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
关于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解读

关于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解读作者:赵会帅来源:《法制博览》2015年第11期摘要:人是马克思主义最关注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于人的本质问题,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有三个经典命题,该文试着加以简单论述。
人的本质,即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需要是人的本质。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本质;解读中图分类号:B0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5)32-0300-01作者简介:赵会帅(1990-),男,汉族,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一、三个经典命题第一个命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说道:“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由此可以看出,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体现,这是人之为人的独特体现。
实践活动是人和动物的最根本的不同。
马克思认为,人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的物质生产和动物本能的生产有着根本的不同。
动物只是按着本能毫无意识的去生产,而人却有明确的意识,有清楚的意向,有规划,有蓝图。
人懂得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同时人对自身也进行改造。
第二个命题,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道:“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存在两大关系,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人的本质与自然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与社会关系更是息息相关。
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体现出本质,生产关系是最基础的社会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衍生出法律、政治、文化关系等。
在社会关系这张大网中,我们才能够清楚的认识自身。
第三个命题,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道:“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
马克思突出讲到,“需要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
”人类的发展历程,就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的不断改变和发展的过程。
离开了人的需要,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和一切社会关系都将不复存在,他们也会变得毫无意义与价值。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以人为本”思想

马克 思 主 义 与科 学 发 展 观
浅析 《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的 “ 以人为本”思想
张 娇
7 1 0 0 6 4 ) ( 长安 大 学政 治 与行政 学院 陕 西西安
【 摘
要 】 本文分析 了 《 德 意志意识形 态》中的以人 为本 思想, 探 讨 了其带来的现 实启示 。认 为 “ 以人 为本 ”思想作 为一条主线贯 穿
《 德意 志意 识形 态 》首 先是从 现 实的个 人 出发来 研 究历 史唯 物 主义 的 , 所 以充分 说 明了 “ 以人 为本 ”思 想的 重要 存在 性 。个人 是 社会 的 组 成部 分 , 马 克思 和 恩格 斯 全文 都 涉及 到对 人 的论 述 。《 德
意志 意 识形 态 》是 马 克思 和 恩格 斯 第一 次对 历 史 唯物 主义 基 本原 理所 做 的 系统 阐述 , 其中 现实 的个 人 作 为唯 物 史观 的 前提 和 条件 , 不仅 仅是 指我 们普 通 的自然 人 , 而是 指在一 定历 史条 件 下从 事实践 活动 的社 会主 体 , 正 如马 克 思和 恩格斯 所说 的 : “ 这里 所说 的个 人不 是 他 们 自 己或别 人 想 象中 的 那种 个人 , 而 是现 实中 的个 人 , 也就 是 说, 这 些个 人是 从 事活动 的 , 进行 物质 生产 的 , 因而是 在一 定 的物质 外 衣 。 的、 不 受他 们任 意支 配的界 限 、 前提和 条件 下活 动着 的 。 ”… 如 果没 三 、“ 以人为本” 思想所 带来 的现实启 示 《 德 意志 意识 形态 》的诞 生 , 标志 着历 史唯 物主义 的诞 生 , 是马 有 现 实 的人 作 为 前提 条件 , 那 么唯 物 史观 只 剩下 一个 躯 壳 , 没有 实 际的 内容在其 中 , 所以 首先研究 现实 的个人 是十分 必要 的 。 克 思主 义 发展 史上的 一次 伟大 尝试 , 文中 “ 以 人为本 ”的思想 对我 在 《 德 意志 意识 形态 》 中, 虽然 马 克思 和恩 格斯 没有 明确 提 出 们 建设 社 会主义 现代 化 , 实现 中国 特色 的社会 主义 伟大 事业带 来 了 人的观点, 但 是 从论 述 的 诸多 问题 中 可 以清 楚 的了 解到 , 人 是其 核 不 少的启 示 。 心 内容 , 在 马恩 描绘 的共 产 主义社 会里 , 认 为个人 是有 个性 的个 人 , 首先, 科 学发 展观 的核 心是 “ 以人 为本 ” 。党的 十七 大 报 告中 “ 科 学发展 观 , 第一要 义 是发展 , 核心 是 以人 为本 。 ”所以 要时 因为在 共 产主义 社 会里 , 物质 条件 能够 满足 人们 的积 极性 和创 造性 指出 : 的发挥 。所 以无 产 阶级 为了 使自 己成 为有个 性 的人 , 就必 须为 了 自 身, 为 了共 产主 义而 战 , 努力推 翻 资本主 义社 会 的阶级 压 迫和剥 削 , 早 日获 取自 由和解放 。 劳 动是 区分人 与 动物 的根 本标 志 , 人 要在 社会 上 生存首 先要 学 会 进 行 生产 , 生 产劳 动 是 “ 以人 为 本 ”思 想 的物质 基 础 , 作 为现 实 的 个人 必须 从事 生产 劳动 ,“ 从 直接 生 活的 物质 生产 出发来 考察 现 实 的 生产 过 程 ” 人 类 进行 的 物质 生产 是 整个 社会 不 断发 展的 根 本基石, 人们 通 过生 产 方 式产 生的 交 往关 系 , 形成 了我们 所 说的 生 产关系, 从 而决 定了 整个 社会发 展 的方 向 。物 质资 料 的生产 方式 决 定 每一 历史 阶段发 展 所具有 的 特性 , 生产 方 式是社 会生 活的 物质 基 础 和根本 源泉 , 制约 着整个 社会 中人们 的全部 活动 。
