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层的形成_自然地理大气层的介绍

合集下载

高一地理地球的大气知识点

高一地理地球的大气知识点

高一地理地球的大气知识点地球的大气层是指环绕地球的气体层,由不同密度、温度和气候特征的气体构成。

了解地球的大气层对于我们理解天气变化、环境污染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球相互作用的影响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高一地理课程中的地球的大气知识点。

一、大气的组成地球的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和少量的氩气、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组成。

其中氮气占比最大,约为78%,氧气占约21%。

其他微量气体如氩气、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的比例相对较小。

二、大气层的分层结构地球的大气层可以分为五个层次,从地球表面往上分别为对流层、平流层、跃层、热层和外层。

每一层都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

1. 对流层:对流层位于地球表面至约10-15公里的高度,是地球上的大部分天气现象发生的地方。

这里的温度随着高度的上升而逐渐降低。

2. 平流层: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上方,高度约为10-50公里。

这一层中的空气极少发生垂直运动,风向主要是水平方向流动。

平流层的温度由于臭氧层的存在而逐渐上升。

3. 跃层:跃层位于平流层和热层之间,高度约为50-80公里。

这一层中的空气温度随着高度的上升而增加,同时空气密度逐渐减小。

4. 热层:热层位于80公里以上,空气稀薄且温度急剧上升。

这一层中的气体离开地球表面并散布到太空中。

5. 外层:外层位于热层之上,它是指大气层与太空之间的过渡区域。

这一层中的气体可以随着太阳风的影响而受到剥离。

三、大气环流系统大气环流系统是指地球上一系列持续的气流运动,包括全球尺度的大气环流和局地尺度的局地风系。

大气环流对于地球上的气候和天气产生了重要影响。

1. 全球尺度的大气环流:全球尺度的大气环流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环流带: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低压带。

赤道低压带位于赤道附近,由于太阳辐射热量较大,空气上升形成低压带。

而副热带高压带位于赤道低压带和极地低压带之间,由于空气下沉形成高气压带。

极地低压带位于极地附近,由于较低的温度和较弱的太阳辐射,空气上升形成低压带。

地球概论大一知识点必考

地球概论大一知识点必考

地球概论大一知识点必考地球概论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地球科学的基本原理、地球演化、地球系统、地球环境等方面的知识。

对于大一学生来说,地球概论是必修课程之一,而其中的知识点也是考试的重点内容。

下面将介绍几个大一地球概论的必考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备考。

1. 地球的构造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部的固态外壳,地幔是地壳下面的固态岩石层,地核则是地球的内部。

掌握地球构造的基本模型和主要成分是地球概论的重点之一。

2. 地球的大气层地球的大气层是指包围在地球表面周围的气体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中间层和外围层。

了解地球大气层的组成、结构及其功能对于理解气候变化、大气污染等问题至关重要。

3. 地球的水资源地球的水资源主要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地下水等。

地球概论需要了解水循环过程,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以及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重要性。

4. 地球的生态系统地球的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和其生存环境构成的自然整体。

了解地球的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地球概论的主要内容。

5. 地球的地理位置和坐标系统地球概论中需要学习地球的经纬度、地理位置,以及地球的时间概念。

掌握地球的地理位置和坐标系统对于了解世界地理格局和地球的运动规律十分重要。

6. 地球的地质变化地球的地质变化是地球概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需要了解地球的地质历史、地球的演化过程,以及地球上的地震、火山活动等地质灾害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7. 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地球科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学科,需要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

掌握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考察、数学建模、实验室测试等方法,对于理解地球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地球概论大一知识点必考的内容涵盖了地球的构造、大气层、水资源、生态系统、地理位置和坐标系统、地质变化以及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等方面。

同学们在备考地球概论时,需要系统学习这些知识点,加强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手写笔记人教版

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手写笔记人教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1. 地球大气的组成1.1 地球大气的结构1.2 大气的组成1.3 大气层的特点和作用2. 大气的温度和气压分布2.1 温度分布2.2 气压分布2.3 影响温度和气压分布的因素3. 气压与风3.1 高压和低压的形成3.2 风的产生原因3.3 风的分类4. 大气环流4.1 副热带高压带4.2 赤道低压带4.3 偏北风带和偏南风带5. 大气的湿度和降水5.1 湿度的表示方法5.2 降水的形成过程5.3 降水的类型6. 大气污染与保护6.1 大气污染的源头6.2 大气污染对环境的影响6.3 大气环境保护的措施地球上的大气是我们生存的环境之一,了解地球大气的构成和特点对于我们理解气象变化、环境保护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理必修一的第二章中,我们将深入了解地球大气的组成、温度和气压的分布、气压和风、大气环流、大气的湿度和降水,以及大气污染与保护等内容。

