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师说》内容梳理
第10课《师说》文言知识整理-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师说》知识点汇总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2)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要学习今义:小学学校教育。
(3)吾从而师之古义:从:跟从而:而且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4)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5)年十七,好古文古义:先秦两汉的散文今义:文言文的统称。
(6)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一般的人今义:大多数人。
三、古今异义(1)师①我从而师之以......为师②不耻相师学习③则耻师焉从师学习④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⑤十年春,齐师伐我军队(2)道①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③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④不足为外人道也说⑤道芷阳间行取道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方法(3)从①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③樊哙从良坐依傍④从此道至吾军自、由⑤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⑥吾从而师之跟随、跟从⑦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òng,次于最亲的亲属,表叔伯关系(4)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书的著作④为五百人立传传记(zhuan四声)(5)惑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 n.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adj.③内惑于郑袖迷惑④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使...迷惑(6)无①孰能无惑没有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论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不要④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表示疑问语气“吗”四、虚词(1)也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表判断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表停顿③自古及今,未之有也句末表陈述④何时而乐也?句末表疑问之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②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知识道理③择师而教之代词,人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这类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消独⑥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标志⑦吾欲之南海到⑧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标志(3)于(介词)①而耻学于师向②其皆出于此乎从③师不必贤于弟子比④不拘于时被(4)其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人称代词做定语他们的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代词今之众人③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指示代词“那个”④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多么⑤其皆出于此乎表推测(大概恐怕)五、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形容词做名词年龄大(小)的(3)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4)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大)的方面(5)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6)不耻相师意动用法以...为耻(7)孔子师郯子意动用法以...为师(8)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9)则群聚而笑之名词作状语成群地(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名词作动词看不起六、重点句子翻译(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与重点知识归类(统编版新教材)【学生版+教师版】

【学生版】必修上教材文言文挖空训练及重点知识梳理师说[复习重点] 1.积累并记牢120个实词中的“道”“或”两字及次常用字“师”“传”。
2.背诵全文,翻译重点句子。
基础积累奠基高考一、基础夯实课文挖空训练1.解释加点的词语(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2段)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第3段)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第4段)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翻译画线的句子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③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劝学》《师说》群文教学(知识归类整理+)-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

“定语后置句”略解
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 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这种格式 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字,再 用“者”字煞尾,格式“中心词+而+定语+ 者”。
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 几人与?(张博《五人墓碑记》)
4.《劝学》围绕中心论点是从哪几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证的 ? ①学习的意义。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人要想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 省乎己”,所以“学不可以已”。 ②学习的作用,学习的作用能够弥补不足,“君子生非异 也,善假于物也。”所以“学不可以已”。 ③方法和态度。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
三 论证方法比较鉴赏
1.对照鲜明,立论严密。本课两篇文章都用到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论证观点,请分别举例说明。【明确】 《劝学》第四段用正反对比的方法加以阐述,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 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 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 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 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除做到积累外还要专一。
统编新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 单元
《劝学》《师说》群文比较阅读
文言知识归纳+内容比较+写法比较+素材运用
一 文言知识归纳
1、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锲而不舍:
比喻做事持之以恒。
2025版《师说》高中全程复习构想语文题型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崖州城作[注]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注] 此诗为诗人63岁被贬至海南时所作,诗人被贬之前官至宰相。 请从运用修辞和抒发情感两方面分析“鸟飞犹是半年程”一句的妙 处。
答案:①这一句使用夸张手法。②人不能像鸟那样自由地快速地飞翔,可是即 使是鸟儿,也要半年才能飞到,极言自己离开京师之遥远。③突出表现了诗人对 京城深深的眷念之情,以及对回京之难的感叹。
5.双关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 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请对诗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作简要分 析。
答案:“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表达了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
【答题建模】
【回顾拓展】 请填写下表,把握各种修辞手法。
修辞
内涵
用另一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
答案:比喻。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作银盘里的青螺, 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比拟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 作雪飞。”(韩愈《晚春》)这首诗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加以赏 析。
答案:诗人用拟人手法,描绘了一幅生机无限的晚春图。“草木”本属无情物, 竟然能“知”能“斗”,彼此还有“才思”高下之分;百花吐艳争芳,似乎要将 春留住;连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 雪飞。
正侧结合。前两联正面描写,后两联侧面烘托,正侧结合使梅花的形象更加丰 满,突出了梅花的高洁品格,充分抒发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5)根据位置判断(放在开头多为铺垫,中间则多为过渡、照应,结尾 则多为直抒胸臆、以景结情)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 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 阙。”(李白《忆秦娥》)这首词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结构技巧?
