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义利观
孔子义利观内涵探析——以《论语》为中心

摘要:儒家的义利观与西方的社会规范伦理有着本质区别,它是一种德性伦理,致力于人性的自我完善。
本文以《论语》为中心,探讨和分析孔子义利观的基本内涵: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以义为利。
“见利思义”阐述的是优先性的原则,它要求主体在面对物质利益时要优先考虑是否符合道义;“义然后取”规定了主体可以获取的“利”,肯定了物质利益的合理性;“以义为利”是一种超越,孔子不仅将“义”与“利”纳入到个体修身的视域中,还将其纳入到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中,主张统治者要引导民众按照道义的要求,追求物质利益,要求统治者发展国之大利。
关键词:孔子;义利观;论语作者简介:张玉杰,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1)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18)03-0070-04儒家的义利观,即正义伦理与西方的社会规范伦理有着本质区别,它是建立在人的内在德性之上的,是一种德性伦理。
它不以满足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而是以至善为最终追求,即致力于人性的自我完善。
“义”即儒家的正义观。
它不是一个空洞的道德律令与伦理规范,它有实际的内容,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处理社会利益关系。
“义利之辩”是儒家十分重要的问题,朱熹就曾明确指出,“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
[ ]同时,“义利之辩”大概也是近代以来受到中国思想文化界误解最多、最为集中的问题之一。
[2]“利”本意是用刀收割庄稼,指用农具进行的一种生产性活动。
伦理学意义中的“利”主要有三层内涵:第一是泛言有利;第二是公利,实际上就是“义”的内涵;第三是私利、小利。
与“义”相对的“利”,即一己之利。
“义”本意是执干戈以保卫财产。
“义”产生于对“利”的调节,主要指行为的正当或适宜。
本文以《论语》为中心,探讨和分析孔子义利观的基本内涵,包括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以义为利三方面。
一、见利思义孔子反对唯利是图、见利忘义。
他主张主体在面对物质利益时,要优先考虑其是否正当的问题,要将道义摆在第一位,即“见利思义”。
孔子的义利观与商业交换思想探悉

孔子的义利观与商业交换思想探悉内容摘要:孔子经济思想的实质是对义利关系问题的思考,而其商业交换方面的思想是其义利观的生动体现。
孔子义利观的根本原则是义主利从,要求以义制利、先义后利,他提出了“见利思义”、“见得思义”的观点。
孔子义利观的另一个方面是“义以生利”,他肯定个人利益存在的合理性,对个体在不违背道义的条件下追求利益的活动持肯定态度。
基于其义利观,孔子提出了商业交换思想:充分肯定商业交换行为的价值;主张“驰关市之税”;提出了“谨权量,审法度”的措施;要求“器不雕伪”。
关键词:孔子义利观商业交换思想序言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那是一个礼坏乐崩、社会处于极度失序状态的乱世,他的思想,包括他的经济思想,是对这一时代特色的深刻总结和历史反映。
为了重建社会秩序,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他以“仁”为核心内容和指导思想,以“礼”为秩序制度,建构了一个完备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系,从而使他的经济思想充满了浓郁的伦理特性,形成了一种德性主义经济伦理思想。
文章认为孔子经济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对春秋时期经济现象的伦理考量,是对义利关系问题的思考,而其关于交换即商业流通方面的思想恰是其义利观的生动体现。
孔子“见利思义”、“义以生利”的义利观义利关系问题是古今中外任何思想家都不容回避、必须做出回答的问题。
历史上,中西方传统思想家对此问题的回答表现了不同的理论旨趣。
在西方,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不二的选择,“效率优先”、利益至上是当然的诉求。
为了追求私人利益而践踏他人尊严,是无可指责的行为,这导致了金钱拜物教的盛行和泛滥。
而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则迥然相异。
孔子从人文主义的道德理性出发,认为“仁德”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类本质:“仁者,人也”。
而要符合“仁德”的要求,就必须“克己复礼”:“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主张通过礼制的建设以消解人过度的私欲,克制主体利欲的无限膨胀,孔子以此提出了自己系统完整的义利观。
在《论语》一书中,“义”字含有丰富的内涵,而《中庸》中做了总结:“义者,宜也”。
见_利_思_义——孔子的义利观

