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题库)2020答案整理

教育社会学(题库)2020答案整理
教育社会学(题库)2020答案整理

《教育社会学》题库-2018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在a, b两类名词解释中各选2个,c类中选择1个,共5个名词

解释,20分)

a)

1.教育社会学;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

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2.教育;广义的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承生产经

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

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教育着的身心

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3.学校;是一种正式组织,其主要成员是教师和学生。对教师而言,学校是兼具

规范性和功利性的组织;对学生而言,学校是规范性与强制性兼而有之的组织。

4.班级:班级是学校中的下位组织,班级首先并始终是一种社会组织,只是一种

学生组织。班级的目标指向自身,是主体的自我实现;从班级的机构看,班级

的首领是班长,核心领导机构是班委会,下分若干小组,每个学生在班级中都

有自己的相应位置;从班级规范看,任何班级规范所约束都是学生。具有自功

能性和半自制性。

5.学生P222;学生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存在,既非不承担任何社会义务的婴幼儿,

也非以职业劳动而与社会进行交换的成年人,学生是介于婴幼儿与成人之间的

“半”社会成员,是学校中最游离不定的成员。

6.课程;狭义的课程指学校课程表所列教育科目,最广泛的界定将学生在学校中

所学一切均视为课程。

7.重要他人P244: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在米德的自我发展理论的基础上首先明

确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8.潜在课程:主要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文化层面和互动层面所蕴含的各种

经验。

9.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

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

10.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一切现象和过程的总

和。

11.机械团结:以社会成员共有的宗教取向作为向社会整合或群体联系的纽带。根

本特征:社会成员在情感、意愿、信仰上的高度同质性。它存在于分工不够发达的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机械关系,社会的整合是建立在思想和道德同质基础上的。实质:农业社会的产物。

12.有机团结;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形成的社会团结,以社会高度分化、社会成员充

分分工为基础,社会成员在思想和道德方面是异质的。在有机团结中,维系社会成员的纽带是他们不可超越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尤其是以物质利益为根本内容的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方面。13.符应原则;学校成为复制社会生产关系的单位,以维护资本主义学校的运作。

学校教育与家庭生活因而在于符应生产社会的关系,让某些具有文化资本的学生,在校或离开学校后得以获致成功,不具备如此条件的学生,则无此机会。

这种在学校复制学生的方式,也复制了以后的社会阶级结构,此未至符应原则。

14.社会化;指个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发展自己社会

性的终身过程。

15.预期社会化:指个体为适应将要承担的职业角色而进行的准备性个体社会化。

16.再社会化:用补偿教育或强制方式对个人实行与其原有的社会化过程不同的再

教化过程。在某种情况下,青少年和成人通过再社会化,有意忘掉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重新塑造出新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是生命中具有转折意义的阶段。

17.筛选;由迈克尔·斯宾斯的《筛选假设——就业的市场信号》一文为形成标志,

广义筛选理论包括对人力资本提出疑义的所有理论,即教育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筛选”一词通常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学历是才能的信号;另一方面,它是富裕阶层获取最佳工作机会的手段。

18.竞争性流动:是在社会公平原则下,个人通过自己的奋斗和能力获得相应的地

位和升迁机会。

19.赞助性流动:是指依据一定的社会制度,个人在社会的帮助下获得某中地位或

升迁的机会。

20.新教育社会学;20世纪70年代后在西方,主要在英国出现的一种基激进的教

育社会学理论,由英国社会学家M.扬在《知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的新方向》

提出,举起所谓“新”教育社会学的大旗。他关注的不是教育制度的结构或组

织,而是教育的内容。他提请人们注意,教育内容的选择、确定与组织的过程,

乃是教育知识的成层过程,学校教育过程则是教育知识的分配过程。

b)

1.涂尔干(Durkheim):法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是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涂

尔干所说的社会化是指形成“社会我”。涂尔干认为“塑造社会我,这就是教

育的目的”。

2.帕森斯(Parsons):美国社会学家,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帕森斯为功能

主义社会学提供了以AGIL图式为代表的一系列理论分析框架。

3.布迪厄(Bourdieu)P35:文化再生产理论的首要代表人物、法国学者。他认

为,学校教育与社会的生产关系和阶级结构之间,并不不存在直接的对应关系,

学校是通过传递某种文化才在社会阶级关系在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的。

4.保罗·威利斯(P., Willis)P35:抵制理论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英国人。资质理

论最重要的假设之一是:劳动阶级的学生不完全是资本的产品亦即不完全屈从

于权威教师与学校的指令;更确切地说,学校中不仅存在着社会结构与意识形

态的矛盾冲突,而且也存在着具有集体性的、见识敏锐的学生的抵制。因此,

学校乃是不同阶级文化之间争夺的场所。

5.M.扬(M. F. D., Young)P37:英国M.扬,解释论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知识与

控制:教育社会学的新方向》举起所谓“新”教育社会学的大旗,他关注的不

是教育制度的结构或组织,而是教育的内容。他提请人们注意,教育内容的选

择、确定与组织的过程,乃是教育知识的成层过程,学校教育过程则是教育知

识的分配过程。

6.阿普尔(M. W., Apple)美国阿普尔同4 保罗·威利斯

7.伊万·伊里奇(L., Illich):“非学校化社会”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现在的学校

并没有推进教育的发展,反而阻碍了教育的进程,甚至是破坏教育的“罪魁祸

首”;现行的学校教育迫使所有的人到学校里接受违背个性的、没有自主机会

的教育,这是一种异化了的学校化社会。但他认为,任何社会,包括“非学校

化社会”,都需要教育。他提出两条原则:所有人的教育由所有人办;未来的教育应该是偶然的、终身的和非正规的。

8.功能主义P31:在整个50年代与60年代前半期,一直支配着欧美教育社会学

舞台。其理论前设是:社会犹如生命有机体;理论特征是:以积极的社会功能为基础来探讨教育现象。基本观点:社会的每一个部分都对总体发生作用,并由此维持社会稳定。

9.冲突学派:P33:冲突学派产生于60年代末期,它的出现动摇了功能主义学派

的垄断地位,揭开了教育社会学史上学派论争的序幕。理论特征是:以社会冲突为基本线索来考察教育现象。进入70年代,其内部已经开始形成两个基本的分支学派:新韦伯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

10.再生产理论P34:可分为“社会再生产理论”与“文化再生产理论”。社会再

生产理论指出不平等教育植根于使之合法化并使之再生的阶级结构之中,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通过“符应原则”而再生产出不平等的生产关系与阶级结构。

文化再生产理论认为学校教育与社会的生产关系和阶级结构之间,并不不存在直接的对应关系,学校是通过传递某种文化才在社会阶级关系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的。

11.抗拒论:认为当人们感到自己的自由受到了威胁时,一种不愉快的抗拒心态被

激发,并且人们可以通过从事受威胁的行为来减少这种抗拒心理,是美国心理学家布林在其专著《心理感应抗拒理论》中首次提出

12.人力资本理论

13.社会资本:又称社会总资本,指资本主义社会中互相联系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

和。

14.文化资本:个体从父母家庭那里获得的可以促进教育成就的语言文化能力。

15.经济资本

16.人力资本理论:它是指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以及其他类似可以影响从事

生产性工作的能力。

17.符号互动论:运用情境、脉络、视野、文化、交涉、策略等概念,来解释学校

与课堂生活过程,认为这一过程是参与者之间以符号为媒介的社会互动过程。

18.拟剧理论:是从符号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具有自身特点的、说明日常生活中

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其倡导者是美国社会学家艾文。

19.角色:“角色”本是戏剧中的名词,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20世纪20—30

年代一些学者将它引入社会学,进而发展为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之一。社会角色

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

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20.教育机会均等:一是起点均等(包括就学机会及学校条件的均等),二是过程

均等(包括教育内容及师生关系互动的均等),三是结果均等(包括学业成就,

最终所获学历及教育对日后社会生活机会影响的均等)。“起点的均等”其实

是法律权利的平等主要指向(宏观)教育制度的性质问题。

c)

1.《意识形态与课程》:作者是迈克尔?W?阿普尔,本书介绍了意识形态与文化

再生、经济再生,日常学校生活中的经济学与控制,课程历史与社会控制等。

2.《学校生活社会学》:阐述有关学校生活的种种现象,对其制度化的学校中的

非教育精神做了大量的批判。

3.《学做工》:是一部田野调查式的社会学著作,保罗?威利斯提出并尝试解决了

工人的代际再生产问题。

4.《不平等的童年》:美国安妮特·拉鲁著,本书考察了书中那些贫困家庭、工

人阶级家庭、中产阶级家庭及富有家庭孩子在学校和在家里的生活,不同社会

分层的人们占有不同的资源,并有可能影响对孩子的教育。

5.《去学校化社会》:伊万·伊利奇的主要代表作。伊利奇批判"学校化社会"进,

提出了关于"去学校化社会"的构想。

6.《再生产》:教育社会学著作,作者法国布迪厄。本书是布迪厄社会文化资本

理论在教育系统中的反映,对现代教育社会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7.《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作者戈夫曼,美国社会学家,符号互动论的代表

人物,拟剧论的倡导人。本书完整透澈解析男男女女们维持自我形象的复杂面。

8.《继承人》:布迪尔厄的早期著,描写了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大学生,在日常生

活中的私人领地——文化领域。

9.《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作者鲍尔斯,金蒂斯,当代美国经济学家,本

书是西方“新马克思主义派”教育思想的代表作,阐释了教育改革与经济生活

的矛盾。

10.学校文化: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所共有、享用和传递的文化的综合体。

它相对于社会文化来说是一种亚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主要反映在组织成员

的行为中,同时有规范和影响组织成员的行为。学校文化包括三个要素:物质

要素、观念要素和行为要素。

11.课程政治(控制):是指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也包括对自身行

为进行的有意识引导、约束和调整。

12.标签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初级越轨”,但只有被贴上“标签”的

初级越轨者才有可能走上“越轨生涯”。一个人被贴上“标签”,是与周围环境

中的社会成员对他及其行为的定义过程或标定过程密切相关的。

13.“镜中我”:由美国早期社会学家库利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

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

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

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

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14.社会流动: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各阶级、阶层和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角

