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工程学实验报告
人机工程学实验报告

人机工程学实验报告一、引言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与机器之间交互关系的学科,旨在优化人机界面设计,提升人机交互体验。
本实验旨在通过设计和评估一个人机界面,探讨人机工程学的应用和效果。
二、实验设计1. 设计目标本实验设计一个针对智能手机的应用程序界面,旨在提高用户的操作效率和用户体验。
具体目标包括:简洁直观的界面设计、符合用户使用习惯的操作方式、合理安排功能布局等。
2. 实验步骤(1)需求分析:调研用户需求,了解用户对手机应用程序界面的期望和痛点。
(2)界面设计:根据用户需求和人机工程学原理,设计一个符合人机交互规范的界面。
(3)界面实现:使用合适的开发工具,将设计好的界面实现成一个可操作的应用程序。
(4)用户评估:邀请一定数量的用户参与实验,对设计好的界面进行评估和反馈。
(5)数据分析:根据用户评估结果,分析界面的优点和不足,为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三、实验结果1. 界面设计设计的界面采用简洁直观的风格,主要分为主界面和功能界面两部分。
主界面包含常用功能的快速入口,以及个性化定制的推荐内容。
功能界面则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呈现相应的操作选项和信息展示。
2. 用户评估结果通过邀请一定数量的用户参与实验,并收集用户的反馈,得出以下评估结果:(1)界面易于理解和操作:用户普遍认为界面布局清晰,功能操作直观,易于上手。
(2)用户体验良好:用户对界面的整体设计和交互方式给予高度评价,感受到了良好的用户体验。
(3)一些细节可优化:用户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包括字体大小调整、功能按钮位置调整等。
四、讨论与改进1. 优点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设计的人机界面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具有以下优点:(1)界面布局清晰,功能操作直观,提高了用户的操作效率。
(2)个性化推荐内容增加了用户的粘性和用户体验。
(3)通过用户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改进空间。
2. 改进方向根据用户的反馈,我们可以进一步优化界面设计,包括以下方面:(1)根据不同设备的屏幕尺寸,调整界面布局,以适应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
人因学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机交互界面设计已成为计算机科学、心理学、设计学等多个学科交叉的领域。
界面设计不仅关系到产品的易用性和用户体验,还直接影响到用户的操作效率和满意度。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探讨不同界面设计对用户操作效率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了解不同界面设计对用户操作效率的影响;2. 分析用户在不同界面设计下的操作习惯和认知负荷;3. 为界面设计师提供参考,优化界面设计,提高用户操作效率。
三、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不同界面设计的实验任务。
2. 实验材料:选用一个常见的操作任务,如文件查找、图片编辑等,设计两个不同界面版本的实验任务。
3. 实验对象:选取30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具备一定计算机操作能力的被试。
4. 实验步骤:(1)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人;(2)向被试介绍实验目的、任务和操作步骤,确保被试了解实验内容;(3)对第一组被试进行界面A的实验任务操作,对第二组被试进行界面B的实验任务操作;(4)记录被试完成实验任务所需的时间、操作错误次数、认知负荷等指标;(5)收集被试对界面设计的满意度评价。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界面A组完成实验任务的平均时间为10分钟,操作错误次数为5次,认知负荷评分为70分;(2)界面B组完成实验任务的平均时间为8分钟,操作错误次数为3次,认知负荷评分为65分。
2. 实验结果分析(1)界面B组的操作效率高于界面A组,说明界面设计对用户操作效率有显著影响;(2)界面B组的操作错误次数低于界面A组,说明界面设计对减少用户操作错误有积极作用;(3)界面B组的认知负荷评分低于界面A组,说明界面设计对降低用户认知负荷有积极作用。
五、实验结论1. 不同界面设计对用户操作效率有显著影响,优化界面设计可以提高用户操作效率;2. 界面设计应关注用户操作习惯和认知负荷,降低用户操作错误和认知负荷;3. 为界面设计师提供参考,优化界面设计,提高用户操作体验。