《师说》统编版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
十八年(公元801—公元802年),
在京城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作
者到国子监上任后决心借助国子监这
背景介绍
学习目标
壹 积累、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贰 学习正反对比等论证方法。 叁 培养谦虚好学的精神和尊师重教的品德。
作者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 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 宗”之誉。与柳宗元并称 “韩柳”,与柳宗元、欧阳 修、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 大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 “昌黎先生”。中唐时期文学家、思想家、 政治家,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曾出 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 后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 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病逝后追 赠其为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 文公”。后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 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倡导“文道 合一”、“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 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 黎集》等。
古文运动实质上是一次在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 等方面都进行变革的散文革新运动,对于中国文学的 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古文运动时期的文章被人 成为“散文楷模”。
朗
梳
读
理
课
文
文
意
请给下列标红的字注音
句读( dòu )
近谀( yú) 作师说以贻( yí)之
孔子师郯(tán)子、苌(cháng)弘、师襄、老聃( dān)
语文高中必修3古文北师大《师说》课文详解

语文高中古文《师说》课文详解一古①之学者②必有师。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①古:古代,指先秦和汉。
②学者:求学的人。
汉代治经学必有师承,各以家法教授。
如孔安国治古文《尚书》传都尉朝,都尉朝传庸生,庸生传胡常,胡常传徐敖;田何治《易经》传丁宽,丁宽传田王孙,田王孙传施雠、孟喜、梁丘贺。
学生必须严守老师的解说,不能随意更改,也不能立异端杂说。
如治《易经》的孟喜得到一本《易》家有关阴阳灾变的书,谎称是他的老师田王孙死时枕在他的膝上独自传给他的,他的同学梁丘贺揭露说,他们的老师田王孙死在施雠处,那时孟喜已经回老家了,不可能从老师手中得到这部书。
皇帝听说孟喜改变师法,就不任用他当经学博士。
)师者,所以①传道受②业解惑也。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①所以:意思是“用来……的”,或者“……的凭借”,跟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所以”不同。
②受:同“授”。
)人非生而知之①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②,终不解矣。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疑难问题,就始终不能解答了。
①之:指代上句的“道”和“业”。
②其为惑也:这里的“惑”,指的是“道”与“业”中的那些疑难问题。
“为”是强意词,只对“惑”起强调作用,没有实在意义,不译。
好比“其为人也”,只能译成“他这个人”一样。
)生乎吾前①,其闻②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③;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在我的前头,我应该跟从他而且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在我的前头,我也应该跟从他而且把他当做老师。
①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后面略去“者”,译为“……的人”;“先乎吾后”与此同。
“乎”,介词,同“于”,在。
②闻:知道,懂得的意思。
③师之:就是“以之为师”。
)吾师①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②?(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何必知道他是在我的前头出生呢,还是在我的后头出生呢?①师:动词,学习。
高中语文‖文言文《师说》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师说》知识点归纳《师说》是明代文学家袁了凡所著的文言文。
这篇文章围绕师生关系展开,表达了对教育和师道的思考和感悟。
下面是对《师说》的知识点的归纳:1. 文章结构:《师说》由序、上、中、下、后序共五部分组成。
序部是文章的开篇,主要阐述文章写作的动机和目的;上、中、下部则分别展开对师生关系的不同层面的描述和思考;后序部分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和触动。
2. 内容概述:文章以师生关系为线索,围绕指导、界定、引导、陶冶、启发、激发等关键词展开,分别探讨了师生相互启示、相互感化、相互影响的重要性和意义。
文章通过师道和教育的层面,展现了教育者在塑造学生人格和引导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3. 语言特点:《师说》以文言文的方式表达,语言较为正式、庄重、凝练。
句式多为对偶句、排比句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语言优美。
4. 师道意义:《师说》强调了师道的重要性,提出了教育者应该具备的品质,如质朴、宽宏、奉公、忍让等。
同时还强调了教育者应该给予学生的正面引导和人格修养的培养。
5. 学生态度:文章中也涉及到学生的态度问题,明确指出学生应该虚心向老师请教,积极学习与尊重老师的经验和指导。
6. 教育观念:文章中明确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德行和人格,让学生明辨是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7. 反对刻板印象:文章中反对了刻板印象的观念,强调教育者应该面对不同学生个体,制定不同的引导方式和方法。
8. 修身养性:文章中倡导了教育者要先修身养性,要求教育者自己具备崇高的品质和道德操守,才能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以上仅为《师说》的部分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师说》优秀课件

择师而教之
郯子之徒
古之学者
之
句读之不知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道之不复
吾从而师之
其皆出于皆乎
而耻学于师
于
于其身也 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拘于时
燕王拜送于庭
代词,他们 代词,这些 结构助词,的 宾语前置的标志 代词,代“六艺经传”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代词,他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于 介词,表比较,比 介词,表被动,被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
