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抗日战争
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935,“12.9运动”,喊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30
1935.12,瓦窑堡会议,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 略
1936.5,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放弃反 蒋抗日的口号; 同东北军、西北军停止敌对行动
1936.9.1,提出“逼蒋抗日”的方针
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
1931,“9.18事变”,占领东北 1935,“华北事变”,企图将华北变成“第二个东
北” 1936.8,制定“南攻南洋群岛,北攻西伯利亚”,
“先打中国”的侵略计划
华北事变
华北危机
《何梅协定》
“攘外必先安内”
1937,“7.7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3
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日本动员了几乎全部的军事力量,采取“速 战速决”的战略,向华北、华东、华中地区 发起战略进攻。
38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战略相持阶段的特点: 1.日本对国民党政府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
辅的方针。 2.国民党由片面抗战逐步转为消极抗战、积极反共。
中后期,更采取了避战观战、保存实力、准备内战 的政策。 3.抗战胜利前夕,由于国民党军队腐败(前方吃紧, 后方紧吃),导致豫湘桂战役大溃败,国民党政府 陷入深刻危机之中。
6
1904-1905,日俄战争,南满成其势力范围
1915.5,迫签“二十一条”
1918.5,《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开始在华驻 兵
1927.6,召开“东方会议”,形成《田中奏折》, 提出:“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 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1931,“9.18事变”,占领东北
1935,“华北事变”,企图将华北变成“第二个东 北”
第6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敌对状态,红军、张学良的东北军、杨虎城的西北军形
成了民族统一战线。
27/ 51
中共中央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
1936年5月、《停战议和一致抗日》 9月, “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对蒋介石的政策
对蒋介石的政 策 “反蒋抗日” “逼蒋抗日” “联蒋抗日”
起止时间 1931年9月中旬—1936年5月初 1936年5月——同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前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整个抗日战争时期
一、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1. 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140
日本的大陆政策
也称大陆经略政策,是日本自明治维新后,“不甘 处岛国之境”,立足于用战争手段侵略和吞并中国、
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的对外扩张政策。
1927年 “东方会议”、 “对华政策纲领”
1927年7月 “田中奏折” ,宣称:“惟欲征服支那,
28/ 51
4. 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146
“停止内战,改组政府,出兵抗日” 成为国内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结束
29/ 51
5.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147
8月,国共两党达成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 八路军 (后改18集团军) 南方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9.22 ,国民党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
52/ 51
中国最后取得胜利,“亡国 论”是错误的
(2)毛泽东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战略防
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
(3)意义:阐明了持久战的战略思想,揭示了抗日战争 的发展规律,对全国抗战的战略指导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本章概述:基本特征:全民族反侵略战争三条基本线索:一对主要矛盾:日本帝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国民党:片面;正面两条抗战路线和两个战场共产党:全面;敌后三个发展阶段:战略防御• 战略相持• 战略反攻一、教学目的: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不断加深的过程以及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通过学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巩固所做的努力,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抗战胜利的意义。
通过学习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理解中国共产党实行人民战争路线,开辟敌后根据地的原因和意义。
通过学习中国人民在抗战过程中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使学生明白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保证抗战的最后胜利,了解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和基本经验,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不断加深。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重大意义。
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进行持久抗战的依据,以及战略和战术原则。
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基本经验。
三、教学难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重大意义;开辟敌后战场的依据及战略战术。
专题一:中国抗日战争的战局演变及其胜利的重要意义思考: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日本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华史实或事件:1874 年:进犯台湾1895 年:发动甲午战争并侵占台湾1900 年:日本加入八国联军侵华1904 年:日俄战争侵犯中国东北领土和主权1914 年:出兵占德国在华租借地青岛,控制山东1928 年5 月:济南惨案,武力阻止中国统一=>灭亡中国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国策1927 年6 月,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召开“东方会议”,宣示了八条《对华政策纲要》,企图把“满蒙”从中国彻底分割出去,并决心为之诉诸武力。
1927 年7 月,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呈递了一份秘密奏折,即《田中奏折》,其中提出了日本新大陆政策总战略:“按明治大帝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等,皆已实现。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3)台儿庄大捷:歼敌一万余人,是抗战以来取 得的最大胜利。
评价国民政府抗战初期的功过:第一,在抗战防御 阶段,国民党对日作战是比较了努力的;第二,从 总体上讲,除个别战役外,中国打的是败仗。第三, 失败的客观原因是敌强我弱。第四,失败的主观原 因是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
考点3、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5)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 宣言。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考点2、国民党正面正面这场的抗战
