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孔子与老子
1-1 孔子与老子

(2)、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 个方面。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矛盾的双方可以自然地相互转化。
(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无为而治
政治主张 我无为,人民就自然顺化;我好静,人民就自然归正;
(
)
A、“仁”和“礼” B、 “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 “忠恕”之道
3、下列对老子哲学中的“道”的理解不正B、抽象的概念
C、具体的物质
D、不可名状的自然本体
4、老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
状态,这在当时主要反映了 (
)
A、新兴地主的要求 B、没落奴隶主贵族的要求
• 全面理解孔子“礼”的思想
• (1)含义:“礼”指西周时期的等级名 分制度。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就是说做 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 的要求。
• (2)途径:“正名”,即按周礼的制度 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 来,达到贵贱有序。
• (3)实质:力图维护奴隶制度。
• (4)评价:这体现了孔子政治思想中保 守的一面。但孔子并没有一味保守,他还 主张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 治。
1.孔子“克己复礼”的主张体现了其思想中保守的一面,它 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根本原因)
2.孔子“仁德”的思想虽有抑制暴政的进步意义,但在当 时诸侯纷争、社会动乱的局面下,靠仁政即不能实现统一,也不 能有助于新兴地主阶级政治要求的实现,孔子的学说不可能被重 视。
3、只有后来经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顺应了统 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第1课孔子与老子

1、思想家孔子
下列材料体现了孔子哪些思想学说?
材料一 “仁者爱人。”
材料二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 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 ,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 以使人。”
材料三 “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 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仁和礼)
①“仁”——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孔子的政治思想:
①为政以德: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 应当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 律己。是“仁”的思想在政治领 域里的反应。
②改良政治: 认为历史是不断演进的,主张 逐步改良,可以“损益”旧的章 法。 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 ③敬鬼神而远之(世界观) 敬畏: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不足 远之:强调关注现实社会,把处理现实问 题放在首位。(务实精神)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 取天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 治国,国之福。”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 治。” 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 相往来。
②礼——(克已复礼)
1、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 2、不学礼,无以立。 3、上好礼,则民易使。 4、齐景公问礼,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根据教材指出“礼”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复礼” 是一种保守思想?
“礼”: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即周礼。
“克己复礼”的实质:要求人民安分守己,从而维 护没落的奴隶制度。
2、政治理论家孔子
子曰:“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 众星共之。”
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孔子与老子》优秀课件(24张)

(1)“仁”的主要内容:
仁者爱人
• 孔子的思想(一) ———政治思想
1.“仁” :仁者爱人
实现途径: 必须遵循“忠恕”之道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仁”
(1)对统治者而言: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对所有人而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 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 序。
(一) ——— • 一、孔子的思想政治思想Fra bibliotek核 心
1.“仁”:仁者爱人
2.“礼”:克己复礼
3、提倡“为政以德”
1. 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鬼神观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 雍也》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敢 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 先进》 态度: 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 优先的位置。
3、孔子的教育思想
(1)教育原则:有教无类; (2)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3)学习方法:实事求是;温故知新;持之以恒; 学思结合;当仁不让。
“仁者爱人” 实现爱人的途径:
遵循“忠恕”之道 “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孔子的思想(一) ———政治思想
2、“礼”的学说:克己复 礼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颜渊篇》 子曰:“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孔子和老子 ppt课件

ppt课件
23
2、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 个方面。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矛盾的双方可以自然地相互转化。
(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ppt课件
24
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ppt》课件
7
(二)孔子的思想
一、政治思想
1、“仁”——思想核心
(1)含义: “仁者爱人” (2)方法: “忠恕 ”
《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论 语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十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
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 等级名分制度.
(2)礼的实践方法:
“克己复礼” “正名”
齐景公问礼,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反映了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ppt课件
10
问题探究
提问:“仁”和“礼”是什么关系?
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 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只有具备 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制。 反过来,只有礼制的规范,人们才能追 求仁的境界。
3、在世界文化史上产生重要影响。
ppt课件
17
世界看孔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程 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 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
孔子的思想1993年9月被全球主要宗教的代表
第1课孔子与老子

