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学人心中 “世界”的变化:
百年中国_观后感

落后就要挨打未来在我们手中百年中国观后感《百年中国》再现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演绎了一出中华民族知耻而后勇、死地而后生的演义。
二十世纪伊始, 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已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
有些傲慢的西方人把中华民族看成劣等民族,“救亡"成为千千万万有爱国心的中国人所焦虑关注的问题;而这个世纪快要结束时,中华民族已经站立起来,并迈开大步不断前进。
如今,中国已成为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一个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尊敬的国家。
占世界人口将近四分之一的中国人,在一百年时间里,经历了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确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看完全部视频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闭上眼睛,回想着中华民族走过的着风雨半个多世纪的历程。
从这里,我深刻体会到,一个民族要富强要强大,必须要有超出世人的卓越眼光,有承担一切责任的勇士,有敢于人先的领头羊,有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必须抛弃腐朽落后的思想,勇于创新,与外界交流,团结一心。
最最重要的,是胡锦涛书记所说的:“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挨打,晚清政府不顾老百姓的生死存亡, “量吾国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慈禧太后,一个统治了大清王朝整整47年的女人,两次发动宫廷政变,四次垂帘听政,一次次地把国家的命运,埋葬在自己的奢华当中。
让一个国家,用了整整半个世纪的时间,才重现之初的繁华。
落后就要挨打,八国联军侵华、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海战、日军侵华,无不向我们述说着这样一个道理。
当初中法战争中中国作为战胜国家,却要为别国的支出买单,只因为落后就要挨打;中国的皇帝居然要以皇帝的名义埋葬一位外国人,为他立碑,只因为落后就要挨打。
现在,那块碑文正在中国的大地上述说着当初的耻辱。
洋务运动北洋水师,从外国人的手中购买了最先进的武器,却不懂得好好保养、好好使用,六年时间,任凭风雨将它们腐蚀,而当初的一个小小的日本,在经历了明治维新之后,一步步成为发达的帝国主义国家,在黄海大战中击败中国。
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

三、京师大学堂 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下诏改革科举制度,废 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广设学堂,创办京师大 学堂。 1901年开始,清政府陆续颁布了一些改革科举 和兴办学堂的谕令和章程。1904年,清政府颁 布《奏定学堂章程》,下令在全国推行新式教 育制度,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的确立。此 后,新式学堂大量涌现。
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
近代中国首 任驻外使 臣—郭嵩焘
合作探究
材料1 对于英使要求改善贸易关系一事,乾隆帝认为: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材料2 1839年12月13日,道光帝下达的中止中英贸易的 诏书:“我朝抚绥外人,恩泽极厚。”
1、“外夷”指的是哪一个国家,以“外夷”称对方,说 明了什么?
二、商务印书馆 和近代报刊一样,中国近代新式出版业最初也 是由外国人创办的,19世纪末,中国人自己创 办的新式出版机构开始出现并蓬勃发展起来。 1897年,夏瑞芳等人在上海创办商务印书馆。 后来,商务印书馆发展成为近代中国最大的集 编辑,印刷和发行为一体的出版企业,与北京 大学一起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双子星 座”。
文化教育革新
清朝后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重大转折时 期。这一时期,除了政治、经济领域发生 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文化教育领域也出现 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其中,影响较大的 近代西学的广泛传播,近代报刊和新式出 版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兴学堂,废科举等。
一、申报 近代报刊率先在西方社会发展成熟,鸦片战争 前后,开始传入中国。 1872年,《申报》由国外商人创办于上海。这 份报纸除了刊登国内外重要的新闻,通读,发 表著名人士文章,宣言之外,后来还增加了篇 幅,辟出专栏和副刊。它的办报形式大都为后 来的报纸所继承,是中国大众传媒的先驱。 《申报》见证,记录了近代中国曲折复杂的发 展历程,被誉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百科全书。
