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试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及其坝实价值

[论文摘要]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和重要内容。由于马克思在不同的时期对人的本质有不同的表述,学术界对马克思人的本质论的理解也有不同。对此,我们应该深入马克思的原着,结合他当时的写作背景从整体上找出不同历史阶段关于人的本质观的内部联系,从而更完整更全面地理解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从哲学开始产生,人的问题就成为哲学家思考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哥拉就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有一条万世不渝的箴言:“认识你自己”;亚里士多德将人定义为政治的动物;文艺复兴时期更是歌颂人的伟大、提倡人的尊严。但几千年过去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进展缓慢,只有马克思真正实现了对人的本质问题的完整理解。

一、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历程

马克思一生所追求的就是人的解放,因此人的本质理论始终是他考虑的首要问题之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不是即成的,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而逐步深入的。马克思在他的第一部哲学着作《博士论文》巾就表现了他对人的问题的关心,他接受了黑格尔“自我意识”的观点,并看到“自我意识”和周同世界的联系,但是此时的研究仅仅局限于思维领域。在《莱菌报》时期,受到费尔巴哈“类本质的影响,他主张“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肓》中开始转向现实的人,马克思提出了新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表述“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马克思充分肯定了费尔巴哈对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作是人的真正本质的批判,接受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异化的观点,并且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关于认识主体能动性的合理思想,认为人在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中创造着自己的生活,改变着整个自然界。“因此,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他

认识到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特性”,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肯定了劳动是人的本质,是人同动物的区别的实质,为马克思形成科学的人的本质观奠定了基础。1845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从实践这个全新的视角理解人,完成了从抽象的人向现实的人的转化。对费尔巴哈关于“抽象的人”的人的本质观进行了根本性的批判,马克思指出他“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

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于是马克思从人的现实的历史活动来理解人的本质从人的实践活动和所形成的社会关系来看人,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一个根本性命题,标志着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把人放到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进一步论述和阐发了在《提纲》中的人的本质观,“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科学内涵

所谓本质,就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与其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人的本质即人之为人的内在根据。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同其他动物一样.必须从自然界中获取生存所需的生活资料,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人们需要有衣、食、住、行等东西。而人又超越于动物之上,按马克思的话来说“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则生产整个自然界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存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㈣。“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 。因此,人的本质表现为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在自由自觉的劳动中,人证明了自己是一个区别于自然和动物的主体存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本质。但是人的类本质仅仅揭示了人作为“类”存在和动物的不同,没有考虑到一定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对人的影响。马克思没有停留在这个层次.他要研究的是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中人与人的不同,特别是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和资本家的对立以及这种对立的实质。

马克思试图通过对资本主义现存秩序的根本批判,求得无产阶级的阶级自由和全人类的彻底解放,并在此前提下实现人的个性的全面解放和个人的真正自由。所以,他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必然会继续深入。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而个人从事的具体的生产劳动都是社会总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一定的社会中进行的,人类历史越向前发展,劳动的这种社会性就越强。因此,我们从广泛的社会联系中考察人,发现人的本质更重要的体现在其现实的社会本质上。然而体现人的社会本质的活动又不局限于劳动,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社会的活动,是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活动,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着人的本质。规定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关系的总和,按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人的本质“存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如果单个人不和其他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从事生产活动,而是离群索居,他就不能成为人。就像是鲁宾逊漂流到荒岛能够生活,他所有的生存技能也是在现实社会关系中学会的。而狼孩由于脱离了社会关系因而就失掉了人性。阂此,人之所以成为人,乃是由其社会本质决定的社会这个关系网是复杂变化发展着的,因而,人的本质也不是凝固不变的抽象物,而是具体的、历史的。我们要全面地把握人的本质必须从总体上把握、多层次、多角度地考察,把他放到具体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处于不同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的人具有不同的社会存在形态,也具有不同的本质;人的社会存在形态及其本质是个历史发展过程,人既继承了以往历史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化,在创造和发展历史的同时,也创造和发展了自己的存在和本质。人的本质只能是一种变化和发展着的社会存在。

然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存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人学的伟大之处不在于马克思为我们指明了人的本质是什么,而在于他为我们提供了实现人的本质的途径。人通过自己的实践创造活动改造了外部世界和自己本身,发展和确证了人的本质力量。正如马克思所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

