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心目中的君子
君子品性

“君子”人格《论语》里的“君子”一般是指道德修养达到完善境界的人,即具备了“仁”的人。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强调说话要慎重,做事须勤勉;“君子坦荡荡”,指君子因为依循于道,内心无私,所以精神上很放松自在,小人则相反,内心充满杂虑,所以总是忧愁不安;“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要帮助人成就好的品德,而不是去助长别人的恶,这其实也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思;“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强调个人应该以修身求学为重,而不应在意能否出名。
下面是《论语》中提到“君子”品性的部分语录及其大意:“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学而》)(态度要庄重不轻浮。
做事要尽力,要讲究诚信。
不要和道德品行不如自己的人结交。
犯了过错要勇于改正。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里仁》)(一切行事以“义”为准则)“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意思同上)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意思同“君子坦荡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路》)(君子态度和顺,但不会苟同别人;小人容易附和别人的意见,但其实不能与别人平和相处。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宪问》)(强调言行一致。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卫灵公》)(一切行事以“义”为准则,具体做的时候要符合“礼”,言词要谦逊,要讲信用。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卫灵公》)(积极修身求学,虽不求名而定能有美名,否则,表明修身求学功夫没有做到,应该以之为耻。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卫灵公》)(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强调内省的态度,遇事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怨天尤人。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卫灵公》)(君子态度庄重,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但并不争什么;和大家相处得很好,但不会结党。
孔子眼中的正人君子

孔子眼中的正人君子
孔子心目中的君子胸怀天下,修齐治平,具有道德色彩,是能担当大任之人。
“器”的本意指器具或者器皿。
但一种器具往往只限于一定的功能而不能相通使用。
“君子不器”即是说,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只具有一种功能、只限于一定的用途。
孔子心目中的君子胸怀天下,修齐治平,具有道德色彩,是能担当大任之人。
“君子不器”正是对君子的一个要求,即要君子不限于一技一艺,而去广泛地汲取知识,博览群书并学以致用,博学洽闻,见识高远。
孔子说过:君子之行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
可见“义”是君子修身的首要标准。
程子曰:“义以为质,如质干然。
礼行此,孙出此,信成此。
此四句只是一事,以义为本。
”以“义”作为自己最内在的本质,在这一本质规定之下,行为上符合礼,言语谦逊,诚实地实践,这便是君子的品德。
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形象

f =。
产物有三类 : ①链状酯 HOCOH H H②环状 酯:\,o ③ OCOCu : C0 L,= ; 上
2 B- ; . - 4,
。 . … 一 … [
fCO + u H 堂 .蓝 沉 , 量 解 HOH C( ) 温 色 淀 少 溶 02
( 注意有机反应中量 的关系 。 七) 1 .烃和氯气取代反应 中被取代 的 H 被消耗的 C 之问 和 l
的 品格 。
彬彬, 修养全面的“ 君子 ” 。这与现代社会所倡 导的树公 民道德 ,
做合格 公民, 即做有理想 , 有道德 , 有文化 , 有纪 律的“ 四有 ” 公 民的国 民教育理念是一脉相 承的, 这就是孔子倡 导做“ 君子 ” 的 现实意义 , 他对今天学校的“ 德育 ’ 重要 的指导价值 。 有
苯环受 一H C 。影响而使邻 、 对位上 的氢原子易被取代 。 C 关注外界条件对有机反应的影 响。 E)
(_ )。
o ; 。
一
0或 O
。 、
3 由酯 化 反 应 原 理 , 推 测 :0 C 0H 0 Hc H反 应 . 可 H 0 —C o +HC 2HD
.
