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一大题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
第二轮复习测试――现代文阅读

第二轮复习测试――现代文阅读姓名__________(一)(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1题。
根的神韵张和平山岩上的树根挺立于悬崖一侧,与山野和头顶的青松凝为一尊力的塑像。
紧抓着苔滑的崖壁,把力挤进山岩,去探究生命的源头,为头顶的绿色汲取营养,然后目睹古铜色的虬枝突进苍穹,挺向蓝天。
你本属于一片沃土,能够分享花香和欢乐,因立志太高,便注定了此生的孤独和磨难,注定终生与清贫为伴。
在风与雨的交错处,你抓住属于自己的机遇,舍命汲取营养,然后把期望寄予于自己的心头。
因此在磨难中,你畸形地生长,扭动的躯体便是你奋斗的足迹。
即使在诗意疯长的季节,诗人流连的也是你头顶的青松,不曾想到忍耐孤独饱经风霜的你。
你静静地摸索着,默默忍耐着命运的安排。
面对幽深的峡谷,你已别无选择,惟有舍命地生长。
用聪慧和力量去熔化山岩,坚强且韧劲十足地去开垦坚硬的土地。
村头老榆树的根深深明白得,自己千丝万缕的血肉之躯正养育着一个古老的村庄。
因此,你盘根错节,编织出一部古远的传奇。
你的依恋也是黄土地的依恋。
而默默无闻的土地又有何等情怀。
你将气管点化成血管,把黄土地的爱恋倾诉给那些盼归的心,那些顽皮的小孩便是你的第一个听众。
树成了村庄古老神圣的旗帜,你便是村庄悠久的化石。
乡亲们在你哺养的大树下欢歌狂舞,祭祖祈祷,或私定终身,寻情约会,你无私地奉献出自己裸露的躯体,显示出博大的胸怀。
展览室里的根立于文雅的红地毯上。
现在,你被扒光了皮,甚至挤掉最后一丝血液。
然后在你的伤疤处涂上一层漆,默默地向人们昭示着什么。
这是一种畸形欲望,你出卖了灵魂,将一生都交付出去,不再属于自己,甚至连姿势都屈从于设计者的意志。
你不再拥有赖以生存的山岩、泥土。
尽管阳光专门充沛且温度适宜,你只能望着窗外的绿色,感叹失去的一切。
人们或对你品头论足。
或将你拱手转送,或牟取暴利,你成了人们的一种玩物。
终于,你忍耐不起百般的折磨,发出了痛楚的呻吟,但随之被无情地抛进了熊熊燃烧的炉火。
2018年全国卷Ⅱ语文高考试题(含答案)

们能够从 去经验中吸
,面对 实,想象未来,而 仅仅被 去的记 最 ,大数据 术 了人的 体身份的
被数据化
数据的表 ,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 是 们的认 喜 了 你是 你
数据的形式被记 将会喜 自身塑
大数据 建构的 体身份会 利用信 去
一种 险, 劝服 影响甚 限
大数据的力量 的人,而是
就是说, 是 体想把 而 支配人 压抑人
试卷 答题无效 4.作 使用铅笔画出,确定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 黑
5.保持卡面清洁, 要 叠 一 文阅读 36
要弄破 弄皱, 准使用涂改液 修 带 刮纸刀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 小题, 小题,9 阅读 面的文字, 重 谓 被遗 1~3 题 , 数据 体 要求数据 者永久删除 数据 体的个人数据, 的 储器 易于提 被 联网遗 数
回家 , 了半点多钟,没 着 在
大家决定 看电影了,
个 儿,小秃回来了 原来他是跑在前面,而 回来
巷外 的是洋车,耽误 了 重重 几 了, 大 门, 确是 向前 在 车的 毛两毛向 要, , 脚是向前向 , 抬脚 去搀
按着老规矩,多一个铜子 给 老走
是车 高了,是欺侮 连 着 自 准知道
偏要走一个给他们瞧瞧
,而 乐意参 些意 ,如 完吗?说 奇怪, 是在
都是小 , 就是要个金九连 影场 ,家 要 显着复
大家 说到热闹的地方,忽,电灯 了,人们全 外走 场完了,晚场 点才开呢 才想起问 重
喊 瓜子的 说起家
瓜子便 够派儿 看 的 来了, 好走 一直到 姥姥睡了 , 是
声电影到 怎 说来着?
