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青岛市统计年报
2005年青岛市统计年报

2005年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青岛市统计局(2006年2月13日)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全国重点中心城市和世界知名特色城市的目标,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努力克服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困难,促进了全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确保了“十五”计划主要目标的完成。
繁荣青岛、平安青岛、文明青岛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综合全市经济保持较快增势。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2695.5亿元,增长16.9%,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为1994年以来的最高增幅。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4.64亿元,增长0.4%,第二产业增加值1399.75亿元,增长20.0%,第三产业增加值1121.11亿元,增长16.0%。
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调整为6.5:51.9:41.6。
宏观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2005年全市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6.34亿元,增长35.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03.06亿元,增长23.4%。
税收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国税系统组织税收收入(含海关代征)393.01亿元,增长15.1%;地税税收收入120.88亿元,增长20.0%。
宏观经济景气保持高位运行。
反映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环境信心与预期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年末达到130.37,反映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的企业景气指数为147.65。
市场物价小幅上升。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2.3,比上年上升 2.3%,其中,食品、衣着、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分别上升 2.1%、8.3%、0.4%、7.7%,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分别下降0.2%、0.7%、0.6%、1.9%。
主要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101.39,上升 1.3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106.52,上升6.52%。
房屋销售价格指数110.9,上升10.9%,土地交易价格指数103.4,上升3.4%,房屋租赁价格指数103.3,上升3.3%。
青岛市政府批转市统计局《关于加强统计报表管理的意见》的通知-

青岛市政府批转市统计局《关于加强统计报表管理的意见》的通知正文:---------------------------------------------------------------------------------------------------------------------------------------------------- 青岛市人民政府批转市统计局《关于加强统计报表管理的意见》的通知(1981年2月28日)市人民政府同意市统计局《关于加强统计报表管理的意见》,现转发给你们,望贯彻执行。
目前,我市统计报表多、乱的情况比较严重,给基层单位增加了负担,也造成很大浪费,必须认真进行一次清理,坚决予以精简。
今后,市统计局要把全市的统计报表统一管理起来,严禁滥发报表的现象继续发生。
各级统计部门人员不足的,要抓紧予以充实,以利工作的开展。
各单位清理统计报表的情况,要报给市统计局。
关于加强统计报表管理的意见去年十一月,国务院(1980)285号文件批转了国家统计局《关于加强统计报表管理的报告》和《关于管理的暂行规定》。
省人民政府也批准了省统计局《关于统计报表管理的试行办法》。
现根据这些规定,对我市的统计报表提出以下管理意见,如可行,请批转各有关单位贯彻执行。
多年来,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我市统计工作受到严重削弱,机构撤了,人员少了,一些合理的规章制度遭到破坏,加上“左”的错误影响,造成统计报表多、乱的情况相当严重,加重了基层单位的负担,造成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极大浪费。
为了克服报表的多、乱现象,防止滥发统计报表,减轻基层的负担,以保证党和国家必需的统计资料准确及时地上报,必须加强统计报表的管理。
具体意见是:一、要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国务院和省府有关管理统计报表的指示、文件,遵照国家统计局颁发的《关于统计报表管理的暂行规定》对我市的一切报表进行一次全面清理。
对不符合手续的统计报表,制发单位在接到通知之日起,要补办手续。
2005年山东省国家级高新区发展报告

创新意识增 强。
( 见表 4 ) 其 中 ,青 口产 岛 高 新 区 企 业
表 1
5O 一 I 0 0 ∞ ∞
O
圈
l
20 03
l
20 04
l
t' 业 息 产 ar
品 铺 ■ 崆
1 177 8 l 20 70 6 l 5 258 03 @7
13 7 2 3 3 3 3 1
1 .7 9 4 1 .7 7 8
9 88 4 4 90 9 6 1 14 l07 8
2 .7 8 2 3 .3 02
7 9 50 38 13 4964 6 18 4
固定资 产净 值 7 09 7 2 14 6
本年 度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 18 3 8 577 1
速的三分之二。 企业本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比上年 略有下 降 , 18 5 为 1 .亿元 ,占企业 当年 固定资产合计的 1 .8 4 1%。( 见
表 3 )
根据 国家火炬计划统计表明 , 0 5 ,全省 5 国家级 20 年 个
高新 区继续保持 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 各项 主要 经济指标均保 持 了较高 的增长 速度。20 年 ,我省 五个国家级高新 区共实 05
19 9 33 4 0 5 2 2 8 00 32 0 8 19 1 l2 6 ‘ 7 19 4 82 5 8 90 5 50 7
表2
单 位 :千元
区内企业统计项 目 夹收资本 ( 股本 ) 外商资本 港澳台资本
