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学知识点汇总
国际贸易学综合知识点总结

国际贸易学综合知识点总结本文将从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实务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综合知识点的总结。
一、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1. 国际贸易概念国际贸易是指各国之间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利益,通过商品和服务的交换和交易进行的经济活动。
国际贸易是各国之间相互依存的重要形式之一,它能够促进各国之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势的互补,从而实现国际间资源和利益的互助和合作,进而实现经济的共同发展。
2. 国际贸易主体国际贸易的主要参与主体包括出口商,进口商,中间商,国际贸易公司等。
其中,出口商是指向外国销售产品的商人或生产商,进口商则是指从外国购买产品的商人或企业。
3. 国际贸易的形式国际贸易主要分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两种形式。
货物贸易是指各国之间出口和进口货物的交换,而服务贸易则是指各种服务的国际交易,包括旅游、金融、教育、咨询等。
4. 国际贸易的主要特点国际贸易的主要特点包括跨国性,竞争性,互补性,依存性,非对称性等。
跨国性是指国际贸易是各国之间进行的经济活动,其交易活动发生在不同的国家之间;竞争性则是指各国之间在商品和服务方面的竞争;互补性是指不同国家因资源禀赋、生产技术和市场需求的不同,能够相互依存、互补合作;依存性是指各国之间在国际贸易领域互相依赖,而非对称性则是指各国之间在购买力、经济实力、贸易条件等方面的不平衡状态。
二、国际贸易的贸易理论1. 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各国应该依照其自身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专业化生产,从而实现贸易的互利互惠。
通过国际分工,每个国家都能通过其相对擅长的领域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并通过国际贸易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利益的最大化。
2. 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其理论观点是认为生产者在某种产品上的绝对优势是进行国际贸易的前提。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如果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其他国家更多的资源优势,就应该专门从事该产品的生产,并通过国际贸易来实现产品的交换和增益。
国贸基础知识

二、国际贸易的分类
➢ (一)按商品形态划分 ➢ 1.有形贸易(Visible Trade,Tangible
Trade) ➢ 是指贸易双方所进行交易的商品是有形的、
看得见的,又被称为有形商品贸易 (Tangible Goods Trade)。 ➢ 2.无形贸易(Invisible Trade) ➢ 也称无形商品贸易,是指非实物形态劳务 和技术的进出口。
第一章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
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一、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 (一)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 ➢ 1.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 ➢ 也叫“世界贸易”,是指国际间的商品和劳务
(或货物、知识和服务)的交换。 ➢ 2.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 ➢ 也叫“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
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 和劳务的交换。有一些海岛国或者对外贸易活动 主要依靠海运的国家(地区),如英国、日本、 台湾等,将对外贸易称为海外贸易。
一、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 (二)对外贸易额和国际贸易额 ➢ 1.对外贸易额(Value of Foreign Trade)
是指一国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全部进口 和出口商品的总值,也就是一国的进出口总额, 或以金额表示的一国的对外贸易。 ➢ 2.国际贸易额(Valu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 世界各国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的出口额相加。
二、国际贸易的分类
➢ (二)按商品流向划分 ➢ 1.出口贸易(Export Trade) ➢ 也叫输出贸易,是指一国把自己生产的商品输往
国外市场销售。 ➢ 2.进口贸易(Import Trade) ➢ 也叫输入贸易,是指购入外国或其他地区生产的
国际贸易学知识点

三,增加国民财富的贸易政策应该是尽可能多的顺差。
2、早期重商主义与晚期重商主义基本政策 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联系:都主张保护本国的工业,对外国的工业品限制进口。实现 国际贸易的顺差。 区别:1、早期重商主义主张严格限制金银的流出。限制一切进 口 2、晚期重商主义主张应该鼓励那些可以增强本国未来出口能力 的进口、政府应该大力鼓励对外贸易。为了扩大贸易的目的,可 适当输出金银。
一、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
A国(K丰裕) 商品X 资本密集型 出口X 扩大X生产 要素投入增加 商品Y 劳动密集型 进口Y 减少Y生产 释放要素
需求较多的K 需求较少的L 供给较少的K 供给较多的L K价格上升 L价格下降
