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时中国的边缘地位(1)
中国在此次经济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

中国在此次经济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概述经济危机是指全球或特定国家经济系统发生重大动荡,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放缓、失业率上升、金融市场波动等。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面临了一系列挑战和不确定性。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此次经济危机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中国作为全球经济稳定器中国在此次经济危机中起到了全球经济稳定器的作用。
中国政府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等来刺激经济增长。
这些措施不仅帮助中国自身经济复苏,同时也对全球经济复苏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于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需求的增长对全球产业链产生了积极影响,帮助全球企业度过了经济衰退期。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中国在此次经济危机中还加大了经济结构调整力度。
中国政府通过推进产业升级、创新和技术发展,加强了中国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中国开始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变,这有助于提高中国经济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中国还通过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和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来改善经济结构。
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就业和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
在此次经济危机中,中国政府通过减税减费、提供融资支持等措施,支持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同时,城乡经济一体化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减少城乡经济差距。
中国对全球金融体系的贡献中国在此次经济危机中也对全球金融体系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推动建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和新开发银行(BRICS银行),为全球发展提供了新的金融机构和渠道。
这些机构不仅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的融资选择,同时也为全球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此外,中国还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助于提高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中国积极推动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使用,并与其他国家签署了一系列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增加了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角色和影响力。
30.如何看待中国在全球发展中的地位,影响和发展前景

国际地位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是该国在与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结构中的状态。
衡量和评估一国国际地位主要看两方面因素:一是综合国力。
二是外部世界。
在过去的30年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在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中,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指出,“要努力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
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活跃的一支力量。
从纵向看,中国正处在过去几个世纪发展最快的时期;从横向看,中国的发展变化正对世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首先,变化之一,综合国力的提升。
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将现代化规律和本国国情有机结合,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度空前增强。
中国广泛参与全球和区域合作,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其次,中国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力量。
中国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不仅对本国经济、而且对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为应对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国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形成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
这些措施已取得初步成效,对缓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增强信心、稳定预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国民经济企稳回升。
经过改革开放30年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积累了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体制环境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优化升级、科技进步和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居民消费、社会事业等方面有巨大发展空间,扩大内需潜力巨大,人力资源丰富,金融体系总体稳健,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有较大余地。
中国正在努力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把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在世界多数国家经济陷入衰退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相对实力稳步上升,成为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稳步上升的重要基础。
论经济危机背景下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取向

论经济危机背景下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取向内容摘要:以美国次贷危机肇始的世界金融危机,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属于结构性的生产过剩危机。
本文在论述当前经济危机的实质基础上,主要探讨了经济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方向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加强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和计划指导;市场经济改革的政策趋向中低收入群体,降低贫富差距;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实现劳动者在各种企业和乡村中的有效参与;加大预防和反对腐败的力度,努力遏止官僚特权的发展。
关键词:经济危机中国市场经济方向当前的世界经济危机,是上个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以后,最严重、规模最大的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
以美国次贷危机肇始的世界金融危机,如海啸般席卷全球,正在从金融领域向实体经济领域迅速蔓延,全世界所有经济体概不能免。
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已融入了经济全球化,因此不可避免地被卷入。
经济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道路将走向何处?本文将进行深入阐述。
当今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实质分析这次经济危机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周期性。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在上个世纪30年代曾出现过经济大萧条;上世纪70年代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经济危机、两次石油危机,分别带来3年的经济萧条及一年半时间的经济衰退,经过了一个比较长的发展过程。
有专家认为,这次危机堪比上个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次世界经济危机的起点,是美国的次贷危机导致了金融泡沫的破裂,从而引发了全面的金融危机。
金融泡沫的产生,是金融衍生品生产的规模超过了社会消费能力,其达到一定的程度以后,金融泡沫自然破灭。
在美国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其金融衍生品的规模超出其年GDP的上千倍,这就远远地超出了其社会消费能力,这种生产过剩相对于先前出现的互联网泡沫、房地产泡沫,都非常突出;在后来出现的汽车、能源等产业中,也都已经非常明显。
由此说明,这次世界经济危机的实质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中国在世界经济危机之中的选择

