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是一种由聚合物基质和添加剂、填充物等组成的多相材料,其在过去几十年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这种材料可以通过调整其配方及制备工艺来获得不同的性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领域包括汽车、航空航天、建筑等。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包括原材料选择、预处理方法及工艺控制等过程。
其中,原材料选择是制备过程的关键,主要有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根据要求的性能选择不同类型的聚合物基质和添加剂;二是根据需要的材料结构和形态选择合适的填充物。
在原材料选择方面,不同的聚合物基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质,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选用树脂、热塑性弹性体等材料。
同时,由于复合材料体系中添加剂/填充物的种类和分散度等因素会对材料综合性能产生影响,应根据应用环境、功能和性能要求选择符合要求的添加剂/填充物。
预处理方法方面,它是制备复合材料的重要工艺环节。
针对不同的填充物形态及表面性质的不同,需要采取一系列处理措施使其与聚合物相互结合。
例如,对于填充物比较粗大且表面粗糙或表面有氧化处理的的玻璃纤维等,可以采用多层镀浆或表面处理的方法使其表面变得光滑均匀;对于比较细小的填充物,可以采用表面改性的方法增强其与聚合物的相互作用力。
工艺控制方面,它是制备复合材料的关键步骤之一。
在工艺流程中,需要对各个阶段进行合理地控制。
例如,在混合阶段中,需要控制混合时间和加热温度等参数,以保证各种原材料充分混合,并且获得合适的表面质量;在成型阶段中,需要控制成型温度、成型压力及工艺时间等参数,以获得合适的硬度、强度、韧性值和表面质量等等。
总之,通过优化材料配置方案、预处理方法及工艺控制等环节,可以获得结构完整、性能优良的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而且,这种材料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环境和需求进行调整,因此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适应性。
在实际应用中,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预计未来会有更多的领域会应用这种材料。
第四章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

第四章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指的是由纳米颗粒嵌入到聚合物基质中形成的一种复合材料。
由于纳米颗粒具有特殊的性质和高比表面积,与基质的相互作用使得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能,包括力学性能、热学性能、电学性能和光学性能等。
这些特性使得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在各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通常分为两个步骤:纳米颗粒的合成和复合材料的制备。
首先,纳米颗粒可以通过溶液法、溶胶-凝胶法、气相法和机械法等不同的方法进行合成。
合成的纳米颗粒可以是金属、氧化物、粉末和纳米碳管等。
然后,将合成得到的纳米颗粒与聚合物基质进行混合,通过溶液浸渍法、熔融共混法、热交联法等不同的方法进行复合材料的制备。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具有许多优秀的性能。
首先,由于纳米颗粒的加入,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纳米颗粒可以增加材料的强度、刚度和耐磨性等。
同时,纳米颗粒的高比表面积也有利于聚合物与纳米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提高材料的耐热性和耐候性。
其次,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还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光学性能。
纳米颗粒的导电性和光学性质可以直接作用于复合材料,在电子器件、传感器和光学器件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另外,纳米颗粒的尺寸和形状也可以对材料的导电性和光学性质进行调控,进一步扩展了材料的应用范围。
此外,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还具有良好的阻隔性能和增强效应。
纳米颗粒的加入可以显著提高复合材料对气体、水汽、有机物和防火等有害物质的阻隔能力。
同时,纳米颗粒与聚合物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可以增强复合材料的韧性和断裂韧性,提高材料的耐久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具有多种优异性能,可以应用于材料科学、电子器件、传感器、光学器件、耐热性材料、阻隔材料和增强材料等领域。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和成熟,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将在更多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8-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喷射成型工艺