舅 想了想
管它
所辨析
声电影
没看 谓 声电影 是
老 前, 来一套说法, 独 而 声 如 之
【高考真题】2018年全国卷Ⅱ语文高考试题(word版有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Ⅱ)语文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学·科网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题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以往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背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一

(2)关于陶瓷艺术与文学二者的关系,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陶瓷艺术是空间和造型艺术,文学则是时间和语言艺术。 B.陶瓷艺术与文学的结缘起于何时虽无从考证,但它们均来 源于民间,与先民的劳动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C.文学艺术为陶瓷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并为其艺术形象 的塑造提供了许多启发。 D.文学长于叙事,其展示的是形象产生、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而陶瓷表现的只是一个瞬间的固定死板的艺术。 逻辑推理 D项,“固定死板的艺术”有误,原文第六段只 是说“瓷器表现的只是一个瞬间性的艺术形象”。 答案 D
但是,陶瓷艺术家们,不仅在塑造单个的形象上获得了 成功,而且在组雕、群雕的塑造上同样取得了令世人注目的 艺术成就。曾山东的《孙悟空大战众天神》、李恭坤的《三 国演义》等,都是有代表性的取材于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塑 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水浒108将》大型人物群雕艺术形象 的塑造所取得的高度艺术成就。
陶瓷雕塑艺术和文学艺术,尽管分属不同的艺术种类, 但在其审美本质上是共同的:通过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生活, 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景德镇称不上文学之城,但却是无可争辩的陶瓷之城, 是名符其实的千年瓷都。尽管这样,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家们, 包括陶瓷雕塑艺术家,用智慧灵巧的双手,用泥土和火,把 瓷都景德镇营造成为一个中国文学之城。在这里《三国演义》 的烽火连天,《水浒传》的义旗招展,《西游记》的漫漫征 途,《红楼梦》的悲欢离合,都在陶瓷艺术家们手中得到了 形象生动的再现。
逻辑推理 A项,“陶瓷雕塑是纯写实的艺术”表述有误, 由原文第三段可知,写实仅仅是其经历的一个阶段,以偏概 全,理解错误。范围扩大。B项,由第四段可知,二者的审美 本质是共同的,而不是“有许多相同之处”,范围缩小。D 项,“但与单个形象的塑造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原文未提 及,属于无中生有。 答案 C
2018年全国二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资料(课件+讲义+训练) (16)

返回
⑨直到看座的电筒中的电已使净,大家才一狠心找到了 座。不过,总不能忘了谦恭呀,况且是在公共场所。二姥姥 年高有德,当然往里坐。可是四姨是姑奶奶呀;而二姐是姐 姐兼主人;而三舅妈到底是媳妇;而小顺子等是孩子;一部 伦理从何处说起?大家打架似的推让,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 感化得直叫老天爷。好容易一齐坐下,可是糖还没买呢!二 姐喊卖糖的,真喊得有劲,连卖票的都进来了,以为是卖糖 的杀了人。
返回
⑦阳台上的鸟巢成了他的牵挂。他除了百般呵护外,还 每天在阳台上撒一把小米喂鸟儿。鸟儿不仅回到了鸟巢,住 在了阳台上,还渐渐地与金生产生了感情,见到金生不再害 怕,不再飞走。金生不断地走近鸟巢,仔细观察那三颗美丽 的鸟蛋,盼它们早一天孵化。终于有一天,那三颗鸟蛋变成 了三只黄嘴小鸟。小鸟刚刚睁开两只圆圆的小眼时,在巢穴 里躁动不安地“喳喳”叫,像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新奇。金生 是一个业余摄影爱好者,自然想到了把这一景色摄入镜头, 于是就跑回房间取来了照相机,把镜头对准了瓷罐。这时大 鸟嘴里也衔着一只小虫飞了回来,站在了瓷罐沿上,三只小 鸟抬着头“喳喳”叫着抢要虫食。金生快速按下了快门,把 这一精彩的时刻留在了相机里。
返回
