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典型案例:《死亡诗社》的教育冲突

合集下载

从电影“死亡诗社”得到的教育启示

从电影“死亡诗社”得到的教育启示

看到电影《死亡诗社》悲伤的结尾,我们不禁要问这是谁的错。

我无法评价基丁老师的做法到底是正确还是错误。

他的个性教育是否值得提倡,但很肯定对于尼尔的死,家庭、学校、尼尔自己都有责任。

如果没有基丁,尼尔不会自杀,因为他恐怕就妥协了;如果他父亲不是如此专制和严厉,尼尔亦不会自杀;如果尼尔坚强一点,也不会自杀,而根本原因则在于他父亲无视他的兴趣和理想,把自己的意愿专横地强加在尼尔身上。

虽然,基丁想把学生引领到他认为对的地方,但这却和当时社会、学校的教育模式相反。

在那样一个古板而传统的学校里,所有老师都在严守着他们所认为正确的一切。

只有他,只有基丁,做着与学校传统背道而驰的事情,这无异于以卵击石,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一个人站了出来,反抗教育制度。

有人会问这有意义吗?值得吗?当教师在发挥自己的个性,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传递自己的价值观时可能传递出与社会和家长要求相悖的价值观,这种做法还可取吗?从电影我们反思我们的教育,中国的教育制度以考试为中心,以成绩为第一,以乖为好。

在老师和家长眼中,成绩好的学生样样好,成绩代表一切,成绩不好什么都不好。

在这种教育制度下,无数的学生的厌烦学习,无数的学生的抗议学习。

在这种死的教育制度下,学生厌倦了,家长累了。

老师也是怨声载道,整天改作业,整天改试卷。

考不好,学生遭殃,老师遭殃。

学生以服从老师的安排为原则,永远都是按照长辈的意思去做,没有反驳的余地,老师也是在规则内办事,从不敢超出。

悲剧归根到底是死板教育制度和家长的不理解所造成的。

着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什么是教育,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什么?我们的教育一是要培养人的身心素质,即要求受教育者在知识、智力、品德、审美、体质诸方面都要发展;二是要培养人的社会价值,即把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需要的人。

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非常重要,只有当教师、家长、学生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正确认识教育目的,并把教育目的转化为自己的教育活动的动力,对教育目的理解越深刻,越全面,教育活动才越有效。

从教育学角度分析《死亡诗社》

从教育学角度分析《死亡诗社》

从教育学角度分析《死亡诗社》这是一部奥斯卡大片,影片很美,在充满了张力的诗意和激情的同时,还包含着教育的真谛。

故事发生在,,世纪,,年代末一所贵族学校里的故事。

拥有百年传统的威尔顿贵族学校一向坚持四大信条:传统、荣誉、纪律和卓越。

威尔顿贵族学校有着繁多的陈腐条规,画地为牢,限制了学生们的自由,思想保守。

开学时,学校新来了一位英语教师基丁,基廷不像校长所希望的那样循规蹈矩,他以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的诗句“船长,我的船长~”开始了他的第一堂课。

基廷的特立独行为学校注入了生机,他也因此逐渐赢得了学生尼尔、查理、纳克斯等人的信任。

不久,尼尔在学校的一本年鉴上找到了基丁的照片,才知道基丁曾经当过学校橄榄球队的队长,还是学校著名的“春风化雨”诗社的成员。

尼尔等人决定重建诗社,学生们从此有了自己的天地,在那里他们可以尽情地谈论自己的事情,甚至唱歌、跳舞。

因为只有在这里,他们才不会受到学校里那么多的陈腐条规的限制。

课本第38页:环境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二)环境的给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

环境的给定性指的是由自然、历史,由前人、他人为儿童个体所创设的环境,它对于儿童来说是客观的、先在的、给定的。

但是,环境的给定性并不意味着人的发展、人的命运已经被确定了、注定了。

因为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人的能动性、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在逐步增长,其对环境的反作用和相互作用也在逐步增强,这也是说主体对环境的能动性、选择性在逐步增强。

尼尔等学生们虽然处于存在着繁多教条的威尔顿贵族学校的环境中,但是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着反抗。

