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学人心中 “世界”的变化:

近代中国学人心中 “世界”的变化:
近代中国学人心中 “世界”的变化:

近代中国学人心中“世界”的变化:

——从“天圆地方”到“环球万国”

中国古代把宏观空间统称为“天下”,古人以“天圆地方”来描述天下的形态。《周髀算经》说:“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古代建“圆丘大坛”祭天,设“方泽大折”祭地,便是寓意“天圆地方”。

“天圆地方是人类对于天空和大地的直觉印象,是一种感性认识。”1那时,人类物质生产能力还很微弱,经济交换和社会交往活动的范围狭小,人们终其一生所能到达的现实空间是有限的,因而无法对广阔的宏观空间形成直接的、经验性的认识,当然也无法通过科学实验对空间形成科学认识。人们只能在有限的经验基础上,借助于传闻和想象对经验以外的空间加以想像式建构,从而形成对人类生存的空间的整体认知。

在古人对空间建构的过程中,本民族所在的区域自然就成为他们思维发散的起点和中心。周灭商建立统一的王朝后,周王把功臣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周天子居于中心之“国”(京师),各诸侯环卫其外,诸侯以外的区域被称为蛮夷。宋代文人石介在《中国论》中曾说“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大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2。清代《皇朝文献通考》对此进一步阐释说,“中国居大地之中,瀛海四环,其缘边滨海而居者,是谓之裔。海外之国亦谓之裔。裔之为言边也。”3显然,古人的空间观念是经验性的,也是想像和臆造的。它是在有限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想像和臆造,所形成的一种对空间的认识、理解和解释,并以此为基础,建构起传统的历史叙事模式。

古代视天下为一体,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所在的中心之“国”居于天下的中心,四周分层辅卫着诸夏和蛮夷。“《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4。到清朝时期,空间的图景已形成为一种有序的天下秩序,它是以“中国”(清皇朝本土及加陲地区)为中心的三个同心圆世界,核心是中国,周围是朝鲜、琉球、越南、暹罗、老挝、缅甸、尼泊尔、苏禄等朝贡国,第三圈是包括西洋诸国等化外夷狄。在传统史家的思想中,“天朝君临万国”5、四海内外“莫与为对”,世界上不存在第二个与中国平起平坐的主权国家。空间从中心向四周延伸,中心在文化上居于尊崇的地位。随着空间从中心向边际的伸展,文化地位则从尊崇向附属依次降低。古代史家视居于中心区域的华夏文明为文明正统,视周边及其以外的地区文化为蛮夷,严守“华夷之辨”的观念,认为华夏族文化高于周边四夷,夷夏之大防,夏可以变夷,而夷万万不可变夏,严格区分夷夏的界线。

传统史家的“天下”叙事,潜藏着以中心自居的自大和对边缘空间的蔑视。他们在撰写历史时,对处于“中心”的正统王朝都不厌其烦地详书细描,而对处于边缘的边疆和域外地区史,则简略述之附于正史之后,或根本不作提及。例如,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除了对正史以鸿篇细述之外,仅简略地编撰了匈奴、西南夷等诸传,而且他的立意最初也主要是为备远徼、筹边防。后来,史家逐渐疏于边疆之史、不愿悉心考核朔方异族,四裔传成为衬托中原正统史的附属。

1金祖孟:《中国古宇宙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8、163页。

2陈植锷点校:《徂徕石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6页。

3(清)张廷玉等:《皇朝文献通考》,卷293之《九裔》。

4齐豫生、夏于全主编:《公羊传?成公十五年》,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6年3月版,第92页。

5《道光十九年六月二十四日林则徐奏折附件》,《林则徐全集》(第三册),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叙事,进一步引伸到社会,便形成以君主贵族为中心的“君史”叙事。他们首先把“天”(自然界)人格化神圣化,认为天是宇宙最高的主宰,世间万物都是天地孕育的后代。古人借助早期人类对自然的无知与敬畏,宣传天命学说,宣称君王权力出自神授(上天赋予),称君王为天子(真龙天子),《礼记》:“君天下曰天子。”天子“受命于天”,不仅是天下的所有者,也万民的统治者,居于社会层次的顶端与中心。天下万民皆为天子的臣子,即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子有万诸侯也,其中有公侯伯子男焉。天子中而处”6。天子承受天命,统御万民,天下唯以天子景从。天子德行关系万民福祉,天子有德则万民福,天子丧德则万民祸。

传统史学“本纪”、“世家”、“列传”均是记颂君王贵族史事,全然不见万民的踪影。梁启超是近代“史学革命”的倡导者,他认为古代史家坚持“王天下”的天下观,“以为天下者,君主一人之天下”,天下人皆是君主之臣民。在古代史家的眼里“不知有国民也,数千年来通行之语……未闻有以国民二字并称者”。7在历史学叙事上,“仅注意于帝王之仁暴智思,将相之劲脆贤不肖。而不输热心以熟察全国人民之生活如何,运动如何,普通学识如何,则社会之进步发达,与黑暗昏冥,均茫昧无据矣”。8

1840年鸦片战争是传统空间观念近代化转变的起点。马克思说“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9经历长期闭关锁国昧知于外后的大清王朝,当对面突然出现的英国——这个它根本茫然无知的强敌时,一时间成为一个无法消解的“难题”。因为英国来自海外,是中国传统经验空间以外的力量,在传统“天下”空间下,英国既不能被容纳,同时也无法有效地解释其存在与地位。

在外力的迫使下,近代中国人开始了把目光投入传统空间体系以外,开始认识来自于陌生世界的西方国家。鸦片战争后,以张穆、何秋涛等人为代表的西北史地研究,和以魏源、姚莹、徐继畲为代表的外国史地研究,都是把历史学叙事的对象指向“中心”以外的区域。他们或以边地为例、或以国别为例撰写的史书,已不再是过去附着于正史的四裔传,也不是过去极少数亲历边塞者的边塞记了,而是以边地民族史事和外国史事为研究对象的新史学叙事。

魏源、张穆等人的“边疆—海国“叙事,是传统史学所未有的新视野和新叙事态度。“边疆—海国”史地叙事的兴起,事实上是对传统中国中心史观的冲击,它是中国新史学叙事变化的先声。19世纪末,刘师培在论及这一时期历史学变化时说,“中儒著西史者,如徐氏《瀛寰志略》、魏氏《海国图志》,一改历代四裔传之例,以开国别史之先声,不可谓非中国之新史学也。”10