色经常处于变动的状态。

15.先赋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的基础上而形成的,由先

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

16.自致角色:是指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与自致地位相适应的角色。

17.代际流动:是指家族中两代人或几代人之间社会地位的变动。

18.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涉及社会心理问题,包括伦理、道德、经济、文化、政治

五个方面,不是教育平等的另一种表述,是指教育制度的合理性与公正性的统

一。

19.失范:指与学校教育规范不相一致,不协调甚至是冲突的行为,是以规范行为

的对立而存在,是对规范行为的背离或否定,包括越轨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

行为几种。

20.教师社会化:是指某些成为教师职业的成员,逐步担当起合格教师角色的过程。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道简答题,30分)

1.简述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整体性、综合性、现实性、实证性。⑴整体性:强调采取整体的有机联系的观

点,注重把教育放在社会大系统中进行分析。如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⑵综合性:强调对教育作广义的理解、研究视角(多因素分析)和研究方法(定量与定性、归纳与演绎、宏观与微观、结构与过程)的综合。比较教育学家萨德勒是比较教育“因素分析”时代的先驱。⑶现实性:直接面对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教育事实,尤其强调对本国本地教育事实的研究。⑷实证性:注重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研究等手段获取教育事实资料。

2.简述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

一、创建时期。1、翻译介绍了国外的一些重要的教育社会学著作。2、出版了相当数量的教育社会学著作。3、在部分学校开设了教育社会学课程。二、重建时期。1、1979年教育社会学重新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权利。2、1981年12月,《教育研究》

杂志编辑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联合召开座谈会,在这次会议推定下,一些学者、主要是教育学者开始更多地思考恢复教育社会学的教学与研究的问题。3、1982年,南京师范大学率先开设教育社会学课程,揭开了重建教育社会学学科制

度的序幕。1989年4月,全国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在杭州成立,我国的教育社

会学已经在制度上基本确立起独立学科的地位,同时,学科建设的工作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3.简述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是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是学校系统中的行为、活动、组织和制度之间的结构关系及其互动过程。1、教育行动:所有的学校教育现象,至少包括行动主体(教师和学生)、行动客体(教育和教学目标)、行动中介(教育与教学途径、手段、教育内容)、行动者之间的互动。2、教育活动:学校的主要活动形式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容主要是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3、学校组织:学校中任何一种教育行动,都需要经过一定的组织方式才能进行。4、教育制度:所有的学校都是制度化的结果。

4.简述教育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

教育是社会变迁的结果。社会变迁在先,教育是一种适应性制度。即当社会的某个方面出现变革时,教育必然会出现功能性的适应性调整和变化。

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动因。如,每个国家均有其独特的教育目的,实现此种目的,常可导致某种社会变迁。

教育是社会变迁的条件。通过教育来达到某种社会变迁,并取得了预期的结果,

这是教育显在功能,而在完成预期的教育目的,实现显在教育功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某些意外的变迁,这就是教育潜在功能。相对这些意外的变迁,教育是社会变迁的条件。

5.请简要回答,教育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教育与国家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教育可促进人的发展的基础上,基本途径是:1、责任感教育,基本内容包括: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

2、环境教育。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理解人类美好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使他们获得参与环境问题解决、管理环境质量的知识、态度和技能。

3、人口教育。目的是树立优生优育的观念。

4、国际理解教育,使受教育者建立对人权、对主权国家的宽容、尊重、团结的态度。

5、新的价值观教育。

6.柯林斯是新韦伯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请简要叙述其教育思想。

继承并发展了韦伯的观点,认为教育是各身份集团因为获得经济优势,地位及统治权而进行的社会斗争的一部分,不同的身份集团总是根据他们所欲求达到的主要目标而寻求不同类型的教育。学校实际上是不同身份集团之间利益争夺的场所,学校的主要作用就是传递特殊的身份文化,学校课程就是身份文化的载体。

7.请简要陈述分析教师社会地位的标准。

国家或政府的教育、教师政策;教师地位的规模;女性在教师职业中的比例;教师从业资格要求;教师工作对象的特殊性。

8.请简述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政治对教育的影响与教育对政治的影响两个方面。

(1)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政权性质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

②政治体制决定了教育的体制;

③政治纲领决定了教育的方针、目的;

④政治体制还影响着师生关系。如封建社会政治体制下,师生关系是有等级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现代社会的政治体制下师生关系则比较民主。

(2)教育的政治功能。

①教育具有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为社会培养各种政治人才和具有一定政治素质的公民;

②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教育的普及化、民主化促进社会政治的

民主化。教育通过传播先进的思想、弘扬优良的道德促进社会政治的变革。9.简述教育机会均等的内容。

指每个社会成员在自然、社会或文化方面的不利条件均可在教育中得到补偿。社会成员,不论其种族、民族、性别、宗教信仰、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等方面有何不同,都可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主要表现为:①每个社会成员都享有同等的机会接受最基本的教育,即共同性的义务教育,又称国民教育;②每个社会成员都享有同等的机会接受符合其发展能力的教育,即非共同性的教育,又称人才教育;③向身心有缺陷的儿童提供符合其能力特征的教育,即特殊教育。

10.简述当代教师的角色。

教育社会学研究教师的角色,其视线应集中于教师在教育系统中的角色。教师在学校中扮演两种角色:社会代表着和同事。1、社会代表者:基本特征——社会规范性:教师必须向学生明示符合社会要求的文化,自身也必须成为特定文化的范型,以保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文化引导与文化熏陶,因此趋向于“掩饰自我”,奉行不平等的原则。2、同事角色:对其他教师(包括学校领导者)而言。基本特征——个人独立性:教师是以同行的身份、同伴的姿态及朋友的口气与其他教师交往,因此趋向于“展现自我”,奉行平等的原则。

11.学校教育影响的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之一即为教师对学生的权威——

教师的教育权威,然而,教师教育权威来源于何处?请简要回答。

克利夫顿与罗伯兹提出教师的权威源泉主要有法定的权威、传统的权威、感召的权威与专业的权威四个层面。其中法定的权威和传统的权威源于教育制度,感召的权威和专业的权威源于教师的个人因素。1、法定权威:教师群体在教师系统中的位置(法定因素)。2、传统权威:教师群体在社会中的位置(传统因素)。3、人格权威:人格魅力(感召因素)。4、知识权威:教师的个人技能与专业水平(专业因素)。

12.何谓“重要他人”?学生的重要他人都包括哪些层次的重要他人?(P245P247)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在米德的自我发展理论的基础上首先明确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学生的重要他人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互动性重要他人”,二是“偶像性重要他人”。互动性重要他人是学生在日常交往过程中认同的重要他人。若家长、教师及同辈伙伴已成为学生的互动性重要他人,则在学生心目中的角色形象分别为楷模、导师及知心朋友;若为成为互动性重要他人,则其戒色形象便仅仅是监护人、社会权威及一般的活动伙伴。偶像性重要

他人是因受到学生特别喜爱、崇拜或敬佩而被学生视为学习榜样(或楷模、范型)的具体人物。“偶像性重要他人”与“互动性重要他人”主要区别:1、后者是学生的直接生活环境中的具体人物,是学生的互动对象,而前者一般为社会知名人物,并非学生的互动对象;2、后者是学生与其双向沟通的产物,前者则是学生单向选择的结果;3、后者对学生的影响涉及其个体社会化的几乎所有方面,多半是潜移默化式的,前者对学生的影响则主要在人生价值方面,往往是刻骨铭心的。

13.简述学校组织的性质。

学校组织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两种不同的主要成员——教师和学生采取的控制手

段不同,其对教师而言的性质与对学生而言的性质也因此而有差异。对教师而言,学校是兼具规范性与功利性的组织;对学生而言,学校是规范性与强制性兼而有之的组织。

14.为什么说对教师而言,学校是兼具规范性与功利性的组织?

对教师而言,学校是规范性组织,因为:1、学校对教师工作的管理主要是通过精神的监督手段实现的,即规范的约束、道德的反省、良心的驱使;2、教师是社会中的文化阶层,其言行具有自重、自尊、自律的特征,与此对应的就是学校管理教师最有效的手段是精神监督。对教师而言,学校是功利性组织,原因,学校是教师获得经济来源的职业场所。教师在学校工作,不只是为了教育儿童,奉献于社会,而且也是为了获取必要的经济收入,满足自身乃至家庭的生活需要。教师在学校从事的教育工作是有偿劳动,而不是无偿服务。因此,教师与学校之间存在着经济联系。这种经济联系自然也会成为学校管理教师的重要手段,学校可以通过增加或扣发工资、津贴、奖金及各种奖品等物质的刺激手段来显示组织的权威,促使教师服从学校。同理,这和总经济联系也会成为教师调节自己对学校组织的行为的重要原因。

15.为什么说对学生而言,学校兼具规范性与强制性的组织?

