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文言文文意理解题解答技巧及规律

合集下载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文言文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文言文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文言文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中的文言文试题一直是考生备考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通过对这一部分试题的分析和总结,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并提高文言文的应试能力。

本文将针对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中的文言文试题进行深入分析,并给出备考策略,希望能够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一、试题分析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文言文试题共有两个部分,分别是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并按要求作文和阅读下面这篇诗歌,并按要求作文。

1.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并按要求作文这部分题目是一篇阐述古代义理的文章,要求考生写一篇文章想象古人对义理的科学解释。

文章主要讲述了古人对义理的认知,包括对义理的形成原因、对义理的信念和对义理的实践等方面,考生需要根据给出的材料,结合自己的思考,发挥想象力,写出一篇文章。

这种类型的题目考察了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文言文写作能力和想象力。

这部分题目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诗歌,要求考生写一篇文章讲述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诗歌描绘了自然景色和田园风光,要求考生在写作时能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并能够进行自由发挥,写出一篇文章。

这种类型的题目考察了考生对古文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文言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备考策略针对上述试题的特点,以下是几点备考策略供考生参考:1.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文言文的语言风格古朴,考生需要在备考过程中多读多练,提高自己的文言文语言运用能力。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言文阅读材料,比如《史记》、《庄子》等,进行精读和翻译练习,提高自己对古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加强逻辑思维能力文言文比较注重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需要加强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自己对文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可以通过多做一些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3.积累词汇和修辞手法文言文的词汇和修辞手法相对较为复杂,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需要多积累一些古文词汇和修辞手法,并多做一些写作练习,提高自己对词汇和修辞手法的应用能力。

2019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的考察重点

2019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的考察重点

2019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的考察重点文言文作为语文科目中的一部分,在高考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了解并掌握2019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的考察重点,不仅有助于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准备,还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言文写作能力。

以下是我对2019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考察重点的总结和分析。

一、阅读理解2019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阅读理解篇章通常由文言文原文和一系列相关问题组成。

其中,对文言文原文的理解和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考生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考察重点:1. 词语理解:包括对生僻字、古汉语词语和多义词的理解。

考生需要掌握这些词语的正确意义,以便准确回答问题。

2. 句子结构和语法分析:考生需要注意句子中的修饰成分、状语、并列结构等,以及文言文特有的语法现象,如假设副词的用法等。

对于复杂长句,考生需要学会分析句子成分,理清逻辑关系。

3. 上下文推理:考生需要通过对文言文原文的整体理解,结合问题的要求,进行上下文推理,掌握作者观点、论述思路和情感色彩等。

4. 文化背景和常识:文言文往往与古代文化、历史背景相关。

考生需要了解相关的历史事件、文化背景和流派特色,以便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

二、文言文写作2019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写作一般要求考生根据所给的话题和写作要求,运用文言文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写作。

以下是考察重点的细分:1. 文言文基本功:包括词汇的运用、句式的表达、修辞手法的使用等。

考生需要熟练掌握常用文言词汇,提高句式的多样性,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增加文采和表达力。

2. 逻辑思辨:考生在写作过程中需要清晰的逻辑思维,合理组织思路,严谨有序地展开表达。

同时,要能准确把握题意,明确自己的观点,并用合理的逻辑和充分的论据进行支撑。

3. 批判思维:文言文写作也注重对事件、现象的批判思考。

考生需要对所给话题进行深入思考,分析其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举出相应的理由和例证。

4. 文化常识:文言文写作常常涉及到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2019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的精确分析

2019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的精确分析

2019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的精确分析2019年的高考语文考试中,文言文部分的真题给考生们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本文将对2019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进行精确分析,以帮助考生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部分内容。

一、真题解析以下是2019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的解析:题目一:古人云:“读书如登山,过程痛苦而值得。

”凭你对《论语》的理解与感悟,谈谈你的触动、你的困惑以及你的思考。

(满分20分)这道题目要求考生结合自身对《论语》的理解与感悟,分享触动、困惑和思考。

在写作时,可以借用论语中的经典语句作为引用,并分别以触动、困惑和思考为线索进行分段论述。

通过具体的例子和深入的思考,使文章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可读性。

题目二:根据《荀子·劝学》和你对劝学的理解,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学习方法和体会。