生活资料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之所以是个类存在物就在于他们从事生产实践劳动,也就是说,人同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突破了自然物种的限制,有目的地运用工具对周同世界进行改造和创造。因此只有从人改造和创造属人世界的对象化的活动中才能够揭示出人的本质,而人的改造和创造活动,不过是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结果,因此“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是人的本质的内在规定性。从现实性上来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的实践创造活动又是社会性的活动,只有在社会中,人才真正成为人。可以说人的类本质和社会本质是通过人的实践创造活动实现和统一起来的。

所以,人的本质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个过程,人的本质是具体、历史、变化发展的。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还是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只能通过自己后天的实践创造活动获得。

要实现人的真正本质必须保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如果忽视自然对人的反作用,人是无法实现自己的本质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吸人并呼出一切自然力的人”。即人类要在与自然的物质与能量交换中获得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同时,也要防止人类对自然的破坏。社会的建设是通过人来运作的,现代社会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财富的多少上,也要看人的本质的实现程度。采取措施提高人的素质,人才能健全地发展,从而逐步实现人的本质,社会也才能不断地进步。要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素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真诚合作,培植人们的团结和谐和相互宽容的精神;克服个体的狭隘性和自私性;追求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发展。

总之,只有正视和消除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类似于异化的矛盾,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达到和谐,人的真正本质才可能实现。在现时代社会,人的本质的实现仍然是我们追求的价值目标,并以此来建构我们的制度,发展我们的能力,提升我们的境界,努力让人们自己尽可能得到充分发展。

从《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

从《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 蔡振磊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福建厦门 361005) [摘要] 人的本质是什么,这一“斯芬克斯之谜”的核心问题,自古以来就一直困扰着人们。马克思借助唯物史观,在批判性地继承前人合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科学而全面的阐述,实现了人的本质思想的历史性变革。《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唯物史观的奠基之作,解读其中关于人的本质的阐述,无疑是我们当代正确理解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并接下去进行研究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人的本质 作者简介:蔡振磊(1987—),男,福建石狮人,2009级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人的本质是什么,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是我们回答“斯芬克斯之谜”必须面对的。从人类拥有自我意识的那一刻起,对于自身尤其是自己本质是什么的追问和思考就没有停止过。卡西尔曾说“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这看来是众所公认的。在各种不同哲学流派之间的一切争论中,这个目标始终未被改变和动摇过:它已被证明是阿基米德点,是一切思潮的牢固而不可动摇的中心。”[1](P3)马克思批判性地继承了前人合理的研究成果,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科学而全面的阐述。作为马恩唯物史观奠基之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为《形态》),书中论及人的本质的内容,是我们研究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不可或缺的一环。书中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我认为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一、现实的个人是研究人的本质的立足点 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2](P66-67)这个前提不但是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探寻人的本质的根本立足点。现实的个人,不同于费尔巴哈的“一般人”,那种仅仅只是感性直观的人,只是作为一种感性的对象。以现实的个人为研究的立足点,反映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探讨从抽象的类的存在物转变为在现实之中、在具体的个人身上去真正地触及何为人的本质。在马克思之前的众多学者将理性、自由,抽象劳动等当成人的本质,以及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宗教的本质,实质上是没有认识到这些只是“可以通过经验来确认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因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不再保留对立性的外观了。”[2](P73) 那么,现实的个人是什么呢?现实的个人,首先必须是感性的存在,是自然万物当中的一份子。“全部人类的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2](P67)但倘若仅限于此,远不能说明人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2](P71-72)这意味着物质生产才是现实的个人最为重要的特质,是