马克思人的类本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人的类本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张中文【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称《手稿》)中,通过对人的类本质及其现实化道路的理论审视与考察,把异化劳动理论与资本主义批判有机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了他具有现代性的"人的类本质"思想。
这一思想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标识了马克思理论和实践努力的两个基本维度,即追求真理的维度和追求价值的维度,这是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建立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思想认识前提,对探讨与解决现代人的生存发展问题具有启示意义,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人学的重要思想资源,具有当代价值。
%In his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 (Manuscripts for short),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probation of the nature of human and its realization, Karl Marx combines the labor theory of alienation with critique of capitalism. In this way, the modern ideology of genus nature of humans comes into being. This ideology reveals the pat- terns and destination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shows the two dimensions of Marxism, namely, the pursuit of truth and the pursuit of value, which are the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e and ideological premise of Communist Theory. This ideolog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probation and solution of problems confronted by humans in modern times, and is the es- sential ideological resour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of distinctive Chinese features.【期刊名称】《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28)004【总页数】6页(P1-6)【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的类本质思想;马克思;当代价值【作者】张中文【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政治学院,江苏南通2260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A811.2在我国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认识框架里,我们不仅把马克思哲学思想中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人的类本质和人的社会本质割裂开来,否定前者肯定后者。
读书报告《德意志意识形态》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论人的本质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是深深根植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其人本主义的批判,全新的论述了人的本质的思想,批判其思想的资产阶级局限性,凸现了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的特色。
在本书中马克思关于人的来源和发展、人和动物的区别、人的活动、需要等问题的论述同历史唯物主义其它重要原理一样,第一次得以科学的阐述。
本文着重讨论其关于人的本质方面观点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的本质自然社会结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恩最重要的文本之一,作于1845-1846年。
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
这部巨著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对当时的青年黑格尔派的代表人物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进行了批判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二是通过对“真正的社会主义”或“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在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三是通过对人类历史的分析,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比较系统地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起源,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个人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承担者。