对学生而言,学校组织对学生具有规范性,原因:1、这是教育活动有效机制的要求。教育活动的有效机制在于内化,其中包括学生对于活动的目的、内容和要求的内化。没有内化,教育活动难以展开,且即便展开也不可能取得预期效果。因此,学校(教师)在寻求学生的服从和参与时,至少在原则上都力图议说服或感化为本;

2、学生具有较强的生理与心理可塑性并因此也具有较强的社会可塑性;

3、学生难以将交往对象作用于自己的手段与目的区别开来。学校组织的规范性不是无条件的,

而是以一定的强制性作为不言自明之前提的,原因,1、“三无”状况在客观上成为学校组织对学生采取强制性手段的有利条件。现代社会中,学生进入学校组织并非是自愿的,而是外部社会“逼迫”的结果。由于学生角色是非自愿的角色,因而学生在学校组织中被制度地规定为教师成人权威的服从者,且这一低地位持续不变;若非经过特别批准,学生绝无可能“脱离”学校组织。学生既无“不加入”学校组织的权利,也无改变其在学校组织中的服从地位的权利,且无自由“退出”学校组织的权利。2、由于学生与学校之间并无密切的联系,且教师对学生并无有效的物质刺激手段,因而,当教师采用精神的监督手段说服学生服从和参与而未能收到应有效果时,往往会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辅之以乃至完全转而采用命令与训斥等强制的手段。

16.学校组织结构区别于其他一般社会组织结构的主要区别是什么?P257-P261

学校组织结构与其他一般社会组织结构的主要区别有两个,其一在于它是异质结构,其二在于它是多权威结构。

学校组织中存在两种基本成员:教师与学生。教师是社会代表着与文化传递着,而学生是社会未成熟者与文化学习者,他们是具有几乎互为相背的“社会属性”的组织成员。就“文化品质”而论,他们之间至少存在着两个区别:第一,从各自的文化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关系看,教师文化是“规范性文化”,而学生文化则是“需求性文化”。第二、从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的相互关系看,教师文化是“权威性文化”,而学生文化是“受抑制性文化”。学校组织的这种异质性结构导致产生三种结果:第一是并不存在真正共同的组织目标。第二是师生之间难以形成共同的群属感;其三是师生关系带有强烈的支配——服从色彩。

学校对学生的组织工作主要是通过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对班级的管理来进行的,包括两条途径,一条是通过班主任来控制学生的日常活动,另一条是通过课任教师来控制学生的课堂行为。教师的正式权威既不受本人在教师群体中的地位的影响,也不会被其他教师所取代。学校组织的结构是一种多权威并存的结构。这这结构通常会招致以下两种现象:第一是学校容易成为“封闭性组织群”;其二是教师群体中较难出现公认的“教育权威”。

17.为什么说学校是一个异质性结构的组织?这种异质性结构又会对学校产生怎

样的影响?

学校组织中存在两种基本成员:教师与学生。教师是社会代表着与文化传递着,

而学生是社会未成熟者与文化学习者,他们具有几乎互为相背的“社会属性”的组织成员。就“文化品质”而论,他们之间至少存在着两个区别:第一,从各自的文化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关系看,教师文化是“规范性文化”,而学生文化则是“需求性文化”。第二、从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的相互关系看,教师文化是“权威性文化”,而学生文化是“受抑制性文化”。

学校的这种异质性结构导致产生三种结果:第一是并不存在真正共同的组织目标。第二是师生之间难以形成共同的群属感;其三是师生关系带有强烈的支配——服从色彩。

18.为什么说学校是一个多权威结构的组织?这种多权威结构的特性可能给学校

带来什么影响?

学校对学生的组织工作主要是通过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对班级的管理来进行的,包括两条途径,一条是通过班主任来控制学生的日常活动,另一条是通过课任教师来控制学生的课堂行为。教师的正式权威既不受本人在教师群体中的地位的影响,也不会被其他教师所取代。学校组织的结构是一种多权威并存的结构。这这结构通常会招致以下两种现象:第一是学校容易成为“封闭性组织群”;其二是教师群体中较难出现公认的“教育权威”。

19.简述学校组织的结构的特征。(同简述16)

20.简述班级组织的特性。

(一)自功能性在现代教育中,班级组织的生存目标具有“内指向性”,班级组织所产生的首先是与其成员的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功能。(二)半自治性1、从学生的自主意识水平来看,班级组织的运行趋向于半自治。2、从学生的组织调控技能来看,班级组织的运行滞限于半自治。3、从学生的相对地位来看,班级组织的运行被控于半自治。

21.简述课堂中教师角色。教师课堂角色体现于教师课堂行为之中,腐烂的斯认为

教师在课堂中所扮演的主要是“课堂控制者”与“知识传播者”的角色。吴康宁通过研究发现,小学教师的课堂角色有四种:第一种类型是“定向者”。此类教师主要通过“提问”来控制课堂,“强制”或引导学生的课堂参与;第二种类型是“定向??定规者”,此类教师的课堂言语行为以“提问”与“要求”为主;第三种类型是“定向?定论者”,此类教师主要通过“提问”与“评价”来调整学生的课堂行为;第四种类型是“定向??定规?定论者”,此类教师的提问、

要求与评价这三类语言行为各自占比重大致相等。

22.简述M. 扬的课程观。M. 扬的课程观“三种未来”:未来一:边界是既定的、

固定的。未来建立在自然的或“社会性不足”的知识概念之上。未来二,边界的终结。未来建立在一种“过于社会性”的知识概念之上。未来三,边界的维持优先于边界的跨越。在这种未来中,两种事物之间动态关系是创造和获得新知识的条件。

23.学生作为社会性未成熟者而生活于一个多重社会之中,请简要陈述何谓“学生

的三重社会”及其对学生成长的意义。

学生的三重社会:家庭、学校及同辈群体。

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与经济关系为基础的面对面的生活群体。对学生来说,家庭是不可选择的,是一般情况下无法摆脱的生存环境。家庭对学生的影响的特征主要有:作为学生的首临生存环境与发展环境,家庭所施加的是一种“先主性影响”;作为学生的生活群体,家庭所施加的是一种“生活化的影响”;作为一种面对面的小群体,家庭所施加的是一种“聚合性影响”。

学校是受社会委托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影响的权威机构。在实施义务教育制的国家,学校对学生来说同样是不可选择的。作为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机构,学校对学生的影响具有“系统性”与“可控性”;作为权威的教育机构,学校对学生的影响具有“社会界定性”。

同辈群体的最大优势在于它本身乃是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建构的产物。同辈群体的影响具有“高参照性”的特征,即同辈群体的活动目的容易成为学生个体的活动指向,其规范也容易成为学生个体的言行准则,学生往往容易心甘情愿地接受同辈群体的影响。

24.每一个教师都扮演着多种角色,但在教育系统内部,教师在学校中的两种基本

角色是什么?(同简述10)

25.什么是教师的职业社会化?P214

教师的职业社会化是指通过内化教师职业价值、获取教师职业手段、认同教师职业规范以及形成教师职业性格而不断“成为”教师的过程。教师的职业化是一种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即任教前的预期职业社会化与任教后的继续职业社会化。预期职业社会化是指个体为适应将要承担的职业角色而进行的准备性个体社会化。继续职业社会化是指个体所承担某种职业角色之后为了更好地

扮演角色而进行的社会化。

26.同辈群体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请简述同辈群体的功能。(参看23)

27.既有关于家庭背景对学生学业影响的调查研究,其结果不尽一致,但在两方面

基本达成了共识,请简要陈述在这一主题上所达成的基本研究共识。P240 第一、家庭背景中的许多因素都对学生学业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且由于一些重要因素(如家长职业、家长文化程度、家长期待水平、家庭文化氛围等)不易发生较大变化,故家庭背景的影响具有相当的恒常性、固着性。第二、家庭背景(家庭环境)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结构。有的学者将全部家庭因素认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包括家长职业、文化水平、家庭结构、经济条件等客观性因素;第二层面包括家长的教育期望、教育态度及教育方式等主观性的家庭因素;

第三层面包括双亲生活经历、个人经验、能力、倾向性及遗传素质等方面的差异性,并认为家庭影响是上述各种因素在不同层面上综合作用之产物。还有的学者一方面将家庭环境变量分为主观性变量和客观性变量,另一方面指出客观性变量通过主观性变量间接地对学生学习发生影响,因而是一种间接变量。28.学校被认为是典型的以普遍主义为首要价值取向的社会组织,何谓普遍主义?

学校中的普遍主义又体现在哪些方面?P263

普遍主义是指按照普遍公认的规则或一般原则去行动。首先,学校中的教育内容所依据的是“普遍性”很强的科学知识体系。这些科学知识体系反映着自然界与社会界的普遍的客观规律,或可广泛应用于整个人类的生活实际,或可应用于所属民族的生活实际。更为重要的是学校中的“普遍性”教育内容面向全体学生或某一类学生,而并非只为一个学生所设。其次,学校中的“法定”

交往语言是普通话。普通话是特定民族的“普遍性”最强的口头语言,学校提倡用普通话在于使学生将来能够不受地区限制、适应更广泛的社会生活。再次,学校所认可的文化是一种“普遍性”很强的文化。这里所说的文化是狭义的文化指的是价值、规范、态度及行为方式等。

29.同样作为孩子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学校区别于家庭的重要内容之一即——学校

组织在价值取向上的成就本位,何谓成就本位?你如何看待学校这种成就本位的价值取向?

成就本位是根据某人实际所获成就(成绩、业绩、绩效等)决定所予评价及相应行动。学校是以成就为中心,而且是不得不以成就为中心的社会组织。

因为学校既是对学生进行个体社会化的教育机构,也是对未来社会成员进行各种甄别的选拔机构。既要有甄别,就得有一定的依据,这种依据不是学生的性别、年龄及家庭背景等先天特质,而是学生的成绩、能力水平等后天所达到的成就。

30.班级作为一种学生组织,它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特性体现在哪?(同简述

20)

31.为什么说班级具有“自功能性”?

