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综物理(山东卷)解析版
10年山东卷理综物理部分及答案

【解析】①电流表示数为零,说明电路断路,又电压表示数为E,说明电压表跨接的待测金属丝断路,等于将电压表直接接在电源上,说以发生故障的是待测金属丝断路。由于电路断路,用多用电表检查故障应该使用电压档,所以选择开关旋至直流电压10V档。a为电源的正极,所以红表笔固定在a接线柱。若只有滑动变阻器断路,黑表笔依次接b、c、d接线柱,Uab=0,Uac=Uad=E。
①若电流表示数为零、电压表示数为E,则发生故障的是 (填“待测金属丝”“滑动变阻器”或“电键”)。
② 若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均为零,该同学利用多用电表检查故障。先将选择开关旋至 档(填“欧姆×100”“直流电压10V”或者“直流电流2.5 ”),再将 (填“红”或“黑”)表笔固定在a接线柱,把另一支表笔依次接b、c、d接线柱。若只有滑动变阻器断路,则多用电表的示数依次是 、 、 。
如图所示,空间存在两个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均为B,方向相反且垂直纸面,MN、PQ为其边界,OO’为其对称轴。一导线折成边长为 的正方形闭合回路abcd,回路在纸面以恒定速度vo向右运动,当运动到关于OO’对称的位置时
A.穿过回路的磁通量为零
B.回路中感应电动势大小为
C.回路中感应电流的方向为顺时针方向
18.1970年4月24日,我过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红一号”发射成功,开创了我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红一号”的运行轨道为椭圆轨道,其近地点的 和远地点的 的高度分别为439km和2384km,则
A.卫星在 点的势能大于 点的势能
B.卫星在 点的角速度大于 点的角速度
C.卫星在 点的加速度大于 点的加速度
【答案】(1) (2) 抽气过程气体体积变大,对外做功,而温度不变能不变,由热力学第一定律知气体应吸热。
2010年高考理科综合试卷分析-物理

2010年高考(山东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物理部分)试卷分析一、试卷结构理科综合试卷中,物理试题第I卷7个选择题,共28分;第II卷5个非选择题,其中选做部分为3题,任选2题,共61分,全卷合计89分。
二、试题特点试题总体情况反映较好,说明了我省自主命题的水平在逐年提高,逐步得到了考生、学校和社会的认可,基本实现了2010年山东省《考试说明》的命题指导思想,即:(一)命题以《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和《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课程标准实验版)山东卷考试说明》为依据。
(二)命题以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重要方法为考查重点,密切联系考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注重考查考生的基本科学素养。
(三)命题保持相对稳定,体现新课程理念。
(四)命题力求科学、准确、公平、规范,试卷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对当前推进新课程改革有良好导向作用,总体看来,物理试题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1.稳中有变,敢于创新,控制难度和区分度今年的"理科综合"试卷物理部分覆盖面较宽,比例合理,难易得当;试卷结构仍保持稳定,各题型所占分值基本不变。
在实验题的设计上仍采用一个力学实验、一个电学实验的模式来考查考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同时试题涉及的物理过程和背景材料也大多是常规、典型、为考生所熟悉的,但考查的角度及呈现方式均有创新。
这些都体现了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的命题思想。
通过分层次、多角度设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试题形式更加灵活,同时也使不同认知层次的考生都有所收获,既保证了试题有较好的区分度,也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精神。
如第23题第(1)问分别从实验方法的选择、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实验方案的评价来分层设问。
第25题,第(1)问大部分考生都能完成,第(2)(3)问则对分析综合能力和物理规律的归纳能力要求较高,第(4)问是在第(2)(3)问的基础上进一步考查了考生运用物理图象表达物理规律的能力,对考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0年全国高考理综试题及答案-山东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理科综合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12页。
满分24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必做,共88分)注意事项:1.第Ⅰ卷共22小题,每小题4分,共88分。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像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中与。
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不得分。
