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合集下载

简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

简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

简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

他强调了人的活动和劳动在人的本质中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他的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历史中特定条件下形成的。

人的本质由人类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关系所决定。

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和社会的,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在马克思的观点中,人的本质不是固定和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生活的演进而变化的。

马克思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具有劳动能力。

人通过劳动创造和改变世界,同时也改变和创造自己。

劳动是人的生活必需,也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通过劳动,人与自然界进行相互作用,满足自身的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

通过劳动,人不仅改变了自然界,也改变了自己,形成了自身的个性和个人特点。

劳动对于人的本质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马克思指出,通过劳动,人不仅能够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还能够培养和发展自己的智力和创造力。

劳动是人与自然界进行直接联系的手段,也是人与社会进行联系的手段。

通过劳动,人主动地塑造自己的生活和社会。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他认为,人是社会化的动物,个体的发展和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来决定的。

人的本质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社会关系之中,通过社会关系来体现和实现。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关系是通过生产关系来体现的。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包括所有的生产力和所有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的产物。

他认为,阶级社会存在着压迫和剥削的现象,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社会关系。

这种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人们的利益冲突和阶级斗争。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是通过阶级斗争来改变和塑造的。

他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推动力。

通过阶级斗争,被压迫和剥削的阶级可以推翻压迫者,实现自己的解放和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称为“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文中马克思对人的本质作了科学的概括。

批判了费尔巴哈从宗教的角度来确定人的本质。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摆脱了传统的实体论思维方式的束缚,从人的本质属性与现实性的维度来理解人的本质。

标签:本质;现实性;类本质;社会关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1845年写于布鲁塞尔的提纲式笔记,生前并未发表。

文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哲学中人的本质问题,为我们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在《提纲》第六至七条提出了人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首先对人的本质进行科学的界定;其次批判了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错误观点;最后又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角度论述了人的本质”。

〔1〕45马克思从现实的人、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关系及其总和来给人的本质做出论断。

一、现实的人与人的类本质开篇第一条,马克思在《提纲》中直斥,“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在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观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以此出发,费尔巴哈直观的从生物的角度理解人的本质,把宗教归结为人之本质。

马克思批判性费尔巴哈的这种人本思想,并在第六条中提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他批判以往的哲学家们把人看成“抽象物”,认为人的本质应该从其现实上去研究,把人放到现实中去。

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否定人的“类本质”。

(一)现实的人马克思在第六条指出:“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其现实性上”是对于人的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论断的限定。

即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的现实性。

这就是说,他所指的“现实的人”,是个人所生活的具体的时代,从事着现实的活动,能被感受、理解,且有需要的人。

马克思认为,从一般的、抽象的和空洞的的人的角度来研究人的本质是极其错误的。

在马克思看来,人是处在一定历史环境中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而活生生的。

马克思论述关于人的本质(精品)

马克思论述关于人的本质(精品)

马克思论述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通过否定性辩证法和"内在关系"视角去审视人的本质,从三个视角去阐明了人的本质:利益与需要是人的本质产生、发展和扬弃的内驱力,"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一定的"社会关系总和"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制约其自身的人的现实本质.马克思从而将需要、劳动、社会关系联系起来,也将人的本质、实践唯物观与共产主义有机结合起来人,作为一种特殊的高智能生物,“人性”应当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和人的非生物属性这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

人的生物属性,体现了人与生物的统一,是人的基本属性;人的非生物属性,体现了人与生物的对立,是人的特殊属性“人的本质”,按我们大多数人所接受的马克思的经典定义,是指人的非生物属性,又称为“人的特性”。

人的本质也是一个系统质。

可以区分为即人的属性、人的特性和人的本质三个层次。

坚持辩证统一的观点看待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

马克思理解的“人的特性”,是“自觉自由的活动”、是“劳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我国理论界,通常也分别从“意识性”、“劳动实践性”、“社会性”三方面使用“人性”或“人的本质”一语。

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的经济、科学、文化等背景下,提出这样的认识,无疑是人类认识的一次重大飞跃。

但是目前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有陷于空泛化、教条化的迹象,已经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诸多新发现不相适应,也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基本认识原则。