2 0 正 05 5 6 8 6 19 12 4 0 77 9 4 0 14 5 2 2 4 1
表3
单位 :千 元
区 内 企业 统 计 项 目
关于做好2005年度机关事业单位劳动工资概要

关于做好2005年度机关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统计年报工作的通知各区、市人事局、市直各单位人事处:为做好2005年度机关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统计年报工作,现将统计表格、指标解释、审核说明、报送时间等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做好数据统计和报送工作,按照附件3的时间要求,将年报报表(包括表一、表二)打印件和电子数据报市人事局综合计划处。
此次年报报表较以往有所改动,并采用Excel表格进行统计汇总,相关统计表格及指标解释等可到青岛人事政务网()的“相关下载”栏目中下载。
数据统计起止时间为2004年12月1日—2005年11月30日报表要求准确、真实、及时,表内、表间关系符合审核要求。
报表需经单位负责人审阅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后上报。
各区市的报表需加盖各区市人事局和编办的公章。
联系人:邱国伟联系电话:85911783附:1、机关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统计报表统计主要指标解释2、机关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审核说明3、机关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统计报表报送时间安排青岛市人事局2005年12月5日附件1:主要指标解释单位个数指填报本报表制度的事业法人和机关法人单位的个数。
编制总额指各级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分配给本单位的编制数,包括行政编制、事业编制、工勤编制等。
工勤人员编制机关中使用的由省以下各级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单独核定的,专门用于机关中的传达员、收发员、电话员、司机、打字员等从事后勤服务工作人员的编制。
期末人数指报告期末最后一天的实际人数,包括在岗职工和离开本单位仍保留人事关系的职工两部分。
已经招用但尚未报到的人员和尚未用完的增人指标,不得作为期末人数统计。
对于新招收的人员,从报到参加工作之日起,不论是否发放了当月工资,均应统计为本单位职工。
在岗职工指在本单位工作并由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以及有工作岗位,但由于学习、病伤产假等原因暂未工作,仍由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
(不包含离岗待退人员)公务员指各级政府工作部门中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以及各级党委、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机关的干部。
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2005年青岛市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2005年青岛市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岛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3.15•【字号】青政发[2006]12号•【施行日期】2006.03.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奖励正文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2005年青岛市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青政发〔2006〕12号2006年3月15日)各区、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及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奖励为我市科学技术事业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根据《青岛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市政府令第142号)的规定,经市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市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和市科学技术局审核,市政府决定:一、授予“TR微电净水技术”等3项成果2005年青岛市技术发明二等奖,“全自动消毒洗菜机XCJ100-HF研发”等2项成果2005年青岛市技术发明三等奖;二、授予“弹流润滑的热粘度楔机理研究”等3项成果2005年青岛市自然科学一等奖,“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病因与病原研究”等7项成果2005年青岛市自然科学二等奖,“沿成层介质分界面传播的表面波和侧面波的研究”等9项成果2005年青岛市自然科学三等奖;三、授予“数字流媒体播放系统及3A科技系统在数字高清晰彩色电视的应用”等15项成果2005年青岛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模块化制冷机组智能优化控制系统”等57项成果2005年青岛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家庭媒体中心”等80项成果2005年青岛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四、授予林志华(JoshuaLin)等3人2005年青岛市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希望获奖单位和个人珍惜荣誉,再接再厉,不断取得新成绩。
全市科学技术工作者要向获奖科技人员学习,发扬不断创新、刻苦钻研、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精神,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不断提高我市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重点中心城市和世界知名特色城市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和确认2005-2006年度市级文

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和确认2005-2006年度市级文明单位、文明机关、文明社区的通报
【法规类别】精神文明建设
【发文字号】青委[2007]194号
【发布部门】青岛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7.09.05
【实施日期】2007.09.0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和确认2005-2006年度市级文明单位、文明机