帕森斯曾将班级的功能概括为两类,即社会化功能和选择功能。前者指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与责任感方面的功能,后者指在形成并鉴别学生之间的差异、为社会结构补充各种成人角色提供依据方面的功能。班级是由几十个担负着这种奠基性学习任务的学生所构成的特殊性社会组织,而这决定了班级具有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首要特征,“自功能性”。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得以建立,不仅为了实现某些外向性的指标(如提高教学效率,便于学校管理),而且按照现代教育原理,更重要的首先是,基于其成员——学生——自身的奠基性学习的需要。

32.班级作为一种学生组织,被认为其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两个重要特性为自功

能性与半自治性,这里的“半自治性”具体指什么?(参看简述20)

33.班级作为一种学生组织,被认为其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两个重要特性为自功

能性与半自治性,这里的“自功能性”具体指什么?(参看简述20)

34.在教学空间的构成上,何谓“秧田型”空间形态?简要谈谈你对“秧田型”教

室空间形态的看法。

“秧田型”空间形态:学生座位横成行、纵成列,统统面向教师讲台。成分空间均为封闭性极强的学生个体的私有化空间;总体空间则为教师强权控制下的伞状空间。秧田型更有利于教师的系统讲授及控制学生课堂行为,我国教学空间几乎都为“秧田型”空间形态。

35.帕森斯(parsons)在其《班级作为一种社会体系:在美国社会中的功能》一

文中指出学校中班级有两种社会功能,这两种社会功能分别是什么?并请简要阐述其涵义。(参看简述31)社会化功能和选择功能

36.当代拟剧理论的思想巨匠戈夫曼(E. Goffman)提出了大量富有洞见的理论,

其中《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一书对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有着深刻的影响,请

简要叙述本书的主要内容。

戈夫曼的代表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借拟剧理论把社会行动划分为角色表演和角色外活动。他对提出了"拟剧理论"和"印象管理"的观点。他认为:在社会生活中,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去担任这一角色,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活动时,就是社会角色的扮演。

37.请简要分析在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过程中,解释论学派出现的意义。P36.37

解释论学派于70年代初由英国的一些“新”教育社会学家首先掀起,其冲击对象是以功能论与早期的冲突沦为代表的所谓“宏观教育社会学”。解释论学派出现至少具有两个重要意义。第一,它是教育社会学研究取向的第二次大调整,是微观的研究打破了宏观的研究取向的垄断地位。第二,它是教育社会学研究力量的世界格局的一次重大变化,即由此前的美国“操纵”教育社会舞台,变为英美两国同时“领导”世界教育社会潮流。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教育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相应的影响。至少包括三个分支:教育知识学、符号互动论和人种方法论。

38.布迪厄(Bourdieu)是强调文化再制的批评取向的社会学者,《再生产:教育、

社会与文化的再生产》是其重要作品之一,请简要叙述本书的主旨内容。

《再生产:教育、社会与文化的再生产》主要阐述符号暴力理论的基础,澄清了教育行动、教育权威、教育工作、教育系统;以法国教育系统为例,探讨文化资本与教育再生产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在教育中通过符号暴力权力和资本实现再生产的过程。

39.布迪厄(Bourdieu)是强调文化再制的批评取向的社会学者,《继承人》是其

重要作品之一,请简要叙述本书的主旨内容。

《继承人》包括:中选者的选择、严肃游戏与游戏严肃、学徒还是小巫三章内容,勾勒出法国大学存在着教育不平等。他认为不平等的社会因素可以使教育制度在经济条件平等的情况下,把社会特权转化为天资或个人学习成绩,从而不中断地维护不平等。

40.对于教育的社会功能,不同学者有着不同观点,鲍尔斯(S. Bowles)与吉丁斯

(H. Gintis)在其《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一书中,明显的表现出一种“批判的负向功能论”色彩,请对其中相关的主旨观点做简要陈述。

《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主要聚焦教育与经济的结构性关系,分析了

教育与社会分工再生产的关系。鲍尔斯和金蒂斯认为,教育系统起社会成层和

社会选拔的代理人的作用。学校机构完成两个再生产:一是劳动力的再生产;

二是有助于把劳动力转化成利润的那些制度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2道论述题,50分)

1.请结合教育社会学发展不同阶段的关键事件论述教育社会学学科的发展

历程。P21-45

一、理论奠基时期。1、教育学视野的拓宽。18世纪初,赫尔巴特建立了

世界上第一个教育学理论体系,常常被称作“个人主义教育学”。19世纪末20

世纪初,一些教育学者开始从“社会”的角度来考察教育现象,可分为两大类

型:其一是教育哲学的考察,具体来说有三个学派:一是德国的纳托普与勃格

曼为代表的“社会教育学”,他们将社会视为一种有机体,强调教育由社会来

进行,并为社会服务。二是以德国的迪尔泰为代表的“文化教育学”;三是德

国的凯兴斯泰纳与美国的杜威为代表的“公民社会学”。其二是“教育科学”

的考察。这种考察以德国的克里克与洛赫纳为代表。2、社会学兴趣的扩展。

⑴教育社会学概念的提出。⑵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展示。涂尔干被公认为教育

社会学奠基人,他的最大贡献在于通过自身的研究,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什么

叫教育社会学视觉。

二、学科成形时期。1、学科制度的成形。一般来说,学科制度的成形有

三个主要标志:一是有关大学普遍开设课程或系列讲座,二是成立全国性学术

团体,三是出版学术刊物。2、研究范式的成形。先后经历“服务于教师的社

会学”、“服务于教育的社会学”、“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形成了社会学发展史

上第一个研究范式:规范性研究范式。

三、范式转换时期。1、证验性研究范式的确立。2、功能主义学派的垄断。

其理论特征是:以积极的社会功能为基础来探讨教育现象,头号人物当推帕森

斯。

四、学派争鸣时期。1、冲突论学派的抗衡。它的出现动摇了功能主义学

派的垄断地位。冲突派内部形成两个基本的分支学派:新韦伯主义和新马克思

主义。2、解释论学派的冲击。被视为解释轮的诸多理论至少包括了一下三个

分支学派:教育知识社会学、符号互动论、人种方法论。

五、取向修正时期。1、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结合。客观上促进了定性

方法与定量方法的互补。2、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并存。

2.结合相关理论分析论述教育功能论与冲突论之间的异同,以及各自在解释现实

教育问题中的局限。

教育功能论:主要代表人物涂尔干、帕森斯等。认为社会是由许多不同的部分构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相对持久的结构;社会结构中的每一个部分都对社会整体生存发挥各自的功能;社会因价值的共识而整合;社会系统始终处于稳定、和谐的平稳运行状态,除非来自外面因素破坏平衡。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有两个,一是社会化的功能,二是社会选拔功能。贡献:推动了对教育及其组成部分功能的社会学研究;促进了教育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局限:过分强调教育与社会之间和谐而忽视冲突;过分强调体制的稳定而忽视社会变迁;

过分强调教育的积极功能而忽视教育的消极功能。

教育冲突论:冲突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的、不可避免的现象;

社会变迁是一种普遍现象;社会关系存在强制性。贡献:为全面认识教育现象提供了另外一个视角;更加强调阶级的制约性,补充了教育功能论认识的不够;

为教育互动论提供理论框架。局限:过于强调利益的冲突、价值的多元,容易导致教育相对主义,最终导致教育的消亡。

二者联系:同属宏观的教育社会学理论;都是教育的社会论者;考察教育的视角可以相互补充和借鉴。

3.请结合教育实践,述评M. 扬主编的《知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的新方向》中

有关课程的四种分析模式。P307-309

功能主义范式,解释论范式,新马克思主义范式,结构主义范式。功能主义范式,代表:马斯格雷夫。课程的功能在于确保年青一代接受成人社会的文化,使之适应社会,以维持社会系统的生存。课程是“既存社会现象”。解释论范式,代表:杨,凯迪。“生成的社会现象”,课程并非是预定教育目标所能限死的东西,而是在教育知识传递过程中“被创构”出来的、“可变”的东西。

三个研究领域:教育知识的社会构成、教师常用教育范畴的社会特征、课堂互动过程。新马克思主义范式,代表:阿普尔。课程是传递统治阶级意识形态,进行阶级再生产的工具。课程研究内容主要是:正式课程内容的分析和对隐性课程意义上的教育知识组织化的分析。结构主义范式,代表:伯恩斯坦。研究对象:决定课程结构的代码及内隐于教育传递过程中的权力分配与控制方式之

间的关系。分类:不同教学内容之间界限清晰度,反映权力关系。架构:教学情境中的师生在教育知识选择、构成及教学进展中的自由程度,反映社会中的控制关系。课程基本结构取决于分类强度,教学基本结构取决于架构强度,评价的基本结构则为两种结构的函数。

4.请结合相关理论,分析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之间的关系。P57-71

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生活水平低下,社会需要教育承担现存的不平等生产关系以及相应的整个社会关系的再生产职能。教育的社会职能主要社会防范职能或社会控制职能,而培养精英与教化庶民则是这一职能的两项具体内容。工业社会的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培养精英、教化庶民、劳动再生产。主要职能是社会调试职能。后工业社会的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教育主要承担的社会更新职能。赋予教育以构建终身学习之基础这一新使命。

5.请述评涂尔干(E. Durkheim)的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目的1、教育的定义教育应该是成年人对年轻一代的影响。

2、教育目的“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某些刺激

与发展,以适应整个政治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

(二)论教育作用涂尔干认为,人刚出生时具有一种不确定的潜在性,人在进入社会成为某一社会角色时又必须具备某种明确规定的人格。从不确定的潜在性到明确规定的人格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教育的作用就在于缩小这一距离。“其作用在于使出生时不适应社会生活的个体我成为崭新的社会我。”

(三)论道德和道德教育1、道德道德是发展的,在社会发生变化时,道德就会有所变化。道德在发展过程中,最初与宗教紧密结合,以后便逐渐与宗教分离,直至最后完全脱离宗教。2、道德教育地位:极为重视内容:(1)唯理的教育。强调道德教育内容应该以理性所承认的理念、情感和实践为基础,体现道德教育的非宗教性。(2)道德教育的内容应该维护道德的神圣性。(3)道德教育的内容应该适应社会的变迁。

(四)论国家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1、国家办理教育应该受到欢迎,国家关心教育并不意味着国家必须垄断教育。2、国家在教育发展方面的作用:(1)提出一些办学原则,要求所有的学校遵守这些原则。(2)由国家直接办理一些学校,承担办学的责任。(3)监督其他非国家开办的学校。(4)认定教

