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文:孔子的君子观、小人观
孔子对小人与君子的见解

孔子对小人与君子的见解
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被视为儒家学派创始人之一。
他
在《论语》中对小人与君子的区别作了深刻的见解,下面是具体内容:小人特点:
1. 贪婪自私:小人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顾及周围人的感受和需要。
2. 野心勃勃:小人总是想尽各种办法实现自己的野心和目的,无所不
用其极。
3. 缺乏诚信:小人缺乏诚信和道德操守,经常欺骗和背叛他人。
4. 咄咄逼人:小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经常使用压迫和威胁的手段
来控制他人。
君子特点:
1. 忠诚正直: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以诚实和正直取胜。
2. 有爱心:君子关心他人的利益和福祉,从不只考虑自己。
3. 温文尔雅:君子举止得体,不轻易飙言赌气。
4. 心态平和:君子处事冷静,不被情绪所控制。
孔子认为小人和君子的区别在于其内在的品德和修养。
他强调道德修
养对于人的一生至关重要,认为只有通过卓越的品德和高尚的道德情
操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在现代社会,小人和君子的差别同样存在,很多人追求自身的利益,不顾及他人,而真正的君子则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更注重和谐共处,关注社会和他人的福祉,为他人利益着想。
因此,我们应该以孔子的思想为指导,选择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作文_作文3000字_高二作文_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作文【篇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何晏曰:“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
”何为“和而不同”,何为“同而不和”?君子在人际交际中能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
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以和为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和而不同”追求内在和谐统一,而不是表面上的相同。
今天,“和而不同”更是我们发展的重要法则。
君子总是与人相协调,并不盲目地附和别人;小人一但见到别人成功就一窝蜂随波逐流。
美国开发西部的早期,形成了淘金热,人们都想借此发财。
史密斯也是如此,但他不像别人一样去淘金,而是去向淘金的人卖水。
结果许多淘金者空手而归,而他却大发一笔。
他顺应了淘金的潮流,这是“和”;但他没有去淘金这是“不同”。
加起来就是“和而不同”,所以他比别人高明,成为富翁是他应有的回报。
君子追求和谐,为此而包容差异;小人强求一致,往往造成矛盾冲突。
一个乐队,想要奏出美妙的音乐,需要多种不同的乐器,不同的音乐交汇在一起形成美妙的交响乐。
反之,如果只有一种乐器,那单调乏味的声音可想而知。
生物分雌雄,动物分公母,人类分男女,倘若世界上只有一个性别,无法交媾,无法造就新的生命,那我们的生活将充满黑色。
我们的世界本来就该是一个“和而不同”的美丽世界。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和局面呢?”答案就是“不同”。
只有在“和”的前提下,承认差异,包容差异,尊重差异,才能化解矛盾,共同繁荣。
我们要通过接触、交流、对话来达到共识,以达到“和”。
我们所生活的该是一个“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更是一个以“和而不同”的社会。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个人要发展,人民要幸福,国家要富强,世界要和,这一切要需要“和而不同”。
浅谈君子与小人5篇

浅谈君子与小人5篇第一篇:浅谈君子与小人浅谈君子与小人前言自汉语课改授《论语》之后,的确大大激起我们对汉语的学习。
在这学习过程中,不但可以提高我们的汉语水平,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教育我们该如何做人。
正如教育的本质就是要人们去学会做人,而在这一方面论语可谓是万众挑一的经典。
在论语中孔子往往以君子与小人为依据,来表达他对道德准则的思考。
因此持着对君子与小人的浓厚兴趣,我以抄写的《论语》六十句为范围,浅谈我对君子与小人的看法。
正文我要谈论君子与小人,首先我得明白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根据我现在的理解,我认为君子就是有正气、有道德并行为举止得体,拥有绅士风度的人。
而小人则反之,唯利是图,以利益为行事标准,毫无道德。
而在古代,对君子与小人的解释与现在并不完全相同。
在古代君子被解释为品德高尚,并懂得礼仪的人。
而小人则定义为人格卑鄙的人。
这是我对君子与小人的简单认识。
而在《论语》中,孔子是怎样认识君子与小人的?而孔子又是如何形成对君子与小人的认识的呢?这就是我所要谈论的内容。