评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

评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 摘要:马克思在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提出了他的著名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初学者往往认为,该论断真正揭示了人的本质,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最完整、最深刻的表述。本文则不以为然,而是试图从纵向梳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过程,来透视这一论断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从横向梳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认识的三个层面:劳动、社会关系和需要的关系,来揭示人的本质丰富而完整的内涵,以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 关键词:人的本质;自我意识;自由;理性;人;劳动;社会关系;需要 人的本质问题是马克思在创建科学理论的活动中所一直关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马克思经历了一个复杂、艰辛的过程,揭示出多层面的丰富内涵。 一、纵向梳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过程——方法论的转变 以《博士论文》为始,以《提纲》为终,这一过程又可分为三个阶段: 1、从《博士论文》到《德法年鉴》:人的本质是“自我意识”、“自由”、“人” 1841年马克思写了《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的博士论文,这主要是出于当时反封建专制的政治需要。这时,他是青年黑格尔派的积极分子,深受自我意识哲学的影响,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②《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开始直接投身现实的思想斗争和政治斗争。在1842年的《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他针对普鲁士书报检查制度的反动本质,提出:自由是人类的精神特权,只有自由的出版物才能真正代表人民的精神;这一制度不是理性国家给人民颁布的法律,而是取消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马克思仍然把国家和法看作正义、理性的代表,应当代表全社会的共同利益,而把林木占有者的“利益占了法的上风”斥责为“下流的唯物主义”。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把市民社会、国家等社会形式视为“人的本质的实现”或“人的本质的客观化”,把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政治国家视为人的本质的异化。《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开始批判布·鲍威尔的宗教观,探索实现“人类解放”的道路,但他对人的基本观点是“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还明显受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 总之,从《博士论文》到《德法年鉴》,马克思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到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本身包括有两方面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由于人是动物进化而来的,因而具有作为一般动物共有的自然属性,即人的生物性,例如生育、饮食、新陈代谢等等,这种自然属性是人类存在的物质前提。人的社会性,是指正常的人和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这种区别主要在于人总是劳动、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所以说,人是具体的、生活于现实社会中的人。 他的一切行为不可避免地要与周围所有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生产关系、性爱关系、亲属关系、同事关系等等。而其中的生产关系是各种关系的基础。因此,生产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就成为人的基本的、决定性的因素。人的本质属性就成为了人的社会性。由于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和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的不同,加上各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其他差异,所以每个人的具体人性也是不断发个人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前提和基础的社会活动、生活经历、意识及其具有连续性的历史过程的构成物,是以其生命为其物质承担者的,在其活动中实现的同他人,同社会的社会关系之网的网上纽结。 每个人的自我,都要依赖于社会集体,通过同他人、同社会发生现实的关系而取得自己的存在,自我实现于人类社会的共同活动之中,为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所不断充实和改变。“由于人们的共同生活条件,人的自我在不同程度上都具有人类的、国家的、民族的、集团的共性;又因为个人所处的生活条件和从事的活动不尽相同,每个个体的自我又具有某种不重复性和惟一性。如果使人的自我脱离他的全部社会关系,脱离他的活动,脱离构成他实践和认识活动前提的客观世界,脱离他的生存条件,脱离他自己的肉体,这个‘自我’只能是虚幻的想像物。” 正是对自我的认识与探索,才会促使人们进一步寻觅人的价值,这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世界观对人生意义的评价。!" 世纪后期在欧洲兴起的人文主义运动,为反对宗教神学和封建统治阶级以神为中心,贬低人的价值的说教行为,曾强调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提倡个性解放和个人自由,这在当时有其进步作用。但是,这些要求从根本上说,是在全人类的普遍的外观下,追求资产者的私利。在随后建立的资本主义制度中,并不存在什么资产者和无产者共同的所谓人的价值。正像恩格斯所指出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确定人的价值;这个人值一万英镑,就是说,他拥有这样一笔钱。 谁有钱,谁就‘值得尊敬’,就属于‘上等人’,就‘有势力’,而且在他那个圈子里,在各方面都是领头们离开人的社会性和历史发展来看人,必然把人的价值说成是一种脱离具体历史的、超阶级的、抽象的。而当今,我们认为,对于人的价值问题的研究,必须立足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把人放在他赖以存在和活动的具体历史环境中加以考察,才能获得对人的价值的客观评价。因此,历史上从来也不存在什么抽象的“人的价值”;不同时代,不同的人们有不同的人的价值观。 所以,衡量一个女人的价值,不仅在于她的存在和需要是否从社会、从他人那里得到承认和满足,更重要的是在于她为社会、为他人尽了些什么责任,作了些什么贡献。自我的价