3. 工艺流程
喷射成型工艺
4. 工艺控制 1)树脂凝胶时间 2)树脂/玻纤=(2.5~3.5)/1(质量比) 3)胶衣树脂凝胶 第N层
(2mm)
第一层
(1mm)
辊压
第二层
(2mm)
辊压……
最后一层(先喷树脂,后铺表面毡)
4)喷射速率:2~10Kg/min 5)树脂粘度:0.3~0.8Pa.S,含胶量约60% 6)玻纤为无捻粗纱,短切长度25~50mm
手糊成型工艺
三、手糊工艺过程
1. 原材料准备 1)胶液配制
胶液工艺性:胶液粘度、凝胶时间 手糊工艺进行前,必须进行胶液凝胶时间试验。要使凝胶时 间大于或等于所配胶液施工时间,否则手糊不能顺利进行。
不饱和树脂配方(质量份) 树脂:100份;过氧化甲乙酮:2份(引发剂); 萘酸钴苯乙烯溶液:1~4份(促进剂,加入量与环境温度有关)
加热
预浸料熔融
粘流态
固化
高弹态
玻璃态
加压作用:压实预浸料,制备结构均匀、致密复合材料 加压时机:粘流态与高弹态区间 加压太早:树脂流失过多 加压太迟:树脂已进入高弹态,树脂结构不致密
袋压成型
3. 真空封装材料铺叠顺序 专家系统:控制热压罐成型工艺过程
固化模型
流动模型:树脂流动特性 热化学模型:树脂体系吸热、放热过程 空隙模型:成型缺陷 内应力模型:收缩应力、热应力
手糊成型工艺 3. 固化(凝胶-----定型-----熟化)
固化方式
常温固化:温度>15℃ (25~30℃);湿度 ≤80% (15~30℃,8~24h) 加热固化:烘箱、固化炉、模具加热、红外 线加热 (60~80℃,1~2h)
丙酮萃取法 硬度法(巴氏硬度) >15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是近年来材料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
与传统材料相比,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具有更出色的性能和更广泛的应用范围。
本文将从制备工艺以及应用方面对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进行讨论。
一、制备工艺1.选择合适的纳米材料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中,选择合适的纳米材料是关键。
目前常用的纳米材料有纳米碳管、纳米粒子、纳米纤维等。
不同类型的纳米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需根据实际需要选用。
2.表面改性与纳米材料的表面性质有关的表面改性是制备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一项重要步骤。
表面改性可以提高纳米材料的亲和性,从而提高材料的机械性能和化学稳定性。
3.聚合物基质合成选择适当的聚合物基质是制备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另一重要步骤。
聚合物基质的选择应该与纳米材料的性质相适应,更好地发挥复合材料的性能。
4.纳米填充物的分散在制备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中,纳米填充物的分散是影响复合材料性能的另一重要因素。
良好的分散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性能,避免出现质量不均匀的情况。
5.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测试在制备完成后,需要对复合材料进行性能测试。
这些测试可以帮助了解复合材料的结构和力学特性,从而优化制备工艺和材料性能。
二、应用方面1.复合材料在机械领域的应用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在机械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飞机制造中,使用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可以减轻重量,提高机体强度;在汽车制造中,使用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可以提高车身强度和稳定性;在建筑领域中,使用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可以提高抗震性能、防火性能等。
2.复合材料在能源领域的应用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在能源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太阳能领域中,使用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可以提高光电转换效率;在燃料电池领域,使用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可以提高电池效率和稳定性。
3.复合材料在生物领域的应用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在生物领域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药物传输方面,可以使用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来传递药物、改善药物质量和稳定性;在组织工程方面,可以使用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来模拟和重建人体组织;在人工器官方面,可以使用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来制造人工关节和人工牙齿等。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是一种由聚合物基体(如聚合物树脂)和强化材料(如纤维、颗粒等)组成的复合材料。