(满分20分)这道题目要求考生结合《荀子·劝学》和个人对劝学的理解,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体会。

在文章中,可以引用《荀子·劝学》中的相关段落,同时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感悟,具体描述自己的学习方法,并通过案例和理论支持加以论证。

二、书写格式为了使文章的排版整洁美观,可以参考以下格式:正文段落:每一段正文段落之间用空行隔开,段首不缩进,段尾需要标点。

引用段落:对于引用的古文或其他重要语句,可以单独成段,并在选引段前空一行。

标题:文章的标题可以使用较大号的字体,居中排版。

三、语句表达语句的表达要求流畅、通顺,在写作时可以注意以下几点:1. 使用恰当的连接词:如因果关系可用“因此”、“所以”等;对比关系可用“然而”、“但是”等。

2. 避免重复使用相同的词汇:可以通过使用近义词或者变换表达方式来丰富语言表达。

3. 选择优秀的句式:可以使用一些典型的文言文句式,如“有云”、“但使”等,增加文章的文言味道。

4. 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等,给文章增加色彩和文采。

总之,2019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的精确分析需要考生们充分理解题目要求,并合理组织文章结构、优化语句表达。

2019高考语文文言文综合分析

2019高考语文文言文综合分析

从内容上看,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试题,大多 为“一人多事”型,即选文围绕主人公的思想性格 特点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简历和突出事迹。文章 结构一般可以概括为:人——简历——性格特点 ——事件①——事件②——事件③——事件④ ……所谓“层层划读”,就是在每读完一个事件 (或人物)片断时,在文章中用铅笔以竖线划出,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有利于读懂原文意思,理清文 章脉络;二是即使对原文中的内容读不懂,但也可 以知道这个事件发生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是谁 和这个人之间的事,达到“故事没读懂,但题做对 了”的效果。
分析和概括文章的试题。这类试题四个选 项的排列顺序与阅读材料的行文顺序一般是一致 的。更重要的是这样的题目一般要求选出“不正 确的一项”,而这“不正确的一项”并非全错, 而是大部分正确,只是个别小地方与原文不一致, 因此这四个选项可以成为再读文章时的“导引”, 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从而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倒读法”的运用。
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借人
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 这就需要“辨理”。
2、倒吃甘蔗 层层划读 所谓“倒读法”,就是借助于题面来阅读,以帮助理 解阅读材料的内容。这是一种辅助方法。当我们做文言 文试题的时候,可以先阅读文意分析概括题这个题目, 利用其中的信息来帮助我们读懂文章。
3、①高屋建瓴,整体阅读 ② 题文对应,由文及题
题干由文章而来,主要是针对文章内容的,答
题就要分析题干与文章有关内容的对应关系,从
选文的整体出发来研读与题干相关的局部,以形
古汉词典 王力
成答案。具体地说,就是把选项的有关要求与原
文相关部分作具体对照,以确定答案的正误。

高考文言文阅读解答技巧攻略方法整理

高考文言文阅读解答技巧攻略方法整理

高考文言文阅读解答技巧攻略方法整理高考文言文阅读解答技巧攻略方法高考中的文言文阅读应当算是比较难的一道题,很多的同学都不知道怎么答题,做这道题有没有什么技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考文言文阅读解答技巧攻略,欢迎大家来阅读。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技巧如何读懂文言文选文(1)先读最终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大事。

(此题假如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专心地默读文章,以“大事”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焦急,同时必需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或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第一步:梳理结构,全面把握对文章内容有了全局性熟悉,才能对局部有明确的指导。

梳理结构,精确筛选信息要点,进而全面把握文章的框架与主旨。

对结构的梳理可以留意文题、句段首句、句段尾句等。

其次步:锁定区域,精确筛选在全面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干要求在原文找到对应的区域,然后在详细区域中精确筛选,从而找准有效信息。

第三步:抓重点,精确翻译在辨别信息点时,要留意精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译过来,此时需抓住重点,即对文意理解简单发生分歧的地方精确翻译。

第四步:综合分析,理清因果对文意的分析必需综合全文,要结合主旨,留意是否倒置或混淆了因果关系。

高考的文言文答题技巧快速扫瞄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扫瞄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当快速扫瞄文段后的题目。