对边疆和海国的研究,开启了近代中国对世界的了解。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大量的世界史地知识,他认识到“儒者著书,惟知九州之内。至于塞外诸藩,则若疑若昧,荒外诸服,则若有若无”。“徒知侈张中华,未睹瀛寰之大” 11。徐继畲在《瀛环志略》也指出,

6吴文涛:《管子》,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第382页。

7梁启超:《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饮冰室文集之四》,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6页。

8曾鲲化:《中国历史出世辞》,《政艺通报》1903年第9号。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页。

10刘师培:《万国历史汇编?序》,江子云等编,上海官书局石印1903年版。

11魏源著:《圣武记》附录卷12《掌故考证》,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98、499页。

世界不是以中国为主,至多是“亚细亚以中国为主”,中国只是世界80个国家之一。并附有地图42帧,“依图立说,采诸书之可信者,衍之为篇”,12介绍了一个新世界图景。

随着经验空间的扩展,人们对外部世界空间的经验性认识进一步增加,传统空间观念的根基地摇了。到了1848年,程承训刻的《海宇全图》,把地球的中经线就挪到了巴黎,这也许象征着世界的中心与边缘发生了悄悄的转移。王韬曾在1867—1870年间前往欧洲旅行,在旅行前他曾认为,“中国地大物博,于地球四大洲中最为富强。”13当他亲眼目睹了欧洲各国的真实面貌后,他在《漫游随录》中记录道:英国风俗醇厚,物产善庶。豪富之家,费广用奢;而贫寒之户,勤工力作。日竞新奇巧异之艺,地少慵怠游情之民。尤可羡者,人知逊让,心多悫诚。国中士庶往来,常少斗争欺侮之事。异域客民旅居其地者,从无受欺被诈,恒见亲爱,绝少猜嫌。无论中土,外邦之风俗尚有如此者,吾见亦罕矣。14王韬发现,欧美世界并不依附于中国,其文化令人眼界顿开,几若别一世宙。王韬是研究西方历史的先驱,先后撰写《美利坚志》、《俄志》、《法兰西志》、《西古史》、《西事凡》、《西学原始考》、《四俱补乘》、《法国志略》、《普法战纪》等著作,向中国介绍了超越中国皇权之外西方一个个实体国家,昭示了一个不依附于华夏文明的文明——西方文明在现实世界中的存在。

十九世纪下半期,西方天文学与地理学知识不断传入中国,尤其是地圆学说在中国传播,建立在直观与想象之上的传统天下观,受到来自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的冲击。

地圆学说在中国最初的传播中信服者很少,包括徐继畲在内均持怀疑的态度。“雅稗理又云:南极北极之下,以半年为日,半年为夜,其说太奇,余未敢邃信也;又云日未尝动,地球动不停,受日光则昼,背日光则夜,其说尤奇。”15近代清朝最早出国的官员之一李圭,曾与徐继畲一样,对地圆说持怀疑态度,他在日记中这样写到,“地形如球,……我中华明此理者固不乏人,而不信是说者十常八九。”但是,当李圭“得环球而游焉,乃信”16。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后,地圆学说逐渐被接受。在近代学人与官员的文中,“地球”一词开始频繁出现。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指出:“神州者,东南一州也。……今则地球九万里,……据西人舆图所列,不下百国”。17李鸿章在阐释时局时也说,“窃维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东北,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之所未载,……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年一大变局也。”18既然人类生存的空间是球形,人类遍居地球各处,那么何处是地球的中心呢?显然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根据地圆说,有学者对传统华夷空间观提出质疑。郑观应说:“若我中国,自居地球之中,余概目为夷狄。……夫地球圆体,既无东西,何有中边,同居覆载之中,奚必强分夷夏”19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空间观念转变分界点。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一直把日本当作东洋“撮尔小国”,不加重视,对日本明治维新也很不以为然。甲午战争期间,还有人甚至12徐继畬:《瀛环志略》自序,光绪二十四年新化三味书室版。

13王韬:《弢园文集外编》之《兴利》,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4王韬:《漫游随录》,卷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07 页。

15徐继畲:《地球全图说》,《瀛环志略》卷5,光绪二十四年新化三味书室版。

16李圭:《环游地球新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58页。

17冯桂芬:《采西学议》,《校邠庐抗议》卷下,光绪二十四年冯世澂校刻本。

18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十九,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44--45页。

19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版,第67页。

提出"征日论”,意图征服“一岛孤悬”的日本,从而达到“摄服泰西诸国”20的目的。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被中国重视的邻邦,让中国遭受了十九世纪最大的一次惨败。当甲午战败的消息传到京师时,举国哗然。谭嗣同悲愤的诗歌,“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反映了当时国人激越的情绪。

痛定思痛,近代国人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开始清醒,“吾国数十年前局于闭关锁国之思想者,以为吾国以外无世界,即有人类亦等夷狄或如匈奴、突厥、回纥,故甲午以前,密迩东邻之日本犹未能察其国情,遑言其他世界各国哉。”21甲午战败后,中国学者痛切地认识到,“曰中国,曰中华,又未免自尊自大,贻讥旁观。……虽稍骄泰,然民族之各自尊其国,今世界之通义耳。”22世界并不是以中国为中心,中国仅是世界各国中普通的一员,中国之外尚有众多国家。这样,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观被摒弃了,传统的空间观至此崩溃了。美国学者孙隆基在研究这段历史后说,“天朝残剩的自满自得心理,在甲午战争败绩后,已荡然无存。它所产生的危机感促使康有为及其追随者在一个扩大了的世界重新放置中国”。23从鸦片战争到19世纪末,中国人的空间观从想像的天下,回到现实的世界,中国史学也逐渐摒弃想像的天下观,确立现实的世界意识,史学研究的视野从中国扩展到世界。康有为指出,过去中国的史学“只识本国而已,其四裔记载仅为附庸。今则环球通达,天下为家,……即当合万国论之”。 24中国与世界已连为一体,国人真正看清了中国与泰西各国同为世界万国之一。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很注重研究世界各国历史,尤其是出于借鉴的目的,对各国兴亡史非常重视,涉及日本、俄国、波兰、埃及、印度等多个国家。如《日本变政考》、《俄大彼得变政记》、《波兰灭亡记》、《变法通义》、《最古各国政学兴衰考》等等。梁启超曾对此解释说,“读断代史,不如读通史;读古史,不如读近史;读追述之史,不如读随记之史;读一国之史,不如读万国之史。”“读其中,于国之寝强寝弱与所以强弱之故,粲然秩然若数白黑而指经纬”25。从梁启超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当时史家已没有了过去那种中国异于其它国家的唯我独尊的观念,而是把中国看成世界体系中的普通一员,东西洋各国的兴衰成败可供等同借鉴。这样,天朝与夷狄的区分已然消解,中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渐趋融入世界