一、孔子是如何认识君子与小人的?首先,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可以从行为中表现出来,做事时只求利益,不顾其他的是小人的行为,而办事时讲道义的则是君子的行为。
正如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从中可以看出君子走的始终是一条适宜的正路,而小人则一心看重私利。
其次,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每天惦记的事情是不同的。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君子怀型,小人怀惠。
”其大意是:君子总想着道德,小人总想着乡土;君子总想着法制,小人总想着实惠。
由此可知君子是尊重道德法制的,他总以大局为重,而小人则贪图眼前的利益,喜欢钻空子,占小便宜,一两次可能得手,但这里背藏着危机。
因此君子和小人又可以从思想观念中加以区分,君子带着全局观念,视线长远。
而小人则只顾眼前,没有长远意识。
第三,君子与小人对待事物的心态也是不同的。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心胸平坦宽广,小人则经常促局忧愁。
孔子论君子的论文.doc

孔子论君子的论文君子,在中国人的字典里常常是指道德、人格高尚的人,也称为正人君子。
在古人的眼中,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君子呢?接下来我搜集了孔子论君子的论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篇一:孔子论君子之德【摘要】孔子认为,作为担负着匡复天下重任的君子,首先必须是社会道德建设的楷模。
为家、为国他应该是忠孝兼顾,交友、谋利他必须经得起利益的诱惑,坚守诚信和道义的社会道德底线。
【关键词】孔子;君子;道德;修养孔子认为,能够负载社会的道德理想、躬行儒家道德规范,并进而担负起匡复天下重任的现实主体就是所谓的“君子”。
在孔子的眼中,“君子”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既有丰富的文化和社会知识,又有崇高的道德修养;他们既是社会的道德楷模,同时又担负着引领社会风尚、为建设理想社会制度导航的重任;这些人的身上寄托着社会大众的希望,寄托着人类社会的未来。
所以,孔子对“君子”的道德修养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概而言之,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首先,作为一名君子,在家里他应该是一名孝子;其次,在国家和君主看来,他应该是一名忠臣;在朋友看来,他应该是一个诚信而值得信赖的人;再次,当面对物质利益的诱惑时,能够做到不会因为追求物质利益而违背社会公义。
一、做人“孝”为先孔子治学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理想的和谐、公平的社会制度。
而孔子认为,任何社会制度的建立都有赖于一批具有高尚道德人格的人。
因此,孔子的社会学说是从改造和培养人开始着手,以塑造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格为目的的。
正是由于儒家的道德实践旨在成就一种圣人的品格,因此儒家思想的落实必然要求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个可以承担这一理想的社会群体。
孝是血缘等级社会最高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因为在宗法体制下,通行的是以亲亲为基础的家族政治体制。
在这种家天下的社会制度下,家和国、政治关系和血缘关系是统一的、难以严格分开的,孝既是构筑家庭和宗法关系的基本伦理准则,也是构筑社会政治体系的基本范畴。
因此,孔子非常重视孝道,并且把孝道列为君子道德修养的主要项目。
孔子对付小人的方法

孔子对付小人的方法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如何对付小人,孔子的观点可以从他的思想体系中得到启示。
首先,孔子强调正义和道德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树立正义和道德的价值观,并且要坚守这些原则。
他认为小人是没有道德观念的人,他们只追求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的感受。
因此,孔子认为对付小人的方法首先是要坚守正义和道德,不为小人所动摇。
他说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意思是一个人不能被小人的攻击动摇了自己的信念,应以正义的方式去应对。
其次,孔子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是指个人修养,齐家是指家庭美德,治国是指政治上的才能,平天下是指统一国家。
孔子认为,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努力修身齐家,则整个社会就会有秩序,小人的影响就会减少。
同时,他强调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为他人树立榜样,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对付小人。
此外,孔子注重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是对付小人的一种有效方式。