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 马克思在批判吸取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看法的基础上,坚持从人的实践活动,具体的社会实践出发,来考察生活在具体的社会关系内的活生生现实的人,并得出了“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结论。 1.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 在《提纲》第五条,他批判了从这种抽象的、一般的、孤立的单个人出发,将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观点。马克思明确指出:“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这就注定了费尔巴哈所说的“人”只是“感性对象”而非“感性活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性错误在于离开人所生存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谈论人的本质问题。而马克思则认为人具有具体性和实践性。 2.现实的个人是研究人的本质的立足点 在《形态》中,马恩提出:“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P66-67)以现实的个人为研究的立足点,反映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探讨从抽象的类的存在物,转变为在现实之中、在具体的个人身上去真正地触及何为人的本质。 马恩认为“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P71-72)这意味着物质生产才是现实的个人最为重要的特质,是了解在每一个具体的历史时期,人的本质是怎样的,以及如何变化发展的关键。 3.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关系决定人的本质的命题,为我们理解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同时,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不是彼此分割、孤立的,而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正是在社会关系中才形成了人的本质。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人都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 )。每个人一生下来就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只有在社会关系中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否则,一旦脱离社会关系,丧失社会属性,就会和徒具人形的“狼孩”一样,无论先天有多么发达的大脑和健全的躯体,都不可能具备人的本质。 4.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发展的 人的本质不仅不是抽象的,不是永恒不变的,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这是因为,社会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发展和改变的。”(《共产党宣言)所以,人的本质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必然是历史的、发展的。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的变更,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不同的人的本质。 5.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的命题。他们说“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但由于从他们彼此不需要发生任何联系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不是唯一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P514)需要作为人的一种天性,是人本身的最重要自然属性之一,反映了人类无论怎么发展,归根到底始终还是自然界的一员。人源源不断的新的需要成为人不断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进而引起社会关系的改变,促使历史不断发展的重要内在原因。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吸取了人类思想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特别是在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马克思反对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主张从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去理解人。他认为在考察人的本质、理解人时,“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这样,就将人不仅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宗教把人并不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最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出了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经典表述既是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也为考察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这段话包含着深刻和含义,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①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关于人性的本质的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性错误在于离开人所生存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谈论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从分析费尔巴哈入手,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抽象人性论,彻底否定了抹杀人的社会性、阶级性和历史性,并从这种抽象的、一般的、孤立的单个人出发,将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观点。马克思并不完全否认人类具有某些共同性,而是反对将这一共同性抽象化,反对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考察人的本质。正如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时指出的:“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②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关系决定人的本质的命题,为我们理解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同时,而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在改造了自然的活动中不是彼此分割、孤立的,而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正是在社会关系中才形成了人的本质,社会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按列宁的理解,社会关系分为两类: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这两类社会关系又是多层次、多方面的。物质的社会关系一般把人们在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思想的社会关系是指建立在物质的社会关系基础上的,包括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关系等。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集中体现为阶级关系的,所以,阶级社会里,人的本质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人都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每个人一生下来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否则,一旦脱离社会关系,丧失社会属性,就会和徒具人形的“狼孩”一样,无论先天有多么发达的大和健全的躯体,都不可能具备人的本质。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思想发展 人的本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在创建其科学理论中所一直关注的问题。对人的本质的认识,马克思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了系统和深刻的阐述。 人的产生和人类社会的演进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人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史,也就是人的本质的发展史。人的本质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有着不同的含义,因此,研究人的本质问题,必须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认识人的特殊本质。只有把人的本质问题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进行探讨才会有现实价值和意义,才能从特殊的现实本质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人性理论及其对我的启示

