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孔子与老子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孔子与老子教案

孔子与老子教案

《孔子与老子》教案设计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孔子和儒家、老子和道家,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主要方面及其内在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奥运会开幕式图片的解读和对《论语》《道德经》摘录的阅读分析,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理解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通过对孔子、老子政治思想的分析,领会孔子、老子的思想对社会现实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儒家的仁爱思想和以德治国主张,领会道家的智慧,认识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难点:理解“仁”、“礼”、“道”等概念;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

三、教学方法设问法、讨论法、创设情景启发法四、教学用具计算机多媒体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关于孔子三千弟子的图片,然后引用近代学者夏曾佑的一段话,他曾说过:“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这话道出了孔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节课,我们将了解孔子和与孔子同时代的思想家老子,他们一个创立了儒家,另一个是道家的鼻祖。

[讲授新课]一、孔子及其思想(一)孔子的历史地位及小档案看图学史:师生共同解读一组图片(孔子诞辰五十五周年庆典、德国和韩国所立孔子的塑像、世界看孔子、当代孔子在世界的影响),了解孔子的历史地位。

走进山东,它的自然风光令人着迷,比如五岳独尊、蓬莱仙境、大明荷花、微山芦苇,但是它的人文景观更胜一筹,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给人以智慧的启迪。

认识这片金壁辉煌、规模宏大的建筑吗?这是孔子故里曲阜的孔庙,它与孔府、孔林并称为“三孔”,1994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孔子先后获得这些封号:汉平帝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唐玄宗封孔子“文宣王”,元代封他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代孔子被尊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

必修三第1课孔子与老子学案

必修三第1课孔子与老子学案

高二历史学案第1课孔子与老子课题第1课孔子与老子编制人审核人目标导学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老子及其思想主张、影响。

结合教材和史料把握孔子与老子的思想内涵。

从时代背景分析孔子思想的地位与作用重点难点重点:关于孔子、老子及其思想主张、影响。

难点:孔子思想的地位与作用自学质疑学案问题记录学案内容请记录你的疑惑点或自学障碍。

【教材自学】请同学们按照要求完成对教材的自学一、孔子的学说1.阅读教材P2第一自然段掌握孔子的地位2.阅读教材P2.3第3-14自然段,归纳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及其在政治、哲学、教育方面的思想观点.孔子的思想:提示:(1)核心思想:(2)政治思想:(3)哲学思想(天命观):(4)教育思想:3.阅读教材P3正文第5段分析归纳孔子思想的影响:思考:结合时代背景,孔子思想在当时为什么没有受到统治者重视?二、老子的学说1.阅读教材P3第6.7自然段理解老子的地位:2.阅读教材P3.4第二框题分析归纳老子的思想学案内容问题记录提示:(1)哲学思想:(2)政治思想:阅读教材P4第3自然段归纳老子思想的影响:【拓展延伸】1.孔子政治思想有哪些积极性和保守性?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孔子的“仁学”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的作用;对我们现代人提倡的人本理念也具有借鉴作用;他的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时代同步的精神。

其“礼”的思想带有承认等级、尊卑有序,承认阶级压迫、压制人民斗争的保守性和消极性,这也是的后世历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

2.孔子与老子思想上的主要区别(1)在政治方面:孔子主张”仁政”,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以德治国”;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2)在哲学方面: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考虑实际问题;老子确立了自己的本体论观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并且提出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研究重心不同:孔子关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确立了伦理学;老子更加侧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建立了自己的本体论。

2018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课孔子和老子优秀教学案例

2018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课孔子和老子优秀教学案例
5.教学策略:本节课运用了多种教学策略,如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等。这些教学策略的运用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注重教学策略的运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同时,我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四)总结归纳
1.教师总结:对孔子和老子的思想进行归纳总结,强调他们的主要观点和影响,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2.学生总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简要回顾,提醒学生注意重点知识点,为课后复习奠定基础。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写作、思考题等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独立思考能力。
3.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孔子和老子的思想进行讨论。这种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反思与评价:课后,让学生撰写反思日志,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收获和不足。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方式使学生形成了自我认知的能力,有助于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改进,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如分封制的崩溃、诸侯争霸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当时的历史氛围。
2.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孔子和老子,模拟他们的思想争论,增强学生对两位思想家及其思想的理解。
3.创设讨论情境:引导学生就孔子和老子的思想进行辩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第1课 孔子与老子(教案) 编者: 李颖秋教 学 过 程【课标要求】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标解读:(1)孔子的生平(2)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3)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上的地位和影响。

