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流动性风险的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文献综述

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文献综述

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文献综述在金融领域,流动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一个机构或市场快速出售资产并且不会影响该资产价格的能力。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中坚力量,其流动性创造机制对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有所帮助。

一、流动性创造机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主要通过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来实现。

根据货币乘数模型,商业银行通过吸收存款,然后将这些存款的一部分作为储备金存放在央行,其余部分则用于放贷。

这样一来,商业银行通过向市场提供信贷,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

而当借款人用贷款购买商品或者进行投资时,货币就会不断地在市场上循环,从而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

二、存款准备金制度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央行通过制定法规规定商业银行必须按一定比例存放在央行的一定金额的存款。

这一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控制商业银行倾向于无限度地扩大信贷规模的倾向。

存款准备金制度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实施可能会限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能力,从而影响金融市场的流动性。

三、宏观审慎政策宏观审慎政策是指央行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手段来控制金融体系中的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政策。

一些文献指出,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可能会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产生一定的影响。

通过要求商业银行增加资本金的要求,可能会降低商业银行为了规避风险而进行的信贷创造。

这一政策可能会对商业银行的利润率和市场流动性产生影响。

四、金融创新金融创新作为金融领域的新趋势,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能力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些文献指出,金融创新可以通过提高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从而影响其对市场的流动性。

通过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可以提高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同时也提高了市场的流动性。

金融创新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可能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五、外部环境的影响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银行流动性风险研究文献综述2200字】

【银行流动性风险研究文献综述2200字】

银行流动性风险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流动性作为商业银行经营方针之一,一直都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对象。

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研究也成为近十年来备受热议的研究方向。

他们都是通过不同的角度分析流动性风险现状,并对流动性风险使用不同的测量方法进行度量,最后给出当前存在的流动性问题和自己的解决办法。

而目前国内研究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文章较少,以案例进行分析的更少。

1.国内文献综述关于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研究流动性风险产生原因的尚洪涛和李慧雪(2009)指出其产生的原因是产生关系模糊,监管不力,委托代理关系复杂,最后对风险披露的完善提出合理化建议。

[1]程鹏(2017)则是抓住了几个影响流动性风险发展问题的因素,风险防范主体错位、存贷比依然很高、不良贷款资产比重过高、资产形式过于单一等。

并给出了妥善处理不良贷款,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制定监督管理体系等建议。

[2]但程伟伟(2011)所提的建议更加细致化,站在了银行自身层面提出增强风险管理意识;缩短存贷款差距;降低不良贷款率,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建立科学高效的资金调拨反馈机制等。

[3]第二类学者是引用不同的理论,站在不同的角度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分析。

杨颢(2009)是通过资产管理理论和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指标,重点分析流动性现状,由风控指标等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4]王亮(2014)分析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问题是将巴塞尔协议和银监会的要求作为基础,从商业银行内外部风险两个角度来探讨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原因。

其中的亮点是其运用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构建内生流动性风险计量指标。

[5]张留禄,赵秋静(2020)在提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建议是主要以银行的角度来讲,并分别从内外层降低上市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可能性,主要体现在建立贷款人资质审核制度,平衡银行收益和风险间的关系等。

[6]另外,胡爱娟(2009)是利用实证分析的,研究思路由理论到实践,最大的创新点在于层次分析法定量研究流动性风险问题,对生成因素做定量判断。

中国股票市场流动性风险研究

中国股票市场流动性风险研究

中国股票市场流动性风险研究流动性是股票市场的的重要属性之一,流动性链条的断裂会造成严重的损失,形成流动性风险。

随着中国股票市场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投资者对流动性风险的日益重视,因此研究当前中国股票市场流动性风险现状具有重要的现实要求。

