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如何描述君子的人格

合集下载

孔子的君子人格思想评析

孔子的君子人格思想评析

孔子的君子人格思想评析作者:陈歆来源:《西部学刊》2022年第13期摘要:孔子提出的“君子”这一理想人格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他丰富的人生阅历的支撑。

孔子的君子人格是内在精神与外在行为有机统一的,涵盖“君子之质”与“君子之文”,且“文”与“质”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基石,是道德的总称,是君子“质”之本,而体现“仁”之本质的外在形式为“礼”,因此礼的意义同样不可忽视,以礼的准则行仁,以仁的自觉复礼。

孔子从内转功夫与外转之方阐述君子养成之道,于内不仅须笃志于道、重学慎思和勤于内省,向外还应重视躬行实践、推己及人,一贯忠恕之道。

关键词:孔子;君子人格;文质彬彬;内外兼修中图分类号:B2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13-0090-04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和文化方面都经历了巨大变革。

孔子生逢其时,提出“君子”这一理想人格,以期实现仁政德治。

孔子对君子的描述林林总总,一言以蔽之曰“文质彬彬”,即文质并重的人才能称之为君子。

君子理想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要靠后天的修养和教育,内外兼修才是真正的君子人格养成之道。

一、孔子的人生阅历(一)生于曲阜大族孔子君子人格观念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他丰富的人生阅历的支撑。

就文化环境而言,鲁国在古代文化史上地位显赫。

鲁国拥有天子礼乐,传承了最多周朝的文化,可谓“周礼尽在鲁”,后众姬姓之国敬奉它为宗国。

孔子生在鲁国一个贵族家庭,其家族虽逐渐走向没落,但是在这样富有古文化传统的家庭里,自然感受的文化甚多,这对于孔子的教养和成长无疑具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在家庭环境和曲阜古文化的感染双重影响之下,孔子幼年就已经接受且敬畏周的贵族政治制度了,从而为他后来思想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长于贫贱之中孔子幼年在贫贱中成长,这段经历磨炼了他的心性。

双亲早逝[1],他不得不靠自己独立谋生,“多能鄙事”,同时还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冷落例如阳虎的侮慢,可以说年少的他经受了生活的极大考验。

儒家君子人格的特征

儒家君子人格的特征

儒家君子人格的特征
儒家君子修身术:自省、克己、慎独、宽人。

自省:指检省自己,从思想意识、言论行动等各方面去审视自己是否遵从道义原则。

孔圣人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遇到问题找自己的原因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主要标志。

克己:指培养节制自己的能力。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是说人们只有克制自己的欲望和不正确的言行,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孔子说:“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孟子提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

慎独:指在个人独处时也要严格要求自己,是对个人内心深处比较隐蔽的思想意识进行自律的一种修养方式,防止错误思想及私欲,邪念不生,时时保持正念,对自觉性要求更高。

宽人:孔圣人倡导"忠恕"的道德原则,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这里指凡事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

即君子对自己要严格要求,而对于他人,则要宽以待人。

简论论语中的君子内涵

简论论语中的君子内涵

简论论语中的君子内涵君子的内涵“君子”见于《论语》107次。

孔子所谓君子分为两种:身份意义的君子,即有贵族身份而未必有道德学问的人;道德意义的君子,即非贵族身份而有道德学问的人。

具体要求有以下几方面。

(一)崇德重仁,孝悌安乐。

首先,德是儒家君子人格的基本内涵与至高要求,“君子怀德”(《里仁》)。

其次,仁义是君子人格的核心内涵。

作为道德标准的“仁”见于《论语》105次。

仁本质在“爱人”,即对人类的爱,包括积极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和消极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即做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是君子的基本要求。

(二)用礼贵和,恭让忠信。

美国芬格兰特认为,人类的尊严在于礼仪,君子是一尊神圣的礼器。

“礼”见于《论语》74次,指礼仪、礼制。

有学者认为,儒家的思想核心是礼。

孔子主张运用礼仪规范人的行为,“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君子以仁为本,以礼为质,学礼立身。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雍也》),以礼约文;“君子和而不同”(《子路》),“礼之用,和为贵”(《学而》)。

(三)重义轻利,改过徙义。

义即适宜,指内心的道德约束,即做事合于礼仪。

“义”见于《论语》24次。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卫灵公》),“义”是君子的修身原则和必备品质。

