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点

合集下载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知识点全总结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知识点全总结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知识点全总结一、国际贸易理论1、绝对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该理论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在某一商品的生产上所耗费的成本低于其他国家,那么该国就具有该商品的绝对优势,从而可以出口该商品。

2、比较优势理论:由大卫·李嘉图提出,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应该出口那些它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即虽然不是成本最低,但是相对其他国家来说更具有竞争优势的商品。

3、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应该出口那些它拥有丰富资源的商品,而进口那些它拥有较少资源的商品。

4、国际贸易的动态理论:包括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雁行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产品在市场上的生命周期会影响国际贸易的模式。

雁行理论则认为,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进口、国内生产、出口三个阶段来发展其产业。

二、国际贸易实务1、贸易术语:国际贸易中最常用的贸易术语包括FOB(船上交货)、CIF(成本加保险费加运费)和CFR(成本加运费)。

这些术语规定了买卖双方在交易中的权利和义务。

2、国际贸易支付方式:主要包括电汇、信汇、票汇和托收等。

这些支付方式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3、国际贸易单证:包括发票、装箱单、提单、保险单等。

这些单证是国际贸易交易中的重要文件,必须准确无误。

4、国际贸易运输:主要包括海运、空运和陆运。

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可以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

5、国际贸易保险:国际贸易中的保险主要包括海上货运保险和国际运输保险。

投保人可以通过购买保险来降低潜在的风险。

6、国际贸易谈判:国际贸易谈判是整个国际贸易流程中的重要环节。

成功的谈判可以帮助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协议,实现双赢。

7、国际贸易争端解决:当出现国际贸易争端时,可以通过协商、仲裁或诉讼等方式解决。

了解并选择合适的解决方式对双方都有利。

8、国际贸易风险管理:对国际贸易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管理是确保国际贸易顺利进行的关键。

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降低风险并提高收益。

9、国际贸易市场开发:开发新市场和扩大现有市场是国际贸易的重要方面。

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点

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点

(一)了解1. 直接贸易:指商品直接由生产国销往消费国,没有第三国的中间商参与的贸易活动。

间接贸易:指通过第三国的中间商或更多中间环节,把商品从生产国运销到消费国的贸易活动。

转口贸易:间接贸易中第三国商人所从事的把商品从生产国销到消费国的贸易活动。

过境贸易:指贸易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经过一国国境的情况。

2.绝对成本理论亚当·斯密《国富论》中提出。

内容:①人类的交换产生了分工,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国际分工的基础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自然优势或后天的有利条件。

③各国按照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劳动生产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和物质财富的增加,使各国从贸易中获益。

意义和局限性:意义:绝对成本理论解释了产生贸易的部分原因,也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可以从国际分工与交换中获得利益的思想。

局限性: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局限性无法解释绝对先进和绝对落后国家之间的贸易3.比较成本理论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

主要内容:每个国家应集中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产品,即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以相对优势或相对劣势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仍然能够得到贸易利益。

简单地讲就是“两优取重,两劣取轻”。

比较成本理论阐述的贸易互利性原理:①按比较成本原理进行生产的国际分工,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加产品产量;②随着产量的增加,通过国际贸易,各自国内的消费水平也提高了;③按比较成本原理进行贸易分工,能节约双方的社会劳动。

比较成本理论的评价:科学性:(1)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都可以从参与国际贸易和国家分工中获得利益;(2)价值规律的作用,在世界市场的背景下发生了重大变化;(3)通过国际分工而使双方互利的程度实际上是在一定范围之内。

局限性:(1)劳动价值论不彻底;(2)未能揭示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真实原因,只是一种静态分析;(3)忽视了国际分工中生产关系的作用4.新要素理论(p72):①技术要素说②人力资本要素说③研究与开发要素说④信息要素说⑤管理要素说⑥规模经济说5.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76)弗农提出。

