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6多边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6多边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6多边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6多边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面积。

2.综合运用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能力。

2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等基本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但只局限于对单一图形进行简单分析。本节课可以巩固已有知识,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让学生在数学思想方法及解决问题的思考策略方面有所发展。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多种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多种方法,并选择优化方法。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新设计

一、展示汇报建立概念

师:同学们,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图形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课前,大家收集了许多生活中的组合图形的图片,谁来给大家展示汇报一下。 (指名回答)

生1:这枝铅笔的面是由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组成的。

生2:这条小鱼的面是由两个三角形组成的。

……

师: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生活中物品的图片,( 课件出示:房子、队旗、风筝、空心方砖、指示牌、火箭模型)这些物品的表面,都有哪些图形?谁来选一个说说。

生1:小房子的表面是由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组成的。

生2:风筝的面是由四个小三角形组成的。

生3:火箭模型的面是由一个梯形、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组成的。……

师:这几个都是组合图形,通过大家的介绍,你觉得什么样的图形是组合图形?

生1: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组成的是组合图形。

小学五年级数学公开课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学设计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内容: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材P46~4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常用的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理解并掌握常用体积单位间换算的方法,能正确进行体积单位的换算。 (3)、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性,提高学生对旧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并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体积单位间的正确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教师提问: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千米米分米厘米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3)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你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二、探究新知 1、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多少?那么棱长是10厘米时,体积又是多少呢? 学生交流讨论: 正方体棱长 1分米 = 10厘米 (1×1×1) (10×10×10) 体积 1立方分米 = 1000立方厘米 总结: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教师:那么请大家用同样的方法推导一下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总结: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2)、从上面可以看出,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1000。 2、体积单位间的换算 教师: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过单位换算的方法。换算的情况一般只有两种: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或低级单位聚高级单位。你还记得它们的具体方法吗? (1)、学生回顾,交流并汇报。 高级单位化成低级单位:乘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低级单位聚成高级单位: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2)、教学例3: 3.8立方米是多少立方分米? 2400立方厘米是多少立方分米? 教师:看一看问题是从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转换,还是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换? 学生思考,汇报 (3)、教学例4: a、这个包装箱的体积是多少?V=abh=50×30×40 =60000(cm3) =60(dm3) =0.06(m3) b、你还有其他的途径求出体积为 0.06m3吗?(先转化单位,再计算) (4)、小结:在具体的解决问题中,要根据题目的要求转化体积单位,还要注意已知条件单位之间的统一。 三、巩固练习: 1、口答填空。教材48页第2题、5题。 3.8立方分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3200立方分米=()立方米()立方分米 9立方米30立方分米=()立方米 5立方分米9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解决问题:教材48页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1)、相邻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如何进行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五、作业:

汇总五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

五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47-48页的例1和“试一试”和“做一做”,以及“练习八第1-3题。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一位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例1通过在简单的购物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本例题着重探索两位小数与一位小数相加、减的竖式计算,引导学生把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小数中来,理解“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算理。练习八的第1、2题通过小数加减法的口算和笔算练习,巩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第3题是通过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能够主动收集生活中的小数信息,提出有关小数加减法的数学问题。 2.会主动联系并提取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会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

3.学会类比迁移、联想建构的学习方法,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与同伴交流思想,对数学学习活动充满热情。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算理。 教学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提出数学问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提出问题: 每本笔记本3.4元,每支钢笔8元,每本讲义夹4.75元,每支水彩笔 2.65元。你看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 预计学生会提出加减和减法的问题: (1)买一本笔记本和一支钢笔一共需要多少元? (2)买一支钢笔比一本笔记本贵多少元? (3)买一本笔记本和一本讲义夹一共需要多少元? (4)买一本讲义夹比买一本笔记本多用多少元? ?? 2.你能列式吗?口答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七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初中数学7年级听课记录【1】 听课课题《圆柱的体积》听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圆柱体转化成近似长方体。 (媒体操作:点击后出现:一个长方体的钢锭通过锻造形成一个与长方体高相等的圆柱体模具。) 师: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两个物体的体积是一样的。 师:比较这两个物体,它们还有什么是相同的? 生:这两容器的高也是相等的。 [设计意图说明: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初步感知圆柱的体积计算与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有关。] 师:这个圆柱的体积我们怎样来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揭示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新课学习