1.淞沪会战(1)历史背景:日军在占领平津后妄 图在三个月之内灭亡中国。
(2)时间;1937年8—11月。
(3)结果:激战三个月后上海失守,但粉碎了日 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
2.太原会战
1.洛川会议
(1)时间、地点:1937年秋,陕北洛川。
(2)主要内容:中共制定人民战争路线,即
全面抗战路线。
2.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1)背景:洛川会议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 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
(2)主要的抗日根据地(华北): A.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冀鲁豫。 B. 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 后方。
2.概况:1937年7月7日、卢沟桥。 3.意义:全国的抗日战争由此开始。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1937年7月8日,中共发表抗日通电。 (2)几天后,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 (3)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表示要 “抵抗暴力”。
(4)八·一三事变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在西北
的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后来,又把南方八 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第六章 中华 民 族的抗日战争
第一节抗日战争的爆发
一、基本考点
考点1、“七七事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七七事变
6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简答题杭日战争初期,国民党爱国官兵英勇抗敌的主要表现是什么?答:正面战场的爱国官兵,不畏牺牲,英勇抗敌,用鲜血和生命维护了民族的尊严,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全国人民。
1938年3月,李宗仁领导的第五战区在台儿庄战役中,歼灭扫军1万余人,取得大捷。
在北平南苑的战斗中,第二十九军副军长终麟阁、第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先后阵亡。
在淞沪会战中,八十八师五二四团团副谢晋元率孤军据守四行仓库,被上海市民誉为“八百壮士”。
中国人民杭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1)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抵柱的作用,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同近代以来历次反侵略战争最大的区别‘(2)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3)同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简述洛川会议的内容。
答,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了关于抗日的基本主张。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会议强调,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在国民党统治区放手发动抗日的群众运动。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战争路线,是彻底的抗日纲领。
简述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答(1)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其中,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
(2)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全党范围确立起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
答(1)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抗战胜利的力量源泉。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五、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1、抗日战争的反攻及胜利
1944年春季敌后战场已经开始了局部反攻。1945年8月,中 国军队在美苏等国的配合下开始了全面反攻。 在盟国的全面进攻下,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2、抗日战争的胜利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 (一)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
1、近代日本既定的侵华政策
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就走 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侵略中国 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
20世纪30年代以前日本侵华活动
2、九一八事变与侵占中国东北地区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辽宁、吉林、 黑龙江)。
三、抗日战争的两个战场 (一)国民党的正面战场 1、不同阶段的情况 (1)防御阶段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 了一系列会战,如平津会战、 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 战、武汉会战等。
“八一三”事变后中国军 队在上海的抵抗
中国军队防守的四行仓库
中国军队在台儿庄战役中 与日军进行巷战
虽然进行了比较积极的抵抗,但国民党军队仍然 节节败退,丢失了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大片领土。 原因何在?
3、华北事变与对中国华北五省的侵略
华北事变的发生,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企图灭亡整个 中国的野心。
4、七七事变与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
七七事变以后,日本动员几乎全部军 事力量,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向中 国的华北、华东、华中地区发动了全面进 攻。
华 北 事 变 形 势
(二)日军在占领区的统治、屠杀和掠夺
(3)反攻阶段
1945年8月,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日本关东军发起进攻。 中国军队也对日本展开了全面反攻。 在反攻阶段开始后,国民党政府命令共产党军队原地驻防, 自己却在美国的帮助下把部队大量运送到东部地区。
高三历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8、2000年春季高考,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的主要意 义在于①提高农民的抗日积极性②促进经济发展③实行精 兵简政④联合地主阶级抗日 D •A①② B①③④C①②③ D①④
9、1999全国,1939年,国民政府政策重心发生转变的直 C 接原因是 A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接连失利B汪精 卫集团叛国导致国民党分裂C日本实行以政治诱降为主的 政策D美英的注意力转向欧洲战场 10、1998全国,百团大战涉及的主要根据地是 B A陕甘宁、晋绥、晋冀豫B晋冀豫、晋绥、晋察冀 C陕甘宁、山东、晋察冀D晋察冀、山东、晋冀豫 11、1997全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原因有①日军侵 略线太长②抗日根据地有力牵制敌军③中国人民抗日力量 B 尚未充分发育④英美主张接受“近卫声明”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 败,根据地大部分丧 失,红军被迫长征。
抗战胜利前夕,根 据地抗击侵华日军 的大部和几乎全部 伪军,得到发展。
说明:只有将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军事方针和思想路线,才能巩固 和发展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已经更加成熟、 更加具有革命斗争经验。
2、革命根据地和抗日根据地比较
根据地图:革命根据地和抗日根据地在指导思想、 斗争对象、分布地域等方面的不同点。这两个时期 武装斗争的最终结果有何不同?说明什么?