传统天下观的崩溃,上天的神秘性丧失了,“天”回归了自然的本质,天子上承天命统御环宇万民的的君权神授学说也就失去了根基,传统史学的以君王贵族为中心的君史叙事已难以维持,传统史学的核心观念失去了现实依据。

梁启超等新史学家把传统史学统统归属于“君史”,他们希望在历史中确立“民”的地位,以民史代替君王的私史。梁启超等人认为,历史的对象是全体国民,历史应关注全体国民的全面生活。他们呼吁为国民写史,编修以国民为中心,反映人群进化,有益社会进步的民史。把历史的主体从记载君王贵族个人,转变为叙述国民群体发展的历史,探寻国民之群的事与关系,进而发现其中的“公理公例”,这是要对传统史学一次革命性改造。

20李岳蘅:《策倭要略》一卷,清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

21《西洋史?序》,中国百城书舍1915年。

22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中国史叙论》,中华书局1989年,第3页。

23孙隆基:《清季民族主义与黄帝崇拜之发明》,《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

24康有为:《日本书目志·卷四》,《康有为全集》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第702页。

25梁启超:《续译列国岁计政要叙》,《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中华书局1989年版。

在近代新史学思维方式中,民史观是新史学基本观念。民史观的确立改变了中国传统史学的思维对象和价值追求,突破了传统史学的历史思维域限。从梁启超等人为民著史、书写民史,到李大钊等唯物史观学者提出人民创造历史,近代新史学的观念不断发展。民史观念的确立,是对传统史学的理论基础、空间观念及社会功能等多方面的变革。从本体论上动摇了传统史学思维方式的根基,标志近代新史学思维方式的确立。

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资料讲解

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摘要: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正发生着历史性的变化。在把握这一历史性变化的实质内涵和根本特征的基础上,剖析这一变化给中国和平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有助于实施正确的对外战略方针。 关键字:中国;世界;相互关系;命运相连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上发生了一系列带有战略性和全局性影响的事件,对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这样一个具有历史性变化意义的时代,处理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对中国国家建设以及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筹划将具有愈来愈迫切的意义[1]。 1.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新变化 国际社会一个公认的事实是当代中国外交是全球最有成效的大国外交之一。从新中国外交60年的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呈现出不断发展的历史性变化。 中国与世界关系的第一大参照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第一个30年。这在很大程度上承袭革命战争年代的基本思路与做法、确立与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正式关系、定位中国在当代国际体系位置的中国外交“初级阶段”。 1949 年的中国是一个既强大又贫弱的国家,在建国初期立即实行“一边倒”的对外方针。1956年苏共二十大之后,中共与苏共渐行渐远,最终成为对峙的双方。随之,中国的外交也不得不做出某些调整,朝着更加“左倾”的方向演化,强化了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对中国的怀疑和排斥的基本态度。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内政治的某些“极左”做法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损害了周恩来主持外交工作时期的稳健平和方针。必须看到,总体上逐渐偏向“左倾”的毛泽东时代,在最后阶段显现了某些积极的调整动向,尤其是随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以及中美对话的开启,中国外交的钟摆再次强劲回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整体形象和作用仍然相当边缘化,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总体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基本上是一种斗争大于合作、猜忌压倒协调、对峙多于对话的关系,是“造反者”对抗“权势者”的态势[2]。

当今世界格局新变化和新特点

当今世界格局新变化和新特点 (一)世界经济在信息大爆炸中嬗变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和决定性力量。IT的广泛应用,传播技术的进步及传播环境的日益开放使得信息得以巨量生产和高速传播,以海浪式涌入人类生活,信息时代的到来,给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入了润滑剂。 1.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刻影响促使作为直接物质生产部门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相对下降,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急剧上升,这当中第三产业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商业、运输业、通讯业以及文化教育事业等,而且还包括大多数与信息工业相关的部门。 为了适应科技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强化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大加强了对科技的扶植和资金投入。诸多力量作用下,科技产品迸发出现,产业结构显著调整,包括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发生了变革,最终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2.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一方面,当代国家科技发展水平以及创新能力对国际经济竞争力的影响越来越大。随着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的同时,国别经济竞赛也日趋激烈,其中科学技术的竞争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由于科学技术水平方面的差异,发达国家同不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仍然在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控制方式在转型。近代欧洲帝国不断通过发展殖民地发展经济,并将其殖民地的经济转化为其帝国经济的一部分。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式有所升华,大多国家以跨国公司的形式在原料最便宜的地方采购原料,到劳动力价格最低的地方加工产品,然后再销往全球其他地区,以获取最大的利润。这样做的后果是,发达国家往往将本国不允许设立的工厂和生产的产品,特别是容易产生环境污染的工厂和产品,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以达到将污染转移出国以及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原料和劳动力赚钱的双重目的。即通过国际资本自由流动所产生的资源、劳力和技术的组合,建立起来的一个以西方为中心、在西方国际大企业公司主导下的一级基于新的国际劳动分工体系之上的世界经济体系。这也使得国际不平等交换的程度进一步加剧,已经国际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2018年艺术与审美期末试卷答案参考

?名称艺术与审美 ?对应章节 ?成绩类型分数制 ?截止时间 2018-05-27 23:59 ?题目数 50 ?总分数 100 说明:请同学们在规定时间内认真完成试卷!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 ?第1部分 ?总题数:50 ? 1 【单选题】(2分) 下列与设计相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包豪斯第二任校长迈耶,十分强调设计造型简洁的、廉价的产品,体现了设计的一种朴素的服务的状态 B. 1919年,第一所现代的设计学院——包豪斯学院——在英国创办 C. 有些设计需要考虑到人体工程学的因素 D. 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创办者是德国人格罗皮厄斯 2 【单选题】(2分) 中国历史上的心声心画论所主张的艺术观念是()。 A. 艺术反映大自然的真相 B. 艺术表达人的心灵