1.师:请同学们一起来思考,怎样用我们已有的知识来计算圆柱的体积? (学生可能回答:长方体的体积可以通过底面积×高得到,我想圆柱的体积是不是也可以通过底面积×高得到呢?) 师:对啊!我们是不是也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来推导圆柱的体积? (媒体操作:点击后出现:沿着圆柱底面扇形把圆柱切开,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拼成了一个近似长方体的演示过程。) 师:如果我们把这相等的16块分成32块,64块,或更多,,那么拼成的立体图形就…… (学生回答: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 (媒体操作:点击后出现:将圆柱细分,拼成一个更接近于长方体的演示过程。) 师:通过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媒体操作:点击后出现: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再点击出现: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2.教学例题。 (1)让学生思考:要知道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得先知道什么?(应先知道杯子的容积) 师:为什么杯子的数据要从里面测量? (2)学生尝试完成例题。 ①杯子的底面积:3.14×(8÷2)2=3.14×42=3.14×16=50.24(cm2) ②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3)=502.4(ml) 答:502.4大于498,所以这个杯子能装下这袋奶。 三、结论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得愉快吗?谁能说说你的收获是什么? 四、课堂练习 五、作业布置

新审定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最新审定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周别教学内容(课或章或单元)教学活动时数备注 1 小数乘法 2 2 小数乘法 5 3 小数除法 4 4 小数除法 5 5 小数除法 2 6 国庆放假 7 观察物体 3 8 简易方程 5 9 简易方程 5 10 简易方程 5 11 简易方程 5 12 多边形面积 5 13 多边形面积 5 14 统计与可能性 5 15 数学广角 5 16 总复习 5 17 总复习 5 18 总复习 5 19 总复习 4 20 期考改卷 5 21 22 23 24

本册教学目标,使学生: 1.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 2.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 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5.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 6.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进一步体会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第一单元小数的乘法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七年级下册数学公开课教案

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能够灵活运用方程的变形解一元一次方程; 2使学生正确运用移项法则和去括号法则. 过程性目标 1.体会去括号和移项法则的不同之处; 2.经历解方程的过程,得出解方程的一般步骤.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上两堂课讨论了一些方程的解法,那么那些方程究竟是什么类型的方程呢?先看下面几个方程:每一行的方程各有什么特征?(主要从方程中所含未知数的个数和次数两方面分析). 4 + x = 7; 3x + 5 = 7-2x; ; x + y = 10; x + y + z = 6; x2 - 2x – 3 = 0; x3-1 = 0. 二、探究归纳比较一下,第一行的方程(即前3个方程)与其余方程有什么区别?(学生 答可以看出,前一行方程的特点是:(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2)未知数的次数都是一次的.“元”是指未知数的个数,“次”是指方程中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根据这一命名方法,上面各方程是什么方程呢?(学生答)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linear equation with one unknown) 第二行的方程的特点是:每一个方程中的未知数都超过一个;第三行的方程的特点是:每一个方程中的未知数的次数都超过一次,根据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可知后四个方程都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注意谈到次数的方程都是指整式方程,即方程的两边都是整式.像这样就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上两堂课我们探讨的方程都是一元一次方程,并且得出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些步骤.下面我们继续通过解一元一次方程来探究方程中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解方程2(x-2)-3(4x-1)=9(1-x). 分析方程中有括号,设法先去括号. 解2x-4-12x + 3 = 9-9x,…………去括号-10x-1 =9-9x,……………… 方程两边分别合并同类项-10x + 9x = 1 + 9,……………… 移项-x =10, ……………………合并同类项x = -10. ……………………系数化为1 注意(1)括号前边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都要变号; (2)用分配律去括号时,不要漏乘括号内的项; (3) -x =10,不是方程的解,必须把系数化为1,得x = -10,才是结果. 从上面的解方程可知,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是: (1)去括号; (2)移项; (3)合并同类项; (4)系数化为1. 三、实践应用例1 解方程:3(x-2)+1 = x-(2x-1) 分析方程中有括号,先去括号,转化成上节课所讲方程的特点,然后再解方程. 解去括号 3x-6 + 1 = x-2x + 1, 合并同类项 3x-5 =-x + 1, 移项 3x + x = 1 + 5, 合并同类项4x = 6, 系数化为x = 1.5. 例2 解方程分析方程中有多重括号,那么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 解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去括号-12x -3 = 5, 移 项-12x = 8, 系数化为1 . 注1.本题多次进行了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解题时根据方程的特点灵活地选择步骤. 2.也可把全部括号去掉后,再合并同类项后,解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循环小数公开课教学设计和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循环小数公开课 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材分析 循环小数是个新知识。这部分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教材通过例8,先让学生做除法。通过实际计算,发现这些除法无论除到小数点后面多少位,都除不尽。然后,教材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商有什么特点,并想一想这是为什么。根据学生计算出的除法竖式,引导学生发现商和余数的关系。由于余数重复出现,商也重复出现,而且这样的重复是循环不断的。从而,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接着,教材通过两个数相除时商的两种情况,介绍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以前学生对小数概念的认识仅限于有限小数。到学习了循环小数以后,小数概念的内涵进一步扩展了,学生认识到除了有限小数以外,还有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就是一种无限小数。最后,介绍循环节、纯循环小数和混循环小数等概念,这些都是选学内容。介绍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说明当两个数相除不能除尽时,可以用循环小数表示商,小数的循环部分可以只写出第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位和末位数字上面各记一个圆点。 学情分析 我们班的学生思维活跃,上课时还能够专心听讲,积极