这种复合材料结合了聚合物的可塑性和强度,以及强化材料的刚度和强度,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工程性能。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制备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选择合适的聚合物基体,常用的包括聚丙烯、聚酯、环氧树脂等。
2. 选择适当的强化材料,常用的有玻璃纤维、碳纤维、纳米颗粒等。
3. 基体和强化材料进行混合,可以通过热压、挤出、注塑等方法将它们混合在一起。
4. 根据需要进行后续的加工和成型,如冷却、切割、修整等。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具有许多优点,包括:
1. 轻质高强度:与金属相比,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具有较低的密度和较高的强度,可以实现轻量化设计。
2. 耐腐蚀性: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对化学品和湿气的腐蚀性能较好,不容易受到腐蚀和氧化。
3. 良好的耐热性: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通常具有较高的耐热性和耐高温性能。
4. 良好的绝缘性能: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适用于电气和电子领域。
5. 自润滑性: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中的聚合物基体可以提供良好的自润滑性能,减少了摩擦和磨损。
由于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具有以上优点,因此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建筑、电子、医疗等领域,成为现代工程材料中的重要一类。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制备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制备制备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关键步骤包括材料选择、增强材料表面处理、复合材料制备和后处理。
首先,选择合适的聚合物基体和增强材料非常重要。
聚合物基体的选择应基于所需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等要求。
常见的聚合物基体包括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酰亚胺(PI)等。
增强材料可以是颗粒状的纳米材料,如纳米氧化硅、纳米氧化铝等;也可以是纤维状的玻璃纤维、碳纤维、天然纤维等;还可以是片状的石墨烯、石墨等。
其次,增强材料表面处理是增强材料与聚合物基体之间相容性的关键。
表面处理可以通过引入活性基团或进行氧化、酯化等化学修饰来改变增强材料的表面性质。
这样能够增加增强材料与聚合物基体之间的黏附力和相容性,从而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接下来,复合材料的制备是将增强材料均匀地分散在聚合物基体中的过程。
常见的制备方法包括熔融法、溶液法和乳液法。
熔融法是将聚合物基体和增强材料一同加热熔融,然后通过挤出或注塑等工艺形成复合材料;溶液法是将增强材料分散在聚合物溶液中,然后通过旋涂、浸渍等方法制备复合材料;乳液法是将增强材料分散在聚合物乳液中,然后通过自由基聚合或电化学聚合形成复合材料。
最后,制备完成的复合材料还需要进行后处理。
后处理包括热固化、冷却、修饰等工艺。
热固化是将复合材料加热至聚合物基体的玻璃转化温度以上,使聚合物基体发生交联反应,以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冷却是通过将复合材料快速冷却到室温来获得所需的结构和性能;修饰是为了改善复合材料的表面性质,如增加润湿性、耐磨性等。
总之,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是一个多步骤的过程,需要选取合适的材料、进行表面处理、制备复合材料和进行后处理。
通过精细控制这些步骤,可以得到具有优异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的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性能评述

最后浇铸成膜或在模具中浇铸 ,除去溶剂或使之聚 合获得样 品。例如 :在制备 P A2 s 1 复合材料时, / 0
先把 P 溶 于 苯 乙烯 中 ,然 后 加 入 A1)搅 拌 混 合 s 3 ( 均 匀 ,把 溶液 浇铸到模 具 中 ,在适 当条 件下把苯 乙 烯本 体 聚合 成 聚苯 乙烯 ,制得 样 品 。邓 建 国等采 用 溶 液共混 法 制 得 的 P TS0 纳 米 复合 材料 ,复 合 E /i2 材料 的分 散 性 均 匀 ,且 其 熔 点 低 于 P T树 脂 ,此 E 项研究 拓宽 了 P T树脂 的应用 范 围 。 E 12 插层 复合法 .