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因态度恭敬、事上负责、施恩于民、役民合道而获君子美誉。

“行义以达其道”(《季氏》),“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行义有助于谋道,义勇关系密切。

“主忠信,徙义,崇德也”(《颜渊》),君子立足忠诚信实,勇于知错改过,循义行事。

“义”是君子做人的根本和为人处世的首要原则,是君子判断得失的价值标准。

在孔子看来,为义而为者则是君子,为利而谋者亦是小人。

(四)好学笃行,进德修业。

“学”即学习,接受新知识,见于《论语》64次。

学习是进德修业的途径,社会实践有助于成就人格。

孔子之君子品格和内涵

孔子之君子品格和内涵

孔子之君子品格和内涵李世高君子在我们的文化中,是一个非常常用的称谓。

在我们一般人的观念中,君子是具有完善的人格的人。

讲礼貌、讲义气、行仁道、有修养有正气的人被我们称为君子。

而反之,则是被称为小人。

君子也就是没有人格污点,而对于行为和道德有相当高的标准。

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之中,君子的观念也是非常的流行的,某某有君子的风范,某某有失君子之风,某某是一个小人。

现在也有很多的俗语,比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府”、“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等。

在每个人的心中,似乎都会有一个明确而清晰的认知。

而究竟君子是一个什么具体的概念,却是很难讲清楚的。

而心里面却无不有清楚的判定。

(是否如此?)说明了君子的观念深刻的融入到了我们的血液之中,已经是形成了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

所以君子的观念是我们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特色。

而这种君子观念的特色的形成,主要来源于论语。

论语中提到君子的地方非常的多。

同时通过论语对于君子的阐述,君子的观念就深深的融入到了中国文化之中,也深刻的影响了中国人的性格和思想。

对于中国人的人格世界的构成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当然,君子的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是早已存在的观念。

比如在诗经和尚书中就经常提到君子。

如:“君子所其无逸。

”(《尚书》)又如大家所熟知的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等等。

而这个古代的观念经过孔子与其弟子的阐述,变的更加的常用和流行,同时也被赋予了一些更为丰富的内涵。

我们先从论语的开卷第一句话中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来谈起。

开始孔子讲到学习的快乐,讲到朋友之间的友情和欢乐,接着就就讲君子。

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学习、快乐、君子观念的非常的重视。

我们大都免不了在别人不理解或者误会的时候,会感到很生气,而孔子则是告诉我们,“人不知而不愠。

”则是“不亦君子乎!”在这种情况下,做到不生气抱怨,就可以说是君子了。

这种行为即是君子所表现出来的品质,具有君子上午修养。

当然也不是很容易就可以做到的。

《经典赏析》孔子论君子之完美人格——文质彬彬

《经典赏析》孔子论君子之完美人格——文质彬彬

《经典赏析》孔子论君子之完美人格——文质彬彬孔子论君子之完美人格——文质彬彬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他认为,一个完美的君子人格,应当是文与质的恰当配合与协调。

然而,现在人们使用“文质彬彬”这个成语,往往是形容人的举止文雅,态度从容不迫,只注重文,而忽略了质,这并不符合孔子的原意。

文与质,是一个品格高尚的君子必须兼而有之的两种素质。

所谓“质”,是指人与生俱来的质朴本真的禀赋,是人的真情实感。

所谓“文”,是指人在后天所得到的教化,是人的文化素养。

一个人如果质多而文少,虽然很朴实,很坦率,但没有文化的熏陶,表现出来就是粗野、鲁莽,就像《水浒传》里的李逵。

如果文多而质少,本真的一面太少了,表现出来就是浮华,虚而不实,就像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

孔子认为,这两种偏向都是不好的。

“文质彬彬”的“彬彬”二字,是形容事物相杂而又适均,在这里强调文与质配合适宜,既有朴实本真的情感,又有高雅的人文修养,从而使人的情感能有所节制、合乎“礼仪”地加以表达,这才算得上一个君子。

有一位卫国大夫不同意孔子的观点,他说:“君子质而已矣,何以为文?”子贡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反驳了他,具体而生动地说明了老师的思想。

他说,虎豹之皮和犬羊之皮的区别,就在于它们毛的花纹不同,如果把毛去掉,二者就无法区别了。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论语·颜渊》)本质和文采,是同等重要的。