主动发言,善于提问。学生在生活中已感受过循环、重复的现象,也经历过将事物进行分类、整理的活动,具备了初步的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能力,为今天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循环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法的计算及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以前学生对小数概念的认识仅限于有限小数,到学习了循环小数以后,小数概念的内涵进一步扩展了,学生认识到除了有限小数以外,还有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就是一种无限小数。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初步理解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能正确地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了解循环节的概念和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思维发展目标:经历循环小数的认识过程,体验探究发现的学习,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感受数学的美与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渗透集合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笔算,发现循环小数的规律,掌握循环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循环节数字,用简便记法表示循环小数。

七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用字母表示数”

用字母表示数 邹红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初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并初步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具有简明快捷等优越性。 2.用生活实例让学生感悟身边处处有数学,初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3.让学生在探索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过程中,逐步建立符号意识,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唱英文歌曲“A B C song”。 (一)游戏和实例导入,揭示新课: 1.字母表示事物名称。 师:同学们,你在生活中见到用字母表示过什么吗?(师生举例、交流) KFC,肯得基的标志 CCTV,中央电视台。 NBA,美国篮球协会 DNA,人体基因密码。 USA,美国的简称。…… 师:同学们的知识真丰富,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思考一字母在数学中有作用吗? 2.字母表示数的游戏。 师:大家玩过扑克牌里的比点数的游戏没有?老师这里有4张牌(J,Q,K,A) 请2位同学上来抽牌并比较大小。谁大谁小,一目了然,因为:A=1,J=11,Q=12,K=13 师:这说明扑克牌的字母可以表示什么?反过来说,数字可以用什么来表示?那为什么要用字母来表示数?怎样用字母表示数?你们清楚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新知 1.用字母表示师生的年龄。 师:你们今年大都是多少岁?生:13岁

师:想不想知道老师的年龄?猜一猜。(温馨提示:老师比你们大14岁。) 现在请同学们写下你几岁时候老师是几岁,可以是过去,可以是将来哦, 生:同学的年龄老师的年龄 8 22 13 27 1832 …… 师: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来既能概括所有同学的想法,又可以表示出老师任意一年的年龄?(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生:同学用 a表示,老师用 a+14 表示。 师:这个 a可以去任意数? 2.试一试: 一本笔记本单价6元,你能完成下表吗? 3.欣赏并齐读儿歌,填好下表: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扑通二声跳下水;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扑通三声跳下水…… 问题:(1)这首儿歌在讲述什么?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探索图形公开课教学设计

