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孔子与老子》(课堂PPT)

合集下载

6.1《老子》四章 课件 (共54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6.1《老子》四章 课件 (共54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
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
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
祖,称“太上老君”。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管理藏书的官员,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
礼。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
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行,同“形”。
⑧处:为,做。
文本研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踮起脚跟的人站立不住;跨步行的人走不远,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
为是的不能彰显(对是非、曲直就判断不清楚。);自我夸耀的人,反而
[注释]
①强(qiǎng)行者有志: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② 不失其所者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
③ 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意思是,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
能了解别人的人有智慧,能了解自己的人聪明。
能战胜别人的人有力气,能战胜自己的人刚强。
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人,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
[注释]
6.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7. 累(léi)土:一筐土。累,同“蔂”,土筐。
8.为者败之: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
9.执者失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
译文:两臂才能环抱起来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极高的土
台,是从一堆泥土开始构筑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跨出第一步开始的。动
手去做,往往会坏事;有所把持,反而会失去。
引出“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做法, 并

孔子与老子课件-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2

孔子与老子课件-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2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与现代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相契合,因而其价 值越来越得到当代思想家的重视。
儒家文化讲"和而不同",就是尊重差异,崇尚和谐,反对搞单一 的同质化,也反对不同事物的冲突、对抗
——新浪《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老子提倡大气做人,要“处厚不薄,处实不华”,抱朴守拙,即 做人不世故,不圆滑,保持孩童的纯真,不作秀!
孔子德治的基本主张是什么?
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反对严刑峻法,用“德” 教化百姓;要富民;要取信于民……。
哲学思想之天命观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君 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孔子对“鬼神”有怎样的主张? 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以“无事取天下”,反对威逼百姓。只有这样才能 真正取得“无不为“的效果。
2、小国寡民:主张“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原始
纯朴小国寡民的消极思想,具有保守性。
归纳——老子的思想
1)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是最高的 哲学概念。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否定了“天命” 的绝对权威。
单元知识概括
本单元主要讲述中国古代思想的演变发展过程; 基本线索是: 1、由百家争鸣到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主流的演变过程; 2、 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第一课 孔子和老子
课标要求: 了解孔子、老子的思想主张,及儒家思想的 形成
1、孔子、老子学说产生的时代背景
春社秋会战存国在时(期的政时治代和特经征济:)社决会定大变社革会(根意本识原(因思) 想)
其博大精神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 影响。
孔子拜谒老子
孔子对弟子说:老子道德高深,真是能上天入海的龙 一般的人物。

《孔子和老子》

《孔子和老子》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
年历史的伟大民族,在五千年 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 国人民,不仅创造了丰厚的物 质财富,也创造了灿烂的古代 文化。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之一的中国,用她璀璨的文化 时刻影响着世界人类的文明和 进步。
我们是一群老师,我们期待着学生文 化知识的发展和进步,我们的学校和老师 为着提高学生的学习运用了一切可以运用 的手段,我们劝着催着他们学语文、外语、 数、理、化。我们期望他们考高分,考第 一,过分强调实用哲学,显而易见的功利 主义,严重弱化了对于学生心智的启发, 性灵的陶冶。于是我们悲哀的发现,他们 中的许多人知识有了长进,可是忘记了如 何做人。冷漠、自私、偏激、怀疑成了他 们人格的严重缺陷。
民本思想的历史文化遗产
君主专制政治在中国历史上之所以长期存在,重要原因之一在 于有民本主义的调节,使君主滥用权力的现象不能不有所遏制,而 不至于公然以天下为敌,以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所谓的“民为邦 本”、“民贵君轻”、“吏为民役”等,是中国历史上民本主义的 思维定势和施政方略。当然,古代的“民本”、“重民”,根本上 不同于近现代的民主政治,它的核心内容是为民之主或为民作主, 是把民众作为君主治国的基础,而绝非让民众当家作主,管理国家 大事中。国古代政治家、思想家无不对民心所向问题从政治层面上予 以极大的关注,看成是为政者功名成败的关键。这可以说是中国古 代政治理论、政治实践重视民众政治心理、政治观念的优良传统, 这种传统虽有着明显的封建烙印,但仍不失为可资借鉴的古代政治 文化遗产。
儒学的生命力所在:第一,儒学毕竟是中国民族文化 的主体,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民族心理渊源,作为文化传统, 它并不是死亡了的东西,而是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 程度活在国人的心中,形成国人独有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 式。第二,儒学的大一统思想和关于文化中国的观念,曾 经是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里得以传存和凝聚的思想 武器,对于今日中华民族的再生、崛起和凝聚有不可估量 的作用。第三,儒学作为一种道德哲学和伦理规范,对于 今人处理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世界、人与 自然等各种复杂的关系仍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国际发展 伦理学对这一点尤其关注。其「以人为本」的思想受到世 界的瞩目。第四,儒家的忧患意识和经世传统决定了儒家 对社会和时代有其不断调适的一面,而这正是儒家历二千 年而不绝的活力所在。面对新的现代化语境,儒学的转型 是儒学生存的必要条件。