5、当要素市场上,资本价格上涨,劳动价格下跌时,各部门将调 整自己生产中所使用的要素比例:减少资本的使用,多使用劳动 结果:每个部门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例都要低于X相对价格变 化之前的要素使用比例。 6、X相对价格上升后,资本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上升,劳动的实际价 格或报酬相对下降。(为什么?) 当X的相对价格上升时,X、Y两个部门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 均下降。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当资本—劳动比例下降时,由 于资本相对于劳动的投入减少,所以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上升,相 反,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下降。由(3.5)、(3.6)两式,则,r/Px、 r/Py均上升,而,w/Px、w/py均下降,即X相对价格上升后,资 本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上升,劳动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下降。 依据前面的分析,X商品所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资本的价格 将上涨,而劳动的价格将下跌。于是,原来在A国比较廉价的资 本现在变得不那么廉价了,而原来在A国比较昂贵的劳动,现在 也因贸易变得不那么昂贵了。
国际贸易知识点

国际贸易知识点第⼀章国际贸易的发展进程国际贸易的形成:贸易就是商品的交换,是社会⽣产⼒发展到⼀定阶段的产物贸易产⽣的条件:1、社会⽣产⼒的进步和社会分⼯的发展,⽣产出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2、私有财产制度,商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国际分⼯的成因:1.以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代表的⽣产⼒的发展是国际分⼯形成和发展的决定因素2.⾃然条件是国际分⼯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条件3.国际⽣产关系决定国际分⼯的性质4.上层建筑对国际分⼯有推进或阻碍两⽅⾯的作⽤国际分⼯的形式:垂直型:是指出⼝原料、进⼝制成品和出⼝制成品、进⼝原料的国家之间的分⼯形式。
发达国家与⼤多数亚、⾮、拉发展中国家的分⼯多为这种形式。
它实际上是传统的⼯业国与农矿业国之间的国际分⼯的延续。
⽔平型:是指经济技术⽔平相近的国家之间的分⼯形式,既有部门之间的分⼯,也有部门内部的分⼯。
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多为此种类型。
混合型:指和⼀部分国家之间的分⼯是垂直型,和另⼀部分国家之间的分⼯是⽔平型。
⼀般来说,发达国家和新兴⼯业化国家在国际分⼯中属于这种类型,发达国家之间是⽔平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是垂直型国际分⼯的作⽤积极作⽤:1.国际分⼯对促进各国经济发展有积极作⽤1) 有利于调剂余缺,节约⽣产成本,促进经济增长2) 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增强⽣产能⼒3)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和按⽐例发展2.国际分⼯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1)使国际贸易总量迅速增加2)提⾼了各国的外贸依存度3)引起国际贸易地理的变化4)引起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重⼤变化消极作⽤:1、国际分⼯使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经济的单⼀化和依附性;2、国际分⼯使发展中国家经济受到剥削和控制世界市场:1、定义: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商品和服务交换的场所和领域,它由各个贸易国家的市场构成。
第⼆章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及分类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泛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所进⾏的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活动。
它既包含有形商品(实物商品)交换,也包含⽆形商品(劳务、技术、货币、咨询)的交换对外贸易:对外贸易是指⼀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的商品和劳务的买卖与交换活动。
国际贸易基础必学知识点

国际贸易基础必学知识点1. 国际贸易的定义和意义: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之间买卖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国际贸易的意义在于促进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和合作,提高国际贸易水平有助于扩大市场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就业机会和提高生活水平。
2. 比较优势理论:由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认为国家在特定领域有相对比较优势,应专注于该领域的生产和出口,在其他领域则依赖进口。
比较优势理论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原因和推动力。
3. 绝对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认为一个国家如果在所有商品生产中都具有绝对优势,那么它将专注于生产和出口所有商品,并依靠其他国家的进口来满足其他需求。
这个理论强调不同国家间的生产效率差异。
4. 贸易壁垒:贸易壁垒是限制自由贸易的各种政策措施,包括关税、配额、非关税壁垒(如技术标准和规定)等。