以下数据可供答题时参考:相对原子质量:H 1 O16 S 32 Fe 56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实例与基因的作用无关的是A.细胞分裂延迟植物衰老B.极端低温导致细胞膜破裂C.过量紫外线辐射导致皮肤癌D.细菌感染导致B淋巴细胞形成效应B(浆)细胞2.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是A.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B.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C.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面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a,有示物质跨(穿)膜运输的两种方式,下列表述正确的是3.右图中曲线bA.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不能通过方式a运输B.与方式a有关的载体蛋白覆盖于细胞膜表面C.方式b的最大转运速率与载体蛋白数量有关D.抑制细胞呼吸对方式a和b的转运速率均有影响4.下列有关于真核细胞生物膜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膜的特定功能主要由膜蛋白决定B.构成膜的脂质主要是磷脂、脂肪和胆固醇C.有氧呼吸及光合作用产生A TP均在膜上进行D.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的膜都参与蛋白质的合成与运输5.溶酶体具有细胞内消化功能,其内部水解酶的最适pH在5.0左右。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溶酶体内的水解酶是由核糖体合成的B.溶酶体执行功能时伴随其膜组分的更新C.细胞质基质中的H+被转运到溶酶体内需消耗能量D.正常生理状态下溶酶体对自身机体的细胞结构无分解作用6.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正确的分析是A.恒温动物的④/②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B.哺乳动物的③/①值一般为10%—20%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③/②值D.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7.蚕豆根失细胞有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氧核苷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分裂至中期,其染色体的放射性标记分布情况是A.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被标记B.每条染色体中都只有一条单体被标记C.只有半数的染色体中一条单体被标记D.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不被标记8.右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9.15O和14O是氧元素的两种核素,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
2010山东高考物理试题分析

1 2010山东理综(物理部分)试题分析 2010山东理综 物理部分) 山东理综(
5.图象问题仍是命题的重点,对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的 图象问题仍是命题的重点, 要求悄然提升。 要求悄然提升。 今年试题加大了图象、图形和信息题的考查力度, 今年试题加大了图象、图形和信息题的考查力度,从而增加了试 题的相对难度,提高了试题的区分度和效度。该份物理试卷共有24 24幅 题的相对难度,提高了试题的区分度和效度。该份物理试卷共有24幅 且有14副图象并且有2个作图象的题, 14副图象并且有 图,且有14副图象并且有2个作图象的题,高考物理命题常常利用图 示或图象反映物理信息和物理规律,从不同的角度考查了考生的识图、 示或图象反映物理信息和物理规律,从不同的角度考查了考生的识图、 析图、用图的能力。如第16题用图示呈现物理情景,分析物理过程, 16题用图示呈现物理情景 析图、用图的能力。如第16题用图示呈现物理情景,分析物理过程, 弄清物体的速度、加速度、摩擦力、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弄清物体的速度、加速度、摩擦力、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再利用 图象表示这些物理量的变化,从而做出选择。如第23 23第 图象表示这些物理量的变化,从而做出选择。如第23第(2)小题考 查了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如第25题的第( 25题的第 查了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如第25题的第(3)问考查了递推方法和 数学归纳法, 问考查了利用作图象表示物理过程的能力, 数学归纳法,第(4)问考查了利用作图象表示物理过程的能力,第3 题的第( 问作简谐振动的图象等都考查了数理结合能力。 7题的第(1)问作简谐振动的图象等都考查了数理结合能力。
试题知识覆盖面广能力考查全面各部分比例合理保证了试题有较高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1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注重命题的基础性从命题点的角度来看连续四年基本相同在内容上精选了考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侧重于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以模块内综合为主注重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以非计算型选择题为主或只涉及简单的数学计算四个选项大多从不同角度设问以非矛盾选项为主难度适中
2010山东高考理综试题及答案(word版)

绝密★启用并使用完毕前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理科综合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12页。
