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公式双曲线

合集下载

高中数学有关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详细知识点

高中数学有关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详细知识点

<一>圆的方程(x-a)^2+(y-b)^2=r^2,圆心O(a,b),半径r。

(1)圆的一般式方程:x^2+y^2+Dx+Ey+F=0此方程可用于解决两圆的位置关系:配方化为标准方程:(x+D/2)^2.+(y+E/2)^2=(D^2+E^2-4F)/4其圆心坐标:(-D/2,-E/2)半径为r=√[(D^2+E^2-4F)]/2此方程满足为圆的方程的条件是:D^2+E^2-4F>0若不满足,则不可表示为圆的方程(2)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点P(X1,Y1) 与圆(x-a)^2+(y-b) ^2=r^2的位置关系:⑴当(x1-a)^2+(y1-b) ^2>r^2时,则点P在圆外。

⑵当(x1-a)^2+(y1-b) ^2=r^2时,则点P在圆上。

⑶当(x1-a)^2+(y1-b) ^2<r^2时,则点P在圆内。

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判断平面内,直线Ax+By+C=0与圆x^2+y^2+Dx+Ey+F=0的位置关系判断一般方法是:1.由Ax+By+C=0,可得y=(-C-Ax)/B,(其中B不等于0),代入x^2+y^2+Dx+Ey+F=0,即成为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f(x)=0。

利用判别式b^2-4ac的符号可确定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如下: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2交点,即圆与直线相交。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1交点,即圆与直线相切。

如果b^2-4ac<0,则圆与直线有0交点,即圆与直线相离。

2.如果B=0即直线为Ax+C=0,即x=-C/A,它平行于y轴(或垂直于x 轴),将x^2+y^2+Dx+Ey+F=0化为 (x-a)^2+(y-b) ^2=r^2。

令y=b,求出此时的两个x值x1、x2,并且规定x1<x2,那么:当x=-C/A<x1或x=-C/A>x2时,直线与圆相离;当x1<x=-C/A<x2时,直线与圆相交;半径r,直径d在直角坐标系中,圆的解析式为:(x-a)^2+(y-b)^2=r^2;x^2+y^2+Dx+Ey+F=0=> (x+D/2)^2+(y+E/2)^2=(D^2+E^2-4F)/4=> 圆心坐标为(-D/2,-E/2)其实只要保证X方Y方前系数都是1就可以直接判断出圆心坐标为(-D/2,-E/2)这可以作为一个结论运用的且r=根号(圆心坐标的平方和-F)<二>椭圆的标准方程椭圆的标准方程分两种情况:当焦点在x轴时,椭圆的标准方程是:x^2/a^2+y^2/b^2=1,(a>b>0);当焦点在y轴时,椭圆的标准方程是:y^2/a^2+x^2/b^2=1,(a>b>0);其中a>0,b>0。

高中数学知识点精讲精析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

高中数学知识点精讲精析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

3.1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1.双曲线的第一定义数学上指一动点移动于一个平面上,与平面上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始终为一定值2a(2a 小于F1和F2之间的距离即2a<2c )时所成的轨迹叫做双曲线(Hyperbola)。