国际贸易学知识点

国际贸易学知识点



三,增加国民财富的贸易政策应该是尽可能多的顺差。
2、早期重商主义与晚期重商主义基本政策 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联系:都主张保护本国的工业,对外国的工业品限制进口。实现 国际贸易的顺差。 区别:1、早期重商主义主张严格限制金银的流出。限制一切进 口 2、晚期重商主义主张应该鼓励那些可以增强本国未来出口能力 的进口、政府应该大力鼓励对外贸易。为了扩大贸易的目的,可 适当输出金银。
一、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
A国(K丰裕) 商品X 资本密集型 出口X 扩大X生产 要素投入增加 商品Y 劳动密集型 进口Y 减少Y生产 释放要素
需求较多的K 需求较少的L 供给较少的K 供给较多的L K价格上升 L价格下降
5、当要素市场上,资本价格上涨,劳动价格下跌时,各部门将调 整自己生产中所使用的要素比例:减少资本的使用,多使用劳动 结果:每个部门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例都要低于X相对价格变 化之前的要素使用比例。 6、X相对价格上升后,资本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上升,劳动的实际价 格或报酬相对下降。(为什么?) 当X的相对价格上升时,X、Y两个部门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 均下降。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当资本—劳动比例下降时,由 于资本相对于劳动的投入减少,所以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上升,相 反,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下降。由(3.5)、(3.6)两式,则,r/Px、 r/Py均上升,而,w/Px、w/py均下降,即X相对价格上升后,资 本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上升,劳动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下降。 依据前面的分析,X商品所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资本的价格 将上涨,而劳动的价格将下跌。于是,原来在A国比较廉价的资 本现在变得不那么廉价了,而原来在A国比较昂贵的劳动,现在 也因贸易变得不那么昂贵了。

大一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点

大一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点

大一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点国际贸易理论是研究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和规律的学科,它涉及到贸易的原因、模式、效果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绝对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认为一个国家应该出口其相对生产成本较低的产品,进口相对生产成本较高的产品。

这样,各国都能从贸易中获得利益。

2.比较优势理论:由大卫·里卡多提出,认为一个国家应该出口其相对生产效率较高的产品,进口相对生产效率较低的产品。

比较优势的形成是由于资源的差异和经济规模的效应。

3.要素禀赋理论:由特因特·奥布林提出,认为一个国家在贸易中的相对优势源于其拥有的要素禀赋,包括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等。

4.生产周期理论:由芬廷·贝齐克提出,认为产品的国际贸易受到生产周期的影响。

出口国和进口国的生产周期不同,会导致跨国贸易的发生。

5.市场结构理论:由埃里希·鲍姆和奥利弗·威廉森等学者提出,认为市场结构对贸易模式和贸易政策具有重要影响。

市场结构的不同会导致贸易的不同模式和效果。

6. 开放经济宏观模型:主要有Munder化消费函数模型、引力模型和凯恩斯-莫能-威夫琼斯模型等。

这些模型通过对经济体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建模,来研究贸易对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影响。

7.比较成本理论:由埃利乌·山贝尔和保罗·萨缪尔森等学者提出,认为贸易的益处源自各国之间的产品相对成本差异。

贸易可以使得各国的消费水平提高,实现互利共赢的结果。

8.重要贸易理论:如重要贸易理论和内部规模经济理论等,认为贸易往往与国家和企业的规模相关,规模大的经济体在贸易中更有优势。

9.新贸易理论:如产业集聚理论和技术差异理论等,认为贸易的发生与国家或地区的特定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有关。

特定产业和技术的优势会导致贸易的发生。

10.区域贸易理论:如关税同盟理论和地理经济理论等,认为区域一体化和地理位置对贸易有重要影响。

国际贸易知识点

国际贸易知识点

国际贸易知识点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跨境交易。

它对于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国家之间的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贸易知识点包括贸易形式、贸易政策、贸易壁垒以及国际贸易的利与弊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来讨论国际贸易知识点。

一、贸易形式1. 货物贸易:货物贸易是指各国家之间进行的商品买卖交易。

这涉及到各种各样的产品,包括原材料、加工品和消费品等。

货物贸易可以是双边贸易,也可以是多边贸易。

2. 服务贸易:服务贸易是指各国家之间的服务提供和消费。

这包括金融、旅游、咨询和运输等各种服务。

服务贸易在全球经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3. 资本贸易:资本贸易是指各国家之间的资本流动,包括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等。

这对于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贸易政策1. 关税:关税是一种国家实施的对进口商品征收的费用。

它可以作为一种保护国内产业的手段,也可以作为一种财政收入的来源。

关税的高低对于贸易流动和产品价格有着直接的影响。

2. 非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是指除了关税以外,国家还通过其他手段限制进口商品的方式。