贸易壁垒可以保护本国产业,但也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和国际贸易摩擦。
5. 世界贸易组织(WTO):世界贸易组织是国际贸易的多边规则制定和争端解决机构,成立于1995年,致力于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和公平竞争。
其主要职责包括管理贸易规则、促进贸易自由化和为争端解决提供机制。
6. 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是一种区域性经济合作机制,成员国间取消大部分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通。
自由贸易区可以带来各方互利的贸易增长和经济融合。
7. 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指在多个国家开展经营活动、在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企业。
跨国公司通过分工和资源配置的优化,促进国际贸易和全球化。
8. 汇率:汇率是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
汇率波动对国际贸易具有重要影响,影响着商品和服务的相对价格以及进出口的竞争力。
9. 交汇率风险管理:由于汇率波动可能对国际贸易带来不确定性,市场参与者会使用各种交汇率风险管理工具,如远期合约、期权和掉期,来保护自己免受汇率风险的影响。
10. 跨境电子商务: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成为国际贸易中的新型业态。
国际贸易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导论一、对外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定义1.定义(1)国际贸易: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货物、服务和生产要素的交换活动,是各国或地区之间国际分工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或地区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
(2)对外贸易: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2.国际交换是国际贸易学的核心3. 注:(1)区分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标准是,看商品交换是否在两个经济上(而不是主权上)完全独立的社会实体之间的居民(而不是公民)中进行。
(2)单独关税地区可以成为国际贸易主体。
(3)对外贸易在某些岛国被称为“海外贸易”(OVERSEA TRADE)。
(4)南:发展中国家北:发达国家(南北贸易南南贸易)二、对外贸易的产生1.产生条件第一,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
第二,出现了政治实体。
它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对外贸易的发展1.发展历史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时期、二战后2.驱动力量技术变革(生产技术、通讯与信息技术、运输技术)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关税非关税壁垒的削减、金融交易自由化、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3.注:1、国际贸易发展速度超过历史水平2、发达国家一直是国际贸易的主体国家3、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4、国际贸易结构向高科技、服务业发展5、对外贸易依存度在不断提高6、跨国公司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角色7、科学技术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加强8、世界贸易体制加强,贸易自由化成为贸易政策的主流9、世界市场竞争向综合化、集团化和有序化发展10、出现国际物流“革命”11、中国贸易地位崛起四、对外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同异相同点:都是商品、服务和要素的交换活动;交易过程大同小异;经营的目的都是取得利润或经济效益。
不同点:对外贸易难度大,比国内贸易复杂;国际贸易风险大。
五、对外贸易分类1.按交易内容:国际货物贸易:用数字区分的10大类世界货物贸易国际服务贸易:无形商品的国际交易,无形贸易,包括12个部门国际技术贸易:技术跨越国界进行有偿转让,如许可贸易、工业产权等2.按商品的移动方向区分出口贸易:必须是外销货物(旅客自带不算)进口贸易:必须是内销货物过境贸易:通过第三国国境运送,但货物所有权不属于第三国居民复出口与复进口:复出口:输入本国的外国货物未经加工再输出,称为复出口复进口:输出国外的本国货物未经加工再输入,称为复进口净出口与净进口净出口:出口量和值大于进口量和值,表明该国的货物在整体贸易中处于优势3.按运输方式区分海运贸易: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运输方式陆运贸易:经常发生在各大陆内部陆地相连的国家之间空运贸易:鲜活食物、贵重物品和急需商品的运送多式联运贸易邮购贸易:样品传递和数量不多的个人购买管道贸易4.按交易对象区分直接贸易(过境贸易属于直接贸易)间接贸易(转口贸易属于间接贸易)转口贸易六、国际贸易专业术语1.总贸易体系:以国境作为统计进出口货物的方法。
国际贸易复习知识点

国际贸易复习知识点《国际贸易》第一章绪论1、对外贸易依存度:它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进出口贸易值与该国同时期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对比关系。
解析:是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和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对外贸易依存度=进出口额/GNP*100%;出口依存度=出口总额/GNP*100%;进口依存度=进口总额/GNP*100%2、贸易条件:被定义为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对比关系,反映了该国当年的对外贸易状况和商品的国际竞争力状况,一般以贸易条件系数表示。
