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文化遗产 和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览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论一、定义1、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是指前人留下的,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
文化遗产: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
其中无形文化遗产就是我们所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前人留下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有价值的、无形的、现已濒临失传的技艺及习俗。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是什么?它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必须是"老祖宗留下来的"。
非物质文化文化必须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它应该同时具备三个特点,即传承性、口头性和可塑性,后两个特点是由传承性衍生出来的。
1.传承性所谓传承性,就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被人类以集体、群体或个体方式一代接一代享用、继承或发展的性质。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没有具体的创造者,即使有,也是后人对前辈已有技艺或习俗的加工和创新。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可以说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它们均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和探索中才形成的。
指南针的发明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物体磁性认识的结果,由于生产劳动,人们接触了磁铁矿,开始了对磁性质的了解,人们首先发现了磁石引铁的性质。
后来又发现了磁石的指向性,经过多方的实验和研究,终于发明了可以实用的指南针;火药则是秦汉时期炼丹家用硫黄、硝石等物炼丹,从偶然发生爆炸的现象中得到启示,再经过多次实践,找到了火药的配方的;而造纸术的发明者虽冠以蔡伦,但他决非首创者,他是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用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作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即使与今天的手工造纸,也有一定的区别;同样,毕升也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创造了活字印刷。
是不是我们的祖宗留下来的,这是我们判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一个标准。
2.口头性所谓传承,指的是传授继承,即师传徒承,而师传形式有口头传承和书面传承。
文化遗产定义及分类

文化遗产是指人类社会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社会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它们代表了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或全人类的独特性和传统。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于维护人类多样性和文化认同至关重要。
一、文化遗产的定义文化遗产包括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两个方面。
物质遗产主要指具体的建筑、遗址、文物、艺术品等有形的文化遗产,而非物质遗产则指传统知识、口述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等无形的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持续的工作,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通过科学的方法和适当的措施来保护和传承。
二、文化遗产的分类1. 建筑遗产:建筑遗产是指包括古代建筑、宫殿、寺庙、城堡、古镇、古村落等在内的各种建筑物。
这些建筑代表了特定历史时期和地区的建筑风格和技术水平,具有独特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2. 遗址遗产:遗址遗产包括考古遗址、文化遗址等。
这些地方保存着人类过去的生活痕迹,通过考古工作可以揭示人类社会的历史、文化和演变过程。
3. 文物遗产:文物遗产是指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各种实物,如器物、书画、石刻、铭文等。
这些文物记录了人类社会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是了解历史和研究文化的重要资料。
4. 自然遗产:自然遗产是自然界中具有特殊意义和价值的地理景观、生态系统和自然现象。
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中包括了一些著名的自然遗产,如大峡谷、大堡礁、长城等。
5.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民族、地区或群体共同创造和传承的语言、习俗、技艺、音乐、舞蹈、戏剧、口述传统等。
这些传统的表达形式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6. 数字遗产:数字遗产是指以数字形式保存和表达的文化遗产,如数字档案、数字图书馆、数字艺术品等。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文化遗产的保存、研究和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手段。
以上是文化遗产的一些主要分类,但实际上文化遗产的分类是相当复杂而多样的。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不同的文化遗产特点和保护需求,因此在保护和传承工作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看_非遗_申报与保护中存在的误区

概念是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
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常明显,这
一概念试图从理论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抽象的概括,突出的
是传承、与生活的相关性和传统性等,却没有规定其积极的、有益从非物质文化凌产概念看“非透”中报与保护中存在的误区·23·
一种或一类文化长期存在于某一地区并为人们的生活或生存所实
施才会出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实际上就是对非物质
文化遗产长期存在于某一具体区域的一种生活上、意识上、心理上
的归顺。它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某一区域的长期存在或民众对
它的保护是至关重要的。
第四,实际上最为重要的,也是我们国内目前相关的非物质文
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然而,这一指导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评审、传承和保