人机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了解人机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人机工程学在产品设计和应用中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对人机工程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二、实验内容1. 实验一:双手调节器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双手调节器的设计原理,掌握双手调节器的操作方法。
(2)实验步骤:①观察双手调节器的结构,了解其设计特点;②按照操作说明,进行双手调节器的实际操作;③分析双手调节器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
2. 实验二:握力计实验(1)实验目的:掌握握力计的使用方法,了解握力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2)实验步骤:①了解握力计的结构和原理;②按照操作说明,进行握力测试;③分析握力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3. 实验三:记忆广度测试仪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记忆广度测试仪的使用方法,掌握记忆广度测试的基本原理。
(2)实验步骤:①了解记忆广度测试仪的结构和原理;②按照操作说明,进行记忆广度测试;③分析记忆广度与个体差异的关系。
4. 实验四:彩色视野分辩仪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彩色视野分辩仪的使用方法,掌握彩色视野分辩的基本原理。
(2)实验步骤:①了解彩色视野分辩仪的结构和原理;②按照操作说明,进行彩色视野分辩测试;③分析彩色视野分辩与个体差异的关系。
5. 实验五:镜画仪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镜画仪的使用方法,掌握镜画仪在产品设计和应用中的实际应用。
(2)实验步骤:①了解镜画仪的结构和原理;②按照操作说明,进行镜画仪的实际操作;③分析镜画仪在产品设计和应用中的优缺点。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双手调节器实验:通过实验,了解了双手调节器的设计原理和操作方法,认识到双手调节器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 握力计实验:通过实验,掌握了握力计的使用方法,了解到握力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为今后锻炼和保健提供参考。
3. 记忆广度测试仪实验:通过实验,掌握了记忆广度测试仪的使用方法,了解到记忆广度与个体差异的关系,为今后提高记忆力提供帮助。
4. 彩色视野分辩仪实验:通过实验,掌握了彩色视野分辩仪的使用方法,了解到彩色视野分辩与个体差异的关系,为今后视觉健康提供参考。
人机工程学实践报告

人机工程学实践报告一、实践内容及目的本次实践是针对人机工程学课程设计的一次实践项目,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人机交互、用户体验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具体内容为设计一个新型的智能音箱。
二、实践步骤1.需求分析:首先,我们对目标用户进行了调研和访谈,了解了他们对于智能音箱的使用需求及期望功能。
2.原型设计:根据用户需求,我们进行了初步的原型设计,包括外观、界面布局、交互逻辑等。
通过原型设计,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用户与智能音箱的交互过程。
3.原型制作:根据设计图纸,我们开始制作实际的智能音箱原型。
涉及到的材料有3D打印件、音箱部件、电路板等。
通过原型制作,我们可以验证设计的可行性和使用效果。
4.用户测试:待智能音箱原型制作完毕后,我们邀请了一些用户进行真实场景的测试。
用户将使用智能音箱完成一系列任务,我们同时记录用户的使用过程和用户体验反馈。
5.改进优化:根据用户测试的结果和反馈,我们对智能音箱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和优化。
包括界面的细节调整、交互逻辑的优化、功能的扩展等。
6.最终产品:经过多次优化和改进,我们最终完成了一个功能强大、用户体验良好的智能音箱。
三、实践心得1.用户需求至关重要: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通过问卷调研和用户访谈,积极收集用户意见和建议。