《探索图形》 教学目标: 1.借助正方体涂色问题,通过实际操作、演示、想象、联想等形式发现小正方体涂色和位置的规律。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获得一些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有趣,激发主动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找出小正方体涂色以及它所在的位置的规律。 教学难点: 找出小正方体涂色以及它所在的位置的规律。 教具运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出示一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同学们,认识它吗? 正方体有哪些特征? 2.引出问题:(课件出示棱长为9厘米的大正方体) 提问:用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这样一个大正方体。要用多少块? 3、如果给这个大正方体的表面涂上颜色,请你仔细观察,想象一下:这些小正方体分别会有几个面被涂上色?每个小正方体被涂色的面一样多吗?如果根据涂色的面的不同给这些小正方体分类,你想怎样分?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三面涂色的、两面涂色的、一面涂色的、没有涂色的) 师:每一类小正方体分别有多少块呢?如果让你来数,你有什么感觉? 师:这个图形太复杂了,我们很难数出。这样吧,我们先来研究比较简单的图形,探索图形中蕴含的规律,再利用规律去解决复杂的图形,好吗? (板书课题:探索图形) 二、探究新知发现规律 1.出示例题:用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拼成如下的大正方体,各需用多少块?把它们的表面分别涂上颜色。这三个图中,三面、两面、一面涂色以及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块? 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可以把问题用列表的方式表示出来。出示表格 先来研究这个最简单的正方体:它的棱长是几厘米? 板书:棱长 2 师:用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拼成这个大正方体需要用多少个小正方体?动手摆一摆。(8个) 现在如果老师把这个棱长为2cm的大正方体的表面全部涂上颜色,每个小正方体会有几个面被涂色?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几个?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五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课题:圆的认识 执教人:李伦轩 时间:2012年5月28日 教学内容:教材93页——94页,练习十七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和半径的相互关系。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圆及其特征,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画圆,用圆的知识来解释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纸圆、剪刀、线绳、尺、圆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初步认识 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还能看到圆吗? 二、师生互动,学会画圆 (一)尝试画圆

那同学们,你用自己手中的工具,想办法画一个圆吗?(指名板演)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画圆的方法?画圆的感觉怎么样?那你觉得圆和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二)学习用圆规画圆 1、老师想画一个比这个大一点的圆,怎么办?学生介绍,教师在一旁适当补充说明。同学们用圆规来试试看,能不能画出一个圆来? 2、交流:你是怎么用圆规画圆的 3、老师也想用圆规来画个圆,你们做老师的指挥官。 教师画圆,故意出错。学生指出并纠正。从我画的过程中,想一想,画圆时应注意些什么?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4、将圆规两脚的距离统一确定为5厘米,按步骤再画一个圆。 三、自主探究,研究特征 (一)认识圆心、半径、直径 ①观察剪下来的纸圆,组织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圆心,并知道常用字母0表示。 ②通过让学生折圆,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圆心的特征。 ③通过让学生画一画、比一比纸圆上的折痕,交流有什么发现,从而认识圆的半径和直径的概念。 ④那请同学们在自己刚才画的圆里标出圆心,画一条半径和直径,并分别用字母表示。 ⑤判断P94 “练一练”的第1题 (二)研究圆的特征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认识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圆柱的认识》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研究,使学生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圆柱,掌握圆柱的特征,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 难点: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建立圆柱的空间概念【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图片,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比萨斜塔、客家围屋、立柱、蜡烛、水杯等)你有什么感受吗? 现在老师把他们的颜色和图案去掉,把他们的轮廓画下来,会是什么样?

