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君子观

合集下载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孔子如何论述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孔子如何论述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孔子如何论述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在《论语》的十二章中,通过多个对话和言论,详细阐述了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和方法。

本文将对孔子在这些章节中的思想进行剖析和讨论。

首先,孔子讲述了君子修身的重要性。

他认为个人修身是一切德行的基础,也是成为君子的首要条件。

在《论语·学而第一》中,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表达了一个君子应该具备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修身境界。

君子应该有一颗平和的心态,不受外界因素的左右,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其次,孔子注重齐家治国。

在《论语·学而第十九》中,孔子谈到了家庭的重要性,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要求君子能够在家庭中和睦共处,并且呼吁人们遵守各自的职责。

只有家庭和睦,社会才能安定。

孔子在《论语·为政第十八》中也提到了治国的原则,他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是孔子治国思想的核心,即各个社会角色要相互尊重,各尽其责,以维护社会的和谐。

另外,孔子还强调了君子应该以德服人。

在《论语·为政第二》中,孔子说:“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他认为,君子应该以道德的力量来感化和影响人们,而不是以权力或利益来迫使别人。

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正确的行为准则,以赢得人们的尊敬和信任。

此外,孔子还提出了政治家应该具备的智慧和能力。

在《论语·为政第八》中,孔子说:“立人之道,亦已矣。

‘立己之道’,有待而立也。

”他强调了领导者应该懂得人才的重要性,同时也要警惕个人的修养和内外一致。

这与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密切相关。

最后,孔子还提到了君子应该有的胸怀和境界。

在《论语·里仁第四》中,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他认为君子应该具备理智、仁爱和勇敢这三种品质。

只有具备这样的品质,君子才能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平静、正直和坚韧的态度。

孔子的思想怎么总结的

孔子的思想怎么总结的

孔子的思想怎么总结的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曲阜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尊称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来总结孔子的思想,以期能够对他的思想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仁主义孔子的重要思想之一就是“仁”。

孔子认为仁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意味着关心他人、爱护他人、有同情心和理解力。

他认为仁者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孔子认为仁者应该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将道德修养融入到自己的言行之中,以影响和感化他人。

二、君子与人性孔子强调君子的理想人格。

他认为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质和道德操守,以身作则,从而影响他人的行为。

孔子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结合。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人性的美好。

他认为人性本善,但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偏离善的本性。

因此,教育和修养的目的是要使人回归善的本性,实现自己的人格完善和社会和谐。

三、儒家教育孔子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提出了“以教育基础”的观点,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改善人的品质和修养,达到道德完善与社会和谐的目标。

孔子主张一切教育都应该以德育为先,通过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模式。

他认为儒家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修养、礼仪、忠诚和孝顺等美德,以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

四、周礼与仪礼孔子重视礼仪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遵循周礼和仪礼,可以建立社会秩序和规范人们的行为。

孔子将礼仪与道德相结合,认为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形式,更是一种内在的道德修养和品质展示。

他强调礼仪是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通过礼仪的规范和约束,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孔子的思想体系涉及众多方面,上述仅是对其思想的一部分粗浅概括。

无论是仁主义、君子与人性、儒家教育还是周礼与仪礼,都构成了孔子思想的核心。

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论语中的君子之道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经典之一,其中关于君子之道的论述更是占据了很大篇幅。

君子之道是指一种高尚的品德和行为准则,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类理想境界的追求。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探讨一下论语中君子之道的主要内容。

一、修身齐家孔子认为,一个人首先应该修身齐家,即使自己先做到了这些,才能够去教育别人。

在《论语》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说明一个人应该在学习上勤奋努力,在待人接物上友善待人,在遇到挫折时保持平静和从容。

二、以仁为本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以仁为本。

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具备仁慈、宽厚、谦虚等品质,尊重他人权利和尊严,并且愿意帮助别人。

在《论语》中,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表明了君子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

三、正直诚信君子之道还包括正直诚信。

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言必信,行必果”,这说明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具备高度的道德和伦理观念,不会为了个人私利而牺牲他人利益。

同时,在言行上也要保持一致性和真实性。

四、尊重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传统。

孔子认为,“有礼则有容”,礼仪是一种对他人尊重和关注的表现。

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尊重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修养,并且在日常生活中遵守适当的礼仪规范。

五、谦虚谨慎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说明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谦虚谨慎,在学习上勤奋努力,在待人接物上友善待人,在遇到挫折时保持平静和从容。

综上所述,君子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体现了人类理想境界的追求。

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具备高度的道德和伦理观念,尊重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修养,并且在日常生活中遵守适当的礼仪规范。