⑦三点一刻到了电影院,电影已经开映。这当然是电影 院不对;二姐实在觉得有骂一顿街的必要,可是没骂出来, 她有时候也很能“文明”一气。 ⑧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一进门,小顺便不干了,黑 的地方有红眼鬼,无论如何不能进去。二姥姥一看里面黑洞 洞,以为天已经黑了,想起来睡觉的舒服;她主张带小顺回 家。谁不知道二姥姥已经是土埋了半截的人,不看回有声电 影,将来见阎王的时候要是盘问这一层呢?大家开了家庭会 议。不行,二姥姥是不能走的。至于小顺,买几块糖好了, 吃糖自然便看不见红眼鬼了。事情便这样解决了。四姨搀着
2018年江西高考语文试题(word档含答案解析)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西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3个小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九(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共5题)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
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
《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
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
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
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城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
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
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
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
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案1 现代文阅读本考案共4页,共10题,共95分,考试时间95分钟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导学号 00774476以前我们的文化是以大为特征、以大来标榜的。
我们创造了大城市、大工厂、大烟囱、大流水线、大广场、大厦……可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忍受大污染、大拥堵等等。
可以说,对于“大”的迷恋在很大程度上是现代问题的症结所在。
与此同时,信息社会的来临却让我们发现了“微”的魅力和“小”的美好。
首先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把我们带入了微交往、微传播和信息微循环时代,为微文化插上了飞速发展的翅膀。
随着这种技术向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其他领域的渗透,我们逐渐体会到,“微”和“小”其实是一种更亲切、随和、灵活、更个性化和人性化的生活样态和文化风格。
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微时代”。
在这样一个时代,“微”已成为时代文化关键词。
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微媒体、微广告、微支付、微信用、微管理、微投资、微生活……所有这些以动态化、碎片化、零散化、即时化、去中心化为特征的新兴的传播方式、文化形态乃至经济活动形态、日常生活形态,已经在潜移默化间深刻影响了我们的时代。
站在这个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历史性转型的高度看,“微文化”透露出转型的信息。
“微”不仅是一种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也是一种文化理想和审美理想,更标志着我们这个时代的转型。
在微时代,权利更加分散,微技术使得真正的“草根”更加便捷地参与社会。
微时代的经济更加尊重每一个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它提供的服务更加体贴入微。
“微时代的文化”众声喧哗,张扬个性,它是一种平民文化、草根文化,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由于低门槛和便捷性所带来的信息生产和传播的自主性。
此外,它还打破了传统广播、电视等信息单向流动的特点,打破了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界限,实现了信息的充分交流、互动和对话,建构了一个新型的公共空间。