那么,人与生物的本质差别是什么呢?就从分析马克思提出的“自觉自由的活动”、“劳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三个方面入手,谈一下自己的粗浅认识吧。

首先,“自觉自由的活动”即通常所说的“意识性”,其重要标志是语言文字。

作为人类“意识性”重要标志的语言呢?其实许多动物种类内部也是有语言交流的,只不过这些语言没有完全被人类所理解罢了:我们常说鸟语花香,鸟类的谈情说爱,通风报信,都是靠鸣叫来完成的;猫,悠闲高兴时会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而我们一般熟悉的“喵”声,兴奋渴求时短暂而柔和,恐惧哀怨时绵延而凄厉。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试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及其现实价值[论文摘要]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和重要内容。

由于马克思在不同的时期对人的本质有不同的表述,学术界对马克思人的本质论的理解也有不同。

对此,我们应该深入马克思的原着,结合他当时的写作背景从整体上找出不同历史阶段关于人的本质观的内部联系,从而更完整更全面地理解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从哲学开始产生,人的问题就成为哲学家思考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哥拉就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有一条万世不渝的箴言:“认识你自己”;亚里士多德将人定义为政治的动物;文艺复兴时期更是歌颂人的伟大、提倡人的尊严。

但几千年过去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进展缓慢,只有马克思真正实现了对人的本质问题的完整理解。

一、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历程马克思一生所追求的就是人的解放,因此人的本质理论始终是他考虑的首要问题之一。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不是即成的,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而逐步深入的。

马克思在他的第一部哲学着作《博士论文》巾就表现了他对人的问题的关心,他接受了黑格尔“自我意识”的观点,并看到“自我意识”和周同世界的联系,但是此时的研究仅仅局限于思维领域。

在《莱菌报》时期,受到费尔巴哈“类本质的影响,他主张“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肓》中开始转向现实的人,马克思提出了新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表述“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马克思充分肯定了费尔巴哈对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作是人的真正本质的批判,接受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异化的观点,并且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关于认识主体能动性的合理思想,认为人在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中创造着自己的生活,改变着整个自然界。

“因此,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他认识到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特性”,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肯定了劳动是人的本质,是人同动物的区别的实质,为马克思形成科学的人的本质观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探析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探析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探析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对于人的本质问题,古今中外,各个时代的哲学大师都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回答,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回答都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马克思在总结前人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从实践的角度进行了新的思考,对人的本质作出了科学的定义。

一、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内容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和全面的揭示与论述,先后给人的本质作了三种界定。

(一)劳动是人的本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人的生产生活出发,对人的本质作出了规定,“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他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物的类――当做自己的对象;而且因为――这只是同一种事情的另一种说法――人把自身当做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因为人把自身当做普通的因而也是自由的类存在物来对待”,“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需要的手段。

而生产生活是类生活。

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

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这是马克思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立足于主体的人来揭示人的类本质,实际上是人的实践性,这种区别于动物本能生命活动的特性之所以是人的本质,因为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是为满足人类的需求而进行的。

不同事物之间的质的区别就在于其内在规定性的不同,从而同周围环境发生不同的关系和作用。

人同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可以对周围世界和人自身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改造,因此只有在人改造周围世界的对象化活动中才能揭示出人的本质,而人的实践活动只不过是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结果。

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是人作为类存在区别与动物的本质表现,是人类本质力量的确证。

(二)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针对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抽象界定,运用科学的实践观,从现实的角度阐释了人的本质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第一,人的本质是人自身。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下称《导言》)中批判了宗教关于人的虚幻本质,马克思认为:人不是脱离尘世的存在物,人就生活在人的世界,人生活在国家、社会中。

传统宗教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上帝,因此其对人的本质的解释,不仅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相反真正现实的人却被忽视。

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在《导言》中揭示了人是人的本质这一重要概念的真正内涵,即“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的绝对命令: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

他在《导言》中再次强调:德国人解放的立足点就是承认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学说。

上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说明人的本质不是宗教,而是现实的人,他超越了德国哲学抽象的人以及费尔巴哈丢掉人的社会本质而仅仅强调人的自然本质的观点,而以人的“国家特质”“社会本质”来说明人,把人从神的统治和奴役下解放出来,把人的本质还原给人,并认为只有做到“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才是德国求得解放的唯一途径,这里马克思提倡了一种价值理念:即人的最高价值在于人本身。