只有这样,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君子不器读后感

君子不器读后感

君子不器读后感《君子不器》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论语》中的一篇章节,它是孔子的弟子子路和子贡的对话记录。

在这篇章节中,子路问孔子,“君子不器”,孔子回答说,“君子怀德,器械不必。

怀德之人,不必有器械。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君子品德的理解,强调了君子应该注重修养和德行,而不是注重外在的器物。

读完《君子不器》,让我深受启发。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过分追求物质和外在的表现,而忽视了内在的修养和品德。

这种现象在各个领域都存在,无论是在政治、商业、还是社会生活中,都可以看到这种现象的存在。

然而,孔子在《君子不器》中提出的观点,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反思。

首先,君子不器强调了内在修养的重要性。

在孔子的理念中,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是最重要的,而外在的器物并不是必须的。

这与当今社会的价值观有所不同,我们往往通过外在的物质来衡量一个人的成功和价值,而忽视了内在的品德和修养。

然而,孔子告诉我们,真正的君子应该注重内在的修养,而不是被外在的物质所左右。

其次,君子不器强调了谦逊和自律的重要性。

在孔子看来,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保持谦逊和自律,而不是被物质和欲望所左右。

这种品格是现代社会所缺乏的,许多人追求名利和物质享受,而忽视了内心的修养和谦逊。

然而,孔子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保持谦逊和自律,不被物质所左右,而是坚守自己的原则和道德。

最后,君子不器强调了内心的平和和宽容。

在孔子看来,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保持内心的平和和宽容,而不是被欲望和怨恨所左右。

这种品格是现代社会所缺乏的,许多人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往往会被负面情绪所左右,而忽视了内心的平和和宽容。

然而,孔子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保持内心的平和和宽容,不被负面情绪所左右,而是坚守自己的原则和道德。

综上所述,《君子不器》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注重内在的修养和品德,而不是被外在的物质所左右。

这种品格在当今社会是非常珍贵的,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教训,努力修炼自己的品德和修养,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孔子的君子语录

孔子的君子语录

孔子的君子语录1、(君子一切靠自己,小人处处要求别人。

)2、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摘孔子《论语》3、(能牺牲生命来成全仁德。

)4、(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能立身处世?就象牛车没有了�r,马车上没有了�,还靠什么行走呢?)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摘孔子《论语》6、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摘孔子《论语》7、(如果财富能够争取得到,即使让我手执马鞭去做一个车夫,我也去做,但如果追求不到,还不如去干我喜欢的事。

)8、(《诗经》三百篇,其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思想纯正,没有邪-恶。

”9、妒?啡?伲?谎砸员沃??唬骸八嘉扌啊!薄???鬃印堵塾铩?br>10、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

――摘孔子《论语》11、(君子的心胸坦荡开朗,小人的心胸则狭隘忧愁。

)12、(他这种聪明,别人能做到,而这种愚傻,别人便难以做到了。

)13、(如果三个人一同走路,其他两个人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他们有优点,我就学习,他们有缺点,我就作为借鉴而改掉。

)14、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孔子《论语》1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摘孔子《论语》16、(对任何事物,仅仅了解它的人不如深深喜爱它的人,深深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乐此不疲的人。

)17、(君子知道追求道义,小人则只知道追求私利。

)18、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

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摘孔子《论语》19、(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20、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摘孔子《论语》2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摘孔子《论语》22、(只知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势必惘然而无所获,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读书,也是很危险的。

)23、(《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2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意思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意思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是孔子的言论,表达了孔子对于仁德之本的理解。

这句话传达了君子修养的重要原则,强调了“本立”的重要性以及仁德之本与孝悌的密切关系。

首先,我们来解读这句话中的一些关键词:1. **君子:** 在儒家思想中,君子是指具有高尚品德和行为规范的人。

君子不仅追求个人的道德修养,更关心社会和他人的福祉。

2. **务本本立:** “务本”即努力根本、注重基础。

君子应该把修养的根本放在何处,是孔子思考的一个关键问题。

这里强调了建立在坚实基础上的修养。

3. **道:** 在儒家经典中,“道”通常指的是正直、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

这是君子应当追求的目标。

4. **生孝悌:** “生”在这里表示“由来”、“产生”,即由本而来。

孝悌则是儒家所提倡的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和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友爱。

5. **仁:** 仁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通常被理解为对他人的关爱、慈悲之心。

孔子认为,仁是君子修养的根本。

解读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君子修养的根本在于注重基础,而这个基础就是“道”——正直的行为和道德规范。

