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孔子与老子4PPT课件
合集下载
《老子》四章ppt课件

欲的满足,讲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升,反对以人为
的方式扭曲,主张体法自然,正是化解今日危机的
良丹妙药。
20
儒家和道家都是中国传统文人 思想,思考,儒道有何不同?
21
人生启迪: 用儒家思想进取, 用道家智慧炼心。
做勇于担当的堂堂“君子”
做内心超然的悠悠“圣人”
不满社会现实
自身修养
加法
积极进取 使命责任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
第
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
六
而不敢为。
十
四
[译文]事物安然未生变时容易持守, 问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解决;事物脆弱时
章
容易分离;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 在混乱 没有产生时就进行整治。合抱的大树, 由细小的枝杈生长而来;九层的高台, 从每
《老子》四章 课件24张
老 子
四
章
《老子》四章 课件
》
《老子》四章 课件24张
第 十 一 章
《老子》四章 课件24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 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 车的作用正 是产生在车毂中空的地方。揉和黏土用来制作器皿, 器皿的功用正是产生在器具中空的地方。开凿门窗建 造房屋,房屋的功用正是产生在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 分。 所以, “有” (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 “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一筐泥土筑起;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6-1《〈老子〉四章》课件(共84张PPT).ppt

老子“有无相生”观点,从历史角度看有什么意义和影响? 该怎样正确理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事物存在着对立面: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彼 此相反,又互相依存。
·掌握了万物相互依存、相反相成的规律,便能在相反事物中获得力量。 ·朴素辩证法的思想,是老子道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 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 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 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史记》
第
第
第
第
四
三
二
一
章
艺
章
文
章
章
诵
文
目
术
本
读
化
感
探
感
常
录
悟
究
悟
识
课程目标
语言建构 与运用
学习、读书、交友等具体事件,该怎样正确对待“有”和“无”呢?
研读文本
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shān埴zhí以为器, 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
(重点字词:(蓝色字注释见课本) 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 然”。
“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 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法” 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 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入 汲桶,唾手可得。
《孔子和老子》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
年历史的伟大民族,在五千年 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 国人民,不仅创造了丰厚的物 质财富,也创造了灿烂的古代 文化。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之一的中国,用她璀璨的文化 时刻影响着世界人类的文明和 进步。
我们是一群老师,我们期待着学生文 化知识的发展和进步,我们的学校和老师 为着提高学生的学习运用了一切可以运用 的手段,我们劝着催着他们学语文、外语、 数、理、化。我们期望他们考高分,考第 一,过分强调实用哲学,显而易见的功利 主义,严重弱化了对于学生心智的启发, 性灵的陶冶。于是我们悲哀的发现,他们 中的许多人知识有了长进,可是忘记了如 何做人。冷漠、自私、偏激、怀疑成了他 们人格的严重缺陷。
民本思想的历史文化遗产
君主专制政治在中国历史上之所以长期存在,重要原因之一在 于有民本主义的调节,使君主滥用权力的现象不能不有所遏制,而 不至于公然以天下为敌,以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所谓的“民为邦 本”、“民贵君轻”、“吏为民役”等,是中国历史上民本主义的 思维定势和施政方略。当然,古代的“民本”、“重民”,根本上 不同于近现代的民主政治,它的核心内容是为民之主或为民作主, 是把民众作为君主治国的基础,而绝非让民众当家作主,管理国家 大事中。国古代政治家、思想家无不对民心所向问题从政治层面上予 以极大的关注,看成是为政者功名成败的关键。这可以说是中国古 代政治理论、政治实践重视民众政治心理、政治观念的优良传统, 这种传统虽有着明显的封建烙印,但仍不失为可资借鉴的古代政治 文化遗产。
儒学的生命力所在:第一,儒学毕竟是中国民族文化 的主体,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民族心理渊源,作为文化传统, 它并不是死亡了的东西,而是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 程度活在国人的心中,形成国人独有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 式。第二,儒学的大一统思想和关于文化中国的观念,曾 经是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里得以传存和凝聚的思想 武器,对于今日中华民族的再生、崛起和凝聚有不可估量 的作用。第三,儒学作为一种道德哲学和伦理规范,对于 今人处理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世界、人与 自然等各种复杂的关系仍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国际发展 伦理学对这一点尤其关注。其「以人为本」的思想受到世 界的瞩目。第四,儒家的忧患意识和经世传统决定了儒家 对社会和时代有其不断调适的一面,而这正是儒家历二千 年而不绝的活力所在。面对新的现代化语境,儒学的转型 是儒学生存的必要条件。
年历史的伟大民族,在五千年 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 国人民,不仅创造了丰厚的物 质财富,也创造了灿烂的古代 文化。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之一的中国,用她璀璨的文化 时刻影响着世界人类的文明和 进步。
我们是一群老师,我们期待着学生文 化知识的发展和进步,我们的学校和老师 为着提高学生的学习运用了一切可以运用 的手段,我们劝着催着他们学语文、外语、 数、理、化。我们期望他们考高分,考第 一,过分强调实用哲学,显而易见的功利 主义,严重弱化了对于学生心智的启发, 性灵的陶冶。于是我们悲哀的发现,他们 中的许多人知识有了长进,可是忘记了如 何做人。冷漠、自私、偏激、怀疑成了他 们人格的严重缺陷。
民本思想的历史文化遗产