中国近现代思想变迁

• 经世思潮的影响: • 是西学传入中国的中介和桥梁。梁启超:“居今日 而言经世,与唐宋以来之言经世者又稍异。必深通 六经制作之精意,证以周秦诸子及西人公理公法之 说,以为之经,以求治天下之理;必博观历朝掌故 沿革得失,证以泰西希腊罗马诸古史,以为之纬, 以求古人治天下之法;必细察今日天下郡国利病, 知其积弱之由,及其可以图强之道,证以西国近史 宪法章程之书及各国报章,以为之用,以求治今日 之天下所当有事,夫然后可以言经世。”(舒新城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第1册,第46-47页,中 华书局1982年版。)
• 经世致用,或称通经致用,或称明体达用 ,或称经邦济世,或称经济时务。 • 经世致用是伦理——政治型的中国文化的 一种传统精神,是封建士人赖以安身立命 的崇高信条。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来看 ,经世致用这一传统一直绵延不绝,只是 随历史条件变化而有起伏而已。
• 经世思想“是中国儒家知识分子所特 有的一种以积极入世的价值观、政治 本位的人生观和佐君教民的事业观为 核心内容的意识形态”。(胡维革: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第83页 。) • 龚书铎《中国文化概论》,第85页: “经世致用的基本意思是深究古今治 乱得失,通家国天下治安之计,以为 ‘济世利民’”。
• 研究边疆史地: 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加深,一系列不平 等条约的签订,东南沿海门户逐步被打开 ,西南、西北、东北边疆也出现了严重危 机。一些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究 心边疆史地,目的是要巩固边防,抵御外 侮。因此,这一时期的边疆史地研究,是 作为经世致用之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蔚然 兴起的。主要有姚莹的《康輶纪行》、张 穆的《蒙古游牧记》、何秋涛的《朔方备 乘》。
• 经世思想 • 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一种传统精神。 • “经世”一词首见于《庄子 齐物论》:“春秋经世, 先王之志”。此处作典谟、规则解。《后汉书 西羌传 》:“忘经世之远略”,此时才具备了经世致用一词 中“经世”的涵义。 • 经世致用观念由来已久。作为一种古老的学术传统, 从先秦诸子开始,中国士人就以关怀社会,参与政治 ,服务人生为自己学业价值的最高体现。西汉“独尊 儒术”后,历代儒生又以通经致用作为读书治学的目 标和抱负,经世致用观念这才演变成为儒家文化的一 种传统精神,具有相当积极的入世价值取向。
高考历史 161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课件 新人教版

(2)洋务派思想的特点: ①洋务派继承和发展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②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的主张,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 良好的舆论环境。 ③没有意识到中国传统的封建体制的落后,在不改变旧制度 (zhìdù)的前提下学习西方,注定要失败。
第六页,共39页。
(2)代表人物: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①发表《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助经 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 合理性和必要性
②影响:被称为“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 发喷表火《 ”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宣传伸 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C.立宪代议
D.三民主义
第二十五页,共39页。
答案 C 解析 A、B项出现在两次鸦片战争时期,再由题干信息“败给日本 和拳乱”是指甲午中日战争和义和团运动,由此可排除A、B项; 由“使统治集团认识到,继续阻止改革将是徒劳无益的……”可排除 D项,因为(yīn wèi)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纲领。故选C项。
【答案】 (1)“师夷长技”就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制 夷”就是抵抗西方的侵略(qīnlüè),战胜敌人。
(2)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也是 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 第一步,促进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第九页,共39页。
2.康有为的维新(wéixīn)思想有何特点?维新(wéixīn)变法思 想有何意义?
