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文化名城老城区旅游发展的思考以扬州为例

关于历史文化名城老城区旅游发展的思考以扬州为例
关于历史文化名城老城区旅游发展的思考以扬州为例

关于历史文化名城老城区旅游发展的思考——以扬州为例

贾鸿雁

(东南大学旅游学系,江苏南京210096)

[关键词]老城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扬州

[摘要]本文以扬州为例,探讨历史文化名城老城区的旅游发展的基本思路。文章认为,名城老城区应综合历史文化、资源、市场进行恰当的旅游定位,遵循整体开发、滚动开发和开发与保护并举的原则,打造有号召力的旅游品牌。

目前,我国已有百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它们涵盖了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浓缩了民族文化的精华,它们的老城区,尤为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而当前,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历史文化名城的老城区首当其冲,普遍面临着“旧城改造”和不适当旅游开发的严峻形势。本文试图以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扬州为例,探讨名城老城区旅游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关于老城区的旅游定位

(一)从扬州的历史文化看老城区的旅游定位

扬州曾经是中国古代最繁华的商业城市,文化底蕴广博深厚。在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因素是城市产生的重要原因,并形成严格的行政等级城市体系,城市规模的大小同城市政治行政地位的高低成正比[1],而扬州却因海盐之利和与大运河共生共荣的关系,以商业发达、富庶繁荣名世。早在西汉初年,吴王刘濞“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大力发展盐运通商,使吴国国用饶足,抗衡中央;唐代“广陵大镇,富甲天下”[2],谚称“扬一益二”;清代繁华更胜昔日,尤其在盐商的推动下,奢靡、浮华臻于极致。扬州盛世又恰与中国历史上西汉文景、唐贞观开元、清康乾三朝盛世相吻合,正如“顶峰上的顶峰”,成为古代商业城市的杰出代表。

繁荣的商业经济直接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市井文化:以“扬州三把刀”为代表的饮食文化、茶馆文化、浴室文化声名远播;“广陵十八格”灯谜、“维扬棋派”、扬州风筝、瘦西湖沙飞船、扬州养鸟、扬州斗虫等游艺项目尚于民间;漆器、玉雕、剪纸、刺绣、绒花、盆景、雕版书籍、纸扎灯彩、面人等民间工艺品技艺精湛;酱菜、富春包子、谢馥春鸭蛋粉、玩具等特色产品久负盛名;岁时节庆、庙会、宗教活动绵延不断;书法、绘画、篆刻、曲艺、戏剧、音乐、园林等多种艺术名家辈出,流派纷呈。这些工巧细致世俗的市井文化内容生动地体现了扬州昔日的奢华风貌,是老城区开展文化休闲旅游的宝贵资源。

(二)从扬州的旅游资源看老城区的旅游定位

扬州无山,虽多水却无甚出奇之处,自然旅游资源较为贫乏,可称道的乃是以“历史文化名城”为标志的人文旅游资源,尤以古城和古城遗址、园林、运河及名人遗迹、风物民俗、文学艺术为特色。其地理分布,主要集中于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和明清老城区两大片,

显然,后者无论是面积、资源的种类和数量都大大超过前者,计有:传统街巷400余条,其中以纪念历史人物命名的街巷59条;各级文物保护及控制单位91处,占市区总数的近75%,其它具备一定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484处,其中包括宗教建筑31处,私家园林或遗迹30多处;知名度较高且仍在经营的老字号31处;历史事件见证地和传说发生地19处[3]。可见,老城区是扬州文化的主要物质载体,理应在扬州文化旅游中占据突出地位。

(三)从扬州的旅游市场看老城区的旅游定位

旅游业的发展经历了从资源导向向市场导向的转换,旅游产品的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市场。从国内外旅游发展的趋势看,随着全民生活水平和素质教育的提高,人们的旅游热情会由单纯的游山玩水向休闲型、知识型方向转变,扬州目前以瘦西湖为主的单一的观光型旅游显然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事实上,尽管位于长三角黄金地带,扬州旅游却长期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吸引力不足,难以留住客人。当前,扬州正在进行运河城市向沿江城市的转型,其旅游业亦应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区位条件进行恰如其分的市场定位,与其它城市错位经营,在长三角占据独立的地位。江南名城,过去有“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林胜”[4]的说法,今天的旅游发展,杭州以湖山胜,苏州古城以园林胜,那么扬州呢?我们认为,扬州老城区的文化优势应是旅游业做大做强的绝佳突破口,扬州应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口号:扬州古城以文化胜。

综上,扬州老城区的旅游开发应定位于以体现古城风貌、文化传承、民俗民风为特色的文化休闲旅游区。

二、关于老城区的旅游开发原则

(一)整体规划

我们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旅游开发工作,最大的问题就是“见木不见林”,只见一个个单独的文物古迹点而不见“城”。老城区通常以古城风貌为最大特色,不妨借鉴江南古镇的思路,整体规划设计,着眼于维护整个古城的生态、文态环境,而不是四分五裂的片甚至单独的文物点。扬州在这方面是有优势的。首先,老城区规模适中,5平方公里的面积与平遥古城相当,整体开发完全可行。相反,对于一些大城市则可能由于面积过大、人口过多等原因,很难做到;而小城镇在规模、气势上又难以匹敌。其次,老城区风貌完整,保持着较为醇厚的原汁原味,只需修旧如旧而无需大造失真的人造景观。此外,扬州的旅游资源有景点小而散的特点,这些景点要形成有强烈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必须要有依托,如同颗颗明珠,需要串连成链,甚至有珠、有链还不够,还要有华美的盛器才能相得益彰,古朴典雅的老城就是最适合的盛器。

(二)滚动开发

我们强调“整体”指的是在观念上、规划上要有整体、全局的概念,并不等于一次性地全部开发到位。事实上,鉴于老城区面积较广,现居住人口众多(老城区现实际居住人口11.88万人),资源现状参差不齐,宜采取“点—片—面”滚动开发的战略。扬州老城区已有