本文在国内外流动性风险研究的学术成果基础上,构造适合中国股票市场流动性风险度量指标,借鉴L-VaR模型,并在上海A股市场选取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实证结果认识到当前中国股票市场流动性风险现状,最后提出减小流动性风险影响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股票市场流动性;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度量指标;L-VaR 模型一、引言2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21.1.1 研究流动性风险的背景21.1.2 研究流动性风险的意义31.2 流动性风险概述4二、股票市场流动性风险度量指标的构造52.1 流动性风险度量指标构造原则52.2 中国股票市场流动性风险度量指标的构造6三、股票市场流动性风险值的度量—模型73.1 概述模型73.2 流动性风险值L-VaR的定义73.3 流动性风险值的计算方法83.4 流动性风险值的含义10四、中国股票市场流动性风险的实证研究104.1 实证研究的样本选取与数据说明104.2 实证过程114.3 实证结果154.4 结果分析16五、结论与建议165.1 结论165.2 建议175.2.1 对投资者的建议175.2.2 对制度的建议17一、引言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1.1.1 研究流动性风险的背景股票市场作为筹资者和投资者进行筹资和投资的平台,有利于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O’Hara(2003)指出,证券市场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流动性和价格发现。

股票市场(主要指的是二级市场)必须能够让投资者能以最低的成本迅速的完成交易,既股票市场必须保持足够的流动性,才能保证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所以说流动性是股票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股票市场要有流动性,但现实中不一定所有的市场都能保持足够的流动性,当投资者选择在这种市场投资时,不可避免的受到流动性不足所带来的风险。

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文献综述

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文献综述

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文献综述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一直是经济学和金融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研究也越发深入和重要。

本文将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进行文献综述,分析其理论基础、影响因素和相关政策。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理论基础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吸收存款和放贷,将短期资金转化为长期贷款,从而创造货币供应的过程。

其理论基础主要建立在货币乘数和存款多重创造的理论基础上。

货币乘数理论认为,商业银行通过吸收存款和放贷的过程中会不断创造货币,从而扩大货币供应。

存款多重创造理论则认为,商业银行的存款在放贷和支付过程中可以不断被使用,从而创造更多的货币供应。

这些理论为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基础。

1. 存款额: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基础是存款,存款额的大小将影响商业银行的放贷规模和货币创造的能力。

3.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将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放贷门槛,从而影响其流动性创造能力。

4. 银行资产结构: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和风险控制能力也将影响其流动性创造能力,资产结构越稳健,风险越小,流动性创造能力就越强。

5. 经济周期:经济周期的变化也将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能力,经济繁荣期银行流动性创造能力强,经济衰退期则相反。

1. 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能力,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将扩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能力,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则相反。

3. 监管政策:监管政策对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和风险控制能力有一定影响,合理的监管政策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和风险控制能力,从而提高其流动性创造能力。

四、结论与展望。

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及其管理的研究综述

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及其管理的研究综述

第9卷 第7期2009年 7月科 技 和 产 业Science T echnology and IndustryVol 19,No 17July., 2009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及其管理的研究综述张婷婷,梁 剑(湛江师范学院,广东湛江 524048)摘要: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风险及其管理问题成为了基金管理公司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本文对有关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综述,在借鉴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于我国基金流动性风险管理可供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可行的思路。

关键词:开放式基金;赎回中图分类号:F 8301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807(2009)07-0079-03收稿日期:2009-05-16基金项目:湛江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W0810)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婷婷(1981)),女,安徽巢湖人,湛江师范学院教师,金融学硕士,主要从事金融研究;梁剑,男,广东茂名人,湛江师范学院学生,研究方向:经济学。

开放式基金是我国证券市场一个新的投资品种,它集银行活期存款的流动性、便利性、证券组合投资的高收益性于一身。

自从2001年9月开放式基金在我国发行以来,倍受投资者的关注。

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风险是指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资产暂时无法满足投资者的赎回的流动性需求而导致的风险即基金管理者在面临大规模赎回压力时,难以在确定的时间内以稳定的价格将其投资组合变现而引起的不确定性,其极端情况类似于银行的/挤兑0风险。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还不完善,在我国证券市场目前缺乏对冲工具的情况下,开放式基金遭受大量赎回可能使基金管理人面临大量抛售股票的困境,不仅会导致基金净值进一步下降,而且会造成证券市场的进一步非理性下挫,形成恶性循环。

加上市场投资者还不成熟,基金管理者如何在运营中平衡基金资产的盈利性和流动性,以实现基金面临赎回时,尽可能地减少基金净值的损失程度,降低因投资者赎回造成挤兑风险进而可能诱发流动性风险的可能性,是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研究的关键所在。