R v w o P e aai to n efn m o o me-ae aoo  ̄ t t i ( eog agIsteo ei r rt nMe da dP r n  ̄ f l rb s N nemp e WuJ H injn tu f e f p o h o P y d s e l i ni t Si c d Tcnl y a i 50 7 ;Y n a ( h aMeo g ntu , H nzo 108 ; Wu D q g ( e c ne n eho g ,H r n102 ) agNn C i t l y I i t e a o b n ro ste aghu30 1 ) ai n Hi - l gag ntu c neadTcnl y a i 102 ) o i steo Si c eh o g ,H r n 5 07 ni Ii t f e n n o b
第2 5卷 第 6 期
20 年 l 月 09 1
森
林
工
程
V 12 N . 0.5 o6 N v ,2 O o . O9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2

19
四、袋压成型工艺 袋压成型是最早及最广泛应用于预浸料成型的工艺之一。 将纤维预制件铺放在模具中,盖上柔软的隔离膜,在热压 下固化,经过所需的固化周期后,材料形成具有一定结构 的构件。 袋压成型可分为三种:真空袋压成型、压力袋压成型和热 压罐成型
▼当沉积到一定厚度时,用辊轮压实,帮助纤维进一步浸 透树脂,排除气泡,
▼再进行加热或常温固化, ▼固化后脱模即获得制品。
17
喷射成型的工艺参数
☆喷射成型工艺参数主要有:
树脂含量:制品中树脂含量应控制在60%左右; 喷雾压力:当树脂黏度为0.2Pa·s,树脂罐压力为
0.05~0.15MPa时,雾化压力为0.3~0.35MPa;
(1)轮鼓缠绕法
适用于实验室的研究性工作或小批量生产
5
(2)陈列铺排法 湿法:许多平行排列的纤维束或织物同时进入胶槽,浸渍 树脂后由剂胶器除去多余胶液,经烘干除去溶剂后,加隔 离纸并经辊压整平,最后收卷。 干法:熔融态树脂从漏槽流到隔离纸上,通过刮刀后在隔 离纸上形成一层厚度均匀的薄膜,经导向辊与平行排列的 纤维或织物叠合,通过热鼓时树脂熔融并浸渍纤维,再经 过辊压使树脂充分浸渍纤维,冷去后收卷。
2.2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2.2.1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工艺特点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在性能方面有许多独到之处,其成型工
艺与其它材料加工工艺相比也有其特点: (1)材料的成型与制品的成型是同时完成的,复合材料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自课本《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针对的是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1、溶胶-凝胶法
溶胶-凝胶法是最早用来制备纳米复合材料的方法之一。
所谓的溶胶-凝胶工艺过程是将前驱物在一定的有机溶剂中形成均质溶液,均质溶液中的溶质水解形成纳米级粒子并成为溶胶,然后经溶剂挥发或加热等处理使溶胶转化为凝胶。
溶胶-凝胶中通常用酸、碱和中性盐来催化前驱物水解和缩合,因其水解和缩合条件温和,因此在制备上显得特别方便。
根据聚合物与无机组分的相互作用情况,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直接将可溶性聚合物嵌入到无机网络中把前驱物溶解在形行成的聚合物溶液中,在酸、碱或中性盐的催化作用下,让前驱化合物水解,形成半互穿网络。
(2)嵌入的聚合物与无机网络有共价键作用在聚合物侧基或主链末端引入能与无机组分形成共价键的基团,就可赋予其具有可与无机组分进行共价交联的优点,可明显增加产品的弹性模量和极限强度。
在良好溶解的情况下,极性聚合物也可与无机物形成较强的物理作用,如氢键。
(3)有机-无机互穿网络在溶胶-凝胶体系中加入交联单体,使交联聚合和前驱物的水解与缩合同步进行,就可形成有机-无机同步互穿网络。
用此方法,聚合物具有交联结构,可减少凝胶的收缩,具有较大的均匀性和较小的微区尺寸,一些完全不溶的聚合物可以原位生成均匀地嵌入到无机网络中。