从整体上揣摩文章大致把文章扫瞄一遍,不要求把握全部文意,也许读懂就行了。

文段后的解释往往有提示作用,也要加以关注。

文段中消失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有些生疏,可以暂不去管它。

可采纳提取主要信息法,通过速读提取主要信息如下:写的是什么人,主要生活在什么时代,做了什么事,这些事有什么意义,文中还涉及什么人物。

2019届高考文言文文意理解题解答技巧及规律

2019届高考文言文文意理解题解答技巧及规律

2019届高考文言文文意理解题解答技巧及规律探寻导读:文言文文意理解题总的做题原则是,每个选项都要回归原文,寻找对应的信息,然后翻译,最后再比对跟原文信息的差距,从而做出判断……文言文是高考的必考点,对同学们来讲也是难点。

首先同学们要读懂文章,然后在读懂的基础上准确判断各小题,最后选出正确答案。

题目中有一项考查就是对文意的理解,此类题通常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试题的选项通常是“三对一错”,设问的角度基本是选错误的一项,四个选项大多依原文的先后顺序对文意做概括性的转述和分析,错误项中的大部分叙述一般还是符合文意的,往往只设置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

四个选项有时会依选文内容的特点而表现为不同的形式,比如分别涉及人物品性的不同侧面,或者文本主人公的人生经历,或者人生不同阶段的成就等。

《考试大纲》对文言文的考点有明确的要求,其中“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是考查同学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的能力。

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或推理,要求同学们答出某一论点立论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

新的《考试大纲》明确增加对文言文的考查力度,包括对文学常识等传统文化的考查,可见高考加大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所以同学们要对文言文文意的理解和判断尤为重视。

以下笔者结合具体的例题,对文言文文意理解题的题型做简单的分析,以便能为同学们提供实际的帮助。

规律探寻1.题干通常为选择错误的一项。

2.题肢设置为概括分析,一般概括不設错,选项的第一句话一般为概括,后面的内容为分析,细致分析处常常设错。

3.个别题也会在概括时出错,比如混淆主人公的品行、重要人生阶段的成就等。

4.有的错误类型为题肢前的概括与后面的表述分析对不上,即事例分析与前面概括不符。

5.有的选项分析的内容涉及文章的各个地方,需要同学们跳读找信息,这样难度就加大了。

错误类型探究一、事件或者行为的错误命题者往往把主人公的很多行为放在不对应的时间段,从而出错,比如做官的时间段,施政等某种行为的时间段等。

高考文言文考试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文言文考试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文言文考试阅读答题技巧面对文言文考题,同学首先在心理上主产生惧怕。

畏惧、惊慌只会自乱阵脚,这样还没开头答题就已经开头失分了,因此考生把握文言文的答题技巧有助于消退同学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

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高考文言文考试阅读答题技巧,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高考文言文考试阅读答题技巧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假如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详细语境理解。

如:河北考题中消失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依据详细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设、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设”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21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文言文归纳要点概括中心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愿思”,阅读是基础。

阅读时要始终带着如下几方面的问题思索:(1)(文章)写了一些什么人的一些什么事;(2)事情的发生、进展和结局如何;(3)文章说了一些什么道理;(4)是以什么作为说理依据的。

详细说,对记叙性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大事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

谈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

说明性文字要理清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

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才能精确、完整地去分析、评价人物和大事。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文言文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文言文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文言文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文言文作为高考语文考试重要的一部分,不仅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阅读能力,也考验学生对古代汉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的文言文部分同样如此,以下将分析试题,并提出备考策略,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文言文考试。

一、试题分析2019年全国卷Ⅲ的文言文部分共有两篇文章,分别为《论语》中的《雍也》和《孟子》中的《尽心下义》。

两篇文章都是儒家经典的典范作品,反映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

试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原文的理解能力和古代汉语的运用能力。

以《雍也》为例,试题内容主要包括对文章中名词的理解、对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的理解以及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名词的理解主要考查考生对古代用语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通过上下文推断名词的含义。

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则要求考生能够理解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对比、排比等。

对作者观点的理解要求考生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从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含义。

而《尽心下义》则主要考查考生对古代汉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文章中使用了不少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和短语,考生要通过上下文推断这些词语和短语的含义。

文章也涉及到了一些古代汉语的典型表达方式,如「执一而不和者,离于众矣」、「教之以义者,人也;说之以利者,机也」等,考生需能够理解这些表达方式,并能够正确运用到具体的题目中。