通过践行“道”,君子能够培养出孝悌之心,即对父母的孝顺和对兄弟姐妹的友爱。

这种孝悌之心是仁德之本,是君子修养的核心。

在这个论断中,孔子强调了君子修养的起点和基础,即“务本本立”。

君子不能忽略对修养基础的关注,而这个基础就是正直的行为和道德规范。

只有在“本立”的基础上,君子才能真正追求仁德之本。

这种观念突显了儒家思想中对于行为根本的关注,即一个人应该在修养中注重基础,强调正直、纯粹的品德。

这句话还表达了孔子对于仁德与孝悌之间紧密关系的理解。

孝悌被视为仁德之本,即正直、慈悲、关爱的核心。

这与儒家强调家庭伦理、社会和谐的核心价值观相符。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如果能够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姐妹友爱,就是修养的表现,是仁德的体现。

因此,孝悌之心不仅是君子修养的一部分,更是仁德之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论语中君子的句子及解释

论语中君子的句子及解释

论语中君子的句子及意思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君子相互团结但不互相勾结,小人相互勾结但不能互相团结。

2、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所思是德行,小人所思是有利可图;君子心中想的是法,小人心中想的是侥幸。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4、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应该像器具一样,作用仅限于某一方面,应多才多艺。

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说: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7、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说:君子态度和顺,但不会苟同别人;小人容易附和别人的意见,但其实不能与别人平和相处。

8、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孔子说:“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而不泰然自若。

”9、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孔子说: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

10、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孔子说: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追求名利。

11、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孔子说:“君子穷困时尚能安守,小人穷困了就不约束自己而胡作非为了。

”12、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意思是: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强调内省的态度,遇事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怨天尤人。

13、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孔子说:“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小人不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却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

”14、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孔子说:“君子庄重自尊而不与人争强斗胜,团结群众而不结党营私。

1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意思是:君子以言行不一致为耻。

16、子曰:“君子贞而不谅”意思就是君子坚守正当而不能不顾是非地讲究信用。

《论语》中孔子的君子观及当代意义探析

《论语》中孔子的君子观及当代意义探析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第23卷第2期2021年4月Vol.23,No.2Apr.2021DOI : 10.15916/j.issnl674-327x.2021.02.017《论语》中孔子的君子观及当代意义探析李健(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401331)摘 要:在孔子的君子观中,义是君子的基本行为准则,也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礼是君子的行为规范,它渗透在君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君子的品格还包括谦逊与诚信,主要体现在君子重行,厌恶巧言、轻言。

"学” 是成为君子的重要途径,它不仅是对知识的学习,更是一种道德修养方式;遵循周礼是君子的另一原则,周礼具有规范言行的重要作用;最后,"自省”是孔子君子修养途径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当代,孔子的君子观对于个 人而言,能推动人们发掘自省意识,促进自我成长,也可以建构正确的义利观,培养健全人格,对于社会而言,有助于完善礼仪规范,重建良好社会秩序。

关键词:孔子;君子观;《论语》;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圣人”是孔子精神世界的最高人格,尧、舜、 禹及周公就是圣人。

在孔子看来,“圣人”是不得 见的,“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1]1°8, “君子”是成 圣的中间环节。

孔子云:“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 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240因此本文拟对孔子君子观的内涵、君子人格的修成途径及当 代意义进行分析。

一、君子观的内涵“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其本意指“君 王之子”,又从社会地位角度延伸出与“小人”相对的含义。

但随着先民政治思想的成熟,特别是入 周以后,道德与政治紧密关联,“为政以德”成为君主的执政根据,“君子”也就被赋予了浓厚的道 德色彩。

因此,本文所言“君子”,是指具有高尚道德品质,足为楷模的人,同理,君子观是指人们 对于什么是君子、如何成为君子的想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君子观
君子一词,在孔子以前指国王以下、大夫以上的官员,常与小人对举,如“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君子务治,小人务力”。

但是孔子把这个只拥有身份和地位含义的称谓一变而为儒家道德人格的一种理想,提出了“君子儒”的概念。

在孔子看来,儒是一个人外在的身份,而君子则是一个人内在的修养。

那么到底一个怎样的人才可以被称为君子呢?
“质胜于文则野,文胜于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

”孔子这番话首先描绘出君子的形象:“质朴多过于文采就会显得粗野,文采多过于质朴就会流于浮华。

文采与质朴搭配适中,才能成为君子。

”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在个人与他人的交往上,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同人相处时,既彼此协调合作,又不盲目苟同。

而小人正好相反,小人对上迎合附和,不表示不同意见;对下搞一言堂,自己的意见只能赞成,不能反对,排斥不同意见和有不同意见的人。

小人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不能与别人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

