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孔子与老子
1-1 孔子与老子

(2)、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 个方面。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矛盾的双方可以自然地相互转化。
(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无为而治
政治主张 我无为,人民就自然顺化;我好静,人民就自然归正;
(
)
A、“仁”和“礼” B、 “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 “忠恕”之道
3、下列对老子哲学中的“道”的理解不正B、抽象的概念
C、具体的物质
D、不可名状的自然本体
4、老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
状态,这在当时主要反映了 (
)
A、新兴地主的要求 B、没落奴隶主贵族的要求
• 全面理解孔子“礼”的思想
• (1)含义:“礼”指西周时期的等级名 分制度。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就是说做 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 的要求。
• (2)途径:“正名”,即按周礼的制度 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 来,达到贵贱有序。
• (3)实质:力图维护奴隶制度。
• (4)评价:这体现了孔子政治思想中保 守的一面。但孔子并没有一味保守,他还 主张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 治。
1.孔子“克己复礼”的主张体现了其思想中保守的一面,它 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根本原因)
2.孔子“仁德”的思想虽有抑制暴政的进步意义,但在当 时诸侯纷争、社会动乱的局面下,靠仁政即不能实现统一,也不 能有助于新兴地主阶级政治要求的实现,孔子的学说不可能被重 视。
3、只有后来经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顺应了统 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第1课孔子与老子

2005年9月28日前后,为了纪念孔子诞辰2556 年,世界各地举行“2005全球联合祭孔”活动。
孔子学说的影响
(1)孔子思想在当时未受到重视 (2)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 文化的主流;
(3)孔子思想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史上具 有重要影响;
孔子的------思想不能适应春秋时期----的需要
课标要求 了解思想家孔子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孔子学说
1、“仁” “仁者爱人”
“忠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为政以德”,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刑杀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 :“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二、孔子学说
2、“礼” 周礼
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 “正名”“克己复礼”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二、孔子学说
3、鬼神观
2、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 A.“仁”和“礼” B. “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 “忠恕”之道
B
)
3、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 这一主张属于( ) A.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A B.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4.以下哪些观点不属于老子的主张 ( A.“无为而治” C.“守静”
敬而远之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 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 死?”
【必修三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知识提纲

第1课孔子与老子
课标要求:1、识记孔子、老子的思想体系
2、正确评价和对待孔子的思想
3、孔子思想的深远影响
课堂目标落实:
一、孔子的学说
1、
2
3、影响
[合作探究] 你还知道哪些孔子的思想?今天我们应如何对待孔子的思想?
二、老子的学说
1、老子的地位及生平
哲学思想世界本原问题
2、老子的思想辩证法
政治思想
3、影响
[合作探究]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段文字体现了老子的什么思想?
2、谈谈你对“无为而治”的认识。
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3《第1课 孔子与老子》同步检测

第1课孔子与老子一、选择题1.“在孔子看来,人是什么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彼此的关系如何”。
为此,孔子提出了() A.仁者爱人B.有教无类C.为政以德D.敬鬼神而远之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孔子注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能说明此观点的是“仁者爱人”的社会伦理观,A 项正确;B项是孔子的教化主见,C项是孔子的政治主见,D项是孔子的鬼神观,都与材料信息不符。
2.《论语·颜渊》:“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下列主见或言论,符合其“礼”的思想的是()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B.遵循“忠恕”之道C.为政以德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案A解析“克己复礼”是复原周的礼制,事实上就是维护周的等级名分制度。
而B、C、D三项都是孔子“仁”的思想。
3.四川高校教授、中国民俗文化探讨所探讨员谢谦说:“儒家文化的核心就是重人生、重亲情、重人伦、重和谐。
”孔子思想中“重人伦”的表现主要是()A.“仁者爱人”B.“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D.“有教无类”答案B解析“人伦”是指封建礼教所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指尊卑长幼之间的等级关系。
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就是指遵守西周时的等级制度。
4.《论语·先进》中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述而》曰:“子不语怪、力、乱、神。
”材料中蕴含的思想是()A.以民为本B.人性本善C.反对迷信D.注意现实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的意思是:一个人假如对如何与人相处都不清晰、连现实生活都无法正确对待的话,又如何能够处理与虚幻的鬼神以及死亡之间的关系,概括地说就是要求人们首先要注意现实。
故选D项。
5.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对上述材料理解最精确的一项是()A.主见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B.主见统治者要有五种道德规范,实施仁政C.主见维护周礼,贵贱有序D.主见教化“有教无类”答案B解析“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材料中“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说明统治者要有“五常”,材料中描述的是五种道德规范,不是人际关系,解除A项,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孔子与老子》优秀课件(24张)

