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考点精要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络输穴学总结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到,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1、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别部。

2、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3、十二经脉的命名是由三部分组成:手足、阴阳、脏腑。一阴一阳演化为三阴三阳,以区分阴阳气的盛衰与多少:阴气中太阴最盛,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中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

4、十二经脉着,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5、膀胱一线1.5寸,膀胱二线3寸。

6、阴经为里,属于脏,阳经为表,属于腑。十二经脉间存在着表里相连的关系。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7、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位交接,阳经与阳经在头部交接,阴经与阴经在胸腹部交接。

肺经与大肠经食指;心经与小肠经小指;心包经与三焦经无名指;

胃经与脾经足大趾内侧;膀胱经与肾经足小趾;

8、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阳蹻脉、阴阳维脉。

作用为统率联络经络、调节气血盛衰。

9、任脉督脉冲脉同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异行,成为“一源三歧”。

10、十二经别,又称为“别行之正经”。一般从四肢肘膝关节上下的正经分出,分布于胸腹腔和头部其间有“离、合、出、入”的特点——离,即从十二经脉分出;入,即进入胸腹腔;合,即与表里经同行;出,即在头项部出来。手足三阴三阳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组成六对,称为“六合”。

11、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去躯干前的任脉络、躯干后的督脉络及躯干侧的脾之大

络,共十五条,称“十五络脉”。又有孙络、浮络和血络之分。孙络为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浮络是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血络则是细小的血管。

12、十二经筋,是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起分布范围大体与十二经脉一致。

13、十二皮部六经皮部名称太阳——关枢;阳明——害蜚;少阳——枢持;太阴——关蛰;少阴——枢懦;厥阴——害肩。

14、《灵枢·经脉》指出:经络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15、经络的作用:沟通内外,网络全身,运行气血,调整阴阳,抗御病邪,反应症候,

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16、《医学入门》:医者不明经络,犹人夜行无烛。业者不可不熟!

17、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18、一般将归属于十四经系统的称为“经穴”,未归入十四经的补充穴称“经外奇穴”,还有按压痛点取穴的称“阿是穴”。

19、经穴都有具体的穴名和固定的位置,分布在十四经循行线上,有明确的针灸主治证,共361个穴位(依据是李学川的《针灸逢源》)。

20、奇穴,一有具体的名称和位置,但未归入十四经中,举例华佗夹脊穴、八邪、八风、十宣,四花是胆俞、膈腧四穴。

21、阿是穴,又称不定穴,天应穴。

22、《灵枢·邪客》: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

23、张介宾《类经》: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于四肢八膝之间有所结聚,故当于节之会处索而刺之。

24、腧穴的治疗作用有三个特点:临近作用远道作用整体作用。

25、远道作用举例:合谷穴不仅能够治疗上肢病症,而且能治颈部和头面部病症;足三里不仅能治下肢病症,而且能治疗肠胃以及更高部位的疾病。“经络所通,主治所及”。

经络总论—表1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经络总论—表2 奇经八脉循行分布和功能

腧穴总论—表1 十四经穴分经主治规律

腧穴总论—表2 常用骨度分寸表

经络腧穴各论—表1 手太阴肺经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经络腧穴各论—表2 手阳明大肠经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经络腧穴各论—表3 足阳明胃经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经络腧穴各论—表4 足太阴脾经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经络腧穴各论—表5 手少阴心经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经络腧穴各论—表6 手太阳小肠经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经络腧穴各论—表7 足太阳膀胱经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经络腧穴各论—表8 足少阴肾经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经络腧穴各论—表9 手厥阴心包经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经络腧穴各论—表10 手少阳三焦经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经络腧穴各论—表11 足少阳胆经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经络腧穴各论—表12 足厥阴肝经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经络腧穴各论—表13 督脉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经络腧穴各论—表14 任脉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经络腧穴各论—表15 下列常用奇穴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刺法灸法总结

✧针法起源于东方(),灸法起源于北方。最初的针:砭石。拔罐法,古称“角法”,原始罐具为

兽角

✧进针:单手:指压进针=插入法、捻入法;双手:指切、夹持(长针)、舒张、提捏。

角度:直90、斜45、平15。方向:平行经脉循行方向,针尖对向病痛部。哑门、风府向下颌;

风池向鼻尖

✧行针:运针,毫针刺入穴位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调整针感强弱,以及使针感向

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用的操作方法。

✧得气:古称“气至”又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

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患者医者两方面的感觉)

✧补泻:原则:“盛则写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灵枢·经脉》。E.g.补法:捻转拇指快出,重插轻提,徐进疾退,随经循行(列缺向上是向病所不是补泻),与气机反,出针后按针孔。

✧灸法的特点:善治虚寒病症预防保健,特殊功效可补针药不足,易被患者接受和自我治疗。✧艾=蕲艾的特点:淡黄色,便于揉捏成型,易于燃烧,热力温和,烧毁不易散落。以陈久为好,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九针:鑱针、圆针、鍉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大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