他的教育理念强调德育、智育和体育的综合发展。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全面培养人的品德、智慧和身体素质,才能够有效地对付小人。
他说过:“教育可以更好地改善人的品行,一个人只要有良好的品行,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君子。
”所以,孔子的教育思想可以帮助人们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从而对付小人。
另外,孔子主张倡导仁爱之道。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爱,互相尊重。
他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不要对他人做自己不愿意被做的事情。
他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够关心他人的利益,尊重他人的感受,那么小人对他的影响就会大大减小。
因此,孔子的仁爱之道可以帮助人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对付小人。
最后,孔子提倡以礼治国。
他认为,在社会中要有秩序,就需要有一套规范行为的准则,这就是礼。
他认为礼的实践可以培养人的品行,使人的行为得到规范。
因此,他认为通过礼来对付小人是有效的方法。
他说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皆在积礼。
”这表明他将礼视为治理社会乃至对付小人的基础。
孔子眼中的“君子”与“小人”

孔子眼中的“君子”与“小人”一日与孔子闲谈,抱膝而坐,茶毕。
“孔夫子。
何为君子,何为小人?”我问道。
孔子说:“你我相隔几千年,如果我当时的思想与你们现代人的思想有点差异,多多包含。
”以下是孔子眼中的“君子”与“小人”: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以后,能在一定的时候温习它。
不也感到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感到很快乐吗?别人不理解我,我却不埋怨,不也是一位有教养的君子吗?”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孔子说:“一个君子如果不稳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的东西也不会牢固。
行事应当以忠和信这两种道德为主,不要去和比自己差的人交朋友。
有了过错,就不怕改正。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要求吃饱,居住不要求舒适,做事聪明敏捷,说话谨慎小心,能经常向有道德的人更正自己的缺点,这样就可以说的上是好学。
”子曰:“君子无所争。
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译文:“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
如果有所争,必定是比射箭吧!但必定相互作揖然后上场,射完后,再互相揖让而后下场,然后一起饮酒。
这样的争,也是君子之争。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孔子说:“发财和做官,这是人人所向往的事,但如果不是以正当的途径得到财富,君子是不安于这种富贵的。
贫困和低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事,但如果不是以正当的缘由摆脱贫贱,君子是不会去摆脱这种贫贱的。
君子如果抛弃了仁,又怎么叫君子呢、。
君子没有哪怕一顿饭的工夫背离仁,匆促急遽之时仍是与仁同在,颠沛流离之时,也与仁同在。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
论孔子思想中的君子观

论孔子思想中的君子观高宏涛摘要:孔子思想中对于君子的人格设计有两种,一是君子之德;二是君子之风。
“德”是君子人格的内在底蕴;“风”是君子人格的外在表现。
孔子主要以“德”为中心,从君子之德、之学、之才以及君子与人相处等方面阐述自己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形象。
关键词:孔子;君子;君子之德;君子之风今天的人们生活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之中,常对他人的人格与修养进行或褒或贬的评价,我们或赞某人为“君子”,或贬某人为“小人”。
在当代人的理想人格期待中,人们仰慕君子心态、君子情怀与君子风度。
中国历史上关于“君子”“小人”的最早系统论述恐怕要追述到孔子。
那么在孔子的思想和观念里,什么样的人堪称“君子”?他们有什么样的内在修养与外在表现?君子又应该有什么样的情怀与关注?从《论语》中我们可以比较完整地把握孔子所“设计”的君子形象。
一、君子之德孔子认为,道德是君子最本质的特征,君子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尊德守道,如孔子谈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①(《里仁》以下引自《论语》只注篇名),这里的“道”指正当的方法。
君子无论是对富贵的获得还是对贫贱的摆脱,都要坚持正义性或正当性,即要守道。
“仁”是孔子道德体系中最根本最主要的范畴与原则。
君子无论是在仓促之间还是在颠沛之时,都不能违反“仁”,也就是不能够违背道德原则。