见利思义——孔子的义利观□王恩来谈到孔子的义利观,人们极易想到的,是他“罕言利”的态度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评论。
尽管孔子对义利关系的认识还有许多,但有了这两条记录,余者就大多被遮蔽起来,并成为后人传承或判断孔子义利观的主要根据。
孟子在回答梁惠王“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的问题时,就立马回答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以降,历代儒者大多坚持这一立场,如荀子的“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士不通货财”,董仲舒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程子的“计利则害义”,朱熹的“明天理,灭人欲”等等。
这些主张和结论虽各有其具体内涵和指向,但这一路下来,在使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得到凸显的同时,也给人以贱视利欲的极端化印象。
有学者据此得出结论说:“义与利在儒家思想中是对立的,要利就要舍弃义,要义就要舍弃利,二者不可兼得。
”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一些人就将孔子和儒家的义利观视为不合时宜的阻滞力量。
不过,若全面考察起来我们会发现,儒家特别是孔子的义利观,并不似我们想象的那么愚腐和简单。
读《论语》可见,对包括富贵在内的利益追求,孔子不仅没有简单拒绝和否定,而且给予了人性的归结: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去)之,不去也。
”(《里仁》)孔子把趋利避害视视为人人具有的情感,在这里讲得十分明白。
他还这样言道:“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事,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这就进一步证明,孔子所言之“人之所欲”,是包括他本人在内的,是一种不含轻蔑态度的普遍性认识。
这一认识,也同样得到一些后儒和后世学人的认同。
战国中期的告子认定“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
儒家经典《礼记·礼运》也同样认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先秦时期最后一位大儒荀子,则直接承袭了孔子的观点,认为“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谈孔子的义利观

谈孔子的义利观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体系包括政治、伦理、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其中义利观是他重要的思想核心之一。
孔子的义利观强调以“义”为主导,而将“利”放在次要的位置。
他认为人的行为应该以道义准则为标准,而不是单纯追求个人的私利。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放弃自私的欲望,追求道德的完善和正直的品德。
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意思是,君子能够和别人互相交流和学习,而小人只会追求自己的私利,不与他人和谐相处。
孔子的义利观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即“仁”。
仁是孔子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基本要求。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仁为本,在对待他人时要有爱心、善良、宽容和理解。
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强调了要以同情心对待他人,不要做自己不愿意被别人对待的事情。
这就是孔子用“辩”的方式强调的相互人道关系的核心至善命题。
孔子不否认个人的利益追求,但他认为个人的利益应该建立在正确的道德基础之上。
他认为个人的追求应该符合道义的要求,才能最终实现真正的利益。
他强调,一个人应该以仁义为基础,追求个人的利益,而这种利益应该是符合道义的,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对于社会的利益,孔子也提出了一些观点。
他认为,政治家和统治者应该追求社会的利益和公共利益,而不是自己的私利。
他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意思是,一个政治家应该关心民众的利益,而不是追求个人的荣华富贵。
他的政治哲学强调,一个国家的繁荣和富强是建立在公正和公共利益的基础之上的。
孔子的义利观体现了他对于人际关系、社会秩序和道德行为的看法。
他认为人应该以道义为准则,放弃自私的欲望,追求道德的完善和正直的品德。
他主张以仁为本,关心他人的利益,并通过追求个人的利益实现社会的共同利益。
他的义利观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今天的社会伦理观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孔子义利观