做个马克思式的人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人性理论及其对我的启示马克思曾说过: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那么人的本质是什么?怎样的人的本质对社会的人才是有益的? 坚持一切从实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品质是与时俱进的,所以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时候,要尊重世界的客观规律性,即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和社会的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才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我们不仅要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和知其用,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首先要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要注重实践,因为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还要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因为没有实在的原材料,就算人的意识再“巧”,也创造不出任何物质的东西来。 所以,做个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人吧,同时也别忘了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改造客观世界的重点。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当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和学风,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努力成为一名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正因为这样,我们更需要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要把祖国建设当作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神圣职责;要追求真善美,明辨是非,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要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和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不仅会索取,还要懂得奉献。 所以做个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人吧,同时也别忘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掌握对的方法论。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劳动实践的人,是社会关系的人,是具体的历史的人,也是矛盾统一体。这其中劳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劳动把人和自然界区分开来,是劳动创造了人、发展了人。而人的发展也推动了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尽管每个人在历史上发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各有不同,但都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正如这句话“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所说的,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而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都受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制约,并不能决定和任意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只有人民群众,只有人民群众才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才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才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所以我们大学生不仅要努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意识,还要努力向农民和工人学习;要批判和努力消除形形色色的英雄史观思想,树立群众意识。 所以做个平凡的人民群众吧,同时不要忘了增强做社会主人的权力意识。 …… 自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人的本质和人性理论不再是原罪说、善恶说、自私是、自由是、自然学说等,而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说来界定。单从伦理道德角度来界定人的本质是片面的,必须科学地认识,这就要求对马克思主义要有深刻的理解。所以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必要的,因为从中我们能够正确理解“人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试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及其坝实价值 [论文摘要]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和重要内容。由于马克思在不同的时期对人的本质有不同的表述,学术界对马克思人的本质论的理解也有不同。对此,我们应该深入马克思的原着,结合他当时的写作背景从整体上找出不同历史阶段关于人的本质观的内部联系,从而更完整更全面地理解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从哲学开始产生,人的问题就成为哲学家思考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哥拉就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有一条万世不渝的箴言:“认识你自己”;亚里士多德将人定义为政治的动物;文艺复兴时期更是歌颂人的伟大、提倡人的尊严。但几千年过去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进展缓慢,只有马克思真正实现了对人的本质问题的完整理解。 一、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历程 马克思一生所追求的就是人的解放,因此人的本质理论始终是他考虑的首要问题之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不是即成的,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而逐步深入的。马克思在他的第一部哲学着作《博士论文》巾就表现了他对人的问题的关心,他接受了黑格尔“自我意识”的观点,并看到“自我意识”和周同世界的联系,但是此时的研究仅仅局限于思维领域。在《莱菌报》时期,受到费尔巴哈“类本质的影响,他主张“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肓》中开始转向现实的人,马克思提出了新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表述“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马克思充分肯定了费尔巴哈对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作是人的真正本质的批判,接受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异化的观点,并且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关于认识主体能动性的合理思想,认为人在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中创造着自己的生活,改变着整个自然界。“因此,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他