可见,道德之于君子的重要性和标志性。
在孔子看来,君子无疑是社会道德理想的崇拜者和虔诚的践行者。
孔子通过君子与小人的一系列对比来突出君子的道德情操,如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①(《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①(《里仁》);“君子上达,小人下达”①(《宪问》)。
君子关注和牵挂的是社会道德与法制,而小人关注的是狭隘的乡土与私人的恩惠。
君子通“仁”达“义”,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的提高,即“上达”,因而便具有超越常人的道德意志力。
2021届高考作文素材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处处蕴含着儒家的思想和文化。
儒家道德要求,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做君子,或者有一颗做君子的心,不做小人,并且远离小人。
但是,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这是内容极其丰富,极其抽象的概念。
孔子在《论语》中主要运用对比的方法通过外在与内在、微观与宏观等方面全面但很精练地进行了阐述和剖析。
一、内在方面,孔子强调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心理状态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孔子提出君子的心理状态是坦荡的,那么进而要求君子不能做不可告人的事,否则你只能整天常戚戚,整天处于担心害怕的状态。
孔子看似对人的内心提出要求,实则对人的行为提出要求,2、“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应临危不乱,处变不惊,胜不骄败不馁,稳如泰山。
而小人只是顺境骄,逆境馁,不足以成大事者,小人也。
为人处世的态度,孔子一言以蔽之。
二、外在方面,孔子强调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处世哲学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判断一个人的品格,看看他交往的人足矣。
君子能够团结其应该团结的人,而小人只会勾结其应该勾结的人,一字之差,天壤地别。
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人生活在社会中,生活在他人的评价里。
但是孔子在这里明确提出,只要你出于道德和正义,你的意见就算与其他多数人不同,也不必有所顾忌,不必刻意追求与他人意见的一.致。
而小人只会趋炎附势、人云亦云,毫无主见。
三、宏观方面,孔子强调了君子与小人不同的道德准则1、“君子怀德,小人怀士;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永远以仁义的标准要求自己,心中永远有道德的底线;而小人只会为了获得利益、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的行为准则是否符合义,小人的行为准则是否获得利。
君子以义要求自己,则行为不容易出现偏差,而小人眼中只有利,往往会不择手段。
3、“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君子心中有“道德、仁义”,并且需要将其体现在行为中,小人心中有“利”,只会积极地追求名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君子观、小人观《论语》选读一书中,孔子对于其君子描述甚多,至于小人观则很少,大多数都是由与君子关的对比中得来的,可见其厌恶之情。
其实我们都听过这样的话:“宁做真小人,不做假君子。
”但是有很多人都这样认为。
孔子的君子观是他为自己量身定制的,况且举一个例子,孔子常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的君子观孔子学说以讲仁\礼为主,在宣扬学术的同时他必须找到一个合适载体来担负起宣传推广的任务,于是他创造了一类人,名之曰:君子。
在孔子的心目中是把"君子"看作超人似的完美形象的。
而且时不时的也以SUPERMAN自居一番。
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当他的弟子们问如何做到有"仁"有"礼"时,孔子就说:"象我这样就行了。
"可这又究竟怎样呢?这就需要深入研究一下孔子的君子观了。
"质胜于文则野,文胜于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
"(《论语-雍也》)孔子这番话首先描绘出君子的形象:第一不能太本质化,那样太粗野。
不符合礼的要求;第二不能太重视仪表,那样又太浮夸。
只有内在与外在达到和谐统一时,才能成为君子。
这一点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平时多注意就成了。
可下面的要求就高起来了。
"君子无所争"(〈论语-八佾〉)。
这一点可要命。
人人都知道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不争怎么活?孔子倒好,认为君子是虫不是鸟,没必要也不应该早起,那样反而会有被吃的危险。
无所争也就罢了,君子还必须看得清时势,分得清利害:"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论语-述而〉)有好处才出来,没好处就躲也来,"君子"是个滑头,孔子是个老滑头。