重视教化是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的基本途径。

学生子夏问“素以为绚兮”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绘事后素。

”素是绘画之前洁白的底子,先有它然后才可以在上面施加色彩。

子夏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礼后乎?”(《论语.·八佾》)孔子对他能举一反三大为赞赏,因为人的朴实本真的质就像那洁白的底子,绘画就是施加于其上的文采,就是人的文化素养。

朴实本真的质是对人进行教化的基础条件,只有经过教化,才能使人具备“仁”的品德,遵循“礼”的规范,这就是“学文”,包括诗书礼乐的教养、仪态举止的修炼、玄歌雅颂的才艺等等,是对人的天性的文饰。

孔子对于君子的标准

孔子对于君子的标准

孔子对于君子的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仁德:君子应该具备仁慈、宽厚、诚实、恭敬等优秀的道德品质,能够爱人、关心
他人,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

2.智慧:君子应该具备智慧和理性,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事物,不被感性或偏见所
左右。

3.勇气:君子应该具备勇气和坚定的意志,能够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保持镇定和坚定,
不轻易放弃自己的信仰和目标。

4.礼仪:君子应该遵循礼仪和规范,保持谦虚、恭敬的态度,言行举止得体、得当。

5.学识:君子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学识,不断学习、探索、思考,提高自己的综合
素质和能力。

总之,孔子认为君子的标准是多方面的,包括道德、智慧、勇气、礼仪和学识等方面的要求。

这些标准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孔子的“君子”人格思想

论孔子的“君子”人格思想

9论孔子的“君子”人格思想田晓丹周灭商之后,内外争战不断,而孔子正生于礼乐文化衰颓破碎之际,即“礼崩乐坏”之时。

据《左传·昭公八年》记载,孟僖子自恨不能通礼,死前嘱咐其子南宫敬叔从孔子习礼。

而此时孔子才三十来岁,便已有盛名,可见孔子于礼纯熟。

正是有了精通礼制的坚实基础,面对周王朝的礼崩乐坏,孔子在思想上才敢有逆风而上的自觉,进而树立了“克己复礼”、重建周礼的大胆志向。

然而政治上的不得志,使其思想中的政治抱负日渐被理论和境界旨趣所取代。

“圣人”“君子”等理想人格正是在其礼仪实践中凝聚而成,虽有形而上的境界,却又不脱形而下的践履。

“君子”是孔子乃至儒家思想的道德理想人格形象,《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描述正是对“君子”理想人格的鲜明写照。

自先秦以来,历代思想家对“君子”人格倍加推崇,近现代各家对“君子”人格也都有一番研究和见解。

其中,陈登原在《广癸巳类稿君子解》中汇总说:“综观[作者简介] 田晓丹,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

君子原初之义,言政治,则盘踞要津者,君子也;言地位,则接近至尊者,君子也;言仪表,则衣冠楚楚者,君子也;言室家,则千仓万箱者,君子也;言社会法律,则曲予优容者,君子也;言学术教育,则必须研修者,君子也。

”钱穆先生曾指出:“此论君子之德性。

今约而言之,则君子当有高尚优美之情操与德性,一也。

君子贵实行不尚空言,二也。

君子重礼仪尚群德,三也。

君子有自得之乐,四也。

孔子之言君子,大略如是。

”程碧英《论君子文化的时代内涵》一文在肯定君子文化体现传统文化的同时,着重论述了其相关时代内涵,明确了其价值定位。

在《孔子“君子之道”的人文精神意蕴》一文中,赵馥洁通过对君子的人格转化和德性分析,最终将其落实到新时代优秀人格的培养方面。

孔子把人分为三等——上智、中人、下愚。

其中,上智和下愚之人其性不可移,唯中人可上可下,并且其人口数量也占绝大多数。

论语四章文言文翻译

论语四章文言文翻译

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曰:“夫子何为不器?”子曰:“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知辟之全。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器。

”子贡问道:“老师,您为什么说不器?”孔子回答:“君子的学问,淡泊而不厌倦,简洁而富有文采,温和而合乎道理,懂得远近的关系,知道风从何来,知道微小的事物如何显现,知道局部如何成为整体。