并在基廷的影响下,威尔顿学校的一切都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行走的步调,冲破旧势力,做一个有特色的自己,把握自己对生活的选择。

电影中陶德安德森是一个怯懦、沉默寡言而又勤奋学习的学生,但他平凡的外表却隐含了激情。

基廷老师要每个学生写一首自己的诗,并在课堂里读出来,托特却没有勇气读出来,他谎称自己没有写,基廷老师这时用亲切的目光看着他,说:“你认为你想法是没有价值的么,” ……然后让他上台表演“野性的咆哮”,他在老师的谆谆教导之下,终于能如实地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

《死亡诗社》教育理念剖析

《死亡诗社》教育理念剖析

《死亡诗社》教育理念剖析《死亡诗社》是一部经典的电影,深刻探讨了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影片以英语教师约翰·基廷的角色入手,通过他激发学生内心潜能的方式,展示了一种与传统教育理念截然不同的教育方法。

本文将对《死亡诗社》中的教育理念进行详细剖析,进一步阐述其中的深层含义。

约翰·基廷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勇于追求真理和个人独立思考。

他带领学生们以独立自主的方式探索诗歌,呼唤他们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约翰·基廷拒绝传统的教育方式,他鼓励学生们挑战常规,相信自己的力量,以及在尊重他人意见的前提下,相信个人的判断。

影片中,约翰·基廷以自己的方式重构了教育目标,强调培养自信和批判性思维。

他通过鼓励学生们破除既定的规则和束缚,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热情,真正塑造了自己的人生。

这种教育理念的理论支持源自于进步教育的观点。

进步教育主张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并注重个体差异。

《死亡诗社》中的约翰·基廷教师正是以这种进步教育的理念为指导,引导学生们发现自己的天赋和激情。

他不仅是一位教师,更是一位启发者和引路人。

影片中,约翰·基廷教师通过诗歌的力量激发了学生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创作的热情。

他鼓励学生们写下他们的感受和思考,并且建立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们在这里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逐渐发现自己的价值和独特性,获得了更大的自信。

在约翰·基廷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们加入了一个敢于挑战权威和传统观念的团队——"死亡诗社",他们一起探索文学和人生。

这个诗社成为了学生们追求个性和自由的象征,也是他们在学校,甚至是整个社会中进行自我表达和追求内心所向的场所。

然而,影片中也展示了传统教育观念的固守和保守。

学校方面以纪律为重,强调传统的学科知识和标准化的考试。

而约翰·基廷的教育方式与学校的要求存在冲突,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死亡诗社》的教育与自我表达

《死亡诗社》的教育与自我表达

《死亡诗社》的教育与自我表达《<死亡诗社>的教育与自我表达》电影《死亡诗社》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它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教育与自我表达之间的复杂关系。

故事发生在一所传统且严肃的寄宿学校——威尔顿预备学院。

这所学校以其严格的纪律和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模式而闻名。

然而,新教师约翰·基汀的到来,却如同春风吹进了这片看似平静却压抑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

基汀老师的教育方式与学校的传统格格不入。

他没有按照常规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死记硬背诗歌的理论和作者的生平,而是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诗歌的美妙,鼓励他们站在课桌上,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

他告诉学生们,“我们读诗写诗,非为它的灵巧。

我们读诗写诗,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员。

而人类充满了热情。

医药,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高贵的理想,并且是维生的必需条件。

但是诗,美,浪漫,爱,这些才是我们生存的原因。

” 基汀老师的这些话语,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学生们内心深处被禁锢的自我表达之门。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学生们的变化。

尼尔,这个原本被父亲的期望所束缚的孩子,在基汀老师的启发下,勇敢地追求自己热爱的戏剧表演。

他不再是那个唯命是从的乖孩子,而是一个有梦想、有追求、敢于表达自我的年轻人。

然而,他的父亲却无法理解他的选择,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尼尔的死,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在传统教育的重压下,孩子们的梦想和自我表达是多么容易被扼杀。

托德,一个内向、自卑的学生,在基汀老师的鼓励下,逐渐克服了自己的心理障碍,释放出了内心的激情和创造力。

他从不敢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到能够勇敢地写出一首充满力量的诗歌。

这一转变,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力量,也让我们看到了自我表达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查理,一个特立独行、敢于挑战权威的学生,他的行为虽然有些激进,但却展现了他对自由和自我表达的强烈渴望。