护的权威性概念,依然是中性的,没有在联合国概念的基础上有所
发展,甚至有关要求“符合现有国际公约的、有利于建立彼此尊重
之和谐社会的、最能使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一类的标
准也没有体现。
我们并不想说,上述界定就一定是存在缺陷的,甚至从科学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国家级名录开始到地方各级的申报与保护存在
着模糊性和误区。具体表现在:
1.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被无限放大,使人们认识上产生模
糊性。
理论上说,物质文化形态之外的文化内容都可以归类到非物
质文化类别中,问题是我们所强调或突出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而
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层面是有用的、有价值的东西,原
有的甚至是数倍的增加。其原因还是缺乏相应的标准,申报成了
湖南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论文

湖南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论文一、文化遗产概论:文化遗产,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
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1、有形文化遗产:湖南古来被视为“南蛮之地”,被认为是不开化的地区。
但是大量的出土文物证明,湖南历史上就已经取得了相当高的文化成就,在这些文物中,仅世界之最级的珍品就有:世界上最早的水稻样本——永州市道县寿雁镇玉蟾岩出土的水稻样本,距今已有大约1.5万年;世界上最早的陶片——永州市道县玉蟾岩发现的古人类使用过的陶片,距今已有大约1.4万年;世界上最早最大的青铜乐器——长沙市宁乡县月山铺商墓中出土的象纹大铜铙,高 103.5厘米,重221.5千克;世界上最早的铸铁容器——长沙市杨家山战国楚墓中出土的铸铁鼎,距今大约二千四百余年,等等。
2、无形文化遗产:民间灯会与益阳“舞虾”:元宵灯会,俗称“闹元宵”、“闹社火”、“玩龙灯”、“耍花鼓灯”、“故事会”、“抬故事”、“闹龙灯”等等。
盛唐之时,闹龙灯之俗已在湖南盛行了。
清嘉庆二十二年《湘潭县志》载:“上元,祀太一神,食浮圆子。
向夕,六街三市,竞赛花灯,及花爆烟火诸杂剧。
故褚遂良《潭州偶题》云:‘踏遍九衢灯火夜,归来月挂海棠前。
’唐时风俗已如此。
”褚遂良(596-659年)是唐代的著名书法家,曾为黄门侍郎、尚书右仆射,他59岁时曾被贬为潭州都督。
他在长沙看到的“九衢灯火”即是春天的灯会。
灯节源于原始人类的火把节。
从火把到龙灯,春天的祭祀渐渐世俗化,进入了人们的休闲生活;祭日成为了节日,仪式成为了娱乐;度过了漫长寒冷的冬天,迎来了阳光明媚的春天,人类有理由在这样的节日里尽情地欢乐。
人们常说:过年过年,只有过完了正月十五才算是过完了年。
因此,在吃饱了、吃好了、吃腻了的除夕、新年大餐之后,人们合家走出家门,走向社会。
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别

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别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辩证关系/联系和区别(一)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性1、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两个组成部分,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注重以人为载体的知识技能的传承。
与故宫、长城等物质文化遗产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主线的活遗产,更注重的是技能、技术、知识的传承,蕴含着民族民间文化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
2、物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依存、相互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促生物质文化,而物质文化中蕴含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理论上将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可以的,但在具体认识中,两者又是交织在一起的,在保护工作中应该二者兼顾,不可顾此失彼。
3、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对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而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们构成一种文化的整体形态。
(二)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差异1、形态上的差异是二者最显著的差异,物质文化遗产是有形的,看得见、摸得着,能被触觉和视觉感知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触摸不到的,不能被触觉所感知的。
2、保护方式上,二者也存在巨大差别。
由于传统物质文化遗产是实体的存在,其可以通过博物馆收集、保护或保护区建设,或确定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区,增列历史文化名城等方法,可以使文物或遗产项目获得较为有效的保护。
作为人类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对其进行保护时,要充分考虑其作为人类文化创造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是活态的、不断发展的文化生态系统的构成部分。
就不能像传统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那样,将遗产项目送入博物馆,或划定文化保护区。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求的是原样保护,是“死”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还要使文化遗产项目继续发展,是一种“活”的保护。
河北省文化遗产汇总

河北省⽂化遗产汇总河北省⽂化遗产汇总⽂化遗产是历史留给⼈类的宝贵财富。
从存在形态上分为物质⽂化遗产(有形⽂化遗产)和⾮物质⽂化遗产(⽆形⽂化遗产)。
物质⽂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物;⾮物质⽂化遗产是指各种以⾮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活密切相关且世代相承的传统⽂化。
物质⽂化遗产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窟寺、⽯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献、⼿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结合⽅⾯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化名城。
⾮物质⽂化遗产⼜称⽆形⽂化遗产,主要指⼈类以⼝头或动作⽅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化的“活化⽯”,“民族记忆的背影”。
它包括民间传说、习俗、语⾔、⾳乐、舞蹈、礼仪、庆典、烹调以及传统医药等。
河北的四⼤⽂化遗产⾦⼭岭长城是长城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段之⼀,位于河北省滦平县与北京市密云县交界处。
始建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为⼤将徐达主持修建。