第1课孔子与老子一、孔子、老子思想产生的背景经济:生产工具、技术的提高(铁耕具、牛耕),增进生产力进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二、孔子(前551——前479):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儒家的开创人思想:政治思想:仁:①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为政以德(①②缓和阶级矛盾)③明白得体贴他人调整人际关系,稳固社会秩序。
④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④调整人际关系)⑤以礼治国的同时慢慢改良政治礼:含义:西周的品级名分制度。
为了实现礼,提出“正名”的主张,依照周礼的制度把已经混淆了的社会品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保守)天命观: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天是主宰。
教育思想:教育原那么: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学习方式:学思结合、独立试探、坚持己见,“当仁不让于师”、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知新、等等阻碍:孔子思想在那时不受重视,汉代大一统以后,精耕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慢慢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孔子的活动:政治活动:周游各国,宣传政治观点(主若是仁、礼)。
文化活动:整理典籍:《诗》《书》《礼》《易》《乐》《春秋》孔子思想保留:其门生整理记录的《论语》中4、孔子思想在那时不受重视的缘故①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变革,诸侯热衷于成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增强对人民的操纵(客观,全然)②儒家仁、礼的思想不适合那时历史进展的潮流。
(主观)五、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缘故①社会形势转变:大一统,中央集权增强②儒家通过改造,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保护那时的社会秩序六、孔子思想特点:①重传统,重继承②仁、礼为核心③政治和伦理结合④以德为主⑤重人事,虚天命⑥保守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7、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①大一统思想→社会安宁,祖国统一。
②人本、民贵→和谐人际关系,三农问题③以德治国→培育社会公德,社会责任感,社会使命感。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生存道路,必须到中国两
千年前的孔老夫子那儿去 寻找智慧。
大型史诗电影《孔子》
一、孔子的学说
(一)孔子其人
• • • • • •
名丘,字仲尼 春秋鲁国人 思想家 政治家 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一、孔子的学说
(一)孔子其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 反映了孔子志向 ——《论语· 为政》
专一,执著探索, 不断完善自己的 一生。
一、孔子的学说
(二)孔子的政治思想 ●仁:
1、含义:仁者爱人
《论语》之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一、孔子的学说
(二)孔子的政治思想 ●仁:
1、含义:仁者爱人 “忠恕”之道 2、途径: 统治者—— 3、表现: 普通人—— 推已及人、理解体谅 《论语》之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老子的哲学思想
2、辩证法思想
(1)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2)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道德经》
主张只要能“守静”, 就可以“以弱胜强”。
无
为
而
治
一、老子的思想
(三)老子的政治思想 1、无为而治,无事取天下
孔子的诞辰日,安南在联合国总部张挂了孔子的 画像,以示崇敬。
2009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60周年的日子。从圣贤故乡的 山东曲阜,到海峡对岸的古城台南,从学者官员到懵懂孩童……两 岸各界代表不约而同地聚集于孔庙之中,以传统方式缅怀这位中华 民族的至圣先师,重温他关于礼义、人文的闪光智慧。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第1课《孔子与老子》课例林口县第四中学刘艳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了解他们的思想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结合孔子和老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及其不同方面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孔子、老子思想体系的评价,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成就,培养其民族自豪感。
导入:近代学者夏曾佑曾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这句话道出了孔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那么孔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他同一时期的老子又有哪些主张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课《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的学说情境复原:孔子、老子生活于春秋末期,你认为以下哪项情形与二者生活的时代不相符()A.铁农具和牛耕开始出现,井田制遭破坏B.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C.私学兴起,文化下移,逐渐形成“士”阶层D.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被严格执行答案:D设计意图:人教版教材当中用了相当篇幅介绍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但是岳麓版教材只是在第2课引文部分有所体现,为节省授课时间又凸显历史学科的严谨,这里我设计了这道选择题既能复习以前的知识,又能让学生明了孔子和老子的时代背景。
让学生明白,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知识梳理:学生根据课前的导学案,梳理本科知识,对本课知识有基本了解。
重点阐述孔子的思想主张。
(一)思想主张1.思想核心(1)仁合作探究一: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以上材料均出自《论语》你认为孔子的“仁”的含义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在治国方面如何运用?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讲述孔子思想。
第1课孔子与老子