他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在传统教育体制下,那些被视为“叛逆”的学生,其实是在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

电影中的这些角色,都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教育对于一个人自我表达能力的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死亡诗社》 对教育的思考

《死亡诗社》 对教育的思考

《死亡诗社》对教育的思考《死亡诗社》对教育的思考《死亡诗社》是一部以美国传统学院为背景的经典电影。

故事发生在一个充满束缚和保守的传统学校,讲述了一位教师凭借他独特的教育方法和对学生的启发,为他们带来了力量和自由。

这部电影引发了人们对于教育方式的深刻思考和讨论。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死亡诗社》对教育的思考。

首先,电影中的主人公约翰·基廷教师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激励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他通过鼓励学生们独立思考和自由表达,引发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激情。

这与传统教育模式强调的机械记忆和严格规定的教学方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约翰·基廷教师鼓励学生们发现自己的兴趣,并以此作为学习的动力。

他以《死亡诗社》的身份启发了学生们对诗歌的热爱,同时也鼓励学生们挑战传统观念,追求真实的自我。

其次,电影中揭示了学校对学生思维的限制和对规则的过度约束。

传统学校教育追求的是规矩和纪律,强调学生在特定的框架内思考和行动。

然而,《死亡诗社》通过凸显学校教育对创造性思维的抑制,呼吁人们对教育方式进行反思。

作为教育者,应该重视学生个性的塑造和发展,鼓励他们敢于追求自己独特的兴趣和梦想,并在思想上给予他们更大的自由空间。

第三,电影中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展开揭示了教育背后的权力关系。

学校中的权威人物对学生实施了严格的管理和控制,以确保学校秩序的维护。

然而,这种严格的管理往往使学生们丧失了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约翰·基廷教师的出现打破了这种教育体制,他通过鼓励学生们独立思考和质疑权威,唤醒了他们内心真正的渴望。

这一点提醒着我们,教育不应当简单地成为权力的工具,而是要培养学生们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让他们成为独立而有思想的个体。

最后,电影中通过塑造学生们个体命运,展示了教育的深远影响。

学生们在《死亡诗社》中面临着各种压力和困境,但通过约翰·基廷教师的激励和引导,他们踏上了追求梦想的道路。

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教育对于每个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

死亡诗社观后感教育与个性的冲突

死亡诗社观后感教育与个性的冲突

死亡诗社观后感教育与个性的冲突观《死亡诗社》有感——教育与个性的冲突《死亡诗社》是一部于1989年上映的美国电影,由彼得·威尔斯执导,罗宾·威廉斯主演。

该片通过讲述一个寄宿学校中一位非传统的英语老师以及他激发学生个性和独立思考的故事,引发了对于教育体制与个性之间冲突的思考。

观看这部影片,我不禁深思教育中应如何平衡规范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个性与自主能力。

电影中的故事发生在1959年,凯文·斯柯舍(约翰·基尔主演)是一位激情四溢的英语教师,他来到了寄宿学校威尔顿学院。

而这个学校一直秉持着传统的教育方式,强调纪律和秩序。

然而,凯文·斯柯舍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教学,激发了学生们内心的激情和创造力。

电影中的死亡诗社是凯文·斯柯舍创办的一个秘密社团,他鼓励学生们像诗人一样,勇敢地追求他们内心真实的梦想和热爱。

尽管他的方式破坏了学校建立起来的纪律和传统,但也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启发和改变。

然而,这种鼓励个性发展的做法被学校方面认为是不符合教学规范和校风的,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通过观看电影,我深感现实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是培养下一代的重要途径,但当前的教育体制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

过于强调纪律和标准化考试,使学生们变得“朝九晚五”,缺乏对于自己内心灵魂追求的勇气和动力。

学生们大多数时候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自主思考和创造力。

教育应该是激发学生潜能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教育就应该完全放任学生,不加任何规范。

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在规范和自由之间找到平衡点。

教育者应该尊重学生个性,激发他们的内驱力和创造力,提供一个充分的发展空间。

而学生则需要在规范的框架内发展自己的能力,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和校规,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在电影中,虽然凯文·斯柯舍的教学方式给学生们带来了积极的改变和成长,但最终导致的悲剧也应引起我们的思考。