浅谈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

浅谈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核心部分,既是对人类历史之迷的最好解答,也为科学地认识人自身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马克思对人的本质不是作抽象的、固定的、片面的理解,而是作具体的、开放的、全面的理解,即从实践原则出发把人的社会和社会的人、主体和客体统一起来,把社会发展看作是人的本质的能动展开和实现过程。这一思想成果凸现了唯物史观的内在精神,对于我们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内涵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把劳动看成人的本质和人的自我创造的手段,但他所说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马克思指出,人之所以能成其为人,人的本质存在的根据是生产劳动。把社会实践作为整个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完成哲学上伟大变革的根本标志。马克思在考察人的本质时,也十分强调以生产劳动为基本形式的实践活动的决定性意义。“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和黑格尔不同,费尔巴哈认为爱、理性等是人的本质。对此,马克思也并不赞同,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一次提出了人的本质的另一个命题:“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他把人当作“在历史中行动的人”;不是把人看作感性的存在,而是看作感性活动的存在。正是基于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关于人本质的扬弃,马克思提出了自己关于人本质的理解。马克思深入研究了人的社会关系,用人的社会存在来代替人类的存在,用人的社会关系来说明人的本质。这就是说, 对人的本质的确定不能以某种抽象的原则,而应根据现实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去进行。所以是社会关系构成了个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规定了人的存在方式和现实本质。马克思认为,人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不是彼此孤立、分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发展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摘要]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工人异化劳动的现实出发认为人的本质就是实践活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认为人的本质就在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正是基于对人的本质认识的发展,才使马克思实现了哲学思想的转变。 人的问题一直是哲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马克思关注的核心问题。可以说,正是基于对人的本质的科学把握,才使马克思实现了哲学思想的转变。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有一个发展、完善过程,其思想发展轨迹较为明显地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 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 马克思早期深受黑格尔思想的影响,热衷于从投篮出发去理解事物、解释事物的本质。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把理性看成是世界的本质,而把世界看成是理性的表现。从《莱茵报》时期直到《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基本上还是坚持这种观点。在马克思看来,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合乎理性,而非理性的东西只是形式上的存在,没有现实性,因而也就没有存在的根据。在人的本质问题上,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理性,而人的理性是先验预设的。 然而,资本主义现实的窘境使马克思的思想发生了转变,在《手稿》中,马克思开始抛弃黑格尔的先验本质,从人类的根本存在形式——劳动(实践)出发,去提示人的本质。尽管马克思在写作《手稿》时,使用费尔巴哈的“类”、“类本质”、“类生活”等概念,但马克思《手稿》中使用的类本质概念和费尔巴哈使用的类本质概念在内涵上具有很大的区别。费尔巴哈认为真正人的生活以友谊和爱为前提,这是人的类,人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第一次对人的本质作出科学界定。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主要有三个命题:一是“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二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三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关于第一个命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这一思想,提出人的生命活动具有特有的方式,即实践或劳动。实践活动是人和动物的最本质的区别,也是产生和决定人的其他所有特性的根据。在马克思看来,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物质生产,和作为动物的生命活动的生产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把自己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将自然界和自身当作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并能够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工具,既改造自然界,也改造自身。关于第二个命题,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认为,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人类社会存在两种关系,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人的本质离不开同自然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一切现实的人都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主要的社会关系,是“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进一步形成了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以及行业间的等复杂的社会交往,并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映现着人的本质。关于第三个命题,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这里,马克思不仅赋予需要以前提性,而且赋予它以普遍性、永恒性和能动性。马克思还特别强调指出,“需要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的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历史。离开了人的需要,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和一切社会关系都将不复存在。可见,这一命题不仅涵盖了前两个界定的内容,而且揭示了前两个界定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这一界定,是对前两个界定的综合。 马克思的这三个命题是相互统一的有机整体。把握人的本质应当贯彻三者统一的原则。一方面,一定的社会关系是人的活动的具体的历史形式,它的性质和变化都是由实践活动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的;离开实践活动,就不可能产生人的社会关系,也不可能满足人的需要,人就失去了人之为人的具体本质,剩下的只是空洞的“类”的抽象。另一方面,社会关系作为人们活动的组织方式,又是人得以存在和人的活动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离开一定的社会关系,人和人类活动都是不存在的。在现实的人身上,实践活动是内容,社会关系是形式,人的需要是动力。只有正确地理解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三者相统一的基础上进行考察,才能全面把握人的本质。如何在马克思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人的本质作出更明晰的界定?这需要澄清对马克思三个命题的误读。 第一,有一种观点认为“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的命题,带有人本主义色彩,是不科学的。马克思冲破人本主义的桎梏,明确提出实践性是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本质特性。他说,人能够“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是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可见,把“实践”看作人的本质,是马克思的成熟观点。人的本质离不开“劳动”,但“劳动”本身并不就是人的本质,只有透过劳动现象才能把握人的本质。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1)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第一次对人的本质作出科学界定。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主要有三个命题:一是“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二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三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关于第一个命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这一思想,提出人的生命活动具有特有的方式,即实践或劳动。实践活动是人和动物的最本质的区别,也是产生和决定人的其他所有特性的根据。在马克思看来,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物质生产,和作为动物的生命活动的生产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把自己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将自然界和自身当作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并能够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工具,既改造自然界,也改造自身。关于第二个命题,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认为,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人类社会存在两种关系,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人的本质离不开同自然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一切现实的人都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主要的社会关系,是“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进一步形成了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以及行业间的等复杂的社会交往,并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映现着人的本质。关于第三个命题,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这里,马克思不仅赋予需要以前提性,而且赋予它以普遍性、永恒性和能动性。马克思还特别强调指出,“需要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的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历史。离开了人的需要,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和一切社会关系都将不复存在。可见,这一命题不仅涵盖了前两个界定的内容,而且揭示了前两个界定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这一界定,是对前两个界定的综合。 马克思的这三个命题是相互统一的有机整体。把握人的本质应当贯彻三者统一的原则。一方面,一定的社会关系是人的活动的具体的历史形式,它的性质和变化都是由实践活动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的;离开实践活动,就不可能产生人的社会关系,也不可能满足人的需要,人就失去了人之为人的具体本质,剩下的只是空洞的“类”的抽象。另一方面,社会关系作为人们活动的组织方式,又是人得以存在和人的活动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离开一定的社会关系,人和人类活动都是不存在的。在现实的人身上,实践活动是内容,社会关系是形式,人的需要是动力。只有正确地理解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三者相统一的基础上进行考察,才能全面把握人的本质。如何在马克思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人的本质作出更明晰的界定?这需要澄清对马克思三个命题的误读。 第一,有一种观点认为“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的命题,带有人本主义色彩,是不科学的。马克思冲破人本主义的桎梏,明确提出实践性是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本质特性。他说,人能够“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是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