这样的人,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道老年即将到来。

”分析:本章主要阐述了孔子对君子人格的界定。

他认为,君子应该具备广泛的知识和修养,而不是局限于某一领域。

所谓“不器”,即君子不应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而应具有全面的知识和修养。

孔子进一步解释了君子之道,认为君子的学问应该具有以下特点:淡泊而不厌倦,简洁而富有文采,温和而合乎道理。

这说明,君子在学问上追求的是一种平衡,既不过分追求名利,也不过分追求形式,而是注重实质。

在为人处世方面,孔子强调君子应该具备以下品质: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知辟之全。

这表明,君子应该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洞察事物本质,把握事物发展趋势。

最后,孔子用“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来形容君子的精神状态。

这说明,君子在追求学问和修养的过程中,应该充满激情,不畏艰难,乐在其中,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

总结:《论语》第四章主要讲述了孔子对君子人格的界定及其教育理念。

他认为,君子应该具备广泛的知识和修养,追求平衡,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并在追求学问和修养的过程中,达到忘我的境界。

这些思想对于指导我们的人生道路,培养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如何描述君子的人格?
2013年05月10日10:30 来源:光明日报
孔子讲学图
儒家论学,有“乐学”之说。

《论语·学而》首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此章论为学之道,即体现了一种“乐学”的精神。

今人从学,常常感受到的是“苦”而不是“乐”。

这是因为,今人为学的态度,多将学仅仅作知识技能的理解,而此知识技能,又常被视为达到某种功利目的的手段而失却了自身的目的和价值。

这样的“学”,当然只能是苦而不是乐了。

孔子所谓学,乃以成德为内容,其目标是成就君子人格。

《学而》首章三句话,在义理上是一体贯通的:首句言学,学而能乐;次句言“有朋而乐”;末句讲“人不知而不愠”,乃为君子。

也就是说,“学”也好,“有朋而乐”也好,皆以成就君子为其归宿。

因此,了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思想内涵,对于把握孔子的为学之道和“乐学”精神,是有重要意义的。

孔子以“人不知而不愠”来标示君子的人格成就,并不是一个偶然的说法。

这里,我们可引几条材料作为旁证:
1.《论语·宪问》: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2.《易·乾·文言》:
子曰:“龙德而隐者也。

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3.《易·大过·大象传》:
象曰:“泽灭木,大过。

君子以独立不惧,遯世无闷。


4.《礼记·中庸》:
子曰:“……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上述4条引文,都可以视为从不同角度对“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之义的阐发,从中,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人不知而不愠”所表现的君子人格之丰富的思想内涵。

就《学而》首章而言,其首句言学,这个学,其目标是德性的成就和人格的完成。

《论语·宪问》:“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引文1则明确指出:“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由此可以确知,这个由“学”(“学而时习之”)而臻“人不知而不愠”或人不知而不怨尤的君子人格,就是一个“下学而上达”的历程。

孔子特别重视“学”。

孔子自谓不敢当仁圣之名,而惟以“好学”自许。

在诸弟子中,孔子亦仅称颜回为“好学”。

盖“学”实为成就君子人格的基本途径。

但是,如无“上达”这一向度,则此学便会流为知识技能的口耳之传,而失却其“为己之学”之本旨。

“下学而上达”一语,很准确地揭示了《学而》首章三句话的逻辑关系及其义理精神。

不仅如此。

《论语》开篇首章与末篇最后一章皆论“君子”,首尾相应,其中颇有深意。

不过,《学而篇》首章三句话言“君子上达”或“下学而上达”之义,仅讲到学至于君子,乃能有“人不知而不愠”之境界这一层道理。

从《宪问》“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的说法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人不知不愠”的君子之德,须臻天人合德的形上境域,才能得到实现。

《论语》全书末章“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则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

孔子谓“君子有三畏”,其第一条就是“畏天命”,并把它视为判分君子小人的首要尺度。

其晚年亦自述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天命并由之而敬畏天命,标志人的内在超越性至善价值原则的挺立,由此乃能达到人格的完成和道德的自由。

《易·乾·文言》以“遯世无闷”喻“龙德”,《中庸》则说,“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可知在孔子看来,“人不知而不愠”,实为修养所能达之最高境界。