两个定点F1,F2叫做双曲线的左,右焦点(focus)。

两焦点的距离叫焦距,长度为2c 。

c^2=a^2+b^2 (a=半长轴,b=半短轴)2.双曲线的第二定义(1)文字语言定义:平面内一个动点到一个定点与一条定直线的距离之比是一个大于1的常数。

定点是双曲线的焦点,定直线是双曲线的准线,常数e 是双曲线的离心率。

(2)集合语言定义:设 双曲线上有一动点M,定点F,点M 到定直线距离为d,这时称集合{M| |MF|/d=e,e>1}表示的点集是双曲线.注意:定点F 要在定直线外 且 比值大于1.(3)标准方程设 动点M(x,y),定点F(c,0),点M 到定直线l:x=a^2/c 的距离为d, 则由 |MF|/d=e>1.推导出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x^2/a^2)-(y^2/b^2)=1其中a>0,b>0,c^2=a^2+b^2.这是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 轴上的双曲线标准方程.而中心在原点,焦点在y 轴上的双曲线标准方程为:1. 在ABC ∆中,2=BC ,且A B C sin 21sin sin =-,求点A 的轨迹. 分析:要求点A 的轨迹,需借助其轨迹方程,这就要涉及建立坐标系问题,如何建系呢?【解析】以BC 所在直线为x 轴,线段BC 的中垂线为y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01,-B ,()01,C .设()y x A ,,由A B C sin 21sin sin =-及正弦定理可得: 121==-BC AC AB ∵2=BC ∴点A 在以B 、C 为焦点的双曲线右支上设双曲线方程为:()0012222>>=-b a b y a x , ∴12=a ,22=c ∴21=a ,1=c ∴43222=-=a c b ∴所求双曲线方程为134422=-y x ∵01>=-AC AB ∴21>x ∴点A 的轨迹是双曲线的一支上挖去了顶点的部分2. 求下列动圆圆心M 的轨迹方程:(1)与⊙()2222=++y x C :内切,且过点()02,A (2)与⊙()11221=-+y x C :和⊙()41222=++y x C :都外切. (3)与⊙()93221=++y x C :外切,且与⊙()13222=+-y x C :内切. 分析:这是圆与圆相切的问题,解题时要抓住关键点,即圆心与切点和关键线段,即半径与圆心距离.如果相切的⊙1C 、⊙2C 的半径为1r 、2r 且21r r >,则当它们外切时,2121r r O O +=;当它们内切时,2121r r O O -=.解题中要注意灵活运用双曲线的定义求出轨迹方程.【解析】设动圆M 的半径为r(1)∵⊙1C 与⊙M 内切,点A 在⊙C 外 ∴2-=r MC ,r MA =,2=-MC MA∴点M 的轨迹是以C 、A 为焦点的双曲线的左支,且有:22=a ,2=c ,27222=-=a c b ∴双曲线方程为()2172222-≤=-x y x (2)∵⊙M 与⊙1C 、⊙2C 都外切 ∴11+=r MC ,22+=r MC ,112=-MC MC∴点M 的轨迹是以2C 、1C 为焦点的双曲线的上支,且有:21=a ,1=c ,43222=-=a c b ∴所求的双曲线的方程为:⎪⎭⎫ ⎝⎛≥=-43134422y x y (3)∵⊙M 与⊙1C 外切,且与⊙2C 内切 ∴31+=r MC ,12-=r MC ,421=-MC MC∴点M 的轨迹是以1C 、2C 为焦点的双曲线的右支,且有:2=a ,3=c ,5222=-=a c b∴所求双曲线方程为:()215422≥=-x y x 说明:(1)“定义法”求动点轨迹是解析几何中解决点轨迹问题常用而重要的方法.(2)巧妙地应用“定义法”可使运算量大大减小,提高了解题的速度与质量.(3)通过以上题目的分析,我们体会到了,灵活准确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是我们无休止的追求目标.3. 在周长为48的直角三角形MPN中,︒=∠90MPN ,43tan =∠PMN ,求以M 、N 为焦点,且过点P 的双曲线方程. 分析:首先应建立适当的坐标系.由于M 、N 为焦点,所以如图建立直角坐标系,可知双曲线方程为标准方程.由双曲线定义可知a PN PM 2=-,c MN 2=,所以利用条件确定MPN ∆的边长是关键.【解析】∵MPN ∆的周长为48,且43tan =∠PMN , ∴设k PN 3=,k PM 4=,则k MN 5=.由48543=++k k k ,得4=k . ∴12=PN ,16=PM ,20=MN .以MN 所在直线为x 轴,以∴MN 的中点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设所求双曲线方程为12222=+by a x )0,0(>>b a . 由4=-PN PM ,得42=a ,2=a ,42=a . 由20=MN ,得202=c ,10=c .由96222=-=a c b ,得所求双曲线方程为196422=-y x . 说明:坐标系的选取不同,则又曲线的方程不同,但双曲线的形状不会变.解题中,注意合理选取坐标系,这样能使求曲线的方程更简捷.。