只有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才能设计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
2.原型设计与测试的重要性:原型设计是产品设计过程中的一道关键环节,通过制作原型并进行用户测试,我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只有通过实际用户的测试反馈,才能不断优化产品的用户体验。
3.团队合作与沟通:在实践中,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与沟通至关重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和优势,需要合理分工、密切协作。
同时,及时有效的沟通和信息共享也是团队成员之间协作的关键。
四、实践收获与展望通过本次实践,我们深入了解了人机交互、用户体验等人机工程学相关知识在设计中的应用。
在实践中,我们不仅学到了理论知识,还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人机工程学实验报告1-模板制作

实验一:人体坐姿模板侧视图制作专业:人机工程学小组成员:一、实验目的:1、掌握人体模板、百分位的概念。
2、掌握国家标准中关于人体模板的规定,通过自己动手,分别制作1套女性P5百分位和1套男性P50百分位侧面坐姿人体模板3、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二、实验要求:1、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
2、制作精美、线条圆滑流畅,无毛刺。
3、简单记述制作流程及体会。
二、实验条件实验设备及材料:有一定厚度的有色卡纸、连接装置(大头钉、图钉、螺栓和螺母等)、剪刀、美工刀、双面胶或白乳胶、废旧报纸、KT板等。
三、制作过程(实验步骤,并附上自己所制作人体模板尺寸图)1、查找《GB/T15759-1995》、《GB/T14779-93》、《GB10000-88》,将自己做的女性P5百分位和男性P50百分位的侧面坐姿人体模板的相关数据查出并记录下来,填入下表。
2、按照GB的尺寸,在废旧报纸上进行人体模板的剪裁,比例为1:1,力求准确。
3、洗净双手,按照废旧报纸上的图样,在卡纸上下料。
(用剪刀或美工刀将绘制的身体各部分的模板剪下)4、按要求用若干图钉、大头钉或螺栓和螺母组装人体模板各个部分,并按照GB上的各个关节的活动范围,在制作模板上限制关节的运动范围。
5、检查人体模板的质量,例如:活动范围等。
6、写实验报告。
表:女性P 5 百分位侧面坐姿尺寸表(单位:mm)尺寸代码尺寸名称对应数据1.1 身高14841.3 上臂长2621.4 前臂长1931.5 大腿长4021.6 小腿长3131.7 眼高13712.2 肩高11952.3 肘高8992.5 会阴高6732.6 胫骨点高3773.1 坐高8093.2 颈椎点高5793.3 坐姿眼高6953.4 坐姿肩高5183.6 坐姿大腿高1133.7 坐姿膝高4243.8 小腿加足高3423.9 坐身4013.10 臂膝距4953.11 坐姿下肢长851表:男性P 50 百分位侧面坐姿尺寸表(单位:mm)尺寸代码尺寸名称对应数据坐高908上臂长313前臂长237大腿长465小腿长369坐姿肩高598头高251胸厚212坐身457胫关节+40,-35胸关节+100,-50腰关节+50,-50膝关节0,-135肘关节+145,0肩关节+140,-40腕关节+30,-20踝关节+110,+50四、实验小结(100-200字):经过这次人体模板的制作,了解了标准人体尺寸和各个尺寸的活动范围,掌握了国家标准中关于人体尺寸的规定。
实践报告人机工程学(2篇)

第1篇一、引言人机工程学,又称人体工程学,是研究人与机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机工程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实践报告旨在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探讨人机工程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实践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对产品的设计要求越来越高。
为了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设计师们需要关注用户体验,将人机工程学原理融入到产品设计中。
本实践报告以某智能家居产品为例,探讨人机工程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三、案例分析1. 产品概述该智能家居产品是一款智能照明系统,具有自动调节光线、定时开关等功能。
产品采用触摸屏控制,用户可以通过触摸屏进行操作。
2. 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1)界面设计1)布局合理:产品界面布局简洁明了,将常用功能集中在首页,方便用户快速找到所需操作。