【 进入新课 】探究1:孔子及其思想问题1:孔子的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

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生活十分惨淡。

孔子年轻时在鲁国曾先后担任过管理粮仓和牛羊的下级官吏,有机会接触广大人民,后来做过地方官,政绩显著,成为四方效法的榜样;直到五十多岁才相继担任鲁国司空(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工程事务的官吏)、司寇(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土地事务的官吏),成为政府高官,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

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

于是,孔子开始专心从事文化教育活动。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晚年对《诗》《礼》《书》《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主要思想保存在由其弟子整理记录的《论语》一书中。

【 教学目标 】 ☆★ 知识与技能 孔子的生平与主要思想;孔子思想的影响;对孔子的评价。

老子的生平与主要思想;对老子思想的评价。

☆★ 过程与方法孔子的主要思想由学生归纳和概括,教师讲解对孔子思想的理解、认识;由学生归纳老子的思想主张,教师讲解对老子思想的评价。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孔子的思想,使学生认识到他是我国乃至世界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以及教育家。

学习老子的哲学思想,认识其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 教学重点 】孔子及老子思想主张与评价。

———————————————————— 【 教学难点 】 对孔子与老子思想的理解。

———————————————————— 【 教学方法 】 探究式、启发式、归纳法和讨论法。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第1课孔子和老子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百家争鸣的基本事实,结合政治和经济史的内容,掌握百家争鸣的产生的历史背景,概况,意义。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比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认识到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理解孔子的思想核心"仁"及精神内涵和教育上"有教无类"思想的历史影响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体会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境界和儒家积极入世思想和重视民生精神,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主张;联系现实分析这些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为什么孔子和老子后来都被神化。

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与西方基督教一统天下不同,中国文化明显呈现出多元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佛、道三家影响最大,她们之间既互相排斥又相互渗透,形成中国古代文化的突出特色。

其中儒、道两家思想都形成于春秋时期,创始人分别是孔子和老子。

(二)讲授新课一、孔子的学说—春秋时期儒学的兴起1.孔子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传说中孔子的出生地为尼丘山,病在家排行老二,故称),山东曲阜人,春秋时期鲁国人,3岁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是个单亲家庭,从小勤奋好学,年轻时入仕,政绩显著,五十岁称为政府高官,后周游列国,晚年回到鲁国,潜心办学和著述。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段名言,用简单的几名话概括了孔子一生的经历和他做人、处事、做学问的经验: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已经成为知者;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但不会打破常规。

第一课 孔子与老子 教案

第一课   孔子与老子    教案

第一课孔子与老子教案【教学课题】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一课孔子与老子【课时】一课时【教材分析】本节课要学习的是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孔子与老子》;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孔子的思想的各个方面,以及孔子思想的重要地位;第二部分介绍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地位。

本单元主要介绍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基础。

本课的第一部分是本单元的重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和历史地位,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的重要意义;通过阅读图片、文字史料,培养学生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的能力;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通过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对孔子和老子思想进行评价。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学案,掌握基础知识;创设历史情境,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重难点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孔子的仁爱思想,体会道家的哲学思想,认识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使学生形成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

【学情分析】通过高一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岳麓版教材的体例,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也已具备,这些为我们在课堂上开展探究式学习提供了条件。

对于孔子和老子这两位思想家,学生有所了解,但还没有深刻的体会。

通过探究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两位思想家的主张,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具体做法是:通过预习学案,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础知识;通过探究题目,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引导,深刻体会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难点:结合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形势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产生的原因【教学过程】【课前】播放电影《孔子》片段,展示相关历史图片,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氛围。