证券市场流动性的文献综述

证券市场流动性的文献综述

一、市场流动性概述“流动性”(Liquidity)是任何一个市场的“灵魂”,“流动性是市场的一切”(一)市场流动性界定流动性是股票市场的重要属性,(Amihud和M endelson,1988)。

大多数人对一个给定的股票市场是否具有流动性都有一个直观的看法,但是这种看法似乎很难抽象为严格的理论。

一直以来,流动性是个难以明确定义的概念。

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都对流动性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Keynes(1930)最早对流动性进行诠释,认为流动性是“市场价格将来的波动性”;Hicks(1962)认为流动性是“立即执行一笔交易的可能性”;Bagehot (1971)认为当讨论一个市场是否具有流动性时,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存在逆向选择的影响,可以考虑一笔交易的价格影响力以及由于做市商的价格政策而导致的交易成本的比例。

Black(1971)指出,市场有流动性是指任何数量的证券均可立即买进或卖出,或者说小额买卖可按接近目前市场价格、大额买卖在一定时间内可按平均接近目前市场价格成交,认为流动的市场是:“买卖报价总是存在,同时价差相当小,大额交易可以被立即执行而对价格产生较小的影响”。

Kyle(1985)指出如果市场买卖价差越小,则表示立即执行交易的成本越小,市场流动性也就越好。

Lippman和M cCall(1986)则指出,若某资产能以可预期的价格迅速出售,则该资产具有流动性。

Grossman和M il1er(l988)指出,可以通过看“当前报价和时间下执行交易的能力”评价一个市场的流动性。

Schwartz(1988)认为流动性是以合理价格迅速成交的能力。

Amihud和M endelson(1989)认为,流动性即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交易所需的成本,或寻找一个理想的价格所需用的时间。

Harris(1990)指出,如果投资者在其需要的时候能够以较低的交易成本买进或卖出大量股票而对价格产生较小影响的话,则称市场具有流动性。

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文献综述

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文献综述

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文献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中的核心机构,承担着资金的存款、信贷和支付等功能,对于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流动性创造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进行投资等活动,不断地创造流动性,满足市场对资金的需求,推动经济的发展。

本文旨在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概念、机制、影响因素、企业需求和监管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和影响。

本文也将探讨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经济效应、风险以及未来研究方向,为相关学者和决策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商业银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是商业银行运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对经济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研究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意义在于深入理解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和影响,有效地引导和监管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行为,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通过研究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机制和影响因素,可以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金融体系健康良性发展。

对企业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需求和监管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商业银行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推动金融资源更加有效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实现金融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深入研究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意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正文2.1 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概念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概念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进行投资等活动,将社会闲置资金进行有效配置,从而创造出足够的流动性。

在现代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流动性创造机制直接影响着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和稳定。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是基于信用创造的原理,即通过发放借款给借款人,商业银行可以创造更多的存款,从而扩大其资产规模,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研究 文献综述.doc1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研究  文献综述.doc1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系别:专业: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二○年月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研究摘要:随着全球经济危机来临,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受到了商业银行监管当局的广泛关注以及重点防范。

为了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防范能力,保证商业银行体系正常健康的运行,促使整个金融机构有序顺畅的运转,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现状、存在不足进行研究,就很有必要。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也给我国的相应金融机构带来冲击,对其进行有效的风险防范和监管,对维持银行持续经营与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为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策略Liquidity Risk of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Abstract: With the advent of the global economic crisis,commercial banks' liquidity risk has also brought to the impact of the respective financial institution,its effective risk prevention and supervision of banks from continuing operations for the maintenance of secur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entire financial system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article,the author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liquidity risk management,analyze the problem and propose appropriate measure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liquidity risk management.Keywords: Commercial banks; Liquidity; Risk; Strategy美国次贷危机以及后来引发的全球流动性危机,深刻地暴露出全球商业银行防范流动性风险的缺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流动性风险的文献综述I15301126 朱丽平摘要:流动性风险管理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占有重要一环。

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因素较多,形成机制较为复杂,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即使是资本充足,经营状况良好的银行也有可能出现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实现三性的前提。

本文整理了国内外诸多学者对流动性风险的内涵、形成机制及经营管理的观点,以期形成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初步认识。

关键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风险管理一、引言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在不遭受损失的情况下满足借款人贷款需求和存款人即时取现的能力。