其经济学的含义是,随着出口商品相对于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出口每单位商品所能换回的进口商品的数量。
解析:(TOT=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如果该系数大于1,则说明该国的当年贸易条件得到了改善;如果该系数小于1,则说明该国的当年贸易条件恶化了。
3、贸易差额: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出口额与进口额的相差数。
BT=总出口—总进口=∑ex-∑im(一年或半年)>0顺差,<0逆差评价:是衡量一国对外贸易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解析:顺差:(利)表明竞争能力强、对外支付能力强、有利于吸收外资、币值稳定、对外谈判地位高(不利)本币升值导致出口价格竞争力下降、资金积压、外汇占款增加易导致通货膨胀、外贸关系紧张。
因此,顺差应适度,不同国家区别看待。
4、转口贸易、过境贸易的区别P7转口贸易(价值增长角度):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不直接买卖商品,而是通过第三国参与进行的商品买卖。
第三国对此类商品的买进,时专门为销往商品消费国的。
第三国参与了这笔买卖的商品价值转移活动,但不一定参与商品的实体活动,即这批货物可以运往第三国的口岸,但不能入境,也可以直接运往商品消费国。
过境贸易(运输角度):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之间进行的商品买卖活动,其实物运输过程必须穿过第三国的国境。
第三国要对此批货物进行海关监管,并把此类货物作为过境贸易额加以统计。
国际贸易学知识点

国际贸易学知识点国际贸易,简单来说,就是国家之间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它不仅涉及到货物的买卖,还包括服务、技术、资本等要素的跨国流动。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些国际贸易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1、绝对优势理论这一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
他认为,每个国家都应该专注于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通过贸易交换,双方都能获得利益。
比如,A 国生产一件衣服需要 5 小时,生产一斤粮食需要 10 小时;B 国生产一件衣服需要 8 小时,生产一斤粮食需要 6 小时。
那么 A 国在生产粮食上有绝对优势,B 国在生产衣服上有绝对优势,两国各自专注生产优势产品然后进行贸易,就能提高生产效率和福利水平。
2、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贸易理论,提出了比较优势。
即使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但只要劣势的程度不同,它仍然可以通过生产并出口劣势相对较小的商品,进口劣势较大的商品来获利。
3、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认为,各国的资源禀赋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
一个国家会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丰富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商品。
二、国际贸易的政策1、自由贸易政策主张国家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和障碍,让商品自由进出口。
这种政策有助于发挥各国的比较优势,提高全球资源配置效率。
2、保护贸易政策通过征收高额关税、设置进口配额等手段限制进口,保护本国产业。
比如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新兴产业或受到冲击的产业,会采取保护贸易政策。
三、关税1、关税的种类包括进口税、出口税和过境税。
进口税是最常见的,用来增加进口商品的成本,保护本国产业。
2、关税的影响对进口国来说,关税可以保护国内产业,但也可能导致消费者福利下降,增加生产成本。
对出口国而言,可能会减少出口量,影响相关产业的发展。
四、非关税壁垒1、进口配额规定在一定时期内某种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上限。
2、技术性贸易壁垒以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等形式出现,对进口商品设置障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贸易学知识点001 引力模型一个经济体的规模对贸易的影响距离和其他因素对贸易的影响疆界和贸易协定对贸易的影响在引力模型的基础形式中,假设只有规模和距离对于贸易来说是重要的,并以如下形式表示Tij = A x Yi x Yj /Dij where Tij is the value of trade between country i and country j A is a constant Yi the GDP of country i Yj is the GDP of country j Dij is the distance between country i and country j002 机会成本嘉图模型运用了机会成本和比较优势的概念。
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是衡量这样一种成本:资源因被用于生产该产品而放弃生产的其他产品。
当一个国家用其资源生产产品和服务时就面临机会成本。
003 比较优势与嘉图模型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也可以说,当某一个生产者以比另一个生产者以更低的机会成本来生产产品时,我们称这个生产者在这种产品和服务上具有比较优势。
以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来解释国际贸易现象的贸易理论模型。