孔子与老子说课稿

孔子与老子说课稿

孔子与老子说课稿孔子与老子说课稿孔子与老子说课稿1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高二历史必修III(岳麓版)第一章第一课。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处处呈现其永久的价值与生命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开展有重要的意义。

本套教材将孔子、老子列为第一课,突出了孔子和老子在古代主流思想中的地位。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成就,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课程标准】一、知识目的: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上的地位;二、才能目的:通过概括孔子和老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及其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p 和归纳问题的才能;通过对孔子、老子思想体系的评价,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才能;三、情感目的:通过对历史文化名人的学习,使学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对祖国和全人类的人类思想文化遗产要自觉传承。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主张;联络现实分析^p 这些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教学难点:为什么孔子和老子后来都被神化【教法与学法】高二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思想活泼,具有了一定的独立考虑的才能和初步的辩证分析^p 问题的才能。

但根据本课的特点,学生可能对单纯的思想史不感兴趣,所以教学中我采取“情景—探究—感悟”教学形式,这是一种感受性的学习方式。

老师在教学中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图片、图示、音像等传递输出,即老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自己走进历史,并利用小组合作探究历史问题,建构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认识和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获取历史的启迪。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另外,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又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才能。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学习内容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创新感悟导入新课课件出示一组图片。

图片反映了什么状况?学生考虑答复以下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孔子被后人神化尊为圣人,世界各地都有孔子学院孔子与老子孔子的学说安排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材料,出示孔子故土曲阜的照片有一位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要来山东曲埠的孔庙参观,假设派你去帮助他理解孔子,你将向他介绍有关孔子哪些事情呢?学生阅读教材、考虑,得出结论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很容易想到要介绍孔子的生平、孔子的思想主张,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又增强了学生口头表达的才能显示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奉献的内容表格〔老师用通俗易懂的例子来讲解〕安排学生填写表格有关内容学生回忆和阅读教材,考虑、归纳学生能根本答复孔子的思想主张,大致理解“仁”“礼”的思想内涵,记忆孔子的一些名言学习内容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创新感悟孔子与老子孔子思想的影响 (课件展示图片)孔子分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希望找个时机实行他的政治主张。

孔子与老子学案

孔子与老子学案

第一课《孔子与老子》课堂学案【课标要求】1、了解孔子:思想主张、历史地位和影响2、知道老子:思想主张、历史地位和影响【宏观把握】孔思想(1)仁:“仁者爱人实现的途径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2)礼:“克己复礼”实现的途径正名——名正言顺,贵贱有序的政治---“为政以德”实现的途径体察民情,反对苛政,以德教民哲学----敬鬼神而远之思教--- 教学对象:有教无类育---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想思---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想---学习方法:“当仁不让于师”“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老子哲学思想---“道”是万物本源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思想:政治思想---“无为而治”【自主知识梳理】一、孔子:(看课本第二页小字内容了解孔子生平)1、孔子的重要身份:三个“家”、一个“创始人”(1)思想家:(看书概括孔子思想核心及主要内容)(2)政治家:(依据是什么?)(3)教育家:(其著名的教育思想有哪些?)(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2、孔子的历史地位:(1)中国的圣人,其思想后来成为(2)世界的名人,位列世界古代文化名人(共10个)之首。

二、老子1、地位:,2、思想主张:(看书从哲学和政治两角度概括)思想:政治:3、影响:【课堂探究】1、结合预习学案自主完成下面的表格。

1、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但当时各国的国君为何没有采纳孔子的主张?2、材料二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顾254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2)全世界的科学巨匠为什么会发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顾254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呼吁?(8分)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公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孔子与老子
课标要求:知道儒家和道家,了解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孔子和老子,了解他们的主要思想,了解儒家和道家的形成,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论语》《道德经》摘录的阅读分析,知道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通过模拟孔子问答,体会孔子的主张和价值;领会孔子、老子的思想对社会现实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儒家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家的智慧并从中汲取营养;认识孔子和老子的思想的价值。