中国在世界经济危机中的选择在东亚金融危机已经波及欧美的压力下 , 人们对 1999 年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议论颇多。
在世界银行和欧盟都降低了对 1999 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测的影响下,我国经济学界也开始讨论发生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以及这次危机将对中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本文认为,在世界经济危机面前,中国的决策导向如果失误,结果就可能是“我为鱼肉,人为刀俎”。
我们也有可能象其他东亚国家那样,由于实物经济的成长确实产生了可供攫取的利润增量,而成为国际金融资本集团在资本过剩压力下转嫁危机的对象。
这也是本文对所谓东亚金融危机动因的解释。
中国已经有 47 年的高增长,改革前 27 年是中央政府追求工业化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最近 20 年则主要是地方在中央放权让利的条件下追求地方工业化的积累阶段。
由于二者都属于大量占用、消耗资源的粗放型增长,因此,在按照一般工业化的制度经验初步完成原始积累形成的高增长之后,如果继续过去习惯的方式,进一步追求数量型增长,就必然在国内资源稀缺的压力下转向西方主导的“世界经济一体化”,进而受到必须从发展中国家实物经济增长中攫取利润才能存活的国际金融资本的制约。
合理的决策讨论应该是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实事求是地转向追求“可持续发展”。
可是,我们在享受高增长带来的现代消费时,连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尚且不习惯,更遑论“可持续发展”了。
本文在能够查阅到的有限资料中看到,曾经有中国学者早在 1979 年就撰文指出,传统体制存在“结构性经济危机”,所以中国必须改革; 1988 年则有公开发表的“危机论”探讨中国经济危机周期性波动的规律;而在东亚危机爆发引起世界金融动荡之前的 1994 年,国内也已经有文章分析“国际金融资本的全球性危机”。
国外讨论金融资本膨胀与泡沫经济崩溃相关性的文章也早已汗牛充栋。
然而,尽管近年来暴露出的问题大部分确实被这些讨论言中,但今天的人们似乎有意无意地回避对事物本质的揭示,反而更愿意只把问题分析到技术的层次上。
世界经济危机下的中国经济问题及对策

世界经济危机下的中国经济问题及对策作者:谭玉琼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第22期摘要:本文分析了国际上外部环境和国内经济问题:国际上,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正处于金融危机后持久的、深刻的全球经济的调整阶段;国内,我国存在生产过剩和通货膨胀的问题。
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和思考。
关键词:世界经济危机;通货膨胀;预调微调;经济机遇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1-0005-01一、世界经济危机和债务危机仍在蔓延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正处于金融危机后持久的、深刻的全球经济的调整阶段。
进入2011年以来,世界经济总体上保持了复苏态势,但面临诸多复杂因素。
中东北非局势动荡不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发新兴经济体通胀压力增大,近一段时期,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美国经济放缓明显,都为世界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
主要发达经济体中,美国增长放缓十分明显,陷入主权债务危机的国家仅能勉强维持正增长,导致金融市场对其偿债能力产生质疑,其债务违约风险再度上升。
进入2011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全面上涨,特别是油价出现了较大幅度地上涨,给各国都带来了一定的通胀压力。
与此同时,其他大宗商品价格也持续上涨,说明需求方面的因素可能起主要作用。
二、经济危机下的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世界经济危机和欧美的债务危机还在发展,我国经济状况也令人堪忧。
(一)部分商品生产过剩中国生产过剩主要体现在住宅建筑生产过剩上。
考察住宅建筑,因为住宅投资的增长,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自1981年至2010年,我国住宅建筑的竣工面积总计为34.67亿平方米,如果按13亿人口平均,人均约26.7平方米。
就是说20年来,我国仅竣工的新建住宅面积人均就达到26平方米多,加上原有的住宅面积,人均住宅面积更高。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了31.6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为34.1%。
浅谈多极化趋势及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浅谈多极化趋势及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
两极格局已经终结,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新格局的形成将是长期的、复杂的过程。
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有可能的。
同时也要看到,目前国际形势仍然动荡不安。
世界各种矛盾在深入发展,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矛盾、领土争端和宗教纷争突出起来,甚至酿成流血冲突和局部战争。
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环境更加恶化,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存在,始终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世界的发展也决不能长期建立在广大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
国际形势的剧变和动荡促使世界人民进一步觉醒。
具有共同历史遭遇的发展中国家维护独立主权、团结合作的趋势正在加强。
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经济要繁荣,生活要提高,已成为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
在和平稳定中谋求发展,这是当今世界的头等大事。
世界经济生活日益国际化,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
生产布局,投资走向,金融往来,科技开发,人才培养,乃至环境保护,都跨越了国界。
世界贸易的增长幅度大大超过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幅度。
科技革命正在向各行各业渗透,经济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速度加快。
这样一种全球经济的发展肯定不能长久地建立在少数国家发达、多数国家落后的基础上。
世界经济需要新的动力,世界市场需要新的补充。
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兴盛,是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希望所在。
占世界人口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它们的落后和贫困,主要是历史上殖民主义统治以及现实的不公正、不合理国际经济秩序造成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顺应世界经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从本国国情出发,已经或者正在走上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
事实证明,只有走这样的道路,才是成功之途。
这一潮流在新的世纪中将会更加壮大。
西方“世界史”把中国列在“边缘”地位