第十六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高考调研·单元解读
课标要求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 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 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 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2_世界格局新变化与中国外交

• 除了“金砖国家”之外,墨西哥、波兰、土耳其、 阿根廷、埃及等一大批地区大国都以持续较高的 发展速度而在地区乃至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 的影响。
• 21世纪国际格局的变化,不是美国的衰落, 而是众多“他者”的崛起。
——法里德·扎卡利亚
然而,一批发展中大国的“群体性”崛 起,这却是世界历史上未曾出现过的现象。
• “阿拉伯之春”、“占领华尔街”运动都是 当代街头运动的典型事例。
• 21世纪的国际格局中不能不考虑非国家行 为体的作用,这将改变过去国家政府是国 际关系中唯一主导力量的状况,这是值得 各国政府和社会深刻关注的现象。
(四)大国战略协调与对话深入发展
• 目前已经建立了诸多稳定的大国战略协调机制。 如8国峰会和20国峰会等。 • 中日韩三国外长会议(定期) 。 • 中欧自2005年起每年定期举行副外长级的战略对 话、国家元首热线电话等。 • 2009年4月,中美宣布将布什时期的“中美战略经 济对话”和“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建设为“中美 战略和经济对话”。 • 2010年3月英国外交大臣米利班德访问中国期间, 两国宣布提升中英战略对话机制级别。
(二)新时期中国外交两大理念: • 和平发展 • 和谐世界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07.10.15) 2007.10.15)
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 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 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 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 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 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 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 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 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 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 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 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 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 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 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 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专题三第一、二课;近代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的思想发展历程

课标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 等有识之士“开眼看世界”、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 用; 感受林则徐等有识之士敢于面对现实、冲破藩篱、放眼 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开拓精神和创新勇气;增强爱国 意识和现代化意识。
流顺 乎 世 界 之 潮
失 败
近代中 国向西 方的历 程
思想变 化的阶 级、阶 层
代 表 人 物 孙 中 山
主要 思想
思想的 具体内 容 主张通 过革命 的方式 推翻封 建统治, 建立资 产阶级 民主共 和国
思想产生的 原因
思想产生的影 响
实践 活动
实践结 果
资 革
命 学习西 产 派 方的制 度
民主 共和 思想
阶
级
பைடு நூலகம்
①维新变法 ①为革命派建 辛亥 革命 运动失败, 立革命团体和 改良道路在 政党提供了理 中国行不通 论武器,同时 ②《辛丑条 也知道了资产 约》签订后、 阶级革命②明 清政府沦为 确了革命目标, 帝国主义的 为资产阶级共 侵华工具, 和国的建立奠 民族危机加 定了基础 剧③民族资 本主义进一 步发展
专题内容分析
映反 动推
一个主题 一个方向 三个阶段
一个主题 中国向何处去? 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与繁荣, 向西方学习,寻求思想变革的心路历程.
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的紧密结合
一个方向
“师夷长技以制夷”
维新变法
向西方学习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传播)
三个阶段
器物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体西用
思想上
政治上
爱国救亡 思想进步 思想启蒙
