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孔子和老子知识讲解
【必修三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知识提纲

第1课孔子与老子
课标要求:1、识记孔子、老子的思想体系
2、正确评价和对待孔子的思想
3、孔子思想的深远影响
课堂目标落实:
一、孔子的学说
1、
2
3、影响
[合作探究] 你还知道哪些孔子的思想?今天我们应如何对待孔子的思想?
二、老子的学说
1、老子的地位及生平
哲学思想世界本原问题
2、老子的思想辩证法
政治思想
3、影响
[合作探究]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段文字体现了老子的什么思想?
2、谈谈你对“无为而治”的认识。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孔子和老子 ppt课件

ppt课件
23
2、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 个方面。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矛盾的双方可以自然地相互转化。
(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ppt课件
24
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ppt》课件
7
(二)孔子的思想
一、政治思想
1、“仁”——思想核心
(1)含义: “仁者爱人” (2)方法: “忠恕 ”
《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论 语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十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
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 等级名分制度.
(2)礼的实践方法:
“克己复礼” “正名”
齐景公问礼,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反映了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ppt课件
10
问题探究
提问:“仁”和“礼”是什么关系?
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 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只有具备 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制。 反过来,只有礼制的规范,人们才能追 求仁的境界。
3、在世界文化史上产生重要影响。
ppt课件
17
世界看孔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程 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 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
孔子的思想1993年9月被全球主要宗教的代表
第1课孔子与老子

第1课孔子与老子一、孔子、老子思想产生的背景经济:生产工具、技术的提高(铁耕具、牛耕),增进生产力进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二、孔子(前551——前479):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儒家的开创人思想:政治思想:仁:①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为政以德(①②缓和阶级矛盾)③明白得体贴他人调整人际关系,稳固社会秩序。
④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④调整人际关系)⑤以礼治国的同时慢慢改良政治礼:含义:西周的品级名分制度。
为了实现礼,提出“正名”的主张,依照周礼的制度把已经混淆了的社会品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保守)天命观: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天是主宰。
教育思想:教育原那么: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学习方式:学思结合、独立试探、坚持己见,“当仁不让于师”、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知新、等等阻碍:孔子思想在那时不受重视,汉代大一统以后,精耕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慢慢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孔子的活动:政治活动:周游各国,宣传政治观点(主若是仁、礼)。
文化活动:整理典籍:《诗》《书》《礼》《易》《乐》《春秋》孔子思想保留:其门生整理记录的《论语》中4、孔子思想在那时不受重视的缘故①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变革,诸侯热衷于成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增强对人民的操纵(客观,全然)②儒家仁、礼的思想不适合那时历史进展的潮流。
(主观)五、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缘故①社会形势转变:大一统,中央集权增强②儒家通过改造,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保护那时的社会秩序六、孔子思想特点:①重传统,重继承②仁、礼为核心③政治和伦理结合④以德为主⑤重人事,虚天命⑥保守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7、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①大一统思想→社会安宁,祖国统一。
②人本、民贵→和谐人际关系,三农问题③以德治国→培育社会公德,社会责任感,社会使命感。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涌 现出的不同学派及各学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泛指,主要有儒家、道家、 法家等思想流派。“争鸣”是指代表各阶 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者思想家,都 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 ,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 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
二、流派——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2、孟子(战国)
思想主张: • 仁政(思想核心) • 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 性善论 • 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影响: • 《孟子》被当做经典。孟子被尊为“亚圣”。
二、流派——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3、荀子(战国) (唯物主义者)
主要思想: • 天行有常(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制天命而用之(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 性恶论(后天教育)
评价
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含义是什么?如何 认识它的影响? • 含义:所谓“无为”是指不忘为,不胡作非 为、为所欲为,如此方能真正取得“无不为 ”的效果。 • 影响:这种思想强调人的作为要符合规律, 顺因自然,在历史上对约束统治者的暴政、 回复社会秩序产生了积极作用;对今天建设 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也有借鉴作用;但老子 主张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状态,是一 种历史的倒退。
二、流派——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春秋)
主要思想:
① ② 哲学: “道”是万物本源 “天法道,道法自然”,剔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辩证法思想,只要守静就可以以弱胜强 政治: “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 向往“小国寡民”,愚民政策
评价
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 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主要思想:
政治:仁、礼、为政以德 哲学:敬鬼神而远之 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 “当仁不让于师”
高一必修历史1-8课知识点归纳