百家争鸣PPT课件【人民版】高中历史1

百家争鸣PPT课件【人民版】高中历史1

7.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 为所在 职业、 阶层、 年龄、 性别、 文化教 养等方 面的社 会差异 而形成 不同的 社会变 体。
8.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是作为人们交 际的工 具。英 国作家 塞缪尔·约翰逊 说过:“语言是 思想的 外衣。 ”除了 交际工 具,语 言同时 也是文 化的载 体。在 岁月与 文明的 浸泡下 ,方言 承载着 浓郁的 地方文 化特色 ,能够 满足本 地区社 会交际 的需要 。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和我儒春 教国家秋孔 育伟学后子 家大派期名 。的创鲁丘
思始国, 想人人字 家,,仲
尼 ,
孔 子
知识点拔 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
领域
主张
核心思想
思想 学说
政治思想
教育思想
仁 (“仁者爱人”) 以德治国 (德政)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文化贡献 影响和地位
1. 创办私学(促进教育在民间发展); 2. 整理古代重要文献资料。 3.其思想由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儒家学派创始人,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 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材料一:子曰:“仁者爱人。” ——仁
材料二: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
共(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
善矣。”
——德治
材料三:子曰:“有教无类。”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教育思想
三、百家争鸣
——主张:实行仁政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三、百家争鸣
2、儒家学派
姓名: 荀子 生活时期: 战国 主要思想:
实行“礼治”,明确尊卑 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历史地位: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6.1《老子》四章课件(共4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6.1《老子》四章课件(共4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道经》、《德经》
治国、用兵、养生之道 万经之王
修身、
《易经》:太极生两仪,两仪 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 朴素辩证法
“谦虚”“不 争”“柔弱”“知足”
“柔弱胜刚强”
贰、 理解文本
车轮的中心部位
埏埴
揉和;黏土
门窗 户牖
有之以为
“有”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利,无之以为用
踮起脚尖的人
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
自我夸耀
行走不稳
自我夸耀 为,做
同“形”
智慧
聪明
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不丧失立身之基的 人能够长久 。
死而不朽的人就是 长寿。有道之人身
死而道长存。
显露迹象
同“判”,分离
解决
比喻极其细 微的事物
同“蔂”,土筐
动手去做的
指顺应自然,不 求有所作为。
有所把持的
接近成功
常人所不想要的
《老子》四章
《老子道德经注校释》
1、精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2、阅读《导学案》46页助读资料中关于老子,《老子》的 写作背景及相关内容。 3、完成《导学案》48页第一大题中的1、2小题,第二大题 中的1、2小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文导入
在中国轴心时代有这样一个人,他说:“无为 而无不为。”他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 争。”他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他是 谁?老子。在百家争鸣时代,他总是语出惊人,时 至今日仔细研读,他的话仍可以一语惊醒梦中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老子(四章)》,与这样一 个独特的灵魂来一场精神碰撞。
壹、
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道教 始祖
道家学派创始
◉司马迁:“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孔子和老子 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孔子和老子  ppt课件