师的资格。

6.试述评布迪厄(P. Bourdieu)的教育思想。

布迪厄认为社会再生产包括经济资本的再生产与文化再生产。学校是除家庭之外文化再生产的另一个主要场域。学校或者教育具有复制社会结构的功能,教育文化再生产实现社会再生产的。

7.试述评阿普尔(M. W. Apple)的教育思想。

他深入分析了学校课程内容和形式的潜在功能,揭示了文本资本与学校教育中权力的运作及其隐蔽性。

阿普尔只注意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与阶级作用,没有看到主流意识形态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8.社会结构是教育格局的基本规定因素,其中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紧密关联,结

合教育发展实际,谈谈你对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之间关系的认识。(参看论述4)

9.分析评述竞争性流动与赞助性流动各自对于社会整合的意义与局限。

竞争性流动是在社会公平原则下,个人通过的奋斗和能力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升迁机会。美国教育选拔制度,在“竞争性流动”制度下,英才地位是一种依据某些公平原则在公平竞争中获得的奖品。社会升迁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公开竞争的特征,是一场所有人都知道竞赛规则的比赛,能否实现社会的向上流动主要靠个人能力和努力。胜利唯有通过个人的努力才能获得。最满意的结局不一定是最有能力者的胜利,而是最有功者的胜利,英才选拔哪些具有合适品质的个人,并授予英才身份。

赞助行流动是指依据一定的社会制度,个人在社会的帮助下获得某中地位或升迁的机会。英国教育选拔制度,在“赞助行流动”制度下,英才地位是依据某些假定的德行便准授予的,不可能靠努力或策略获得。社会地位的升迁是由现在的精英们来决定的。青睐于受控制的筛选过程

无论是美国的竞争性流动还是英国的赞助行流动,都致力于解决同样的问题,即如何维护社会成员对社会制度的忠诚度。美国解决这一问题靠的是,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平等教育的条件,鼓励人人都争取获得精英的位置。

10.学校作为区别于家庭、学生“加入”的第一个正式组织,其作为重要的制度化

场所,学校有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学校组织的价值取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标准答案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作者:————————————————————————————————日期: 2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填空题 1.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__涂尔干_。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会学"为名的教科书是1917年史密斯出版的___《教育社会学概论》___一书。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__实证研究范式___和__人文研究范式__两类。 3.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_教师群体__和_学生群体__的结合体。 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_价值观的认同__、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__个体的社会化_。 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6、教育规范包含三层内容,其中约束力最小的是教育习俗。 7在西方,孔德被认为是社会学之父。 8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是: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和具体方法论。 9一般来说,教师的专业素质、人格魅力、师生关系和评价手段中,评价手段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影响最大。 10学生的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11三分类说把课堂结构分为三类即: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 12根据教育制度具有社会规定性的特点,教育功能可以区分出教育制度的导向功能和传递功能。 1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实证研究范式和人文研究范式两类。 1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价值观的认同、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个体的社会化。 1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18.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主要有规范性研究和证验性研究的区别。 19.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的结合体。 20.在教育社会学中,具有"面对面"交往特点的初级群体指家庭,而群体的高级形式是集体。 21.我国学校在社区发展中的功能主要有大教育功能文明辐射功能和辅助经济发展功能。 22.教育对人口自然变动的影响表现在对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的影响。 23.青年文化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价值观的认同、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个体的社会化。 24.政治文化主要包括政治认识、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和政治理想四种成分。 25.教育调查研究的程序和步骤包括选题、计划、实施和总结_四个阶段。 26.教师的教育自由权包括教科书选用权、课程实施计划制订权、教学形式与方法运用权和评价手段使用权。 27.在西方,(孔德)被认为是社会学之父。 28在教育社会学史上,(涂尔干)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29.1949年布(鲁克弗)发表《教育社会学定义问题》一文,可以看成是现代教育社会学正式确立的标 30.1922年(陶孟)和出版的《社会与教育》是我国教育社会学形成标志 31.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是:(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具体方法论)。 32.在教育社会学中依据研究方法为基本特征,可以分为(实证研究范式和人文研究范式)。 33、教育社会学研究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调查法、现场法、隐蔽法、人种学研究)四大类。 一、名词解释 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2.先赋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的基础上而形成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 3.自致角色:是指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与自致地位相适应的角色。 4.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5.学生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学生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6.同辈集体:是指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的小群体。 7.失范行为:凡与教育规范不相一致,不协调和冲突的行为就是失范行为。包括越轨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几种。 8.前排中间效应:坐在教室前排和中间的学生与坐在后排和两边的学生相比,往往具有更高的学习动机,各方面表现更好,更能获得教师和同学的认同。

202961 教育社会学 作业(高起本、专升本)

《教育社会学》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从研究对象上讲,教育社会学探究的主要是 A.广义教育 B.中观教育 C.狭义教育 D.社会教育 2.教育社会对自身以外的其他社会现象所发生的功能是 A.教育社会的外功能 B.教育社会的内功能 C.教育社会的负功能 D.教育社会的隐功能 3.在教育社会学上,从组织存在的样态来看,组织一个乐队、一所学校属于 A.静态实体范畴 B.物质实体范畴 C.精神实体范畴 D.动态运动范畴 4.一般认为教育社会制度分类方面的经典之作是 A.《教育社会制度分类》 B.《赞助性流动、竞争性流动和学校制度》 C.《教育社会制度分类经典》 D.《教育社会制度分类指南》 5.建立繁荣富强的现代化中国在我国的社会建设中属于 A.分目标 B.总目标 C.局部目标 D.分类目标 6.学校根据社会的需要而确定,借助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而实现的知识体系是 A.课程 B.环境 C.大纲 D.课堂 7.在环境中,山河.植被.平原等自然生态属于 A.自然环境 B.社会环境 C.人制造的环境 D.学校环境 8.社会变动的性质的决定因素是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科学技术 D.社会生产方式 9.国学和乡学最初出现于我国 A. 西周 B.夏朝 C.西汉 D.唐朝 10.我国第一家研究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的专业期刊是 A.《教育政策法规》 B.《教育法导论》 C.《教育法学研究》 D.《教育法律动态》 11.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讲,在我国较早提出现代教育的目的是社会意义的学者是 A.雷通群 B.杨贤江 C.刘慧珍 D. 车文博 12.对教育社会自身构成要件的功能被称为教育社会的 A.显功能 B.隐功能 C.外功能 D.内功能 13.在教育社会学上,从组织的存在样态来说,平纹组织织物、紧密性组织属于 A.动态实体性概念 B.静态实体性概念 C.严密实体性概念 D.松散实体性概念 14.教育社会制度是教育社会成员必须遵循的标准,它是教育社会制度的实质特征,又被称作 A.动态标准性 B.静态标准性 C.规范标准性 D.实体多元性 15.在教育社会学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及其属性相互关系构成的总和是 A.自然组织体系 B.社会组织体系 C.空间组织体系 D. 多维组织体系 16.正规化教育的主要途径是 A.社区教育 B.家庭教育 C.学校教育 D.自我教育 17.对人的发展产生间接影响并且又不与教育活动发生直接相关的设施和人口称为

大学《教育社会学》试题库及答案

教育问题特征不包括: 收藏 A. 变异性 B. 普遍性 C. 潜伏性 D. 单一性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年成立中国第一个教育社会学学术团体——全国教育社会学学术委员会。收藏 A. 1990 B. 1989 C. 1992 D. 1991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不属于课堂上“中性力量”学生表现的是: 收藏 A. 张开双眼出神地望别处 B. 既不吸引别人也不使其他人分心的乱涂乱画 C. 不在听课,并大声喧哗 D. 在桌上睡觉但无鼾声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属于地方分权政治结构的国家是: 收藏 A. 日本 B. 中国 C. 美国

朝鲜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意大利犯罪学家西塞?朗姆布罗索是下列哪种失范行为的类型学解释的代表?收藏 A. 生物学解释 B. 控制说解释 C. 心理学解释 D. 社会学解释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1892年,( )大学第一个创办了社会学系。 收藏 A. 哈佛 B. 耶鲁 C. 芝加哥 D. 剑桥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班级功能说法错误的是: 收藏 A. 班级具有促进发展的功能 B. 班级不具有选择功能 C. 班级具有诊断和矫正的功能 D. 班级具有角色社会化的功能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社会体制转型对教育的影响不包括: 收藏 A. 会导致“违规型”的教育失范

会导致“反文化”的教育失范。 C. 能够导致“反教育的”失范行为 D. 不会导致“违法型”的教育失范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1922年,()出版了其代表作《社会与教育》,标志着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形成。 收藏 A. 鲁迅 B. 毛泽东 C. 胡适 D. 陶孟和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属于社会规范、规则意义上的制度的是: 收藏 A. 奴隶制度 B. 社会内部的家庭、经济、政治、教育、宗教制度 C. 考试制度、学习制度 D. 原始公社制度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不符合我国小学课堂语言互动师生角色的是: 收藏 A. 教师是协调者 B. 教师是真正的启动者 C. 学生是主导者 D. 教师是指挥者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打印版《教育社会学》试题库(新)