数学高中双曲线轨迹方程

数学高中双曲线轨迹方程

在高中数学中,双曲线是一种常见的曲线形式。

它的轨迹方程可以表示为:
1.水平轴的双曲线:(a^2)(x^2) - (b^2)(y^2) = c^2
其中,a、b和c是正实数,并且a > b > 0。

这个方程描述了一个在x轴上开口的双曲线。

2.垂直轴的双曲线:(a^2)(y^2) - (b^2)(x^2) = c^2
同样地,a、b和c是正实数,并且a > b > 0。

这个方程描述了一个在y轴上开口的双曲线。

在这些方程中,a控制着双曲线的扁平度,b决定了双曲线的开口大小,c是双曲线的焦距。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给出的是标准形式的双曲线轨迹方程。

在实际问题中,可能会遇到其他形式的双曲线方程,例如顶点形式或极坐标形式,具体的表达式取决于问题的背景和要求。

双曲线的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中

双曲线的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中

双曲线的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中双曲线是一种重要的数学函数,广泛应用于物理、工程、经济等领域。

本文将对双曲线的基本定义、性质、图像以及常用的求解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高中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双曲函数。

一、基本定义双曲线是指形如y=a cosh(x/b)或y=a sinh(x/b)的函数,其中a、b均为实数,并且b≠0。

其中cosh(x)和sinh(x)分别称为双曲余弦函数和双曲正弦函数,是指数函数的一种。

二、性质1. 双曲余弦函数cosh(x)为偶函数,满足cosh(x)=cosh(-x)。

2. 双曲正弦函数sinh(x)为奇函数,满足sinh(x)=-sinh(-x)。

3. 双曲余弦函数与双曲正弦函数的图像分别为关于x轴对称和关于原点对称的开口向上的曲线。

4. 双曲余弦函数的导数为双曲正弦函数,即cosh'(x)=sinh(x),而双曲正弦函数的导数为双曲余弦函数,即sinh'(x)=cosh(x)。

三、图像1. y=cosh(x)的图像是一条开口向上的曲线,它在x=0处取最小值1,随着x的增大而不断逼近直线y=1,即y=cosh(0)=1。

2. y=sinh(x)的图像是一条对称的曲线,它在x=0处取最小值0,随着x的增大而不断逼近直线y=x。

四、常用求解方法1. 双曲正弦函数和双曲余弦函数的加减法公式:cosh(x+y)=cosh(x)cosh(y)+sinh(x)sinh(y)sinh(x+y)=sinh(x)cosh(y)+cosh(x)sinh(y)cosh(x-y)=cosh(x)cosh(y)-sinh(x)sinh(y)sinh(x-y)=sinh(x)cosh(y)-cosh(x)sinh(y)2. 双曲函数的导数和积分公式:(cosh(x))'=sinh(x)(sinh(x))'=cosh(x)∫cosh(x)dx=sinh(x)+C∫sinh(x)dx=cosh(x)+C综上所述,双曲线是一种重要的数学函数,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

高中数学——双曲线二级结论大全

高中数学——双曲线二级结论大全

A( x0 ,
y0 ) 任意作两条倾斜角互补的直线交双曲线于
B,C 两点,则
直线
BC
有定向且 kBC
b2 x0 a2 y0
(常数).
x2 20.双曲线 a2
y2 b2
1(a>0,b>o)的左右焦点分别为 F1,F 2,点 P 为双曲线上任意一点 F1PF2
,则双曲
线的焦点角形的面积为 SF1PF2
为二焦点,A
为双曲线左支内一定点,则
| AF2 | 2a | PA | | PF1 | ,当且仅当 A, F2, P 三点共线且 P 在左支时,等号成立.
25.双曲线
x2 a2
y2 b2
1(a>0,b>0)上存在两点关于直线 l :
y
k(x x0)
对称的充要条件是
x02
(a2 b2)2 a2 b2k2
,

x0
a2
b2 a

x0
a2
b2 a.50来自设P点是双曲线
x2 a2
y2 b2
1 (a>0,b>0)上异于实轴端点的任一点,F1、F2 为其焦点记 F1PF2
,则
(1) |
PF1
||
PF2
|
2b2 1 cos
.(2)
SPF1F2
b2
cot
.
2
51.设过双曲线的实轴上一点 B(m,o)作直线与双曲线相交于 P、Q 两点,A 为双曲线实轴的左顶点,连结 AP 和
6.以焦点弦 PQ 为直径的圆必与对应准线相交.
7.以焦点半径 PF1 为直径的圆必与以实轴为直径的圆外切. 8.设 P 为双曲线上一点,则△PF1F2 的内切圆必切于与 P 在同侧的顶点.