_= [
聚 酯 O O C 2 H C O HC :
孔子教育弟子, 教化人们有 自己的理想状 态和 标准, 至少,
孔 子 心 目中的 君 子 的 素 质 品 格应 该 是 全 面 的 。归 纳 起 来 , 致 大
甲苯 ① - C 3受 苯 环 影 响 ,能 被 酸 性 K n 液 氧 化 ; H M O溶 ②
H0一 CH2 = CH2 ;
中理想的人格标准 。 在《 卫灵公》 中揭示君子含义 , 概括君子气质 品格 的典型条
孔子关于君子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关于君子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出了“君子”这一概念,其理论包含了人格修养和道德规范的核心原则。
本文将探讨孔子关于君子的理论,并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1. 君子的品德修养孔子认为君子是具备高尚品德的人。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三个重要的品德特征:仁、义和诚。
仁指的是关心他人,以仁爱之心待人;义强调公正和道德;诚意味着真诚和忠诚。
君子应当努力修养自己的品德,达到三者的统一。
2. 君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个人修养与家庭、社会以及国家的管理之间的紧密联系。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不可能为人民治理国家。
这种理念强调个人先立志、然后规划家庭、再达到治理国家的境界。
3. 君子的修养方法孔子提出了多种修养方法来培养君子的品德。
其中包括学习、自我反省和实践。
他主张通过学习圣贤之道,向先贤学习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从而达到个人修养的目的。
此外,孔子强调自我反省,要求君子时刻审视自身的言行,不断改进和完善。
同时,实践也是培养君子品德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际行动来贯彻道德原则,逐渐提升自己。
4. 君子的现实意义孔子关于君子的理论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君子理论提出了一套行为规范,为人们树立了榜样。
在现代社会,尊重和关心他人,遵守道德规范,注重诚实和忠诚,这些品德都是孔子所倡导的君子所应该具备的。
君子的理论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其次,君子理论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在个人修养方面,君子应当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并通过自我反省和实践来实现自我完善。
在社会责任方面,君子应当关心他人、正直诚实,并以身作则。
这种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统一,有助于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
最后,君子理论对于领导者具有重要的启示。
孔子心目中的君子

xx 心目中的君子太原宣传网2010-08-23 11:27《xx 宣传》“君子”这个概念在孔子的心目中有很重的分量和极重要的位置。
在古代,君子与士的含义相近,甚至就是一个意思,有时合称“士君子”。
仅就《论语》20 篇522 章15386字(不包括重文186 字)而言,孔子直接提到或与他的门人学生谈到或他的弟子们转述的关于君子的有87 章,谈及士的有9 章,这两种加起来近100 章。
据杨伯峻先生考,“君子”这个词在《论语》中出现过107 次,“士”这个字出现过15 次,两者相加共出现122次。
《论语》虽不是章章皆讲君子,但是每篇必讲君子,而且有的篇会很集中地讲到君子。
从第一篇学而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到最后一篇也就是第二十篇尧曰最后一章,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可谓《论语》以“君子”开篇,以“君子”收篇。
或许是孔子的门人弟子当时编述《论语》时的有意安排,或许仅仅是一个有意味的巧合,可以说“君子”这个概念在《论语》中是首尾相顾且贯穿始终的。
就我所看到的讲《论语》和孔子的书中,还没有人这么讲过。
在某种意义上,《论语》就是一部君子之书。
一、什么是君子君子这个概念不是孔子的发明,在他之前,人们就使用这个词。
先秦的典籍里使用很普遍。
古人一直讲,到清代也讲,后世的讲法,主要是着眼于道德高下。
这是后起的概念,是孔子以来的概念。
孔子以前不一样,至少不完全是这个意思。
据北京大学李零教授在《丧家狗——我读<论语>》中讲到,君子本来的含义,是贵族社会的成员,甚至包括女成员。
贵族社会,上有天子、公侯,下有卿大夫和士,君子是这类人的统称。
特别是士,更是这个词所指代的基本人群。
与君子相对的一个词是小人,它的本来含义,是指贵族社会以外的人群,特别是所谓庶人,在《论语》中和它大致相当的词还有民、众等,含义比较中性,不太有贬义。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浅谈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浅谈摘要:《论语》中反复出现的“君子”,可说是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的一种典范.《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界定,以比较具体的道德规范充实了“君子"的内涵,形成一个完整的“君子"理论体系,即:“君子”的修进之道、“君子”的特质,从而反映出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君子"观. 关键词:孔子;论语;君子观《论语》是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
这部儒家的经典以对话的方式,展现了孔门师徒对于社会各个现象的看法,而这些看法构成了统领中国两千多年的道德行为规范,也成为中国文人世世代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动纲领。
在《论语》中多次论及了“君子”,并从各个角度加以阐明,大到安邦治国,小到修身养性,可以说对“君子”这个概念做到了全方位的诠释。
然而君子一词发展到今天仅仅保留了它最初含义的一部分。
下面就以《论语》文本为中心,以“君子”一词为切入点,君子"的修进之道、“君子”的特质、孔子对“君子”的界定等方面来探析孔子思想体系中至为重要的“君子”观的来阐述孔子的“君子"观.在《论语》20 篇中,“君子”一词共出现107 次,从开篇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到末篇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可谓是首尾呼应,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不断深化的君子修养体系。
“君子"一词虽非孔子首创,但《论语》中的“君子”是孔子对周代贵族所崇尚的君子人格的重新阐释和再次规定,以比较具体的道德品质充实了“君子”的内涵,形成一个完整的“君子”理论体系。
一、“君子”的修进之道在《论语·先进》篇,子曰:“德行:颜渊,閔子騫,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被后世誉为孔氏四门,孔子认为君子应尽可能地修身砺己,在这四科中求得精进。
二、“君子”的特质对于君子之道,孔子在《论语》中屡有提及。
浅谈《论语》中“君子之道”的思想阐发