艺术为宇宙的心声 D. 艺术描摹客观精神 3 【单选题】(2分) 中国当代舞蹈具有独特的面貌,以下不属于导致这种独特面貌的因素是: A. 中国当代舞蹈在建国后开始建设,当时处于冷战时期,无法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 B. 在相对封闭的历史背景之中,中国舞蹈艺术家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 C. 中国传统舞蹈没有留下鲜活的动态性的资料;在建国初期,要建设中国当代舞蹈,除了关于中国传统舞蹈的文字和图像外,没有其他参照 D. 西方现代舞发展出了抽象表现主义风格 4 【单选题】(2分) 美育历来都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下列哪一种说法不正确? A. 在中国,孔子是最早提倡美育的思想家; B.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十分重视美育; C. 到了20世纪初,胡适在北京大学和全国范围内大力提倡美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D. 18世纪末,席勒第一次明确提出“美育”的概念; 5 【单选题】(2分) 石窟是古代艺术、宗教和文化的宝库,中国古代雕塑有一部分就出自石窟。以下哪一石窟不在中国?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2008 年第5 期社会主义研究No.5 , 2008 (总第181 期) SOCIALISM STUDIES Serial No.181 改革开放30 年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 赵长峰 【摘要】改革开放30 年来,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增 强, 但距离名符其实的大国还存在一定差距;中国的国际形象逊于国家形象, 但并非只有消极的一 面;中国的国际责任应该随着实力的增加而增加, 但是不能超出实力范围之外。 【关键词】改革开放;国际地位;国际形象;国际责任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4527(2008)05-0095-0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国际合作与和谐世界的构建:全球视角的解读”(批准号: 07JC7100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赵长峰,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讲师。 30 年前的1978 年, 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 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开启了改革开放的 伟大历史航程。30 年来, 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影响和 价值是全方位的, 它不仅改变了中国自身, 而且也影 响着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胡锦涛主席在2008 年新年贺词中说, “2008 年, 对中国人民来说, 是十 分重要的一年。我们将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 周 年。”本文探讨改革开放30 年来中国国际地位、国际 形象以及国际责任的变化, 以此来纪念改革开放30 周年。 一、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 邓小平在总结建国后的历史经验教训时郑重指 出:“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 关起门来搞建 设是不行的, 发展不起来。”①“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 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 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 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 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 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②基于这些深 刻的认识, 我国做出了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 对外开放使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较大变 化:不仅接纳中国的国际组织数量大幅增加, 而且对 外关系的内容有了较大扩展, 从对外开放前的政治、 安全领域向经济、文化和科教领域扩展。这说明一 方面中国已放弃国际社会挑战者的角色, 主动参与 国际竞争;另一方面世界也开始以积极的姿态与中 国展开接触和对话。但由于历史因素和现实情况的 制约, 对外开放初期我们还没有“全面融入”的国际

尔雅当代中国与世界认识方法习题答案

国际关系历史—哲理理解以及文学透视(一) 1西方国际关系思想开始于()。 C、修昔底德对希腊城邦国家间的波罗奔尼战争 2下面那一项不是完整的叙述 C、历史 3基于对什么的理解我们展开国际关系的研究 B、历史 4《君主论》的作者是: D、马基雅维利 更多尔雅课程答案,加群4 5下列关于国际关系与历史理解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国际关系基于历史理解 6现代政治思想肇始者是:A、笛卡尔 B、培根 C、马基亚维利 D、俾斯麦 我的答案:C 7国际关系研究基于:A、思维特性 B、民族关系 C、历史理解 D、社会发展 我的答案:C 8促使西方国际关系思想产生的古希腊战争是:A、希波战争 B、伯罗奔尼撒战争 C、马其顿崛起 D、特洛伊战争 我的答案:B9自秦朝以来,汉匈战争打了大约()年。 A、100 B、50 C、10 D、5 我的答案:A 10被称为“西方历史之父”的是?A、修昔底德 B、希罗多德 C、色诺芬 D、亚里士多德 我的答案:B 更多尔雅课程答案,加群4 11以下著作中不属于马基雅维利的是?A、《用兵之道》 B、《君主论》 C、《佛罗伦萨史》 D、《人权力》 我的答案:D 12现代国际关系思想的开创者是?A、洛克

B、霍布斯 C、马基雅维利 D、保罗·肯尼迪 我的答案:A 13写罗马历史最有名的人是A、弗朗提诺 B、特奥多尔 C、波里比阿 D、韦杰提乌 我的答案:B 14从历史中可以推导出罗马军事史实背后的原理,可以将它们应用于现今我的答案:√ 15战争的历史叙述是偶然的我的答案:× 16国家是逐步扩张和成长的,他们永无休止的卷入战争之中。我的答案:√ 17罗马军事史实的原理不适用于现代社会。我的答案:× 18马基雅维利的《用兵之道》和《孙子兵法》中的思想内容是一致的。我的答案:× 19西方国际关系思想始于修昔底德对希腊城邦国家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分析。我的答案:√ 20伯罗奔尼撒战争是希腊与波斯之间反侵略的战争。我的答案:× 21《君主论》的作者是奥古斯丁。我的答案:× 国际关系历史—哲理理解以及文学透视(二)待做 1与晚近得多的、基于“新方法论”的理论著作相比,那种著作能够更好地传达对外政策的性质和国际体系的运行方式 C国际关系史 更多尔雅课程答案,加群4 2下面那一项不是经典鉴定得自的方面 A文学 3国际关系研究的经典方法是 B对国际关系史的研习和思考 4搞理论研究的人需要 D总体理解能力和历史方向意识 5地质学的大变革在于: C板块构造的提出 6国际关系理论化的经典方法的基干是: A关于国际关系的历史考察 更多尔雅课程答案,加群4 7下列能够更好地传达对外政策的性质和国际体系的运行方式的是 B国际关系史 8有巨大进步,而给历史学家约翰·刘易斯·加迪斯以启发的学科是: B地质学 9国际关系经典鉴定得自: D以上都是 10国际政治性质被更多体现和传达于: D历史著述 11以下属于国际关系学和国际关系史学需要具有的是? D以上说法都正确