《教育社会学》试题库(更改后的) 一、填空题 1.作为教育社会学母学科的社会学,其主要研究领域是社会组织和个体、社会不平等__、主要社会设置、社会环境和_社会变迁__。其中,社会不平等主要研究__社会分层_、社会阶级与_贫困问题、年龄与健康问题、性别;社会变迁主要研究城市变迁、城市化和_社区变迁__。 2.教育社会学的制度化历程始自于1907年,因为在这一年,_苏扎罗__在美国__哥伦比亚大学_首开教育社会学讲座。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冠名为“教育社会学”的讲座。 3.社会差异是__教育机会不均_的主要根源,其可以分为地区差异;阶层差异;性别差异等。 4.根据组织为其成员服从并参与组织而采取的手段的区别,社会组织可以分为强制性组织、功利性组织与规范性组织。对于教师而言,学校是兼具___的组织;对于学生而言,学校是___兼而有之的组织。规范性和功利性;规范性与强制性 5.社会学研究中最常用的调查方法有___、个案法、___和问卷法。各种方法经常是互相交叉使用。观察法;访谈法 6.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___。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会学”为名的教科书是1917年史密斯出版的___一书。涂尔干;《教育社会学概论》 7.教师的教育自由权包括___、课程实施计划制订权、教学形式与方法运用权和___。教科书选用权;评价手段使用权 8.就所属社会群体而言,学生主要生活在由___、___及___构成的三重社会之中。家庭;学校;同辈群体 9.1982年2月,___率先开设教育社会学课程,揭开了我国重建教育社会学学科制度的序幕;1989年4月,我国第一个教育社会学学术团体___在杭州成立。南京师范大学;全国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 10.教师权威的源泉:教师的法定权威、___、知识权威、人格权威分别是教师对学生施加法定性影响、___、知识性影响及___的主要载体。传统权威;传统性影响;人格性影响11.社会变迁分为___和___、社会混变;其中社会渐变可分为系统和因素水平的渐变;社会剧变可分为___和振荡式剧变;社会混变可分为体制混变和___。社会渐变;社会剧变;观念混变 12.教育社会学研究取向的二次大调整中,第一次是由验证的研究取向取代了___的垄断地位,第二次是___打破了宏观的研究取向的垄断地位。规范的研究取向;微观的研究取向 13.在西方国家,通常以声望、_财富_及_权威_作为评价与分析教师地位的三条主要标准。 14.同辈群体的功能主要是___和“发展功能”。学生同辈群体的发展与形成主要受制于学生的年龄阶段、__、__及学校内部教育结构等多种因素。“保护功能”;家庭背景;社会地位15.班级是作为一种学生组织,具有明显区别于其它社会组织的两个重要特性:___和___。自功能性;半自治性 16.学生同辈文化的类型可以分为___、___和___。玩乐型文化;学术型文化;违规型文化 17.教育的社会背景极为复杂,其复杂性至少可概括为三点。第一,它包罗万象;第二,它因受教育者而异;第三,它不断变化。而这三点分别主要地体现于教育的三种社会背景之中,即社会结构、___、___。社会差异;社会变迁 二、名词解释 1.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2.文化: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之总和。中义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之总和。狭义文化是指生活于一定的文化共同体中的人们长期积淀而成的一套文化心理系统,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民族性格等,而价值观念的系统是其核心。 3.教育机会均等:有多种解释:一是起点均等(包括就学机会及学校条件的均等),二是过程均等(包括教育内容及师生关系互动的均等),三是结果均等(包括学业成就,最终所获学历及教育对日后社会生活机会影响的均等)。 4.验证性研究:所谓证验性研究,是实证主义社会学者提倡运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其研究

语文阅读短文练习题 及答案

语文阅读短文练习题(1)及答案 (40分钟完成) (一)人生路上没有地图 喜欢冒险的我决定去玛丽姨妈家,攀爬她家山后那座神秘的大山。姨父阿梅斯说:“真不巧,这几天我很忙,因为我的族人还等着我开会呢。还是等我有时间了再带你去吧,如果没人领着,你很可能会迷路的。” 我说:“怕什么,万一迷路了,我就用手机打你的电话,向你求救。”阿梅斯姨父笑着说:“那好吧,希望你不会迷路,这样我也不会耽误族人开会的时间。” 姨父是族长,主持族人开会,是他们族里的头等大事。我真不希望去打扰他,于是我自信地说:“不会的,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安全返回。” 我终于一个人出发了。一路上都很顺利,就在快接近山顶时,突然狂风大作。姨父说过,必须等大风过去了才能继续行走,我只得找了个避风的地方,拿出睡袋躲了进去。一个小时后,我从睡袋里爬出来,眼前竟然没有路了。 我在原地转了一圈,所有的地方都是那么眼熟,那些路看起来四通八达,又好像不是路,怎么办?我决定给姨父打电话求救,可是,除了那个睡袋,我的身边竟然什么也没有了。一定是刚才那阵大风将我的行李给刮走了。 就在我快要绝望的时候,我突然从睡袋里发现了一张地图。莫非是姨父有意放进去的?我顿时来了精神,循着地图的指引顺利找到了回家的路。 一踏进家门,正好赶上姨父散会回家。我高兴地对姨父说:“今天多亏了你的地图,要不我还真是回不了家。我的行李包括手机都给风刮跑了。” 姨父奇怪地问:“地图,你哪里来的地图?”我说:“是你放进我的睡袋里的呀。”姨父拿着那张地图,突然哈哈大笑了起来:“这哪是什么地图啊,这是你4岁的琳达表妹画的超级蜘蛛侠,你看,这些线条不都是蜘蛛的长腿吗?” 我惊奇地说:“可是,我真的是拿这张‘地图’找到下山的路的呀。” 姨父说:“你能够成功地下山,不是这张地图的功劳,而是你自己行动的结果。遇到困难,只要不消极等待,而是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永远不会迷路!要知道,人生的路上是没有地图的。” 1.“我”能成功地下山,是因为() A.地图的指引。 B.自己行动的结果。 C.用手机打姨父的电话求救。 2.与“遇到困难,只要不消极等待,而是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永远不会迷路!”中的“迷路”意思相同的选项是() A.天气不好,爸爸开车迷路了。

教育社会学试题

教育社会学试题 一、每小题1分,共25分) 1.帕森斯的学生K·默顿创立了() A.交换理论 B.冲突理论 C.中程理论 D.宏观理论 2.个人社会化过程就是()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 A.机械人 B.生物人 C.动物人 D.非社会人 3.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是() A.正向社会化 B.负向社会化 C.非社会化 D.特殊社会化 4.阶级产生的根源是() A.社会经济 B.剥削压迫 C.私有制 D.社会不平等 5.由个人在生活中扮演的多种角色构成个人的() A.理解角色 B.领悟角色 C.期望角色 D.角色集 6.在孔德之前,()创造了“社会物理学”这一名词。 A.孟德斯鸠 B.伏尔泰 C.圣西门 D.卢梭 7.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这种观点属于() A.功能主义 B.社会唯实论 C.冲突理论 D.社会唯名论 8.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是()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断代家庭 9.在社会互动中,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称为() A.合作 B.交换 C.竞争 D.冲突 10.初级群体的规模一般在() —10人—20人 —30人—40人 11.下列的社会学家,主张冲突理论的是(?) A.齐美尔 B.达伦多夫 C.韦伯 D.孔德 12.再社会化主要是指对(?) A.未成年人 B.成年人 C.离轨和犯罪者 D.老年人 13.一组相互依存的角色形成一个(?)。 A.理解角色 B.领悟角色 C.期望角色 D.角色集 14.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是(?) A.社区? B.群体 C.家庭 D.法律 15.具有规模小,面对面交往,认同感强等特征的群体是(?) A.内群体 B.成员群体 C.首属群体 D.大群体 16.(?)是一种公开的对抗性行为方式,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团体以压倒对方为目的的社会行为. A.竞争 B.战争 C.冲突 D.调适

教育社会学作业2014

第一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要素 1、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 1、教育社会学研究取向修正阶段的表现? 2、规范性研究方式确立的背景及其意义。 第三章社会结构:教育格局的规定因素 1、简述不同社会经济结构背景下教育职能的演变。 2、简述不同文化结构对教育取向的影响。 第四章社会差异:教育机会不均的主要根源 1、结合实际,谈谈地区差异对教育机会的影响。 2、简述阶层差异对教育机会反差的影响。 第五章社会变迁:教育变迁的根本动力 1、试分析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混变对教育失范行为的影响? 第六章教育中的基本社会角色:教师 1、结合实际谈谈学生差异对教师权威的影响。 2、结合实际谈谈对教师双重角色及其角色冲突的理解。 第七章教育中的基本社会角色:学生 1、结合实际谈谈对菲兰关于学生多重世界和越界行为的四种类型的理论的认识。 2、为什么学生会形成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有何功能? 第八章教育中的主要社会组织:学校 1、结合实际谈谈学校组之间分层对学生自我期待与发展的影响。 2、分别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分析学校组织有何特性? 第九章教育中的主要社会组织:班级 1、简述依据中性标准区分班级不同组织水平的几种理论。 2、为什么班级是自功能性和半自治性组织? 第十章教育中的特殊社会文化:课程 1、日中两国小学生道德课内容的区别主要体现出课程价值取向的哪些不

同? 2、试分析教师和学生如何影响课程的实施? 第十一章教育中的核心社会活动:课堂教学 1、参照课堂教学的社会学模型分类,试分析你的教学模式的类型及教师角色和学生势力的表现。 2、结合实际,谈谈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差异的表现和影响。 第十二章教育的社会功能诸论述评 1、简述帕森斯的教育功能理论 2、简述学校消亡论的主要观点。 第十三章教育的社会功能述要 1、简述教育社会功能的形成分哪几个阶段? 2、、教育社会功能从取向转化为行动的制约因素有哪些?