《死亡诗社》引发对教育方式的反思与思考

《死亡诗社》引发对教育方式的反思与思考

《死亡诗社》引发对教育方式的反思与思考作为一名专业影评人员,我有幸观看了一部令人深思的电影《死亡诗社》。

这部由彼得·威尔《上帝之城》执导,罗宾·威廉姆斯主演的电影,讲述了一位独特的英语教师约翰·基廷斯如何通过他非传统的教育方式,唤醒了学生们内心深处的激情和独立思考的故事。

影片以1959年的寄宿学校为背景,揭示了传统教育制度下的种种问题。

学校严格的纪律和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缺乏自由和创造力的发展。

而约翰·基廷斯的出现,给学生们带来了一股新鲜的风暴。

他鼓励学生们发掘自己的兴趣和激情,通过诗歌和文学来认识自己和世界。

他引导学生们加入他创建的“死亡诗社”,鼓励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电影中的约翰·基廷斯是一位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教师形象。

他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们去思考和探索。

他通过诗歌的力量,唤醒了学生们内心沉睡已久的激情和渴望。

他教给学生们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和价值观。

他告诉学生们要追求自己的梦想,要勇敢地面对挑战,要独立思考,不要被传统和社会的束缚所限制。

电影中的“死亡诗社”成为了学生们发现自己的平台。

学生们通过朗诵诗歌和分享自己的创作,展示了他们独特的思维和个性。

他们不再只是机械地接受知识,而是开始思考和质疑。

他们开始追求真理和美,开始关注自己内心的声音。

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不仅仅是对教育方式的反思,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反思。

电影中的一幕让我印象深刻。

当学校发现学生们加入了“死亡诗社”,并开始对他们进行惩罚时,约翰·基廷斯挺身而出,为学生们辩护。

他告诉学校领导,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们成为机械的知识传递者,更是要培养他们成为独立思考和有创造力的人。

他的言辞激动人心,让人深思。

这部电影引发了我对教育方式的深思与思考。

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们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

教育应该是一种启发和引导,而不是灌输和束缚。

论电影《死亡诗社》对基础教育的启示

论电影《死亡诗社》对基础教育的启示

论电影《死亡诗社》对基础教育的启示摘要《死亡诗社》是教育类影片的佳作,其上映期间在世界各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此影片有着丰富的教育意义。

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探讨《死亡诗社》这部影片所反映的教育现象,并从这些教育现象中探索出教育规律,服务基础教育教学。

第一,对传统教育和新教育理念进行反思;第二,探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角色定位的问题。

《死亡诗社》这部影片整合了教育中常出现的问题,将成人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展现地淋漓尽致,是我们探讨教育如何成为教育本身的典型案例。

关键词:《死亡诗社》;传统教育;家庭教育;学生个性;一、传统教育和新教育理念的碰撞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向来都是大家争论的话题,孰优孰劣,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不过二者是相对而言的,传统到现代是一个纵向发展的历程,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两个概念。

二者的确存在对立面,但是我们只有面对这种冲突,去感受这种碰撞,才能真正体会思想观念进步的意义。

《死亡诗社》这部影片交织着传统与变革的冲突,它直面这些问题,用朴素却又智慧的情节将这些矛盾展现给观众。

下面,笔者将从四个方面分析电影中的几个场景。

(一)转变教师角色,与学生建立伙伴关系影片开头的开学典礼上,白发苍苍的校长问孩子们什么是四大信念。

学生们的回答是传统、荣誉、纪律、卓越。

这四大信念就像四座大山压在学生的心中,遮蔽了学生身上的灵性。

学生的一切都被禁锢在庄重的传统中,他们私下甚至称四大信念为虚伪、恐怖、颓废、污秽。

威尔顿被笼罩在灰色的天空中,学生们都认为自己活在“地狱”里,没有自由,没有欢笑。

基廷老师的到来打破这一僵局,他给学生上的第一堂课让学生直呼他“Oh, captain, my captain”,这是惠特曼的一句诗,基廷老师在这里使用这句诗绝非无异。