1.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 映.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新世界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意义:定义:思维与存在的关系。1、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 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意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奠定基础 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 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坚持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从而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 4.什么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 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5.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 矛盾各有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6.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其意义:1、否定式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式事物 发展的环节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即批判又继承,即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意义: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7.实践的含义形式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形式生产实践、社会 实践、科学实践、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使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8.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 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 9.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的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10.如何理解认识运动过程是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1、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2、从某个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然而,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并且也永远不会完成,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 11.真理的两种属性及其辩证关系和意义: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 限性。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1、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2、具有相对性的真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界定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观点 马克思基本原理专业周兰婷 2012020068 摘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观点:一、劳动是人的一般本质; 二、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具体本质;三、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的表现。 关键词: 人的本质;劳动;社会关系的总和;需要 Abstract: Marxism contends that the viewpoints of human nature mainly have three: First, labor is human generic nature. Second, the total sum of all social relations is human material nature. Third, huma n’s need is the performance of human nature. Keyword: human nature; labor; the total sum all social relations; need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学术界存在着种种不同的看法,而这些看法都是可以找到一定的理论依据的。马克思先后给人的本质作了三个界定,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分别对人的本质做了不同的阐述。 一、劳动是人的一般本质 这是从人的实践活动去寻找人的本质,而且实践的基本形式就是劳动。所以说,劳动是人的本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写到:“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这就明确地把自由自觉的劳动作为体现人的类本质和特性的活动。劳动或生产实践是人的类本质,即人的一般本质,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正是由于人的社会劳动,才找出了人走出动物界的标志。 (一)劳动创造了人 马克思指出:“这些个人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不在于他们有思想, 而在于他们开始自己的生活资料。”[1](P231要区别人与动物不在于人所具有而动物不具有什么特性, 重要的在于找出人走出动物的标志。人通过劳动创造了生活资料,而人开始有了自己的生活资料就是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标志。所以说,劳动使人走出了动物,也创造了人自身。 (二)劳动是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的过渡 在漫长的物种进化史上,人从自然界脱颖而出,成为了万物之灵。但是不管人怎样进化, 都改变不了人来源于自然界同时又依存于自然界的事实。人与动物是不同的, 人是有意识、有意志、能动的自然界存在物,通过劳动来改造自然,创造自己的物质生活条件。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劳动为中介,而生产劳动一开始就是具有社会性的。恩格斯说:“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做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后的本质的区别,而造成这一区别的还是劳动。”[2](P383)2这就说明,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劳动作为人的有意识、有目的和能动地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不仅是人类产生的根源,而且也是人类存在的基础。 (三)劳动是揭示人类历史之迷的钥匙 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唯物史观,揭示了劳动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基础和前提。马克思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分歧