政治变革 顺应历史发展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书笔记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书笔记第七章近代化一小步读书提纲一、洋务衙门总理衙门的设立是洋务运动的开始,是近代政治制度的第一个变化,它成了另外一个中枢机构,行六部职责。
二、自强与求富军事工业是第一步,主要是“四局”。
民用工业是第二步;工业起步带来的变化是产业工人出现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出现。
三、近代教育文化事业的开始它可以分为同文馆和译书局的出现,派谴留学生出国学习,专门学堂的设立,西学课程的开设。
四、“中体西用”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纲领。
如果没有中体,西用则无所依托,是进不了中国大门的。
中体西用的发展是中学不能为体。
西学是新学,中学是旧学,中体和西用不会互不侵犯,用在体中会发酵,势必不断促进事物的新陈代谢。
五、“决理易,靖嚣难”洋务运动的反对势力极强。
而改良派和洋务派的区别在于是否除旧。
正文:中国从四大文明古国一路走来,从巍巍大汉到烽火连天的五代十国,从开元盛世到饱受侵略的清末,经历了辉煌也经受了失败。
而回看1840年到1949年这段近代历史,更是充满了坎坷与艰辛,同时它对我们后辈的人也更具教育意义。
品读《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它回顾了近代中国1840年至1949年中前80年的历史,以“新陈代谢”为中心,着重从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形态各方面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百年历史“变”的特点。
新陈代谢的过程总是复杂和艰巨的。
书中第七章对洋务运动的描述就是一例典型。
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
1860年后,在中外反动派联合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程中,清朝封建集团中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买办性的官僚军阀。
他们在与外国资本主义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但认为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可以调解和妥协,“借洋助剿”,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而且还可以采用一些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以达到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的目的。
这部分人就是当时清政府内当权的洋务派,他们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所从事的洋务,史称洋务运动。
(——摘自百度百科)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中体西用,维护清朝统治。
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中国近代化的孕育时期中华文明的拐点总体阶段特征: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世纪40年代~60年代)一、政治:一方面,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另一方面,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1、主权遭到破坏:领土、贸易、关税、司法等主权⑴海关行政管理制度及政策变化材料一:一些殖民主义者敏锐地察觉到“在中国这样一个列强共同争夺的国家中建立一个完全殖民地性质的海关机构,事实上是很难行得通的。
”[6]咸丰九年(1859),在海关司税李泰国的紧逼下,清廷将总税务司升格为中国海关行政的最高首脑,并委任李泰国为近代中国海关第一任总税务司,这位大英帝国的海关代表,不仅“霸占”了中国海关的最大权利,还在其任期内将司税改为税务司,税务司的实际地位就相当于各地海关行政之最高长官。
此外清廷的海关系统还包括:海政局、同文馆和邮政局。
西方殖民主义者利用武力、利诱官员等手段进一步控制了清廷海关大权,为其倾销工业产品,掠夺原材料及初级产品提供了便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近代海关行政管理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旧阶级及其变化①农民阶级:农民仍然是近代中国社会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
由于土地兼并的加剧,不少自耕农失去土地,向贫雇农转化,有的破产或失去土地后流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的后备军。
农民阶级担负起反抗外来侵略的任务——太平天国运动。
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资政新篇》成为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智慧结晶。
(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
他们的全部使命,好象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
……显然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
——马克思在1862年的评价探究:太平天国运动有何历史影响(1)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2)反映了新时代特点:①《资政新篇》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②反侵略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国学人心中“世界”的变化:——从“天圆地方”到“环球万国”中国古代把宏观空间统称为“天下”,古人以“天圆地方”来描述天下的形态。