当代中国与世界论文

浅析当代中国与世界 摘要: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这一论述充分反映了当前国际国内发展局势的基本特点,是我们党对新时期我国与世界关系的一个高屋建瓴的科学判断。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虽然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挑战,但前景光明,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在政治上,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大国间结成伙伴关系越来越普遍;在经济上,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速度加快,区域和全球合作越来越深入;在文化上,世界不同文明、民族、宗教和发展模式的交流越来越广泛;在安全上,各国共同利益不断增多,合作意愿越来越强烈。综观全球,国际形势正在向各国关系日益紧密、互动日益增强的方向发展,当今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依存的世界。在这样的大环境、大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与世界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关键词:世界中国关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过去几年,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发展变化充分地验证了党的十八大这一重要判断。无论是从中国还是从世界角度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密切,互动从没有像今天这样频繁,相互影响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和深入。可以说,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如何,不仅影响中国的命运,也关乎世界的未来。 (一).当今世界的变化 纵观当今世界,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世界各国相互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依存也越来越深入。冷战时期,世界被一堵堵有形和无形的墙隔离着,即使鸡犬相闻,也仿佛老死不相往来。中国和苏联互为最大邻国,拥有世界最长的共同边界,但是相互人员往来稀少,60年代贸易额一度连5000万美元都不到。苏联和美国是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两国贸易额最低时不足1亿美元。如今,世界则被一张张有形无形的网连接着。世界日益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据称,互联网连着全球40亿人口和500亿台电子设备,每年发送90万亿封电子邮件,进行着2万亿笔电子交易。人们虽然远隔万里,但是一上网,就感觉“天涯若比邻”。联系和交往的密切也使得各国的利益更加交融交汇,真正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就是为什么华尔街一生病,全世界都跟着吃药,为什么整个欧洲乃至国际社会都在全力帮助希腊克服债务危机,为什么各国要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恐怖主义、气候变化、核扩散等一系列全球性挑战。在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里,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再强大的国家也不可能单打独斗,独善其身。同舟共济、合作共赢已不是一种选择,而是别无选择。必须抛弃你上我下的“翘翘板”思维,必须停止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必须大力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建立适应时代变化的新型国家关系。总之,相互依存是当前国际关系与冷战时期的最根本区别,也将决定今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方向。 (二).中国与世界关系 回首2010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发酵!美国加快全球战略调整和中印等新兴大国快速崛起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国际形势和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发展变化都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没有根本性变化,但

第38讲近代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发展历程

第38讲近代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发展历程 明备考方向 握主旨精要 课程标准 (1)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 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2)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 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其 艺术价值 (3)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 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 性和民族性 (4)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 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本讲主要讲述了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 艺术的发展历程。随着科技的发展, 世界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化,世界文 学艺术空前繁荣,文学艺术家们各自 用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创作出了不 朽的文艺作品。文学艺术流派大致经 历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和现代主义的发展历程。进入20世纪, 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影视艺 术获得迅猛发展,对人们的生活产生 了重大影响 考纲要求(1)文学的主要成就 (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3)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一、文学的繁荣 1.浪漫主义文学 (1)时间: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 (2)背景: ①欧洲的革命和战争加剧了欧洲局势的动荡。 ②人们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 (3)特征: ①主题内容:反对封建制度,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②创作风格: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主要特征。 (4)成就:

(1)时间;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早期。 (2)背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3)特征:关注社会问题,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 (4)成就: (1)背景:两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严重的社会问题。 (2)特征:强调集中表现自我,手法比较怪诞,语言风格悖离传统。 (3)代表:美国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爱尔兰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世界格局的新变化(a卷)

第七单元世界格局的新变化(A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两极格局的瓦解,对世界形势和国际关系产生的最重大影响是 A.缓和与紧张并存,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两大主题 B.核威胁消失,各大国更注重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C.美、欧、日三足鼎立形势更加明显,矛盾突出 D.社会主义力量严重受挫,力量对比有利于西方 2.促使东欧产生剧变的因素是 ①市场经济的发展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②排斥市场经济,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③经济发展中的“滞胀”现象④外债负担沉重,货币贬值,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 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这表明 ①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全世界遭到失败②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③东欧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经验④社会主义国家要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 4.苏联解体时的苏共总书记是 A.戈尔巴乔夫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叶利钦 5.20世纪90年代的海湾战争和波黑冲突的发生主要原因是 A.东欧的剧变 B.苏联的解体 C.世界格局的变化 D.南斯拉夫联邦的解体 6.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是 ①东西方两大集团军事对峙的局面仍在继续②世界多极化在不断发展③旧的世界格局已终结,新的世界格局随之形成④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此起彼伏 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7.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同20世纪前两次国际格局的变化不同的是 ①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的②不是通过将战胜国的意志强加给战败国实现的 ③新的世界格局的确立,取决于各国综合国力的强弱④新旧世界格局的交替,是一个缓慢的演变过程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世界经济逐渐形成了一个整体是在 A.一战后 B.“七十七国集团”建立后 C.亚洲经济发展后 D.二战后 9.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的是 A.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融入国际经济之中 B.跨国公司的发展 C.美国对其他国家的经济援助 D.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逐步建立 10.对经济全球化叙述正确的是 ①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②经济全球化只有利于发达国家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关心的共同问题越来越多④为世界经济的不断增长带来新的活力与机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填空(每空2分,共24分) 11.从____________年下半年开始,____________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出现政治危机,执政的共产党丧失政权,国家改名。 12.1991年____________发生内战,国家解体,分成了五个国家。 13.1990年10月,柏林墙拆除,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合并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14.____________年底苏联解体。 15.新旧世界格局的变化,导致了原来掩盖着的许多矛盾和冲突的激化,特别是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此起彼伏,20世纪90年代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加剧了世界的动荡和不安。 16.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依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三、综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列举题(共16分)

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这一论述充分反映了当前国际国内发展局势的基本特点,是我们党对新时期我国与世界关系的一个高屋建瓴的科学判断。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虽然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挑战,但前景光明,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在政治上,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大国间结成伙伴关系越来越普遍;在经济上,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速度加快,区域和全球合作越来越深入;在文化上,世界不同文明、民族、宗教和发展模式的交流越来越广泛;在安全上,各国共同利益不断增多,合作意愿越来越强烈。 综观全球,国际形势正在向各国关系日益紧密、互动日益增强的方向发展,当今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依存的世界。在这样的大环境、大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与世界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 就我国与世界的关系而言,一方面,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稳定的周边和国际环境。中国人口多,底子薄。中国的发展也很不平衡,还有很多落后的地区。中国要真正发展起来,需要长期艰苦奋斗。因此和平稳定的外在环境对中国的发展是至关紧要的。另一方面,中国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了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在地区和世界事务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创造了更多的合作机遇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同世

《世界格局新变化的影响及中国的应对》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 期末考试论文 论文名称世界格局新变化的影响及中国的应对 年级 2007级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工商管理 学号 02075234 姓名杨锴 任课教师徐永健 完成时间 2010年6月28日 成绩