人的本质是人作为人存在的根据和原因,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历来都有很多.唯有马克思主义者给了人的本质以科学的规定,它认为人的本质在于劳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毛泽东对之进行了继承和发展,认为对人的本质的认识离不开人的社会性与人的历史发展。
人的本质与人的起源、人的价值,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密切相关。
一、人的起源马克思认为,人来源于类人猿。
人也是由分化而产生的。
不仅从个体方面来说是如此——从一个单独的卵细胞分化为自然界所产生的最复杂的有机体,而且从历史方面来说也是如此。
经过多少万年的搏斗,手脚的分化,直立行走得以最终确定下来,于是人和猿区别开来,于是奠定了音节分明的语言的发展和人脑的巨大发展的基础,从此人和猿之间的鸿沟就成为不可逾越的了。
《德意志意识形态》所揭示的人学思想

一
的 《 态 》中 说 : 形 “个 人 怎 样 表 现 自 己 的 生 活 , 们 自 他
己 也 就 怎 样 。 因 此 , 们 是 什 么 样 的 , 同他 们 的 生 他 这 产 是 一 致 的— — 既 和 他 们 生 产 什 么 一 致 , 又 和 他 们 怎样 生 产 一 致 。 因 此 , 人 是什 么 样 的 , 取 决 于 他 个 这 们进 行 生产 的物质 条件 。 ' , 【 人 的本质 涉 及 到 的另 一个 重 要 问题 是异 化 , 异 化是 指人 的物 质和 精神 活动及 其产物 变成 一种 外在 的异 己的力量 转过 来反对 支配 和统 治人本 身 。 此 , 在 异化 是一 个 反映人 的活 动及其 产物转 化 为统 治人本
二 、 马 克 思 人 本 思 想 的 价 值 诉 求 — — 无
产 阶 级 的 解 放
每 一 个 单 独 的个 人 的 解 放 的 程 度 是 与 历 史 完 全
转 变 为 世 界 历 史 的程 度 一 致 的 。 马 克 思 研 究 了社 会
是 在 一 定 的物 质 的 、 受 他 们 任 意 支 配 的 界 限 、 提 不 前
文 章 编 号 :7 — — 0 3— 7— ( 0 1O 一 1一 3 9 8 7 8 7 6 7 10 2 1 ) 1 l3 O
《 态 》中 的 人 本 主 义 色 彩 , 际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形 实 的 人 学 理 论 , 是 马 克 思 在 批 判 费 尔 巴 哈 人 本 主 义 唯 物 论 基 础 上 , 唯 物 史 观 理 论所 理 解 的 人 本 思 想 。 用 这
、
马 克 思 人 本 思 想 的 出 发 点 — — “现 实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试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及其现实价值[论文摘要]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和重要内容。
由于马克思在不同的时期对人的本质有不同的表述,学术界对马克思人的本质论的理解也有不同。
对此,我们应该深入马克思的原着,结合他当时的写作背景从整体上找出不同历史阶段关于人的本质观的内部联系,从而更完整更全面地理解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从哲学开始产生,人的问题就成为哲学家思考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哥拉就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有一条万世不渝的箴言:“认识你自己”;亚里士多德将人定义为政治的动物;文艺复兴时期更是歌颂人的伟大、提倡人的尊严。
但几千年过去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进展缓慢,只有马克思真正实现了对人的本质问题的完整理解。
一、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历程马克思一生所追求的就是人的解放,因此人的本质理论始终是他考虑的首要问题之一。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不是即成的,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而逐步深入的。
马克思在他的第一部哲学着作《博士论文》巾就表现了他对人的问题的关心,他接受了黑格尔“自我意识”的观点,并看到“自我意识”和周同世界的联系,但是此时的研究仅仅局限于思维领域。
在《莱菌报》时期,受到费尔巴哈“类本质的影响,他主张“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肓》中开始转向现实的人,马克思提出了新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表述“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马克思充分肯定了费尔巴哈对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作是人的真正本质的批判,接受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异化的观点,并且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关于认识主体能动性的合理思想,认为人在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中创造着自己的生活,改变着整个自然界。
“因此,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他认识到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特性”,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肯定了劳动是人的本质,是人同动物的区别的实质,为马克思形成科学的人的本质观奠定了基础。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人学思想及现实意义