一说起文明,人们往往立即联想到“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的区别与反差、甚至对立。
但实际上,过去笼统地划分东西方文明,是模糊而不确切的。
“东方”与“西方”一对概念的内涵所指,各时期各地区差别很大。
古代希腊罗马人群心目中的“东方”就是指: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北非的埃及,当时他们对于印度的认识很模糊,更几乎不晓得世界上还有偌大一个“中国”!古代罗马共和国认定自己才是世界文明的中心,除此以外皆为“蛮族”。
如果以欧洲(主要是西欧)为坐标原点,那么在“神圣罗马帝国”时期,他们甚至将巴尔干半岛的希腊、拜占廷、斯拉夫地区也指为“东方”。
殖民主义时期,大英帝国心目中和文献记录中,冥顽不化的“东方”分为三部分:小亚细亚(近东);阿拉伯和中亚细亚(中东);印度、中国、日本(远东),都是不信“圣经”而有待拯救的愚昧群氓。
但是,如果以古代中华帝国为坐标原点,那么中国自己为“中”,而“东方”(东洋)指日本,“西方”就是指中亚细亚和阿拉伯(西域)、印度(西天)。
中国二十四史一直把西方各国列入附属的“西域”;而西方的“世界史”则把中国列在边缘地位。
相互之间缺乏全面具体的真正理解和交流、对话,难怪偏见、误会都很深。
解除“东西方”文明对峙心理文艺复兴后的欧洲启蒙主义者们,开始兴致勃勃地接触古老的东方———中华文明。
但由于方块字的繁难、汉语文献翻译上的差错,以及某种排斥异己的心态,屡屡造成黑格尔、托尔斯泰等文化巨匠对于华夏文明的误读和曲解。
他们把中国称为“老大古国”,而这“古”是带有贬义的。
直到20世纪,欧美学者对于中国的认识和介绍,还赶不上对于印度、阿拉伯的了解。
我国从20世纪初风行至今的“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包含着一种潜意识:排除希腊罗马和欧美,以“东方古国”为独尊的“四大”。
我们必须注意到:满清统治者长时期内并不把“西方世界”放在眼里,在康熙雍正乾隆看来,什么英吉利、法兰西、荷兰、西班牙都不过是些“弹丸小国”、“蛮夷之邦”、“红毛鬼子”,都应该向天朝进贡、俯首听命、跪拜称臣的。
中国在此次经济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