重点: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难点:理解“仁”、“礼”、“道”等概念;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之处及对现实的指导作用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

导入:山东一自古就有“一山一水一圣人之说”,分别指什么?或天下文官祖,历代帝王师称赞的是谁?学生答后总结: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关于周礼的知识。

可以说孔子是老子的学生,这对师生在中国思想史上有何重大影响呢?
教学过程
一、孔子及儒家思想(前551——前479年)
(一)自主学习:山东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礼义之邦,很大程度是因为它是儒家文化文化的发源地,做为山东人,你如何对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做一简介呢?请填写
孔子知识小档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材料二: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材料三: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材料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请完成: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2)材料一、材料二中所说的“礼”指什么?为实现“礼”孔子提出的主张是什么?哪则材料符合此主张?
(3)材料四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教育理念?
(三)各抒己见:展示材料:
“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

要像重视孔子一样重视章子怡,中国文化才会有未来。


——北京大学张颐武教授
对此,人们纷纷质疑,章子怡是否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内涵,是否能与孔子相提并论?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借此得出对孔子的评价,以及儒家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价值。

(三)应用学习:如果你是春秋末期的一位国君臣,你愿意接受孔子的主张做为统治思想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后总结)①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②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对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他们的需要。

所以当时诸侯国的国君没有接受
过渡:面对春秋乱世,孔子积极入世,努力推行自己的思想,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他的老师老子又提出了什么主张呢?
二、老子及其思想
(一)老子其人
介绍老子(图片)姓李,名耳,楚国人,东周典藏史官(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档案馆馆长和博物馆馆长),非常博学智慧,他的主要思想体现在五千字的《道德经》一书中。

(二)老子的思想
学生活动:一边阅读教材,一边结合《老子》摘录,归纳老子的基本思想。

材料:道可道,非常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治大国若烹小鲜。

总结体现的思想:
1、“道”的哲学概念
2、辩证法思想
3、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解析:道是什么?(道是抽象的,难以用语言表达,只能体会,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概念。


老子的思想有什么内在关联处?(比如,老子为什么认为世界上最柔弱的东西可以驾驭最刚强的、无强于有呢?因为他在发现辩证法时洞察了物极必反的规律,所以他还说,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刑,大成若缺,大直如诎,大巧如拙;老子为什么主张无为而治?因为他看到自然界中无为、不争的作用,柔弱胜于刚强,那么,人也当效仿自然,不要妄为。


(三)、历史影响:(展示材料)中国人民大学冷成金教授在他的专著《读史有智慧》中说:“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种智谋型文化,那么,法家智慧是最刻毒的一页,兵家智慧是最冷峻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儒家智慧是最深刻的一页,道家智慧则是最聪明的一页。

”道家思想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让学生结合教材分析: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探讨宇宙起源的哲学家;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对中国的哲学、论理学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师生互动:相比较而言,这两位思想家你更喜欢谁的思想?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各舒己见,教师最后提示小结)孔子的优点是进取、德治、爱人、中庸、和谐等思想;老子的优点是尊重规律、辨证智慧等。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这两位思想家进行比较。

异:1、人生态度不同:孔子讲究“入世”,孔子的思想是积极入世,甚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体现的是一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执着精神;老子是“出世”,“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是避世思想,是一种看破规律、尊重规律的超脱精神;
2、理想社会不同:孔子理想的社会是西周时期的礼乐社会,主张社会恢复到西周初年等级制度森严,上下尊卑有序的状态,而老子的理想世界是小国寡民
3、政治主张不同:孔子主张“仁和礼”治天下,主张改良政治,为政以德;而老子老子讲究“无为而治”主张愚民。

4、研究的对象不同:儒家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社会性;孔子的整套思想是为统治阶级建立起一整套统治制度,道家不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自然性.用朴素的观点来阐述对“道”的理解
同:都因生活在大变革时期,对变乱的社会提出自己的看法。

都反映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要求。

其思想都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其主张都不能被当时的统治者所采纳,都后来都成为了统治思想。

小结:引导学生对知识体系自我构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