(1)“仁”的主要内容:
仁者爱人
• 孔子的思想(一) ———政治思想
1.“仁” :仁者爱人
实现途径: 必须遵循“忠恕”之道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仁”
(1)对统治者而言: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对所有人而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 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 序。
(一) ——— • 一、孔子的思想政治思想Fra bibliotek核 心
1.“仁”:仁者爱人
2.“礼”:克己复礼
3、提倡“为政以德”
1. 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鬼神观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 雍也》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敢 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 先进》 态度: 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 优先的位置。
3、孔子的教育思想
(1)教育原则:有教无类; (2)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3)学习方法:实事求是;温故知新;持之以恒; 学思结合;当仁不让。
“仁者爱人” 实现爱人的途径:
遵循“忠恕”之道 “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孔子的思想(一) ———政治思想
2、“礼”的学说:克己复 礼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颜渊篇》 子曰:“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孔子和老子 ppt课件

ppt课件
23
2、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 个方面。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矛盾的双方可以自然地相互转化。
(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ppt课件
24
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ppt》课件
7
(二)孔子的思想
一、政治思想
1、“仁”——思想核心
(1)含义: “仁者爱人” (2)方法: “忠恕 ”
《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论 语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十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
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 等级名分制度.
(2)礼的实践方法:
“克己复礼” “正名”
齐景公问礼,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反映了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ppt课件
10
问题探究
提问:“仁”和“礼”是什么关系?
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 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只有具备 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制。 反过来,只有礼制的规范,人们才能追 求仁的境界。
3、在世界文化史上产生重要影响。
ppt课件
17
世界看孔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程 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 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
孔子的思想1993年9月被全球主要宗教的代表
第1课孔子与老子

第1课孔子与老子一、孔子、老子思想产生的背景经济:生产工具、技术的提高(铁耕具、牛耕),增进生产力进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二、孔子(前551——前479):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儒家的开创人思想:政治思想:仁:①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为政以德(①②缓和阶级矛盾)③明白得体贴他人调整人际关系,稳固社会秩序。
④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④调整人际关系)⑤以礼治国的同时慢慢改良政治礼:含义:西周的品级名分制度。
为了实现礼,提出“正名”的主张,依照周礼的制度把已经混淆了的社会品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保守)天命观: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天是主宰。
教育思想:教育原那么: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学习方式:学思结合、独立试探、坚持己见,“当仁不让于师”、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知新、等等阻碍:孔子思想在那时不受重视,汉代大一统以后,精耕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慢慢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孔子的活动:政治活动:周游各国,宣传政治观点(主若是仁、礼)。
文化活动:整理典籍:《诗》《书》《礼》《易》《乐》《春秋》孔子思想保留:其门生整理记录的《论语》中4、孔子思想在那时不受重视的缘故①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变革,诸侯热衷于成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增强对人民的操纵(客观,全然)②儒家仁、礼的思想不适合那时历史进展的潮流。
(主观)五、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缘故①社会形势转变:大一统,中央集权增强②儒家通过改造,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保护那时的社会秩序六、孔子思想特点:①重传统,重继承②仁、礼为核心③政治和伦理结合④以德为主⑤重人事,虚天命⑥保守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7、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①大一统思想→社会安宁,祖国统一。
②人本、民贵→和谐人际关系,三农问题③以德治国→培育社会公德,社会责任感,社会使命感。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1课孔子与老子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