世界格局新变化的影响及中国的应对 内容摘要: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格局发生大变革大调整。当前世界格局仍然处于调整之中,总体上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国际主要力量对比不稳定,多极与单极的斗争仍然激烈,致使一批新兴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世界多极化趋势将继续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世界格局的发展及特点,以及对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影响,最后提出在世界格局中中国战略的选择。关键词:世界格局;新变化;影响;中国;应对 世界格局是指世界主要力量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与态势。它使用“极”(pole)的概念,对世界体系进行描述,这种概念所涉及的是权力的结构(power-configuration),诸如“单极”、“两极”、或“多极”等。[1] 一、当前世界格局变化的学说及特点 (一)“单极”说[2] 美国有学者认为,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因此产生了一个现代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国际格局:单极格局。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实力差距前所未有,是当今唯一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它的军事势力范围伸展到全球的每个角落,它强大的经济实力主导着世界贸易和工业的发展,它的政治和文化吸引力的影响范围之广使得大多数国际机构都体现美国的利益。凭借这种超强力量,美国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都可以通过单独行动来实现目的。与此同时,中国也有学者认为,“伊拉克战争反映了当前国际体系的单极特征”,而“实力差距难以迅速缩短将导致单极体系在一定时间内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很显然,“单极说”仅仅突出强调了实力的一个侧面,即美国的军事实力优势,而且“夸大了美国在世界政治的某些方面能够随心所欲的程度,”更没有看到,军事上美国虽然占据优势,但在全球化时代过多使用军事力量一定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冷战后美国的确力图仰仗强大的实力优势并通过军事干涉方式建立单极世界格局。美国的确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但一超地位并不等于单极世界格局,美国图谋单极独霸是一回事,能不能如愿以偿却是另一回事。一方面,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企图要受到自身诸多因素的限制,另一方面,许多非实力因素已经并将继续对美国的单极图谋产生极大的牵制。 (二)“一超多强”说[3] 它没有超出尼克松提出的五大力量中心论,突出反映了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大国及国家集团经济实力的对比变化,但却忽视了广大中小国家崛起这一当代世界的重大特点;它过分突出美国,对美国实力、影响和前景的估计偏高;没有脱离过去那种霸权基础上列强共管的均势体系;未能全面反映全球化背景下其他相关角色和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以及各地区多种角色对地区事务决策权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讲课教案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 的关系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 一个国家的经济与该国的政治有着极大的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每个国家的经济都与其他国家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最直接体现在近几年的经济危机中,每一次的经济危机都波及到全世界,每个国家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那么中国的经济与世界的经济又有着怎么样的联系呢?? 近期,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新变数与新“乱子”有所增加,不稳定与不确定性有所上升,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一些争议和摩擦连续出现,如中日钓鱼岛之争、中印边界领土争端、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等,分析其原因不难发现:(一)中国周边地理环境复杂。 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疆土,有2.2万公里长的陆地边界线,与中国接壤的国家有14个。中国还有1.8万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与6个海上邻国的领海相接或相重叠。此外还有非接壤但有着密切关系的近邻国家等,因此,中国被称为“世界上邻国数目最多的国家”。中国不仅邻国数量多,而且这些国家的情况十分复杂多样,这在世界上较为少见。中国所处周边环境特别复杂,决定了在中国与邻国之间发生摩擦的概率要更大一些。(二)中国与近邻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未解决的边界问题。其中包括中印边界问题、中日钓鱼岛问题,还有南中国海问题。在这些领土和领海的划界问题上,虽然中国希望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加以解决,但一些邻国不断采取各种手段,试图强化对争议地区的实际占领。这反映了周边某些国家的一种机会主义的心态,它们试图利用中国的和平主义政策,造成对中国不利的既成事实,谋取现实的利益,或者强化自身在未来边界谈判中的地位。(三)中国崛起带来的冲击。

随着中国经济地位迅速上升,日本东亚经济主导国的地位受到冲击。从发展趋势上看,似乎中国正在逐渐确立自身在东亚地区的主导地位。日本对这一前景并不是欣然接受,而是试图延缓这一进程,或者通过与其他国家联合的方式,制约中国影响力的上升。这就在一定时期内增大了双方发生摩擦的可能性。类似的情况,也在中印关系、中韩关系等双边关系中不同程度地存在。 中国的周边环境也存在一些有利因素:1、中国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逐渐增大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额巨大,是许多周边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同时,中国在周边国家的投资也在迅速增长。周边国家对中国经济影响力的扩大,持一种多少有些矛盾的心态,一方面欢迎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经济机会;另一方面,也有一些防范心理,担心从经济上受制于中国。但不管怎么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关系,是双边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稳定因素,这在几年前中日关系的“政冷经热”中已经有清晰的体现。 2、国际社会对中国战略意图的认知 随着中国的发展,很多周边国家对“中国威胁”感到焦虑。对此,中国提出了一系列政策理念和政策举措,来缓解这方面的焦虑,包括新安全观、和平崛起、负责任大国、建立一系列伙伴关系、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与和谐周边等等。此外,中国积极参与与周边国家的自由贸易区的建设,积极推动地区机制的建立和发展。中国与邻国的经济相互依赖关系也在不断加深。现在,周边国家对中国战略意图的疑虑已经大大缓解。 面对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中国应加快谋划“大周边战略”,区分陆地与海洋的不同情况,统筹各大地缘方向,针对地区热点,创新运用博大精深的“中华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作为全球最大的出境游输出国,中国每年有1.5亿人次以上的超大旅游群体,而这场疫情让全球景点商户为中国人准备的支付二维码,成了孤独的摆设。如果说,之前中国游客略微嘈杂的声音,让他们的微笑里还夹杂着一丝无奈,那么这个时候,那种嘈杂的声音,肯定比教主的开示、比老母亲的叨唠更让他们怀念。 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中国几乎赢得了全球所有跨国企业的青睐。这场疫情迫使几乎所有中国人集体在家宅着,让提前预备春节黄金周的外资商家们,胆战心惊应付几天后匆匆关门。如果说,之前还为黄金周疲惫不堪的接待烦心,那么这个时候,那种烦心,肯定比接下来向董事会解释财报要愉快千万倍。 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王国,疫情导致的中国企业加长停摆,让诸多等待中国产品的伙伴们望眼欲穿却又束手无策。如果说之前还有人对中国商品的知识产权和产品质量进行过无端的抱怨和诋毁,那么这个时候,那种抱怨和诋毁,肯定比无故伤害自己的亲人更能让他们反省自己的贪婪和挑剔。 从方方面面来看,中国力量在这次缺位中显得更加强大、深远和不可或缺。有史以来,我们的外国朋友,头一次如此热心关注中国的一个传染病毒,就连一直嚷嚷中国威胁的大佬们,在这个时候,也抛来了温情脉脉的眼波。 凡此种种,绝非良心发现,只因需要中国。