2)图标清晰:界面图标设计清晰易懂,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
3)颜色搭配:界面颜色搭配和谐,避免使用过于鲜艳或刺眼的颜色,减少用户视觉疲劳。
(2)交互设计1)操作便捷:触摸屏操作简单,用户可以通过滑动、点击等方式实现功能切换。
2)反馈及时:产品在操作过程中,能够及时给出反馈,如声音提示、灯光变化等,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3)容错性:产品设计考虑了用户操作失误的情况,如误触、误操作等,降低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困扰。
(3)安全性1)物理安全:产品采用耐高温、抗冲击的材料,确保产品在正常使用过程中不会对用户造成伤害。
2)数据安全:产品采用加密技术,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
(4)人性化设计1)节能环保:产品具备节能功能,降低用户使用成本,符合环保理念。
2)可定制化: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定义灯光场景,满足个性化需求。
四、实践总结通过本次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人机工程学在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性。
以下为实践总结:1. 人机工程学原理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产品的用户体验,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
人机工程学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本次人机工程学实训旨在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使学员深入理解人机工程学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人机系统设计的基本流程,提高学员在实际工作中应用人机工程学知识的能力,从而提升产品设计的合理性、安全性及舒适性。
二、实训时间2023年X月X日至2023年X月X日三、实训地点XX大学人机工程实验室四、实训内容1. 人机工程学基本理论- 学习人机工程学的定义、发展历程、研究内容和应用领域。
- 掌握人体测量学、人体工效学、环境心理学等基本概念。
2. 人机系统设计- 研究人机系统设计的流程和方法,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原型制作、测试与评估等。
- 学习使用专业软件进行人机界面设计,如Axure RP、Sketch等。
3. 人体工程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分析现有产品的设计,评估其人机工程学特性。
- 设计一个具有人机工程学特性的产品原型,并进行评估。
4. 实验操作- 进行人体测量实验,学习使用测量工具和方法。
- 进行人机界面评估实验,学习使用评估方法和工具。
五、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 首先通过课堂讲授和自学,掌握人机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 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献,了解人机工程学的发展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
2. 系统设计-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具体的产品进行人机系统设计。
- 通过需求分析,明确产品功能和用户需求。
- 设计人机界面,考虑用户操作习惯、界面布局、交互方式等因素。
3. 原型制作- 使用专业软件制作产品原型,包括界面布局、交互逻辑、动画效果等。
- 对原型进行测试和评估,根据反馈进行调整。
4. 实验操作- 在实验室进行人体测量实验,学习使用人体测量工具和方法。
- 进行人机界面评估实验,使用评估工具和方法对产品原型进行评估。
六、实训结果1. 理论知识掌握- 学员对人机工程学的基本理论有了深入的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2. 系统设计能力提升- 学员能够根据需求分析,设计具有人机工程学特性的产品原型。
人机工程学试验报告

人机工程学试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机工程学在用户界面设计中的应用,并通过实验来验证相关理论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二、实验设计1.实验参与者选择从实验室中随机选择了10名参与者,保证了参与者的代表性和多样性。