这包括进口配额、原产地要求、技术标准和质量检验等。

3. 贸易补贴:贸易补贴是指国家通过给予出口企业或特定产业一定的经济补贴,以增加其竞争力和出口量。

这对于国家来说,可以促进出口,但对其他国家产生不公平竞争。

三、贸易壁垒1. 关税壁垒:关税壁垒是指国家对于进口商品征收的关税。

高关税可以有效地限制进口,保护国内产业。

但是,它也会导致商品价格上涨,对消费者造成负担。

2. 非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是指一些非关税手段对进口商品进行限制。

它们包括配额限制、进口许可证、技术壁垒等。

这些壁垒使得进口商品的市场准入变得更加困难。

四、国际贸易的利与弊1. 利:国际贸易可以带来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

它可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使各国能够通过专业化和比较优势实现更高的产出。

2. 弊:国际贸易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贸易逆差、失业和不平等等。

国际贸易学知识点归纳

国际贸易学知识点归纳

国际贸易学第一章国际贸易学的研究1、国际贸易(世界贸易):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在商品和服务方面的交换活动,它是各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

对外贸易:指从单个国家(或地区)的角度出发,一个特定的国家(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所进行的商品和服务方面的交换活动。

注: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进口:当一个国家从其他国家购进商品和服务用于国内生产或消费时,由此而产生的全部贸易活动称为进口。

出口:一个国家向其他国家输出本国商品和服务的活动称为出口。

注:在一定时期内,当某种商品的出口量大于进口量,则为净出口;反之则为净进口。

出口部门:是一国能够将产品销往国际市场的各类产品的总和。

进口竞争部门:是一国与进口产品在本国市场上的各类产业的总和。

3、国际贸易值(额):用货币来表示的一定时期内各国的对外贸易总值,它是一定时期内各国出口值之和。

(对外贸易总值:指一国的出口值与进口值之和。

)国际贸易量: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国际贸易值。

(对外贸易量:是一国以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出口值之和。

)4、贸易差额:指在一定时间内,一个国家的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的差额。

若出口值大于进口值则为出超(贸易顺差),反之为入超(贸易逆差)。

5、总贸易:以国境作为统计对外贸易的标准。

总贸易额为一国的总进口额加上总出口额。

专门贸易:以关境作为统计外贸的标准。

专门贸易额为一国的专门进口额加上专门出口额。

注:过境贸易计入总贸易额但不计入专门贸易额。

6、货物贸易:指物质商品的进出口,也称有形贸易。

服务贸易:指服务的进出口,也称无形贸易。

7、直接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商品的生产国直接到商品的消费国去销售商品,后者也乐于从前者购买,即出口国为生产国,进口国为消费国。

间接贸易:商品的生产国与消费国不能直接进行交易,而只能通过第三国商人转手来间接地进行交易。

转口贸易:指从商品的生产国进口商品,不是为了本国生产或消费,而是再向第三国出口的贸易形式。

国际贸易知识点

国际贸易知识点

国际贸易知识点第⼀章国际贸易的发展进程国际贸易的形成:贸易就是商品的交换,是社会⽣产⼒发展到⼀定阶段的产物贸易产⽣的条件:1、社会⽣产⼒的进步和社会分⼯的发展,⽣产出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2、私有财产制度,商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国际分⼯的成因:1.以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代表的⽣产⼒的发展是国际分⼯形成和发展的决定因素2.⾃然条件是国际分⼯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条件3.国际⽣产关系决定国际分⼯的性质4.上层建筑对国际分⼯有推进或阻碍两⽅⾯的作⽤国际分⼯的形式:垂直型:是指出⼝原料、进⼝制成品和出⼝制成品、进⼝原料的国家之间的分⼯形式。