高一必修历史1-8课知识点归纳一、孔子与老子(一)孔子: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2、学说:①政治学说:A. “仁”(仁者爱人); B. “礼”(“克己复礼”);C. “为政以德”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影响最深远,打破官教限制) ;“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3、历史地位:①当时为受到重视,所倡导的儒家思想体系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保守的一面:主张按照周礼的制度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承认等级制度也阶级压迫。
4、反映了春秋晚期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礼崩乐坏。
5、孔子的政治主张对现在有何现实意义:对今天的政治文明的建设、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礼”的观念,德治)(二)老子: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2、学说:①哲学思想:A. “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摒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B. 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无事取天下”。
3、历史地位: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3必备知识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1、(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时局动荡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2、(文化思想)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各学派之间和同一学派的个流派之间的相互斗争。
3、(政治)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竞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4、(经济)井田制瓦解。
5、(阶级关系)士阶级与新兴地主阶级活跃。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他们的学说根本上是为了维护君主统治)1、孟子①孟子的思想核心:民本主义A. 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1)“仁” (2)“礼” (4)“有教无类” A、(1)(2)(3)(4) B、(2)(3)(4) C、(1)(3)(4) D、 (1)(2)
) (3)“为政以德”
2、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 A、“仁”和“礼” B、 “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 “忠恕”之道
4、历史影响:
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探讨宇宙 起源的哲学家; 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对中国的哲 学、伦理学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 人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感悟:学习了孔子和老子的思想, 你更喜欢谁的思想呢?
杨叔子: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中国知识分 子,有两本书不得不读,一本是《论语》,一 本是《道德经》。
问题探究
孔子有这样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为什么他的主张 却不被统治者采纳呢?
孔子周游列国,推行儒家学说
教育思想:
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 卫灵公》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 上也。”《论语· 第六》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论语· 为政》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 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为政》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 语· 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 第七》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卫灵公》
1、“仁”的思想——核心
《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论 语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十 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 》
对于统治阶级: “为政以德” ——民本思想 对于普通人: 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君子”——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第1课孔子与老子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领域 核心 内容
思 哲学 1.“道”是万 “道”是最高的哲学概 想 思想 物的本源 念;事物是矛盾对立的, 学 2.辨证法思想 但可以互相转化 说 政治 “无为而治” 主张 “无事取天下”
思想 评价
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有消极的因素
治国主张
“仁者,爱人”
作用:调整统治者 与被统治者之间的 关系,稳定社会秩 序。
• “仁”的三个层次:
• (1)“孝悌者也,其为仁之本也。”(以 家庭为出发点,体现血缘关系的爱 ) • (2)“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 而亲仁。”《论语· 学而》(以社会为关节点, 维系人际关系的爱) • (3)“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 也。”《礼记· 祭义》(以宇宙为终结点,调 和物我关系的爱(人与自然的和谐))
哲学思想
教育思想
历史影响
孔子
仁、礼、 为政以德
敬鬼神而 远之
中国传统文 化的主流, 世界文化
老子
无为而治
道, 辩证法
哲学史, 中国文化
我们分析思想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依据 的理论是“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 的经济政治的反映。
• • • • • 春秋的时代特征(前770年——前476年) 最突出的特征:奴隶制瓦解时期。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 2、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 3、文化上,私学的兴起,逐渐形成了“士” 阶层,儒家和道家学派产生。
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孔林全景
山东曲阜孔庙杏坛
民国时期发行的孔子邮票
今孔子杏坛讲学邮票
今孔子周游列国邮票
今孔子邮票
孔子在汉城
孔子在柏林
• 你知道北京奥运会选 中的五句论语名句吗? • “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乐乎”。 • “四海之内皆兄弟”。 “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 • “德不孤,必有邻”。 “礼之用,和为贵”。
第1课_孔子与老子