高中数学双曲线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数学双曲线知识点归纳总结
范围


对称轴
轴 , 轴;实轴长为 ,虚轴长为
对称中心
原点
焦点坐标
焦点在实轴上, ;焦距:
顶点坐标
( ,0) ( ,0)
(0, ,) (0, )
离心率
1)
准线方程
准线垂直于实轴且在两顶点的内侧;两准线间的距离:
顶点到准线的距离
顶点 ( )到准线 ( )的距离为
顶点 ( )到准线 ( )的距离为
焦点到准线的距离
8.
(
(2)过双曲线 外一点 所引两条切线的切点弦方程是 .
(3)双曲线 与直线 相切的条件是 .
9. 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
直线 : 双曲线C: ( >0, >0)
1)当 ,即 时,直线 与双曲线的渐进线_平行_,直线与双曲线C相交于一点;
2)当b2-a2k2≠0,即 时,△=(-2a2mk)2-4(b2-a2k2)(-a2k2)(-a2m2-a2b2)
仰望天空时,什么都比你高,你会自卑;
俯视大地时,什么都比你低,你会自负;
只有放宽视野,把天空和大地尽收眼底,
才能在苍穹泛土之间找准你真正的位置。
工作好,才有好的生活!)
此文档可编辑,欢迎使用!
~~~专业文档,VIP专享。更多精彩文档,尽在~~~3.双曲线的内外部
(1)点 在双曲线 的内部 .
(2)点 在双曲线 的外部 .
4. 形如 的方程可化为
当 ,双曲线的焦点在 轴上;
当 ,双曲线的焦点在 轴上;
5.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应注意两个问题:⑴ 正确判断焦点的位置;⑵ 设出标准方程后,运用待定系数法求解.
6.离心率与渐近线之间的关系
1) 2)
若2a=2 时,即 ,当 ,动点轨迹是以 为端点向右延伸的一条射线;当 时,动点轨迹是以 为端点向左延伸的一条射线;

高中数学第八章第6讲双曲线

高中数学第八章第6讲双曲线

第6讲双曲线,[学生用书P158])1.双曲线的定义条件结论1结论2平面内的动点M与平面内的两个定点F1,F2M点的轨迹为双曲线F1、F2为双曲线的焦点||MF1|-|MF2||=2a|F1F2|为双曲线的焦距2a<|F1F2|2.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和几何性质标准方程x2a2-y2b2=1(a>0,b>0)y2a2-x2b2=1(a>0,b>0)图形性质范围x≥a或x≤-a,y∈Ry≤-a或y≥a,x∈R 对称性对称轴:坐标轴,对称中心:原点顶点A1(-a,0),A2(a,0)A1(0,-a),A2(0,a)渐近线y=±ba x y=±ab x离心率e=ca,e∈(1,+∞)实虚轴线段A1A2叫做双曲线的实轴,它的长|A1A2|=2a;线段B1B2叫做双曲线的虚轴,它的长|B1B2|=2b;a叫做双曲线的实半轴长,b叫做双曲线的虚半轴长a、b、c的关系c2=a2+b2(c>a>0,c>b>0)1.辨明三个易误点(1)双曲线的定义中易忽视2a<|F1F2|这一条件.若2a=|F1F2|,则轨迹是以F1,F2为端点的两条射线,若2a>|F1F2|,则轨迹不存在.(2)区分双曲线中a,b,c的关系与椭圆中a,b,c的关系,在椭圆中a2=b2+c2,而在双曲线中c2=a2+b2.(3)双曲线的离心率e ∈(1,+∞),而椭圆的离心率e ∈(0,1). 2.求双曲线标准方程的两种方法 (1)定义法根据题目的条件,判断是否满足双曲线的定义,若满足,求出相应的a ,b ,c ,即可求得方程.(2)待定系数法①与双曲线x 2a 2-y 2b 2=1共渐近线的可设为x 2a 2-y 2b 2=λ(λ≠0);②若渐近线方程为y =±b a x ,则可设为x 2a 2-y 2b 2=λ(λ≠0);③若过两个已知点,则可设为x 2m +y 2n=1(mn <0).3.双曲线几何性质的三个关注点(1)“六点”:两焦点、两顶点、两虚轴端点; (2)“四线”:两对称轴(实、虚轴)、两渐近线;(3)“两形”:中心、顶点、虚轴端点构成的三角形;双曲线上的一点(不包括顶点)与两焦点构成的三角形.1.教材习题改编 双曲线y 264-x 216=1上一点P 到一个焦点的距离为4,则P 到另一个焦点的距离为( )A .20B .16C .12D .8A [解析] 设P 到另一个焦点的距离为d , 则|d -4|=2×8=16, 所以d =20,故选A.2.教材习题改编 双曲线C 的焦点为(-6,0),(6,0),且经过点(-5,2),则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 )A .x 220-y 24=1B .x 220-y 216=1C .y 220-x 216=1D .y 220-x 24=1B [解析] 2a =|(-5+6)2+22-|(-5-6)2+22=4 5.所以a =25,又c =6, 所以b 2=c 2-a 2=36-20=16.所以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x 220-y 216=1.故选B.。