(课件抽象出圆柱的几何模型) 谁来说一说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 今天我们就要和这位老朋友再次握手,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二)探究圆柱的特征 1.小组合作:探究圆柱各部分的组成和特征。 教师:请你拿出你所带的圆柱形物体,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汇报: (1)结合实物,初步探索圆柱的组成。 哪一组同学来给大家说说看,圆柱有哪些特征?学生:我们知道了圆柱有3个面组成。上下两个圆叫做底面,圆柱周围的面叫做侧面。(课件出示圆柱和相应的名称) 教师:指一指手中圆柱的底面、侧面。(板书:2个底面,1个侧面)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 (2)观察、比较圆柱底面的特征。 学生:圆柱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大小相等。(板书:面积相等) 教师:圆柱的底面是完全相同的圆吗? 教师: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我们一起来验证吧。 大家动手量一量、剪一剪、画一画,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发现吧。 预设:剪出来比较、量直径计算、画在纸上倒过来观察是否重合。(分别请学生演示验证)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数学公开课教案

平行线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综合应用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已学完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和平行线的性质定理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应用.另外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是今后学习其他知识的重要基础,其应用也涉及一些演绎推理,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至关重要. [教学目标] 1. 能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2. 能够灵活应用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进行简单的综合运用和推理. 3. 通过共同探究问题的过程,初步体验“观察——猜想——证明”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平行线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并应用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难点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准确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分组抢答比赛的形式组织本节教学活动,并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逻辑思维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能力。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养成探索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 温故知新: 结合下图用符号语言表达平 行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平行线的性质定理: 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①∵a ∥b (已知), ①∵∠1=∠2(已知 ) ∴∠1=∠2( ) ∴a ∥b ( ) ②∵a ∥b (已知) ②∵∠2=∠3(已知) ∴∠2=∠3 ( ) ∴a ∥b,( ) ③∵a ∥b (已知), ③ ∵∠2+∠4=180°(已知) ∴∠2+∠4=180°( ) ∴a ∥b ( ) 二、抢答题(答对加分,答错不扣分)。 3 a b 1 4 2

六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 课题:圆柱的表面积 时间:2011年3月9日 班级:三(2) 执教老师:孟凡志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P21-23。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比较、推理、交流发现圆柱侧面展形的形状,推导得出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2.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能够运用表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3.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空间观念,培养同学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 把立体图形转化成平面图形研究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学具准备 上一课学生自己做的圆柱形模型。教师准备罐头模型或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圆的周长如何计算?计算下面圆的周长?

(1)已知圆的半径是3厘米。 (2)已知圆的直径是4厘米。 2.圆的面积如何计算?计算下面圆的面积? (1)已知圆的半径是6厘米。 (2)已知圆的直径是4分米。 (3)已知圆的周长是62.8厘米。 3.拿出课后做的圆柱形模型。说出在做模型时你先剪下了什么?圆柱的侧面是由什么样图形的纸片围起来的?那么上底面和下底面呢?4.揭示课题:圆柱的表面积 二、新知探索 1.侧面积公式的推导 (1)出示例2场景图:一个圆柱形状的罐头,它的底面直径11厘米,高15厘米。侧面有一张商标纸,纸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纸的接头处忽略不计) (2)教师出示一个侧面围有商标纸的罐头模型。提问:如何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 (3)根据学生回答后指名操作。沿着接缝处竖直剪开,得到什么图形?师根据学生操作与学生回答画出示意图。如下: (4)观察:侧面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与圆柱的侧面有什么联系?根

五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用数对确定位置》公开课优秀教案

《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乐静。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知道能用两个数据确定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 2.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正整数)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4.发展学生的观察、概括等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体验数学交流的简洁性。 教学重点:理解数对的意义,会用数对确定具体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把握在生活情境中确定位置的数学方法,理解起始列、行的含义。 教学准备:练习纸一张,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初步了解确定位置的信息需要 教师:孩子们,我们是哪个班? 学生:501班。 教师:这个“501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教师:如果说是五年级呢?单说一班呢?(都不能准确地表示我们这一班。)看来用两个信息介绍了我们的班级,别人一听就明白了。 (设计意图:生活中像这样根据两个信息确定一个对象是很常见的,在课堂上提炼这样的数学信息,让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老师的反问,明确了一个信息不能准确地描述所指的具体对象。)(二)尝试探索,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 1.用自己的方法确定位置。 教师:现在谁能来介绍一下你在班级里所处的位置?(学生回答。)这些同学分别介绍了自己的位置,在介绍时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都是用两个信息来确定自己所在的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铺垫,让学生介绍自己的位置时,学生很自然地就会用两个信息来呈现。开放式地反馈,便于了解学生的起点,又能为课堂提供丰富多彩的素材。) 教师:为了研究方便,现在用方框表示每个同学的位置。请大家写一写张亮同学所在的位置,看谁写