答案:
不同点 指导思想 斗争对象 分布地域 最终结果 革命根据地 抗日根据地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全面抗战路线
国民党反动派
江南地区
日本侵略者
华北地区
二、战略相持 (1938年秋—1945年8月)
日本侵华策略变化
速战速决 对国民政府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对共产党集中主要兵力进攻抗日根据地 亲日派汪精卫公开叛变,成立伪国民政府 对外依靠英美、消极抗日 亲英美派蒋介石 对内一党专政、积极反共 百团大战 反扫荡 共产党的斗争 亲日派汪精卫公开叛变 日本集中主要兵力进攻抗日根据地 亲英美派蒋介石 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本章导读本章讲授的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反侵略完全胜利的战争。
近代以来,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中国人民经过14年的艰苦抗战,终于打败日本侵略者。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空前觉醒,全国各族各界民众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投入到伟大的抗日洪流中。
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重要力量,其地位与作用在不同阶段有所不同。
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学习指导本章重点1、日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战争及其野蛮性。
2、国共第二次合作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作用。
3、国民党的对日作战方针及其战场和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
4、中国共产党的抗日路线、作战方针;中国共产党坚持和维抗日统一战线的政策和行动;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发展情况。
5、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意义和经验。
本章提示深刻理解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第一节日本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一)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Ⅰ、大陆政策:(领会)1、政策出台: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推行独霸亚洲“大陆政策”,这是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在东京主持召开“东方会议”,会议制定了《对华政策纲领》,提出“满蒙”(东北)与日本国防和国民利益相关。
日本军国主义称: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这就是近代以来日本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的具体体现。
2、具体实施:(识记)(1)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自行炸毁“南满”铁路沈阳北郊柳条湖一条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这就是“九一八”事变。
日本开始了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侵华战争,1932年2月,中国东北全部沦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行疯狂的经济掠夺
土地资源 农副产品 设立银行 垄断铁路、厂矿
从中国攫取的物资
日本滥发军票,用一张废纸对日军占领区的中国人进
行疯狂掠夺和金融诈骗。 “9·18”事变后,日本在中国东北通过伪“满洲中 央银行”,大量发行伪“满元”;在张家口设立伪 “蒙疆银行”,发行伪“蒙疆券”。 1938年3月,在北平设立伪“中国联合准备银行”, 发行伪“联银券”;在上海设立伪“中央储备银行”, 发行伪“华兴券”。 1941年1月,在南京设立伪“中央储备银行”,发行 伪“中储券”。 日本在关内建立的银行共有20多家。
消极抗战、反共的一面
反共活动猖獗; 妥协投降活动变本加厉;
保存实力,避战观战。
四、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 的中流砥柱
如何理解“中流砥柱”? 教材从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
的方针,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 战争的发展,坚持抗战、团结、 进步的方针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罄竹难书:第一,抗日
战争之前:1874年武力觊觎台湾,1894年挑起甲午 战争,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1915年施加 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28年制造“济南 惨案”,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1932年 炮制伪“满洲国”,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第二, 抗战期间“”七七卢沟桥事变,血洗万福桥,南 京大屠杀,劳工万人坑,潘家峪惨案,平阳惨案, “731部队”和“100部队”,“三光”与“扫 荡”。 日本右翼势力否定侵略罪行别有用心;历史可宽 恕,但不能歪曲和篡改,日本右翼势力总是否定 秦华罪恶史,竭力美化军国主义战争,其用心在 于复活军国主义,重新对外扩张。
在武汉会战中,中国海军中山舰被日机击沉
2.战略相持阶段:抗日与反共并重 (1)仍然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 (2)对日本侵略继续组织了抵抗。 整个抗战期间,国民党组织会战22次,有18 次是在这一阶段进行的;8年抗战期间,国民 党毙伤日军276万,其中206万是这一阶段毙 伤的;国民党官兵伤亡320万,215万是这一 阶段伤亡的; (3)牵制了日本在华兵力的40%左右,这在 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解放区战场的压力; (4)国民党站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一边,并 以大国身份参加了一系列国际会议。
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晋察冀根据地 晋西北根据地 晋冀豫根据地 晋西南根据地 山东根据地 华中根据地 陕甘宁根据地
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1940年2月至8月 百团大战,参加 人数约20万,合 105个团,经历 108天,大小战 斗1800多次,歼 敌约3万人。
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2.如何看待抗日战争的领导权问题?