关、文明社区的通报
(青委〔2007〕194号2007年9月5日)
2005-2006年度,各级各部门各单位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决策和部署,广泛深入地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文明素质和城乡整体文明水平,为我市首批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进一步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市委、市政府决定,对青岛国信实业有限公司等78个青岛市文明单位标兵、文明机关标兵和文明村镇标兵(名单附后)予以表彰;对复查合格的青岛市少年宫等470个青岛市文明单位标兵、文明机关标兵、文明村镇标兵和复查合格及新
评选的青岛市新闻出版局等2577个青岛市文明单位、文明机关、文明社区、文明村镇(由青岛市文明委另文公布)予以确认。
希望受表彰和被确认的单位珍惜荣誉,再接再厉,争取更大成绩。
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以先进为榜样,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扎实地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为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附件:
2005-2006年度青岛市文明单位标兵、文明机关标兵、文明村镇标兵名单。
2005年度青岛市房地产市场总结及走势预测

2005年度青岛市房地产市场总结及走势预测2005年是我国房地产市场极不平凡的一年,青岛市房地产市场也不例外,通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对房地产市场实行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青岛市房地产市场由前几年的高速发展渐趋平稳和规范,投资性和投机性需求得到了抑制,供应结构趋于合理,房价增幅回归理性,市场秩序走向规范,房地产调控政策初显成效。
一、2005年青岛市房地产市场特点(一)土地出让创历史新高,中低价位住房用地占主流2005年度,全市招拍挂出让面积为537.327公顷,比去年提高85%;占出让总面积的24.1%,比去年提高11.7%;土地出让总价款89亿元,占出让总价款的80.9%,比去年提高45.3%,招拍挂出让平均单价为1658.9元/平方米,比去年同期的995.8元/平方米提高了66%。
其中住宅用地(普通商品住宅和限价普通商品住宅等其他住房)招拍挂出让土地平均单价为1583.5元/平方米,非住宅用地招拍挂出让土地平均单价为1975.8元/平方米。
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用地有较大的增加。
2005年度市内四区房地产开发住宅供应计划总量233公顷,比2004年增长29%。
其中,普通商品住房用地70公顷,经济适用住房用地126公顷,商品房用地37公顷,上述三类住房用地量各占计划供地比例分别为30%、54.2%和15.8%,其中2005年经济适用住房用地比2004年增长两倍多。
(二)市场供给量扩大,开发投资额增加2005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额220亿元,比2004年增加35.22%。
其中住宅建设投资160亿元,同比增长22.1%;全市各类商品房施工面积230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5%;其中商品住宅施工面积1800万平方米,同比增加9.6%。
商品房新开工面积1200万平方米,比2004年增长22.8%。
其中商品住宅新开工面积97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2%;商品房竣工面积811万平方米,比2004年增长13.1%,其中商品住宅竣工67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8.6%。
2005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山东省统计局2005年,是我省圆满完成“十五”计划主要目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的一年。
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中央对山东的一系列指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省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更加注重统筹发展,更加注重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全省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协调性进一步增强,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 合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增长。
据初步核算,全省实现生产总值(GDP)1846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27.6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10620.3亿元,增长17.9%,其中工业增加值9562.9亿元,增长18.6%;第三产业增加值5920.4亿元,增长14.5%。
三次产业比例为10.4:57.5:32.1。
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增强,全年四个季度生产总值增幅差距在0.5个百分点以内。
人均生产总值20044元(按现价汇率折算为2447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4.5%。
就业再就业工作扎实推进。
城镇新增就业106.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6万人,其中“4050”等困难人员再就业10.1万人。
按规定减免各种税费近5亿元,惠及下岗失业人员132万人次。
年末城镇在岗职工人数859.2万人,比上年增长10.7%。
“西输东接”工程成效显著,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162.2万人,增长34.9 %。
城镇登记失业率3.35%。
价格总水平涨幅趋缓。
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7%,涨幅较上年回落1.9个百分点。
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3%,消费品价格上涨1.2%;城市上涨1.1%,农村上涨2.4%。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7%,涨幅回落2.7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5.9%,涨幅回落7.5个百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青岛市统计局(2006年2月13日)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全国重点中心城市和世界知名特色城市的目标,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努力克服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困难,促进了全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确保了“十五”计划主要目标的完成。