一些较成熟的点,如个园、何园、汪氏小苑等,一方面要做好这些点的深度开发,同时要不断增加新的点。老城区的三大历史街区中,以资源集中的东关街历史文化区基础最好,理应先行一步;教场地区的规划已经完成,可着手招商开发;南河下地区盐商豪宅成片,规格高,区位好(毗邻运河),应加强保护,尽快规划,开发为展示盐商文化、民俗文化的场所,并和瘦西湖、运河景点相呼应,最终构筑完成老城区的旅游体系。滚动开发的好处还在于可以让景点在不断扩充、完善的过程中,迎合市场,常变常新,从而延长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社会参与

老城区的旅游开发是一项艰巨繁复的工程,涉及到复杂的产权关系,巨额的资金投入,绝非政府部门可以一手包办。应按照旅游产业的经济规律办事,政府规划,社会力量参与,进行市场化运作,允许投资者取得经营权。对于较敏感的文物保护问题,应借助法律的手段,通过法律和契约加以保证。

(四)开发与保护并举

老城区作为扬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物质载体,有形的历史遗存和无形的各类文化资源丰富,城市传统风貌犹存,这是我们进行旅游开发的依据,但现状不容乐观。目前老城区的古朴风貌已经受到主次干道两侧临街开发、传统建筑物周边环境破坏的侵蚀,文(控)保单位也有受到破坏的现象,传统民居破旧,环境不佳,因此,首先应对文保、文控单位、传统建筑及现代建筑分别进行保护、修缮、整饬、改造,凸显名城的古风古韵,不仅要保护好它们本身,而且要尽可能地保持它们在特定的空间中的展示方式,尽最大可能整体保存它们,使之能够更多地完整地传达历史文化信息。对濒于困境的传统文化艺术也要及时抢救。只有做好保护工作,才能使城市拥有持久的文化魅力,旅游开发才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关于老城区旅游品牌的打造

(一)打造旅游品牌的必要性

提出打造老城区的旅游品牌,是基于以下考虑:

1、市场拓展的需要

诗仙李白的一句“烟花三月下扬州”令无数人对扬州心驰神往,扬州的旅游知名度不可谓不高;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扬州的旅游文化资源不可谓不丰,然而扬州旅游业却长期温而不火,“瘦(西湖)大(明寺)个(园)”似乎成了扬州旅游的全部,一日游绰绰有余。扬州旅游市场要拓展,呼唤内容更充实、更丰富,能留住客人的旅游产品,作为体现扬州城市性质“历史文化名城和具有传统特色的旅游城市”[5]的主要区域,老城区应该树立自己的旅游品牌。

2、市场竞争的需要

扬州所处的华东地区是我国老牌的黄金旅游地,资源密集,“名牌”林立,扬州似不占优势:瘦西湖不敌杭州西湖,扬州园林不敌苏州园林,小秦淮更不敌南京秦淮人家……。扬

州确实缺乏自己的个性鲜明、有号召力的旅游品牌,而且似乎也没有哪一种单一的资源可以形成这样的品牌,那么,将老城区的资源整合于一个品牌之下应该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3、整合老城区旅游资源的需要。

老城区的旅游资源数量多,品种全,是优势;而单体规模小,分布散,则是劣势。旅游开发要扬长避短,必须要围绕品牌进行资源整合,凝聚主题,打造板块,连点成线,整体推出。

(二)“扬州人家”旅游品牌构想

依据上述扬州老城区“文化休闲”的旅游定位及整体开发的思路,提出“扬州人家”旅游品牌构想。

1、主题:“扬州人家”——品位扬州文化,体验盛世人生

2、内涵:

(1)绿杨城郭,园林深巷——“扬州人家”的人居环境

体验扬州“天人和谐”的园林环境。老城区恰为古运河、北护城河、二道河所环抱,又有小秦淮河从新、旧城穿过,可沿河道遍植垂柳,再现“绿杨城郭是扬州”的诗画境界;维护和修复城内散布的古园林,增建街头小游园,保持住宅的庭园特色,从而由宏观到微观,处处呈现出园林城的意趣;再加上数百条或纵横严谨、或自由随意的小巷,尽显典雅、古朴、和谐的人居环境。

(2)淮左名都,人文荟萃——“扬州人家”的文脉传承

感受扬州厚重精深的历史文化。扬州历史上是繁华都会、军事要地、文化名区,对故城遗址、官衙旧迹、名人遗踪、轶事传说等分别不同情况,采取修缮保护、陈列展览、立牌标识等方式,营造浓浓的历史文化氛围,使游人沉浸于“文化扬州”中,感受“扬州人家”的历史脉搏。

(3)亦雅亦俗,名城民风——“扬州人家”的生活情趣

领略扬州人雅俗兼容的日常生活。可通过博物馆等形式展示扬州民俗、盐商文化,恢复传统宗教、娱乐、游艺、节庆活动,让游人走进今日扬州人家等形式展现丰富多采而独具特色的盛世人生。

3、构成:根据主题要求和资源状况,打造四大板块:

(1)河滨活动区——老城区四周沿河地带及小秦淮两岸。顺应游客的近水心理,建设宽幅绿带和步行林荫道,配置休憩及其它相关设施,作为开放的游憩空间。

(2)历史人文区——双东地区。修葺该地区密集的名人故居、传统商业建筑、宗教建筑、园林等,并结合传统街巷,开辟多条文化旅游线路。

(3)市井民俗区——教场地区。恢复浴室、茶楼、书场、剧场、手工艺作坊等,集中展示市井文化,提供休闲场所,出售相关旅游商品。

(4)盐商文化区——南河下地区。整修盐商旧宅、会馆,建设盐商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再现昔日盐商生活和民俗。

参考文献

[1]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

[2]旧唐书·卷一八二

[3]《扬州市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大纲》

[4](清)李斗.扬州画舫录[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

[5]《扬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 (试行)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编制基本要求 第三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 第四章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 第五章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 第六章成果要求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要求。 第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适用本要求。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的规划范围与城市、镇总体规划的范围一致,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与村庄规划的范围一致。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应单独编制。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规划与村庄规划同时编制。 凡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应考虑与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相衔接。 第四条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同时包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第五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历史环境,保护和延续传统格局和风貌,继承和弘扬民族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第六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保护遗产本体及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保护利用的可持续性的原则,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七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改善环