《周髀算经》说:“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
古代建“圆丘大坛”祭天,设“方泽大折”祭地,便是寓意“天圆地方”。
“天圆地方是人类对于天空和大地的直觉印象,是一种感性认识。
”1那时,人类物质生产能力还很微弱,经济交换和社会交往活动的范围狭小,人们终其一生所能到达的现实空间是有限的,因而无法对广阔的宏观空间形成直接的、经验性的认识,当然也无法通过科学实验对空间形成科学认识。
人们只能在有限的经验基础上,借助于传闻和想象对经验以外的空间加以想像式建构,从而形成对人类生存的空间的整体认知。
在古人对空间建构的过程中,本民族所在的区域自然就成为他们思维发散的起点和中心。
周灭商建立统一的王朝后,周王把功臣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周天子居于中心之“国”(京师),各诸侯环卫其外,诸侯以外的区域被称为蛮夷。
宋代文人石介在《中国论》中曾说“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大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
”2。
清代《皇朝文献通考》对此进一步阐释说,“中国居大地之中,瀛海四环,其缘边滨海而居者,是谓之裔。
海外之国亦谓之裔。
裔之为言边也。
”3显然,古人的空间观念是经验性的,也是想像和臆造的。
它是在有限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想像和臆造,所形成的一种对空间的认识、理解和解释,并以此为基础,建构起传统的历史叙事模式。
古代视天下为一体,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所在的中心之“国”居于天下的中心,四周分层辅卫着诸夏和蛮夷。
“《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4。
到清朝时期,空间的图景已形成为一种有序的天下秩序,它是以“中国”(清皇朝本土及加陲地区)为中心的三个同心圆世界,核心是中国,周围是朝鲜、琉球、越南、暹罗、老挝、缅甸、尼泊尔、苏禄等朝贡国,第三圈是包括西洋诸国等化外夷狄。
在传统史家的思想中,“天朝君临万国”5、四海内外“莫与为对”,世界上不存在第二个与中国平起平坐的主权国家。
空间从中心向四周延伸,中心在文化上居于尊崇的地位。
随着空间从中心向边际的伸展,文化地位则从尊崇向附属依次降低。
古代史家视居于中心区域的华夏文明为文明正统,视周边及其以外的地区文化为蛮夷,严守“华夷之辨”的观念,认为华夏族文化高于周边四夷,夷夏之大防,夏可以变夷,而夷万万不可变夏,严格区分夷夏的界线。
传统史家的“天下”叙事,潜藏着以中心自居的自大和对边缘空间的蔑视。
他们在撰写历史时,对处于“中心”的正统王朝都不厌其烦地详书细描,而对处于边缘的边疆和域外地区史,则简略述之附于正史之后,或根本不作提及。
例如,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除了对正史以鸿篇细述之外,仅简略地编撰了匈奴、西南夷等诸传,而且他的立意最初也主要是为备远徼、筹边防。
后来,史家逐渐疏于边疆之史、不愿悉心考核朔方异族,四裔传成为衬托中原正统史的附属。
1金祖孟:《中国古宇宙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8、163页。
2陈植锷点校:《徂徕石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6页。
3(清)张廷玉等:《皇朝文献通考》,卷293之《九裔》。
4齐豫生、夏于全主编:《公羊传•成公十五年》,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6年3月版,第92页。
5《道光十九年六月二十四日林则徐奏折附件》,《林则徐全集》(第三册),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叙事,进一步引伸到社会,便形成以君主贵族为中心的“君史”叙事。
他们首先把“天”(自然界)人格化神圣化,认为天是宇宙最高的主宰,世间万物都是天地孕育的后代。
古人借助早期人类对自然的无知与敬畏,宣传天命学说,宣称君王权力出自神授(上天赋予),称君王为天子(真龙天子),《礼记》:“君天下曰天子。
”天子“受命于天”,不仅是天下的所有者,也万民的统治者,居于社会层次的顶端与中心。
天下万民皆为天子的臣子,即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天子有万诸侯也,其中有公侯伯子男焉。
天子中而处”6。
天子承受天命,统御万民,天下唯以天子景从。
天子德行关系万民福祉,天子有德则万民福,天子丧德则万民祸。
传统史学“本纪”、“世家”、“列传”均是记颂君王贵族史事,全然不见万民的踪影。
梁启超是近代“史学革命”的倡导者,他认为古代史家坚持“王天下”的天下观,“以为天下者,君主一人之天下”,天下人皆是君主之臣民。
在古代史家的眼里“不知有国民也,数千年来通行之语……未闻有以国民二字并称者”。
7在历史学叙事上,“仅注意于帝王之仁暴智思,将相之劲脆贤不肖。
而不输热心以熟察全国人民之生活如何,运动如何,普通学识如何,则社会之进步发达,与黑暗昏冥,均茫昧无据矣”。
81840年鸦片战争是传统空间观念近代化转变的起点。
马克思说“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
9经历长期闭关锁国昧知于外后的大清王朝,当对面突然出现的英国——这个它根本茫然无知的强敌时,一时间成为一个无法消解的“难题”。
因为英国来自海外,是中国传统经验空间以外的力量,在传统“天下”空间下,英国既不能被容纳,同时也无法有效地解释其存在与地位。
在外力的迫使下,近代中国人开始了把目光投入传统空间体系以外,开始认识来自于陌生世界的西方国家。
鸦片战争后,以张穆、何秋涛等人为代表的西北史地研究,和以魏源、姚莹、徐继畲为代表的外国史地研究,都是把历史学叙事的对象指向“中心”以外的区域。
他们或以边地为例、或以国别为例撰写的史书,已不再是过去附着于正史的四裔传,也不是过去极少数亲历边塞者的边塞记了,而是以边地民族史事和外国史事为研究对象的新史学叙事。