君主专制政治在中国历史上之所以长期存在,重要原因之一在 于有民本主义的调节,使君主滥用权力的现象不能不有所遏制,而 不至于公然以天下为敌,以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所谓的“民为邦 本”、“民贵君轻”、“吏为民役”等,是中国历史上民本主义的 思维定势和施政方略。当然,古代的“民本”、“重民”,根本上 不同于近现代的民主政治,它的核心内容是为民之主或为民作主, 是把民众作为君主治国的基础,而绝非让民众当家作主,管理国家 大事中。国古代政治家、思想家无不对民心所向问题从政治层面上予 以极大的关注,看成是为政者功名成败的关键。这可以说是中国古 代政治理论、政治实践重视民众政治心理、政治观念的优良传统, 这种传统虽有着明显的封建烙印,但仍不失为可资借鉴的古代政治 文化遗产。
儒学的生命力所在:第一,儒学毕竟是中国民族文化 的主体,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民族心理渊源,作为文化传统, 它并不是死亡了的东西,而是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 程度活在国人的心中,形成国人独有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 式。第二,儒学的大一统思想和关于文化中国的观念,曾 经是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里得以传存和凝聚的思想 武器,对于今日中华民族的再生、崛起和凝聚有不可估量 的作用。第三,儒学作为一种道德哲学和伦理规范,对于 今人处理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世界、人与 自然等各种复杂的关系仍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国际发展 伦理学对这一点尤其关注。其「以人为本」的思想受到世 界的瞩目。第四,儒家的忧患意识和经世传统决定了儒家 对社会和时代有其不断调适的一面,而这正是儒家历二千 年而不绝的活力所在。面对新的现代化语境,儒学的转型 是儒学生存的必要条件。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第1课时-课件

跨:跃,加大步伐。 不行:不能走远。
彰:明显,彰显。
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
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余食赘行:是个成语,意为吃剩的食物, 身上的赘瘤。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
物或恶之:人们常常厌恶它们。物:代词, 这里指常人。或:常常。
【解说大意】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不能走远,自我炫耀 的人得不到显露,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 能建功,自我吹嘘的人不能长久。用道的观点来看,(这些 行为)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 人不会这样做。
道家无为而治的学说主张,对中国哲学、中国社会 乃至中国人都具有深刻影响。道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 构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
【疏通词句】 『学习任务』朗读第十一章,读准字音。
三十辐共一毂(ɡ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shān zhí)以 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 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探究章旨】
『学习任务』老子对“有”和“无”的认识,与世俗常见有 何不同?
『学习任务』老子对“有”和“无”的认识,与世俗常见有何不同?
一般人:只看到“实”和“有”及其作用,忽略另一面“空”和“无” 的作用;只会利用“有”,不知“有”的功用是“无”造就而成。 老子:把“无”的作用突显出来,论述“有”“无”的关系。二者相 互依存,相互为用;没有“无”就无所谓“有”。
任继愈《竹影集:任继愈自选集》
“不要把‘无’的地位、作用过分夸大。……没有墙 壁、梁柱、砖木的‘有’,也就没有供起居的空间,只 是一片空旷的开阔地,虽有空间(‘无’),却不能居住。 有与无互相依存,相得益彰。”
【经典之用】
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孔子与老子》优秀课件(24张)

(1)“仁”的主要内容:
仁者爱人
• 孔子的思想(一) ———政治思想
1.“仁” :仁者爱人
实现途径: 必须遵循“忠恕”之道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仁”
(1)对统治者而言: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对所有人而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 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 序。
(一) ——— • 一、孔子的思想政治思想Fra bibliotek核 心
1.“仁”:仁者爱人
2.“礼”:克己复礼
3、提倡“为政以德”
1. 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鬼神观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 雍也》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敢 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 先进》 态度: 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 优先的位置。
3、孔子的教育思想
(1)教育原则:有教无类; (2)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3)学习方法:实事求是;温故知新;持之以恒; 学思结合;当仁不让。
“仁者爱人” 实现爱人的途径:
遵循“忠恕”之道 “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孔子的思想(一) ———政治思想
2、“礼”的学说:克己复 礼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颜渊篇》 子曰:“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老子》四章PPT课件

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者有什么不同?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
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释]
①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
②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2.本章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从反面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列举并剖析了四种人生态度(“自见”、
“自是”、“自伐”、“自矜”)及其后果。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 ,其微易散。为之于
未有,治之于未乱。
[注释]
1.其安易持: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
2.其未兆易谋: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
《老子》四章
- .