满分24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必做,共88分)注意事项:1.第Ⅰ卷共22小题,每小题4分,共88分。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像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中与。
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不得分。
以下数据可供答题时参考:相对原子质量:H 1 O16 S 32 Fe 56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实例与基因的作用无关的是A.细胞分裂延迟植物衰老B.极端低温导致细胞膜破裂C.过量紫外线辐射导致皮肤癌D.细菌感染导致B淋巴细胞形成效应B(浆)细胞2.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是A.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B.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C.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面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a,有示物质跨(穿)膜运输的两种方式,下列表述正确的是3.右图中曲线bA.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不能通过方式a运输B.与方式a有关的载体蛋白覆盖于细胞膜表面C.方式b的最大转运速率与载体蛋白数量有关D.抑制细胞呼吸对方式a和b的转运速率均有影响4.下列有关于真核细胞生物膜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膜的特定功能主要由膜蛋白决定B.构成膜的脂质主要是磷脂、脂肪和胆固醇C.有氧呼吸及光合作用产生A TP均在膜上进行D.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的膜都参与蛋白质的合成与运输5.溶酶体具有细胞内消化功能,其内部水解酶的最适pH在5.0左右。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溶酶体内的水解酶是由核糖体合成的B.溶酶体执行功能时伴随其膜组分的更新C.细胞质基质中的H+被转运到溶酶体内需消耗能量D.正常生理状态下溶酶体对自身机体的细胞结构无分解作用6.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正确的分析是A.恒温动物的④/②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B.哺乳动物的③/①值一般为10%—20%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③/②值D.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7.蚕豆根失细胞有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氧核苷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分裂至中期,其染色体的放射性标记分布情况是A.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被标记B.每条染色体中都只有一条单体被标记C.只有半数的染色体中一条单体被标记D.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不被标记8.右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9.15O和14O是氧元素的两种核素,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
2010山东高考物理试题分析

1 2010山东理综(物理部分)试题分析
5.图象问题仍是命题的重点,对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的 要求悄然提升。 今年试题加大了图象、图形和信息题的考查力度,从而增加了试 题的相对难度,提高了试题的区分度和效度。该份物理试卷共有24幅 图,且有14副图象并且有2个作图象的题,高考物理命题常常利用图 示或图象反映物理信息和物理规律,从不同的角度考查了考生的识图、 析图、用图的能力。如第16题用图示呈现物理情景,分析物理过程, 弄清物体的速度、加速度、摩擦力、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再利用 图象表示这些物理量的变化,从而做出选择。如第23第(2)小题考 查了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如第25题的第(3)问考查了递推方法和 数学归纳法,第(4)问考查了利用作图象表示物理过程的能力,第3 7题的第(1)问作简谐振动的图象等都考查了数理结合能力。
〖演变趋势〗对应用数学表述物理问题的能力要求提高且更加全面;结
论表述方式呈多元化趋势且带有开放性。
规律与思考
• 综合的格局改变——板块内综合增强,一般不进行跨板块综合; 注重体现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 力学计算题:单体——多体,一般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动形 式,通过人为设置不确定因素考查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难度系数围绕0.5波动(0.42;0.74;0.45;0.57)。 • 思考:情景如何创新?难度如何调整? • 电磁学计算题:单一粒子、恒定组合场或周期性变化组合场;粒 子受力情况单一,运动形式多样;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与偏 转交替考查,侧重于对文字运算能力、分析归纳能力、数学表述 能力等的考查,对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难度 系数在0.3—0.4之间(0.41;0.31;0.31;0.31) • 思考:恒定场还是变化场?