2.实验环境搭建搭建了一个模拟的用户界面,使用一台电脑作为实验平台,通过软件模拟各种界面操作。
3.实验内容将参与者分为两组,每组5人。
第一组被要求使用已经优化的用户界面进行任务,第二组被要求使用未经优化的用户界面进行相同的任务。
通过比较两组的任务完成情况和参与者的主观感受,评估优化后的用户界面对用户的影响。
4.实验数据采集使用摄像机记录参与者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情况,通过软件记录参与者的任务完成时间和错误率,并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参与者对用户界面的主观评价。
三、实验结果和分析1.任务完成时间将两组参与者的任务完成时间进行比较,发现使用优化后的用户界面的参与者完成任务的时间更短,平均节省了15%的时间。
2.错误率比较两组参与者的错误率,发现使用优化后的用户界面的参与者的错误率更低,平均减少了10%的错误率。
3.主观评价参与者使用问卷对用户界面进行评价,通过统计问卷的结果发现,使用优化后的用户界面的参与者更多地给予了高分评价,满意度更高。
四、讨论和总结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优化后的用户界面可以显著提高用户的任务完成效率,节约时间。
2.优化后的用户界面可以降低用户的错误率,减少操作失误。
3.优化后的用户界面可以提高用户的满意度,使用户更愿意使用该系统。
因此,在用户界面设计中,应用人机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用户界面进行优化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考虑用户的认知特点、生理特点和行为特点,设计出更符合用户需求的界面,可以提高用户的工作效率和满意度。
但是,还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用户界面优化时,应兼顾用户的不同特点和需求,不同类型的用户可能对用户界面的需求有所区别,需要针对不同用户群体进行合理的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测量实验报告书
实验一
错觉实验
1、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了解人体测量学的基本知识,证实最典型的缪勒-莱伊尔(Muller--Lyer)视错觉现象的存在和研究错觉量大小。
2、实验器材:
错觉实验仪
3、成员:某某
4、实验内容:
(1)仪器有三种不同箭羽线夹角的线段,实验时选择一种做实验,其余的二种用挡板挡住。
(2)仪器直立于桌面,被试位于一米以远,平视仪器的测试面。
主试移动仪器上方的拨杆,即调整线段中间箭羽线的活动板,使被试感觉到中间箭羽线左右两端的线段长度相等为至。
可以验证箭头线与箭尾线的长度错觉现象,并读出错觉量值。
5、实验数据:
6、实验小结:
本实验中,通过对错觉实验的实施,我们测试了小组成员的长度错觉,差值数据普遍在3mm左右,我们了解到了人体错觉的基本测量方法。
实验二
大小常性测量器实验
1、实验目的:
(1)用比对法验证视觉大小常性现象;
(2)学习测定大小常性的方法;
(3)讨论距离对大小常性的影响;
(4)讨论标准刺激大小对大小常性的影响。
2、实验用具:
EP510大小常性测定仪两台。
3、小组成员:
某某
4、实验内容:
(1)选择长度为2m以上的场地,让被测者站在距离实验仪器1.5m位置。
(2)测试员调节手边大小常性测量仪,改变两个测量仪三角形大小,使其不同,注意应有时从大到小调,有时从小到大调,采用ABBA的序列。
指导语如下:“请你注意正前方屏幕上三角形的大小,并照此大小指挥测试员调节手边的测量器,直到你主观感知到一样大小为止。
”报告记录员记下你调节后图形的数值。
(3)记录员将读得的数据记入大小常性记录表。
实验中,记录员不得将测量数据告知被试。
5、实验数据:(单位:mm)
(1)根据两个三角形面积的实际差别计算大小常性系数。
K
B =(R―S)/(A―-S)或 K
T
=(lgR―lgS)/(lgA―lgS)
式中,A:标准三角形高;R:被试匹配的三角形高;
S:完全没有常性时三角形应有的高 S= D /(A* d)
(式中D:被试与标准刺激的距离,d:被试与比较刺激的距离)(2)我的测量数据(差值,单位:mm)
6、实验小结:
实验结果发现:无论是在标准刺激下还是在标准距离下,人对物体的大小直觉恒常性系数都能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结果说明:物体远近会导致视网膜上投影的大小变化,而在人的知觉中仍然能较正确地反映不同物体的实际大小。
实验三
动感方位辨别测量实验
1、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了解人体测量学的基本知识,掌握测定左右前臂在左右空间上位移的动觉感受性,了解练习次数的多少对动觉感受性提高程度的影
响。
2、实验用具:
动觉方位感受辨别仪笔纸
3、成员:
某某
4、实验内容:
(1)设定角度记录设定的角度;
(2)读出本人实际动感方位的角度;