孔子义利观《论语·颜渊》中有一则,讲述了孔子义利观的思想。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有“义”与“利”两个层面,他把“义”放在前面,可以看作是道德的价值层面,而把“利”放在后面,则是功利的价值层面。
如果孔子的观点只是针对当时社会问题提出的——不可为而为之,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如果孔子的观点是要求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都从仁义上去规范自己,让仁义贯穿于整个社会、民族的文化与精神生活,那么,“义”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具有更深刻的现实内容和现实意义。
“义”指向“德”,也就是指向人的本性。
人生在世,第一要务是做人,第二要务才是做事,做人最根本的品质是孝悌,做事最基本的品质是忠信。
“利”的问题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德”上来,不能只强调“义”,而忽视“利”。
孔子把“义”放在前面,强调要用“仁爱”来调节社会关系,这是从天道的角度,即宇宙万物的普遍联系,发出的普遍呼吁。
孔子的学说经过孟子的进一步发挥,到了荀子时代,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政治理论,这样,孔子义利观的现实内容就显得更加丰富了。
到了春秋末期,由于统治阶级的残暴统治,出现了所谓的“礼崩乐坏”。
许多人将孔子提倡的礼教同奴隶制的礼乐结合起来,宣扬“克己复礼”。
汉代的董仲舒等又从儒家的立场出发,强调礼的重要性,他们明确提出了“三纲五常”的理论。
但是,即使是这样,孔子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这些孔子周游列国的主张,其目的就是希望当政者能够改善社会政治状况,真正做到“政在得民”。
因此,孔子的“以义为利”的说法,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服务于他的“仁政”主张的。
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秩序,实际上反映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为了实现“仁政”,必须确立一个牢固的宗法等级关系,“忠”、“孝”、“悌”便构成了宗法等级制度的道德核心,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其家天下的工具。
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特别是春秋末期,各诸侯国相继变法,新兴地主阶级进一步将“礼”的内容加以改造,创立了新的封建伦理道德。
孔子义利观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42现代交际·2019年13期作者简介:刘志强,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伦理学专业2017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伦理学原理。
孔子义利观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刘志强(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00)摘要:孔子义利观的基本观点是“重义轻利”“唯义是从”,是在不违背“义”下,可以追求“利”;同时孔子又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对义利作为衡量君子小人的标准,从而把义利提高到道德层次上。
孔子义利观对于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还可以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孔子 义 利 价值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3-0242-02义和利在我国历史上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伦理问题,何为义?何为利?义和利的关系?孔子对“义利”提出自己的见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①“富贵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无所好。
”②“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③体现孔子“重义轻利”“先义后利”“义利统一”的思想。
一、义利的基础:仁在《论语》中孔子一共109次提到“仁”。
“仁”主要蕴含两个含义:一是指以亲亲为尊,后到博爱众人的爱人思想,孔子曾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④把孝悌作为“仁”的基础,人只有做到孝悌之后,再谨而信,泛爱众。
二是指“仁”是对一切道德品质和理想人格的总和,在孔子思想中一直把“仁”作为君子修养的根本,只有做到“仁”,人可以成为君子,可以成为尧舜。
“孔子以‘仁’为核心,并提出‘礼、义、智、孝、忠、信、勇’等道德准则,从而建立一套伦理思想体系,提出‘为仁由己’的修养方法。
”⑤这体现“义”是道德修养的一个准则,并且孔子自己也明确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⑥“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⑦把追求义利作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蕴含一种取义舍利的思想,其次孔子提出“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⑧。
孔子的义利观及其现代意义

孔子的义利观及其现代意义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儒家学派,并为后世影响深远。
孔子的义利观是他的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现代社会仍然有着广泛的应用和价值。
本文将以1200字为长度,探讨孔子的义利观及其现代意义。
首先,孔子的义利观可以概括为“以义为先,利次之”。
他认为,人们的行为应该以道义为准则,追求道德上的完善和原则上的正确。
义在孔子的哲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代表了真实、公正和道德规范。
孔子强调,一个人应该始终遵循道义的原则,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社会交往中。
对于孔子来说,真实和道义是个体和社会之间和谐关系的基础,也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关键。
其次,孔子的义利观中的“利”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虽然孔子主张以道义为先,但他认为,追求利益是人性的普遍需求。
他认为,利是人们解决物质问题、满足生活需要的手段。
然而,孔子对“利”的看法又强调了它与道义之间的平衡。
他认为,个人和社会的利益必须以道义为基础,否则,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可能会破坏社会秩序和伦理规范。
因此,义和利在孔子的思想中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对于孔子的义利观来说,它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首先,义利观提供了一个道德准则,可以引导个人和社会的行为。
在当代社会中,道德和伦理问题变得尤为重要。
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人们需要有一个准确的引导方向,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行动和判断。
孔子的义利观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基于真实、公正和道德规范的道义准则。
其次,孔子的义利观还提供了一个个人和社会之间平衡关系的模型。
在现代社会中,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常常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扩大、道德风险增加等。
孔子强调,个人的利益必须建立在社会的整体和谐和公正之上。
通过平衡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可以增加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性发展。
此外,孔子的义利观也为现代领导者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孔子知识点总结