溶胶-凝胶法的特点是可在温和条件下进行,可使两相分散均匀,通过控制前驱物的水解-缩合来调节溶胶-凝胶化过程,从而在反应早期就能控制材料的表面与界面性能,产生结构极其精细的第二相。
存在的问题是在凝胶干燥过程中,由于溶剂、小分子、水的挥发可能导致材料内部产生收缩应力,从而会影响材料的力学和机械性能。
另外,该法所选聚合物必须是溶解于所用溶剂中的,因而这种方法受到一定限制。
2、层间插入法
层间插入法是利用层状无机物(如粘土、云母等层状金属盐类)的膨胀性、吸附性和离子交换功能,使之作为无机主体,将聚合物(或单体)作为客体插入于无机相的层间,制得聚合物基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
层状无机物是一维方向上的纳米材料,其粒子不易团聚且易分散,其层间距离及每层厚度都在纳米尺度范
围1~100 nm内。
层状矿物原料来源极其丰富,而且价廉。
插入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熔融插层聚合先将聚合物单体分散并插入到层状硅酸盐片层中,然后进行原位聚合。
利用原位聚合时所放出的大量热量,克服硅酸盐片层间的库仑力而使其发生剥离,从而使硅酸盐片层与聚合物基体以纳米尺度复合。
(2)溶液插层聚合将聚合物单体和层状无机物分别溶解(分散)到某一溶剂中,充分分散后,混合到一起,搅拌一定时间,使单体进入无机物层间,然后在合适的条件下使聚合物单体聚合。
(3)聚合物熔融插层先将层状无机物与聚合物混合,再将混合物加热到熔融状态,在静态或有剪切力的作用下,使聚合物插入层状无机物的层间。
该方法不需要溶剂,可直接加工,易于工业化生产,且适用面较广。
(4)聚合物溶液插层将聚合物大分子和层状无机物一起加入到某一溶剂中,搅拌使聚合物分散在溶剂中,并插入到无机物片层间。
溶液法的关键是寻找合适的单体和相容的聚合物黏土共溶剂体系。
由于大量的溶剂不易回收,因此溶液法对环境不利。
3、共混法
共混法类似于聚合物的共混改性,是聚合物与无机纳米粒子的共混,该法是制备纳米复合材料最简单的方法,适合于各种形态的纳米粒子。
根据共混方式,共混法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
(1)溶液共混将基体树脂溶于良溶剂中,加入纳米粒子,充分搅拌使之均匀分散,成膜或浇铸到模具中,除去溶剂制得样品。
(2)乳液共混聚合物乳液与纳米粒子均匀混合,最后除去溶剂而成型。
乳液共混中有外乳化型与自乳化型两种复合体系。
外乳化法由于乳化剂的存在,一方面可使纳米粒子更加稳定,分散更加均匀,另一方面它也会影响纳米复合材料的一些物化性能,特别是对电性能影响较大。
自乳化型复合体系既能使纳米粒子更加稳定,分散更加均匀,又能克服外加乳化剂对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学及光学性能的影,比外乳化型复合体系更可取。
(3)熔融共混将聚合物熔体与纳米粒子共混制成复合体系,其中所选聚合物的分解温度应高于其熔点。
熔融共混法较其它方法耗能少,且球状粒子在加热时碰
撞机会增加,更易团聚,因而表面改性更为重要。
(4)机械共混通过各种机械方法如搅拌、研磨等来制备纳米复合材料。
该法容易控制粒子的形态和尺寸分布,其难点在于粒子的分散。
为防止无机纳米粒子的团聚,共混前要对纳米粒子进行表面处理。
除采用分散剂、偶联剂和(或)表面功能改性剂等综合处理外,还可用超声波辅助分散。
4、原位聚合法
原位聚合法是将无机纳米粒子与单体均匀混合后在一定温度条件下由引发剂作用引发(或不加)的直接聚合,是制备具有良好分散效果的纳米复合材料的重要方法。
该法可一次聚合成型,适用于各类单体及聚合方法,并保持纳米复合材料良好的性能。
原位聚合法可在水相,也可在油相中发生,单体可进行自由基聚合,在油相中还可进行缩聚反应,适用于大多数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由于聚合物单体分子小,粘度低,表面有效改性后无机纳米粒子容易均匀分散,保证了体系的均匀性和各项物理性能。
原位聚合法反应条件温和,制备的复合材料中纳米粒子均匀分布,粒子的纳米特性完好无损,同时在聚合中,只经一次聚合成型,不需热加工,避免了由此产生降解,从而保持了基本性能的稳定。
但其使用有较大的局限性,以为该方法仅适用于含有金属、硫化物或氢氧化物胶体粒子的溶液中使单体分子进行原位聚合制备纳米复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