即便在今天,“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的深邃含义,也没有被深刻理解。

在一些人的潜意识中,金钱、物、官、各种“神”等等“非人”的东西处于根本的位置,而人的地位、人的尊严遭到贬损,“以官为本”,“以物为本”,“以钱为本”,“以神为本”仍然控制着人、危害着人、扭曲着人,并且仍然有很大的市场。

第二,人的本质是人的需要。

马克思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多次提到人的本质就是人的需要。

为什么人的本质是人的需要呢?“因为对某种物的需要最明显地、最无可争辩地证明:这种物属于我的本质;物的为我的存在、对它的占有,就是我的本质的属性和特点。

”[3]173在原始社会,没有私人财产,人也没有异化,这时人的“需要”自然表现为真正的人的本质,生产者生产的物品刚好满足他的需要,就是说需求和供给刚好相等,不存在剥削和奴役,这种需要虽然简单,却反映了原始状态下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人的本质没有被物所奴役、控制。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吸取了人类思想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特别是在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

马克思反对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主张从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去理解人。

他认为在考察人的本质、理解人时,“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这样,就将人不仅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

“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宗教把人并不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最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出了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经典表述既是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也为考察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

这段话包含着深刻和含义,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①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关于人性的本质的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性错误在于离开人所生存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谈论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从分析费尔巴哈入手,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抽象人性论,彻底否定了抹杀人的社会性、阶级性和历史性,并从这种抽象的、一般的、孤立的单个人出发,将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观点。

马克思并不完全否认人类具有某些共同性,而是反对将这一共同性抽象化,反对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考察人的本质。

正如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时指出的:“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第一次对人的本质作出科学界定。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主要有三个命题:一是“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二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三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关于第一个命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这一思想,提出人的生命活动具有特有的方式,即实践或劳动。

实践活动是人和动物的最本质的区别,也是产生和决定人的其他所有特性的根据。

在马克思看来,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物质生产,和作为动物的生命活动的生产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把自己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

因此,人将自然界和自身当作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并能够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工具,既改造自然界,也改造自身。

关于第二个命题,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认为,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

人类社会存在两种关系,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人的本质离不开同自然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一切现实的人都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主要的社会关系,是“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

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进一步形成了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以及行业间的等复杂的社会交往,并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映现着人的本质。

关于第三个命题,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

这里,马克思不仅赋予需要以前提性,而且赋予它以普遍性、永恒性和能动性。

马克思还特别强调指出,“需要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

”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的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及其坝实价值
[论文摘要]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和重要内容。

由于马克思在不同的时期对人的本质有不同的表述,学术界对马克思人的本质论的理解也有不同。

对此,我们应该深入马克思的原着,结合他当时的写作背景从整体上找出不同历史阶段关于人的本质观的内部联系,从而更完整更全面地理解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从哲学开始产生,人的问题就成为哲学家思考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哥拉就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有一条万世不渝的箴言:“认识你自己”;亚里士多德将人定义为政治的动物;文艺复兴时期更是歌颂人的伟大、提倡人的尊严。

但几千年过去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进展缓慢,只有马克思真正实现了对人的本质问题的完整理解。

一、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历程
马克思一生所追求的就是人的解放,因此人的本质理论始终是他考虑的首要问题之一。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不是即成的,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而逐步深入的。

马克思在他的第一部哲学着作《博士论文》巾就表现了他对人的问题的关心,他接受了黑格尔“自我意识”的观点,并看到“自我意识”和周同世界的联系,但是此时的研究仅仅局限于思维领域。

在《莱菌报》时期,受到费尔巴哈“类本质的影响,他主张“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肓》中开始转向现实的人,马克思提出了新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表述“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马克思充分肯定了费尔巴哈对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作是人的真正本质的批判,接受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异化的观点,并且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关于认识主体能动性的合理思想,认为人在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中创造着自己的生活,改变着整个自然界。

“因此,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认识到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特性”,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肯定了劳动是人的本质,是人同动物的区别的实质,为马克思形成科学的人的本质观奠定了基础。

1845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从实践这个全新的视角理解人,完成了从抽象的人向现实的人的转化。