我们将了解地球大气的组成。

地球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汽、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这些气体在大气层中的分布和作用对于维持地球的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了解大气的结构、组成和特点,可以更好地理解气象现象的发生和大气环境的变化。

大气的温度和气压分布也是地球大气的重要特点。

了解温度和气压的分布规律,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气候变化和天气情况,对于农业、交通运输和旅游等行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温度和气压的分布也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位置、海洋和陆地分布、地形地貌等因素。

气压与风是地球大气中的重要现象。

高压和低压的形成与分布对风的产生具有直接的影响,而风的产生又直接影响着大气的环流。

了解气压和风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天气风向和气候变化的规律。

进一步地,大气环流是地球大气中的重要现象之一。

副热带高压带、赤道低压带以及偏北风带和偏南风带的存在和变化,直接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和季节变化。

了解大气环流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气候的分布和变化。

高三地球知识点

高三地球知识点

高三地球知识点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了解地球的知识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关于高三地球知识点的详细介绍。

一、地球的结构地球主要由内核、外核、下地幔、上地幔、地壳等组成。

内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外核则由液态的铁和镍构成。

下地幔和上地幔是由岩石构成的层,而地壳则是地球最外层的岩石壳层。

二、地球的大气层地球的大气层分为不同的层次,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外层等。

对流层是最接近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其中包含着我们所生活在的大气环境。

平流层以上的层次主要由稀薄的气体组成,起到保护地球的作用。

三、地球的水圈地球的水圈是指地球上所有水的总体循环系统。

它包括大海、河流、湖泊、冰雪、地下水等。

水圈的循环起到调节地球气候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

四、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一周的运动,它引起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一年时间完成一次,这决定了季节的变化。

五、地球的地理特征地球上有许多地理特征,包括山脉、平原、河流、湖泊、草原和沙漠等。

这些地形地貌的不同给地球带来了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

六、地球的生物多样性地球是一个生命丰富的星球,拥有各种各样的生物种类。

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我们需要保护地球上的生物资源。

七、地球的环境问题地球面临着气候变化、空气污染、水源污染等环境问题。

这些问题对人类生存和生活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保护地球做出努力。

总结: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了解地球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地球资源。

希望通过对高三地球知识点的介绍,能够增加大家对地球的了解,并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到保护地球的行动中来。

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我们的地球。

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考研笔记(第三章:地球寰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

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考研笔记(第三章:地球寰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

一、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1. 大气层:- 对流层:位于地球表面上方约10-15公里的大气层,其中包含了大部分的气候现象和天气变化。

对流层中的空气循环形成了风和气候系统。

-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高度约15-50公里,大气层中的气流基本上是水平流动的。

平流层中的臭氧层起到了屏蔽紫外线辐射的作用。

- 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之上,高度约20-50公里,含有大量的臭氧分子,起到过滤紫外线的作用,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辐射的伤害。

2. 水体:- 海洋:地球表层的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的约71%,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

海洋对调节气候、吸收二氧化碳、提供食物资源等起着重要作用。

海洋中的洋流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也对地球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 湖泊:地球表层的湖泊是由淡水组成的水体,对于维持地区的水循环、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生活等具有重要意义。

湖泊中的水质和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对周围环境和生物群落有着重要影响。

- 河流:地球表层的河流是水体在陆地上流动的一部分,它们对于水循环、土壤侵蚀和提供淡水资源等起着重要作用。

河流的水量和水质对周围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有着重要影响。

- 冰川:地球表层的冰川是由积雪和冰形成的,它们对于地球的水循环、气候调节和海平面的变化等有重要影响。

冰川的融化速度和冰川水资源的变化对地球气候和水资源分配有着重要影响。

3. 陆地:- 大陆:地球表层的大陆是由地壳构成的陆地部分,包括七大洲和一些岛屿。

大陆上的地形地貌多样,包括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等。

大陆地壳的构造和地质活动对地球的地震、火山活动和地壳演化有着重要影响。

- 植被:地球表层的植被是陆地上的植物群落,包括森林、草原、沙漠等。

植被对于土壤保持、气候调节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起着重要作用。

植被的分布和类型受到气候、土壤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 土壤:地球表层的土壤是由岩石风化和有机物分解形成的,它们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同时也是水分和养分的储存和传递介质。

地理高三全部知识点

地理高三全部知识点

地理高三全部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广泛的知识领域。

下面将对地理高三的全部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帮助你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

一、自然地理知识点1. 大气与气候大气层的构成、功能和分布,气候要素和气候类型,全球气候变化原因和对人类的影响。

2. 水文地理学水循环、江河湖泊的形成和发展,湿地的特点和重要性,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3. 土地利用与农业地理土地利用类型和分布,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农业地理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4. 生物地理学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物地理区划和物种迁移。

5. 地貌学地球表面的形成和变化,地貌类型和地貌演化过程,地质灾害的防治。

6. 城市地理学城市发展与规划,城市化过程和城市生活质量,城市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城市发展。