繁荣青岛、平安青岛、文明青岛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综合全市经济保持较快增势。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2695.5亿元,增长16.9%,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为1994年以来的最高增幅。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4.64亿元,增长0.4%,第二产业增加值1399.75亿元,增长20.0%,第三产业增加值1121.11亿元,增长16.0%。
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调整为6.5:51.9:41.6。
宏观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2005年全市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6.34亿元,增长35.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03.06亿元,增长23.4%。
税收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国税系统组织税收收入(含海关代征)393.01亿元,增长15.1%;地税税收收入120.88亿元,增长20.0%。
宏观经济景气保持高位运行。
反映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环境信心与预期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年末达到130.37,反映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的企业景气指数为147.65。
市场物价小幅上升。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2.3,比上年上升 2.3%,其中,食品、衣着、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分别上升 2.1%、8.3%、0.4%、7.7%,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分别下降0.2%、0.7%、0.6%、1.9%。
主要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101.39,上升 1.3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106.52,上升6.52%。
房屋销售价格指数110.9,上升10.9%,土地交易价格指数103.4,上升3.4%,房屋租赁价格指数103.3,上升3.3%。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第三产业比重仍然偏低,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相对较弱;社会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相对缓慢;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劳动力等方面压力加重等。
二、农业2005年,我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三农”政策,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农业增产、增效,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全市认真落实种粮、良种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各项惠民政策,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历史上首次实现了农民“零负担”。
农林牧渔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
粮食生产丰收,全市粮食播种面积748.88万亩,增长20.6%,亩产达到421公斤,总产量达到315.02万吨,这是从1999年以来相隔六年,我市粮食总产再次超过三百万吨。
2005年末,全市实有耕地面积42.1万公顷,减少0.4%。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2005年(万吨) 比上年+-%粮食总产量 315.02 18.8其中:小麦 153.55 18.0玉米 147.86 23.0 花生 50.39 -13.2蔬菜(不含果用瓜) 579.21 -13.8水果 73.73 -1.5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61万公顷,下降50.5%;森林覆盖率31.7%,提高1.9个百分点。
全年完成幼林抚育面积2.29万公顷,下降30.8%。
畜牧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畜牧业生产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突出结构调整、示范园区建设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等重点工作,加快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步伐。
主要畜产品产量如下:2005年(万吨) 比上年+-%肉类总产量 81.94 8.4其中:猪肉 28.07 5.5牛、羊奶 50.82 6.0禽蛋 38.63 1.7渔业生产产量下降。
水产品总产量127.27万吨,下降3.9%,其中,捕捞产量40.06万吨,下降8.9%;养殖产量87.21万吨,下降1.4%。
海、淡水养殖面积6.47万公顷,增长1.6%。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2005年末,全市自来水受益村达5320个,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619.69万千瓦。
农用拖拉机16.3万台,农用载重汽车1.16万辆;农村用电量37.26亿千瓦时,增长12.7%;地膜覆盖面积17.51万公顷,增长3.7%。
三、工业与建筑业全市工业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结构更趋优化。
2005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266.79亿元,增长21.0%。