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抗倭名将蓟镇总兵官戚继光、蓟辽总督谭纶在徐达所建长城的基础上续建、改建。
成为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区、⼀级旅游景点,并列⼊《世界⽂化遗产名录》。
承德避暑⼭庄中国古代帝王宫苑,清代皇帝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
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北部。
始建于⼀七零三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九年建成。
与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颐和园、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名园。
⼀九九四年⼗⼆⽉,避暑⼭庄及周围寺庙(热河⾏宫)被列⼊世界⽂化遗产名录。
⼆零零七年五⽉⼋⽇,承德避暑⼭庄及周围寺庙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清东陵属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最后⼀个王朝⾸要的帝王后妃陵墓群,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体系最完整的古帝陵建筑,共建有皇陵五座—顺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以及东(慈安)、西(慈禧)太后等后陵四座、妃园五座、公主陵⼀座,计埋葬14个皇后和136个妃嫔。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挑战
• 面临城市化、工业化等外部环境的冲击 • 传承人才短缺,技艺流失 • 保护和开发之间的矛盾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途径与方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途径
• 立法保护: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法权益 • 传承保护:通过传承人、传承基地等方式,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 社会保护:利用社会力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和保护工作
• 口头传统:如民间故事、史诗、传统歌谣等 • 表演艺术:如戏剧、舞蹈、音乐、曲艺等 • 社会实践:如礼仪、节庆、传统体育等 • 知识技能:如医药、农业、手工艺等 • 手工艺:如陶瓷、纺织、建筑等 • 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书法、绘画、雕塑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 历史价值:反映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 • 文化价值:体现了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 • 科学价值:揭示了人类生活方式的智慧和技巧 • 艺术价值:展现了人类创造力和审美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的案例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项目:如现代京剧《曹操与杨修》、川剧《白蛇传》等 •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项目:如法国的“疯狂马”马戏表演、印度的瑜伽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趋势与前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趋势
• 全球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交流将进一步加强 • 现代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不断吸收现代元素,实现创新发展 • 产业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逐步与文化产业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 统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案例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如京剧、昆曲、剪纸等 •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如日本的能乐、土耳其的橄榄油制作技艺等
0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与发展
高中历史名词释义:世界遗产、遗址、遗迹、遗存、遗物

高中历史名词释义:世界遗产、遗址、遗迹、遗存、遗物【名词释义】一、定义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二、类型1.文化遗产2.自然遗产3.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一)文化遗产1.定义: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财富。
2.分类:从存在形态上分为物质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
(1)物质文化遗产①定义: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简称《世界遗产公约》),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
②分类:A.不可移动文物:是指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
B.可移动文物:是指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
C.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
(2)非物质文化遗产①定义: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②分类:A.在民间长期口耳相传的诗歌、神话、史诗、故事、传说、谣谚;B.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木偶、皮影等民间表演艺术;C.广大民众世代传承的人生礼仪、岁时活动、节日庆典、民间体育和竞技;D.有关生产、生活的其他习俗;E.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F.传统的手工艺技能;G.与上述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场所(即文化空间)等。
(二)自然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定义,以下各项为 “自然遗产”:从审美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由物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为受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生境区;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blog_622d8b1f0100jyfc.html
我们有必要简要回顾一下国际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变化。