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加速还是偏转?是 否会考查复合场?电磁感应综合题是否会出现在计算题中?综合 到什么程度?对以示波器、质谱仪、速度选择器、回旋加速器、 磁流体发电机、电磁流量计等为原型的习题应多加注意。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试题全解全析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试题全解全析(全国卷1)二、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原子核23892U 经放射性衰变①变为原子核23490Th ,继而经放射性衰变②变为原子核23491Pa ,再经放射性衰变③变为原子核23492U 。
放射性衰变 ①、②和③依次为A .α衰变、β衰变和β衰变B .β衰变、β衰变和α衰变C .β衰变、α衰变和β衰变D .α衰变、β衰变和α衰变【答案】A【解析】Th U 2349023892−→−①,质量数少4,电荷数少2,说明①为α衰变. Pa Th 2349123490−→−②,质子数加1,说明②为β衰变,中子转化成质子.U Pa 2349223491−→−③,质子数加1,说明③为β衰变,中子转化成质子. 【命题意图与考点定位】主要考查根据原子核的衰变反应方程,应用质量数与电荷数的守恒分析解决。
15.如右图,轻弹簧上端与一质量为m 的木块1相连,下端与另一质量为M 的木块2相连,整个系统置于水平放置的光滑木板上,并处于静止状态。
现将木板沿水平方向突然抽出,设抽出后的瞬间,木块1、2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1a 、2a 。
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
则有A .1a g =,2a g =B .10a =,2a g =C .10a =,2m M a g M +=D .1a g =,2m M a g M += 【答案】C【解析】在抽出木板的瞬时,弹簧对1的支持力和对2的压力并未改变。
对1物体受重力和支持力,mg=F,a 1=0. 对2物体受重力和压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g Mm M M Mg F a +=+=【命题意图与考点定位】本题属于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瞬时加速度问题,关键是区分瞬时力与延时力。
16.关于静电场,下列结论普遍成立的是A .电场中任意两点之间的电势差只与这两点的场强有关B .电场强度大的地方电势高,电场强度小的地方电势低C .将正点电荷从场强为零的一点移动到场强为零的另一点,电场力做功为零D .在正电荷或负电荷产生的静电场中,场强方向都指向电势降低最快的方向【答案】C【解析】在正电荷的电场中,离正电荷近,电场强度大,电势高,离正电荷远,电场强度小,电势低;而在负电荷的电场中,离正电荷近,电场强度大,电势低,离负电荷远,电场强度小,电势高,A 错误。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物理精校版-推荐下载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和过程分析知,在斜面和水平面受到的合力均为恒力,两段均为匀变速运动,所以 A、B 都不对;第一段摩擦力小于第二段,所以 C 正确;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开始也是非线性变化,所以 D 错误。 17.
如图所示,质量分别为 m1、m2 两个物体通过轻弹簧连接,在力 F 的作用下一起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 动(m1 在地面,m2 在空中),力 F 与水平方向成 θ 角。则 m1 所受支持力 N 和摩擦力 f 正确的是
如图所示,倾角 θ=300 的粗糙斜面固定在地面上,长为 l、质量为 m、粗细均匀、质量分布均匀的软绳置 于斜面上,其上端与斜面顶端齐平。用细线将物块与软绳连接,物块由静止释放后向下运动,直到软绳刚好全
部离开斜面(此时物块未到达地面),在此过程中
A.物块的机械能逐渐增加
1 mgl B.软绳重力势能共减少了 4
B.卫星在 M 点的角速度大于 N 点的角速度 C.卫星在 M 点的加速度大于 N 点的加速度 D.卫星在 N 点的速度大于 7.9km/s 【答案】BC 【解析】
根据
GMm r2
ma
2 m
R,得在Biblioteka 于 N 点的势能,A 错误,C 正确;根据 υ=Rω,得 B 正确;D 错误。 19.
一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 10:1,原线圈输入电压的 变化规律如图甲所示,副线圈所接电路如图乙所 示,P 为滑动变阻 器的触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穿过回路的磁通量为零 B.回路中感应电动势大小为 2Blυ0 C.回路中感应电流的方向为顺时针方向 D.回路中 ab 边与 cd 边所受安培力方向相同 【答案】ABD 【解析】
正方形闭合回路运动到关于 OO′对称的位置时,进出磁感线相同,所以穿过回路的磁通量为零,A 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
理科综合物理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满分240分(其中物理89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区县和科类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必做,共88分)
注意事项:
1.第Ⅰ卷共22小题,每小题4分,共88分。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相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不得分。
以下数据可供答题时参考:
A.
12sin
N m g m g Fθ=+-
B.