微文化也是一种充满青春朝气的生动活泼的文化。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生产和传播方式日新月异的时代,微文化已经成为青年的天堂,青年成为微文化的主力军。
当然,微时代并不是一个新的乌托邦,微文化也绝非完美无缺。
微技术在方便信息发布的同时,也制造出大量的信息垃圾、瞬间信息,并使谣言的传播更加容易。
它在扩大信息交流、拒绝信息自上而下灌输的同时,也造成了人际交往的部落化、江湖化和小圈子化,使得大规模的社会整合、大规模的社会共识的达成变得更加困难。
最后,被消费主义裹挟的微生活可能使我们过度迷恋私人生活中的“小物件”“小玩意”,从而丧失了现代公民所应该具备的责任、理想、视野和胸怀。
所有由“微”带来的这一切,都为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及政府管理部门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使他们面临新的挑战。
只有充分认识微时代微文化的特征,充分肯定它们的积极意义,同时充分警惕其消极后果,我们的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才能更加有效,我们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才能与时俱进。
(摘编自陶东风《微文化需大关注》) 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A.“微时代”出现了一些新兴的传播方式、文化形态、经济活动形态和日常生活形态,它们具有动态化、去中心化等诸多特征。
B.以前我们的文化以大为特征,该特征导致了许多现代问题的出现,而信息社会向我们展示了“微”的魅力和“小”的美好。
C.“微”是一种传播技术和方式,也是一种文化理想和审美理想,微文化透露出这个时代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历史性转型的信息。
D.微文化张扬个性,它是一种平民文化、草根文化。
真正的“草根”借助微技术更加便捷地参与社会,是微时代权利更加分散的表现。
[解析]B曲解文意。
原文是“对于‘大’的迷恋导致了现代问题的出现”,并非“大”这一特征导致的;不是“信息社会向我们展示了‘微’的魅力和‘小’的美好”,而是我们发现了其美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A.文章开头从“大”入笔,引出“微”的问题,意在阐明“大”特征文化的弊端。
B.第三段阐明“微时代”中“微文化”的积极因素,指出青年是微文化的主力军。
C.第四段“当然”一词进行过渡,运用辩证的观点,指出“微文化”的不足之处。
D.最后一段总结上文,指出“微”带来新的机遇,也使政府管理部门面临新的挑战。
[解析]“意在引出‘大’特征文化的弊端”分析不当,应为意在引出关于小的话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A.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方式,可以让人们体验到其所代表的更亲切、随和、灵活、更个性化和人性化的生活样态和文化风格。
B.青年能成为微文化的主力军,是因为微时代科技日新月异,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生产和传播方式日新月异,青年人能更快地接受和适应。
C.人际交往小圈子化,大规模的社会共识难以达成,公民丧失了应具备的责任和胸怀,这些都是微时代产生的“不完美”。
D.如果想让我们的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更加有效,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与时俱进,就要充分认识微时代微文化的特征,认清其优劣。
[解析]原文“被消费主义裹挟的微生活可能……,从而丧失了现代公民所应该具备的责任、理想、视野和胸怀。
”这里将或然变为必然。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导学号 00774477丢失的钥匙宝马风驰电掣,驶向福利院。
父亲中风偏瘫,病愈后走路得拄拐,为了减轻儿女负担,父亲主动提出到福利院。
儿子停下车,一手提着车钥匙,一手推开了福利院的大门。
父亲早就笑眯眯地候在门口了,密密匝匝的皱纹笑得拥挤不堪。
儿子一手搀扶着父亲,一手在接电话。
父亲在儿子的搀扶下,慢悠悠地走着。
拐杖拄在地板上,发出的笃笃声,格外清脆响亮,就像父亲此时的心情。
进了父亲居住的小屋,儿子终于打完了电话。
他长长地喘口气说,爸爸,您看,我太忙了,公司里事情多,抽不开身,都半年没来看您了。
父亲始终微笑着,目不转睛看着儿子,仿佛永远看不够。
父亲说,不怪你,你忙,我能理解。
冬日的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暖暖的。
父亲还是打开了空调。