嘉图国际贸易模型是最简单的贸易理论模型之一,它的两个核心含义是: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在国际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贸易模式取决于比较优势而非绝对优势.004 绝对优势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理论是一个旨在阐明一个国家如何在国际贸易中获利的理论。
这种贸易通常是出口其在成本上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其在成本上有绝对劣势的产品。
按照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原理,当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使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时,如果刚好A国家在一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高,B国家在这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低,则A国该商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两国按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生产分工并参与贸易,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
这种贸易利益来自专业化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005 课后习题1、本国共有1200单位的劳动,能生产两种产品:苹果和香蕉。
苹果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是3,香蕉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是2。
a.画出本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b.用香蕉衡量的苹果的机会成本是多少?c.贸易前,苹果对橡胶的相对价格是多少?为什么?a.当所有劳动用于生产苹果时,苹果的产量=劳动总供给/苹果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1200/3=400;当所有劳动用于生产香蕉时,香蕉的产量=劳动总供给/香蕉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1200/2=600边界如下所示:b. Pa /Pb =a La /a Lb=3/2=1.5,用香蕉衡量的苹果的机会成本是1.5。
它表示需要三个单位的劳动收获苹果,但只需要两个单位的劳动收获香蕉。
如果一个人放弃收获苹果,这释放了三个单位的劳动,这3个单位的劳动可以被用来收获1.5个香蕉。
c. 劳动力流动确保每个部门拥有共同的工资和竞争确保商品的价格等于其生产成本。
因此,相对价格等于相对成本,它等于苹果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的工资除以香蕉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的工资。
由于假设各部门的工资都是一致的,所以价格比的比值等于单位产品劳动投入的比值,即苹果对香蕉的相对价格是3/2=1.5。
2、本国的情况与第1题相同。
外国拥有800单位的劳动。
外国苹果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是5,香蕉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是1。
a.画出国外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b.画出世界相对供给曲线。
a.当所有劳动用于生产苹果时,苹果的产量=劳动总供给/苹果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800/5=160;当所有劳动用于生产香蕉时,香蕉的产量=劳动总供给/香蕉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800/1=800;以香蕉的产量为纵轴,以苹果的产量为横纵,可画出国外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如下所示:b.世界相对供给曲线是由确定苹果供应相对于香蕉供应的每个相对价格。
最低的相对价格是用本国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进行计算,即a La /a Lb =3/2=1.5。
在这个价格,相对供给曲线是平的。
最高的相对价格是用国外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进行计算,即a L *a /a L *b =5/1=5。
当苹果的相对价格位于最高和最低相对价格之间时,苹果的相对供应量(L/a La )/(L */a L *b )=(1200/3)/(800/1)=0.5。
以苹果的相对价格为纵轴,相对产量为横轴,可得世界006 要素充裕度 要素密集度要素充裕度又叫要素密集度,系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要素的比例。
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如果国家2的可用总资本和可用总劳动的比率(TK/TL )大于国家1的这一比率,我们就说国家2是资本丰裕的。
或者如果国家2的资本租用价格和劳动时间价格的比率(PK/PL )苹果400小于国家1的这一比率,我们就说国家2是资本丰裕的。
007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要素比例理论H-O理论(即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以要素分布为客观基础,强调各个国家和地区不同要素禀赋和不同商品的不同生产函数对贸易产生的决定性作用。
要素合作型FDI是该理论的扩展,其基本原则是转移可流动要素与不可流动要素的结合,提高各类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
要素禀赋则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率,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