12cos
N m g m g Fθ=+-
C.cos f F θ=
D.sin f F θ=
17.AC 【解析】整体法,分析受力,选AC. 本题考查受力分析,力的平衡。
难度:易。
18.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开创了我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
“东方红一号”的运行轨道为椭圆轨道,其近地点的M 和远地点的N 的高度分别为439km 和2384km ,则
A.副线圈输出电压的频率为50Hz
B. 副线圈输出电压的有效值为31V
C. P向右移动时,原、副线圈的电流比减小
D. P向右移动时,变压器的输出功率增加
C.若将一试电荷q +由a 点释放,它将沿电场线运动到b 点
D.若在d 点再固定一点电荷Q -,将一试探电荷q +由a 移至b 的过程中,电势能减小 20.BD 【解析】A.根据电场线疏密表示电场强度大小,c 点场强小于b 点场强,A 错误; B.根据沿电场线方向电势降低(最快),a 点电势高于b 点电势,B 正确;
C.若将一试电荷q +由a 点释放,因受力方向沿电场方向(电场线切线),它不能沿电场线运动到b 点,C 错误;
D.若在d 点再固定一点电荷Q -,叠加后电势仍然a 高于b ,将一试探电荷q +由a 移至b 的过程中,因电势降低,所以电势能减小,D 正确;
本题选BD 。
本题考查电场、电场线、电势、电势能。
难度:容易。
第Ⅱ卷(必做120分+选做32分,共152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16道题。
其中23-30题为比作部分,31-38为选做部分。
2.第Ⅱ卷所有题目的答案,考生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卡规定的区域内,在试卷上答题不得分。
3.选做部分考生必须从中选择2道物理题、1道化学题和1道生物体作答。
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所选题号2B铅笔涂黑,答完题后,再次确认所选题号。
【必做部分】
23.(12分)请完成以下两小题。
(1)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探究加
③ 用加水的方法改变拉力的大小与挂钩码的方法相比,它的优点是 。
a.可以改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b.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多组实验数据 c.可以比较精确地测出摩擦力的大小 d.可以获得更大的加速度以提高实验精度 23.(1)【解析】①22t
d
a =
②C m
F F a 0
1-=。
③BC
(2)在测定金属电阻率的试验中,某同学连接电路如图所示。
闭合电键后,发现电路有故障(已知电源、电表和导线均完好,电源电动势为E ):
①若电流表示数为零、电压表示数为E ,则发生故障的是 (填“待测金属丝”“滑动变阻器”或“电键”)。
② 若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均为零,该同学利用多用电表检查故障。
先将选择开关旋至 档(填“欧姆×100”“直流电压10V ”或者“直流电流2.5mA ”),再将 (填“红”或“黑”)表笔固定在a 接线柱,把另一支表笔依次接b 、c 、d 接线柱。
若只有滑动变阻器断路,则多用电表的示数依次是 、 、 。
23(2)【解析】①待测金属丝 ②直流电压10V ,红,0,E ,E 。
221t a t a v -=, 2t 为撤去力F 后到滑块落入小车中的时间。
2
22212122
121t a tt a t a s -+=
解得:s t 3
3
=
(2)2
2
1A mv mgR =
,A v s t 11=,1t 为在AB 上运动的时间,
123t t t t -+=,3t 为平抛运动的时间,
2
321gt h =
,解得:m h 085.0=。
21123
mv W =。
(2)2122121--=n n n mv mv W =2
121))1((2
1)(21v n m nv m --,qd E W n n =,所以qd mv n E n 2)12(21-=。
(3)n n n n t a v v =--1,m
qE a n n =,所以1)12(2v n d
t n -=。
(4)
【选做部分】
37.(8分)【物理—物理3-4】
(1)渔船常利用超声波来探测远外鱼群的方位。
已知某超声10Hz,某时刻该超声波在水中传播的波动图像波频率为1.0×5
如图所示。
①从该时刻开始计时,画出3
7.510x -=⨯m 处质点做简谐运动的振动图像(至少一个周期)。
②现测得超声波信号从渔船到鱼群往返一次所用时间为4s ,求鱼群与渔船间的距离(忽略船和鱼群的运动)。
37.(1)【解析】①如下图。
(2)从图读出m 3
1015-⨯=λ,求出s m f v /1500==λ,m vt
s 300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