六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比例》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教学设计 一、复习 1.什么叫做“比”,“比”的性质有哪些?(两数相除就叫做两个数的比,比号的前面是比的前项,后面是比的后项,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比值不变这就是比的基本性质。) 2.求下面两个比的比值,你发现了什么?12∶16(3/4),18∶24(3/4) 二、教学比例的意义 1.创设情景引发思考 出示教科书中的主题图: (1)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1是天安门广场升国旗,2是校园里升国旗,3是教室里的国旗,4是谈判桌上的国旗)

(2)这些国旗的大小都一样吗?(不一样) 这是老师测量的结果第一个国旗长5m,宽10/3m,第二个国旗长2.4m,宽1.6m,第三个国旗长60cm,宽40cm,第四个国旗长15cm,宽10cm 这几面国旗的形状是一样的,但长和宽却各不相同,你们能发现什么规律吗?(各个国旗的长宽的比值都相同,都是3:2) 2.探究新知 (1)理解比例的意义 实践活动:根据刚才的发现,画一面与这几面国旗长和宽都不同的国旗外形,并保证不变形。 汇报展示:让学生汇报自己所画国旗的长和宽,并说明为什么没有变形。 理解比例的意义: 这些比化简后都是3:2,也就是比值是多少呢?(3/2) 教师边板书边总结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我们可以写一个等式: 2.4:1.6=60:40或2.4/1.6=60/40 像这样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比例。我们已经知道组成一个比的两个数分别叫做比的前项和后项,组成比例的四个数页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在图上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还能找出哪些比来组成比例? 分组讨论,教师巡视,给予指导。 请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将组成的比例分类板书在黑板上。 教师结合板书归纳:根据同学们找到的结果,我们看到,这四面国旗的长与宽的比值都相等,所以每两面国旗的长与宽的比都可以组成比例。同样,这四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值也相等,所以每两面国旗的宽与长的比也都可以组成比例。另外我们还发现每两面国旗的长与长的比值与宽与宽的比值也相等,所以每两面国旗的长与长的比,与宽与宽的比页可以组成比例。根据两个相等的比可以组成比例,从四面国旗的尺寸中,我们可以组成许多哥比例。 三、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观察黑板上的比例式,你能发现比例的内项与外项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课题:圆的认识 执教人:李伦轩 时间:2012年5月28日 教学内容:教材93页——94页,练习十七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和半径的相互关系。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圆及其特征,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画圆,用圆的知识来解释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纸圆、剪刀、线绳、尺、圆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初步认识 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还能看到圆吗? 二、师生互动,学会画圆

(一)尝试画圆 那同学们,你用自己手中的工具,想办法画一个圆吗?(指名板演)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画圆的方法?画圆的感觉怎么样?那你觉得圆和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二)学习用圆规画圆 1、老师想画一个比这个大一点的圆,怎么办?学生介绍,教师在一旁适当补充说明。同学们用圆规来试试看,能不能画出一个圆来? 2、交流:你是怎么用圆规画圆的 3、老师也想用圆规来画个圆,你们做老师的指挥官。 教师画圆,故意出错。学生指出并纠正。从我画的过程中,想一想,画圆时应注意些什么?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4、将圆规两脚的距离统一确定为5厘米,按步骤再画一个圆。 三、自主探究,研究特征 (一)认识圆心、半径、直径 ①观察剪下来的纸圆,组织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圆心,并知道常用字母0表示。 ②通过让学生折圆,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圆心的特征。 ③通过让学生画一画、比一比纸圆上的折痕,交流有什么发现,从而认识圆的半径和直径的概念。 ④那请同学们在自己刚才画的圆里标出圆心,画一条半径和直径,并分别用字母表示。 ⑤判断P94 “练一练”的第1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听课记录