同时,孔子强调君子处人处事“度于礼”,“约于礼”,“君子笃于亲”,“君子上不僭上,下不逼下”,“君子成人之美,而不成人之恶”等,也就是维护人伦关系的和谐,做到爱亲、尊上、敬友、与人为善。

在处事原则上,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
所以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

君子看重道义,小人看重利益,孔子这里说的义是他所说的道,也就是仁。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德仍指仁,君子怀德,君子所思的是道德,他的居处,必然选择在有仁德之人所居的邻里。

小人怀土,土是地利,小人只选择有利可图之地,以为居处,定居后,则安安而不迁徙。

这两句就择居而辨君子小人。

君子怀刑,刑即典刑,经典法则,君子知法畏法守法。

小人怀惠,小人之行,只贪图眼前的小惠。

这两句就行动而辨君子小人。

在道义上,孝、悌、忠、信是孔子衡量做人的尺度,当然也是孔子心目中正人君子的美德。

所谓孝,就是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悌,是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在封建时代,这是构成人际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基本因素,所以孔子把他看做做人的根本。

如果每个人都对父母不尊敬侍奉,对兄长不听命维护,社会就乱套了。

而忠是臣子对君王的正确态度,信是对朋友的正确态度。

孔子认为有了这种正确的态度才可以称为君子,才可以在社会上立足安身。

对君王不忠,对朋友无信,便是小人。

而对于如何成为一名君子,孔子也有自己的看法。

孔子认为,做一个仁人君子,必须在德行和学问两个方面下功夫。

一方面要陶冶情操,修炼性情,成为一个道德高尚、人格刚正的人。

另一方面,君子还要学习知识,培养才干,造就治国经邦的本领。

修身养性需要研讨学问,研讨学问为的是修身养
性,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又比如孔子教导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做个品德优秀的知识分子,而不要做人格庸俗的知识分子。

为此,孔子把得意门生颜回看得很高,认为他粗茶淡饭,褐衣简居,也能不迁怒,不忧愁,安贫乐道,也是君子式儒者的典型。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

”说的也就是颜回能恒久地遵守仁义道德,是值得称赞和学习的。

另外《论语》中还提到智、仁、勇,即“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因而孔学又被称为仁学。

一般儒学研究者都以为,仁之核心体现在下面这句话中:“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是一种克己的工夫,也就是内修的工夫,所以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仁可以说是爱,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
为人有仁,有爱,有不忍人之心。

孔子的仁是本体的爱,这种爱的体现就是孟子所说的“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的爱,是从人自身开始的爱。

知者不惑是指君子应当具有渊博宏富的学问,严谨求实的学风。

孔子认为,“君子不器”,君子不是一般的器皿,只能做一种用处,而应当具有广博的知识,宏富的学问,无所不通。

所以孔子要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除了广博的学识,孔子还要求君子具有严谨求实的学风。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故君子
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这就是要求君子对于他所不懂的要采取保留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绝不能信口开河,胡说一通。

君子必须谨慎,对于他所说的话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可见孔子对君子培养严谨求实的学风也是非常重视的。

谦虚逊让是严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孔子对君子的基本要求。

而勇不是指孔武有力,不是不怕死的勇敢,而是指见义而为的勇气。

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

”如果一个人有勇无义,那么他必然是一个莽夫,有道德修养的莽夫会给社会带来混乱,无道德修养的莽夫会以盗为生,为害社会。

这是孔子在回答他的学生子路的问题时说的:“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
除此之外,孔子还再一次强调君子有“三戒”,“三畏”,“九思”,一个人如果能遵循着“三戒”,“三畏”,“九思”去做,那就可以完成君子的德行了,这与“修己以敬”是一致的。

在孔子看来,如果人人都能修成君子之德,那么人际关系就能和谐,人的欲望就能得到合理的节制,天下就会实现大同之治。

对于君子,孔子不仅是停留在口头教导上,而是言传身教,以具体的生活现象展现其君子风度和圣贤风格。

孔子的日常起居、言行、仪表等方面各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

一是遵守礼仪,做人处事循规蹈矩,一言一行、时时处处以礼的规范为标准,真可谓非礼勿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做。

二是中德体仁,孔子以古圣的行
为为楷模,尽可能在自己的行为中展示仁德的内涵与风貌,吃饭,睡觉,坐车无不如是。

三是孔子对自己要求严格,做事讲究规范,认真谨慎,因此无论做什么事,说什么话,行什么礼,都很到位,从不马虎,这也体现出他的人品。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一直维系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世界文化名人。

君子是儒家道德人格的一种理想,孔子的君子观同样也影响了后世中国的历代人,引导并激励着我们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君子不断努力奋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