高中数学双曲线

高中数学双曲线

双曲线一、知识梳理1.双曲线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这两个定点叫做双曲线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双曲线的焦距.集合P={M|||MF1|-|MF2||=2a},|F1F2|=2c,其中a,c为常数且a>0,c>0.(1)当2a<|F1F2|时,P点的轨迹是双曲线;(2)当2a=|F1F2|时,P点的轨迹是两条射线;(3)当2a>|F1F2|时,P点不存在.2.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和几何性质x≥a或x≤-a,y∈R x∈R,y≤-a或y≥a题型一双曲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例1△ABC的顶点为A(-5,0),B(5,0),△ABC的内切圆圆心在直线x=3上,则顶点C的轨迹方程是( )A.x 29-y 216=1 B.x 216-y 29=1 C.x 29-y 216=1(x >3) D.x 216-y 29=1(x >4) 例2 已知F 1,F 2为双曲线C :x 2-y 2=2的左、右焦点,点P 在C 上,|PF 1|=2|PF 2|,则cos ∠F 1PF 2=________.引申探究:本例中,若将条件“|PF 1|=2|PF 2|”改为“∠F 1PF 2=60°”,则△F 1PF 2的面积是多少?跟踪训练 (1)设椭圆C 1的离心率为513,焦点在x 轴上且长轴长为26,若曲线C 2上的点到椭圆C 1的两个焦点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8,则曲线C 2的标准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2)设F 1,F 2分别是双曲线x 2-y 29=1的左、右焦点.若点P 在双曲线上,且PF 1→·PF 2→=0,则|PF 1→+PF 2→|等于( )A.10 B.210 C. 5 D.25题型二 求双曲线方程例3 根据下列条件,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1) 虚轴长为12,离心率为54; (2)焦距为26,且经过点M (0,12);(3)过两点P (-3,27)和Q (-62,-7).(4)过点A (3,-1),且对称轴都在坐标轴上的等轴双曲线,题型三 双曲线的几何性质例4 (1)已知F 1,F 2是双曲线C :x 2a 2-y 2b 2=1(a >0,b >0)的两个焦点,P 是C 上一点,若|PF 1|+|PF 2|=6a ,且△PF 1F 2最小内角的大小为30°,则双曲线C 的渐近线方程是( ) A.2x ±y =0 B.x ±2y =0 C.x ±2y =0 D.2x ±y =0(2) 已知O ,F 分别为双曲线E :x 2a 2-y 2b 2=1(a >0,b >0)的中心和右焦点,点G ,M 分别在E 的渐近线和右支上,FG ⊥OG ,GM ∥x 轴,且|OM |=|OF |,则E 的离心率为( )(3) A.52 B.62 C.72D.2 跟踪训练 已知F 1,F 2是双曲线E :x 2a 2-y 2b2=1的左、右焦点,点M 在E 上,MF 1与x 轴垂直,sin ∠MF 2F 1=13,则E 的离心率为( ) A. 2 B.32C. 3D.2三、课时作业1.判断下列结论是否正确(请在括号中打“√”或“×”)(1)平面内到点F 1(0,4),F 2(0,-4)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8的点的轨迹是双曲线.( )(2)方程x 2m -y 2n=1(mn >0)表示焦点在x 轴上的双曲线.