对费尔巴哈关于“抽象的人”的人的本质观进行了根本性的批判,马克思指出他“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
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

于是马克思从人的现实的历史活动来理解人的本质从人的实践活动和所形成的社会关系来看人,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一个根本性命题,标志着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把人放到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进一步论述和阐发了在《提纲》中的人的本质观,“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科学内涵
所谓本质,就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与其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

人的本质即人之为人的内在根据。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同其他动物一样.必须从自然界中获取生存所需的生活资料,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人们需要有衣、食、住、行等东西。

而人又超越于动物之上,按马克思的话来说“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则生产整个自然界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存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㈣。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 。

因此,人的本质表现为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在自由自觉的劳动中,人证明了自己是一个区别于自然和动物的主体存在。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本质。

但是人的类本质仅仅揭示了人作为“类”存在和动物的不同,没有考虑到一定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对人的影响。

马克思没有停留在这个层次.他要研究的是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中人与人的不同,特别是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和资本家的对立以及这种对立的实质。

马克思试图通过对资本主义现存秩序的根本批判,求得无产阶级的阶级自由和全人类的彻底解放,并在此前提下实现人的个性的全面解放和个人的真正自由。

所以,他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必然会继续深入。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而个人从事的具体的生产劳动都是社会总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一定的社会中进行的,人类历史越向前发展,劳动的这种社会性就越强。

因此,我们从广泛的社会联系中考察人,发现人的本质更重要的体现在其现实的社会本质上。

然而体现人的社会本质的活动又不局限于劳动,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社会的活动,是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活动,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着人的本质。

规定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关系的总和,按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人的本质“存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如果单个人不和其他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从事生产活动,而是离群索居,他就不能成为人。

就像是鲁宾逊漂流到荒岛能够生活,他所有的生存技能也是在现实社会关系中学会的。

而狼孩由于脱离了社会关系因而就失掉了人性。

阂此,人之所以成为人,乃是由其社会本质决定的社会这个关系网是复杂变化发展着的,因而,人的本质也不是凝固不变的抽象物,而是具体的、历史的。

我们要全面地把握人的本质必须从总体上把握、多层次、多角度地考察,把他放到具体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处于不同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的人具有不同的社会存在形态,也具有不同的本质;人的社会存在形态及其本质是个历史发展过程,人既继承了以往历史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化,在创造和发展历史的同时,也创造和发展了自己的存在和本质。

人的本质只能是一种变化和发展着的社会存在。

然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存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人学的伟大之处不在于马克思为我们指明了人的本质是什么,而在于他为我们提供了实现人的本质的途径。

人通过自己的实践创造活动改造了外部世界和自己本身,发展和确证了人的本质力量。

正如马克思所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
生活资料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人之所以是个类存在物就在于他们从事生产实践劳动,也就是说,人同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突破了自然物种的限制,有目的地运用工具对周同世界进行改造和创造。

因此只有从人改造和创造属人世界的对象化的活动中才能够揭示出人的本质,而人的改造和创造活动,不过是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结果,因此“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是人的本质的内在规定性。

从现实性上来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的实践创造活动又是社会性的活动,只有在社会中,人才真正成为人。

可以说人的类本质和社会本质是通过人的实践创造活动实现和统一起来的。

所以,人的本质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个过程,人的本质是具体、历史、变化发展的。

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还是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只能通过自己后天的实践创造活动获得。

要实现人的真正本质必须保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

如果忽视自然对人的反作用,人是无法实现自己的本质的。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吸人并呼出一切自然力的人”。

即人类要在与自然的物质与能量交换中获得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同时,也要防止人类对自然的破坏。

社会的建设是通过人来运作的,现代社会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财富的多少上,也要看人的本质的实现程度。

采取措施提高人的素质,人才能健全地发展,从而逐步实现人的本质,社会也才能不断地进步。

要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素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真诚合作,培植人们的团结和谐和相互宽容的精神;克服个体的狭隘性和自私性;追求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发展。

总之,只有正视和消除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类似于异化的矛盾,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达到和谐,人的真正本质才可能实现。

在现时代社会,人的本质的实现仍然是我们追求的价值目标,并以此来建构我们的制度,发展我们的能力,提升我们的境界,努力让人们自己尽可能得到充分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