中国在此次经济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摘要:2007年10月发端于美国的次级房贷危机在2008年夏天终于演变成一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
全球经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和破坏,金融体系受到了极大地损伤。
然而危机包含了危险和机遇,本文旨在研究中国在本轮经济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希望给后续研究者以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经济危机中国角色2007年10月发端于美国的次级房贷危机在2008年夏天终于演变成一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
本轮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不仅击倒了世界五大投资银行,也使中国经济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爱德华•罗伦兹edward lorenz 1963)。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面对如此大规模的金融危机,中国经济也不可能独善其身,在本轮经济危机中,中国制造业的出口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但中国也在此次经济危机中彰显了自己的实力,在拯救世界经济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一、历次经济危机回顾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平均78年发生一次。
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各国政府加强了宏观调控,延缓了经济危机发生的步伐和范围,但本轮经济危机还是来势汹汹。
研究本轮经济危机,就需要对历次主要经济危机进行回顾和总结。
(一)1929年大萧条1929年10月24日,美国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
一周之内,美国人在证券交易所内失去的财富达100亿美元。
上个世纪20年代的繁荣虽然造就了一个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但这一繁荣本身却潜伏着深刻的矛盾和危机。
美国工业增长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极端不均衡。
工业增长主要集中在一些新兴工业部门,而采矿、造船等老工业部门都开工不足,纺织、皮革等行业还出现了减产危机,大批工人因此而失业。
与此同时,美国农业也长期处于不景气状态,农村购买力不足。
最终多年积累的危机终在一朝爆发,酿成了一场空前绝后的大萧条。
(二)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1973年10月,中东的石油输出国组织停止了对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西方国家的石油输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20世纪30年代我国的边缘地位的理解
【本文摘要】在三十年代,世界各国都忙于为解脱经济危机而奔忙,但是在世界另一个角落的中国却安然无恙,这显得中国好像风景这边独好,但是中国是面临危险的,那就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
众联教育下面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谈到20世纪30年代,我们不能不提到经济危机,1929-1933年,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寻求危机的出路,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或者是军国主义道路,或者是进行平稳的改革,而当时的中国,却四平八稳,没有大的波动。
今天众联教育就和大家一起探讨。
为什么中国在世纪经济舞台上无足轻重,却安然渡过了这场全球性的经济萧条的灾难呢?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和做为一个以白银为法币的国家,中国起初没有受到工业国家间的影响,那当时中国是一个什么情况呢?中国其实在在美英等国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一如既往的坚持了经济的发展,而且,外贸量在1929-1930年间保持稳定,在1930-1931年间,出现了20%的增长,并且1929年由于新的海关税则的出台,使中国的海关税收增长了一倍,此外,1930年后由于政府用黄金替代白银征收进口税,这样,就使政府从国际市场银价波动中解救出来,减少了中国的贸易逆差,并使中国以外国的投资者更有吸引力。
于是就出现了相对的稳定感。
对于欧洲列强来说,1925年的洛迦诺公约维持了各国的相对稳定,但是,在德国和日本,对于战后的国际合作体系出现了不信任的因素,也就是说国内出现了改革派,也就是说如在德国,1919年的凡尔赛公约,德国人不满,强烈要求修约,这部人叫改革派,而日本在中国发展有欣欣向荣之感时,日本觉得,应该把国家的发展和某种程度的控制中国联系在一起,这一过程出现于19世纪末,日本的几代人都认为这种控制是必要的。
一方面他们认为中国是他们潜在的敌人,另一方面,在地理和经济考虑,反映了一个缺乏自然资源和完全依赖货物的主要供应者,同时做为日本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市场他有必要控制。
第三个因到是日本人认为在心理上和文化上,作为一个成功的改革者有义务也有必要来领导其邻国,特别是中国,来走向相似的道路。
最后更为重要的是,国内因素,以这样的方式来理解国内的与国外的事务,强硬的外交政策只不过是国内政治的反映。
当此之时,中国在加大力度来维护国家的主权,在东北也是如此,于是中日在满洲的冲突就成了一场恢复并维护国家主权的农业为主的社会之间的力量的抗衡。
好了今天我们就说到这里吧,也就是说在30年代初的中国,形势比欧洲要好,在外国资本主义疲于应付之时,中国的经济得到发展,而政治上也保持了相对稳定,但是一场危机就要到来了。
众联教育与大家一起重温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