公开课教案2 课题:商的近似数 曾都区实验小学刘友波 一、复习准备: 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24÷4=416÷32=1380÷15= 二、导入新课: 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锻炼吗?经常锻炼对我们的身体有益,请看王鹏就坚持每天晨跑,请你根据图上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出示例1: 教师:求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怎样列式?(22.4÷4) 观察这道算式和前面学习的除法相比有什么不同? 板书课题:“小数除以整数”。 三.教学新课: 教师:想一想,被除数是小数该怎么除呢? (1)生:22.4千米=22400米22400÷4=5600米5600米=5.6千米 (2)还可以列竖式计算。 教师:请同学们试着用竖式计算。计算完后,交流自己计算的方法。 追问:24表示什么? 商的小数点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后回答“因为在除法算式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也就是说,被除数和商的相同数位是对齐了的,只有把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才对齐了,所以商的小数点要对着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问:和前面准备题中的224除以4相比,224除以4和它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怎样计算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除,计算时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四、巩固练习

完成“做一做”:25.2÷6 34.5÷15 五、课堂作业:练习三的第1、2题 评议记录

1、教师应该要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求商的近似值?” 2、教师巡视时,应注意学生计算时取商的近似值的做法对不对. 3、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按照不同的要求,取不同的商的近似值是怎样求出来的? 4、被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样计算? 5、为什么在计算时先要扩大,最后又要将结果缩小? 6、小数除以整数怎样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7、为什么小数点要打在被除数小数点的上面? 8、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算理的关注。 7、板书简洁而明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六年级数学优质课教案

简单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复习课教案 小寨小学阿怀梅 一、复习内容:分数乘法应用题 二、复习目标: 1、引导学生准确地找到单位“1”。 2、能准确找出数量关系。 3、能熟练地解答一步和二步的乘法应用题。 三、复习重点:引导学生找准单位“1”,分析应用题的数量系。 四、复习难点:让学生正确、独立地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五、复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复习 我们已经对分数乘法进行了学习,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些简单的分数应用题进行复习。 (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 1、复习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步骤: 学校买来100千克白菜,吃了4/5 ,吃了多少千克? 如果想求出吃了多少千克,要分哪几步去思考?怎样分析这道题? (1)找到题目中的分率句,确定单位“1”。 (2)找出数量关系。 (3)求出所要求的部分量。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指出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应把谁看做单位“1”。 (1)男生人数占女生人数的4/5。() (2)甲的6/7相当于乙。()

(3)乙的5/9与甲相等。() (4)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1/8。() 2、填空题 (1)、学校买来新书240本,其中的1/8分给五年级。这里是把()看作单位“1”,如果求五年级分到多少本?列式是()。 (2)、小红有36张邮票,小新的邮票是小红的1/2 ,小明的邮票是小新2/3的。如果求小新的邮票有多少张?是把()看作单位“1”,列式是()。如果求小明有多少张是把()看作单位“1”,列式是()。 3、应用题 (1)、一堆煤12吨,又运来它的1/6 ,现在共有煤多少吨? (2)、李庄共有小麦地320公亩,水稻地比小麦地多1/5 ,这个庄的水稻地比小麦地多多少公亩?有水稻地多少公亩? (3)、修一条公路,长1000米,甲队已经修了这条路的2/5 ,剩下的由乙队修,乙队修多少米? (4)、教师公寓有三居室180套,二居室的套数是三居室的1/3 ,一居室的套数是二居室的 3/4。教师公寓有一居室多少套?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 全册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 苏教版