(3)计算本人设定角度与实际角度的差值;
5、实验数据(单位:度):
6、实验小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熟悉如何测量人体手臂方位辨别,和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
哪些问题与分析实验数据,也对自己的在方位辨别方面有一个更好的了解,在数据方面较好的分析人机工程。
实验四
手指灵活性测试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来测定手指、手、手腕灵活性, 也可测定手和眼的协调能力。
2、实验用具:
BD-II-601手指灵活性测试仪
3、小组成员:
某某
4、实验内容:
手指灵活性测定的常用方法是:被试用一把镊子钳,把数十根金属针分别插入一块具有数十只小孔的板内。
以完成任务所用时间作为检测的指标。
实施过程:
(1)将手指灵活性测试板(上有100个小孔)插入机箱。
打开附件盒,露出插针盒。
(2)接通电源,被试利手握着镊子,坐在测试板前。
(3)同伴说明实验指导语:这是一个测量手指灵活性的实验。
你面前的手指灵活测试板上有100个孔,插针盒里有100根插针,你的任务是用镊子将盒中的插针插入孔中。
插的顺序是从左至右,从上至下,即第一根插在第一排的最左边的一个孔,第二根插在第一排的从左数第二个孔,以此类推,第100根插在最后一排最右边的一个孔。
要求你插得快并要插到位,(即插到底)。
(4)被试理解指导语后,即可操作实验。
当第一根插针插入第一排最左边的一个孔时,仪器内的计时器开始计时,当最后一根插入最后一排最右边的一个孔时,停止计时。
显示被试完成任务所用时间。
(5)主试记录十次测试实验结果,并绘制个人练习曲线。
5、实验数据 (单位:秒)
完成测试所需时间:
6、讨论
根据练习曲线,分析手指及手指尖动作技能形成的进程及趋势。
7、实验小结
通过本次实验,锻炼了手指、手、手腕灵活性以及手和眼的协调能力。
也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
并且对个体动态的研究与测试方法有了一定了解。
实验五
棒框仪实验
1、实验目的:
本仪器可测量一个倾斜的框对判断一根棒的垂直性影响的程度。
被试的判断受倾斜的框的影响,相当于周围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所以此本仪器可以通过被试的认知方式来测量人格特性。
2、实验用具:棒框仪
Modified Rod-Frame Tester
3、小组成员:某某
4、实验内容:
(1)将平台调到水平位置。
(2)根据实验的要求,主试将框和棒调到在一定的倾斜度。
(3)要求被试通过观察筒进行观察,并根据自己感觉将棒调整得与地面垂直。
(4)从刻度上读出的棒的倾斜度,即记录下误差的度数和方向。
(5)主试调节不同的方框的倾斜度,即不同的场条件下,重复实验。
由被试调整出的棒倾斜度总结出框对棒的影响,从而研究被试的场依存性。
5、实验数据:
6、实验小结:
框在不同的倾斜情况下,测试者都存在一定范围的误差,这说明被测同学在
框该改变之后对于棒的判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外在环境的改变对于他们的出事心态以及问题的判断还是会造成较大影响。
实验六
动作稳定器
1、实验目的:
(1).分别测试九孔与曲线槽或楔型槽时的完成时间、出错次数、手臂稳定性指标。
(2)分析影响动作稳定的因素,并通过实验证明各因素与两手的不随意运动能力的相关性。
(3)为测验保持手臂稳定能力之用,也可以间接测定情绪的稳定程度
2、实验用具:
BD-Ⅱ-304A型动作稳定器
3、小组成员:
某某
4、实验内容:
(1)将直流6V电源插头插入仪器电源插座中,再将电源变换器接入市电220V插座上。
(2)将测试针的插头,插入仪器盒的右侧插座中。
将测试针插入前面板之洞或槽中,并与中隔板接触,前面板上部中间的发光管将亮;将测试针与洞或槽
的边缘接触,盒内蜂鸣器将发出声响。
(3)九洞测试:令被试手握测试针,悬肘,悬腕,将金属针垂直插入最大直径的洞内直至中隔板,灯亮后再将棒拔出。
然后按大小顺序重复以上动作。
插入和拔出金属针时,均不允许接触洞的边缘,一经接触蜂鸣器即发出声音,表示试验失败,只有在插入和拔出时皆未碰边才算通过。
九洞测验以通过最小洞的直径之倒数作为被试手臂稳定性的指标。
(4)曲线或楔形槽测试:将金属针插入楔形槽左侧最大宽度处或曲线槽中央最大宽度处(必须插到与中隔板接触)然后悬臂, 悬腕,垂直地将针沿槽向宽度减小的方向平移, 至最小宽度处为止,移动时不与中隔板接触。
此过程中均不允许针接触槽的边缘,如有接触发生,则蜂鸣器会发出声音。
以不碰边时的最小宽度值之倒数为被试手臂稳定性指标。
5、实验数据:
(1)九洞测试(单位mm)
(2)曲线测试(单位mm)
(3)楔形测试(单位mm)
6、实验小结:
(1)在图形宽度越小处,碰边数越多。
(2)手臂稳定性与图形形状,宽度,被试者心理生理状态,外界环境有关。
(3)反应时存在个体差异,同一个被试,在同一条件下,其每时每刻的反应时间也会因其生理和心理方面某些变化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