整个世界显示了对中国的依赖,我们正以亘古未有的姿势,成为全球化的推动者。但是,形势仍然复杂,风雨之中的战略应对,是比当前困难影响更为深远的大事。 毕竟,我们所期,不止于被世界依赖。我们需要以一种全新的方式,重新定义中国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对中国制造的依赖,从备胎到双腿 对一辆车而言,干活最脏最累,从来受苦受气,却得不到半点怜惜的,就是轮胎。轮胎既不值钱,又不受待见,只因备胎太多太便宜。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走上了代工的备胎之路,只是让全世界都没有想到的是,短短一代人,这个备胎不仅成了主力,更可怕的是,他已经从驱动代步工具的轮胎,进化成了汽车司机的双腿。 这恐怕才是制造领域很多方面,世界依赖中国的真正原因。 为什么库克面对特朗普的各种撒泼式的要求打起了太极,始终不把苹果手机的制造搬回美国?不是库克不爱美国爱中国吧,不是库克不懂美国政治吧,更不是库克想在中国弘扬人本精神吧? 很多错综复杂的问题,背后都只有一个朴素的真理——利益。 坐拥全球最大的手机市场和生产基地,中国手机产业链,已经独步全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和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作业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和19世纪以来的世界 文学艺术 1.(2019·湖北部分重点高中联考)17、18世纪的人类揭开了天体面纱的一个革命性的解释:自然界好像一个巨大的机械装置,按照通过观察、实验、测量和计算可予以确定的某些自然法则进行运转。人类的各门知识都可分解为有理性的人所能发现的少量简单的、始终如一的定律。这一“解释”() A.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B.预见了启蒙运动发生的必然性 C.弥补经典力学对时空认识的不足 D.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答案A 解析材料“揭开了天体面纱的一个革命性的解释”“按照通过观察、实验、测量和计算可予以确定的某些自然法则进行运转”结合所学可知牛顿的经典力学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的概括和综合,形成了一个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近代物理科学体系,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故A项正确;启蒙运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相对论弥补经典力学对时空认识的不足,C项与题干无关,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故D项错误。 2.(2019·宁夏石嘴山三中月考)有学者认为:“达尔文彻底完成了哥白尼式革命:他为生物学带来全新概念,将自然世界看作一个运动中的有序物质体系——人类不需要借助任何超自然力量,就可以解释这个概念。”这一认识是基于达尔文的研究() A.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B.极大地激发了社会竞争意识 C.促进了人口的大幅度增长 D.用证据解释了物种的进化 答案D

解析材料“达尔文彻底完成了哥白尼式革命”的含义主要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改变了人对自身与环境的看法,而达尔文的研究又是建立在实地考察及丰富证据基础之上的,故D项正确。A项是指1687年牛顿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排除;达尔文的进化论是自然科学,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进化论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故C项排除。 3.(2018·江苏清江期中)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在展望20世纪物理学前景时讲道:“……现在它的美丽而晴朗的天空却被两朵乌云笼罩了,第一朵乌云出现在光的波动理论上,第二朵乌云出现在关于能量均分的麦克斯韦——玻尔兹曼理论上。”不久,这两朵乌云酿成了两场风暴。与这两场风暴有关的物理学成就分别是() A.相对论与量子理论 B.经典力学体系与相对论 C.量子论与光电效应 D.自由落体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 答案A 解析光的波动理论和相对论有关,而玻尔兹曼理论和量子论有关,所以与这两场风暴有关的物理学成就分别是相对论与量子理论,而材料不涉及经典力学体系、自由落体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等选项,所以本题只有A项正确。 4.(2018·江苏沭阳期中)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中说:“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辛勤工作的,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可以说已经开始了。”材料中的“科学时代”是指() A.文艺复兴运动时期B.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C.资产阶级革命时期D.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辛勤工作的,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可以说已经开始了”说明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这是19世纪末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故D项正确。文艺复兴是在14~17世纪,故A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在18世纪六十年代到19世纪中期,故B项错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指的是17、18世纪,故C项错误。 5.(2018·福建永春一中期中)爱因斯坦曾说:“为了使你们的工作增进人类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选修论文

[摘要]根据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形势,讨论中国在国际中的地位,以及世界政治格局和经济发展对与中国之间的相互影响。 [关键词]:中国制造、中国市场、中国人。 引言:改革开放已走过了30个年头。30年前经济上政治上一度与世界隔绝的中国以开放的态度拥抱世界,到如今,随着国力的增强,中国在全球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经济上也与世界各国形成了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世界对“中国制造”的爱与恨 提到今天的中国,我最先想起的一个词,就是“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 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化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发展方向,工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主导地位显著加强。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加入WTO,中国的制造业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2010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达40.1%,比1952年的17.6%增加22.5个百分点。制造业产品成为出口商品的主体,为国家换取了大量的外汇;我国财政收入的近一半来自于工业;2010年,仅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就业人数就超过9000万,解决了大量的城镇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大大缓解了我国沉重的就业压力。 1、他们爱“中国制造” 中国的工业品因其物美价廉的特点,迅速在世界走俏,融入世界人民的生活。中国人以他们的勤劳和忍耐,默默地承受着极低的薪水,全球最长的平均工作时间,为世界输送价廉物美的工业品,成为了世界工厂,为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 据美国方面的测算,廉价的中国制造近几年里为美国的消费者减少了7000亿美元的支出。 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制造”:美记者新著:一年不用中国货不可能 萨拉·邦焦尔尼女士在其新著《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个家庭在全球化经济中的真实经历》出版之际撰文说,她希望她的书与那些抱怨“圣诞老人已经被外包到了红色中国”的人保持距离。英国《金融时报》9日就此刊发一书评说,作者试图以科学的态度去进行探索:在生活中有没有可能一年不用中国货。但结果是否定的。 在几乎任何一个美国人家庭,都可以找到标有“中国制造”的产品。在美国沃尔玛、塔吉特等大型连锁超市可以看到,标有“中国制造”的鞋帽、玩具、工艺品更是到处都是,将“中国制造”放在购物车里的美国顾客则络绎不绝。家庭主妇莎拉就对“中国制造”食品作了如此评价:“我经常买中国的食品,质量应该说很不错,一些食物味道很好,价格也很便宜。” 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制造”:中国产品已经融入日本百姓日常生活