2.下面是一位同学对文中语句的翻译,请找出其中的错误,并给 这位同学提一个关于文言文翻译的针对性建议。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 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因此学生不一定不要到老师那里去(学习),老师也不 一定比弟子强,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有各自攻 打的方向,像这样罢了。
2.下面是一位同学对文中语句的翻译,请找出其中的错误,并给 这位同学提一个关于文言文翻译的针对性建议。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不理解停顿断句,疑惑的不解,有的是老师的责任, 有的却不是的,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 看见他们的明白。
5.词类活用
词语 下 圣、愚 小、大 习 师 耻
例句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小学而大遗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
而耻学于师
解析 名词用作动词,低于,不及 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使动用法,使……学习 意动用法,以……为师 意动用法,以……为耻
第2段是全文的重点段,它在论证上有两大特点:使用对比,气 盛言宜。说说该段用了几组对比,这样对比有何作用。抓住一些 标志性语句,看看作者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师说》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
八、写作素材
1.互帮互学,方能共同进步。孔子当年就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当年也批评了“耻学于师”的风气,提倡“不耻相师”。在今天激烈竞争的年代,有些人暗自发力,以为“留一手”,自己可以脱颖而出,其实封闭自己,只会变成井底之蛙,你虚心求教,必有进步;你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促使自己提高。(可用于“学习”“合作”“帮助”等话题).
师伐我(名词,军队)
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授)
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
于
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
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
学于余(耻学于师)(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师说
一、重点字词
句读(dòu)或不焉(fǒu)经传(zhuàn)从师(cóng)读书(dú)传道(chuán)
从容(cōng)聃(dān)蟠(pán)苌弘(cháng)近谀(yú)贻(yí)冉(rǎn)
潘(pān)长幼(zhǎng)须臾(yú)怡(yí)
二、通假字
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
有碑仆道(名词,道路)
吾师道也(名词,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规律)
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其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
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
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
(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教育儿童少年的
学校。
四、一词多义
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为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有专门技艺的人)齐
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
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
五、词类活用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
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位卑则足羞(意动用法,以……为羞)
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六、特殊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之”为提宾标志)
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动句式)(介宾短语后置)
七、文学常识
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列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唐宋八大散文家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古文”的概念是韩愈提出来的,是一种与内容空洞、重视词藻、堆砌典故、讲究对偶的骈文相对立的散文。它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散文文法。《师说》严正地批判了两汉以来儒家经师严守师法,故步自封,和魏晋以来士大夫中的“非师无学”、“耻学于师”,以及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学习的恶劣风气,提出了三点崭新的、进步的“师道”思想: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人人都可以为师,只要具有那样的能力;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某一方面比我好,在这一方面他就是我的师。这些思想是具有解放精神、具有深刻的人民性的思想。写作上的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论证,并辅之以感叹句来加强说服力。
三、古今异义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无论,不论。(今)没有。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
依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
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
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
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之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
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
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
道
2.不要看轻自己,不必自怨自艾,世间很少全才,更少有十全十美的人,只要你有一技之长,你就可能在这方面胜过别人。韩愈不是说过吗,“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可用于“自信自强”“能力”等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