只有好形象和好眼力是不够的,别人也不见得会为之倾倒。
想抬高正面典型,就必须有反面典型来反衬。
这时孔子就创造了一个对立面:"小人"。
小人一出场,君子才变得有血有肉起来。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
孔子认为君子是搞大团结,搞全球统一化的。
而小人是搞分裂的,搞党派之争的,是社会不安定因素。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八佾〉)。
孔子这里说的义,不是黑社会那种向朋友两肋插刀的义,而是他所说的道,也就是仁。
君子看重仁而小人看重利。
君子挺伟大的,是吧?"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八佾〉)。
德仍指仁,而"土"指安乐。
这句跟上面提到的一样。
而刑指法律,是说君子知法畏法守法。
而小人眼里只有利,利之所在是可以奋不顾身的。
这样一比,本年度守法专业户的光荣称号不免又要被君子得去了。
孔子你就一边偷着乐去吧。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之。
"(〈论语-颜渊〉)。
成人之美谁都懂啦。
不成人之恶就少有人提到,用现代话说就是要见义勇为,不让坏人坏事出现在我们的身边。
看看,守法专业户的头衔不够了,孔子又想执法了,起码也是护法吧?唉,君子这么一弄,小人不免要倒霉。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论语-宪问〉)。
这句就颇有些种族歧视的意味了。
凭什么规定只有君子才能上进,小人就一定会一步步落后?孔子这种种族优越观念十二万分的要不得。
坚持它难保不会有新纳粹作乱。
"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
及其使人也,器之。
小人难事而易说也。
说之虽不以道,说也。
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论语-子路》)。
"说"是悦的通假。
整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在君子手下做事情比较容易,却难以讨得他的欢心,除非用他所喜欢的道,也就是仁,否则他会整天黑着个脸。
等到他用人时,不管你是否会拍马,他也只按你的才能来安排岗位。
而小人就正好相反,比较容易讨好,陪他唱唱歌跳跳舞,他就HAPPY了。
而要在他手下做事就比较难,因为每次交任务下来他都有会求全责备。
从这句话中很可以看出孔子是有些溜须拍马的功夫的。
甚至能上升到理论高度。
只是他未免偏心了些,小人对部下严格点他就受不了,还说出这一大堆的闲话怪话。
有小人这样的领导固然是部下的悲哀,而有孔子这样的部下又未尝不是做领导的悲哀?"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卫灵公》)。
孔子认为君子什么事都会自己解决,不用去求人,这很明显带有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痕迹,这是一种落后、保守、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愚昧观念。
而小人就不同了,经常会想到去求助,这很可能就是现代110制度产生的源头。
大家还可以试想一下:小人总向别人求助,那么别人也自然会想到向他求助,这样一种互帮互助的风气是多么需要大力提倡的呵。
而孔子却不这样认为,他总是忘了君子们都是超人,象要求"君子"那样要求小人,就不免有些过份了。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和是和谐,同是赞同,这是说君子追求和谐而不阿附,小人阿附而不求和谐。
孔子认为君子是比较有骨气的部下,而小人比较适合去当兵,服从为军人的天职嘛。
也之所以如果所有人都是君子,世界就不会有战争了。
不只是大家追求和谐,更重要的是军队里不再有士兵了。
孔的和平计划就是多种些君子出来,小人的苗苗,通通撕拉撕拉的有。
说了君子那么多好话,把小人贬得一无是处,孔子也有些心虚了。
怕过头话说多了大家不爱听。
于是又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论语-宪问》)。
他先说君子中也是有一两个败类的呵,可想想又觉得很没面子。
话一转,又开始攻击小人:小人中就没有一个好人!得,他还咬住不放了。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论语-卫灵公》)。
孔子之所以说这句话,是因为有个荷条(上有一草字头)丈人看不过眼了,骂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孔子偏偏又真的分不清五谷,只好说:君子在小事上未必做得好,却可以做大事业;小人不能担当重任,却往往可以在小事上做得出色。
他自己不事生产也就算了,还骂种国的是小人。
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就是当时的统治阶级本身!孔子塑造了君子形象,又生怕别人不认为他也是君子,就假惺惺地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他说君子不忧不惑不惧,而他自己做不到。
孔子的弟子中有个叫子贡的极聪明,早把老师的拍马功夫学会了,立即应到:"夫子自道也。
"说孔子扫讲的不忧不惑不惧的君子,就是说的孔子本人呵。
孔子一听大乐,三月不知肉味。
事后还解释成是听流行音乐听的。
孔子的君子观,也就是他的人生观,是他对自己的个人设计。