境、有效管理的指导思想。 第八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应遵守本要求规定,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采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资料。 第九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进行科学论证,并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第二章编制基本要求 第十条保护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保护目标,明确保护内容,确定保护重点,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制定保护与利用的规划措施。 第十一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内容,一般包括:(一)保护和延续古城、镇、村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及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 (二)历史文化街区和其他有传统风貌的历史街巷; (三)文物保护单位、已登记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 (四)历史建筑,包括优秀近现代建筑; (五)传统风貌建筑; (六)历史环境要素,包括反映历史风貌的古井、围墙、石阶、铺地、驳岸、古树名木等; (七)保护特色鲜明与空间相互依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第十二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对自然与人文资源的价值、特

因地制宜 弘扬扬州特色文化

因地制宜弘扬扬州特色文化 如何在弘扬传统文化与发展壮大之间寻求最佳的契 合点,一直是古籍出版社积极探索和思考的问题。在2008 年全国古籍图书订货会即将召开之际,记者就此问题专访了广陵书社社长曾学文。 广陵书社主要从事古籍图书和地方图书的整理出版。作为一家富有特色的专业出版社,长期以来广陵书社一直以弘扬传统文化、挖掘地方资源、展示扬州形象为己任。大中型古籍整理图书、扬州地方文化图书、雕版活字图书、线装礼品图书为书社出版特色,尤其是线装书的印制、出版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近年来,书社为出版精品、打造品牌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先后有多种图书被列为国家或省级重点项目。作为一家建社时间不长的地方古籍出版社,书社坚持以专业为基础,以特色立品牌,以创新求发展。古籍为基础,线装是特色,古籍影印、古籍整理、古籍普及等各类古籍图书占出版品种的比例接近70%。其中国家古籍整理“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合计七项,目前进展顺利,有望提前完成。古籍图书主要着眼于馆配、出口和专业读者,市场定位相对容易把握,市场风险也相对容易控制。困难在于好的选题少,图书馆底本费用高,整理、编辑难度大,销售周期长。广陵

书社出版的中型古籍图书品种较多,因此对馆配市场格外重视,希望加强与图书馆在信息共享、选题开发、底本使用、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合作。 新闻出版总署柳斌杰署长说,出版社转型,既有路线图,也有时间表。古籍出版社当然不能例外。由于该社规模较小,又地处地级城市,政府对于转企改制尚无明确要求。但他们仍主动积极做好准备工作,思想动员,情况摸底,到已经完成转型的出版社学习取经,力争一旦时机成熟,即可快速推进改革。转型不仅仅是形式上由事业转为企业,更重要的是改制以后机制要灵活创新,管理要提高水平,人才要能脱颖而出,企业要有竞争活力、文化实力和发展张力。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不善者并不在少数。改企是第一步,关键是改企以后怎么做。古籍出版社完成转型以后,专业特色不能丢,参与市场竞争,依靠的还是自己所擅长的。古籍的资源可以说是取之不尽,关键是要有计划、协调、可持续、高水平开发,古籍办加强宏观管理协调,出版社之间加强分工合作,古籍整理出版就能出更多更好的成果。古籍社转型的方式也有多种,按照总署的有关文件精神,以及地方政府的要求,广陵书社正在探讨与大型出版集团进行股份制合作等途径。古籍社转型中遇到的困难主要还是经济基础薄弱,资金紧张,改制成本难以承受。

扬州文化旅游品培育与发展研究

扬州文化旅游品牌培育与发展研究-旅游管理 扬州文化旅游品牌培育与发展研究 董长云 扬州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其文化绚烂、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培育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对促进扬州旅游业发展意义重大。当前,扬州文化旅游品牌存在缺乏地域特色、有“牌”无“品”、品牌塑造和宣传力度不足等问题,对此,要准确定位扬州文化旅游品牌,重点发展烟花三月、盐商园林、休闲名城等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加强保护传统文化,培育新的地方特色,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节庆,利用各种媒介加大宣传推广,提升扬州文化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一、扬州培育和发展文化旅游品牌的必要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品牌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经济的竞争将会越来越表现为品牌的竞争。扬州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旅游业最终的取胜点就在于其地域文化的丰富性及吸引力,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在一个城市的旅游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把扬州建成旅游强市,必须选择品牌发展战略,结合地域特色确定自己的品牌定位,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提升,培育若干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二、扬州培育和发展文化旅游品牌的可行性 (一)扬州文化深厚,特色鲜明 扬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文化资源丰富,极具地方特色和开发价值,其地域文化表现出如下几个

特征。 第一,历史文化悠久繁荣。扬州有2 500年的建城史,历史遗迹和名胜古迹繁多。以古城遗址、传统街巷、园林、运河及寺观、墓葬和名人遗迹为特色。经历了西汉、唐、清三代的繁荣,历史为扬州留下丰富的文化资源,也为扬州沉淀出鲜明的特色和良好的声誉。 第二,艺术文化炫丽多彩。以郑板桥为代表的“扬州八怪”以标新立异著称;扬州漆器、扬州玉雕、扬州剪纸、扬州盆景享有盛名;扬州清曲、扬州评话、扬州弹词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扬州木偶、扬剧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第三,休闲文化源远流长。“春风十里扬州路”“夜市千灯照碧云”是古代扬州休闲生活的生动写照;以“扬州三把刀”为代表的淮扬菜饮食文化、休闲美容文化、沐浴文化声名远播;“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更是通俗形象地体现了扬州休闲文化。“烟花三月下扬州”“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不仅抒发了古人对扬州休闲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也烙下了扬州在当代人心目中的休闲印象。第四,现代文化青春朝气。今天的扬州,外围交通得到明显改善,建成了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和扬州博物馆双博馆、国际会展中心、工艺美术馆、科普中心、扬州市规划展览馆及市民中心等。2006年获得“联合国人居奖”,2011年又荣膺国家生态最高奖“国家森林城市”,青春朝气的现代文化熠熠生辉。(二)扬州文化具备提升为品牌的条件 扬州地域文化已经具备了升华为品牌的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知名度较高,扬州历史文化在全国甚至世界有较高的知名度;二是美誉度较高,扬州自古繁华,是文人商贾聚集之地,历史上美誉度较高,当代更以其秀美、恬