二、备考策略针对文言文部分的备考,考生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1. 多读经典文言文作品熟读经典文言文作品是提高文言文水平的基础。

考生可以多读《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作品,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用法和表达方式,加深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

通过阅读,考生也能够提高自己的古代汉语词汇量,增强对古代汉语的感觉。

2. 抓住重点内容3. 多做题目做题目是提高文言文水平的有效途径。

考生可以通过做历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来检验自己的文言文水平,并通过做题目来提高自己对古代汉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高考文言文文意理解题解答技巧及规律探寻导读:文言文文意理解题总的做题原则是,每个选项都要回归原文,寻找对应的信息,然后翻译,最后再比对跟原文信息的差距,从而做出判断……文言文是高考的必考点,对同学们来讲也是难点。

首先同学们要读懂文章,然后在读懂的基础上准确判断各小题,最后选出正确答案。

题目中有一项考查就是对文意的理解,此类题通常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试题的选项通常是“三对一错”,设问的角度基本是选错误的一项,四个选项大多依原文的先后顺序对文意做概括性的转述和分析,错误项中的大部分叙述一般还是符合文意的,往往只设置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

四个选项有时会依选文内容的特点而表现为不同的形式,比如分别涉及人物品性的不同侧面,或者文本主人公的人生经历,或者人生不同阶段的成就等。

《考试大纲》对文言文的考点有明确的要求,其中“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是考查同学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的能力。

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或推理,要求同学们答出某一论点立论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

新的《考试大纲》明确增加对文言文的考查力度,包括对文学常识等传统文化的考查,可见高考加大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所以同学们要对文言文文意的理解和判断尤为重视。

以下笔者结合具体的例题,对文言文文意理解题的题型做简单的分析,以便能为同学们提供实际的帮助。

规律探寻1.题干通常为选择错误的一项。

2.题肢设置为概括分析,一般概括不設错,选项的第一句话一般为概括,后面的内容为分析,细致分析处常常设错。

3.个别题也会在概括时出错,比如混淆主人公的品行、重要人生阶段的成就等。

4.有的错误类型为题肢前的概括与后面的表述分析对不上,即事例分析与前面概括不符。

5.有的选项分析的内容涉及文章的各个地方,需要同学们跳读找信息,这样难度就加大了。

错误类型探究一、事件或者行为的错误命题者往往把主人公的很多行为放在不对应的时间段,从而出错,比如做官的时间段,施政等某种行为的时间段等。

自《后汉书·景丹传》)A.景丹才学突出,办事干练。

他在王莽新朝时以言语科优秀被举荐为固德侯的相国,又以办事干练著称,升任朔调连率的副官。

B.景丹颇得器重,深受拥护。

建武二年,光武帝任命吴汉为大司马时,任命景丹为骠骑大将军、栎阳侯,后又被群臣推举为大司马人选。

C.景丹有军事才能,能征善战。

曾大败王郎的部队并追击十余里,又跟随光武帝在羛阳打败五校,使对方五万人投降。

D.景丹为国尽忠,临危受命。

陕县贼人苏况攻破弘农,活捉郡守。

景丹当时以带病之身率军到郡,十多天后逝世。

解析:B项“任命景丹为骠骑大将军、栎阳侯”表述错误,骠骑大将军不是在建武二年任命的。

对应原文:世祖即位,诏举可为大司马者,群臣所推惟吴汉及丹。

帝曰:“景将军北州大将,是其人也。

然吴将军有建大策之勋,又诛苗幽州、谢尚书,其功大。

旧制骠骑将军官与大司马相兼也。

”乃以吴汉为大司马,而拜丹为骠骑大将军。

建武二年,定封丹栎阳侯。

总结:从原文看,骠骑大将军是在世祖即位时封的,而栎阳侯是在建武二年任命的,所以面对这种错误,同学们要找出主人公的职位变化信息,然后一一对应分别上任的时间段。

二、某个词语翻译错误命题者在设置干扰项时,故意对文言材料中某一词语错误地加以解释,从而导致题肢出错。

自《宋史·曾公亮传》)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

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

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

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王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王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解析:C项错误在于“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的说法。