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苏教版) 教学计划 一、对教材体系和内容的简要分析 本册教材共安排11个单元。 1.“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是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安排7个单元,分成五部分。第一部分数的认识,有三个单元: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第四单元“认识分数”和第六单元“分数的基本性质”。第二部分数的运算,是第八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第三部分式与方程,是第一单元的“方程”;第四部分探索规律,是第五单元的“找规律”。第五部分是第九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2.“空间与图形”领域安排2个单元,一个单元是图形的认识,即第十单元的“圆”;一个单元是图形与位置,即第二单元的“确定位置”。 3.“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1个单元,是第七单元的“统计”。 4.“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共安排四次。“数字与信息”、“球的反弹高度”、“奇妙的图形密铺”、“画出美丽的图案” 二、基本要求 数与代数 1.揭示分数的意义,研究分数的基本性质。对分数进行通分和约分。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教学,能及时引导学生将整数加法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推广到分数加法中,发展迁移能力。 3.教学简单图形平移后覆盖次数的规律。能逐步提高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 4.用列表和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用倒推(还原)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能进一步增强学生运用策略分析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空间与图形 认识圆及其特征,知道圆心、半径和直径。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统计与概率 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丰富学生对表示数据方式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有效地表示数据的能力。 实践与综合应用 1.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并会运用数表示事物,进行交流。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约分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约分教 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约分》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我校地处城郊,所带班级学生共25人,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比较善于提出数学问题,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主动探究知识。在学习约分之前,学生已经探索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习了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这些知识的掌握都为约分方法的学习提供了认知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约分的含义,并掌握多种约分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分析: 根据教材的安排,本课时设计了这样3个层面的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掌握约分的方法。首先是活动一,找相等分数的活动。学生通过游戏找出相等的分数,使本课得以从愉快中开始,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动二,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这些分数相等的原因,目的是更好地帮助学

生理解约分的概念,把握“最简分数”的含义。而最后的活动可以说是开放性的多项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更好地掌握约分的不同方法。 四.教学目标: 1、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 2、探索并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五.教学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最简分数及约分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约分的方法。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 (媒体演示并配音:话说猪八戒跟着猴哥,通过分西瓜了解了分数的神奇。今天八戒途径蛋糕店,了不得,这里的蛋糕真是香飘千里。毫不犹豫,八戒买下一个大蛋糕。不行,美味不可独享,怎么也得给师

傅留一块。想呀,想呀,八戒想出了这样的四种分法〈出示教材第47页的图案〉,他想把阴影部分的留给师傅。) 师:请同学们帮帮八戒,哪种分法给师傅的最多? (评析: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一个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二)实践探究 1、引导发现 师:(出示电脑课件例图)谁来说说看,哪种分法给师傅的最多? 学生立刻发现:四种分法给师傅的都一样多。 师:为什么给师傅都是一样多?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下吗? 生1:我们可以用4个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1/3、2/6 、4/12 、8/24 。我们学过分数的基本性质,所以知道这四个分数是相等的,所以4种分法给师傅的都一样多。 师:这4个分数之间到底都有怎样的关系?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

七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代数式》

七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代数式》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让学生经历代数式概念的产生过程,了解代数式的概念. ②使学生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代数式这一数学模型去表 示和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使学生在探索与创造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②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互相交流数学活动,让学生体验如何进行数学学习,变“学会”为“会学”. 3)情感与态度目标: ①渗透代数式的模型思想,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的 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②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养成踏实细致、独立思考、 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 ③利用实际情境,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乡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 爱数学的情感,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2、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代数式的概念和列代数式. 突出重点措施: (1)通过比较——判别——交流——构造等环节,让学生经历代数式概念的产生过程,使学生在过程中获得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2)通过“根据语言表述的数量关系列代数式”和“把代数式表示的数量关系用语言表述”两方面进行对比、观察、归纳,让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经验. 2)教学难点:用代数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突破难点策略: (1)分三步分散难点①引入时设计大量学生身边的实际情景,让学生体会到代数式存在的普遍性.②让学生给自己构造的一些简单代数式赋予实际意义,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代数式的模型思想。③通过“开动脑筋齐探索”和“返程路上解疑问”等环节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FLASH演示情景,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突破代数式的应用瓶颈.

新审定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精美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最新审定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小数的乘法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除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2、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能正确应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4、会应用所学的运算定律及其性质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在理解小数乘、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的基础上,掌握确定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点位置。 【教学课时】:小数乘法(9课时左右)(机动3课时左右) 1、小数乘法 第一课时 【教学课题】:小数乘以整数 【教学内容】:例1和例2、?做一做?,练习—第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3元×3=9元5角×3=15角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扩大10倍 3 5角 × 3 × 3 1 0. 5 元 1 0 5角 缩小10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