ppt课件
23
2、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 个方面。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矛盾的双方可以自然地相互转化。
(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ppt课件
24
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ppt》课件
7
(二)孔子的思想
一、政治思想
1、“仁”——思想核心
(1)含义: “仁者爱人” (2)方法: “忠恕 ”
《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论 语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十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
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 等级名分制度.
(2)礼的实践方法:
“克己复礼” “正名”
齐景公问礼,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反映了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ppt课件
10
问题探究
提问:“仁”和“礼”是什么关系?
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 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只有具备 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制。 反过来,只有礼制的规范,人们才能追 求仁的境界。
3、在世界文化史上产生重要影响。
ppt课件
17
世界看孔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程 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 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
孔子的思想1993年9月被全球主要宗教的代表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Ⅲ第十三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第26讲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Ⅲ第十三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第26讲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

【基础提炼】 1.思维辨析: (1)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 发展。( ) (2)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 态。( ) (3)韩非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 (4)古代儒家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一样。( ) (5)韩非的“法治”和现在的“依法治国”一样。( )
学思想
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 思想大一统
一、孔子与老子 1.孔子: (1)简介: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是儒 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内容: ①核心:“仁”和“礼”,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 己复礼”。
②政治思想: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提倡“__为__政__以__德____”,逐步改良政治。
(续表)
学派 代表 主张
阶级要求
现实价值
春秋晚期奴 孔子 “仁”“克 隶主贵族要
己复礼” 求维护统治
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 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 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
儒家
“仁政”
荀子 “仁义”
“王道”
战国时期,新 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
兴地主阶级 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
改造社会的 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
愿望
重要理论依据
(续表)
学派 代表 主张
阶级要求
现实价值
“兼爱” “非攻” 墨家 墨子 “节俭” “尚贤”
战国时期小 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
生产者要求 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
2.选择:《潘天寿谈艺录》在谈到中国写意画的创作时指出: “无”实际上是“有”之根本。画“要耐人寻味,就要虚多。 虚多者,即告诉人的少,藏起来的多,故人所思的就多”。下 列著作中蕴含上述思想的是( )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 为政》)
对孔子这段名言,你有什么感想?
讲析:这段名言,用简单的几名话概括了孔子一生的经历和他
做人、处事、做学问的经验: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
自立于世;四十岁时已经成为知者;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
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但不会打
叫「仁」。孔子回答说:「『仁』就是克制自己
的私欲,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周礼。『仁』是凭自
己自律地实践出来,并不是因别人强迫才做出来
的。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整个天下就归顺
于『仁』了。」