( ) (3)双曲线方程x 2m 2-y 2n 2=λ(m >0,n >0,λ≠0)的渐近线方程是x 2m 2-y 2n 2=0,即x m ±y n=0.( ) (4)等轴双曲线的渐近线互相垂直,离心率等于 2.( )(5)若双曲线x 2a 2-y 2b 2=1(a >0,b >0)与x 2b 2-y 2a 2=1(a >0,b >0)的离心率分别是e 1,e 2,则1e 21+1e 22=1(此条件中两条双曲线称为共轭双曲线).( )2已知双曲线x 2a 2-y 2=1的一条渐近线方程是y =33x ,则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 A.33 B.63 C.32 D.2333.已知双曲线C :x 2a 2-y 2b2=1(a >0,b >0),右焦点F 到渐近线的距离为2,点F 到原点的距离为3,则双曲线C 的离心率e 为( ) A.53 B.355 C.63 D.624.已知双曲线C :x 2a 2-y 2b2=1(a >0,b >0)的右焦点为F ,点B 是虚轴的一个端点,线段BF 与双曲线C 的右支交于点A ,若BA →=2AF →,且|BF →|=4,则双曲线C 的方程为( )A.x 26-y 25=1B.x 28-y 212=1C.x 28-y 24=1D.x 24-y 26=1 5.已知方程x 2m 2+n -y 23m 2-n=1表示双曲线,且该双曲线两焦点间的距离为4,则n 的取值范围是( )A.(-1,3) B.(-1,3) C.(0,3) D.(0,3) 6.已知离心率为52的双曲线C :x 2a 2-y 2b2=1(a >0,b >0)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 1,F 2,M 是双曲线C 的一条渐近线上的点,且OM ⊥MF 2,O 为坐标原点,若S △OMF 2=16,则双曲线的实轴长是( )A.32B.16C.84D.47. 已知l 是双曲线C :x 22-y 24=1的一条渐近线,P 是l 上的一点,F 1,F 2是C 的两个焦点,若PF 1→·PF 2→=0,则P 到x 轴的距离为( ) A.233 B. 2 C. 2 D.2638.过双曲线x 2a 2-y 2b 2=1(a >0,b >0)的右焦点与对称轴垂直的直线与渐近线交于A ,B 两点,若△OAB 的面积为13bc 3,则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 A.52 B.53 C.132 D.1339.设双曲线C :x 2a 2-y 2b2=1(a >0,b >0)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 1,F 2,若在曲线C 的右支上存在点P ,使得△PF 1F 2的内切圆半径为a ,圆心记为M ,又△PF 1F 2的重心为G ,满足MG 平行于x 轴,则双曲线C 的离心率为( )A. 2B.3C.2D.58.若双曲线x 2a 2-y 2b2=1(a >0,b >0)上存在一点P 满足以|OP |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等于2ab (其中O 为坐标原点),则双曲线的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是( )A.⎝⎛⎦⎤1,52B.⎝⎛⎦⎤1,72C.⎣⎡⎭⎫52,+∞D.⎣⎡⎭⎫72,+∞ 10.已知双曲线x 2a 2-y 2b2=1(a >0,b >0)的一条渐近线为2x +y =0,一个焦点为(5,0),则a =________;b =________.11.设动圆C 与两圆C 1:(x +5)2+y 2=4,C 2:(x -5)2+y 2=4中的一个内切,另一个外切,则动圆圆心C 的轨迹方程为____________. 12.设双曲线x 2-y 23=1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 1,F 2,若点P 在双曲线上,且△F 1PF 2为锐角三角形,则|PF 1|+|PF 2|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13.已知双曲线x 2-y 23=1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 1,F 2,双曲线的离心率为e ,若双曲线上存在一点P 使sin ∠PF 2F 1sin ∠PF 1F 2=e ,则F 2P →·F 2F 1→的值为( ) A.3 B.2 C.