他虽为船长,但要使一艘船在大海上顺利航行,就必须要水手们尽心尽力。

他作为一个船长,不能独断专行,他必须要和水手们共进退,才能保证完美地航行。

这里就点明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他们有着合作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死亡诗社》的教育冲突在现代知识教育领域,古典的体验式学习(师傅带徒弟式的、老人陪伴儿童式的、田野式的“做中学”)不再被视为有效学习。

现代教育制度中的有效学习的信念是:集体坐在专门的教室里,集体阅读专家精心编制的课本,集体听那些毕业于师范学校的专职老师(而不是亲自劳动的老人或师傅)讲课,集体参加标准化的考试。

《死亡诗社》的故事既发生在现代知识教育之中,又是对知识教育的一次不太成功却并未完全失败的反叛。

在电影中,基丁(Keating)老师一直用“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来激励、唤醒和鼓舞他的学生。

基丁老师的这种使命感让他与学校传统发生冲突,所有的教育道理,都隐含在这些“教育冲突”中。

这些“教育冲突”看起来只是基丁老师一个人与整个传统教育的对抗,而且冲突的结局是基丁老师被校方辞退,但是,“基丁现象”实际上预示了整个现代教育、进步教育的基本方向。

(一)校训的两个版本:学校文化与学生同伴文化的较量在开学典礼上,校长发言:女士们,先生们,孩子们,智慧之光!一百年前,1859年,41个孩子坐在这里,被问到了同样的问题,每个新学期都会被问到的问题,各位,我们四大支柱是什么?学生起立:tradition(传统)、honor(荣誉)、discipline(纪律)、excellence (优秀)。

校长接着介绍:建校第一年,本校毕业了5位学生,去年毕业生是51人,其中75%以上的学生进了名牌大学。

大家知道,这种成就来源于我们所孜孜遵循的上述原则。

这是各位家长愿意把孩子们送到这来的原因,也是本校成为最优秀的预备学校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英语系的波切尔先生上个学期光荣地退休了,本学期接替他的将是约翰•基丁先生,也是本校的优秀毕业生之一。

过去的几年中,他一直在享有盛誉的伦敦切斯特中学任教。

毕业典礼结束之后,学生回到宿舍。

几个学生聚集到尼尔的寝室,把门关上。

查理(学生非正式群体中的“民间领袖”)发问:各位,我们四大支柱是什么?几个学生大声回应:travesty(嘲弄)、horror(恐怖)、decadence(颓废)、excrement (排泄)。

然后,几个学生开始在寝室里抽烟。

在这个地方,学生们将学校“官方”的四大支柱悄悄地做了改写,保留了四个词语的大致的发音,但使四大支柱(四大词语)的意义朝着几乎相反的方向逆转。

学校是提供正式教育的地方,学校总会在墙壁上、在开学典礼或毕业典礼的仪式上向学生反复提示本校的校训、纪律和规范。

但是,除了正式教育,学生们总会建立他们的非正式群体。

学生除了接受学校的正式教育,他们也随时受同伴文化的影响。

学生机智地将学校的四大支柱改写为travesty(嘲弄)、horror(恐怖)、decadence(颓废)、excrement(排泄),这是学校的正式组织与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对抗,也是学校文化与学生的同伴文化的较量。

(二)平庸教师与个性教师的比较在《死亡诗社》中,几个老师轮流出场。

化学老师给学生提要求:孩子们,从项目表上选出三个实验项目,每五周写一份报告,第一章的前二十个问题明天交。

拉丁语老师小和尚念经式地带学生读单词:爱克尼克弄,爱克尼克农,爱克尼克弄,爱克尼克农,爱克尼克弄,爱克尼克尼亚。

再来一遍!数学老师:学习几何要求非常地精确。

任何人,如果不按时完成作业,那么都将会被扣掉一个学分。

奉劝你们不要以身试法。

第四位出场的是语文老师基丁先生。

基丁老师吹口哨进入课堂。

他从教室的正门进入,吹着口哨穿过课桌之间的走廊,在教室的后门那里消失。

然后,从后门探出头来招呼学生:噢,来吧!学生:哎?去哪?其他学生:走吧。

走吧。

基丁老师把学生带到教室外面的走廊,在刊登系列校史老照片的橱窗前面停下,然后开始提出这位个性老师的开场白:船长,我的船长!有谁知道出自哪儿吗?有吗?没人知道?——出自沃尔特•惠特曼•维尔伯拉罕写的一首诗,在班上你们可以叫我基丁老师,或者有胆量的话,就叫船长,我的船长。