老子出生
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
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
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
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
理氏怀了身孕。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
地方,才具备器皿的作用;有了门窗四壁的空的部分,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2.本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
明确:比喻论证。老子用车轮、器皿、房屋等比喻来进行论证。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
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注释]
①企者:踮起脚的人 ②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③自见者不明: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 ④自是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
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释]
①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
②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2.本章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从反面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列举并剖析了四种人生态度(“自见”、
“自是”、“自伐”、“自矜”)及其后果。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 ,其微易散。为之于
未有,治之于未乱。
[注释]
1.其安易持: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
2.其未兆易谋: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
《老子》四章
- .
老子出生
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
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
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
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
理氏怀了身孕。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
地方,才具备器皿的作用;有了门窗四壁的空的部分,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2.本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
明确:比喻论证。老子用车轮、器皿、房屋等比喻来进行论证。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
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注释]
①企者:踮起脚的人 ②跨者不行: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③自见者不明: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 ④自是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孔子和老子 ppt课件

ppt课件
23
2、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 个方面。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矛盾的双方可以自然地相互转化。
(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ppt课件
24
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ppt》课件
7
(二)孔子的思想
一、政治思想
1、“仁”——思想核心
(1)含义: “仁者爱人” (2)方法: “忠恕 ”
《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论 语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十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
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 等级名分制度.
(2)礼的实践方法:
“克己复礼” “正名”
齐景公问礼,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反映了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ppt课件
10
问题探究
提问:“仁”和“礼”是什么关系?
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 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只有具备 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制。 反过来,只有礼制的规范,人们才能追 求仁的境界。
3、在世界文化史上产生重要影响。
ppt课件
17
世界看孔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程 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 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
孔子的思想1993年9月被全球主要宗教的代表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百家争鸣
•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涌 现出的不同学派及各学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泛指,主要有儒家、道家、 法家等思想流派。“争鸣”是指代表各阶 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者思想家,都 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 ,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 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
二、流派——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2、孟子(战国)
思想主张: • 仁政(思想核心) • 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 性善论 • 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影响: • 《孟子》被当做经典。孟子被尊为“亚圣”。
二、流派——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3、荀子(战国) (唯物主义者)
主要思想: • 天行有常(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制天命而用之(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 性恶论(后天教育)
评价
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含义是什么?如何 认识它的影响? • 含义:所谓“无为”是指不忘为,不胡作非 为、为所欲为,如此方能真正取得“无不为 ”的效果。 • 影响:这种思想强调人的作为要符合规律, 顺因自然,在历史上对约束统治者的暴政、 回复社会秩序产生了积极作用;对今天建设 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也有借鉴作用;但老子 主张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状态,是一 种历史的倒退。
二、流派——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春秋)
主要思想:
① ② 哲学: “道”是万物本源 “天法道,道法自然”,剔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辩证法思想,只要守静就可以以弱胜强 政治: “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 向往“小国寡民”,愚民政策
评价
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 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主要思想:
政治:仁、礼、为政以德 哲学:敬鬼神而远之 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 “当仁不让于师”
•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涌 现出的不同学派及各学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泛指,主要有儒家、道家、 法家等思想流派。“争鸣”是指代表各阶 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者思想家,都 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 ,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 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
二、流派——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2、孟子(战国)