-3 D.-2 14.已知双曲线C :x 2a 2-y 2b2=1的右顶点为A ,O 为坐标原点,以A 为圆心的圆与双曲线C 的某一条渐近线交于两点P ,Q ,若∠P AQ =π3且OQ →=5OP →,则双曲线C 的离心率为( ) A.213 B.2 C.72D.3 15.已知双曲线x 2a 2-y 2b2=1 (a >0,b >0)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 1,F 2,点P 在双曲线的右支上,且|PF 1|=4|PF 2|,则此双曲线的离心率e 的最大值为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曲线
Ⅰ、定义与推论:
1.定义1的认知
设M为双曲线上任意一点,分别为双曲线两焦点,分别为双曲线实轴端点,则有:
(1)明朗的等量关系: (解决双焦点半径问题的首选公式)
(2)隐蔽的不等关系:,(寻求某些基本量的取值范围时建立不等式的依据)
2.定义2的推论
设为双曲线上任意上点,分别为双曲线左、右焦点,则有
,其中,为焦点到相应准线l i的距离
推论:焦点半径公式当点M在双曲线右支上时,;
当点M在双曲线左支上时,。

Ⅱ、标准方程与几何性质
3.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轴上的双曲线标准方程为①
中心在原点,焦点在y轴上的双曲线标准方程为②
(1)标准方程①、②中的a、b、c具有相同的意义与相同的联系:
(2)标准方程①、②的统一形式:或
(3)椭圆与双曲线标准方程的统一形式:
4.双曲线的几何性质
(1)范围:
(2)对称性:关于x轴、y轴及原点对称(两轴一中心)
(3)顶点与轴长:顶点 (由此赋予a,b名称与几何意义)
(4)离心率:
(5)准线:左焦点对应的左准线;右焦点对应的右准线
(6)双曲线共性:准线垂直于实轴;两准线间距离为;
中心到准线的距离为;焦点到相应准线的距离为
(7)渐近线: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
Ⅲ、挖掘与延伸
1.具有特殊联系的双曲线的方程
对于双曲线 (a)
(1)当λ+μ为定值时,(a)为共焦点的双曲线(系)方程:c 2
=λ+μ; (2)当
为定值时,(※)为共离心率亦为共淅近线的双曲线(系)方程:

(3)以直线
为渐近线的双曲线(系)方程为:
特别:与双曲线 共渐近线的双曲线的方程为:
(左边相同,区别仅在于右边的常数) 2.弦长公式
设斜率为k 的直线l 与双曲线交于不同两点

1、双曲线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是:12222=-b y a x 和122
22=-b
x a y )00(>>b a ,。

2、双曲线12222=-b y a x 的焦点坐标是)0(,c ±,准线方程是c a x 2±
=,离心率是a c
e =,通径的长是a b 22,渐近线方程是02222=-b y a x 。

其中2
22b a c +=。

3、与双曲线12222=-b y a x 共渐近线的双曲线系方程是λ=-2222b y a x )0(≠λ,即共渐近线为x a b
y ±=;
与双曲线12222=-b y a x 共焦点的双曲线系方程是122
2
2=--+k
b y k a x 。

4、双曲线焦半径公式:设P(x 0,y 0)为双曲线22
221-=x y a b
(a>0,b>0)上任一点,焦点为F 1(-c,0),F 2(c,0),则: (1)当P 点在右支上时,1020,=+=-+PF a ex PF a ex ;
(2)当P 点在左支上时,1020,=--=-PF a ex PF a ex ;(e 为离心率);
另:双曲线12222=-b y a x (a>0,b>0)的渐进线方程为02222
=-b y a x ; 5、双曲线1222
2=-b
y a x 的通径(最短弦)为a b 2
2,焦准距为2=b p c ,焦点到渐进线的距离为b; 6、处理双曲线的弦中点问题常用代点相减法,设A(x 1,y 1)、B(x 2,y 2)为双曲线1222
2
=-b
y a x (a>0,b>0)上不同的两点,M(x 0,y 0)是AB 的中点,则K AB .K OM =22a
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