根据文本“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的叙述,可知“调解”之说不当,应当是“谕以指意”,即“把皇帝的意思告诉他们”,从而止息了边害。

例3:(2017全国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

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

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

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

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

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

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解析:B项细节有误,原文是“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对应的翻译点“约言”不是“极有文才口才”,而是“言辞简约”。

总结:以上例题都是在事例分析的部分出现个别词语翻译错误,同学们只要对照原文句子翻译准确即可。

在翻译时可以根据字词的表面意来推测,比如“约言”中的“约”,本身就是简约的意思,跟错误的选项中“极有文才口才”是截然不同的。

三、夸大事实命题者在构拟这类选项时,常常在准确的概括、分析中夹杂一两处故意夸大的地方作为干扰。

例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选自《史记·叔孙通传》)A.刘邦初即位,不喜欢繁文缛节,崇尚简易B.跟随刘邦征战的将军们不懂礼仪,表现粗鲁C.叔孙通帮助朝廷建立了一套庄重威严的礼仪D.鲁地儒生皆固守气节,坚决不与叔孙通合作解析:D项错在“皆固守气节,坚决不与叔孙通合作”,原文为“鲁有两生不肯行”,叔孙通“遂与所征三十人西”,由此可见“固守气节,坚决不与叔孙通合作”的只是“两生”,也就是两个儒生。

总结:同学们做题时,如涉及细节,尤其是数量、时间等信息时,要严谨、准确地判断分析。

四、涉及的对象错误命题者故意把某些发生在甲身上的情况说成发生在乙身上,这就属于典型的张冠李戴。

例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出自《宋史·李迪传》)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

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

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解析:本题答案为D项。

A项中的本体不是李迪,“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的是他的曾祖。

原文“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

C项“不畏众怒”表述有误,依据原文“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怒”的只是皇帝,“群臣”是不敢向皇帝提出反对意见的。

总结:同学们需要在原文中认真查看行为人主体,以及涉及的次行为人,因为原文涉及的对象通常不止一个,所以命题者才会故意把事件和行为人混乱表述。

五、以偏概全命题者故意缩小(或扩大)原文有关信息的范围、作用、程度等,把部分有效的信息杂糅其中,以混淆做题人的判断。

例6:下列对原文信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选自《晋书·列传第十一》)A.魏舒不愿要虚名。

40多岁时,郡中上計掾访察孝廉,魏舒家族中人认为他没有学识,所以劝他不要去参加考试,这样就能留下高洁的名声,而魏舒却坚持学习并最终通过了考试。

B.魏舒为人坦诚。

朝中要淘汰不称职的郎官,魏舒自认为当属被淘汰的人员,便自行整理行装而离职。

此举也令平素没有高论的同僚们深感羞愧。

C.魏舒才华出众。

他的射箭本领得到后将军钟毓的高度评价;转任相国参军后能够筹划决断那些众人不能决断的关于废除或是兴建的大事,也深得晋文帝的器重。

D.魏舒为官清廉。

无论是在宜阳、荥阳、冀州做官,还是在朝中担任侍中,均因清廉而被人称道;他还把自己的俸禄赏赐赠给了九族中人,家中也没有多余的钱财。

解析:D项“均因清廉”以偏概全,此题回归原文,找到文中的信息对应为:“迁宜阳、荥阳二郡太守,甚有声称。

征拜散骑常侍。

出为冀州刺史,在州三年,以简惠称。

入为侍中。

武帝以舒清素,特赐绢百匹。

迁尚书。

”翻译为“迁任宜阳、荥阳两郡太守,很有名声。

征入朝中担任散骑常侍。

出任冀州刺史,在冀州三年,因简明仁爱而有名声。

又入朝担任侍中。

武帝因为魏舒清廉朴素,特地赐他百匹绢。

迁任尚书。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因为清廉而被称道的是在朝廷担任侍中时。

总结:这种错误比较难判断,因为很多错误的信息跟正确的信息反差不大,或者在原文的对应区间比较杂乱,难以一眼找到,所以同学们对于这类错误要一一比对,如主人公的德行对应的行为表现,或者受到某种评价的时间、地点、事件等都要细致比对,方可选出正确答案。

以上是文言文文意理解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类错误,总的做题原则是,每个选项都要回归原文,寻找对应的信息,然后翻译,最后再比对跟原文信息的差距,从而做出判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