发达国家与⼤多数亚、⾮、拉发展中国家的分⼯多为这种形式。

它实际上是传统的⼯业国与农矿业国之间的国际分⼯的延续。

⽔平型:是指经济技术⽔平相近的国家之间的分⼯形式,既有部门之间的分⼯,也有部门内部的分⼯。

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多为此种类型。

混合型:指和⼀部分国家之间的分⼯是垂直型,和另⼀部分国家之间的分⼯是⽔平型。

⼀般来说,发达国家和新兴⼯业化国家在国际分⼯中属于这种类型,发达国家之间是⽔平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是垂直型国际分⼯的作⽤积极作⽤:1.国际分⼯对促进各国经济发展有积极作⽤1) 有利于调剂余缺,节约⽣产成本,促进经济增长2) 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增强⽣产能⼒3)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和按⽐例发展2.国际分⼯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1)使国际贸易总量迅速增加2)提⾼了各国的外贸依存度3)引起国际贸易地理的变化4)引起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重⼤变化消极作⽤:1、国际分⼯使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经济的单⼀化和依附性;2、国际分⼯使发展中国家经济受到剥削和控制世界市场:1、定义: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商品和服务交换的场所和领域,它由各个贸易国家的市场构成。

第⼆章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及分类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泛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所进⾏的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活动。

它既包含有形商品(实物商品)交换,也包含⽆形商品(劳务、技术、货币、咨询)的交换对外贸易:对外贸易是指⼀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的商品和劳务的买卖与交换活动。

国际贸易知识点

国际贸易知识点

1.国际贸易的定义: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地区)之间货物、知识和服务的交换,是各国(地区)之间分工的表现,反映了世界各国(地区)在经济上的相互依靠。

国际贸易产生的条件:①剩余产品的出现②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国家的产生总结: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2.贸易额和贸易量贸易额:用货币表示的贸易的金额贸易量:剔除了价格变动影响之后的贸易额对外贸易额: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进口总额与出口总额之和(出口额取FOB价格,进口额取CIF价格)国际贸易额:以货币表示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值的总和。

3.国际贸易条件(计算题例题,见PPt)贸易条件指数= 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4.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系数)(计算题例题,见PPt)是指一国对外贸易额在该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

是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对进出口贸易依赖程度的一个指标。

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总额/国内(民)生产总值*100%对外贸易依存度可细分为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出口依存度=年出口总额/国内生产总值*100%进口依存度=年进口总额/国内生产总值*100%5.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形成的基础,而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是国际分工的具体体现。

6.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的影响:发展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国际分工的深化对国际贸易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1.扩大和加速了国际贸易2各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提高3.国际贸易地区分布和地理方向发生明显变化4.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7.重商主义代表人物:托马斯·孟、詹姆斯·斯图亚特早期重商主义(重金主义):国家禁止货币出口,国家垄断全部贸易晚期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轮):奖励出口限制进口,保证和扩大贸易顺差8.绝对优势理论 1.提出背景:重商主义观点盛行2.理论创始人:亚当·斯密(英)3.核心观点:贸易是正和博弈,一国应专门生产并出口具备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具备绝对劣势的产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了解1. 直接贸易:指商品直接由生产国销往消费国,没有第三国的中间商参与的贸易活动。

间接贸易:指通过第三国的中间商或更多中间环节,把商品从生产国运销到消费国的贸易活动。

转口贸易:间接贸易中第三国商人所从事的把商品从生产国销到消费国的贸易活动。

过境贸易:指贸易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经过一国国境的情况。

2.绝对成本理论亚当·斯密《国富论》中提出。

内容:①人类的交换产生了分工,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国际分工的基础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自然优势或后天的有利条件。

③各国按照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劳动生产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和物质财富的增加,使各国从贸易中获益。

意义和局限性:意义:绝对成本理论解释了产生贸易的部分原因,也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可以从国际分工与交换中获得利益的思想。

局限性: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局限性无法解释绝对先进和绝对落后国家之间的贸易3.比较成本理论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

主要内容:每个国家应集中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产品,即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以相对优势或相对劣势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仍然能够得到贸易利益。

简单地讲就是“两优取重,两劣取轻”。

比较成本理论阐述的贸易互利性原理:①按比较成本原理进行生产的国际分工,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加产品产量;②随着产量的增加,通过国际贸易,各自国内的消费水平也提高了;③按比较成本原理进行贸易分工,能节约双方的社会劳动。

比较成本理论的评价:科学性:(1)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都可以从参与国际贸易和国家分工中获得利益;(2)价值规律的作用,在世界市场的背景下发生了重大变化;(3)通过国际分工而使双方互利的程度实际上是在一定范围之内。