好了,首先我要消除一些谣言,免得误人子弟,我也上过这所地狱学校,并且活了下来,不过那时候我可不是你们现在看到的思想巨人。

我的智慧跟一个98磅重的弱智差不多。

我到海滩念诗,人们会把拜伦诗集往我脸上砸。

好啦!彼兹,彼兹。

这名字太不幸了。

哪位是彼兹?那位叫彼兹的学生缓缓地举手。

基丁:哦,彼兹,把诗集翻到第42页,念一下那首诗的第一节。

彼兹:劝少女们珍惜时光?基丁:对!就是那首,对你们很合适,对吧?彼兹:及时采撷你的花蕾,旧时光一去不回,今天尚在微笑的花朵,明天变得风中枯萎。

基丁:谢谢,彼兹。

及时采撷你的花蕾,这种感慨用拉丁语就叫“卡毕蒂尔”,有谁知道什么意思吗?尼克斯:卡毕蒂尔就是抓紧时间。

基丁:很好,你叫?尼克斯,又是一个不寻常的名字。

抓紧时间,及时采撷你的花蕾,为什么作者要写这几句话?查理:因为他很着急。

基丁:不!不过还是要感谢你的幽默。

因为我们是蛆虫的食物,因为不管信不信,在这儿的每一个人,有一天都会停止呼吸,变冷、死亡。

你们到前面来,好好看看过去的面目,你们从这儿经过多少次了,但肯定没有仔细看过。

学生靠近橱窗后,基丁老师继续发表他的演说:他们和你们的差别不大,对吧?同样的发型、充满活力,跟你们一样。

野心勃勃,和你们一样。

世界在他们手中,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就伟大的事业,就像你们很多人一样。

但他们是不是就曾经蹉跎而错过他们本可能成就的任何事业呢?因为,你瞧,各位,当年的年轻人已经变成花下之臣。

如果仔细听,你们能够听得见他们留给你们的忠告。

来吧,近一点儿!学生再靠近之后,基丁躲在学生后面模仿死人的声音:卡毕,卡毕蒂尔,抓紧时间,孩子们,让你的生命不同寻常。

下课之后,学生开始议论。

尼尔:太怪了,但是与众不同。

尼克斯:吓人!卡米伦:你觉得这会考吗?查理:哦,好了,卡米伦,你什么也没听明白。

基丁老师的第一次出场就给学生带来震撼。

他让学生朗读诗句并由此劝告学生:及时采撷你的花蕾,旧时光一去不回,今天尚在微笑的花朵,明天变得风中枯萎。

中国人对这个建议并不陌生,中国人的说法是:有花堪折直需折,莫到花落空折枝。

基丁是在鼓励学生早恋吗?这很难说,至少,他不会简单地反对。

基丁老师的劝告是:人生短暂,抓紧时间,让你的生命不同寻常。

不要以为中学是进入大学的预备学校就可以因此而放弃中学生活的欢乐和享受。

重要的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让自己有个性的光泽,让自己的生命因个性的光泽而不同寻常。

基丁是有个性的老师,他不会容忍没有个性的学生。

(三)学会自己思考语文课本一直被学生当作阅读、背诵的“圣经”。

基丁老师却突然建议学生“撕掉”课本的前言、“让它见鬼去”。

学生们虽然一时显得措手不及而有些犹豫,但等到他们明白自己有权“挑战”课本的时候,他们开始果敢行动,教室里随即进入“对课本说不”、“消解权威”的狂欢。

尽管有学校的副校长冲进教室干涉,但基丁老师站出来,阻止了校长的干涉。

基丁:各位,翻到前言第21页,尼尔•培利,你念一下序言,诗歌鉴赏的第一段。

尼尔:诗歌鉴赏,作者:G•埃文斯•普里查特博士。

要完全理解诗歌,我们首先必须了解它的格调、韵律和修辞方法。

然后,提两个问题。

第一,诗歌的主题是如何艺术地实现的;第二,该主题的重要性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解决的是诗歌的艺术性,第二个问题回答的是它的重要性。