历史文化名城-北京

洛阳师范学院 期末作业(论文) 解读历史文化名城—北京 年级: 2011级 学号:110544126 姓名: 孟凡飞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过程控制方向) 指导老师: 王静

二零一二年十二月 目录 目录 (2) 摘要 (3) 第1章引言 (3) 第2章北京的地理环境 (3) 2.1地理位置 (3) 2.2气候环境 (3) 3古近北京 (3) 3.1古代北京 (3) 3.2近代北京 (4) 4.北京的符号 (4) 4.1天安门 (4) 4.2故宫 (4) 4.3天坛 (5) 4.4长城 (5) 4.5圆明园 (5) 4.6四合院、胡同 (5) 结束语 (5) 参考文献 (6)

解读历史文化名城—北京 摘要:北京在西周时成为周朝的诸侯国之一的燕国的都城。自中国金朝起成为古代中国首都——中都。自元代起,开始成为全中国的首都,称大都。由于忽必烈是蒙古大汗国的大汗,蒙古文称为“汗八里”,意为“大汗之居处”。元大都其城址位于今北京市市区,北至元大都城遗址,南至长安街,东西至二环路。明朝自成祖后开始对北京进行大规模扩建,明朝时期北京成为第一个汉族王朝的首都。清朝在延续明北京城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些修缮和扩建。至清末北京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当之无愧!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北京;都城;首都 1.引言 我国绵延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造就了许多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古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是属于中华民族的,也是属于世界人民的。北京是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北京是历史的记录与再现,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资源。 2北京的地理环境 2.1地理位置 北京与天津相邻,并与天津一起被河北省环绕。西部是太行山山脉余脉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脉的军都山,两山在南口关沟相交,形成一个向东南展开的半圆形大山弯,人们称之为“北京弯”,它所围绕的小平原即为北京小平原。诚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 2.2气候环境 北京的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2007年为例,全年平均气温14.0℃(北京市气象局)。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年降水的80%集中在夏季6、7、8三个月,7、8月有大雨。 3古今北京 3.1古代北京 早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即封召公于北京及附近地区,称燕,都城在今北京房山区的琉璃河镇,遗址尚存。又封尧之后人(一说黄帝后人)于蓟,在今北京西南。后燕国灭蓟国,迁都于蓟,统称为燕都或燕京。 秦代设北京为蓟县,为广阳郡郡治。 汉高祖五年,本市被划入燕国辖地。元凤元年复为广阳郡蓟县,属幽州。本始元年因有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17修正)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17修正) 【法规类别】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发布部门】国务院 【发布日期】2017.10.07 【实施日期】2017.10.0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行政法规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2008年4月22日国务院令第524号发布根据2017年10月7日国务院令第687号《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与管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批准、规划、保护,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第四条国家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 第五条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申报与批准 第七条具备下列条件的城市、镇、村庄,可以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一)保存文物特别丰富; (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 (三)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四)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 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在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还应当有2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 第八条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应当提交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下列材料:

扬州文化古今

扬州古今文化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 下扬州。”大诗人李白这首清丽明 快的诗句,一语道出扬州赏景之 妙,使人联想到阳春三月的扬州, 一派草木欣欣,莺飞燕语之景, 那园林台榭、寺观舫舟、岸畔扬 柳、碧波江花,一色儿都罩在迷 离的烟雨之中,如同一轴巨幅水 墨画,好不美妙! 其实,要欣赏扬州美景,又 何须等到三月。如今随着扬州文化的复苏,许多古街区、名园、名人故居、知名的商铺,这些历史文化积淀下来的资源,目前在扬州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历经几千年深淀孕育,扬州已然成了中国文化艺术最经典的审美取向与标准。大凡讲中国古典文化,似乎少了扬州就不够完整。扬州已然成了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可以说扬州文化成就了扬州的灵魂,处处散发着一种诱人的美。 扬州历史文化 扬州的文化传承和传播,从鉴真 大师坚韧不拔的东渡日本传播东方佛教 文化和中国文化;从隋炀帝的琼花梦, 到康熙祖孙同下江南;从文人墨客们的 诗词歌赋,到扬州八怪的书画笔墨;从 不贪大求洋内敛不张扬的园林景观营造 到书画及雕版印刷的兴旺发达都可以看 到她的踪影。他们中有一代君王,一世 霸主,一群鼎盛诗家,一批锦心绣口的 文章太守。他们把扬州视作一幅曼妙鲜 丽的图画,编织在他们长吟短叹的杯盏 中,挡不住的诱惑,止不尽的传说,流传在大 运河边、瘦西湖畔、杨柳晓岸,一如青草春生, 岁岁年年…… 扬州谚语云“家中无字画,不是旧人家”, 旧字是代表有文化根基,有历史传承。扬州人 家皆爱书香之气,哪家都没几幅像样的字画、 没几件古玩器具及红木家具?其实这表现出 的是扬州有知识有文化的文人雅士对传统文 化的向往之情。扬州作为一处文化磁场,吸引 着那些才高八斗、倜傥风流的“文章太守”:杜 牧、韩琦、王安石、欧阳修、苏轼……一个个不是“青山隐隐水迢迢”,便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或者干脆“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挥毫万字,一饮千钟。”好不清雅自在,无愧为真名士者自风流!扬州,早已成了文人心口的那颗朱砂痣!