二、人文地理知识点1. 人口地理学人口数量和分布的影响因素,人口结构和变化,人口迁移和城市化。

2. 经济地理学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模式,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全球化与经济合作。

3. 城乡差距与区域发展城乡差距的原因和影响,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区域合作。

4. 文化地理学文化的形成和传播,文化景观和文化遗产保护,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

5. 旅游地理学旅游资源的分布和开发,旅游产业的发展和管理,旅游对地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6. 地理信息系统(GIS)GIS的概念和应用,地理数据库的建立和管理,GIS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地理技术与方法知识点1. 地图和地图阅读各种类型的地图和图例的解读,地理信息的收集和整理。

2. 野外实地调查与研究地理现象的野外观察和测量,实地调查和数据采集方法。

3. 数据处理与地理模型地理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方法,地理模型的建立和模拟。

4. 地理实验与实验方法地理实验的设计和实施,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读。

通过对以上地理高三全部知识点的学习,你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地理这门学科,掌握地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同时,也能够帮助你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揭秘大气层结构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揭秘大气层结构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揭秘大气层结构当我们仰望蓝天,感受着微风拂面,很少有人会去思考我们头顶上那片广阔无垠的大气层是如何构成的,以及它又是怎样被划分成不同层次的。

然而,了解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对于我们理解地球的气候、天气现象以及生命的存在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大气,就像是地球的一件无形外衣,它主要由多种气体组成。

其中,氮气约占大气总体积的78%,是大气的主要成分之一。

氮气性质稳定,在很多化学反应中都表现出相对的惰性。

氧气则大约占了 21%,这对于地球上绝大多数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生命活动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除了氮和氧这两种主要气体,还有一些微量气体也在大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比如,二氧化碳虽然含量相对较少,但其对地球的温室效应有着重要影响。

氩气、氖气、氦气等稀有气体,虽然在数量上微不足道,但它们的存在也为大气的性质增添了多样性。

此外,大气中还存在着水汽和固体杂质。

水汽的含量会因地理位置、季节和天气条件而有所不同。

在靠近海洋的地区和湿润的季节,水汽含量通常较高。

而在干燥的内陆地区和干旱季节,水汽含量则相对较少。

水汽在大气中的相变,即从气态转变为液态或固态,是形成云、雨、雪等天气现象的关键因素。

固体杂质包括灰尘、花粉、微生物等微小颗粒,它们在大气中的分布也不均匀,对大气的光学性质和天气变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说完了大气的组成,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究一下大气的垂直分层。

大气从地面向上,可以大致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对流层是最接近地球表面的一层,平均厚度约为 12 千米,但在赤道地区和极地地区会有所差异。

对流层内的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这是因为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热源,越远离地面,获得的热量就越少。

这种温度变化导致了大气的对流运动,也就是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从而形成了各种天气现象,如风雨雷电等。

几乎所有的天气变化都发生在对流层,这也是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一层。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从对流层顶到约 50 千米的高度。

自然地理高考知识点归纳总结

自然地理高考知识点归纳总结

自然地理高考知识点归纳总结自然地理是高考地理科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自然地理知识点对于高考考生来说是非常关键的。

在这篇文章中,将对自然地理常见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备考。

第一部分:地球与地球运动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形的球体,赤道略大于两极,直径约为12756.274km。

2.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上各种自然现象发生的基础。

自转产生昼夜变化,公转引起季节变化。

3. 地球的倾斜与地区气候地球赤道与黄道面之间的倾角引起不同地区之间的气候差异,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是其表现形式。

第二部分:大气圈与天气1. 大气的组成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和其他气体组成,其中氮气占比最大。

2. 大气层大气层主要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等,各层之间具有不同的温度和气压特点。

3. 大气运动大气的水平运动表现为风,垂直运动表现为对流和垂直气旋。

4. 天气与天气变化天气是指地球上一定时期内的气候状态,其变化受到热带气旋、锋面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第三部分:水资源与水循环1. 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等因素有关,合理利用水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 水的循环过程水的循环包括蒸发、凝结、降水、下渗等过程,通过这些过程,水在不同形态循环流动。

3. 水循环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地理环境会影响水循环的过程,湿润气候条件下水资源丰富,干旱气候条件下水资源匮乏。

第四部分:地表水与地下水1. 地表水的形成与分布地表水主要来自降水和地下水补给,其分布受地形、降水和地下水位等因素影响。

2. 地表水的利用与污染地表水的利用包括饮用水、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等,然而,过度开发和污染对地表水造成威胁。

3. 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地下水主要来自降水的入渗和地表水的补给,地下水的分布具有多样性。

4. 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地下水被广泛用于饮用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灌溉,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是非常重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层的形成_自然地理大气层的介绍
大气层是星球表面上的空气,因为星球引力影响,在星球表面积蓄而成的一圈气体。