世界格局的变化

世界格局的变化 《世界格局的新变化》教学设计示例教学目标需要掌握的知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格局的变化;世界人民面临的重大任务。通过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和历史的观点看待问题。通过分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根本优越性在于发展生产力,不搞好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就没有生命力。使学生认识我们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跨世纪时刻,我们周围的世界正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经济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重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格局的新变化。难点:世界格局新变化及其原因。教学方法以讲述为主的综合式教学法。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导入新课)请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几课概括出二战之后世界形势有哪些新的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二战后人民民主力量壮大,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局面;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发展以及第三世界的兴起,世界已出现了由美苏两极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进入90年代,世界形势又有哪些新变化?影响这些变化的因素又有哪些?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一、东欧的剧变和苏联解体(板书) 1.东欧剧变(1989年~1991年)(板书)(介绍东欧剧变具

体情况)东欧政局变化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发生变化。多数共产党已更名或改组为社会民主党和社会党;各党都主动或被迫放弃了国家中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原则和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丧失政权沦为在野党。第二,国家政权性质发生变化,各国均取消了国名中的“人民”和“社会主义”字样,标榜他们所要建立的是所谓“人道的,民主的法制国家”或干脆恢复资产阶级共和国,引进西方议会两院制、多党制。第三,明确提出并积极实行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制定私有化方案,宣布实行或全面私有化,公有制解体。第四,奉行亲西方的外交政策。一年之内,执政40多年的东欧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政权,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土崩瓦解,原因何在呢?(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分析归纳,并适当补充材料)首先是经济建设的失误。东欧各国照搬苏联的模式和管理体制,实行高积累、高投资,追求高速度,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国家经济状况日益恶化,外债负担沉重,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由此引发政治和社会矛盾并不断加深。有的国家虽进行了改革,但于事无补。其次是东欧执政共产党人中的一部分推崇“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进一步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并给了西方以可乘之机。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在上述背景下对东欧加紧和平演变攻势,是东欧剧变的不可忽视的外部因素。(以事例说明)东欧剧变,直接影响到苏联,使本已

视觉传达史的发展与作品赏析

视觉传达史的发展与作品赏析 平面设计的起源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象征。在人类原始生活逐步走向文明的起始阶段,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断发展,这就要求将自身的思想感情用符号形式来传达。从历史资料记载的结绳记事演变到图形符号,标志着人类历史上文明进程中的大转折。 西方近代平面设计对世界平面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平面设计领域的发展的变化并不单单是艺术上的表现和发展,还与这个时代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有很重要的关系。每个时代的文化都是这个时代政治,经济的反应。而且艺术的发展又影响和其他行业的发展,对社会的进程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现代艺术领域经历了各种流派,如野兽派,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以及反传统美学思想的达达主义,都是在当时的政治、文化、经济背景中形成。都有各自的时代背景和特色,这些都为平面设计进入现代奠定了基础。 一平面设计的起始——19C的讽刺漫画 1.维多利亚时期 18世纪下半叶,英国开始出现工业革命。继而影响到整个欧洲,引发了社会关系的一系列变革,加速了人类文明时代的到来。

从工业时代开始,设计和制造开始出现了分工,工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印刷业的发展,这为平面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工业运动时期艺术的典型代表就是维多利亚时期的平面设计。维多利亚时期被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的顶点时期,它的时限常被定义为1837年~1901年,即维多利亚女王的统治时期。亚历山大利娜·维多利亚是英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女王。维多利亚时期的设计,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对中世纪哥特艺术的推崇,与巴洛克风格相似,矫揉造作、繁琐装饰、异国风气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给人以轻薄、繁琐,易给人以矫揉造作之感。 维多利亚时期出现了很多繁琐的美术字,如胖体字,繁字体,哥特式的复古字等等,为了追求富丽,华贵,花哨的效果,还用各种阴影,花卉图案等进行装饰。在这一时期的插图也非常接近写实的,同时海报,杂志等排版等也都极其的复杂,这种情况的出现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社会繁荣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 正是因为这种风格与工业时期大规模的快速生产格格不入,所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新艺术运动。 2 。早期的海报招贴时代 由于工业革命带动了印刷业的发展,这一时期也成为了海报画设计的黄金时期。1880年,海报画设计在英国街头几乎随处可见。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兄弟在巴黎的一间餐厅里向35位观众放映了《火车到站》等短片,当时那张题为《卢米埃电影》的海报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张电影海报。

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这一论述充分反映了当前国际国内发展局势的基本特点,是我们党对新时期我国与世界关系的一个高屋建瓴的科学判断。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虽然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挑战,但前景光明,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在政治上,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大国间结成伙伴关系越来越普遍;在经济上,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速度加快,区域和全球合作越来越深入;在文化上,世界不同文明、民族、宗教和发展模式的交流越来越广泛;在安全上,各国共同利益不断增多,合作意愿越来越强烈。 综观全球,国际形势正在向各国关系日益紧密、互动日益增强的方向发展,当今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依存的世界。在这样的大环境、大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与世界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 就我国与世界的关系而言,一方面,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稳定的周边和国际环境。中国人口多,底子薄。中国的发展也很不平衡,还有很多落后的地区。中国要真正发展起来,需要长期艰苦奋斗。因此和平稳定的外在环境对中国的发展是至关紧要的。另一方面,中国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了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在地区和世界事务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创造了更多的合作机遇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事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如果近13亿中国人民不能彻底摆脱贫困、走向繁荣,地区及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发展就必须受到影响。正因为如此,我们党和政府主张在政治上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经济上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文化上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 十七大报告关于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根本立场,准确表达了我们党对当今世界合理走向的基本主张,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根本利益为重的博大胸怀。它的实质是主张对话协商、合作共赢、求同存异、包容开放。就是主张在国际事务中通过平等的、友好的、坦诚的对话与协商,增加各方的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加强互利合作,谋求各方最大的共同利益,实现双赢或多赢;力求减少国与国交往过程中的分歧和矛盾,努力扩大双方的共识;承认世界文明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反对向其他国家强制推行自己的文明、价值和制度。它的目的是实现持久和平和世界的普遍繁荣,推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追求人类与自然的和睦相处,不断增进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即依靠和平与合作消除各国之间和各地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坚决制止任何形式的战争,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活动,努力消除暴力犯罪;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努力促进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逐步消除南北差别,消灭贫困,增进各国人民的基本人权和福利,使各国人民共同地享受人类文明的进步果实;抛弃冷战思维,通过对话、协商、谈判、合作等途径,确立民主的、公正的、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确保国际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平等地参与国际事务的管理;共同应对各种挑战,通过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控制污染等手段,实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可见,我们党所主张建设的“和谐世界”,是一个和平、稳定的世界,一个民主、公正的世界,一个互利、合作的世界,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