HEBEINONGJI摘要: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历来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首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突破以往的传统哲学束缚,科学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找到了一条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出发考察社会历史的科学方法,建构了人学理论的基本框架,实现了从唯心主义人本学到唯物主义人学的根本转变,实现了人学研究对象的根本变革。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研究学习马克思人学思想对于新时期中国各方面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人学思想《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人学思想及现实意义河北大学政法学院马燕燕张晓敏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唯物史观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伴随着唯物史观的诞生,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也开始逐渐形成,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的问题的思考从未间断。
其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叫这一表述,是他们关于人本质的高度精练的凝结,他们在全面翻阅以往哲学典籍以及经过深刻的社会调查实践之后,大胆地突破以往哲学家陈旧的思想束缚,从主客观统一的角度去思考人的问题,形成了唯物史观的人学思想。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蕴含了丰富的人学思想,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人学三段论的基本框架,他的人学三段论主要包括存在论、本质论和发展论。
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的人学思想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我国新时期的具体情况进行运用,不仅可以丰富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提供理论论证,而且对解决我国的现实问题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存在论《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最主要的贡献在于它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唯物史观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这本书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成功的标志之-O首先,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强调要看到人的存在,这里所说的人并不是以前哲学家们传统认为的抽象的人,而是确确实实存在的现实中的人。
全面理解马克思“人的本质”

全面理解马克思 “ 的本质 ” 人
李琳 斐
( 北 大学 马克 思主 义 学院 ,陕 西 西 西安 70 6 ) 10 9
Hale Waihona Puke 【 摘 要】马克思关于人 的本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的重要 内容,但马克思在 不同的 时期对人 的本质有不 同的表述,人们对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思想理解 也有差异,甚至片面的强调其 中某点表述,这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精神的。对此,我们应该 了 解他 写作时的不 同历史背景和前提;认清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动态 发展的体 系,全面系统的理解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思想的科学内涵。 【 关键词 】马克思;人的本质;现实性;以人为本
一
、
一
特 指人 的社会 属性 :本 质是 人本 性 的核心 。马 克思 说 的 “ 需 要 ” ,是把 需要和 实践 和社 会关 系联 系起 来 的,人 的需要 是 历史进化 的产 物, 由社会物质 条件 决定,并不依赖人 的主观 意 识 。人 的本质 离不开人 的需要 ;但 “ 需要本身 ”并不就 是人 的 本质 。需要 的发 展,即本性 的发展 是人的本质力量 的新 的证 明 和 人的本质 的新 的充实 。 三 、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 “ 现实性 ”表述 的思考 马克思在 《 关于费尔 巴哈 的提 纲》中指出 “ 的本质并 不 人 是单个人所 固有 的抽 象物 ,在其现 实性 上,它是一切社会关 系 的 总和 ” 。 有人提 出疑 问: “ 现实性上 ”的表述全不全面 ? 首先 ,看马 克思作这 一表述 的背景 和前提 ,马克思 当时是 在批判 费尔 巴哈把人 看作抽象 的人 ,即把人 看作是所有 时期 , 所有社 会,所有阶级 的人 ;而不是一定 时期 ,一定社会 ,一定 阶级 的人。马克思特别指 出 “ 现实性上 ”的人的本质是一种批 判 的理论武器,用来批判把人 的本质抽象化的理论武器 。 其 次,一直 以来 的宣 传都过于集 中在他 的 “ 现实性 ”本质 方面 ,这是对马克思本质 的片面理解 ,片面 的强调人的社会关 系 ,把 马克思对人 的本质 的现 实性表述看作 是马克思关于人 的 本质思想 的全部 ,忽视 了马克思关于人 的本质 的 “ 可能性 ”的 表达 。马克思虽然没有 明确提 出 “ 可能性本质 ”,但 他思想 中 关于人类解 放、‘ 人类理想 、人 的全面发展都体现 出了他在人的 本质的可能性的理 论。 不 能将 马克思的现实性 阐述孤立的看待 ,马克思关于人的 本质和人的发展学说是现实性与可能性的统一。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学说是在实践基础上 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的统一,人只有通过实践特别是劳动才能获得赖以生存发展的物 质资料 ,并改善人 的生存环境 。实践过程 ,就是将人 的可能性 、 人的理想与社会的可能性、社会的蓝 图逐步转变为现实存在的。 第 二,马克思 “ 是人的最高本质 ” 充分说 明了马克思 人 主义 学说对 人 类 寄予 的深切 关怀 ,为 了 “ 的 自由全 面 的发 人 展 ”。马克 思预 言的共产主义 是 自由人的联合体 , “ 在那 里, 每个人的 自由发展是一切人 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_ 5 ] 第三 ,马克思强调社会 的发展 、人的发展离不 开生产 力的 进步 。生产力是 人本质的直接体现 ,是人本质力量 的对象 化, 而人 是最 重要 的生 产力 。现 实性上 生产 力 的水平 代表 一个 社 会、一个阶级 的水平;生产力发展 的无限可能性则体现人 发展 的无限可能性 。马克思对生产力 的高度 重视体现 出对人 的现实 性本质和人 的发展 的可能性 的有机统一。 