魏源、张穆等人的“边疆—海国“叙事,是传统史学所未有的新视野和新叙事态度。
“边疆—海国”史地叙事的兴起,事实上是对传统中国中心史观的冲击,它是中国新史学叙事变化的先声。
19世纪末,刘师培在论及这一时期历史学变化时说,“中儒著西史者,如徐氏《瀛寰志略》、魏氏《海国图志》,一改历代四裔传之例,以开国别史之先声,不可谓非中国之新史学也。
”10对边疆和海国的研究,开启了近代中国对世界的了解。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大量的世界史地知识,他认识到“儒者著书,惟知九州之内。
至于塞外诸藩,则若疑若昧,荒外诸服,则若有若无”。
“徒知侈张中华,未睹瀛寰之大” 11。
徐继畲在《瀛环志略》也指出,6吴文涛:《管子》,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第382页。
7梁启超:《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饮冰室文集之四》,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6页。
8曾鲲化:《中国历史出世辞》,《政艺通报》1903年第9号。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页。
10刘师培:《万国历史汇编•序》,江子云等编,上海官书局石印1903年版。
11魏源著:《圣武记》附录卷12《掌故考证》,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98、499页。
世界不是以中国为主,至多是“亚细亚以中国为主”,中国只是世界80个国家之一。
并附有地图42帧,“依图立说,采诸书之可信者,衍之为篇”,12介绍了一个新世界图景。
随着经验空间的扩展,人们对外部世界空间的经验性认识进一步增加,传统空间观念的根基地摇了。
到了1848年,程承训刻的《海宇全图》,把地球的中经线就挪到了巴黎,这也许象征着世界的中心与边缘发生了悄悄的转移。
王韬曾在1867—1870年间前往欧洲旅行,在旅行前他曾认为,“中国地大物博,于地球四大洲中最为富强。
”13当他亲眼目睹了欧洲各国的真实面貌后,他在《漫游随录》中记录道:英国风俗醇厚,物产善庶。
豪富之家,费广用奢;而贫寒之户,勤工力作。
日竞新奇巧异之艺,地少慵怠游情之民。
尤可羡者,人知逊让,心多悫诚。
国中士庶往来,常少斗争欺侮之事。
异域客民旅居其地者,从无受欺被诈,恒见亲爱,绝少猜嫌。
无论中土,外邦之风俗尚有如此者,吾见亦罕矣。
14王韬发现,欧美世界并不依附于中国,其文化令人眼界顿开,几若别一世宙。
王韬是研究西方历史的先驱,先后撰写《美利坚志》、《俄志》、《法兰西志》、《西古史》、《西事凡》、《西学原始考》、《四俱补乘》、《法国志略》、《普法战纪》等著作,向中国介绍了超越中国皇权之外西方一个个实体国家,昭示了一个不依附于华夏文明的文明——西方文明在现实世界中的存在。
十九世纪下半期,西方天文学与地理学知识不断传入中国,尤其是地圆学说在中国传播,建立在直观与想象之上的传统天下观,受到来自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的冲击。
地圆学说在中国最初的传播中信服者很少,包括徐继畲在内均持怀疑的态度。
“雅稗理又云:南极北极之下,以半年为日,半年为夜,其说太奇,余未敢邃信也;又云日未尝动,地球动不停,受日光则昼,背日光则夜,其说尤奇。
”15近代清朝最早出国的官员之一李圭,曾与徐继畲一样,对地圆说持怀疑态度,他在日记中这样写到,“地形如球,……我中华明此理者固不乏人,而不信是说者十常八九。
”但是,当李圭“得环球而游焉,乃信”16。
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后,地圆学说逐渐被接受。
在近代学人与官员的文中,“地球”一词开始频繁出现。
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指出:“神州者,东南一州也。
……今则地球九万里,……据西人舆图所列,不下百国”。
17李鸿章在阐释时局时也说,“窃维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东北,闯入边界腹地。
凡前史之所未载,……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年一大变局也。
”18既然人类生存的空间是球形,人类遍居地球各处,那么何处是地球的中心呢?显然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根据地圆说,有学者对传统华夷空间观提出质疑。
郑观应说:“若我中国,自居地球之中,余概目为夷狄。
……夫地球圆体,既无东西,何有中边,同居覆载之中,奚必强分夷夏”19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空间观念转变分界点。
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一直把日本当作东洋“撮尔小国”,不加重视,对日本明治维新也很不以为然。
甲午战争期间,还有人甚至12徐继畬:《瀛环志略》自序,光绪二十四年新化三味书室版。
13王韬:《弢园文集外编》之《兴利》,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4王韬:《漫游随录》,卷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07 页。
15徐继畲:《地球全图说》,《瀛环志略》卷5,光绪二十四年新化三味书室版。
16李圭:《环游地球新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58页。
17冯桂芬:《采西学议》,《校邠庐抗议》卷下,光绪二十四年冯世澂校刻本。
18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十九,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44--45页。
19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版,第67页。
提出"征日论”,意图征服“一岛孤悬”的日本,从而达到“摄服泰西诸国”20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