抗日战争是共产党领导的; 抗日战争是国民党领导的;
抗日战争是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
抗日战争是国共两党分别领导、合
作进行的; 领导权在国共两党间转移或消长; 不能笼统提领导权而应具体分析。
五、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1.战略防御阶段正面战场的作用 (1)粉碎了日本的速胜计划 (2)为中共起了掩护作用; (3)鼓舞了士气; (4)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内
迁争取了时间; (5)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影响,唤起了国 际社会的同情。 对正面战场的评价,要着眼于战略而不是 战役,以空间换时间。
二、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1.抗日战争的起点 有人主张以“九一八”为起点,14
年抗战; 局部抗战与全国抗战、抗日战争与 抗日战争时期要区分开来。
2.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全国人民要求停止内战; 和平解决是张、杨的初衷; 中共的主张及居间协调; 端纳、宋氏沟通宁陕对话;
据日本的统计数据显示,从1931年“9· 18” 事
变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的14年间,通过直接 抢劫和滥发伪钞,日本几乎榨干了包括日军未 占领的新疆、重庆在内的全中国多年积累的财 富。 日本侵占中国大陆,完全是靠掠夺中国人的财 富来支付巨额战争成本,并未损耗自己国力, 这种以战养战的方法,日本在亚洲其它国家也 广泛应用。
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的发展
随着敌后抗日游击战的发展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中国抗日 战争逐渐形成战略上互相配合的两个战场,一个是国民党军队 担负的正面战场,一个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主的敌后战 场。 在战略防御阶段,从全局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正规战是主要 的,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的。但是,游击战在敌后的广泛开展 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迫使敌人不得不把用于进攻的兵力 抽调回来保守其占领区,从而对停止日军的进攻、减轻正面战 场压力、使战争转入相持阶段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 他们已经抗击着全部侵华日军的64%。在八年全国性的抗战中,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对敌作战 12.5万余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余人,其中日军52.7万余 人。他们为坚持抗战、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伟大的永远 辉耀史册的贡献。
(三)、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 (启示)
第一,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基本保证。一个国家只有首先自强,才能在世界上自立。 (落后就要挨打) 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 结奋进的精神动力。(凝聚民族精神) 第三,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 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第四,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 惧怕战争。(和平发展是必由之路) 第五,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对兵谏或明或暗的支持;
蒋介石口头承诺联合抗日; 苏英美法的调和态度与日本趁火打动。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 广泛的民族性与极大的复杂性;
国共两党两个政权、两个军队的合
作; 没有双方共同遵守的共同纲领和组 织形式; 处于既有利又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中。
பைடு நூலகம்
三、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地真正成为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政治民 主、政府廉洁、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的新 型社会,同国民党统治区政治专制、吏治 腐败的局面形成鲜明的对照。抗日根据地 已经开始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逐步成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雏形。越来 越多的人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 中看到了未来中国的希望。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及其地位
(二)、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第一,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 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第二,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 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 定性因素。 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 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 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3.如何看待战后日本的态度
认识问题与遗留问题; 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
战争索赔问题;
靖国神社问题。
思考题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及其重大意义
是什么?
2、怎么样正确认识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
作用?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是
政权建设 建立具有统一战线性 质的抗日民主政权,实 行充分民主的选举制度。
边区按照三三制原则进行改选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及其地位
经济建设:各根据 地实行减租减息的 土地政策,主要发 展农业、商业。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及其地位
文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正确 的知识分子政策,吸引 了大批进步知识分子, 延安更是中国知识分子 实现理想的热土。 发展国民教育。 创办学校和短期培训班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 第二节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 第三节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一、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1.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为什
么日本死不认错? 日本人的“岛国心态”: 菊花和刀凝成的民族性格; “武士道”意识与“大和魂”精神 ; 冷酷的日本民族自尊心
在忻口会战中牺牲的第九军军长郝梦龄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3、徐州会战
日军占领南京、济南等 地后,先后集中24万人的精 锐部队,于1938年1月下旬 开始南北对进,夹击徐州。 徐州会战中台儿庄大捷,大 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意 志。
李宗仁在台儿庄车站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4、武汉会战
1938年6月,40万日 军、120艘舰艇,300架 飞机进攻武汉,中国参 战部队达130个师,约 100万人,与日军展开了 大规模会战,日军死伤 20万,中国军队死伤40 万。
2.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经 验
(一)、抗日战争胜利意义
(1)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转折点。 (2)抗日战争的胜利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3)中国人民抗战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伟大的抗战
精神(中华儿女不畏强暴、不甘屈辱的自强精神;万众一心、和衷共济的 团结精神;舍生忘死、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百折不挠、奋斗到底的坚韧 精神)。 (4)抗日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奠定了中国大国地位的基 础。 (5)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争取民族独立 和解放的斗争。
溥仪——伪满州国皇帝
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 “三光”政策 细菌战、毒气战 活体解剖 、吃人 残害劳工、强征慰安妇
据不完全统计,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 人;按1937年的比值折算,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 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
日军烧成一片焦土的河北省阜平县羊和门村
中的地位。
(1)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