文化遗产保护与扬州瘦西湖新区旅游开发

文化遗产保护与扬州瘦西湖新区旅游开发 发布时间:2011-8-2信息来源:《艺术百家》作者:陈筱燕摘要:扬州瘦西湖新区位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蜀冈—瘦西湖风景区内,因基地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扬州城遗址的存在而使得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这对矛盾十分尖锐而突出。作者认为,旅游开发本身就要以文化遗产保护为前提,旅游规划可以控制、保护资源,有利于遗产教育、普及保护意识,文化资源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转化为旅游产品就是文化遗产地文化复兴的过程。基于此,作者提出了瘦西湖新区的总体规划构想,并设计了文物古迹的利用与景观展示策略。 关键词: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发展;景区规划;扬州瘦西湖新区 扬州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休闲之都。扬州瘦西湖新区的旅游开发是凭借“瘦西湖”这一具有国际影响的旅游品牌,充分利用新区内的文化旅游资源和护城河文化湿地、笔架山地热等特有的自然旅游资源条件,根据瘦西湖新区在扬州旅游产品布局中的主导地位和省、市旅游规划的定位要求,本规划以生态为基础,以文化为灵魂,以市场为导向,以休闲体验为主题,把瘦西湖新区规划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叫得响、融文化、休闲、生态于一体”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它的建成将迅速改变和优化扬州旅游产品结构,成为生态度假、文化休闲的天堂。 这个具有顶级旅游资源价值、高品位建设的新区,在规划之初就遇到了诸如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生态建设与项目安排等一系列难题。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运用产业的手段和优势,将一些濒临破败和灭绝的人文资源,如历史遗迹、古代建筑、民居村落,进行保护、修复和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起到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商业化的旅游开发,其最终目的是赢利,因此,在开发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相应的法规、制度相配套,进行约束和监管,可能会造成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掠夺性开发,给人文资源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本文在论述瘦西湖新区区内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几点关系的基础上,对旅游开发定位作了思考,并提出了旅游空间布局和旅游产品设计构想。 一、瘦西湖新区文化旅游资源现状与特点 瘦西湖新区规划用地为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用地界限为:东自友谊路(南起点)、扬菱路(至双塘路交叉点)、南自(污水泵站)沿湖小道、来鹤桥、柳湖路、大虹桥路(自大虹桥向西至念四路交叉点);西自念四路(与大虹桥路交叉点)、扬子江北路(与平山堂路交叉点)、平山堂路(至大明寺西围墙交叉点)、平山北路(至平山乡政府北侧10米外,与西华门延伸路段交叉点)、平山村苗圃场(自平山茶场门市部向北)乡间土路尽头再向北自然延伸至铁路交汇处;北自该铁路向东延伸段(雷塘垃圾转运场东南南侧)、双塘路。规划范围总面积9.22平方公里。 区内人文景观荟萃、历史遗存丰厚。现有两个“4A级”旅游景区,一个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4个省、市级文保单位。用地内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存,主要有: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申请标准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申报标准 第二章申报与批准 第七条具备下列条件的城市、镇、村庄,可以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一)保存文物特别丰富; (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 (三)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四)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 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在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还应当有2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 第八条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应当提交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下列材料: (一)历史沿革、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说明; (二)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现状; (三)保护范围; (四)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的清单; (五)保护工作情况、保护目标和保护要求。 第九条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专家进行论证,提出审查意见,报国务院批准公布。 申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专家进行论证,提出审查意见,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第十条对符合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条件而没有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可以向该城市所在地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申报建议;仍不申报的,可以直接向国务院提出确定该城市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议。 对符合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条件而没有申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镇、村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可以向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524号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已经2008年4月2日国务院第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7月1日起施行。 总理温家宝 二○○八年四月二十二日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与管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批准、规划、保护,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第四条国家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 第五条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申报与批准 第七条具备下列条件的城市、镇、村庄,可以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一)保存文物特别丰富; (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 (三)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四)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 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在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还应当有2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

扬州文化

扬州文化 扬州人文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富甲天下”的扬州城,至今已有2480年的历史了。素来是人文荟萃之地,风物繁华之城,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和雅致园林。 历史 扬州东汉-扬州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西汉-扬州6年,古代有时作杨州(按:汉碑中杨字皆从“木”,从“手”系后人所改,王念孙有详细考证),相当于现在的“省”。扬州的名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淮海维扬州”。这是古人心目中的一个广泛的地理概念,包括了今淮水以北、黄海、长江广大地域内的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省。据唐代杜佑《通典》所载,在古扬州地域内,唐代设有三十九个郡府,一百九十六个县。这个扬州虽然包容了今天的扬州地方,但和今天的扬州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当地特色 扬州三把刀 扬州厨刀是声播全国、享誉世界的淮扬菜的代名词。淮扬菜烹饪技艺以精工细作著称,案上功夫主要体现在严谨规范的刀功上。扬州厨刀工艺讲究,用起来得心应手。 扬州厨刀下的切配:1.5厘米厚的豆制干批成24片,进而切成干丝,薄如纸,细如线,匀如发。扬州厨刀下的食雕更是“纤锋剖出玲珑雪,薄质雕成宛转丝”。 扬州修脚刀有五种:口窄轻便的平刀(修刀、轻刀),厚而坚的锛刀(枪刀),嵌趾刀(条刀),刀薄柄扁的铲刀(片刀)和刮刀。全套刀又分为大、小两套,大套12把,小套6把。刀型不同,用途各异,修脚师操刀上阵,或撕胼胝,或挖鸡眼,或修嵌甲残甲。 由技而医,由技而艺,代代相传,极具功力。 扬州理发刀曾被乾隆皇帝“御赐一品刀”。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六游扬州时,剃头理辫用的就是扬州理发刀。每次剃头修面刮胡子,扬州理发师独到细腻的刀功,使他受用得此身不知何处去,已随剃刀游九霄。 扬州剃头刀,刀身约长三寸,脊厚刃薄,刀柄木质,中间有枢纽相连,便于理发师的手指在运刀的方向、角度、劲力、速度上的准确把握。