局限性:(1)劳动价值论不彻底;(2)未能揭示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真实原因,只是一种静态分析;(3)忽视了国际分工中生产关系的作用4.新要素理论(p72):①技术要素说②人力资本要素说③研究与开发要素说④信息要素说⑤管理要素说⑥规模经济说5.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76)弗农提出。

(1)新生期(2)成长期(3)成熟期(4)销售下降期(5)让与期6.产业内贸易理论:(p79)一国既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制成品。

特点:①产品流动具有双向性②产品具有相似性,消费具有可替代性③产业内贸易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相似的要素投入。

理论解释:①偏好相似论(林德)一种工业品要成为潜在的出口产品,首先是一种在本国消费或投资生产的产品,即产品出口可能性决定于它的国内需求;两国消费者的消费偏好越相似,一国代表性需求的商品也越容易在另一国找到市场,因而这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量越大。

②市场结构论。

7.相互需求原理:约翰·穆勒提出结论:在由比较利益所决定的两国交换比率上、下限(即两国两种商品各自的国内交换比率)内,实际的、唯一的均衡贸易条件是由两国对于各自交易对手商品的相对需求强度决定的。

外国对于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越大于本国对于外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则两国间两种商品交换比率越接近于外国国内的交换比率;相反,如果本国对于外国商品的需求强度越大于外国对于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则贸易条件越接近本国国内的交换比率。

8.非关税壁垒特点:①灵活性和针对性②隐蔽性和歧视性③限制进口的有效性9:“自动”出口配额制:是指出口国家或地区在进口国的要求和压力下,自己规定在某一时期内(一般为3~5年),某些商品对该国的出口限额。

在限定的配额内自动控制出口,超过配额即禁止出口。

10.经济特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其关境以外所划出的一定的特殊经济区域。

分为:①自由港②自由贸易区:划在关境以外,准许外国商品豁免关税自由进出口的地区,一般设在一个港口的港区或邻近港口的地区。

③出口加工区:它是专门为生产出口产品而开辟的加工制造区域。

④综合性经济特区⑤保税区⑥自由边境区⑦过境区11.最惠国待遇原则:是缔约国一方现在和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优惠和豁免,必须同样给予对方。

国民待遇原则:缔约国一方保证缔约国另一方的公民、企业和船舶在本国境内经济上享受与本国公民、企业和船舶同等的待遇。

12.贸易差额: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个国家的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之间的差额,称为贸易差额。

如果出口值大于进口值,就是存在出超,贸易顺差;反之,若是进口值大于出口值,称为入超,贸易逆差。

(二)名词解释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系指各类商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世界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它用来表明世界各个地区或各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通常用它们的出口贸易额占世界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来表示。

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贸易系数,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进出口贸易总额在其国内生产总值GDP或GNP中所占的比重,它表明一国国民经济对进出口贸易依赖程度,同时也表明对外国进口A t 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贸易条件:贸易条件是指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的交换比率,或者说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的比率,故又称为交换比价。

最惠国税:适用于与该国签订最惠国待遇原则的贸易协定的国家或地区所进口的商品。

反补贴税:是指对进口商品使用的一种超过正常关税的特殊关税,目的在于为了抵消国外竞争者得到奖励和补助产生的影响,从而保护进口国的制造商。

反倾销税:是对实行倾销的进口商品所征收的一种进口附加税。

其目的在于抵消商品倾销的影响,保护本国商品和国内市场。

特惠关税:是指某一国家或者经济集团对某些国家的所有进口商品或一部分商品在关税方面给予的特别优惠的低关税或免税待遇。

普遍优惠税:它是发达工业国家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某些产品,特别是工业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给予的一种普遍的关税减免优惠制度。

(三)重要或者论述题。

、1.技术差距论:波斯纳提出。

核心观点:当一国通过技术创新研究开发出新产品后,它可能凭借这种技术差距所形成的比能够模仿生产从而减少进口才消失,而创技术差距。

A国为技术创新国,B国为模仿国。

t0-t1为需求滞后阶段,B国对新产品没有需求,。

过了t1,B国模仿A国消费,A国出口、B国进口新产品,且需求量逐渐增加。

t2是由于新技术的扩散,B国掌握新技术并开始模仿生产,此时,A国的出口最大。

过了t2,随着B国生产的增加,A国生产和出口开始下降,到达t3时,技术差距消失。

模仿滞后:从技术差距产生到技术差距引起的国际贸易终止的全过程;分为反应滞后和掌握滞后两个时期:反应滞后:技术创新国家开始生产新产品到其他国家模仿其技术开始生产新产品的时间;前期为需求滞后:需求滞后:创新国开始生产到出口新产品之间的时间间隔;掌握滞后:其他国家开始生产新产品到其进口为零的时间。