颜渊又问孔子,究竟按照什么条件才能做
到仁呢?孔子告诉他:「凡是不符合周礼的事情
《非非礼礼论勿勿语视言‧颜,,渊非 非》礼 礼:勿 勿子听 动曰, 。:就是的以不不 行 做符去 动 到合看 就 「周, 不 仁礼凡 去 」的是 做 了言不 。 。论符 」就合 能不周 按去礼 这说的 四,消个凡息方是就面不不去符去做合听,周,就礼凡可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知者不惑,仁者不勇忧者,不惧。 三军可夺帅匹也夫,不可夺志也。 人谁无过?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孔樊子迟问的仁思。想子曰:“爱人。”
•这1厩、句(话核用马心今圈思天)想的焚:话。“来仁子说”退就和,是“自曰礼己:”不“愿伤意人承乎受?的事” 情2不、,问也“不马仁要。”强—加—在《别论人语身·上乡。党凡事站在他人的角 •度子上内贡,容“问:换曰“位仁:”者“思爱有考人一,”言多;而替反别可人对以想苛终一政身想和行!任之意者 这 同乎于就 存?人要异求。”。❖我子”刑恕适们曰杀”度要:; 之忍做“让理道到其,以解恕体下、谅乎三体别点!贴人:己人所;与尊不他遵重欲人他循,坦人“诚勿,忠相求施 待,目主的动:与以别次人调沟整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孔子的哲学思想
对鬼神敬而远之,怀疑鬼神的存在。
11
4、孔子的教育思想
(1)教育原则:有教无类; (2)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3)学习方法:实事求是;温故知新;持之以恒; 学思结合;当仁不让。
1.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2.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
12
孔子对文化教育的贡献:
1、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范围(孔子弟子三千, 成就突出者72人) 2、整理文化典籍,保存了古代文献——《诗》、 《书》、《礼》、《易》、《春秋》(五经)、 《乐》(佚失) 3、孔子的言行,被他的弟子整理成为《论语》 一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
——《论语·为政》
反映了孔子 志向专一, 执著探索, 不断完善自 己的一生。
8
孔子之生平
孔子( 公元前551—479 ) 是春秋時代末期的思想家 , 政治家 ,教育家 ,儒家的创始 者 .孔子名丘 ,字仲尼 ,鲁国 ( 今山东省曲阜)人 .提倡德 治, 致力於教育 ,并整理 《诗》,《书》、《礼》、 《乐》《春秋》等古代文献 . 現存《论语》一书,是記述孔 子談話及思想的主要資料 .
明 代
孔 子 杏 壇 講 學 圖
9
NY小练历史工作
2、孔子的政治思想
(1)核心:“仁”和“礼”,“仁者爱人”和“克己 复礼”;(2)“为政以德”。
1、子曰:“仁者爱人。” 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论语·雍也》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 “恭、宽、信、敏、惠。……” 2、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3、“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论语·为政》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10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1、两条线索: 一是中国古代思想领域由“百家争鸣”演变为儒 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二是中国古代在科技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推动 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2、分析理解: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 映”。(要善于分析说明思想文化形成的社会原1 因)
2
他的耳朵特别大。
21
(二)思想主张
1、哲学思想
(1)“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2)辨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 立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可以互相转化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22 。
当仁不让等。
殆。
文化贡献
创办私学; 整理文化典籍
弟子三千
儒家五经
14
孔子的思想为什么在当时不会受到太多重 视?
客观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割据,缺乏 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而且当时各 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 主观方面: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 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13
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
领域
核心
内容
思 想
哲学 和政 治思 想
“仁”和“礼 ”: “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 “为政以德”;对 鬼神敬而远之。
反对苛政和刑杀; 要求体贴民情。主 张遵循周礼。 用德教化百姓。


有教无类、因材施 知之为知之,不知
教育 教、实事求是、持 为不知;学而不思
思想 之以恒、学思结合、则罔,思而不学则
为他就是太上老君,有关老子的
传说不胜枚举,种种的遐想赋予
了老子太多的神秘色彩 。 20
道教是我国
土生土长的
宗教,它来
源于战国时
期道家思想
和神仙方术。
东汉时道教
在我国民间
兴起,唐朝
皇帝以道教
尊奉的教主
老子李耳的
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君岩——有一座 老子的石刻雕像,因为老子叫李耳,
后代自居, 道教在当时 有特殊地位。
孔 子第 与1 老课 子
课标要求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
思想的形成。
3
曲阜是我 国著名的历史 文化古城,孔 子故里。
西方学者 将孔子与耶稣、 释迦牟尼齐称 为“世界三 圣”,以赞扬 孔子集古圣先 贤之大成。因 而孔子故乡曲 阜便被誉为 “东方圣地4 ”。
5
6
7
一、孔子的学说
1.孔子其人
2、政治思想: “无为而治”
1、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 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2、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 天下。 3、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 治国,国之福。 4、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 相往来。 5、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三)影响 是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对中国文化产 生了深远影响;“无为而治”的主张有消极影23响。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领域
核心
内容
1.“道”是万物的本 “道”是最高的
思 想
哲学 思想
原 2.辨证法思想

说 政治 “无为而治”
哲学概念; 事物是矛盾对立 的,但可以互相 转化
“无事取天下”
主张
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15
孔子参见老子图
16
17
18
19
二、老聃与《道德经》
(一)老子其人 老子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
及其著作
家,楚国苦县人,周朝的皇家国
家图书馆馆长。他对后世的影响
主要是著作《道德经》,他开创
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但
有关老子本人的记载留下得不多,
这就给后人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想
像空间,有人把他神化,有人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