关于历史文化名城老城区旅游发展的思考以扬州为例

关于历史文化名城老城区旅游发展的思考——以扬州为例 贾鸿雁 (东南大学旅游学系,江苏南京210096) [关键词]老城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扬州 [摘要]本文以扬州为例,探讨历史文化名城老城区的旅游发展的基本思路。文章认为,名城老城区应综合历史文化、资源、市场进行恰当的旅游定位,遵循整体开发、滚动开发和开发与保护并举的原则,打造有号召力的旅游品牌。 目前,我国已有百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它们涵盖了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浓缩了民族文化的精华,它们的老城区,尤为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而当前,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历史文化名城的老城区首当其冲,普遍面临着“旧城改造”和不适当旅游开发的严峻形势。本文试图以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扬州为例,探讨名城老城区旅游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关于老城区的旅游定位 (一)从扬州的历史文化看老城区的旅游定位 扬州曾经是中国古代最繁华的商业城市,文化底蕴广博深厚。在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因素是城市产生的重要原因,并形成严格的行政等级城市体系,城市规模的大小同城市政治行政地位的高低成正比[1],而扬州却因海盐之利和与大运河共生共荣的关系,以商业发达、富庶繁荣名世。早在西汉初年,吴王刘濞“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大力发展盐运通商,使吴国国用饶足,抗衡中央;唐代“广陵大镇,富甲天下”[2],谚称“扬一益二”;清代繁华更胜昔日,尤其在盐商的推动下,奢靡、浮华臻于极致。扬州盛世又恰与中国历史上西汉文景、唐贞观开元、清康乾三朝盛世相吻合,正如“顶峰上的顶峰”,成为古代商业城市的杰出代表。 繁荣的商业经济直接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市井文化:以“扬州三把刀”为代表的饮食文化、茶馆文化、浴室文化声名远播;“广陵十八格”灯谜、“维扬棋派”、扬州风筝、瘦西湖沙飞船、扬州养鸟、扬州斗虫等游艺项目尚于民间;漆器、玉雕、剪纸、刺绣、绒花、盆景、雕版书籍、纸扎灯彩、面人等民间工艺品技艺精湛;酱菜、富春包子、谢馥春鸭蛋粉、玩具等特色产品久负盛名;岁时节庆、庙会、宗教活动绵延不断;书法、绘画、篆刻、曲艺、戏剧、音乐、园林等多种艺术名家辈出,流派纷呈。这些工巧细致世俗的市井文化内容生动地体现了扬州昔日的奢华风貌,是老城区开展文化休闲旅游的宝贵资源。 (二)从扬州的旅游资源看老城区的旅游定位 扬州无山,虽多水却无甚出奇之处,自然旅游资源较为贫乏,可称道的乃是以“历史文化名城”为标志的人文旅游资源,尤以古城和古城遗址、园林、运河及名人遗迹、风物民俗、文学艺术为特色。其地理分布,主要集中于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和明清老城区两大片,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GB50357-2005) 1总则 1.0.1为确保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切实的保护,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及其实施管理工作科学、合理、有效进行,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 l.0.3保护规划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l保护历史真实载体的原则: 2保护历史环境的原则; 3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 1.0.4保护规划应全面和深入调查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及现状,分析研究文化内涵、价值和特色,确定保护的总体目标和原则。 1.0.5保护规划应在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改善城市环境,适应现代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0.6保护规划应研究确定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与利用途径,充分体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并应对历史文化遗产利用的方式和强度提出要求。 1.0.7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应成为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的组成部分。城市用地布局的调整、发展用地的选择、道路与工程管网的选线以及其他大型工程设施的选址应有利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1.0.8对确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未列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古迹和未列入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地段,保护规划应提出申报建议。 1.0.9非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城区、历史地段、文物古迹的保护规划以及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规划可依照本规范执行。 1.0.10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除应遵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 2.0.1历史文化名城 historic city 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

历史文化名城的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

历史文化名城的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 摘要: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延安市具有丰富的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圣地,不仅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有独特的政治地位,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强化本地区历史文物保护,加强旅游资源开发,对进一步发挥文物价值,增加地区知名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历史文化名城的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避免过度发展旅游,而对文物造成破坏。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首先分析了历史文化名城文物保护现状,然后论述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分析了旅游资源开发与文物保护措施,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同行有所帮助。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文物保护旅游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 (2018)08-0-01 现代旅游业诞生的一百多年中,人类社会巨大变化内涵的变化,由过去的度假、消费、疗养、休息等单纯性的游山玩水逐渐向着知识度假型方向发展,通过旅游活动,达到领略地域文明,增长见识,获取信息的目的。延安市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对海内外游客具有永久的吸引力和魅力,而魅

力之所在就是历史文化,依托历史文化,发展旅游产业已经成为现阶段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但历史文化名城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将文物保护与旅游产业有效结合起来,而是将两者对立,这样有意或无意的破坏文物旅游资源。因此,强化历史名城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对文物资源保护利用具有双重作用。 一、延安市文物保护现状 十二五期间,延安市文物保护工作实现新突破。完成了《延安革命旧址群总体保护规划》编制既上报工作,国家文物局出具了审核意见;延安革命旧址群“十大”革命旧址保护提升项目全面铺开,其中西北局旧址、凤凰山旧址完成了整体保护,宝塔山、清凉山、杨家岭、桥儿沟完成了周边拆迁搬迁和环境整治工作;2013年延安遭受强降雨自然灾害后,争取国家和省文物局支持经费1.2亿元,23处受灾严重的国保单位得到有效保护;梁家河知青旧居、中国医科大学旧址、甘谷驿教堂等18处文物点也进行了全面的维修保护。目前,延安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8545处,其中有革命旧址445处。在这些文物点中,有国保单位20处(33个点),省保单位88处,县保单位255处;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9处;有博物馆、纪念馆39座,其中免费开放10座;馆库藏文物60219件(历史文物25000件、革命文物35219件),其中一级文物230件、二级文物2877件、三级文物12526