君子“上达”,或下学而上达于天德,有超越性的价值原则主乎一心,乃能成就一种自作主宰,转世而不为世转的独立人格。

上述引文3讲“君子以独立不惧,遯世无闷”,引文2讲“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可以看出,君子、圣人的“人不知不愠”、“遯世无闷”,正是这种不为外物所左右的独立人格之表现。

儒家既强调道德原则的至上普遍性,同时又特别强调个体人格的独立性和独特性。

在儒家看来,对于君子、圣人的人格成就而言,这两个方面实为一体两面,不可分割。

儒家常常用“独”这一概念来表征君子人格之独立性和独特性的意义,强调为人要能够做到“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和而不同”、“特立独行”。

《荀子·不苟篇》说:“善之为道者,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

”先秦儒家讲“慎独”,《帛书·五行》的慎独说,更凸显出这慎独之“舍其体而独其心”的意义。

其实,在这一点上,儒道两家也是一致的。

庄子亦特别强调“见独”,“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很显然,这个“独”,一方面标识人的内在性和独特性之极致,同时,它又是向着他人和世界的一个完全的敞开性。

在这两极的互通动态张力关系中,乃能成就真正的自我,达于个体人格的完成与实现。

这样一种基于天道、天命的君子人格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决定了人对天、天命、天道的了悟和自觉,必是一种以个体内在的“独知”为前提的敞开性和互通性,而非一种共同性或同质性的认知。

王阳明有诗云:“良知即是独知时,此知之外更无知”“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王龙谿亦说:“良知即是独知,独知即是天理。

天理独知之体,本是无声无臭……独知便是本体,慎独便是功夫。

”这个“独知”的观念,很切当地表明了知天命、知天道之“知”的特点。

“天理”、“天道”、“天命”是普遍超越之体。

但它不是现成平铺摆在某处可供人抽象认取的一种东西。

它对人心的显现,必是一种经由个体身心工夫之独知独得所敞开之“通”,而非一种认知意义上的“同”。

古人恒训“圣”为“通”,其道理亦在于此。

一般人常为习气所蔽或环境的左右而不能达此“通”的境域。

故达于此君子圣人境界者,其眼界和所见必异于常人,因而常常会遭遇“人莫我知”的境况,历史上的大哲和圣人常常是孤独的先知和先行者,乃自然之事。

所以,一方面,最高的知或人的真智慧必为独得于心的“独知”,“知我者其天乎”,“独知”才能达天人相通。

另一方面,人不知而不愠,不怨不尤,遯世无闷,“唯圣者能之”,正是人生修养所至最高境界的表现。

世间有一种人,我们习称之为“天才”者,亦常有“人不我知”之叹。

但天才的孤独,常常很痛苦。

这是因为,我们一般讲天才,所言不出才性知能之范围。

天才之知能,或表现于文学艺术,或表现于数学、科学创造性等方面,其作为气性方面的表现,往往偏而不全。

同时,气性生命既有充溢发皇之时,亦易于在其高峰过后急促趋于消竭。

天才在其所专领域之外之智能,常低于一般人,故有“科学白痴”之说。

艺术、文学方面的天才,亦多会遭遇到“江郎才尽”一类的瓶颈。

诗人的发疯、文学诺奖得主的自杀,所在多有,不乏其例。

这样的天才,甚至往往缺少正常的个人生活。

君子则要通过下学而上达的途径,达于完整的人性实现。

人的气性经由“下学而上达”的历练和升华,转变自身为此德性生命的结构性内容,才能使之摆脱自然因果律的束缚而达到自由。

君子“人莫我知”,虽孤独而无怨尤,正源于这种人格的自由。

可见,孔子乃以不见知于人而不愠,为修养所达之最高境界。

此境界之前提,就是学者为己,为仁由己。

而其最终的目标,是要由下学而上达,而至于天人相通的境界。

此为最高的境界,亦为最高的快乐,最高的幸福。

《论语·述而》:“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为学不能离开知识技艺,但却不能偏执于知识技艺。

“游”是悠游自得,既入乎其中复拔乎其表。

达于此“人不知而不愠”境界的人,他的为学,乃能有道、德、仁主乎其内,由此转变和升华其术艺而为“道”之呈显敞开的机缘;与此同时,那“学”的内容,亦才能以其自身为目的并实现其自身本有的价值。

儒家所谓“乐学”,其意义端在于此。

(李景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