孔子知识点总结一、仁义礼智信1、仁:孔子把“仁”视为人品道德的核心,他认为“仁者爱人”,人应该具有同情心和善良的品质,对他人要有关怀和尊重。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他对仁的一种阐述,即不要做自己不愿意被人做的事情。
2、义:孔子认为“义”是对待他人应该具有的一种公正和正直的态度,对待他人要讲究公平和仁爱,不可私心作为。
同时,孔子还提出了“义利观”,即在处理利益关系时要讲究义和理,不能一味地追求私利。
3、礼:孔子非常重视礼制,他认为“礼”是社会秩序的基础,是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孔子说:“有礼而后文”,他认为人民应该遵循礼仪,尊重长辈,尊重礼数,尊重传统,不可越礼而行。
4、智:孔子认为“智”是人应该具有的一种内在素养,智慧能够让人正确地认识和理解事物,可以指导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他提倡人们应该虚心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智慧,并应用智慧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5、信:孔子认为“信”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人们在相互相处中要讲究信用,言出必行,不可言而不信,以诚信待人,以诚信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政治治理孔子对政治和社会治理也有很多深刻的思考,他提出了“王道”、“仁政”、“明君”等政治理论,这些理论对中国古代政治有着深远的影响。
1、王道:孔子认为“王道”是一种理想的政治道路,是一种以仁义为核心、以礼制为基础、以德治为本的政治理念。
他强调君子应该是“君子之道,斯为君子矣”,即君子应该以仁义和礼制带领人民,执政为民,以民为本,维护人民的利益和权益。
2、仁政:孔子提出了“仁政”理念,认为国家应该以仁义来管理国家,不可用暴力和压迫来对待人民,要以仁爱和仁义来统治国家,以德政来感化人心,使人民心甘情愿地听从君王的治理。
3、明君:孔子认为明君是一位有德之君,他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政治智慧,要以仁义来治国,以礼制来规范社会风气,要以民为本,执政为民。
在孔子看来,明君是国家的中流砥柱,是人民的慈父,可以带领国家走向繁荣和昌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
是禹桀之所同也。
《荀子•荣辱》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礼记•礼运》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述而》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路》
三年学,不至于榖,不易得也。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阳货》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宪问》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
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焉用稼!
《子路》
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颜渊》
放于利而行,多怨。 枨也欲,焉得刚?
《里仁》 《公冶长》
3、孔子主张在追求个人利益时要兼顾他人利益, 反对损人利己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阳货》
4、孔子要求人们从大出着眼,反对急功近利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
三、孔子的义利观 (一)对求利行为的人性归结
罕言利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罕》 《里仁》
1、“人之所欲”的客观认知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
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
《学而》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里仁》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
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宪问》
陶朱事业,端木生涯
2、孔子倡导“欲而不贪”的适度原则, 反对贪得无厌
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上》
上重义,则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故 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 丧,士不言通货财 。
《荀子·大略》
夫人仁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汉书· 董仲舒传》
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
程颢《语录》十一
徐复观:《释论语民无信不立》, 《祖国周刊》,九卷第十一期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先进》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盍彻乎? 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颜渊》
(二)见利思义的理性原则
《子路》
君天下,生无私,死不厚,其子子民如父母,
有恻恒之爱,有忠利之教。
《礼记•表记》
宰我曰:請問帝嚳。孔子曰:玄枵之孫,喬極之子, 曰高辛,生而神異,自言其名,博施厚利,不於其 身,……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而節用焉,撫教萬 民而誨利之。
《孔
《论语正义•里仁》
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八佾》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 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 而莫之知也!
《论语·宪问》
四、历史影响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
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阳货》
1、孔子主张个人利益的追求要采取正当手段, 反对见利忘义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雍也》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子路》
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
《孟子•公孙丑上》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小不忍则乱大谋
《卫灵公》
(三)孔子的义利观以大义大利的结合为旨归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 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 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
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
《孔子家语•贤君》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 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曰:何谓五美? 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
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 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 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 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孔子的义利观
主讲人 张亚宁 历史文化学院
一、义利观的涵义
所谓义利观,即人们对求利动机和求利行为的根 本看法,是人的价值观、理想追求和道德素质的 集中体现。
二、发展过程
◎ 殷周时期
义与利还不是一对相对的概念,也不是哲学范畴
◎ 春秋时期
是我国义利之辨的第一个高潮时期
◎ 秦汉之际
儒家的义利观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价值的主线
孔孟乃至先秦儒家……修己的学术上的标准, 总是将自然生命不断地向道德上提, 决不在自然生命上立足,决不在自然生命上安设价值。 治人的政治上的标准,当然是承认德性的标准; 但这只是居于第二地位的,而必以人民的自然生命的 要求居于第一的地位。治人的政治上的价值, 首先是安设在人民的自然生命的要求之上; 其他的价值必附丽于此一价值而始有价值。
3、审时度势的自我保护意识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泰伯》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宪问》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以其兄之子妻之。
《公冶长》
4、富民利民的主张
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
《泰伯》
季孙之赐我粟千钟也,而交益亲; 自南宫敬叔之乘我车也,而道加行, 故道虽贵,必有时而厚重,有势而后行, 微夫二子之祝财,则丘之道殆将废矣。
《孔子家语•致思》
2、以贫贱为耻的功利思想
邦有道,榖
《宪问》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泰伯》
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
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卫灵公》
革尽人欲,复尽天理。
《朱子语类》卷四
去人欲而存天理 。
《传习录上》,《王阳明全集》第一册
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
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禹,吾无间然矣。
《泰伯》
论语此章,盖为卿大夫之专利而发,君子小人以位言
案卿士大夫,君子也;庶人,小人也,
贵贱以礼仪分,故君子小人,以贵贱分。《论语正义》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里仁》
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 《阳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