流动性风险以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巨大的破坏性而成为商业银行“最致命的风险”。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也深刻的揭示各国金融系统存在的巨大的金融风险隐患及各国流动性风险监管的缺陷。

因而,流动性风险管理也成为学者研究关注的热点。

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原因在利率市场化、金融合约标准化现代金融市场上,银行也看作是为资金需求市场提供流动性的做市商,从而通过对流动性风险的规避来提出银行的定价策略(Garman,1976)。

因此,当一家银行能以合适的成本获得所需的资金,就称这家银行具有流动性。

一家具有流动性的银行,在需要资金时,能够获得可支配的现金或者通过借款、出售资产能够迅速筹集所需资金(Peter S. Rose)。

商业银行产生流动性风险的原因主要来源于内外两方面。

从内部来说,一是由商业银行业务性质决定。

商业银行的性质实际上是一种流动性的转换。

相对而言,商业银行的资产方业务,是缺乏流动性的;而负债方业务则相对具有较强的流动性。

作为中介,商业银行的职能就在于这一流动性的转换,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化为高流动性的负债,在这一转换中,商业银行具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中最高效率。

但也是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累积的原因。

二是流动性风险源于资产负债盈利性和流动性的矛盾(王文华,2000)。

银行资金来源的不确定性造成了负债流动性约束;贷款和投资的流动性差,其风险增加了他们的不确定性,即资产的流动性约束。

但这只是表面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盈利性和流动性这两个目标之间的矛盾(牛兴元,2004)。

三是资产和负债的不匹配、银行对利率变化的敏感度以及试图保持公众对银行的信心都是流动性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Peter S. Rose ,1996)。

银行流动性风险根源于供给和需求的不相匹配,主要有超负荷经营、期限搭配失当、资产质量恶化等导致资金筹措难度加大(乔海曙,熊正德,2000)从外部来说,随着经济金融一体化程度的逐渐加深,国际金融环境的日益复杂,对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研究不应再局限于封闭的国内环境,而是应该考虑到复杂多变的国际金融环境。

金融法规、货币政策、经济周期、汇率制度、资本流入、资本流入流出都会带来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

三、国外流动性风险文献综述国外学者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研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Bryant(1980)提出由于商业银行的存款可以随时提取,流动性较强,因此存在挤兑风险,即存在流动性风险。

但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降低挤兑风险,从而保持银行稳健。

Diamond和Dybvig 创造性的提出了D-D 模型,即在银行资产和负债错配的情况下,高流动性的负债和低流动性的资产之间的转换机制。

在这种转换过程中就有可能出现流动性问题,从而引发挤兑风险。

挤兑风险具有盲目性和传染性,当发生挤兑时,会快速蔓延到其他银行,造成金融系统挤兑风潮,引发系统性危险。

Jean Dermine(2003)在《ALM in Banking》中提出商业银行最重要的是提供保险的作用,以便随时满足存款人和贷款人提取资金的需要,但这会产生流动性风险。

同时,商业银行必须有足够的流动性满足中央银行清算资金的需要。

他还从侧面提出价值创造和风险控制的框架,并构造了微观基础评价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他讨论了资金的转移定价,如存款定价,贷款定价,信用风险评估,利率风险计量和边际风险贡献。

Diksha Arora 和Ravi Agarwal (2009)在《Banking Risk Management in India and RBI supervision》中认为风险是某种不确定性,主要反映不利的结果,直接表现为用资本付费。

商业银行的风险主要包括业务风险和控制风险。

对于道德风险可以通过保费定价和合同定价的方式解决。

对风险较高的银行收取高额保费,对风险较低的银行收取低保费。

四、国内流动性风险文献综述在我国,由于国家对银行存款的隐形担保一直存在,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问题相对国外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较为缓和。

目前学术界对流动性风险的研究较少,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流动性风险的成因、影响因素和风险管理等方面。

姚长辉(1997)认为,产生流动性风险的根源在于银行资金来源和运用的不确定与不规则,另外还受到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矛盾的影响,此外,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因素有: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中央银行政策、利率变动和信用风险状况等。

童频和丁之锁(2000)在《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特征及其制度背景》中根据国外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和发展阶段判断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历史演变和现状,分析出制约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因素:利率未完全市场化、资本市场不发达、商业银行内部缺乏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动力机制、央行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的不一致等影响因素。