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目前国务院已审批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达到117个(琼山与海口分记算2个)。 直辖市(4):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河北(5):保定市、承德市、正定县、邯郸市、山海关 山西(6):平遥县、大同市、新绛县、代县、祁县、太原市 内蒙古(1):呼和浩特市 黑龙江(1):哈尔滨市 吉林(2):吉林市、集安市 辽宁(1):沈阳市 江苏(10):南京市、徐州市、淮安市、镇江市、常熟市、苏州市、扬州市、无锡市、南通市、宜兴市 浙江(7):杭州市、绍兴市、宁波市、衢州市、临海市、金华市、嘉兴市 福建(4):福州市、泉州市、漳州市、长汀县 江西(3):南昌市、赣州市、景德镇市 安徽(5):亳州市、歙县、寿县、安庆市、绩溪县 山东(8):济南市、曲阜市、青岛市、聊城市、邹城市、临淄市、泰安市、蓬莱市 河南(8):郑州市、洛阳市、开封市、安阳市、南阳市、商丘市、浚县、濮阳市 湖北(5):江陵(荆州市)、武汉市、襄樊市、随州市、钟祥市 湖南(3):长沙市、岳阳市、凤凰县 广东(7):广州市、潮州市、肇庆市、佛山市、梅州市、

雷州市、中山市 广西(3):桂林市、柳州市、北海市 海南(2):琼山市、海口市 四川(7):成都市、自贡市、宜宾市、阆中市、乐山市、都江堰市、泸州市 云南(5):昆明市、大理市、丽江县、建水县、巍山县贵州(2):遵义市、镇远县 西藏(3):拉萨市、日喀则市、江孜县 陕西(6):西安市、延安市、韩城市、榆林市、咸阳市、汉中市 甘肃(4):张掖市、武威市、敦煌市、天水市 青海(1):同仁县 宁夏(1):银川市 新疆(3):喀什市、吐鲁番市、特克斯县 一、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24座)(国务院1982年2月8日批准) 北京(直辖市)承德(河北)大同(山西)南京(江苏)泉州(福建)景德镇(江西) 曲阜(山东)洛阳(河南)开封(河南)苏州(江苏)扬州(江苏)杭州(浙江)绍兴(浙江)江陵(现荆州湖北)长沙(湖南)广州(广东)桂林(广西)成都(四川) 遵义(贵州)昆明(云南)大理(云南)拉萨(西藏)西安(陕西)延安(陕西) 二、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38座)(国务院1986

关于扬州旅游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 于 扬 州 旅 游 业 发 展 的 调 查 报 告 关于扬州旅游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2011级9班王雪莹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吹箫的玉人,二十四桥桥洞里的月夜,不失澄静与悠扬。当城市的霓虹灯打破了月夜的幽深,是时候考虑扬州旅游业的何去何从。千年文化孕育了扬州,孕育了一条湖,一轮月,孕育了热情的扬州人,我们有义务让这里更美好,甚至美好繁荣过千年前的扬州。我们身边有美景,有古迹,但只有将它们利用到极致,才能收获最美好的明天,我们看到的是旅游业最光辉的一面,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们还有漏洞和缺点。我们所做的不应该是回避,而是要认识并完善它们,希望它们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完全消失。这才是有助于我们热爱的这片大地发展的良策。是的,我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一、扬州概况 扬州,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是南京都市圈和上海经济圈的节点城市,国家重点工程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地(三江口、江都水利枢纽)。向南接纳苏南、上海等地区经济辐射,向北作为开发苏北的前沿阵地和传导区域,素有“竹西佳处,淮左名都”之称。扬州的建城历史可至公元前486年,是联合国人居奖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和谐管理城市、中国文明城市、中国森林城市。 1、地理位置 扬州,位于东经119°01′至119°54′、北纬32°15′至33°25′之间;扬州市区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东经119°26′、北纬32°24′。

扬州市南部濒临长江,与镇江市隔江相望;西部与安徽省滁州市毗邻;西南部与南京市相连;北部与淮安市接壤;东部和盐城市、泰州市毗邻。 扬州境内有长江岸线80.5公里,沿岸有江都、广陵、邗江、仪征等3区1市;京杭大运河纵穿腹地,由北向南沟通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等4湖。 2、观光旅游 根据《扬州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9-2030》,扬州市旅游发展总体布局为“一城一轴四片”。即“114战略性空间发展格局”,简称“114工程”。“十二五”期间,加快“一城一轴四片”旅游板块的建设,着力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备、要素配套的旅游产业体系,实现联动发展。 “一城”为扬州主城区,它是旅游资源最为集中、最为精彩的地区。在“一城”的打造中,重点突出“一心一线”,即以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为核心,将平山堂(大明寺、鉴真图书馆)——瘦西湖景区(宋夹城遗址)——盐阜路两侧(个园、工艺坊、汪氏小苑、“双东”历史街区等)——泰州路——南通西路——徐凝门街(何园)等文化旅游景点进行串联,打造成为扬州市精品旅游线路。 “一轴”是指古运河和大运河沿线风光轴。古运河和大运河扬州段南北贯穿扬州全市,主要由城区段、宝应段、高邮段、江都段、邗江段五部分构成。古运河和大运河沿线风光轴以运河为纽带,连接沿岸周边地区众多景点,形成扬州市独具特色的水上游览路线。 “四片”是扬州市域范围的主要分区,是旅游发展的重要板块,分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管理办法(试行)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管理办法 (试行)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管理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办法。 一、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和指定工作。 二、条件标准 (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应具有下列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之一。 1.与中国悠久连续的文明历史有直接和重要关联。在国家政权、制度文明、国家礼仪、农业手工业发展、商贸交流、社会组织、思想文化、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城市与建筑、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军事防御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2.与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经济生活、社会形态、科技文化发展有直接和重要关联。突出反映近现代战争冲突与灾害应对、革命运动与政治体制变革、工商业发展、生活方式变迁、新思想新文化传播、科学技术发展、城市与建筑等方面的历史进程或杰出成就。 3.见证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突出反映中国共产党诞生、创建革命根据地、长征、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夺取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等方面的伟大历史贡献。 4.见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发展历程。突出反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发展、工业体系建立、科技进步、城市建设、重大工程建设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5.见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突出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经济特区建设发展、沿海开放城市发展、科技创新和重大工程建设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6.突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集中反映本地区文化特色、民族特色或见证多民族交流融合。 (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应具有能够体现上述历史文化价值的物质载体和空间环境。 1.体现特定历史时期的城市格局风貌、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存完好。历史文化街区不少于2片,每片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保护范围面积不小于1公顷、50米以上历史街巷不少于4条、历史建筑不少于10处。 2.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不少于10处,保存状态良好,且能够体现城市历史文化核心价值。 三、工作要求 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县)应满足以下工作要求: (一)完成保护对象测绘建档、建库、挂牌工作。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探析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探析-旅游管理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探析 孟昊 作者简介:孟昊(1991—)男,天津市静海县人,工作单位: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职务:学生,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国度,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出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和民族文化,以及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魅力,知名度高,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现如今历史文化名城开发已成为旅游开发不可阻挡的潮流,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 一、引言 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一种文化的奠基,镌刻着城市发展的印记,蕴藏人类深厚的文化,是历史发展留给人类最宝贵的财富。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文化名城被开发成旅游景点。然而,当今人类在对历史文化名城开发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的行为,对历史文化遗产带来了一定的破坏。为此,在开发历史文化名城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保护历史,树立发展的理念,从而促进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 二、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的意义 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旅游开发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能够促进名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通过旅游开发可以带来名城文物古迹的重建和复原,使得城市文明得以重现和延续。第二,通过旅游开发带动经济的发展,从而为名城的重建与维护储备了足够的资金,有利于维持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第三,通过旅游开发提高了名城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营造了良