第1课孔子与老子[学习目标]一、孔子的学说1.地位: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主张(1)核心思想:“仁”和“礼”,要求“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①内容:“仁”: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遵循“忠恕”之道。
“礼”: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即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通过“正名”实现“礼”。
②评价:“仁”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礼”体现了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2)政治思想:提倡“为政以德”,用“德”教化百姓;也不排除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3)哲学思想: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4)教育思想:教育原则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教学方法上主张“因材施教”;学习方法上主张学思结合,鼓励独立思考。
判断正误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
( ×)提示孔子代表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其主张恢复周朝的等级名分制度,实质上是力图维护奴隶制而不是维护封建制度。
问题思考材料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同“拱”,环绕的意思)之。
——《论语》思考材料反映了孔子的哪些思想?提示“仁”“礼”“为政以德”。
深化理解孔子思想体系体现的人文精神(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
(2)“礼”强调社会成员承担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有利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考虑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
(4)“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教育发展,推动了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
3.影响(1)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时代并未受到太多重视。
(2)汉代大一统后,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二、老聃与《道德经》1.地位:老聃即老子,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 为政》)
对孔子这段名言,你有什么感想?
讲析:这段名言,用简单的几名话概括了孔子一生的经历和他
做人、处事、做学问的经验: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
自立于世;四十岁时已经成为知者;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
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但不会打
叫「仁」。孔子回答说:「『仁』就是克制自己
的私欲,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周礼。『仁』是凭自
己自律地实践出来,并不是因别人强迫才做出来
的。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整个天下就归顺
于『仁』了。」
•
颜渊又问孔子,究竟按照什么条件才能做
到仁呢?孔子告诉他:「凡是不符合周礼的事情
《非非礼礼论勿勿语视言‧颜,,渊非 非》礼 礼:勿 勿子听 动曰, 。:就是的以不不 行 做符去 动 到合看 就 「周, 不 仁礼凡 去 」的是 做 了言不 。 。论符 」就合 能不周 按去礼 这说的 四,消个凡息方是就面不不去符去做合听,周,就礼凡可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知者不惑,仁者不勇忧者,不惧。 三军可夺帅匹也夫,不可夺志也。 人谁无过?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孔樊子迟问的仁思。想子曰:“爱人。”
•这1厩、句(话核用马心今圈思天)想的焚:话。“来仁子说”退就和,是“自曰礼己:”不“愿伤意人承乎受?的事” 情2不、,问也“不马仁要。”强—加—在《别论人语身·上乡。党凡事站在他人的角 •度子上内贡,容“问:换曰“位仁:”者“思爱有考人一,”言多;而替反别可人对以想苛终一政身想和行!任之意者 这 同乎于就 存?人要异求。”。❖我子”刑恕适们曰杀”度要:; 之忍做“让理道到其,以解恕体下、谅乎三体别点!贴人:己人所;与尊不他遵重欲人他循,坦人“诚勿,忠相求施 待,目主的动:与以别次人调沟整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单元学习提示: 1、两条线索: 一是中国古代思想领域由“百家争鸣”演变为儒 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二是中国古代在科技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推动 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2、分析理解: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 映”。(要善于分析说明思想文化形成的社会原因)
时代背景:
政治上:春秋末期,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
地位,诸侯争霸,旧有的社会秩序被 破坏。出现政在大夫、陪臣执国命, 礼坏乐崩,子弑父、臣弑君、少凌长、 庶废嫡。
经济上:井田制瓦解,新的生产工具的出现,
铁器农具出现,牛耕技术的运用。私 有土地制度出现,各国纷纷进行税制 的改革。
孔子档案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公元前
551年——公元前479年),年享年代7:3岁。孔子3岁丧父,17
岁方丧官母,,五十生多活岁十时分担惨任淡司。寇孔,子前成曾为先5政后51府担—高任官过前,下4后级7在官9吏55和岁地左
右十仕四途年失之意久,,官其闲目居的家是。推之行后自国孔己籍子的:离政鲁开治鲁主国张,,周然游而列屡国遭达冷
遇。于是,孔子开始专心从事文化教育活动。相传孔子有
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简子晚历年:对《诗》《礼》《书》
《易》《乐》《春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即儒
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
贡献。
《史地记位孔:思子世想家家》/教育 :“孔家子/长政九治尺理六论寸家,
俗谓“长人”而异之。”
•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
一天,鲁哀公请孔子进宫叙谈。哀公请孔子 吃桃子,边上还有一盘黍子。孔子却恭敬地吃掉了 黍子。
哀公笑道:“夫子,黍子是用来擦桃子上的毛 的,不是吃的。”
孔子正色地对哀公说:“主公啊,我不是不知 道,但黍米是五谷尊者,是帝王来祭祀天地及宗庙 中最上等的谷物,其地位是很高的。而桃子是较低 贱的,祭祀时从来不用。用尊贵的东西去擦拭低贱 的东西,是君子所不为的。今天用五谷之长的黍米 去擦拭低贱的桃子,臣以为这是违背周礼的。故我 不敢那样做。”鲁哀公听了,大加赞赏地说:“夫 子所言,真是妙极了。”
3、“礼”
含义:“克己复礼”做人要是自己的行 为符合“礼”的要求。
表现: “正名”是不按学照礼周,无礼以的立制度矫正 社会等级上秩好序礼。,(则实民质易)使
评价: 体现了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
孔子:思想
《论语‧颜渊》: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 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焉。”
•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颜渊问孔子什么
历史必修三
文化发展历程
历史(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 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
思想文化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 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思想文化经历了由 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 互交融,共同发展。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 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进一步从思想 文化层面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高中历 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本模块的学习要点:共有8个专题。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5.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6.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7.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8.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岳麓书社版教材将其整合为六个单元
必修课程----历史(Ⅲ) 【教学建议】
通过学习,了解中外历史上思想文化领域的重 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学会收集并综合 分析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 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认 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 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 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 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破常规。这段名言反映了孔子志向专一,执著探索,不断完善自己
的一生。对我们今天立志成才,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有着深刻的启 迪。
孔子封号
汉代 封孔子为 “褒成宣尼公” 唐玄宗封孔子为 “文宣王”
宋真宗封孔子为 “至圣文宣王” 元成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 清世祖封孔子为 “大成至圣文宣王
先师”
说说孔子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