1.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分歧何在 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 首先是从批判黑格尔对人的本质的唯心主义观点中建立起来的。重用感觉论和直观经验驳斥黑格尔的抽象理性的思辨。费尔巴哈在根本出发点上这种感觉论和直观的色彩, 使他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时, 对黑格尔的否定辩证法视而不见,不能自觉地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通过批判黑格尔的“人”的观点而建立起来的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切狭隘的感觉论者和经验主义者所共有的缺陷。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所遇到的麻烦, 清楚地说明感觉论和感性直观的形而上学方法,这一陈旧武器对于批判地改造黑格尔、建立真正唯物主义的“人的科学”, 即建立唯物史观这一历史重任的无能为力。感性、从直接呈现在人感觉中的形象来看待自然界和人的。费尔巴哈唯物论的这个主要特点———直观性,正是他的弱点。因为它否认了人的感官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的相对性和表面性, 否认了人的理性思维和科学抽象对于认识客观事物内在本质的必要。 而马克思探讨人的本质的路径是对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理解的批判完成的,对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的改造, 集中于对人的感性活动的实践的、能动的理解之上。用实践的观点阐明人的本质,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以社会历史的视角对人的本质进行讨论。 其次,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的理解, 是建立在自然主义的基础之上的过分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否定人的社会属性。用自然科学的、生物学的观点看待人的本质,把人的本质和人的存在混为一谈, 把肉体存在当作人的本质, 与机械唯物论一样, 在人类社会领域陷入了唯心史观。费尔巴哈由纯粹感觉论和自然主义的唯物主义出发, 却“自然而然”地达到了这样一种对人的本质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这使他陷入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同社会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的内在矛盾之中。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先天固有的。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类所特有的自觉的能动性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归根结底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它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就必须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家庭、阶级、国家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了人的本质。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他所理解的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是人的类本质,即理性、宗教感情、爱等。他认为“理性、宗教感情、爱”是不受任何外在条件的影响和制约的,是人生来就有的,是内在的、无声的,正是由于这些“共同性”的东西,把许多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撇开社会历史孤立的谈宗教感情和人,他所设想的永恒的人类宗教感情本身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一般个人不过是作为市民社会成员的个人,从而陷入唯心主义。他离开实践,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关系考察人的本质把人理解为自然的人,理解为抽象的人,把人的本质理解为所有人所具有的自然的共同性,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来把握人的本质。 而马克思认为从人和自然的关系来看,人的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这是人的类本质,从人和社会的关系来看,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人的现实本质。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马克思在这里蕴涵的深刻意义是把握人的本质的途径和方法,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去把握和揭示在马克思看来,

关于人的本质的讨论

关于人的本质的讨论 ——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费尔巴哈的哲学是一种人本主义哲学,对人的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由于他没有科学实践的观点,因此并没有对人的问题给予科学的回答,也没有摆脱历史唯心主义的束缚。他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人的自然属性,归结为“人自身”,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类”。这种观点曾经对马克思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在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上,马克思已经超越了费尔巴哈。马克思认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真正意义上的劳动是人的本质,生产劳动是人作为类存在的本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从科学的实践观的高度,彻底清算了费尔巴哈对自己的影响,并科学的揭示了人的本质。 一、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费尔巴哈的人性论是以人本主义思想为其理论基础,对宗教的批判为理论目的,他将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 首先,费尔巴哈对于人的考察是“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1”。他看到了宗教产生的世俗基础,认为人如果在现实世界中无法认清人的本质,便会求助于宗教。这较之以前那些仅仅将宗教视为愚昧无知的产物的理论显然有所进步。但是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人是一个社会的、历史的概念,而不仅仅是一个感性的存在。因此,费尔巴哈无法以世俗本身的矛盾为前提来认识人本身,当然也不能正确认识人的本质。 其次,费尔巴哈将人看做抽象的、孤立的个体。在他看来,宗教情感是一种独立的东西,因此被人视为一种直观的、感性的存在,而不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当他描述现实时,倾向于将其看做静止的;而当他描述历史发展的时候,又倾向于将其归结为宗教意识这一唯心主义的因素。因此,他的唯物主义是不具备历史特征的,是半途而废的。 最后,费尔巴哈离开了人的社会关系而抽象的考察人的本质。“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2”。这样做的后果导致了实践与理论的相脱离,“类”的概念高高在上,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 费尔巴哈最终陷入唯心主义的抽象人性论的泥潭。究其原因,在于他始终是一位人本主义者,他的理论建立在人本主义基础之上。这使他的唯物主义不具备对现实的批判性与革命性。他不可能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因而将个体与社会割裂开来,将人看做是孤单的、自然的、独立的。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述 马克思在对费尔巴哈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人的本质的界定,一共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理解。 首先,自然本质。马克思首先确认了人的自然属性,人不是什么具有超验性或特殊灵性的存在,而是和其他生命一样拥有一种自然的本质。他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5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6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