教育社会学综合练习及答案

《教育社会学》综合练习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孔德 2、哲学方法论、具体方法论 3、评价手段 4、互动性重要他人、偶像性重要他人 5、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 6、传递功能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2、从众行为:因受群体压力的影响,导致个体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 3、教育平等:是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是实现教育民主化的一个基本前提。 4、过分社会化:是一种社会化过程中的偏差现象,是一种只承认共性、抹杀个性的社会现象。 5、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的发展在满足当前需要时,不牺牲后代利益,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1)整体性:在研究教育现象时采取整体的、有机联系的观点,注重把教育现象放在社会大系统中进行分析; (2)综合性:广义的教育下的学校教育分析;研究视角的综合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3)现实性: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教育事实; (4)实证性: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研究等方法获取教育事实资料,进行分析研究。2、简述教育制度基本要素; (1)教育规范系统是教育制度的规则要素; (2)教育设备是教育制度的物质要素; (3)象征的标识是教育制度的文化要素。 3、简述人口数量结构对教育的影响 (1)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抵消了教育的总量的投入; (2)人口的脉动式增长,使教育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规模; (3)人口构成的不合理使素质教育的实施产生影响; (4)人口分布的不合理,加剧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5)人口的城镇化趋势给城镇教育带来诸多困难。 四、论述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一)为什么说教育具有人口控制的功能?试加以分析。 1、教育改变了人的生育观念,为控制人口创造了主观条件。 2、受教育程度高的女性容易获得就业机会,在客观上要求他们少生育。 3、教育年限的延长客观上要求他们推迟人们的初婚年龄,从而控制了生育率。 (二)试述我国教育机会不均等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1、主要表现:(7分)

《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二

《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二 1. 班级的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 A. 互为补充 B. 互为前提 C. 互为排斥 D. 不相关 满分:2 分 2. ()教育的目的是树立优生优育的观点,理解人口增长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A. 责任感 B. 环境 C. 人口 D. 国际理解 满分:2 分 3. ()从广义上讲,是对社会生产和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矛盾。狭义上说是在社会 变迁过程中,因各种社会关系失调乃至冲突,致使人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发生障碍,引起人们 普遍注意,并需依靠社会力量予以解决的问题 A. 教育问题 B. 政治问题 C. 经济问题 D. 社会问题 满分:2 分 4. ()是社会成员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价值、声誉的综合评价 A. 教师义务 B. 教师职业声望 C. 教师专业地位 D. 教师权利 满分:2 分 5. ()是教育社会学中使用最普遍的定量研究方法A A. 调查法 B. 现场法 C. 隐蔽法 D. 人种学研究 满分:2 分 6. ()是教育制度所具有的文化要素。例如,校徽、校旗、校服等象征着学校的性质、 地位和功能 A. 教育规范系统 B. 教育设备 C. 象征的标识 D. 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 满分:2 分 7. ()教育是最具体、也是最持久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理解人 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使他们获得参与环境问题解决、管理环境质量的知识、态度和技 能

B. 环境 C. 人口 D. 国际理解 满分:2 分 8. 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了(),这是人 类对环境问题认识的转折点,是可持续发展观形成的第一个里程碑 A. 《人类环境宣言》 B. 《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C. 《我们共同的未来》 D.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满分:2 分 9. ()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合规范,并内化为个 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个体作为“社会学习者”和“社会参与 者”的全面发展过程。这也是一个从“自然人”向“社会人”逐渐转变的过程 A. 个性化 B. 社会化 C. 集体化 D. 群体化 满分:2 分 10. ()把课程看成一种生成的社会现象,课程并非是教育目标所能限定的东西,而是 在传递过程中被创造、建构出来的、可变的东西 A. 功能主义范式 B. 解释论范式 C. 新马克思主义范式 D. 结构主义范式 满分:2 分 11. 学校主要成员()和学生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在社会学特征上几 乎完全相对 A. 教辅人员 B. 教师 C. 校长 D. 教育行政人员 满分:2 分 12. ()是科层制理论的代表人物 A. 贝塔朗菲 B. 卢斯山 C. 韦伯 D. 泰勒 满分:2 分 13. 1907年苏扎罗在()大学率先开设教育社会学,成为大学的一门课程 A. 斯坦福 B. 耶鲁

最新整理语文真题阅读理解及答案(22)

语文真题阅读理解及答案(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吴良镛:筑梦人生 ①1922年的春深时节,吴良镛出生于南京一个普通职员家庭。年少的他,目睹了收账人无情揭走自家的屋瓦,凄风苦雨中一家人被迫告别祖居。1937年南京沦陷前,他先后到武汉、重庆求学;1940年在重庆合川参加大学招生考试时,他亲历了日军战机对大半座城市的轰炸。流离失所、国破家亡的血泪,促使青年吴良镛默默许下宏愿,在内心树立起“谋万人居”理想。 ②1950年,吴良镛结束在美国的研读深造,投身于新中国建设,协助梁思成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此后,风雨数十载,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导向,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到教书育人,他不知疲倦地奔忙着,孜孜探求着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建设之路。他指出,西方建筑史是“石头的历史”,而中国古代建筑史是“土木的历史”,因此,北京旧城这个世界城市无与伦比之杰作的保护工作尤为不易。随着一批批新建筑、一座座新城市的拔地而起,吴良镛的心头却日益萦绕着浓密的困惑。他认为,旧城的改造不仅要满足现代生活的舒适要求,还要与原

有的历史环境密切结合。 ③“自古太守多诗人。”在吴良镛看来,作为城市规划者的市长,不仅要具备革命家的情操,还应具有诗人的情怀、史学家的渊博。“衣服破了一定要扔掉吗?是不是想想办法,例如打个漂亮补丁或绣上图案。”相对于大拆大建,吴良镛提出了“有机更新”理论和建造“类四合院”住房体系的构想。他的这一理论,被成功应用于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改造工程。菊儿胡同居民曾一直被危房、积水等问题困扰着。由于许多改造方案与旧城风貌保护冲突,改造项目一直停滞在规划层面。吴良镛说:“民惟邦本,普通人的居住问题是建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他不辞辛劳,反复修改施工方案,每天拖着装满资料的小车到建筑馆工作,或奔波于尘土飞扬的工地。改造后的菊儿小区白墙黛瓦,与周边的老房子浑然一体。在这样一座“类四合院”里,邻里进出打招呼,有了困难互相帮,北京城原有的历史环境和生活情境得以延续。 ④创造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能诗情画意般栖居在大地上,这是吴良镛一生不变的梦想。提到这个梦想时,他的脸上总是带着欣慰的笑容。辛勤耕耘在教育第一线的他,言传身教,桃李芬芳。他常常对学生说:

教育社会学(题库)2020答案整理

《教育社会学》题库-2018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在a, b两类名词解释中各选2个,c类中选择1个,共5个名词 解释,20分) a) 1.教育社会学;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 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2.教育;广义的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承生产经 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 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教育着的身心 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3.学校;是一种正式组织,其主要成员是教师和学生。对教师而言,学校是兼具 规范性和功利性的组织;对学生而言,学校是规范性与强制性兼而有之的组织。 4.班级:班级是学校中的下位组织,班级首先并始终是一种社会组织,只是一种 学生组织。班级的目标指向自身,是主体的自我实现;从班级的机构看,班级 的首领是班长,核心领导机构是班委会,下分若干小组,每个学生在班级中都 有自己的相应位置;从班级规范看,任何班级规范所约束都是学生。具有自功 能性和半自制性。 5.学生P222;学生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存在,既非不承担任何社会义务的婴幼儿, 也非以职业劳动而与社会进行交换的成年人,学生是介于婴幼儿与成人之间的 “半”社会成员,是学校中最游离不定的成员。 6.课程;狭义的课程指学校课程表所列教育科目,最广泛的界定将学生在学校中 所学一切均视为课程。 7.重要他人P244: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在米德的自我发展理论的基础上首先明 确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8.潜在课程:主要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文化层面和互动层面所蕴含的各种 经验。 9.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

《教育社会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社会角色 2.角色扮演 3.同辈集体 4.课堂控制 5.过分社会化 二、判断对错,并对错误的加以改正(每题4分共20分) 1.在教育社会学史上,孔德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2.在教育社会学研究中,以社会结构--—社会组织-行为规范—--个体事实作为研究路径,并偏重社会事实的是韦伯。 3.教育习俗是一种非正式规范,其最显著的特点是非制约性。 4.角色期待越强烈,越会产生期待效应。 5.学校文化的实质是一种“显性知识”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简述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3.简述差异交往说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你是如何看待学生崇拜明星这一现象的? 2.试析大众媒介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参考答案: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A1 2.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3.同辈集体:是指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的小群体。B5 4.课堂控制:是指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也包括对自身行为进行的有意识引导、约束和调整 5.过分社会化:是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是一种只承认共性、抹杀个性的社会现象。B4 二、判断对错,并对错误的加以改正(每题4分共20分) 1.在教育社会学史上,孔德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错。在教育社会学史上,涂尔干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2.在教育社会学研究中,以社会结构--—社会组织-行为规范—--个体事实作为研究路径,并偏重社会事实的是韦伯。 错,孔德、涂尔干等人 3.教育习俗是一种非正式规范,其最显著的特点是非制约性。 错。教育习俗依靠个体对群体的认同与自觉尊重并通过舆论的力量起着控制、协调个体行为的作用,具有制约性。 4.角色期待越强烈,越会产生期待效应。 错。未必。角色期待可以影响教师的角色行为,但必须通过被期待者的内化过程。 5.学校文化的实质是一种“显性知识”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 错。隐性知识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福师《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一满分答案

2017秋福师《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一满分答案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是指社会所发生的急剧的、具根本性意义的变迁,是社会变迁中的高潮,是一种显著的突变过程,变迁的实现是以新旧阶级之间的政权易手为标志,它对教育的影响常常是突发的、冲击性的。 A. 社会剧变 B. 文化革命 C. 教育革命 D. 经济革命 满分:2 分 2. ()是社会成员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价值、声誉的综合评价 A. 教师义务 B. 教师职业声望 C. 教师专业地位 D. 教师权利 满分:2 分 3. ()学者菲兰把学生从一种社会环境进入并适应另一种社会环境的现象, 称为“越界”,即学生的社会位移 A. 美国 B. 英国 C. 澳大利亚 D. 法国 满分:2 分 4. ()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离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 究方法 A. 调查法 B. 现场法 C. 隐蔽法 D. 人种学研究 满分:2 分 5. ()把课程看成一种生成的社会现象,课程并非是教育目标所能限定的东西,而是在传递过程中被创造、建构出来的、可变的东西 A. 功能主义范式 B. 解释论范式 C. 新马克思主义范式 D. 结构主义范式 满分:2 分