他对儿子说,你在空调屋里呆惯了,别冻感冒了。
父子俩坐着聊天。
父亲询问儿子的生意,儿媳的工作,孙儿的学业,还有家里那只猫。
片刻,儿子感觉热,便将衣服脱下。
父亲赶紧颤巍巍地接过,蹒跚着走到衣架前,仔细地替儿子挂好。
那是一件名贵的皮衣。
父亲拍拍,扯扯,再拍拍,连一点点皱褶都不放过。
爸爸,别管那衣服,过几天,我让洗衣店打理就是了。
儿子说。
父亲说,记得吗,你妈妈去得早,小时候你们的衣服都是爸爸亲自熨烫。
那次,边烧饭边熨衣服,忙忘了,将你那件蓝色上衣烫坏了。
你那个伤心呀,嚎啕大哭,躺在地上,满地打滚。
我就安慰说,马上去给你买件新的。
你立即破涕为笑,一骨碌爬起来,眼泪也没擦,拉着我就上街。
你弟弟妹妹却不干了,个个哭号着要新衣服,我只好给你们每人买一件。
我怎么不记得?儿子打断父亲的话说,那些年,爸爸从来舍不得给自己买新衣服,还总穿补丁衣服呢。
父亲笑了说,那个年代讲求艰苦朴素,补丁算什么?记得你妹妹……儿子急促的电话铃声打断了父亲的回忆。
儿子一边摆手示意父亲别做声,一边走出屋外接电话。
儿子那个电话打得无比漫长。
父亲望着儿子的背影,边听着他打电话,边继续为儿子打理衣服。
儿子打完电话,着急地说,爸爸,不好意思,公司有事,我得走了。
等忙过了这阵子,我一定来看您!没等父亲说话,儿子已急匆匆走到门口。
父亲眼巴巴地望着儿子的背影。
片刻,儿子又急匆匆地跑回来说,爸爸,我钥匙不见了!什么钥匙?父亲问。
车钥匙。
快帮我找找吧。
我刚才进来时仿佛还在手上,后来不知放哪里了。
不着急,好好找一下!父亲弯腰看看凳子底下,看看床底下,都没有。
儿子焦急地对父亲说,只好让司机先给我送备用钥匙。
父亲说,多久才能来?至少一个小时。
儿子闷闷不乐。
父亲高兴地说,那进屋吧,咱俩再聊会儿。
聊什么呀?您不知道,就刚才那单生意,我不能按时赶回去,将损失几百万!儿子满脸懊恼。
有那么严重吗?父亲吃惊地张大嘴巴。
怎么没有?爸爸,现在生意不好做,竞争激烈。
本来,我今天是顺道来看您,只准备留半个小时,跟人家签合同的时间都约好了,谁知道钥匙不见了。
那——要不我们再找找。
去哪里找啊?都找遍了!我再去找找看!父亲拄着拐去了花园。
片刻,父亲在楼下兴奋地喊道,儿子,找到了,在这里呢。
准是你刚才一边打电话,一边揣钥匙,不小心揣掉了。
幸亏找到了!父亲举着那车钥匙对儿子说。
儿子接过车钥匙,狐疑地看看父亲,终于笑了。
儿子对父亲说,爸爸,我走了,找时间再来看您!父亲无言,朝儿子挥挥手,眼里噙满泪水。
儿子默默走出门,在门外打了个电话。
电话里,儿子平静地拒绝了那个到手的合同。
片刻,儿子又回来了,他对父亲说,爸爸,那合同改期了,明天签。
今天我就不走了,留下来陪您聊天。
父亲悲喜交加,哽咽地说,真的?顿了顿,又说,你还是走吧,别耽误了生意。
爸爸只是半年没见,想你了,刚才……别说了,我知道。
走吧,您看太阳多好,我们去院子里散步。
儿子小心地搀扶着父亲,在冬日的暖阳里,缓缓地漫步。
父亲的笑容绽放着,如冬日的腊梅般芳香。
第二天清晨,儿子临别拉着父亲的手,笑着说,爸爸,以后,每周都会来看您,那样,我的车钥匙就不会再丢了!父亲搔搔后脑勺,红着脸,孩子似的笑了。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文本开头写到中风偏瘫病愈后的父亲为了减轻儿女的负担主动到福利院生活,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写出了老一辈人对家庭、对孩子的责任感,令人感动。
B.“父亲始终微笑着,目不转睛看着儿子,仿佛永远看不够。
”写出了父亲对儿子到来倍感高兴、幸福;也说明儿子很久没来看望父亲了,父亲一直都在期盼中等待。
C.找车钥匙过程中儿子很紧张,害怕合同签不了,造成损失,对父亲大加指责,父亲也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不加反驳,帮忙寻找车钥匙。
D.“儿子接过车钥匙,狐疑地看看父亲,终于笑了”,写出了找到车钥匙后,儿子才明白了车钥匙为何而丢的,从紧张、害怕合同丢失中明白过来,还有比合同更加重要的东西。
说明儿子对父亲的在乎。
[解析]C钥匙丢了,儿子只是满脸懊恼、着急,害怕丢掉合同,造成经济损失,没有对父亲大加指责。
5.“父亲说,记得吗……”这一段介绍了小时候父亲为我们买衣服的事情,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分)答:__①交代了人物的家庭情况,使小说的内容更加充实。
②突出了父亲为了儿女辛勤、无私的付出,表现了父亲的伟大。
③也使“父亲”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__ [解析]答出第一个要点给2分,答出第二个要点给4分,答出第三个要点给5分。
意思对即可。
6.这篇小说反映了哪些社会问题?你怎样评价儿子后来的做法?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答:__第一问:反映了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很多老年人因为子女工作忙的原因,无法与子女一起生活,只能到养老院或自己照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