郑振东、王岗(2004)认为存款增长速度不断下降、行政性金融垄断逐步被打破的条件下,居民有了更多的金融选择权;此时商业银行的负债不能约束资产,但资产倒逼负债的现象却时有发生。

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就会导致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产生。

张阳(2006)从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存贷差和超额准备金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

他认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存在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加剧、流动性风险突出的问题,并提出应强化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建立完善的流动性风险预测体系,完善流动性风险监测系统,发展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培育独立的中介服务机构。

王萃(2007)认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大小是由整个银行体系的流动性状况与单个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共同决定的。

安国俊、王峰娟(2008)认为资产价格泡沫是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隐患所在,尤其是我国目前房地产金融市场的资产价格泡沫。

何畅(2011)运用回归分析,,导出我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和货币需求函数。

并运用单位根与协整的研究方法,验证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合适标准。

他在分析宏观经济流动性的基础上,评价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和影响因素并提出银行的流动性与宏观经济流动性状况是不同的观点。

尹继志(2013)认为由于目前中国银行业资产负债业务期限错配、贷款在总资产中占比过高和政府对银行的隐性担保所助长的道德风险等问题,使得流动性风险隐患不断加深。

因此要对流动性风险实施分类防范和监控,可以利用博奔矩阵来评估流动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更好地掌握银行监管的“度”。

叶路平、秦念苗(2014)选取了有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等指标,说明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质量与流动性风险之间的内在联系。

他们认为可靠的内部控制不仅能给流动性风险提供优质的“风险管理土壤”,而且内部控制的内部稽核功能可以使商业银行在控制其他风险的基础上降低流动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而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面,许枫(2002)认为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应采取资产为主,负债为辅的平衡流动性管理策略。

李启成(2002)指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是要做好流动性需求及缺口的预测。

刘宗华(2003)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应科学运用资产负债流动性管理策略,通过制定流动性计划,使流动性负债多样化等措施来加强流动性管理。

肖玉华(2003)认为银行应该从创造良好的外部监管环境、保全信贷资产安全等方面入手、实行资产负债按比例管理,对各种流动性需求采取相应的弥补措施来解决流动性管理缺陷。

金想(2007)指出,商业银行防范流动性冲击首先要严格控制流动性缺口;此外,在分配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及预测资金供求时还要注意外部环境的影响。

戴鉴雄(2007 )通过研究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和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成交的情况,从商业银行成本收益的角度出发,认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仍旧面临着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钟永红(2013)基于因子分析法提炼出了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其结果表明:首先,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得益于其市场地位的优势,总体而言流动性风险最低;其次,城市商业银行由于积极主动得进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总体上的流动性风险次低;而股份制银行既缺少“主动负债”的优势,经营业绩又相对较差,流动性风险相对最高。

赖金昌(2014)对银监会最新发布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给予解读,他在详细介绍了该办法出台背景的基袖上,更进一步比较了新旧条款的不同,分析了办法新引入的流动性风险偏好、潜在流动性需求等一些新名词的含义和其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

高英(2014)主要从大众资产自主管理、金融创新深化这一背景出发,分析了随着国内宏观流动性整体缩紧,商业银行资金来源、业务模式和经营环境的变化所引起的流动性风险上升和盈利能力下降这一问题。

他认为为了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银行应从强化资本约束管理、加强信息披露、提升产品定价能力等方面入手,制定流动性风险管理应急预案,防止紧急情况的发生。

五、总结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经济新常态高速发展时期,利率完全实现市场化,行业发展不断深入,这就更加要求商业银行增强自主定价和管理能力,主动应对和积极化解流动性风险。

2014年2月,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出了更加明晰的要求,并构建了一个更加完整的风险监管框架。

《办法》规定了流动性覆盖率、流动性比例等流动性监管指标,提出商业银行需加强现金流测算分析、压力测试、优质流动性资产管理应急计划和并表管理等薄弱环节,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

另外,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也会给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转型和银行业发展格局调整带来新的机遇。

另外,金融脱媒和互联网金融的日渐深化,这一方面给商业银行流动性经营管理提供了新思路和新工具,但也带了巨大的挑战。

各商业银行要结合自身特点,在挑战中积极转型,构建一个完整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