四 、正确认识 马克思 “ 的本 质”的思想 ,深入理解 “ 人 以 人 为本 ” 坚 持 人 的 本质 是 有机 的动 态 系 统 ,就 是 坚 持 “以人 为 本”。 “ 以人为本 ”不仅主张人是发展 的 目的,回答 了为什 么 发展、发展 “ 了谁 ”的 问题 ;而且 主张人是发展 的动力 ,回 为 答了怎样发展 、发展 “ 依靠谁 ”是分 不开的 。人是发展 的根本 目的,也是发展 的根 本动力 。一切 为了人,一切依靠人 ,只有 二者 的统一构成 以人为本的完整 内容 。 以人为本是 目的而不是手段 ,就 是 以人 的发展为本 、人的 利益为本、人 的幸福 为本 ;就是 以尊重人为本 、理解人 为本 、 关心人为本 。以人 为本是马克思主义 思想 的精髓 。坚持 以人 为 本就是坚持贯彻 马克思主义精神 ,是我 们党对马克思主义 的新 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蔡振磊(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福建厦门 361005)[摘要] 人的本质是什么,这一“斯芬克斯之谜”的核心问题,自古以来就一直困扰着人们。
马克思借助唯物史观,在批判性地继承前人合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科学而全面的阐述,实现了人的本质思想的历史性变革。
《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唯物史观的奠基之作,解读其中关于人的本质的阐述,无疑是我们当代正确理解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并接下去进行研究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人的本质作者简介:蔡振磊(1987—),男,福建石狮人,2009级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人的本质是什么,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是我们回答“斯芬克斯之谜”必须面对的。
从人类拥有自我意识的那一刻起,对于自身尤其是自己本质是什么的追问和思考就没有停止过。
卡西尔曾说“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这看来是众所公认的。
在各种不同哲学流派之间的一切争论中,这个目标始终未被改变和动摇过:它已被证明是阿基米德点,是一切思潮的牢固而不可动摇的中心。
”[1](P3)马克思批判性地继承了前人合理的研究成果,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科学而全面的阐述。
作为马恩唯物史观奠基之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为《形态》),书中论及人的本质的内容,是我们研究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不可或缺的一环。
书中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我认为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一、现实的个人是研究人的本质的立足点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
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2](P66-67)这个前提不但是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探寻人的本质的根本立足点。
现实的个人,不同于费尔巴哈的“一般人”,那种仅仅只是感性直观的人,只是作为一种感性的对象。
以现实的个人为研究的立足点,反映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探讨从抽象的类的存在物转变为在现实之中、在具体的个人身上去真正地触及何为人的本质。
在马克思之前的众多学者将理性、自由,抽象劳动等当成人的本质,以及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宗教的本质,实质上是没有认识到这些只是“可以通过经验来确认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
因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不再保留对立性的外观了。
”[2](P73)那么,现实的个人是什么呢?现实的个人,首先必须是感性的存在,是自然万物当中的一份子。
“全部人类的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2](P67)但倘若仅限于此,远不能说明人的本质。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
”[2](P71-72)这意味着物质生产才是现实的个人最为重要的特质,是了解在每一个具体的历史时期,人的本质是怎样的,以及如何变化发展的关键。
在《形态》中,马克思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概念进一步具体化为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将其看成是造就人的本质的根本途径,而这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所在。
现实的个人的进行物质生产活动,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要受到种种条件的制约。
而且在受条件所限的同时,人也在影响、改变着条件。
此外,现实的个人在物质生产活动中,自然而然地要进行各种交往,进而形成社会关系。
这些社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同生产力一样不断地积累,并由下一代人所继承。
现实的个人,是无法脱离也不可能失去社会属性的。
因而,在探寻现实的个人的本质的时候,借由社会关系来说明亦是不能绕过的一环。
马克思以现实的个人作为研究人的本质的立足点,完成了人的本质由抽象到具体的转变,甚至可以说将对人的本质的研究引入到实证科学的领域。
用《形态》中的一句话来说明,即“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
”[2](P73)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命题的提出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第三个命题——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他们说“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但由于从他们彼此不需要发生任何联系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不是唯一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