第一课孔子与老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孔子和儒家、老子和道家,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主要方面及其内在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图片的解读和对《论语》《道德经》摘录的阅读分析,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理解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通过模拟孔子和弟子、国君的问答,体会孔子的主张;通过对今天城市管理问题的思考和对1987年美国国情咨文引用老子话语的分析,领会孔子、老子的思想对社会现实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儒家的仁爱思想和以德治国主张,领会道家的智慧,认识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仁”、“礼”、“道”等概念;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
重点: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难点:理解“仁”、“礼”、“道”等概念;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
【教学过程】【课前】播放背景音乐,展示本课相关图片,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氛围。
【导入新课】近代学者夏曾佑说过:“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这话道出了孔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节课,我们将了解孔子和与孔子同时代的思想家老子,他们一个创立了儒家,另一个是道家的鼻祖。
【新课学习】一、孔子及其思想(一)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看图学史:师生共同解读一组图片(孔庙、大成殿、杏坛、牌坊、孔子墓碑、世界各地的孔庙、孔子周游列国图等),了解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
走进山东,它的自然风光令人着迷,比如五岳独尊、蓬莱仙境、大明荷花、微山芦苇,但是它的人文景观更胜一筹,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给人以智慧的启迪。
认识这片金壁辉煌、规模宏大的建筑吗?这是孔子故里曲阜的孔庙,它与孔府、孔林并称为“三孔”,1994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在孔庙大成殿里,孔子的塑像被当作神一般供奉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道德经》中摘抄现代人耳熟能详的名言名句说明
人物 学派 政治思想 哲学思想 教育思想
历史影响
孔子
儒家
仁、礼、 为政以德
有教无类、 敬鬼神而远之 因材施教、
注重学习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 的主流;在世 界文化史上有 重要影响
在当时主要反映了
B ( )
A 新兴地主的要求 B 没落奴隶主贵族的要求
C 手工业者的要求 D 富裕商人的要求
一、孔子
1、孔子的重要身份 ——三个“家”、一个“创始人” (1)思想家 (2)政治家 (3)教育家 “有教无类—”—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
教育思想 “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启发诱导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第1课 孔子和老子
一、孔子
1、孔子的重要身份 ——三个“家”、一个“创始人” (1)思想家 (2)政治家 (3)教育家 (4)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
道家
道是万物本原 无为而治
辩证法
第一个探讨宇 宙本原;对中 国文化产生深 远影响
△巩固练习:
A 1、阅读下列四幅图片,可以获取的信息主要有( )
香港孔教学院悬挂的
市加
《孔子游铜伦
像多
新加坡中学教材里 的《孔子行教图》 任鲁国司寇的孔子形象
①孔子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②孔子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家 ③孔子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④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1、孔子的重要身份 ——三个“家”、一个“创始人” (1)思想家 (2)政治家
其进步性的政治主张: 为政以德
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 姓
△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有何意义? 体现了“民本”思想,具有进步性和积极意义,有利
于调整人际关系和稳定社会秩序,值得今天的施政者借鉴。
第1课 孔子和老子
B 4、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 )
A “仁”和“礼” B “仁”和“德治”
C “克己复礼” D “忠恕”之道
5、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
以语上也。”这表明他提倡
C ( )
A 启发诱导 B 有教无类 C 因材施教 D 诲人不倦 6、孔子强调“仁者爱人”,最能体现他赋予教育以爱人
第1课 孔子和老子
一、孔子
1、孔子的重要身份 ——三个“家”、一个“创始人”
(1)思想家
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
仁——“仁者爱人”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思想核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礼 ——“克己复礼”——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
△如何评价孔子“克己复礼”的主张?
这体现了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落后和局限性的一面
第1课 孔子和老子 一、孔子
C 2、下列对孔子的介绍,不正确的是( )
A 他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 派的创始人
B 他要求恢复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其思想具有保守性 C 他兴办私学,只招收贵族子弟 D 他主张“因材施教”
C 3、下列对孔子的“仁”和德政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主张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②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 ③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④维护奴隶制,反对社会变革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涵 义的主张是
B ( )
A 因材施教 B 有教无类
C 诲人不倦 D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老子》中记载:“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
伏”。这段话体现了老子的
A ( )
A 辩证法思想
B “无为而治”的思想
C “天法道,道法自然” 的思想 D 以柔克刚的思想
8、老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这
2、孔子的历史地位 (1)中国的圣人,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世界的名人,位列世界古代文化名人(共10个)之首
二、老子
1、老子的生平: 老子生平:强调道家学派创始人、著作等 2、老子的哲学思想
A、世界本原:道 B、辩证法 C、无为而治 3、老子哲学的地位
3、老子哲学的地位 (1)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第1课 孔子和老子 △课标要求: 1、了解孔子 2、知道老子 △分解课标要求:
1、了解孔子: 思想主张、历史地位和影响
2、知道老子: 思想主张、历史地位和影响
第1课 孔子和老子 一、孔子 △阅读课文P8第2自然段,了解孔子的生平。
根据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完成下列选择题:
D 下列不属于孔子整理而成的典籍的是( )
A《诗》 B《书》 C《春秋》 D《论语》
第1课 孔子和老子
一、孔子
1、孔子的重要身份 ——三个“家”、一个“创始人”
(1)思想家
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
仁——“仁者爱人”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思想核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何现实意义? 有利于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