好的城市形象。最后,通过旅游开发可以保护和弘扬地方文化。旅游开发将一些尘封已久,甚至快被人遗忘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古迹挖掘出来重新得到人们的重视,对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历史文化名城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名城旅游产品缺乏创新 近些年来,由于历史文化名城不断受到重视,人们开始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对行、住等硬件设施的建设,然而却忽视了旅游产品的开发创新。许多名城的旅游产品由于没有创新,多年来几乎毫无变化,形式上略显单调和陈旧,难以跟上社会的进步和时代发展的潮流。尤其是一些能够反映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比较匮乏,开发出来的旅游产品大都雷同,毫无新意,不能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名城旅游形象的提升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二)名城旅游环境受到威胁 名城旅游开发后,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人数的增多定会对环境带来一定的威胁,况且目前部分游客的环保意识比较薄弱,没有形成自觉地保护景区环境的观念。尤其是每年旅游旺季,名城人流量剧增,超过了旅游容量的极限,环境因此更加恶化,加之地方资源与环境保护工作落实不够到位,名城环境更加不容乐观。 (三)名城旅游管理体制不健全 随着名城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的管理体制开始出现滞后,并表现出了日益突出的矛盾。关系处理不到位,监管力度不够,各利益群体间相互碰撞的现象开始出现,特别是在名城保护、投资决策、资源了开发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上更加显现,同时还出现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违法不究的恶劣

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赏析论文

曲阜市历史要素保护规划方法的研究 学院名称: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建筑研究与设计中心) 助教:×××(建筑研究与设计中心) 时间:2015年1月20日

曲阜市历史要素保护规划方法的研究 (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 摘要: 文化影响力逐步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中的“软实力”。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宝贵的财富,如果能够得到妥善的保护与集中合理的展示,不仅能展示城市独特的文化,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的助力。曲阜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被列为第一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孔府、孔庙、孔林”被评为5A级旅游景区,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综合原始文明、古城文化、宗教文化等多种类型文化遗产,在中国历史与文明进程中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对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的保护也给予了更多的重视。 关键词: 曲阜;三孔;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正文: 一、前言: 曲阜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1982年,成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城市虽然比较小,但知名度和影响力却是世界级的。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大量的文物古迹和古老朴素的城市风貌闻名海内外,受到国内外各界尤其是学术界的重视。笔者的家乡距离曲阜非常近,基于对曲阜的了解,对其城市保护取得的成就、积累的经验以及不足之处进行简单剖析,并对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进行回顾与思考。 二、城市历史要素 2.1城市自然环境 2.1.1地形地貌 曲阜北、东、南三面环山,有凤凰山、九仙山、石门山、防山、尼山等百余座山头分布,中西部是泗河、沂河冲积平原,位于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向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构成了东北高、西南低的基本地势。境内最高点是北部的凤凰山,海拔548.1米,最低点在西南部的程庄,海拔47米,城区中心海拔60.5米。 2.1.2自然气候 曲阜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温带季风影响显著,冬天干冷,夏天闷热,春秋季节短暂。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目录(2013)

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县区) 我国已有12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完整名单):国务院曾于1982年、1986年、1994年先后批准了三批共9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2001年起开始单独批复增补,至2013年7月烟台列入为止, 先后增补了24个,总数达到123个。其中2007年增补的海口市与第三批中的海口市琼山区有时合并算为一个,所以也可以说总计122个。122个文化名城按省域分布,最多的是江苏,有11个;其次是山东9个;河南和四川则分别有8个;广东有7个。

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由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从2003年起共同组织评选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和村。 这些村镇分布在全国二十五个省份,包括太湖流域的水乡古镇群、皖南古村落群、川黔渝交界古村镇群、晋中南古村镇群、粤中古村镇群,既有乡土民俗型、传统文化型、革命历史型,又有民族特色型、商贸交通型,基本反映了中国不同地域历史文化村镇的传统风貌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一批)名单 1、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 2、江苏省昆山市周庄镇 3、江苏省吴江市同里镇 4、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 5、浙江省嘉善县西塘镇 6、浙江省桐乡市乌镇 7、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 8、重庆市合川县涞滩镇 9、重庆市石柱县西沱镇 10、重庆市潼南县双江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二批)名单 1、河北省蔚县暖泉镇 2、山西省临县碛口镇 3、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 4、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 5、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 6、江苏省太仓市沙溪镇 7、江苏省姜堰市溱潼镇 8、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 9、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南浔镇 10、浙江省绍兴县安昌镇 11、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 12、浙江省象山县石浦镇 13、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镇 14、江西省浮梁县瑶里镇 15、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