亲爱的小伙伴们,大气层是怎样形成的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大气层形成原因,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大气层形成原因
当地球刚由星际物质凝聚成疏松的一团时,大气不单铺在地球表面,而且还渗透到地球里面。

后来,由于地心引力的作用使地球收缩变小,地球里面的空气受到压缩,使地球的温度猛烈升高,地壳凝固了起来,一部分被挤出地壳的空气,又被地心引力拉住,形成了很薄的大气层,再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大气中水蒸气的分解与结合,加上地球上动植物的增多,动植物新陈代谢所产生的气体,便渐渐形成了现在的大气层。

大气层化学演化
地球大气圈的成分和各组分的分压有着极其复杂的演化过程。

地球不同于金星和火星。

金星的质量近于地球,由于距太阳较近,表面温度高,内部除气所产生的水蒸气不能在表面凝结成水圈,CO2、SO2、H2S、NO、NO2等积累滞留在大气圈内形成稠密的CO2大气圈。

火星距太阳较地球远,表面温度低,加之质量较小,气体易于逃逸,火星内部除气过程释出的气体,不能凝结成水体,只能形成极稀薄的CO2大气圈。

地球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具有协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地球内部除气作用释出的主要气体为水蒸气、CO2、
CO、HCl、CI2、HF、HBr、H2S、S、SO2、N2、H2、H、O2、CH4、NH3和稀有气体等。

O2主要来源于水蒸气的光化学分解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地球内部物质的熔融除气过程,大约共释放1。

74×1018吨挥发性物质,其中CO2约1。

22×1015吨。

地球初始的大气圈属于具有火山气体成分的强还原性大气圈。

通过水蒸气的凝结,原始的海洋水成为强酸性水体。

随着海洋水体的增大,大气圈中CO2的积累,太古宙的地球大气圈演化为CO2-火山气体大气圈。

随着水圈中碳酸盐的沉积,大气圈中CO2分压降低,演化为元古宙的弱氧化的CO2大气圈。

显生宙生物的繁殖,碳酸盐沉积量的增长和植物的出现,CO2大气圈逐步演化为现今的N2-O2大气圈。

人类的活动使地球大气圈中CO2含量明显增加,每年通过煤和石油的燃烧产生的CO2总量为6。

2×10^9吨,相当于现今大气圈中CO2含量的1/250。

温室效应的增长,臭氧层的破坏,一系列环境生态的恶化,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全球变化──地圈和生物圈十年”计划已成为当代科学研究的焦点,全世界的科学家将为人类生存环境的演化和预测提出科学对策。

大气层距地面高度
大气层的厚度大约在1000千米以上,但没有明显的界限。

整个大气层随高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再上面就是星际空间了。

对流层在大气层的最低层,紧靠地球表面,其厚度大约为10至20千米。

对流层的大气受地球影响较大,云、雾、雨等现象都发生在这
一层内,水蒸气也几乎都在这一层内存在。

这一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0米,温度下降5~6℃。

动、植物的生存,人类的绝大部分活动,也在这一层内。

因为这一层的空气对流很明显,故称对流层。

对流层以上是平流层,大约距地球表面20至50千米。

平流层的空气比较稳定,大气是平稳流动的,故称为平流层。

在平流层内水蒸气和尘埃很少,并且在30千米以下是同温层,其温度在-55℃左右。

平流层以上是中间层,大约距地球表面50至85千米。

这里的空气已经很稀薄,突出的特征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空气的垂直对流强烈。

中间层以上是暖层,大约距地球表面100至800千米。

暖层最突出的特征是当太阳光照射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被该层中的氧原子大量吸收,因此温度升高,故称暖层。

散逸层在暖层之上,为带电粒子所组成。

在离地面500千米以上的叫外大气层,也叫磁力层,它是大气层的最外层,是大气层向星际空间过渡的区域,外面没有什么明显的边界。

在通常情况下,上部界限在地磁极附近较低,近磁赤道上空在向太阳一侧,约有9~10个地球半径高,换句话说,大约有65000千米高。

在这里空气极其稀薄。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特殊的层,即臭氧层和电离层。

臭氧层距地面20至30千米,实际介于对流层和平流层之间。

这一层主要是由于氧分子受太阳光的紫外线的光化作用造成的,使氧分子变成了臭氧。


地面以上大约50千米开始,到大约1000千米高的这一层,叫做电离层。

美丽的极光就出现在电离层中。

电离层是高空中的气体,被太阳光的紫外线照射,电离成带电荷的正离子和负离子及部分自由电子形成的。

电离层对电磁波影响很大,我们可以利用电磁短波能被电离层反射回地面的特点,来实现电磁波的远距离通讯。

大气层的形成_自然地理大气层的介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