孔子希望通过仁和礼构建一个
有等级之分但不过分对 立,有仁爱但仍有差别 的温情社会的理想社会
评价: 孔子推崇周礼,恢复周礼,实质是 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社会规范制度。孔 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违背历史潮流, 体现了思想保守的方面; 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 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
孔子提出的“仁”和“礼”的思想, 对后世的中国有哪些影响?
① “仁”的思想体现出孔子对一般民 众的关注和爱护,这种民本思想对缓和阶级 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起了积 极作用,对现代人本理念也有借鉴作用; ②孔子还把“仁”看成人生的最高理 想和高尚情操,培养了中国人以天下为己任 的民族传统;
周游列国 宋 国 郑国
蔡 国
卫 国 鲁 国 55岁离开 鲁国
陈 国
楚 国 64岁重返卫国 68岁回到鲁国
这段名言,用简单的几句话概括了孔子 一生的经历和他做人、处事、做学问的经验: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 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自立于 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世;四十岁时已经成为知者;五十岁时懂得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 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见;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但不会打破常 规。这段名言反映了孔子志向专一,执著探 索,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生。对我们今天立志 成才,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有着深刻的启迪。
这种思想具有怎样的进步性和消极性? 其根本目的又是什么? 1.进步性: 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强调人道 原则, 利于自我塑造高尚人格,和谐人 际关系,进而稳定社会秩序。“仁”是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中国传统思想 文化和道德观念的主流,对构建和谐社 会有重要意义. 2.消极性: 仁是有阶级性的,是为统治阶 级服务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奴隶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有教无类D.因材施教
2、《论语·八佾》载,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按照《周礼》,只有天子才能使用“八佾”(八列舞女)的礼乐,可是,到了春秋时期连鲁国大夫季氏也公然“八佾舞于庭”,对此,孔子很是感叹!这说明,孔子政治思想中的“礼”,是()
探究二辩证法思想
材料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柔弱胜刚强。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请大家依据材料说说老子思想中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
第1课孔子与老子
学生明确内容
学习目标
了解孔子与老子两位思想家,了解他们的思想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地位
重点难点学思想
教师编制内容
生成问题预习提纲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君子成人之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躬自厚,而薄责备于人。当仁不让于师。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探究三无为而治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第五十七章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这段材料表明老子在政治上倡导什么?
教师精选编制内容
针对目标训练(用时10-20分钟)
1、《颜渊篇》记载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仁”,孔子有三种答案,甚至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孔子的答复竟完全相反。这说明孔子()
A.孔子关注民生B.当时商业有一定发展
C.当时商业实行官营,禁止私营D.孔子主张“诚信”
5.古籍记载:战国时期“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其反映的现象是()
A.儒家、墨家垄断教育;B.教育开始普及民间;
C.各国推行儒、墨思想;D.私人办学现象出现
6、2007全国卷: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 )
(1)孔子心目中的“礼”指的是什么?
(2)孔子为什么要提出“礼”?
(3)“克己复礼”与“仁”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探究三有教无类
材料孔子办学,不问出身贵贱,先后培养的学生有3000人,他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学生冉求胆小,遇事退缩,孔子有意识地教育他,凡事要抓紧,马上去做。学生仲由敢作敢为,但不够稳重。孔子怕他冒失,就叮嘱他凡事要多请教父兄以后再去做。
材料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第四十二章
译文:道产生了混沌一体的元气,元气产生了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产生了第三种适调的状态,从这种状态中产生了万物。万物都背阴而向阳,内涵阴阳两个方面,阴阳二气互相激荡而形成新的和谐之气。
请仔细阅读材料和译文,然后思考老子对“道”作了怎样的论述?
——《老子》第二十五章
译文:有一个混沌未分的东西,先于天地而存在。它无声又无形,独立长存而永不改变,循环运行而永不停息、它可以说是天下万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就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广大无边就逝去无影,逝去无影就极其遥远,极其遥远又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则以自己的自然本性为法则。
……学生樊迟向他请教怎样耕田种草,他认为学习那些知识没有出息。
(1)请大家根据材料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思想?有没有不足之处?你如何评价?
探究:老子的思想
探究一关于“道”
材料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舟。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而又玄,众妙之门。
探究二克己复礼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译文:颜渊文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和于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践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比人吗?”颜渊说:“请问仁行德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东西不看,不合于礼的言论不听,不合于礼的话不说,不合于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迟钝,也要照您这话去做。”
——《论语·阳货》
5、“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6、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1)孔子关于“仁”的论述有何特点?“仁”最基本的精神是什么?要实现这一基本精神必须怎么做?
(2)孔子提出“仁”这一学说的目的何在?
(3)孔子“仁”的学说在今天有没有现实意义?
——《老子》第一章
译文:可以说出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称呼的名,就不是永恒的名。无,可以称作天地的开始;有,可以称作万物的母亲。所以,从永恒的无来认识道德微妙,从永恒的有来认识万物的归终。这两者有同一个来源而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很深远的。深远而又深远,它是众多微妙变化的总门户。
材料二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探究孔子的思想
探究一仁者爱人
1、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4、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
7.孔子之所以被尊称为“圣人”,是因为()
A.孔子的思想在春秋时盛极一时B.清康熙帝赞之为“万世师表”
C.其思想经过发扬改造,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D.他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学生自主完成
课后小结
派别
政治思想
哲学思想
教育思想
历史地位
孔子思想
老子思想
A.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B.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
C.春秋时期的社会秩序D.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
3、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舞台上,演员们手持竹简高声吟唱“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并多次出现巨大的“和”字。它所蕴涵的思想同“仁”、“礼”一脉相承,都源于()
A.法家B.道家C.儒家D.墨家
4、孔子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期间,大力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使市场秩序一片井然。吴杨贩子“不敢朝饮其羊。”(不敢再像以前那样卖羊前先让羊多喝水增加重量)。下列对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