在某些地方因然迂腐了些,但在一些道义方面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只是他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而没有进一步讨论己所欲也,是否该施于人?所以这种人物开象大家能不能接受,也只能是各人看各人的了。
孔子的君子观可以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君子人格是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而孔子的君子观又是儒家君子人格的基础与核心。
在今日中国,了解孔子的君子观,提倡儒家的君子人格,对于社会道德的重建,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道德,除去政治因素外,都必然建立在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崇高的人格基础之上。
现代中国要想建立自己成型、有序的道德伦理,必须在中国固有文化传统中寻找自身的人文精神,这其中,君子人格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主要介绍孔子的君子观,为了便于总结,我借用《中庸》中君子“三达德”的观念来叙述孔子的君子思想。
一君子一词,在孔子以前,只是指国王以下、大夫以上的官员,常与小人对举,如“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左传》),“君子务治,小人务力”(《国语》)。
但是,孔子把这个只是身份、地位含义的称谓一变而为儒家道德人格的一种理想,他提出了“君子儒”的概念。
他对门人子夏说:“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儒是古代对读书人的称谓,朱熹说:“儒,学者之称。
”由此可知,在孔子看来,儒(学者)是一个人外在的身份,而君子则是一个人内在的修养,按照儒家的习惯,应该说是内修的工夫。
那么,这种内修的工夫指的是什么呢?《中庸》引孔子的话说:“知(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这就是后世所谓的三达德。
不过,单说智、仁、勇,还是抽象了一些。
到底这三个字包含着什么样的内容,孔子在《论语》中是有论述的。
《论语》中有两处提到智、仁、勇,一处说道:“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另一处几乎一样,“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这里所谓的“道”,完全可以理解为内修的工夫。
虽然孔子自谦地说,我没有能力达到这个“道”,但他还是给我们说清楚了,仁、智、勇这三者,是君子必须做到的事情。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达到了这三项要求,他就可以算得上君子。
二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因而孔学又被称为仁学。
一般儒学研究者都以为,仁之核心体现在下面这句话中:“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是一种克己的工夫,也就是内修的工夫,所以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关于这两句话的讨论,实在已经很多很多了,用不着我再罗嗦。
仁当然可以说是爱,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仁,有爱,有不忍人之心。
需要说清楚,孔子的爱,并不是卿卿我我、男欢女爱的那种爱。
孔子的仁是本体的爱,这种爱的体现就是孟子所说的“仁者爱人”。
总之,孔子讲的爱是推己及人的爱,是从人自身开始的爱,而这种爱的根本是仁。
孔子讲仁,是从本体上、人之为人的根本上说,而不是从情感上说。
三智与知密切相关,但并不相同。
从知的角度看,智是知积累到一定时候所达到的境界,这个境界就是孔子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达到这种境界的人,之所以“不惑”,贵在自知,诚如孔子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是知也”的“知”,就可以理解为智。
今人往往误以为读的书多、知识多就是有智慧,甚至以为智慧不过是聪明的另一种说法。
其实不然。
知是知,智是智。
知至多不过的技能,依靠它,人可以做许多事情,可以造出常人做梦都想不出来的机器、武器。
智却关系到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关系到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知识多不一定解决人生的困惑,智却可以做到这一点。
四勇不是指孔武有力,不是不怕死的勇敢,而是指见义而为的勇气。
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
”如果一个人有勇无义,那么他必然是一个莽夫,有道德修养的莽夫会给社会带来混乱,无道德修养的莽夫会以盗为生,为害社会。
这是孔子在回答他的学生子路的问题时说的:“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读了上面两句话,什么是“义”我们应该有些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