”[3](P514)需要作为人的一种天性,是人本身的最重要自然属性之一,反映了人类无论怎么发展,归根到底始终还是自然界的一员,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动物界的一员。
对此,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将人的自然属性用兽性来指代,说到:“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
”[4](P442)需要,是根源于生命有机体对外部环境的依赖关系而产生的一种状态,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有选择的反应能力,不同生物间彼此具有独特的需要和需要对象,从而使它们互相区别开来。
[5](P199)作为自然界生物体最高存在形式的人,研究其需要的特征以及满足需要的方式,是了解人的本质的关键性一环。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需要分为两种。
其一是为了能够生存,对于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的需要;其二是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以及活动中所使用的工具引起的新的需要。
特别是“新的需要”,成为了人不断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进而引起社会关系的改变,促使历史不断发展的重要内在原因。
“新的需要”成为了人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别,它体现了“人的需要”是能够发展的,而非其他动物那样往往只停留在吃喝繁殖等简单的生理需求上。
人之所以会进行生产实践,形成社会关系,需要是其内在的动力,即“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
”[6](P9)这一命题侧重于人的自然属性,强调了人自身的内在需求,对于人的本质的形成和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三、偶然的个人和有个性的个人,是人的本质的两种外化结果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说:“有个性的个人与偶然的个人之间的差别,不是概念上的差别,而是历史事实。
”[2](P122)这里所提到的有个性的个人和偶然的个人,就是现实的个人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表现,进一步地说也就是人的本质的两种外化结果。
偶然的个人,是指个人受到外界偶然性的制约,从而无法从事自由自主的活动,其所对应的是马克思人类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这一阶段是指对人对物的依赖关系阶段,即伴随着人们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商品经济的繁荣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形式由直接交往变成以物为媒介。
在这一阶段,各个人之间并不相互依赖,而是通过交换集合在一起,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实际上已经实行了分工,此时的统治必须采取物的形式,通过某种第三者,即货币。
在普遍的交换中,个人似乎是非常自由的,因为交换使个人有了摆脱固定的身份的可能,他不是生来就已经确定了的,个人有塑造自身的自由空间。
然而实际上,个人的这种交往活动却是以牺牲自己丰富的个性为代价的。
[7]偶然性最为突出地表现在分工上。
此时,分工对人来说成为了一种异己的、同他相对立的力量,迫使任何人都只能活动于一个被强加的一定的特殊的范围之内,无法从自身的意愿出发去选择和从事工作。
这意味着:“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
”[2](P85)有个性的个人,则是指从事自主活动的个人,其所对应的是人类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即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阶段,是对偶然的个人的扬弃。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这种自主活动就是对生产力总和的占有以及由此而来的才能总和的发挥。
”[2](P129)自主活动,不单是不再受到限制,更重要的是建立在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以及对生产力的全面占有,从而达到生活资料的极大富裕,个人不必为失去生活资料而担心,可以自由自觉地选择个人的工作。
在这个阶段,也就是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人将重新驾驭物的力量,分工将被消灭。
因此,“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
”[2](P85)现实的个人,也就从偶然的个人发展到有个性的个人。
从《形态》中关于人的本质的阐述,可以看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探讨与其说是定义,不如看成提供了一种考察、分析方法。
他提出要在具体的历史时期和物质生产方式中,以现实的个人为立足点去研究人的本质,认为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的本质也在不断地生成、变化、发展。
虽然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由于受到所处时代条件的限制,在某些方面同我们当代的理论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但这并不能否认,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所具有的突破时代界限的价值,尤其是他强调的要从现实生活和现实的个人出发的唯物史观的立场,时至今日依旧值得我们去借鉴,对于我们进一步探讨人的本质,解答“斯芬克斯之谜”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1] 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 陈志尚主编.人学原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 李志.论马克思的“偶然的个人”概念及其扬弃[J].哲学研究.2005(2).本文已载于《学理论》,2011年第23期,第27-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