浅谈《论语》中“君子之道”的思想阐发《论语》是记述孔子及其弟子思想言行的一部著作,是研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体系深邃内涵的经典文献。
《论语》博大精深,“君子之道”作为其重要内容,一直深受人们的推崇及信奉。
通读《论语》一书,不难发现,孔子非常注视对其弟子自身修养及品德操行的培养和提高,教育弟子克己修身,努力塑造“君子”这一理想的人格范式。
“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频率很高,共有107次之多。
足以看出,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人早已将君子视为自己做人的标样。
一、“君子之道”的基本理念自古以来,君子道德与君子人格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不懈追求的人生境界。
这一人生境界可以概括为——君子之道。
(一)乐道——君子的境界追求乐道的意蕴之一是不懈追求万物发展之规律和人类道德之境界。
古代圣贤认为,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是人有礼义廉耻,为了自己的人格尊严,人不能见利忘义,而应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
因此,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道得之,不去也。
”“道”与“义”不仅是孔子选择富贵贫贱的标准,而且是其一生崇尚和追求的人生境界。
(二)弘毅——君子的意志保障孔子的弟子曾子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这说明有志向的读书人要刚强、有毅力,因为他肩负沉重的使命,要跋涉遥远的路途。
以在天下实现仁德为己任是沉重的任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遥远的征途。
所以要追求和践行君子之道就必须有刚毅顽强的意志。
(三)善良——君子的道德基石善良是道德的重要范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的内涵常被浓缩为“仁义”二字,“仁”是孔子创立的一个道德范畴,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基本意蕴是“善”。
因此,善良是君子必备的道德品行。
怀有一颗仁慈、善良的心,以真诚的态度对待他人,没有私心,不以利用他人或从别人身上获得好处去真心诚意地与人相处,是君子的道德基石。
《论语》十二章·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语》十二章·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论语》十二章完成5-8题。
(14分)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
(3)吾日三省吾身(4)不逾矩
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7.“吾日三省吾身”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的修养。
(4分)
8.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请从中选择一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心目中的君子太原宣传网2010-08-23 11:27《xx宣传》“君子”这个概念在孔子的心目中有很重的分量和极重要的位置。
在古代,君子与士的含义相近,甚至就是一个意思,有时合称“士君子”。
仅就《论语》20篇522章15386字(不包括重文186字)而言,孔子直接提到或与他的门人学生谈到或他的弟子们转述的关于君子的有87章,谈及士的有9章,这两种加起来近100章。
据杨伯峻先生考,“君子”这个词在《论语》中出现过107次,“士”这个字出现过15次,两者相加共出现122次。
《论语》虽不是章章皆讲君子,但是每篇必讲君子,而且有的篇会很集中地讲到君子。
从第一篇学而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到最后一篇也就是第二十篇尧曰最后一章,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可谓《论语》以“君子”开篇,以“君子”收篇。
或许是孔子的门人弟子当时编述《论语》时的有意安排,或许仅仅是一个有意味的巧合,可以说“君子”这个概念在《论语》中是首尾相顾且贯穿始终的。
就我所看到的讲《论语》和孔子的书中,还没有人这么讲过。
在某种意义上,《论语》就是一部君子之书。
一、什么是君子君子这个概念不是孔子的发明,在他之前,人们就使用这个词。
先秦的典籍里使用很普遍。
古人一直讲,到清代也讲,后世的讲法,主要是着眼于道德高下。
这是后起的概念,是孔子以来的概念。
孔子以前不一样,至少不完全是这个意思。
据北京大学李零教授在《丧家狗——我读<论语>》中讲到,君子本来的含义,是贵族社会的成员,甚至包括女成员。
贵族社会,上有天子、公侯,下有卿大夫和士,君子是这类人的统称。
特别是士,更是这个词所指代的基本人群。
与君子相对的一个词是小人,它的本来含义,是指贵族社会以外的人群,特别是所谓庶人,在《论语》中和它大致相当的词还有民、众等,含义比较中性,不太有贬义。
小人在《论语》中则有贬义,是一个负面的概念,诸如生活贫穷,地位低贱,愚昧无知等,它讲的是出身的不同,以血统的高贵和低贱来划分,是一种阶级概念。
到了孔子生活的时代,礼坏乐崩,贵族传统开始衰败进而全面崩溃,君子的概念发生变化,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孔子为君子重新定义,把君子分为身份君子和道德君子两种。
身份君子指的就是衰落的贵族以及他们的后代,比起他们的祖先,无论富贵、道德和学问都不如,甚至还有些堕落,不像贵族,但有这样一个身份。
还有一种人,他们是没落的贵族子弟或与他们沾亲带故的下层游民,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越来越没出息,默默无闻,被社会忽视和遗忘,但也有一大批人,从社会底层走出来,成为一种新兴的力量,虽然出身贫贱,但道德学问反而比那些贵族还要好,这也是孔子想以古代标准重新塑造的真君子和新君子,他们不是本来意义上的君子,而是道德君子。
《论语》中提到的君子,绝大多数是指这种君子,孔子和他的学生,主要是以这种君子为目标。
二、xx心目中君子的标准《论语》中孔子和他的学生谈到君子的话,好多是大家耳熟能详,经常为人引用的,比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子曰:“君子xx,小人xx。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我自己比较喜欢的孔子关于君子的话有两句:“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些话已经传递给我们一个君子的初步形象,那么,作为君子,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标准,或者说应该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我就《论语》中提到君子的篇章梳理了一下,以我的理解,用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话来作证据,看看孔子心中的君子,现实和理想的君子是什么样的人。
君子是勤学好问之人。
学习在孔子心中是头等大事。
《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这件事,在《论语》中也是贯穿始终的,而且也贯穿了孔子本人的一生。