①一国的技术优势使其在获得出口市场方面占优势,当一国创新某种产品成功后,在国外掌握该技术之前产生了技术领先优势,可出口技术领先产品;(需求滞后,反应滞后)②当一国的创新技术为外国所模仿时,,外国可自行生产而减少进口,创新国逐渐失去出口市场,技术差距而产生的国际贸易逐渐缩小;(掌握滞后)③新技术被模仿国掌握,技术差距消失,贸易将持续到模仿国能够生产出满足其全部需求为止。

(掌握滞后)2.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与学生俄林提出。

基本内容:假定各国的劳动生产率是一样的,此时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有:①各个国家生产要素禀赋比率的不同;各国都生产密集使用本国禀赋较多、价格相对便宜的生产要素的商品以供出口;②生产各种商品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或比例不同,即商品生产的要素密集度。

一国如果对生产要素进行最佳组合,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中多用价格低廉的生产要素,就能在该种商品上具有较低的比较成本优势。

国际贸易以要素丰裕度的不同为基础,各国都倾向于生产其要素相对充裕的产品并出口,进口其国内要素相对稀缺的产品。

这样形成的国际贸易的结果是各国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实现合理的国际分工。

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收益的影响:假设:一国生产两种商品,使用两种生产要素,每一种商品都不是生产另一种商品的投入物;有竞争;生产要素的供应量是给定的;两种生产要素都得到充分使用;一种商品是土地密集型的,另一种是劳动密集型的,不论有无贸易都是如此;两种生产要素在各部门是流动的;定理:根据以上假设,从没有贸易转到自由贸易,毫无疑问会使在价格上升的行业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读的报酬提高,而使在价格下跌的行业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降低。

国际贸易的结果是:最终实现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

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自由贸易不仅会使商品价格均等,而且会使生产要素价格均等,以致两国的所有工人都能获得同样的工资率,所有的土地单位都能获得同样的地租报酬。

对要素禀赋论的评价:①与古典学说相比较,更全面和深入地研究了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②它强调了生产要素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③从供给入手分析问题,方法上更合理、科学。

不足:①与现实不符,尤其是二战后的贸易格局与从理论中得出的结论不一致。

②忽视了政府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③没有考虑国际生产关系、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

3.里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投入-产出分析法解释:(一)生产要素密集度变换论:按照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某种商品总是以某种要素密集型的方法生产的,但是这种观点不一定正确,同一种商品在不同的国家生产,所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可能不同。

在某个国家生产可能密集使用劳动,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在另外一个国家生产可能密集使用资本,其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因此,同一种商品的生产可以存在要素密集度的变换。

只要贸易双方有一方存在要素密集度变换这种情况,其中一国就必然存在里昂惕夫之谜。

(二)要素非同质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假定各国的每一种生产要素本身都是同一的,没有任何差异,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

各国的生产要素不仅有数量上的差异,还有质量上的差异。

里昂惕夫认为,美国对外贸易结构出现进口资本型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原因,在于美国工人具有比其他国家工人更熟练的技术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因此在劳动以效率单位衡量的情况下,美国就成为劳动要素相对丰富、资本要素相对稀缺的国家(三)贸易壁垒说:该学说认为里昂惕夫之谜其实是由美国及外国的贸易壁垒所造成的。

因为美国如果对雇佣大量不熟练工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采取贸易保护政策的话,势必造成外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难以进口,而资本密集型产品却相对容易输入。

外国如果也采取相反措施,为了保护本国工业的发展而对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进行贸易保护,那么美国资本密集型产品就难以进入外国市场,劳动密集型产品却相对容易出口。

(四)需求偏向论:该理论以国内的需求结构来解释里昂惕夫之谜。

由于各国国内需求不同,可能出口在成本上并不完全占优势的产品,而进口在成本上处于优势的产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