思想主张: • 仁政(思想核心) • 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 性善论 • 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影响: • 《孟子》被当做经典。孟子被尊为“亚圣”。
二、流派——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3、荀子(战国) (唯物主义者)
主要思想: • 天行有常(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制天命而用之(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 性恶论(后天教育)
评价
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含义是什么?如何 认识它的影响? • 含义:所谓“无为”是指不忘为,不胡作非 为、为所欲为,如此方能真正取得“无不为 ”的效果。 • 影响:这种思想强调人的作为要符合规律, 顺因自然,在历史上对约束统治者的暴政、 回复社会秩序产生了积极作用;对今天建设 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也有借鉴作用;但老子 主张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状态,是一 种历史的倒退。
二、流派——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春秋)
主要思想:
① ② 哲学: “道”是万物本源 “天法道,道法自然”,剔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辩证法思想,只要守静就可以以弱胜强 政治: “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 向往“小国寡民”,愚民政策
评价
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 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主要思想:
政治:仁、礼、为政以德 哲学:敬鬼神而远之 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 “当仁不让于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孔子的学说
二、老聃与《道德经》 1、老子生平 2、关于《道德经》
《道德经》
《道德经》
《道德经》又 称《老子》,总计 约五千字,是战国 时期道家学派整理 老子思想的著作。 全书充满哲理和东 方智慧,一直流传 至今。
《道德经》
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
老子以前的天命观认 为天是最高的主宰。天有 意志,有知识,能作威作 福。老子
一、孔子的学说 1、孔子生平
孔子其人
孔子生平
——鲁国人,先世 为宋国贵族;
——前551年生于曲 阜,父母早丧,家境贫 穷;
——曾当仓库管理 员;
——三十多岁成为 鲁国有名的“学者”。
孔子生平
——鲁国政局混 乱,遂率领学生出游到 齐国;
——在齐国居住了 八年,未能施展抱负, 返回鲁国;
——在鲁国未能实 践其政治理想,再度出 游。
老子出关图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31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孔子对鬼神的存在持怀 疑态度,他否定了宗法传统 的神权观念,主张对鬼神敬 而远之。
子曰:“务民之 义,敬鬼神而远之, 可谓知矣。”
——《论语·雍也》
一、孔子的学说 1、孔子生平 2、孔子的思想 3、孔子的教育主张
孔子的教育主张
孔子是最早创办私学的人 之一。他广收门徒,打破了西 周以来“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 状况。相传他一生共收过3000 名学生,其中成就特别突出的 有72人,号称“弟子三千,贤 人七十二”。他还提出了 “有教 无类”、“因材施教”、“知之 知只之,不知为不知”、“温故 而知新” 等教育主张。
《道德经》
老子从“天道自然无为” 的思想出发,倡导政治上 “无为而治”,即不妄为,不 胡作非为,不要使用权谋, 以“无事取天下”,认为这样 才能“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李耳
老子是中国哲 学史上第一个探讨 宇宙本原的哲学 家。他的思想体系 博大精深,对中国 文化,包括哲学、 伦理学以及中国人 的思维方式、道德 人格产生了深远影 响。
老子其人
老子生平
老子姓李,名耳,字老聃。西周末年人, 公元前571年生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
老子生平
东周时期,曾 被周王召为守藏室 的史官,负责征集 和收藏文化典籍。 这使他博学多智, 精通礼法,熟悉各 种典章制度。孔子 曾经向他请教过有 关“礼”方面的知识。
孔子见老子
孔子见老子
孔子见老子
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
孔子像
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 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孔子思想
子曰:“为政以德,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 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
星共之。”
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
——《论语·为政》 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
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
则。孔子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表明儒家治国的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导言
在古希腊产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印度 产生释迦牟尼的时代,中国出现了孔子、老子和 群星璀璨的诸子百家。这些国家之所以称为世界 文明古国,与这些影响深远的思想巨人是密不可 分的。孔子与老子都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孔子 开创了儒家学派,老子被道家尊奉为鼻祖。他们 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思 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能对 后世产生重大影响?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 些问题。
孔子生平
——经历十四年, 访问了卫、宋、陈、 楚、曹、郑等国,并未 能遇到明君;
——六十八岁时, 返回鲁国,专心整理古籍 及教授学生,数年后逝 世。
一、孔子的学说 1、孔子生平 2、孔子的思想
孔子思想
孔子像
孔子继承周代的文化传 统,创造了以“礼”、“仁”、 “中庸”、“教”与“学”为主 内容,包括哲学、政治、伦 理、道德、教育等思想在内 的完整学说。
孔子讲学图
孔子讲学处——杏坛
孔子的思想在当时 并未受到太多重视,后 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 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 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 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 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 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 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孔 子也被推为圣人,受到 后人的景仰。
一、孔子的学说 二、老聃与《道德经》
1、老子生平
将“道”抽象化,概括为普遍的、
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在他
看来,“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
地万物的本原,人世间的万事万
物都是“道”派生出来的。“道”无
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迹,玄妙莫测,是无意志
的、无为的自然本体。
西汉帛书
《老子》残页
《道德经》
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包 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他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 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有 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 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 和,前后相随,恒也。” 他主张只要能“守静”,就 可以“以弱胜强”。
人本主义哲学思想,这种思想贯
穿于孔子思想学说的各个方面。
孔子像
孔子思想
孔子以礼来规定仁, 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 要求。所以,礼以仁为
基础, 以仁来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 归仁焉” ——《论语·颜渊》
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
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
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 “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
孔子思想
樊迟问仁。子
孔子明
曰:“爱人。” 确提出“仁”
——《颜渊》 即“爱人” ,
并进一步阐
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
欲达而达人” (《雍也》)。为
“仁”,必须遵循“忠恕”之道,
应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这是一种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