我们常说一个成语“夫子自道”,这就是从孔子和论语中来。
孔子常常以自己为例来谈学习这件事,比如,最有名的一段是“吾十有五志于学”,其它如,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xx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有“每事问”的学习劲头,即使快到晚年(古人到50岁就算晚年了),他仍然惦记着学习,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君子应该抱持什么样的学习态度?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一种老老实实态度。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这是一种如饥似渴的劲头。
他以不幸短命死去的颜回为例,好学应该是“不迁怒,不贰过”(不迁怒于人,不犯同样的错误)。
他的弟子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曾子提到的“吾友”可能就是颜回,这是一种不耻下问的精神。
孔子还以自己为例:“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正如法国思想家蒙田以“我知道什么”作为他的著作的名字,智者愈学,愈觉无知,愈能虚其心,这也是那些虚怀若谷的大家常常以仰望的姿态看待常人的缘故。
在xx的时代,君子应该学什么?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他对儿子孔鲤(字伯鱼)说过:不学诗,无以言。
不学礼,无以立。
他还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在那个时代,学文、学诗、学礼、学乐,是一个士君子重要的功课。
诗文礼乐,这是向书册学习,固然重要,孔子的学习观不仅如此,他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他的学生子夏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能在做事情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向周围的人学习,这都是重要的学习,这也是后人讲的读有字书和无字书,这就可以称为好学。
好学有什么好处?孔子未直接讲,倒是很严肃地对子路讲了不好学的坏处:“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在他看来,人不好学,对仁、知、信、直、勇、刚等品质会有损害。
君子是xx之人。
君子不仅要好学,而且要深思,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就如与孔子同时代的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所言:“未经省思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那么,君子应思考些什么?孔子曰:“君子xx: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君子应该有很强的自我反思能力。
xx曰:“吾日三省乎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对司马牛说君子“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他对子路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君子是闻过则改的。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君子因为是经常反思、扪心自问的,因而他对自己的人生是设置有戒律的,比如,三戒、三畏、绝四。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君子是担当道义之人。
君子应该有什么样的担当?君子对道义有自觉的担当,也就是鲍鹏山教授在《孔子是怎样炼成的》中所讲的“价值承担者”。
君子闻道之心甚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君子志于道,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君子在乎天下有道还是无道,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君子安贫乐道,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
耕者,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
君子忧道不忧贫。
”君子学以致其道,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君子追求的道是落到了孝悌、仁义、忠信等上面,其核心是仁。
清代著名学者阮元考证《论语》中有105个仁字。
比如有子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作为价值的承担者,为了坚守这种价值,极而言之,可以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用《论语》中的话来说,比较典型的有,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是讲君子是可以托付幼主,可以托付国土,事关大节能经受考验,他还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君子要想达到仁,要有什么样的理念,应该选择什么路径?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孔子对子张说了一个“五字诀”: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按孔子的说法,在天下能做到这五条,就可以称得上是仁。
孔子本人有自觉的道义担当,他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因而,仪封人,卫国边境小城的一个管封土植树的小官见过很多君子,直到见到孔子以后,他极为佩服地对孔子的学生说,你们不用担心,“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意思是孔子就是道德的标高,是价值的化身,是上天派来行教布道的。
因而,几千年过去了,孔子仍然可以说是民族道德和信仰的核心与象征。
君子是躬行实践之人。
孔子反对读死书,死读书,反对光说不练,主张君子学而思,思而用,担当道义也好,承担价值也好,追求真理也好,是要落到具体的人生实践中,是要行动的。
因而,他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如言过其行,君子的内心应该感到羞愧。
为什么羞愧呢?孔子说“古者言之不出,耻恭之不逮也”。
苏东坡有两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对子路,孔子讲“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对子贡,孔子说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讲到自己,孔子很谦虚地说,“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知难行易还是知易行难,并不好下非此即彼的判断,我以为,在孔子心中,知不易,行亦不易,或如后世王阳明所言“知行合一”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