上世纪末,日本首先提出了“无形遗产”的概念,之后得到一些国家的附和,2003年,教科文组织出台了《保护人类口述及无形遗产代表作公约》(“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作为相对于有形遗产的补充。
教科文组织也曾经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Non-Physical Cultural
Heritage)这一词汇,直至1992年才正式将所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改为“无形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1993年6月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草拟了保护无形文化遗产的基本方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11月第29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遗产优秀作品”的决议。
1998年4月27至5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委会第154次会议纪要指出,由于“oral(口头遗产)”和“intan gible(无形遗产)”是不可分的,因此在以后的用词中,在“oral”的后面加上“intangible”的限定。
但这还是从字义上的不同理解,在遗产的实质是什么这个问题上,这个《无形遗产公约》一直受到很多国家和专家的质疑。
如
意大利博物馆协会主席乔凡尼.皮纳(Giovanni Pinna)根据此定义将无形文化遗产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基于物质形式表现的。
例如某一社区的传统文化方式、传统生活方式,宗教仪式,传统社会模式,人们的文化活动场所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代表作”昆曲艺术、西西里岛提线木偶戏、摩洛哥加马俄夫纳文化广场和立陶宛的木制十字架工艺就属于这一类。
这些遗产保持着属于他们社区(会)的文化或社会传统价值,并充满着生命活力。
第二类是不需要以物质形式表现,例如:语言、记忆、口头传统(表演)、歌曲、和非曲谱传统音乐等。
其中的一些已经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代表作”称号,例如.厄瓜多尔和秘鲁的扎帕拉语言和格鲁吉亚的复调歌唱法遗产。
第三类无形遗产包括在构成有形遗产的文物之中,即文物所表达的象征和内涵意义。
任何文物都有两维性质:它的物理外观,比如它的尺寸和形状,以及与之相关的内涵意义,它所衍生的与过去和现在的联系,它所表达的人类文明发展史等。
有形文物没有其无形文化内涵,就不可能称之为“文物”。
蕉窗2010-06-30 09:04:15[回复][删除][举报]
按照这个分析,三类无形文化遗产中,有两类和物质有关。
也就是说,他认为“无形遗产”包括“有形(物质)”和“无形(非物质)”。
可以看作一件文物或一处
遗址的两个方面。
反过来则不成立,“物质”和“非物质”却不能被解释为一件文物或一处遗址的两个方面,“非物质”不能包括“有形遗产”,这就是区别。
比如,文化遗产中的古建筑,必然是有形(建筑物)与无形(工艺技术)的紧密结合,共同构成“文物古迹”,单独把古建筑技术定义为“非物质遗产”,因为古建筑工艺技术是要通过特定的物质来表现的,如果离开特定的物质基础,这个“非物质遗产”所保护和研究的对象就成了无本之木,成了空洞之物!
奇怪的是,中国某些部门和专家在这个问题上,非常轻率地全盘照搬国际组织已经摒弃不用的名词“非物质文化遗产”(Non-Physical Cultural Heritage)。
毫无创意,这还不是关键的问题所在。
而是在认识论上出现了重大的误差,在保护文化遗产上走上了形而上学的路子,把文化遗产视作为两个独立的部分——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有形的和无形的),保护者也分成了两种人,一种是专门研究物质遗产的,一种是专门研究非物质遗产的。
而且“非物质”遗产申报已经非常火爆,甚至影响到国际组织为中国打破国际规则(每次会议1国2项),一次就批准中国22个项目列入无形遗产名录。
(2007)
看看最近的国际学术动态就明白,国际组织一次批准如此多的项目给中国,实际上是在“自我否定”——这个名录已经没有什么意义!
再说一下加拿大魁北克2008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6届大会,在这次会议上,来自77个国家的853名代表通过了两个新宪章《关于文化线路的宪章》、《文化遗产地阐述与展示宪章》和一个宣言《关于保护遗产地精神的魁北克宣言》。
蕉窗2010-06-30 09:04:51[回复][删除][举报]
这个宣言被当今国际社会公认是促进全世界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创新思路和有效途径。
遗产地精神被界定为有形(建筑物、遗址、景观、线路、可移动文物等)和无形因素(记忆、故事、文献、仪式、节日、传统知识、价值观、用色、气味等),也就是说给遗产地带来特殊意义、价值、情感和神秘色彩的物质和精神元素。
遗产地精神,就是遗产地的生活、社会和精神特性,从而产生的多重价值。
这些遗产地精神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虽然主要是传统的,但又是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是具有多种认同感为特征的全球化的价值观。
同时,遗产地作为人类传承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因而要得到全人类的保护。
可从这个宣言清楚地看出,与将精神物质、无形有形剥离,认为二者相互对立的思路不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遗址认真思考着二者相互作用、彼此构建的多种形式。
由此,我们还看到:当前国际发展趋势是:保护世界遗产,必须同时从有
形和无形两个方面同时思考——这也正是1972年《世界遗产公约》强调的——近十年更为关注的问题。
/ws/html/zuixinfabu/20040524/758.html
全文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出发,借用文化学,旅游学,城市学等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综合研究,分析其特性,保护的原则,及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进而提出在城市发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方法和措施。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市发展中的保护和利用—以福州市为例
周三/p-135700896.html
/p-177449487.html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其保护问题
/p-232291661.html论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的作用
/p-92096907.html从活态保护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观的转变
以媒体对端午节的传播为例,从大众传媒传承社会遗产的功能,大众传媒的媒介特性特性能促进端午文化的传承,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对端午节遗产传播的正负作用,以及端午节传播商业化程度过深的角度分析大众传媒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以及对今后传媒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建议。
大众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研究—以端午节的传播为例楼圆玲/ p-151332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