6. ()是教育制度所必须的物质要素,也是变化最快的要素 A. 教育规范系统 B. 教育设备 C. 象征的标识 D. 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 满分:2 分 7. 教育功能的失调一般发生在教育制度生命周期的第四个阶段,即() A. 群体化形成阶段 B. 成熟阶段 C. 形式主义阶段 D. 瓦解阶段 满分:2 分 8. ()犯罪学家西塞?朗姆布罗索认为犯罪、越轨是因遗传而在生物学上变态的结果,会在面部特征上有所显露 A. 意大利 B. 德国 C. 英国 D. 美国 满分:2 分 9. ()是教育社会学中使用最普遍的定量研究方法 A. 调查法 B. 现场法 C. 隐蔽法 D. 人种学研究 满分:2 分 10. ()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众,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的位置移动 A. 人口流动 B. 社会流动 C. 人才流动 D. 社会迁移 满分:2 分 11. ()流行于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涂尔干、美国的佩恩等,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使人社会化 A. 社会化过程说 B. 相互关系说 C. 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 D. 特殊社会现象说 满分:2 分

(完整word版)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完整word版)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亲爱的读者: 本文内容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收集整理后编辑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详细的校对,但难免会有错误的地方,如果有错误的地方请您评论区留言,我们予以纠正,如果本文档对您有帮助,请您下载收藏以便随时调用。下面是本文详细内容。 最后最您生活愉快 ~O(∩_∩)O ~

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母爱是一根穿针线》 母亲为儿子整理衣服时,发现儿子衬衣袖子上的纽扣松动了。 她决定给儿子钉一下。∥ 儿子很年轻,却已经是一名声誉日隆的作家。天赋和勤奋成就了他的今天。母亲因此而骄傲——她就是作家的母亲! 屋子里很静,只有儿子敲击键盘的嘀嘀嗒嗒声,为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伴奏,母亲能从儿子的神态上看出,他正文思泉涌。她在抽屉里找针线时,不敢弄出一点声响,惟恐打扰了儿子。还好,母亲发现了一个线管,针就插在线管上。她把它取出来,轻轻推好抽屉。 可她遇到了麻烦,当年的绣花女连针也穿不上了。一个月前她还穿针引线缝被子,现在明明看见针孔在那儿,就是穿不上。 她不相信她视力下降得那么厉害。再次把线头伸进嘴里濡湿,再次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它捻得又尖又细,再次抬起手臂。让眼睛与针的距离最近,再试一次——还是失败。 再试…… 可线仍未穿进针眼里。∥

儿子的眼睛热了。他这才想起许久不曾和母亲交流过感情,也没有关心过她的衣食起居了。 妈,我来帮你。儿子离开电脑,只一刹那,丝线穿针而过。母亲笑纹如花。用心为儿子钉起纽扣来,像在缝合一个美丽的梦。∥ 儿子知道今后该怎样做了。因为,母亲很容易满足,比如,只是帮她穿一根针,实现她为你钉一颗纽扣的愿望,使她付出的爱畅通无阻。如此简单。∥ 1、题目是用打比方的手法写的,他把母爱比作,你把母爱比作。 2、把第二自然段中加点的词换成一个近义词填在括号里,使句子的意思不变。 3、文中省略号的用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句中说“儿子知道今后该怎样做了。”你知道该怎样做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5、说说”母亲美丽的梦”是什么?

全国2018年4自考真题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03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冶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涂尔干提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 A.社会现象 B.社会问题 C.社会事实 D.社会行为 2.马克思·韦伯提出的是 A.理解社会学 B.历史社会学 C.解释社会学 D.科学社会学 3.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是 A.理想类型 B.社会交换 C.社会冲突功能分析图式 4.创立现象学社会学的是 A.米歇尔·福柯 B.艾尔弗雷德·舒茨 C.安东尼·吉登斯 D.皮埃尔·布迪厄 5.在社会学传入中国之时,首次提出“社会学冶之名的是 A.谭嗣同 B.康有为 C.严复 D.章太炎 6.李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是 A.《大众哲学》 B.《中国社会学》 C.《唯心主义的破产 D.《社会学大纲》 7.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个人与个人的关系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群体与群体的关系 D.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8.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中,被称为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 A.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 B.后现代主义方法论 C.诠释方法论 D.人文主义方法论 9.非介入性研究法又称为 A.实验法 B.个案法 C.文献法 D.统计法 10.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被称为 A.社会 B.人口 C.环境 D.社会结构 11.我国明确地采用社会建设概念,是在中国共产党的 A.十五届三中全会 B.十六届三中全会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七届四中全会 12.文化交流开始于 A.文化传播 B.文化冲突 C.文化采借 D.文化融合 13.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被称为 A.重新社会化 B.再社会化 C.继续社会化 D.基本社会化 14.根据角色追求的目标,可以将社会角色划分为 A.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B.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C.群体角色与个人角色 D.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15.在一些农业地区逐步形成大家一起收获庄稼的合作习惯,属于 A.契约式合作 B.制度化的传统合作 C. 自发性合作 D.指导性合作 16.霍尔提出,社会存在不同的个人空间有 A.两种 B.三种 C.四种 D.五种 17.以个人和社会网络的连接的紧密程度不同来区分,社会网络的形态可以分为 A.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 B.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C.强势形态和弱势形态 D.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18.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被称为 A.联合家庭 B.核心家庭 C.组合家庭 D.主干家庭

文献检索题库整理版(含答案)

问题1得0 分,满分3 分超星图书浏览器是[B],cnki专用阅读器是[C],阿帕比图书浏览器是[A] A 的正确答案: ApabiReader B 的正确答案: SSReader C 的正确答案: CAJViewer 问题2得0 分,满分3 分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英文缩写为[B]、是由[A]大学创办的、包括的学科类别有[C]种 B 的正确答案: CSSCI A 的正确答案:南京 C 的正确答案: 24 问题3得2 分,满分2 分在参考文献著录时,网络资源的文献类型用[1]表示,网上电子公告的文献类型 用[2]表示,网上期刊的文献类型用[3]表示,联机网上数据库的文献类型用[4]表示。 正确答 案: 在参考文献著录时,网络资源的文献类型用OL表示,网上电子公告 的文献类型用EB/OL表示,网上期刊的文献类型用J/OL表示, 联机网上数据库的文献类型用DB/OL表示。 问题4得0 分,满分2 分按从上到下的顺序选择,Science direct数据库中,下列检索途径属于文献外部特征的有[1]、[2],属于文献内部特征的有[3]、[4]。 正确答 案: 按从上到下的顺序选择,Science direct数据库中,下列检索途径属 于文献外部特征的有AUT、AFF,属于文献内部特征的有ABS、 KEY。 问题5得2 分,满分2 分不能进行跨库检索的是[2],能按会议举办方检索文献的数据库是[1],维普数据库中任意字段用[3]表示 正确答 案: 不能进行跨库检索的是维普数据库,能按会议举办方检索文献的数 据库是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任意字段用U表示 问题6得2 分,满分2 分"《人民日报》的国内统一刊号是[1],《浙江日报》的国内统一刊号[2],杂志《读者》的国内统一刊号是[3]。"

小升初语文复习阅读题库及答案

小升初阅读题库及答案 永生的眼睛 1965年炎夏的一天,母亲被突如其来的一场疾病夺去了生命,年仅36岁。下午,一位警官来访,是为医院要取用母亲的眼睛角膜而征求父亲的意见。我惊呆了,不明白医生们为什么要把母亲的角膜给(gěi jǐ)予他人,而父亲居然回答"可以”。 我痛苦万分,"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父亲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这个世界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琳达,”父亲平静地搂着我,“你所能给予他人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许多年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够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那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我们早已决定死后捐赠器官了。”父亲的话语给我上了一生最珍贵的一课。// 许多年过去了,我结了婚并有了自己的家。1980年,父亲患了严重的肺气肿,搬来和我们同住。他愉快地告诉我,他死后要捐赠所有尚完好的器官,尤其是眼睛。“哦,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的眼睛重见光明,并能像你的女儿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该多美妙啊!”温迪自幼酷爱画马,作品屡屡得奖。“哦,想想,另一对父母如果看到他们的女儿也像小温迪一样,将会多高兴啊!”父亲说,“当你们得知我的眼睛起了作用,那你们将会多自豪!” 我把父亲的遗愿告诉了温迪。孩子热泪盈眶,过去紧紧拥抱着外公。她14岁,恰恰是当年我首次听说捐赠器官时的年龄。 这一年的一天,父亲与世长辞了,我们遵照他的遗愿捐赠了他的眼睛。温迪告诉我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哦这令你骄傲吗我问当然你想想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痛苦啊我死以后也要学外公把眼睛送给失明的人噢,在这一刻,我领悟了父亲所留下的远非是一副角膜,他所遗留的是辉映在我女儿眼睛里的一种骄傲!那一天我紧紧地拥抱着温迪。// 没有想到,两周以后,我漂亮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我又一次为器官捐赠组织签署了同意书。在我签字的时候,她的话儿仍然萦绕(láo rào)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痛苦吗?” 失去温迪三周以后,我收到一封来自奥力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经重见光明。他们已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着她的美丽…… 这时,我仿佛看到,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然不停地挥动着,她的碧眼里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 答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填空题 1.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__涂尔干_。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会学"为名的教科书是1917年史密斯出版的___《教育社会学概论》___一书。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__实证研究范式___和__人文研究范式__两类。 3.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_教师群体__和_学生群体__的结合体。 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_价值观的认同__、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__个体的社会化_。 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6、教育规范包含三层内容,其中约束力最小的是教育习俗。 7在西方,孔德被认为是社会学之父。 8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是: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和具体方法论。 9一般来说,教师的专业素质、人格魅力、师生关系和评价手段中,评价手段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影响最大。 10学生的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11三分类说把课堂结构分为三类即: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 12根据教育制度具有社会规定性的特点,教育功能可以区分出教育制度的导向功能和传递功能。 1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实证研究范式和人文研究范式两类。 1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价值观的认同、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个体的社会化。 1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18.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主要有规范性研究和证验性研究的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