一旦弄清楚这两个问题,判断该诗的优劣也就不是太难的问题了。

如果把诗歌艺术性的得分画在横轴上,把它的重要性记在纵轴上,计算一下它所覆盖的面积,也就得出了它的优劣。

拜伦的十四行诗可能在竖轴上得分很高,但横向得分一般。

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可能在横向和竖向上都得分很高,覆盖的面积很大,也就表明它是一首优秀的诗歌。

阅读本书的诗歌时,请联系这种分析方法。

随着你用这种方法评估诗歌的能力不断提高,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也会日益地提高。

基丁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

然后转身对学生说话。

基丁:屁话!这就是我对艾伦斯•普里查特先生的评价。

我们不是在安水管,我们是在谈论诗歌。

我的意思是,你怎么评论像美国诗人班德斯坦的诗呢?我喜欢拜伦,给他42分,但并不为之欣喜。

现在,我要你们把那一页撕了。

撕吧!把整页都撕了。

没听见吗?把它撕了,把它撕了,快点儿。

学生们感到很突然,他们在犹豫。

基丁:撕吧!快点儿撕。

查理•多尔顿(学生非正式群体中的领袖)感觉老师是认真的,他撕下了第一页。

基丁:谢谢你,多尔顿。

各位听我说,不只是要撕掉那一页,把整个前言都撕了。

我不想再见到它。

全都撕了!撕了它!再见了,G•艾伦斯•普里查特博士,撕!扯!拽!撕了它,我只想听见撕书的声音。

在上面打个孔,串成一串。

这不是圣经,你们不会因此下地狱的。

卡米伦:这怎么可以?基丁:继续,撕干净点儿,什么也不要剩。

卡米伦:不能损坏书籍!尼尔:你撕吧,撕吧!撕!学校副校长麦克里斯特在教室外面听到教室里面的喧闹,他冲进教室。

麦克里斯特:这是怎么回事?基丁:撕得还不够响。

麦克里斯特:基丁老师?基丁:麦克里斯特先生!麦克里斯特:对不起,我不知道你在这儿。

麦克里斯特:我不知道你在这儿。

基丁:我在!麦克里斯特:对不起,打扰了。

基丁:继续撕,各位。

这是一场战斗,战争,受害的可能是你们的思想和灵魂。

学院派在不断地向诗歌发起进攻。

不!我们不能答应。

让G•艾伦斯•普里查特见鬼去吧!现在各位,你们要学会自己思考。

你要学会欣赏文字和语言。

不管别人怎么说,文学和语言的确能改变世界。

我发现彼兹的眼神好像在说,19世纪文学跟上商学院和医学院没有关系,对吧?也许,奥普辛斯,你可能也这么想,认为,对!我们应该老老实实地学一学普里查特的理论、格调、韵律什么的,然后再去实现我们的其它理想。

我有一个秘密要告诉你们靠拢来,靠拢来!我们读诗写诗并不是因为它好玩儿,我们读诗写诗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份子,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

没错,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但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惠特曼曾写道:“啊,自我!阿,生命!这些问题总是不停地出现,毫无信仰的人群川流不息,城市充斥着愚昧。

生活在其中有什么意义?啊,自我!啊,生命!回答因为你的存在,因为生命和个体存在,因为伟大的戏剧在继续,因为你可以奉献一首诗。

因为伟大的戏剧在继续,因为你可以奉献一首诗。

你的诗是什么?你们要学会自己思考。

你要学会欣赏文字和语言。

不管别人怎么说,文学和语言的确能改变世界。

受基丁老师的影响,孩子们开始了自己的思考。

诺克斯遇到了一个漂亮的女孩之后,勇敢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在这所只招生男生的贵族学校,查理和校外的女孩保持联系,并建议学校招生女生。

更重要的是,为了寻找自己的声音,尼尔组织了“死亡诗人俱乐部”。

在漆黑的夜晚,他们骗过学生的管理者,跑到学校对面的山洞里,朗诵孩子们喜欢的诗句:“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