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063.3亿元,增长29.4%。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217.4亿元,增长16.1%;集体企业完成147.5亿元,增长6.0%;股份制企业完成453.7亿元,增长33.4%;外资及港澳台企业完成318.1亿元,增长42.6%;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46.9亿元,增长67.0%。
轻、重工业协调发展,轻工业增加值525亿元,重工业增加值538.3亿元,分别增长27.7%和29.4%,轻重工业的比例为49.4:50.6。
2005年,全市“四大工业基地”和“六大产业集群”集群效应逐步呈现,有力促进了工业的快速发展。
四大工业基地完成工业总产值2334.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4.33%;六大产业集群完成总产值1685.86亿元,占39.2%。
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如下:2005年比上年+-%纱 7.2万吨 4.0布 5.1亿米 -0.8化学纤维 9.6万吨 9.9卷烟 753.6亿支 2.4 啤酒 435.2万千升 11原盐 10万吨 -16.7发电量 98.6亿千瓦时 11钢材 330.3万吨 43.9原油加工量 378.9万吨 -21.9烧碱 16.1万吨 8.2纯碱 62.5万吨 2.6化学农药 6524吨 74.5染料 13979吨 17.7轮胎外胎 3967.3万条 96.9水泥 210.8万吨 19.9汽车 31055辆 -50.4彩色电视机 1324.3万台 38.2家用电冰箱 908.8万台 11.5房间空调器 983.6万台 0.6规模以上工业运行质量显著提高。
2005年实现利税总额373.3亿元,利润186.4亿元。
产品销售收入4266.8亿元,增长28.5%。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73,比上年提高22.6个百分点。
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22.55%,产品销售率为98.1%。
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高新技术产品为全市工业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296.16亿元,比上年增长14.77%,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30.16%。
建筑业生产稳定增长。
全年实现增加值132.96亿元,增长9.2%。
实现利税总额19.5亿元,增长34.5%。
四、固定资产投资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56.6亿元,增长45.0%。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403.3亿元,增长45.6%。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在规模以上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29亿元,比上年增长5%;第二产业投资789.2亿元,增长45.9%,第三产业投资585.1亿元,增长40.7%。
2005年,我市一批重量级项目步入施工阶段,带动投资增长,海湾大桥(北桥位)、滨海公路北段、浮山湾奥林匹克中心项目、青岛市即墨至平度高速公路(青银二期)、青岛临港产业加工区海尔工业园、招商局国际码头、青岛发电厂烟气脱硫工程等亿元以上大项目投资贡献明显。
全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5617个,新开工项目4945个,竣工项目681个;在建项目计划总投资规模3243.5亿元,增长54.6%。
全年新增固定资产611.4亿元,项目建成投产率12.1%,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43.6%。
全市各类房屋竣工面积1378.8万平方米,下降4.5%,其中,商品房竣工面积811.2万平方米,增长13.1%。
商品房销售面积739.9万平方米,增长27%。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和效益:卷烟万箱/年 11.3合成橡胶吨/年 2000轮胎外胎万条/年 339.6候机楼座 1万平方米 10移动电话机(手持机) 万部/年 480移动通信基站个/年 102高等院校:学生席位个 15570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19.5五、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
公路建设成效显著,高速公路总里程525公里。
港口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港口吞吐量1.87亿吨,增长14.9%;外贸吞吐量1.4亿吨,增长14.8%;集装箱吞吐量631万标准箱,增长22.8%。
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运输量:2005年比上年+-% 客运周转量 72.5亿人公里 5.74铁路 16.8亿人公里 2.96公路 54.6亿人公里 6.52水运 1.1亿人公里 11.44货运周转量 3314.1亿吨公里 37.58铁路 69.9亿吨公里 28.23公路 88.8亿吨公里 2.97水运 3155.4亿吨公里 39.12 航空运输保持稳步增长。
年末拥有国内航线72条,国际(地区)航线14条,全年航空旅客吞吐量达到555.04万人次,增长15.43%;航空行货邮吞吐量12.34万吨,增长18.1%。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97.02亿元,增长32.4%。
其中,邮政业务总量5.77亿元,增长16.2%;电信业务总量91.25亿元,增长33.6%。
信函8011.83万件,增长5.97%;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普及和提高,2005年互联网用户累计达84.3万户,增长27.7%,使用时长达275.6亿分钟。
年末市话交换机总容量达320.16万门;年末市话用户达到227.48万户,其中新装电话21.9万户;全市移动电话发展到383.64万户,其中年内新增125.2万户。
旅游业强劲增长。
全市旅游总收入达256.58亿元,增长23.6%,其中国内旅游总收入222.59亿元,增长21.1%;国际旅游收入4.15亿美元,增长44.3%。
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517.47万人次,增长13.9%;其中国内游客2449.03万人次,增长13.5%;海外游客68.44万人次,增长31.0%。
六、国内贸易2005年,在居民收入增加、消费能力提升和旅游、会展经济的带动下,城乡消费品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突破800亿大关,达865.91亿元,增长15.8%。
城乡市场协调发展,城市市场实现零售额668.21亿元,增长16.9%,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197.7亿元,增长12.5%。
商品交易市场规模扩大。
全市商品交易市场(含集市贸易市场)830处,增加6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