一篇),是汉代鲁恭王毁坏孔子旧宅壁而得,是用六国文字写成。

《鲁论语》和《齐论语》各有师传,到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以《鲁论语》篇目为根据,融合了两个本子的内容,编成《张侯论语》。

东汉末年,郑玄又以此本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文论语》作了注,广为流行,《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

现在流行的便是《张侯论语》。

《论语》一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其中“仁”“礼”二者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随着儒家地位的提高,它们也逐渐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之一。

《论语》的各种注释本非常多,据日本学者林泰辅《论语年谱》著录,关于《论语》的著作有三千多种。

重要的注释本有三国时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收录在阮元校勘的《十三经注疏》中)、宋朱熹《论语集注》(收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清刘宝楠《论语正义》、近人程树德《论语集释》、杨树达《论语疏证》、杨伯峻《论语译注》、钱穆《论语新解》、李泽厚《论语今读》、南怀瑾《论语别裁》等。

对于一般读者来说,我们推荐大家读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全书约七十万字。

《论语》一书是儒家最重要的元典,分别收入《十三经》和《四书五经》中。

古人非常重视此书,宋人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最近有学者质疑这种说法)。

今人李泽厚认为它“是中国文化的某种‘心魂’所在,”是“半宗教半哲学”。

“儒学(当然首先是孔子和《论语》一书)在塑建、构造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大概起了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严重作用。

”(见《论语今读》卷首“缘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第3页,6页)南怀瑾则比喻说,儒家的孔子思想是粮店,是天天要吃的。

我想强调的是,《论语》实乃我国讲人生智慧最重要的书,中国人讲做人的主要思想原则都在这本书里,因此,这本书值得反复阅读。

二、从《论语》看儒家的人生智慧孔子的人生智慧非常丰富,这里我只想着重讲四个方面的智慧,即“仁”的智慧、“中庸”的智慧、“学习”的智慧、“反省”的智慧。

领会了这四个方面的智慧,大家可以受益无穷。

1、“仁”的智慧“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意思,读《论语》首先要了解孔子讲学的特点,必须反复阅读才能明了孔子学说的丰富内涵。

《梁漱溟讲孔孟》说:“用一种方法去求孔子的意思。

先把《论语》里零碎的材料归纳成几个重要的态度,然后由其中去领会孔子的根本态度。

把他的根本态度找出来,再逐条去解释。

”(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页)大体上说,“仁”的主要意思既是指一种形而上的精神境界(有点类似于老子的“道”),又是指一种形而下的伦理道德修养,即讲如何做人。

做人即成仁。

仁和人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孔子说仁者“爱人”。

孔子的仁学思想与老子的道家思想有很大的不同。

《老子》第五章指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祭祀用草扎成的狗,用后即弃);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论语》一书中,仁字凡六十六见,但从来没有两处的解释相同。

一般来说,仁与慈爱、温和、恻隐、以天下为己任等等观念相通。

然而在不同的场合,孔子又赋予仁以不同的概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自我克制,言辞谨慎、按照礼仪行事,都可以算作仁或者接近仁;出于环境的需要,一个人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叫做‘杀身以成仁’。

仁是最容易获得的品质,任何人有志于仁,就可以得到仁。

但是仁也是最难保持的品质,即在圣贤,例如孔子自己,也难能始终不断地不违反仁。

”(见中华书局1982,第216页)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指出孔子“仁”的观念是一个矛盾的体系:“在一般的道德律方面‘仁’是国民的属性;而在具体制度方面‘仁’又是‘君子’的属性。

”“(《论语》言仁之处五十有八章,‘仁’字一百有五见。

”(见第一卷,第156页,第152页)案:我据李波等主编《十三经索引》统计,《论语》一书中,“仁”字共一百零九见。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第287页)黄、侯的统计都不确切。

下面我们来看孔子关于“仁”的几种解释,都是以回答学生提问的方式。

对同一个学生请教“仁”,孔子可能有不同的回答。

例如:《颜渊12.22》: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这里的爱,既是一种亲子之爱,也可指博爱。

康有为《论语注》明确地说:“博爱之谓仁”。

(中华书局1984,第85页)“这种‘爱人’出自内心深处的平和、谦恭和亲热之情,虽然它可能最早来自血缘亲情,不过在此时已经扩展为一种相当普遍的感情。

”(葛兆光《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中国思想史第一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第180页)《子路13.19》: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孔子把生活起居庄重谨慎,处理事务严肃认真,与人交往忠诚守信,看做“仁”的内涵,即使是到了野蛮落后的地区也不能放弃和改变。

所谓夷狄是一个文化概念。

在孔子看来,“仁”代表了一种先进文化。

我们再来看孔子对不同学生“问仁”的不同回答。

其一,克己复礼为仁: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12.1》)。

案:林彪曾经把写有这句话的条幅挂在他的卧室里,天天自警。

其二,由己及人为仁: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勿怨,在家勿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12.2》)。

这段话可与孔子的另外两段话合读: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15.24》)。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公冶长5.12》)。

世界宗教议会1993年通过的《走向全球伦理宣言》,把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作为“金规则”写入《宣言》。

(参看《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第149,159,168页。

)其三,言语谨慎为仁: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訒”(《颜渊12.3》)。

“訒”的原意是说话缓慢、迟钝。

司马牛是一个“多言而躁”的学生,孔子的回答很有针对性。

案:本师张舜徽先生自号“訒庵”的启发。

除了具体学生具体回答外,孔子也经常正面阐释“仁”的道理。

《雍也6.30》指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后来儒家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实可以从这里找到思想渊源。

另外,有三个字很重要,叫做“仁者寿”(《雍也6.23》),它出自很有名的一句话:“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动,仁者静。

智者乐,仁者寿。

”希望大家做仁者,仁者能够长寿。

“仁者寿”三字可以作为座右铭,它是最好的保健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