008 重要理论在本国,当棉布相对价格上升时,靠劳动获取收入的人能从贸易中获利,而以土地为收入来源的人却遭受损失。
在外国,当棉布相对价格下降时,情形与上面相反:劳动者遭受损失,土地所有者获利。
各国倾向于出口国充裕资源密集型产品。
一个国家充裕要素的所有者可以从贸易中获利,稀缺要是的所有者会因贸易而受损。
美国的贸易模式表明,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美国的高技术工人比较充裕,低技术工人比较稀缺。
这意味着国际贸易将使美国的低技术工人不是短期而是长期的受损。
密集使用低技术工人的产业,如服装业和制鞋业,一直要求政府进行保护以应付外来竞争。
009 里昂惕夫悖论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密集程度要低于其进口产品的资本密集程度010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指这样一条曲线,在它上面的每一点,商品的组合是不同的,但是,它表示人们从中得到的效用程度却是相同的.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或两组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对消费者所提供的效用是相同的,无差异曲线符合这样一个要求:如果听任消费者对曲线上的点作选择,那么,所有的点对他都是同样可取的,因为任一点所代表的组合给他所带来的满足都是无差异的。
它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参见下图),其斜率一般为负值,这在经济学中表明在收入与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为了获得同样的满足程度,增加一种商品的消费就必须放弃减少另一种商品,两种商品在消费者偏好不变的条件下,不能同时减少或增多.011课后习题4、A国和B国有两种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用于生产两种产品X和Y。
两国的技术水平一样,X是资本密集产品,A国是资本充裕的国家。
分析下列情形中,两国贸易条件和福利的变化:已知一国某种生产要素供给的增加,都会引起偏向性经济增长。
无论哪个国家资本存量的增加都会使得世界X产品的产出增加,相对的,劳动存量的增加也会使得Y产品产出的增加。
另外,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也表明一国会出口那些本国生产要素相对充裕并在生产中密集使用该要素的产品。
因此,A国就会出口X到B国而从B国进口Y产品。
但是,不同偏向型的增长有可能对福利水平有不同的影响:出口偏向型增长会有可能使得本国的福利水平减少,而进口偏向型增长则一定会能使得本国的福利水平增加。
a. A国的资本存量增加。
A国的贸易会恶化,A国的福利会减少的可能性比会增加的大,而B国的福利会增加。
(A国的资本存量增加,会增加X产品的供给。
出口X产品。
是出品偏向型增长。
X 产品的相对价格下降。
意味着本国贸易条件恶化,福利水平有可能减少。
而外国贸易条件会改善,福利水平增加。
) b. A国的劳动供给增加。
A国的贸易会改善,A国的福利增加,B国会减少。
(A国的劳动供给增加,会增加Y产品的供给。
但是还是进口Y产品,同时Y产品的相对价格下降,对进口有利。
是进口偏向型增长,有利于改善本国的贸易条件,福利会增加。
) C. B国的资本存量增加。
B国的贸易会改善,B国的福利增加,A国会减少。
012 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Returns to scale)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
企业的规模报酬变化可以分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三种情况。
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这种情形叫做规模报酬递增。
劳动专业化分工在大规模生产中,工人可进行更加有效的分工协作,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具体工作的效率要远远高于每个人从头到尾完成每一道工序。
这就是专业化分工带来的好处,这一点早在18世纪就由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提出。
在《国富论》中,他以大头针行业为例,一个未受到专业训练的人,一天只能勉强做一个大头针,但如果将生产分为18个工序,每人只承担一个工序,人均日产量达到4800个大头针,专业化带来的规模经济是十分显著的。
几何尺度因素某些几何尺度的因素也暗含了规模经济,如大型设备每单位产出的制造和维修费用通常就要比小型设备低。
举一个例子:把输油管道的周长扩大1倍,这时油管的截面积(运输能力)将超过1倍,每单位原油的运输成本也随之降低。
生产要素不可分割性有些先进的工艺和技术,如电脑管理、流水作业等,只能在产量达到一定水平才能采用,也就是说,这些大批量生产的工艺和技术通常是不可分割的。
在汽车制造等行业,流水线作业的成本优势就十分明显,据统计,一家汽车厂商如果年产量超过30万辆,成本就能比小规模生产大大降低。
财务因素013 外部规模经济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指的是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行业的规模而非单个厂商的规模。
部规模经济指的是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单个厂商的规模而不是其所在的行业规模。
014 外部经济外部经济(Externaleconomy)又叫外在经济是指由于消费或者其他人和厂商的产出所引起一个人或厂商无法索取的收益。
是指当整个产业的产量(因企业数量的增加)扩大时(企业外部的因素),该产业各个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下降,因而有时也称为外部规模经济(ExternalEconomyofScale)。
专业化供应商劳动力市场共享知识外溢015 学习曲线动态收益递增学习曲线也称为经验曲线,是随着产品累计产量的增加,单位产品的成本会以一定的比例下降。
学习曲线(Learning curve)是表示单位产品生产时间与所生产的产品总数量之间的关系的一条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